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8篇

时间:2022-01-28 22:18: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危重病人抢救预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危重病人抢救预案

篇1

【摘要】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在危重病人外出检查中发生意外紧急状态的应急能力和救治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结合2010-2011年外出检查的危重病人发生意外紧急状态的抢救经历,查阅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研制一套较完整的意外紧急状态的应急预案

【关键词】危重病人;外出检查;紧急状态;应急预案;

急诊科经常是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患者经初步抢救,复苏后,因其病情复杂,为了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常常需到其它科室接受进一步的检查[1]。虽然在外出检查中,患者只需短暂的十几分钟,但因其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的限制和有特殊的治疗措施存在,以及人员设备不足等困难,致使病人危险事件发生率极高,LigtenbergJJ 等报道了100例转运患者中37%的生命体征显著波动和34%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

结合我院急诊科2010―2011年外出检查的危重病人发生意外紧急状态的抢救和经历,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意外紧急状态应急预案,并组织进行演练培训。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医患纠纷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意外紧急状态的概念

指突然发生,事前无准备,时间紧迫,需要紧急应对;影响正常运转,自身难以解决,工作任务超常,操作难度大等情况[3]。外出检查中情况复杂,环境特殊,患者很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紧急状况。因此护理人员因熟悉发生紧急状态的预防措施,处理原则和程序[4]。并及时配合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分析检查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的各种因素,制定应急预案,保障医疗安全。

2 检查中常见意外紧急状态及原因分析

2.1 常见意外紧急状态:①突发低氧;②突发低血压;③通气管移位、脱出;④心律失常;⑤摔倒或坠床。

2.2 原因分析

2.2.1 检查前计划不周:检查前对病人病情评估不足;路线选择不当;与相关检查科室未协调好,如:电梯外等候时间过长;检查室外使患者等待过久。一旦病情变化,无法实施正确的处理。

2.2.2 氧气供给不当:氧气袋的流量调节不准确,氧气管脱落未能及时发现,造成供氧中断,CT室等部门不能提供保护用具。在给患者拍片时,一般由家属照看,而使氧气供给量不准确。

2.2.3 病情评估不足:对患者的康复检查能力及发生意外评估不足,通气管未妥善固定,异常化验结果未得到重视,抢救药品准备不足。

2.2.4 抢救设备出现故障:输液泵、微量泵电池电量不足,药物不够,通气呼吸回路断开,呼吸气囊漏气、密封不够、氧气源不足。监护仪功能异常,电池电量不足,干扰屏幕显示,负压系统无吸力或吸力不足。

2.2.5 防护安全措施不足,造成摔伤或坠床。

2.2.6 护送检查人员组成不合理:护送病人检查时因为工作人员紧张,往往安排护工或者年轻护士陪同检查,她们从事急诊工作年限短,对于患者的病情以及转运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力求快,往往忽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3 意外紧急状态的应急预案

3.1 突发缺氧应急预案: ①尽早解除呼吸道梗阻;②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呼吸的节律、频率、缺氧和意识状态;③及时清理病人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④保证供氧及时、足量、有效,注意人工气道护理,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保证正常工作;⑤保持病人镇静,烦躁者注意适当约束;⑥如由于突发缺氧导致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抢救,行心肺复苏术。

3.2 突发性低血压: ①一旦发现血压降低,应复测一次以核实,并排除变更因素及血压袖带等干扰;②通知医生全力抢救;③将头部放低,迅速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路;④熟悉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理作用及观察注意事项;⑤注意保暖,适当遮盖病人,有利于血压提升;⑥监测生命体征及电解质变化。

3.3 心率失常: ①熟悉常见心率失常的波形并能识别,及时通知医生;②立即将病人平卧,保持安静和镇静;③在保证气道输液通畅的情况下立即纠正心率失常,根据不同类型给予不同处理措施;④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效果;⑤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失常变化;⑥积极抗休克及治疗并发症,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⑦注意病人心理护理,给予安慰,消除其恐惧心理。

