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8篇

时间:2023-05-28 08:21: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如何进行外汇投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进行外汇投资

篇1

关键词: 直接投资 宏观审慎 监管

传统的外汇管理职能是通过资金的汇兑环节进行监管,防止跨境投机资金的流入,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在中国,外汇管理局肩负这这种监管职责,通过对投资行为的事前备案以及交易数据的分析来监测跨境资金的流动。在国外或多或少都存在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的宏观审慎监管,表现为设立机构进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宏观审慎监管在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及本国经济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的监管思路及监管制度都各有特色。

一、各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

(一)美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

美国是对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几乎不加限制,美联储负责管理并规范银行业、执行货币政策,具体由十二个地区性储备银行运作。美国在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和政策相对开放,欢迎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美国政府会在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方面对在美投资进行审查。一般而言,外国投资者在美投资所得收益可自由汇出境外。外资企业在清算、终止和股权转让方面视同内资企业,受制于公司注册地的州公司法,公司解散后,公司解散前的股东(包括外国投资者)在清算所得财产范围内承继债务。

美国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SOC)对于跨境资金的流动没有汇兑环节的限制,而是通过微观数据的统计监测分析,来识别潜在系统性风险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FSOC是由财政部、美联储和全国银行监督署等部门组成。

(二)英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

英国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内、外资进入的领域,但涉及重要行业及重要影响的跨国投资,需获得政府批准。2013年4月,金融服务局(FSA)拆分为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审慎监管局(PRA)。2010年改革后英国新的监管体制是以英格兰银行为核心,统一负责全面的金融稳定,设立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组成“双峰监管”模式。英格兰银行内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识别监控系统性风险,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三)总结

目前各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投资基本解除限制,但在涉及国家安全、敏感行业等进行申报或审批。对跨境资金的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从理论上看,微观审慎监管在影响资金流入总量方面的效果不确定,但在影响资本流入的结构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方面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微观审慎监管反映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时滞,宏观审慎监管更具有预警的作用。

我们认为当大量资本流入导致金融系统脆弱性加剧时,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互为补充,均衡缓解金融冲击,维护跨国收支平衡。在不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背景下,应构建及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预防系统性风险和平衡国际收支。

二、我国资本项目直接投资项下宏观审慎监管现状

(一)我国资本项目直接投资项下宏观审慎监管目标

我国资本项目直接投资项下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限制外汇市场的过度投机套利行为,降低大规模跨境资金特别是短期流动资金的不利冲击。在国际收支中资本与金融账户中,贸易偏离度是通过境内银行的外汇贷款、贸易融资、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支持实现的。

(二)我国对境外投资者到其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1、如何科学界定跨境资金大量流入风险

在不断防范和打击异常资金流入的过程中,外汇局工作更多是具体到打击虚假或违规套利资金流入。资金大量流入可能导致的风险很多,如宏观层面外汇占款过多导致被动的货币投放和通货膨胀及资产泡沫、金融机构信贷的大规模扩张、汇率过快升值导致出口下滑、还有微观企业或银行的风险如资产负债币种不匹配或期限错配等。

2、如何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设计,提高宏观审慎监管的操作性

在危机的冲击下,对系统性风险不是没有监测到,而是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目前,对我们认识到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但如何设计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却存在诸多难题。如逆周期资本缓冲方面,如何判定某一机构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

3、如何实质性地加强与境内外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协调

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需要将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分析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运用有机结合,需要加强监管当局的协作。对于跨境银行的风险外溢问题仅仅依赖母国监管当局远远不够。国际准则在危机处理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针对我国境外投资者到境内进行投资宏观审慎监管建议

(一)加强外汇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时,应做好政策效果的评价,如外汇相关审慎措施对降低跨境资金流动或特定渠道跨境资金流动规模的影响等,从而准确评估政策作用并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二)积极开发有关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从宏观审慎视角考虑监管强度和监管范围,提高对风险传染的监控能力。 监测和评估我国外汇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对涉及系统性风险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加强宏观与微观协调配合。

(三)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有赖于多部门参与和多维度分析与监测

借鉴英国经验,抓住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设施两个关键要素,以两个维度收集信息并分析,同时,联合监管部门组成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分享、验证与整合信息,有利于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风险防范及时性。

参考文献:

[1]潘昊. 中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D]. 安徽大学,2012.

[2]陈雨露马勇. 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0-317.

篇2

【关键词】外汇储备 外汇结构 外汇管理

一、引言

外汇储备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由货币当局持有的,可自由支配和自由交换的非本国货币,是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及应付紧急支付需要而应持有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外汇资产。

一国的外汇储备两大来源:一是:经常性账户顺差,是最为稳定和可靠的储备来源;二是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针对资本与金融流入的优惠政策,并且人为压低了人民币汇率,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国内。这两种来源有相当大的差异,经常账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国家的净财富;金融账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近几年外汇储备增长基本上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即以资本和金融流入为主。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与困扰

(一)外汇规模困扰

1994年起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出口大规模增长,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使得外汇储备余额呈现扶摇直上的态势。到201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3.181万亿美元,约为我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3%,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经济体第一,且远超排名第二的日本(约1.3万亿美元)。2012年以来,外汇储备余额增长有放缓,在二季度出现了负增长,但三季度再度恢复了正增长,9月底余额为3.29亿美元,仍然数额巨大。