3.4 通气管的移位、脱出:①对清醒病人加强知识宣教,向病人解释插管目的,自行拔管的危害性,取得病人理解和配合;②对烦躁不能耐受插管的病人,应给予镇静药物减轻不适感,减少拔管几率;③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应给予适当约束并注意观察插管位置及固定情况;④评价拔管指征,条件允许早期拔出插管;⑤快速开放气道,清理呼吸道,给予氧气吸入;⑥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血氧波动;⑦监测意识情况,及时进行血气分析,通过回报结果给予相应措施;⑧备好抢救物品药品。

3.5 摔倒或坠床:①病人不慎坠床时立即到病人身边并通知医生;②配合医生对病人检查后再搬动病人,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③遵医嘱进行必要的检查治疗;④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⑤向护理部汇报;⑥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做好交接记录。

以上是我们为危重病人外出检查中意外紧急状态时制定的应急预案,事实证明在检查前充分评估病情并经过有效计划组织准备及针对发生危险事件相关因素采取措施,可以将危重病人外出检查危险事件降至最低,从而保证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曹军晔,李天雅.急诊科危重患者安全转用的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7年第7 卷第6期:66

[2] 黄洁,汤耀卿.插管和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转用. 重症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25

[3] 杨顺秋,石敏.亚热带地区战时护理技术规范(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61-67

篇2

1.1设置要求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按照管理年的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500m2。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四张,留观床位十张,符合管理年标准。

1.2设备要求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很完善。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2.1人员数量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2.2人员资质要求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2.3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2.3.1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

2.3.2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一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2.3.3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3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1]

3.1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3.2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3.3现代监护观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病人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3.5现代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病人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病人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4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4.1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

4.2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4.3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4.4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h通讯通畅。

4.5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2]。

5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1)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2)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3)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4)一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5)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6)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7)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6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2)质量控制指标: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5%;年护理事故发生数为0;年褥疮发生数为0;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抢救室有抢救规程备查。(4)制定并落实急诊病人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抢救室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7)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8)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9)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7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我院通过加强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抓住“抢救病人生命”这个主题,在“急”字上做文章,在“快”字上下工夫,在“救”字上多研究,在“高”(效率、效益)字上多思考,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根本的转变,急救技能有了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了更进一步地增强,科内管理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1 设施与条件

1.1硬件设施

我院急诊设有诊断室、抢救室、手术室、急诊观察病房等多个区域,标志醒目,布局合理。抢救车和抢救药品、空气消毒设施完备。

1.2 软件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完善:为保证急救医疗质量,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危重病抢救制度、接班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绿色通道管理实施办法等、并将各项内容上墙,便于实际操作。③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急救能力:急诊科采用每周组织一次业务学习,参加各种学习班,邀请知名专家讲课,外出进修学习、继续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医教部策划,每季度举行一次以急诊科为首的、全院多科室合作的危重病人抢救演习,为危重病人绿色通道的通畅提供保障。医院由业务院长、医教部、护理部及相关院部职能科室组成行查房组,每月进行院长查房,疏通各个环节,保证绿色通道畅通。科主任对医疗质量把关,及时进行危重、难杂症病例讨论。领导重视:院领导设立固定急救医护队伍,每年分批派人员外出培训,为提高急救水平奠定了基础。购置各种医疗设备,为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救治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 绿色通道的运作

2.1 绿色通道救治范围

各种危重症需立即抢救者;“三无”人群;特殊身份的患者。

2.2 程序

患者就诊,值班人员迅速进行全面检查,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放绿色通道,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重大事件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院医教部及行政总值班进行全面统一指挥,各科室必须服从指挥和安排。

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在接待患者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到威胁病人生命的最主要问题,一定要有急救观念,做到先处理,后检查;或边处理,边检查。签署《绿色通道审批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患者即进入一体化救治,相关科室见到绿色通道印章优先检查;遵循急救原则,分诊检查,首诊负责;同时急救医生立即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如需会诊,被邀请科室人员在5分诊内到达,所有患者先进行急救治疗合各项检查,各科室不得延误时间。如需转入住院,入院处优先办理入院手续,如需手术,在抢救室完成所有术前准备。