对于巨大的外汇规模,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待:

首先,我国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是其积极意义的。(1)满足国际支付的需要。在国际市场中,美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黄金是各国都认可的通货,所以一国必须保证足够的外汇储备,才能保证对国外的支付。(2)用于保持汇率稳定。在国际贸易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国际贸易正常开展所必需的,而在开放性的全球经济下,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增大,本国管理机构需要通过自己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去进行反向干预来保持汇率在一定程度下的稳定。(3)用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直接的保证,只有维持相当的外汇储备水平才能有效的进行对外融资。(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过程中,经济从封闭型到逐渐开放,受国际经济影响程度也越大,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做后盾,以增强处理经济突发性问题的力量。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各国纷纷宣布货币贬值,而我国本着一个负责任大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种能力也是以强大的外汇储备为基础的。

然而,一国的外汇储备量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一方面,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足,就会削弱或损害调控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有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过量或超出适度区间,则可能会走向另一个不合理极端。首先,外汇占款是我国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大涨很重要的因素,增加了通货通货膨胀压力越大,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灵活性越弱;其次,外汇储备过多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持有的外汇储备收益通常大大低于我国国内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我国实际上是为外国(特别是美国)提供了巨量的低利率融资,这是对国民财富的侵蚀。

(二)外汇结构的困扰

我国并不对外公布外汇储备结构数据。所以,笔者只能通过国际机构或者其他国家公布是数据来答题了解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

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的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投资于美国证券的资产约占当期外汇储备总额的60%-70%。其中购买债券的资产占到总投资的95%以上,且以长期债券为主,短期债券投资不足8%;用于投资股权的外汇甚微,只占投资总额的1%-3%,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国长期债券的形式持有,资产结构较为单一。

(三)外汇的使用问题

一国外汇储备本质上是国民的财富,使用者不应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内的外管局、中司这样的金融性投资机构。实际上,这样的政府性投资机构必然存在保守性,并且不了解各投资领域,只能或只熟悉在金融领域内使用外汇储备,也只能或只熟悉在有限的币种和债券之间选择投资,这样的投资是不全面、无法分散风险的。真正熟悉其他实体投资领域的企业无法保持大量的外汇来抓住稍瞬即逝的投资机会,没有自主、灵活选择外汇投资方向的权利,这也使得我国外汇储备用于实体投资的比例很低。

三、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建议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首先是从根源着手,寻求减缓外汇储备量的过快增长;第二就是面对现有的占外汇比例极重的美元储备,如何进行各类投资,做好保值增值;第三是如何改革现有外汇储备使用制度。

(一)如何着手减缓外汇储备量的过快增长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实质更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很容易受投机资本的冲击,使得我国必须保持相当的外汇储备来维持稳定的外贸环境和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所以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应该转为完全浮动汇率。但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尚不具备使用浮动汇率制度调控国际收支的条件,这是因为我国不具备发达的国内货币市场和完善的国内资本市场,从而使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手段有效的扩张或收缩本国的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外汇市场供求来调整汇率。因此,比较可行的是扩大汇率浮动范围,使得中央银行能有更大的汇率干预余地和权限。

(二)如何调外汇储备结构

从长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增速会逐渐放缓,但不会改变中短期内快速增长的趋势,所以外汇储备的总量依然会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在这样的前提判断下,必须优化外汇资产结构,首要的就是通过加大非美元货币比例,加大黄金比重,加大能源和资源投资、加大对外股权投资,来降低美元储备比例,以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以及币种结构的多元化。

首先,对于货币性外汇储备,我国在持有储备币种的结构时,应综合考虑对外贸易支付中的币种结构、偿还外债的币种构成、储备货币的效益率,达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组合。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将外汇储备规模维持在既能保证进口,偿还债务等的需要,又能使机会成本控制在最小的水平。所以,我国首要的措施是尽快、尽可能地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对于替代性国际货币,笔者首推欧元。从现有的状况看,欧元已经获得、而且必将在中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货币的地位。尽管欧元诞生以来伴随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是这两年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经济体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但我对欧元前景并不悲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国家已形成共识,同意用削减开支这种正确的手段,来解决欧债问题。反观美国,其同样潜在存在着严重的债务危机,但美国人却不可能、也不愿意削减开支,反而采取量化宽松的手段,5年来相继推出了QE1、QE2、QE3等计划。与欧洲债务危机相比,美国债务危机更像是个“黑洞”。在此之外,适当的日元,英镑等外币储备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然而,从现有状况看,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国国债比重非常高,就世界范围看也是持有量最多的国家,如果仅仅通过直接出售美国国债去购买其他资产的方式大规模减持,可能会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价格的严重动荡甚而急速下跌。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我国反而会承受最大的损失,得不偿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折中的、现实的方法是向美国政府寻求实施美国国债和实体资产的转换。相关资产转换应集中于优质的大型公司(但没必要寻求太高的股份甚至控股,这样美国政府也会更容易接纳)。此外,我国在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制过程中就进行过银行系统的大规模债转股,很多当年的不良资产都已最终变成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良好利润来源。因此,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寻求国际间的金融资产与实体资产的转换,加大海外直投。而海外直投最重要的方向可以考虑是能源和资源。中国这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需要石油、金属和其他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从而保证经济持续、高效的发展。具体操作,一是加快对海外的资源或资源开采企业股份的投资和收购;二是日益重视以长期协议方式进行大宗采购。尽管有人认为,有的投资时失败的,很多投资的外国资源企业的股价在购买后有较大程度的下跌,照成我国外汇的亏损。但是我认为,一方面,我国对外投资的经验还欠缺,而股价的波动是难以预测的,是投资就有风险,我国需要时间和金钱成本经行学习;另一方面,在危机中介入海外资源资产受到阻力较小,更容易进行购买,并且雪中送炭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政治资本,这些都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另外,笔者认为,以我国的美元储备去投资H股是个很好的选择。港币是直接与美元挂钩的,而由于香港的独特地位和在香港大量的中资上市企业的关系,对于中国外汇储备来说,对H股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因此,只要看清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购买大量H股龙头企业的股票,其实就是购买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预期。