篇4

【关键词】急诊科规范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1

我院是一个280张床位的县级医院,担负着全县壹百五拾多万人口的医疗救治工作。2005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在急诊护理管理的内容中突出体现了护理基础质量、护理人员抢救技术水平、应急能力、抢救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内容。经过认真督导,我认为提高抢救护理水平的关键是规范的护理管理,而护理管理的关键应从以下方面来抓。

1 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

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核心制度的健全是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核心制度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让各位护理人员熟记,并使之落实到实际护理工作中,恪守“慎独”精神,才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

2 护理急救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1)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三方面实施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肃管理。并根据护理学的发展和护理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修定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规范化训练,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是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同时,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要把病人看作是具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社会需要的人[1]。要对病人的整体情况以及不适症状进行评估,实行人性化护理。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树立安全意识。每一步骤、每一操作都不能给病人带来外源性感染,要把安全原则贯穿在护理操作的全过程中,随时采取防止意外发生的措施,及时与病人沟通,指导病人合作[2]。

(2)医院管理年督导中我认识到:在急救技术的掌握和急救设备的使用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如止血包扎不迅速,骨折固定不准确,吸痰不规范,心肺复苏不熟练,心电监护仪不能全面掌握等等。这些方面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抢救的进程和抢救的成功。这要求作为护理管理者,自身应加强急、危、重症知识的学习,娴熟掌握各种急救护理技术、熟练使用常见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简单故障的处理、设备的保养和注意事项。把急救操作技术训练和急救设备的使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和预期达到的目标,并组织实施。通过定期考核、实际观察、随机抽查等方式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力争每个护理人员都达到预期目标。

3 抢救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制定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预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演练。熟悉每一步骤,完成好每一操作,才能实现抢救时迅速、及时、准确,做到急而不乱,有条不紊,为抢救争取时间。

4 重视对危重病人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

注重急危重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采取直接和间接观察法,从危重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心理状态、特殊检查后、药物治疗以及一般情况如、姿势、呕吐等的观察,及时发现异常病情变化,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提供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同时作好病情观察记录,才能了解疾病的进程,判断病情的转归。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加强护理工作的细节处置能力,对病情作全面的观察、判断,才能为病人提供整体的护理。

在护理实践中,必须随时观察,能机警、敏锐地以适当方式反应。这就要求每一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及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或预见病情变化,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5 稳定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敏捷反应能力的培养

(1)社会心理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应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们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一方面应激要消耗精力和体力,过度则形成消极应激。另一方面是在维持稳态过程中增长和发展应对的能力,即提高适应及作业能力,构成“积极应激”。护理管理者要及时通过不同的形式向护理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减少可控制性职业压力源,合理调配人员,缓减工作压力,了解其工作和家庭的困难,改善和提高其应对水平,降低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3]

(2)急诊科工作复杂且不可预见

急诊科病人急、危、重,常伴有生命危险。病情往往复杂多变、争分夺秒是抢救患者生命和减少并发症以及肢体残疾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要有急救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处置能力。且学会自我心态调整,使之保持在最佳状态,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在病人到达科室的最短时间内,做好各种应急准备,迅速准确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6 努力完善科学规范的护理记录

门诊病人常因急诊入院,因此护理常规往往只停留在医生的口头医嘱下,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护理记录完整、规范和连续,要准确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为医生诊断明确准备第一手资料。同时,规范的护理记录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

7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

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不断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换位思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重视病人的意见和感受,主动积极和病人及家属沟通,以良好的态度和同情心对待病人,倡导良好的服务意识,认真学习交流技巧,协商技巧以及解决冲突的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及家属产生信任感、信赖感。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2004,14:399~400.