(三)如何调整外汇储备使用制度

为了扭转当前外汇管理和使用的不利局面,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汇储备使用的体制和机制,由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 (外管局)等部门共同参与,打通外汇资金向实体企业投资者转移的通道。例如:发改委主要制定战略;国资委确定相应的战略执行者(实体企业)及其资金使用计划;人民银行(外管局)向财政部划转资金;财政部则根据资金使用方案向企业提供资金。总而言之,在外汇的使用主体上,我国应该从依赖金融系统的少数金融机构对外投资转为依靠产业界的实体企业为主来对外投资。整个外汇制度应为实体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西泽・巴查尼. 中国大力推动海外投资减少外汇储备防止经济过热[J]. 海外经济评论,2009(30).

[2] 邢大伟.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诸因素的实证研究[J]. 商业研究,2006(20).

[3] 郭洪仙,李晓峰.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原因及变动趋势研究[J]. 财经研究, 2004(05).

[4] 姜丽. 我国外汇储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厦门大学, 2002.

[5] 苏红.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D]. 河海大学,2004.

篇3

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根据外管局网站的数据,199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为0.16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9%),截至2007年底上升至1.53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24%),增长了8.6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

中国外汇储备的飙升主要归因于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自1994年至今,中国经济连续14年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选择了“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这加速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累积。仅2007年一年,中国外汇储备就增长了4619亿美元,与2006年底相比增长了43%。如果考虑到央行向中司注入外汇资产,央行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用美元缴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则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实际增加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

币种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我们只能利用其他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urrencyCompositiono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数据库提供了138个国家(包括27个工业化国家与106个发展中国家)汇总后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虽然COFER数据库中未包括中国这一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是一种遗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汇储备规模毕竟占到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64%(2007年)。同时,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投资并未表现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迥然相异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妨用COFER披露的币种结构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潜在币种结构。

进入21世纪后,IMFCOFER数据库中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第一,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欧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上升,从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镑取代日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第三重要的币种,2007年英镑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为5%,而日元资产比重为3%。上述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该时期内,欧元和英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而美元和日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导致各国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实施了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调整更加积极。从1999年底至2007年底,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由69%降至61%,欧元资产比重由19%升值28%。俄罗斯、伊朗等国更是将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由美元转换为欧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元在全球储备与交易货币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内工业化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由73%降至69%,欧元资产比重由23%升至33%。近年来,随着美元有效汇率的下跌,中国外管局主要是在外汇储备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资产比重,在外汇储备存量上的减持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中国央行的币种多元化行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相比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用COFER数据库中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截至2007年底,我们估计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其他10%包括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

资产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我们只能从投资东道国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

作为中国外汇储备最重要的投资东道国,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reasuryInternationalCapitalSystem,“TIC”)定期公布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明细资料。最近一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如表1所示。

尽管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产组合数据中并未区分外国官方投资者和外国私人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中国居民对美国证券的投资只能通过QDII,规模相当有限。因此,中国国内的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包括外管局、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假定中国官方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外汇资产组合是相似的,同时假定外管局在其他国家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在美国的投资类似,那么,可以从上述资料中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从相关数据推断,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最重要的资产是长期国债(约占储备规模的50%)和长期机构债(约占储备规模的40%),股权、长期企业债和短期债券的比重非常有限(仅占储备规模的10%左右)。中国外汇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发达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相比存在重大差异。第一,在其他国家的外汇投资中,股权投资占有相当比重。例如,日本占18%,英国占46%,加拿大占73%,中东石油输出国占45%。第二,在其他国家(除日本与中东石油输出国外)的外汇投资中,长期企业债的比重显著高于长期国债与长期机构债的比重。例如,英国的长期企业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44%,而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8%;加拿大的相关数据分别为18%与5%。

评价

在上述对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资产结构进行粗略估计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现状的评价如下:

首先,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首要目标。这主要表现为在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传统上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的国债和机构债占90%左右;

其次,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过高。无论是从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2007年为19.1%)还是从对美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来看(2007年为7.3%),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65%的比例都过高了。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依然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现了中国政府进行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的困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减持美元资产必然会造成美元汇率下跌,从而影响到外汇储备中存量美元资产的价值。

再次,近年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65%以美元计价,那么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必然造成以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显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突破了1.8万亿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资产占65%,那么一旦美元对人民币贬值10%,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将缩水1170亿美元,相当于抹杀了3.9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除了面临汇率风险外,还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信用等级调降、市场价值缩水的风险。2008年7月,美国两家房地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机,需要募集750亿美元资本金以避免资不抵债风险。如果美国政府不对其进行救援,则两房发行的机构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如果美国政府为两家机构买单,则信用风险最终为美国政府所承担,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无论出现哪种局面,对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中国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后,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日益凸现,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的压力。中国外汇储备的90%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收益率不超过5%,而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1.2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外国在华FDI企业的平均收益率超过22%。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如何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成为当务之急。

前景

如何进一步通过币种多元化与资产多元化来分散投资风险,以及通过更多地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率资产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是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币种多元化角度出发,如何在不对美元市场汇率造成显著冲击的前提下,逐渐降低美元资产比重,提高欧元及其他货币资产比重,将成为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的中长期目标。这意味着,对美元资产的减持必然是渐进的,更多地依然通过增量减持的方式进行。在美元汇率走强的背景下减持美元资产对外汇市场造成的冲击较小,但是这可能会造成短期亏损。

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逐渐提高股权、企业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适度降低国债、机构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因此,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依然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外汇管理当局应该将外汇资产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依然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金融产品,另一类则实施更加激进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中司(CIC)的设立是中国政府在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司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比外管局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中司已经进行了多笔金融股权投资。目前,中司的投资组合偏重于美国金融股权,受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影响,当前中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值不容乐观,例如对黑石的股权投资迄今为止账面价值缩水了40%左右。

在中司的竞争压力下,外管局从2007年年底开始,也明显加大了对发达国家资源型企业及金融股权的投资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过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华安投资,投资了三家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不到1%的少数股权,总投资金额为1.76亿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购买了法国道达尔公司(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权,投资金额为28亿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亿英镑购买了英国石油公司(BP,英国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权。据媒体披露,外管局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TPG商谈合作投资事宜。

篇4

新年股市开盘的第一天,各大主要媒体都刊登了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受此消息影响,2006年1月4日,深沪股市双双高开高走,连续走出五根大阳线,一举冲破1200点,交易量也随之放大,市场人气大增。

在上证综指冲过1200点时,不经意间,B股市场的表现更加惊人。截至1月10日,上证B指已连收14根阳线,涨幅接近20%;起步稍晚的深市B股也迅速赶上,涨幅达17%。随后更有消息称,第一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将于2006年年底获批。

仅从字面理解,这是一则非同小可的消息。外资机构获准进入A股,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尽管《办法》规定外资进入A股后有三年的锁定期,但三年之后,资金似乎即可自由退出。更何况,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危乎高哉的近9000亿美元,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外汇占款压力均与日俱增。在此时节出台这一政策,实为意外之举。

资本项目开放,向来是中国货币当局三缄其口的话题,一经提起便往往引发诸如“游资在外汇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进行套利”的想象和争议。多年来的开放举措,多只限于一些局部细节,不料,此次放行国际资本投资国内资本市场之大事,竟以五部委发文的形式,似于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操作细节却又语焉不详。

无论如何,这一消息对于此前萎靡不振的股票市场的刺激是立竿见影的。“按照《办法》,外国投资者投资国内证券市场的方式,除了QFII或者B股这两条路,又增加了战略投资。市场认为这一消息会带来更多的资金,指数因此而大涨。”华夏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银国宏这样说,“至于B股市场,《办法》的让市场对B股的未来发展方向充满揣测,市场预期B股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与二级市场的闻声而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监管当局并没有进一步的跟进动作,在政策出台后不久便重归寂静。事实上,在《办法》中,外资进入后是否立刻结汇、持股三年后如何退出等基本问题都付诸阙如。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外资进入A股这一重大课题,操作细节在有意无意间已被模糊。可能正因不确定性仍然富足,《财经》所了解到的外资投资冲动并不强烈。

缘起紫江企业

“《办法》的出台酝酿了很长时间,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之初就开始了。”中国证监会法律部的一位人士说。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在第一批股改试点公司当中,就出现了外资法人股如何处理的问题。

试点公司紫江企业(上海交易所代码:600210)的第二大股东为氏达投资(香港)公司,注册地在香港,持有紫江企业21.3%的股份。去年6月13日,紫江企业10送3的股改方案以高票获得流通股股东的通过。根据有关规定,公司在公告的第二日便可复牌。但由于其股东中存在外资法人股,涉及到外资股变更问题,需要商务部批复,公司股票历时42天才复牌公告。

商务部有关人士当时表示,由于涉及外商投资的上市企业的大量法律法规都是在股权分置的背景下制定的,外资股可流通后如何进行监管,尚缺乏依据。在全流通架构下,上市公司的外方股东股权转让、外国投资者并购等在现行法律体系下难以操作,甚至相互抵触。因为全流通后,于理论上,外资股就不能按外资直接投资(FDI)进行管理,而将属于资本项目;这一部分股权的增持、转让和退出如何管理并无章可循。事实上,如果可以随意进退,对于如何界定其企业性质(是否外资企业)都会带来混乱。

考虑到这些问题,商务部对试点企业的方案审批非常慎重,但最初只局限于对股改企业的批复程序、外资股流通后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未涉及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进入A股的问题。

“在紫江企业股改遇到问题时,我们就开始和商务部协调这类问题,这也是起草《办法》的初衷。因为随着股改的不断深入,类似问题还会不断出现,总得有一个法律方面的依据。此外,在股改完成后,B股的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综合考虑,因此有了现在的这个《办法》。”中国证监会法律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最初我们的想法是针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做一个简单的文件,结果在证监会的持续推动下,不断扩大范围,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商务部一位官员也肯定了这一说法。