[2]张洪君.从医院管理年督导谈规范护理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6,6(3):10

篇5

【摘要】 目的 评价绿色通道卡、章在急诊患者应用的作用,探讨抢救急诊患者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使用绿色通道卡和绿色通道专用章护送和转运危重及特殊急诊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诊患者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后病人的满意度由90%上升到95%,没有因费用,延误等问题造成病人家属不满和投诉。大大缩短了病人就诊及等候时间,为提高抢救效果赢得时间。结论 急诊患者应用绿色通道卡、章,能及时、安全护送病人进行检查、手术及住院,夺取抢救病人的最佳时机。确保以最快的速度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急诊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急症救治

急诊科是体现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为了适应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也为了使急诊患者得到及时、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术及住院救治,缩短就诊等候及运送途中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患者最有效的体制[1]。我科自2008年9月以来在原有绿色通道制度及绿色通道流程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提高了抢救效果,赢得了抢救时间,使患者最大受益[2],保持了救治的连续性,避免了因为中间环节延误救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9月共转运急诊病人829例。其中外科490例。颅脑外伤206例占24.8%,骨折184例占22.1%其中四肢骨折103例占12.4%,其他骨折81占9%。外伤性脾破裂20例占2.4%,多发伤40例占4.8%,大面积烧伤8例,胸部外伤伴肺挫伤32例。内科312例。脑血管意外165例占19.9%。各类中毒70例占8.4%,上消化道出血24例占2.8%,心肌梗塞13例1.5%。溺水5例。其他占35例。妇科25例,宫外孕占3%。五无人员17例占2%。儿科2例为高热引起的的抽搐。全部实施急诊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护送,转运。

1.2 具体做法

1.2.1 使用急诊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专用章标准 (1)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须立即抢救者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2)突发性事件的伤病员急救,如交通事故、塌方等引起的多发伤、各种中毒、电击伤、溺水。(3)社会灾害发生时的伤病员急救如火灾、爆炸等。(4)外籍人士突发急病需紧急救治者。(5)110、120送入医院的一些“五无”人员:无姓名、无单位、无地址、无家属、无经费保证,此类病人边抢救边报告医务科(白天)、行政总值班(夜间)。(6)其他急性病引起的生命体征不稳需要抢救者。

1.2.2 启动绿色通道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急危重病人急诊医生和护士长组织抢救,当接收到群体发病病人时,急诊护士立即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总值班,迅速准备抢救器材和药品。根据受伤情况由总值班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如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后勤部门及相关病区负责人到场共同参与救治并通知相关科室准备好床位[3]。医院总值班根据受伤情况启动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成立抢救领导小组和抢救小组。

1.2.3 绿色通道病人护理管理方案 (1)专人护送 : 病人所有的辅助检查及住院、手术由急诊科护士(必要时还有医生)和护工护送,途中携带好相关的急救物品如简易呼吸气囊、除颤仪等以及药品以备病情变化时迅速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送手术室前、住院前急诊护士先和病区或手术室联系,使病区或手术室做好迎接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4]。(2)急危重病人与病房、手术室衔接的内容:①确保呼吸道通畅;②有效的呼吸支持;③循环静脉通道通畅;④使用药物及液体入量情况;⑤化验检查即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型、备血等;⑥各种引流管名称以及是否通畅;⑦患者的病史情况;⑧患者的贵重物品交接;⑨影像检查,如CT、X线、B超等检查的情况[5]。病区护士、手术室护士和急诊护士交接后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记录单上签名。(3)特殊病人的处理 :“110”、“120”送来的一些危重病人以及“五无”人员,急诊护士将患者的具体情况登记在绿色通道卡上,在急诊科抢救、治疗、用药、检查等在医生开启的申请单、处方上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在收费处办理手续后到相关科室检查,各科室见盖有此章的辅助检查会优先检查并在30分钟内出具检查报告,血库及时提供急救用血,麻醉科及时提供手术平台[6]。需办理住院的通知总值班在住院通知单上盖“绿色通道专用章”住院部会及时给予办理手续。

2 应用效果

所有急诊危重病人的护送转运途中,无医疗纠纷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病人的满意度在95%左右,达到预期效果。本组在发病后1 h内得到及时治疗622例(占75%),1~2 h得到治疗192例(占23%),2~6 h得到治疗13例(占1%),6h以上者2例(占0.9%)。其中急诊手术196例,紧急药物溶栓18例。病情需要转上级医院7例,住院治疗752例,留院观察56例,死亡14例。