最终,《办法》规定,投资者进行战略投资可以协议转让、上市公司定向发行新股方式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上市公司A股股份;投资可分期进行,首次投资完成后取得的股份比例不低于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0%;取得的上市公司A股股份三年内不得转让。

按照中国现行规定,只有外商投资比例在25%以上,才能作为外资企业享受外资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但《办法》规定,外资比例达到10%的上市公司,即可到商务部领取外资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在营业执照上加注“外商投资股份公司(A股并购)”。如投资者取得单一上市公司25%或以上股份并承诺在十年内持续持股不低于25%,商务部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上加注“外商投资股份公司(A股并购25%或以上)”。

“这参照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如果一个企业持有其他国家某一企业10%以上的股权或控制权,前者就是直接投资者,后者便是直接投资企业。”中国证监会法律部一位官员说,“外资战略投资者投资A股,至少10%;鼓励多投资(25%或以上),鼓励长期投资。”

最终,《办法》不仅解决了已有的涉及外资的上市公司股改的相关问题,也为外资进一步进入A股上市公司打开了方便之门;而最直接的后果是,激起了二级市场的一片憧憬,尽管这一政策之模糊,并未被市场充分理解。

资本项目开放?

按照《办法》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对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公司,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取得该公司A股股份。

“从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是资本账户开放,因为外来投资进入的是国内资本市场,事涉国际收支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一位官员表示,“这是一个从资本市场方向考虑的决策,但与国际收支方向的政策考虑是相反的――现在外汇储备连创新高,这个政策可能引致更多外资进入。”

中国的现实是,外汇储备的增加迫使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困难;同时,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又不得不在公开市场上用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收回基础货币。对此,央行一位官员在公开场合曾经表示,“资本项目如果控制不住,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很难保持。”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晓炼提出,2005年中国外汇管理上存在着贸易顺差较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政府已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并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外管局虽然在《办法》上签了字,但是没有明确的外汇管理细则,目前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一位官员称,“这一政策的后果可大可小,也有可能不了了之。”

“我们现在正在设计一个方案,让外国投资者按照投资B股的方式进行战略投资,这样就不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中国证监会法律部一位官员告诉《财经》,“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建设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外汇管理模式操作。”

据了解,中国建设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外国投资者投资建行的资本金进入中国境内之后并没有结汇,而是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中央汇金公司在计算其投资收益的时候,也仅仅在账目上进行了折算,实际美元收益部分的资产存在形式没有改变。“目前这部分美元我们做了一些掉期等保值操作。未来如果政策允许,我们可以进行对外投资。”中央汇金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

按照中国证监会当前的设想,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可以美元计价,只要股权的转让者同意持有美元资产,交易就可以完成。至于其中可能产生的汇率损失,“建行合约中这部分汇率损失就由外国投资者承担,这完全可以通过谈判完成。”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

按这一安排,外资战略投资A股的外汇能否结汇成人民币,以及今后如何退出(在柜台转让还是在二级市场出售),都可推迟到三年后再做打算,届时将会按照人民币开放的进程而定。“之所以没有讲透,是为今后的政策变化预留了空间。”香港证监会一位官员向记者如是分析。

以此推之,一种“类B股”的设计似在有关方面的视野之内――在国内直接向外资发行、以外汇计价的可流通股票。但不同于以往的B股是,除了承担汇率风险,它的股票性质和股价应与A股完全相同;只要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即可与A股自然并轨。

然而这一设计,连同外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进入,显然都极难操作,其中可能引发的市场风险亦难以评估。

“《办法》的出台,看似对外资很有吸引力,其实不然。”《经济学人》信息社中国咨询总监许思涛说,“除了少数不关心锁定期的长期的战略投资者,很少会有外资感兴趣。实际上,多数财务投资者更看好的是QFII,而目前QFII的额度都没有用完,因此这一政策的实际影响不会很大。”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政策的不透明性本身就会影响外资进入的价格。一般境外财务投资者在购买A股时,因政策不确定性,会采用较低估值(比如在二级市场价格基础上打15%-20%折扣)。当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可以用较少的折扣(比如5%)出售给国内投资者时,当然不会选择出售给外资。

篇5

关键词:外汇储备 适度性 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1-01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当我们还在暗自庆幸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落后也有好处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序幕早已悄然拉开,原来面对金融危机,没人可以幸免。甚至有人认为,受害最多最大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在各方面都明显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尤其是我国以美元为主的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由于美元的贬值,面临着严峻的缩水挑战。中国在外汇储备上面临的潜在资本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比如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上扬将导致美国国债市场价值的下跌;二是外币汇兑本币贬值造成的资本损失,即汇率变动造成的资本损失。以汇率变动损失为例,社科院一份报告作了如此测算:假定在2009年9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美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主要货币均一次性贬值20%,即使不计算这一期间新增外汇储备的汇兑损益,中国央行遭受的资本损失也将高达人民币3.1157万亿元。这相当于2009年9月底央行总资产的14.0%、2008年中国GDP的10.4%以及2009年9月底央行自有资本金的141.6倍。