3 体 会

时间就是生命。但是目前国内创伤救治模式还处在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落后局面,常延误急救“黄金时间”,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启用绿色通道后能显著缩短救治时间,保证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7]。在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前危重和特殊病人需要检查、用药往往首先由医生开启检查单、处方有急诊护士通知医务科(白天)、总值班(晚间)再有医务科或总值班通知收费处办理手续,再有护工去收费处办理欠费手续。有时由于医务科、总值班电话占线或电话未搁好造成电话无法及时打通,或者急诊值班人员意识不强等等原因,使病人等候时间延长,耽误病人的抢救。导致病人的抱怨和投诉增多,满意度下降。使用绿色通道卡、章后护士只要在绿色通道卡上登记后将医生开具的检查单(盖好绿色通道专用章)、处方一起有绿色通道人员拿到收费办理手续到药房拿药。总之开辟绿色通道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减少转运、治疗、护理过程的时间浪费,提高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便病人。以最快的速度明确诊断,以最迅速的方式使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有效期内得到治疗。

随着我院绿色通道畅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每年的急诊急救人次达11万余,占全市急诊急救总人次的60%以上。2008年9月后我院急诊科在急诊绿色通道的基础上使用绿色通道卡、绿色通道章后大大缩短了危重急诊患者就诊等候时间,群体发病和突发事件患者得到有序、有效的抢救,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术及住院救治。提高了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群体发病和突发事件急诊抢救能力。同时可以避免因为费用问题未给病人及时检查治疗造成纠纷及投诉。极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另外减少了病人奔波,节省了就医时间,优化了就医流程,真正意义上提供了“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兴易,林兆奋,赵 良,等.关于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3.

[2] 李彦丽,邓燕妹,王 轶,等.心血管急症的绿色通道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8):1017.

[3] 周少林,陈爱莲.急诊护士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管理作用[J].河北医学.2007,6(6):740~741.

[4] 孟庆玲.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3,5(7):560.

[5] 吴建文,李学勤.急救绿色通道与手术室急救的护理衔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7):1109~1110.

篇6

【摘要 】高强度的急诊科工作给医护人员带来很强的心理压力,全面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对急救工作中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心理压力;护理人员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病人就诊、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和窗口。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飞速发展,对急诊科护士的救护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年工作在急诊科的护士,由于特定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科室人际关系,因此无论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还是在临床工作多年的老护士,其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对压力的应对能力,改善护士的身心状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就急诊科护士存在的身心压力的情况,分析如下。

1 压力表现

压力也称紧张或应激,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护士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知觉所致,多数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等,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 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因素

1 压力的来源

1.1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是构成急诊科护士工作的压力因素。"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使急诊科护士工作已从单一的执行医嘱开始转移到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1.2护士价值不能体现以及内心期望值与现实不符急诊科护士在医院被认为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在社会人群中被认为是"高级保姆",社会地位较低;这跟护士内心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白衣天使"相差甚。

1.3人际关系方面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自身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及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

1.4护理工作的特点急诊科护士以女性为主,同时要扮演护士、母亲、妻子等多种角色。工作的"三班制"打乱了生物钟节律,夜班多,节假日常得不到休息,加之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性波动以及生儿育女、家庭劳动的负荷,如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面对一系列紧张刺激时,常常会冲动,又因职业需要将其抑制,导致心理健康处于不良状态中。

1.5学历文凭与业务能力方面。大多数急诊科护士是中专毕业,她们必须在繁重的工作同时,参加各种各样的学历文凭继续教育。在业务能力方面,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疗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新设备层出不穷,对护理人员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技能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学历和技能也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的因素之一。

3 应对措施

3.1 实施风险管理:①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②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③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④建立危重病人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⑤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3.2提升服务技能:①人员数量 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②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全面的人员培训制度。