那么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如何呢?下面笔者对此做简要的分析: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兑换外国货币及外币金融资产,又称为储备货币(Re8ave Currendes)。它是一国国际储备中最主要、所占比重最大的资产储备。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和地位的物质基础。一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于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而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顺差是最为稳定和可靠的储备来源,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可通过市场大量的外汇售出而引起官方储备的增加,也可通过官方的直接借入而使储备增加,但由于这类资本流入大部分具有负债性质,期限较短,因此作为储备来源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在2008年底外汇储备量达到了1.946万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2009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共增加4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

外汇储备是保持国际清偿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也并非越多越好。超额储备带来高额机会成本:一是外汇储备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则会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二是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相应的实际资本流入国外,并未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外汇储备过大,相当于资本的净输出,这对于资金相对短缺的国家不划算。三是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的贬值而在一夜之间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储备的存量应该在保证充余支付的前提下,设法减少持有储备资产所付出的代价。

关于外汇储备适度性的含义,西方经济学家有过不少论述。而储备适度规模论自20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是国际储备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它通过对影响国际储备供求两方面各个因素的分析,并确立了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方法和模型,来衡量国际储备的适度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比例分析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法。前者主要采用储备与其他一些经济变量的比例水平来衡量储备适度性,较常见的比例是外汇储备量对月平均进口额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一国储备量占贸易进口额的40%为宜,以20%为最低限,若低于30%就应采取调节措施,一般按全年储备对进口的比例计算,约为25%左右,即应满足三个月进口需求(据此测算我国的合理外汇储备应该在3000亿美元以内)。此外还有外汇储备对外债的储备关系,认为不能小于短期外债水平的100%等比例;而成本――收益分析法主要认为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就是适度的。这些分析方法都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外汇储备量应该由需求和供应两方面来共同决定。国际储备需求变动主要因素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国国际融资能力的大小及国际资本流动和监管等方面综合决定。其中最容易被我们所理解和直观表现的就是国际收支问题。一般来说,国际储备需求与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及其发生频率呈正相关,反之,一国的国际贸易持续顺差的话,该国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就会比较小。我国的外对贸易几乎年年顺差,然而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却持续增加,并且到了数额十分巨大的程度,而且我国现在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应当保持较少的国际储备,以便将一部分储备资产用于投资或消费,以保持经济的高度增长。面对如此高额且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我们持有它的机会成本、投资方式、美元贬值风险等均是我们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人民币国际化又不可能短期实现的情况,持有庞大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的我们,在做好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管理上,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思路可以考虑,一个是从根源着手。减少外汇储备量;第二就是面对现有的美元储备,如何进行各类投资。做好保值增值。首先,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各类资产的占比结构情况目前市场的普遍看法是美元资产占70%左右、欧元和英镑约为20%,日元约为10%。也就是我国目前有将近1.68万亿的美元储备,可以考虑适当进行调整美元资产的占比。其次,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要减少外汇储备最直接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减少进出口的贸易顺差,在减少外汇储备流量的基础上进~步减少存量。可以考虑通过调整汇率来改变进出口部门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利益,从而影响进出易的规模,起到控制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减少外汇储备增量。第三,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很大一部份用来投资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近期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截至2010年3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为8952亿美元,仍居各大债主之首。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将增值2818亿美元。中国想彻底摆脱美国国债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美元指数一直在上升,美国国债市场看上去比较“安全”,但是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指出,美国国债市场仍然存在很大泡沫,不排除某一天它忽然崩盘的可能性。要想彻底摆脱美国国债,中国一定要卡住外汇储备的增量。目前可以考虑的主要方法就是在来源上减少美元储备。第四,我国外汇储备正在面临着各类美元投资品种的价格下降的巨额风险。对现有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的考虑以下几点:

1.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出口企业改变经营策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的阻碍,还可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磨练。

2.将美元储备转化为实际的资产,比如投资于资源型资产、购买石油资产、高新技术、进行对其他国家有条件的援助以及其他一些对我国将来非常重要的行业的股权等。

篇6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呢?根据公告的解释,在试点地区,符合条件的境内非金融机构经批准,可以为个人提供本外币兑换服务,在规定的年度总额内办理境内个人结售汇业务和境外个人结汇业务,并可为境外个人办理每人每日累计不超过等值500美元(境内关外网点限额为1000美元)的人民币兑回外币现钞的业务。

仔细阅读这则公告,非金融机构的提法无疑是一大亮点,这样的机构中不仅能办理境内个人的结售汇业务,甚至还能办理境外个人的人民币兑回外币现钞的业务,这无疑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如果你到过东南亚等地旅游的话,可以发现那里的外币兑换点非常普遍,街道、商店、酒店等许多地方,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兑换外汇。然而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有银行才是可以兑换外币的场所。其实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本外币兑换市场一般由银行网点、特许外币兑换商和一些特约商户组成,针对不同客户人群和客户特点构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据了解,世界上的许多主要大城市,都有相当数量的外币兑换机构全天候提供货币兑换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局长西说,试行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有利于发挥经营机构营业时间长、兑换币种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服务等优势,同银行的本外币兑换业务形成互补。而最为关键的是,笔者认为特许业务的推出传递了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会对将来的经济生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外汇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根据此前颁布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已不再区分现钞和现汇账户,而此次特许兑换业务的开展,将会进一步便利个人的外汇收支活动,显示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上的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并可能会进一步开放外汇零售市场,加快本币国际化的进程。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这为商业性机构开办此项业务扫清了法律障碍。此次试点先从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开始,无疑具有象征意义。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货币兑换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外汇市场要开放,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发生了变化。

对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祺认为,小额外币兑换机构在海外地区非常普遍,但因为内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如何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出台,需要在浦东这类综合试点区进行试点。他表示,外汇零售市场很大,但现在的汇率主要是由外汇交易中心巨额交易决定的,没有充分体现市场特别是零售市场的供求关系。设立的小额外币兑换营业网点,不一定按照银行的汇率进行,会更贴近市场,反映供求关系,既搞活了市场,又使供求关系更充分地引领汇率形成。

篇7

关键词:证券企业 税务管理 策略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得各类经济主体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激烈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经济主体内部成本费用的压缩空间越来越小,而作为经济主体外部的税收,其数额的多少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因而纳税筹划应运而生。

1、证券企业营业额的确定

证券企业以商业证券为主体,包括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证券业务包括贷款、融资租赁、证券商品转让、证券经纪业务和其他证券业务。

2、证券企业营业税纳税筹划思路

2.1、证券业营业税的纳税筹划

一般贷款业务的利率执行的是国家法定利率,故难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减少营业额,只得从贷款规模上考虑如何减少营业额,以减轻营业税负担。可行的营业税筹划方法为:名义上降低贷款规模,再通过其他形式从借款企业取得补偿,以减少贷款利息,达到节税的目的。外汇转贷业务营业税筹划的关键在于缩小外汇转贷利息差额,即名义上提高外汇借款利息支出或者降低外汇贷款利息收入,从而达到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对于融资租赁业务,一方面可以将融资租赁业务转换为投资业务,收取看起来不固定的投资收益,从而避免交纳营业税。

2.2、保险业营业税的纳税筹划

保险业纳税筹划主要应注意营业额的控制,同时保险理赔支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支出,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减少理赔的比例,其纳税筹划也应该认为是成功的。因而保险业纳税筹划可以利用以下思路:降低保险营业额,以减少应交营业税款,其减少的营业额用于防止保险理赔;对于规定有“如果没有发生赔偿而返还部分保费”的保险业务,从节税的角度考虑应修改为根据返还比例降低该类保险业务保费。此外,保险业纳税筹划还应关注以下规定:境内保险机构提供的出口货物险、出口信用险的保险劳务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不作为境内提供保险,为非应税劳务,不征收营业税。

3、证券业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案例1】基本情况:甲证券从乙证券拆借200万元人民币,转贷给某工厂使用6个月。甲证券共收取利息4万元,支付给乙证券利息3万元,则该业务应纳营业税为:(3O000-20OO0)× 5%=500(元)问,证券应如何进行纳税筹划?

筹划分析:证券通过提高借款利息支出,降低贷款利息收入,缩小利息差距,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因此,如果甲证券通过降低转贷利息收入,提高拆借利息支付,使4万元利息收入变为3.5万元,使3万元利息支出变为3.5万元,其结果是差额为零,减少税款500元。企业再通过投资于证券或其他途径将这笔利息返还证券,甲证券通过缩小利息差距,达到节税的目的。

【案例2】基本情况:某保险公司经营一项火灾保险业务,全年营业额为400万元,客户发生火灾理赔支出200万元,则应纳营业税=400× 5%=20(万元)净收益=400-200-20=180(万元)问,该保险公司如何进行纳税筹划?

筹划分析:这种情况下节税的关键是降低保险营业额,以减少应纳营业税款,其减少的营业额用于防止保险理赔。如果该保险公司减少每位客户的保险费用,但相应规定每位客户应到某指定公司购买一套防火设备,并按照规定安装在家。假设该项措施出台后,该公司全年营业额变为2O0万元,但相应保险理赔支出由于防火设备的购买而降为50万元,则应纳营业税=2OO× 5%=10(万元)净收入=300-50-10=240(万元)前后相比,营业税减少了10万元。而且,由于购买防火设备,该保险公司又和该防火器材公司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可能因此获取部分回扣。

【案例3】基本情况:某商业证券于2008年6月份购入丁公司股票1500股,股票投资成本3万元,期初结存丁公司股票6O0股,账面结存成本1.8万元,7月份卖出丁公司股票800股,每股卖出价40元(证券商品的买入价按加权平均价核算)。问该证券应如何计算营业税?

筹划分析:外汇、有价证券、期货专卖业务,所以该笔业务应纳营业税计算如下:

丁股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股票的实际成本+本期买进股票的实际成本)÷(期初结存股票数量+本期买进股票数量)=(18000十30000)÷(600+1500)=22.86(元/股)

本期卖出丁公司股票实际成本=本期卖出该种股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卖出股票数量=22.86× 800=18285.7(元)

本期营业额=800×40-30000=2000(元)

应纳营业税=0.2× 5%=0.01(万元)

以卖出丁公司股票的所得减去卖出丁公司股票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比直接以卖出丁公司股票的所得为营业额,营业税减少了,从而达到了节税的目的。

4、总结

缩小真正转贷业务产生的营业额,采用提高借入资金利息,缩小转贷资金利息,从而达到转贷利息收入减去借入利息后的余额最小化。将非转贷业务转化为转贷业务,经过这样的转化达到缩小营业额的目的。在两种筹资方式中进行比较选择,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在同一集团内,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通过租赁可以直接公开的将资产从一个企业租给另一个企业,实现利润费用转移,最终达到整个集团税负减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外汇风险交易风险

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业的范围已经跨越了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企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拓展,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时无刻不与外汇风险挂钩,物流企业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等都涉及多种货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很大。如何防范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外汇风险,不仅关系到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特别是我国2007年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物流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幅度放大,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好外汇风险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企业外汇风险及表现

物流企业外汇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营运等活动中,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未预料的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价值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能具有两种结果,或是获得利益;或是遭受损失(Loss)。目前,一些国家货币汇率经常动荡不定,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外汇风险对持有外汇物流企业来讲已成为重要问题。

1.交易风险。即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它包括:一是以延期付款为条件进出口的物流劳务,在货物已发运或劳务提供后,而物流劳务费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二是以外币计价物流企业信贷活动,包括向外投资和向外筹资或对外债务,如遇投资本息收入的外币汇率下降,投资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使对外投资者蒙受损失。

2.折算风险。折算风险经常被称为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翻译风险。它是指以外币度量的物流企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损益都需要按一定的汇率折算为物流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货币表示。折算风险会影响企业在股东和社会公众面前的形象,甚至可能会招致企业利润下降和股价下跌。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也称为经济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预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引起企业产量、成本和价格的变动,使得企业收益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变化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经济风险取决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预测汇率变动方向的能力,所以,经济风险取决于经济分析,带有很大主观性。

二、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外汇风险在我国物流企业涉外业务中主要表现为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

对于我国大多数涉外物流企业来说,由于经营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它们面临的外汇风险主要来自于进口付汇、出口收汇,当企业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净外币头寸时,由于有关汇率可能发生变动,将使企业直接面临外汇交易风险。同时,我国物流企业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占有较高的比例,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的变动对于产品的需求有较大影响,对于物流企业企业而言就意味着面临着汇率的经济风险。

2.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外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双向流动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外汇业务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物流头寸于外汇风险之中,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频繁剧烈,外汇风险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普遍缺乏外汇风险意识。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可能的外汇风险暴露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侥幸的心理消极应对,对汇率风险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由于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增加了公司运营的成本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难以看到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忽视外汇风险管理对于物流企业从事国际业务的必要性。

3.外汇交易币种和风险防范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仅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四种货币。且外汇市场上提供企业进行外汇风险避险的产品也十分匾乏。除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一年期以内远期交易外,具有保值性质的外汇期货、期权和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要么尚未开展,要么市场规模过小而难以满足企业进行外汇风险套期保值的需要。

目前国内银行对外汇风险管理的产品还处于开发或刚起步阶段,有的还是空白,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人民币利率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不可能给出外汇衍生产品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推广。显然,过于单一的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防范手段,限制了我国物流企业对套期保值手段的选择,进而影响了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三、我国物流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对策

物流企业选择什么币种进行计价结算、选择哪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套期保值、怎样管理其资产负债、如何进行国际结算,这一系列的日常活动都在汇率变动一定的情况下对外汇风险产生影响,使外汇风险的影响结果截然不同,因此,我国物流企业要管理好外汇风险,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外汇风险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只要有外汇的收支,外汇风险就会客观存在。而风险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风险暴露头寸及国际外汇市场的变化,完全没有风险的外汇收支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能够正视风险的存在,采用合适的方法,外汇风险并不是不可以化解的。对我国物流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的发展,外汇风险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日常经营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外汇风险防范管理,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公司的高层决策与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企业的外汇风险防范列为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日程,而不是消极应对。谨慎对待外汇风险,以化解风险而不是投机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

2.选择好合同计价货币

在对外贸易和资本借贷等经济交易中,交易双方的签约日期同结算或清偿日期总是存在一个时间差,在汇率不断变动而且软硬币经常更替的情况下,选择何种货币作为签订合同时的计价货币或计价清偿货币,往往成为交易双方谈判时争论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交易主体是否承担汇率风险的问题。首先是尽量采用本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这样就避免了货币的兑换问题,也就不存在汇率风险。其次是物流劳务收入结算是时争取选用币值稳定、坚挺的“硬币”;而物流劳务支出争取选用币值疲软的“软币”。

3.以远期外汇交易弥补风险

通过预先决定汇率和金额的远期交易是一种最直接的弥补风险手段。假定物流企业,预定在三个月后收进以美元计价的物流劳务款,可与银行预先约定在三个月后卖出美元。当美元资金一入账就进行交割,也就是以约定的汇率将美元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这样通过远期外汇交易对可能产生的交易结算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物流企业成立专门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高层决策人员及专业的金融和财务人员组成,统一对全公司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以外汇分析为主,针对外汇市场的走势及公司内部的外汇收支情况,寻找发现外汇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外汇风险限额,参考专家、外汇指定银行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除了制定和执行风险防范措施,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完善的风险报告和财务报告机制,建立有效的外汇风险评价体系,以月或季度为期,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报告外汇风险管理的情况。不仅如此,管理层的意见和指导方针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应及时地反馈给货币委员会组织。完善的报告机制不仅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委员会改进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外汇风险管理取得良好的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世文:远期外汇交易在进物流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5,(12)

[2]夏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5,(11)

[3]张宏玲:远期结售汇在生产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06,(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