3.3改善服务意识:①快速反应观念 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②院前急救观念 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③现代监护观念 包括: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各种管道的观察;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3.4规范服务流程:①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切实保证急、危重病人的就诊治疗。②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 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③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落实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④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 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 h通讯通畅。⑤提供多种便民措施 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病人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急救意识也不断增强。急诊科的特点:病人具有突发性、危急性、复杂性、情绪急躁性,数量不定性。医护人员具有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性、快节奏性、思维敏捷性。护理人员要学会洞察自己受到压力后的警报信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每周抽出1-2小时独处,尽量不要受到工作和家庭的任何干扰。学会与密切的朋友和知己畅谈你的情绪和感受。对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和护理水平、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大年初一,江城武汉,寒风呼啸。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江城人民还沉浸在一片节日的喜庆之中。然而谁也没料到就在此时,一场灾难正在降临。

凌晨5时32分,武汉市公安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报警电话铃声骤响,电话里传来一名男子凄惨地嚎叫声:“市商职医院住院部妇产科起火了,我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都被困在火海里了……”

5分钟后,8辆消防车一路呼啸,赶到位于汉口大兴一路13号的武汉市商职医院住院部。跳下车的消防官兵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此时,住院部三楼以上全部笼罩在滚滚浓烟之中,橘红色的烈焰伴着浓烟从三楼以上的窗户翻滚着,凶猛的火势借助当时三级以上的北风急剧蔓延。大楼里,围困着200多名新生婴儿、产妇、危重病人、医护人员及其家属。

“救命呀!救命――”浓烟烈焰中,一阵紧似一阵的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此起彼伏。

这时,妇产科病区护士王兰芬、陈卓带着10余名产妇、婴儿及家属从楼梯冲了出来。产房护士姚春华带着一名刚刚出生才两分钟的婴儿其及家属从阳台慢慢地爬了下来。

“救毛毛啊!三楼还有20多个毛毛……”妇产科主任易明芳一边冲出楼道,一边大声呼救。

商职医院院长曾宪考拉着消防官兵的手,急得直叫:“快救人啦!楼上有188个病人,你们一定要把他们救出来呀……”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副省长蒋大国、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先后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指挥灭火和施救工作。武汉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公安局局长黄关春、副局长陈孔海、邓泽顺等领导亲临一线指挥。黄关春发出紧急命令:迅速调集警力集结现场,参加紧急施救。

“救人第一,控制蔓延,深入内攻,快速解决战斗。”市消防支队支队长王心福果断地向率先到达现场的江汉中队官兵下达了作战命令。同时命令指挥中心迅速启动武汉支队跨区域作战紧急预案,一次性调集了口、汉阳、特勤等6个中队的27辆消防车、200余名官兵前往增援。

市公安局防暴队、江汉分局、交管局共200余民警相继赶赴现场抢救遇险群众、维持秩序、管制交通。

一场生命大营救正在紧张进行。

不到半小时,所有被困群众被全部安全救出,官兵们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灭火战斗中。至清晨6时15分,大火被彻底扑灭,除三楼妇产科200余平方米的病房被烧毁外,二楼、四楼、五楼、六楼病房和七楼手术室安然无恙。

武汉市急救中心派出全部急救车,火速将147名被救出的产妇、婴儿和其他危重病人转送到全市七所医院救治。

在这场大火中,有5名妇女、2名婴儿不幸遇难,致伤11人。

篇8

【关键词】急救一体化 救治 成功率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日趋频发,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现代创伤以严重创伤、多发伤和同时多人受伤为特点[1]。我院自2008年实施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在突发事件尤其是成批伤员的救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缩短了院内反应时间,显著降低了伤残率和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急救一体化的实施环节

1.1.1建立急救中心一体化管理体系,分工明确,统一调配资源,自2008年我院成立急救中心以来,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各专业学科科学布局,功能完善,形成了集院前现场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急救为一体的急救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完成急救任务、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条件。

1.1.2树立整体观念,成立急诊急救应急团队。

1.1.3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加强院前院内应急急救。

1.1.4重点发展急危重病急救专业,确立急诊专业特色专科,设备配备齐全到位,人人能用会用,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

1.1.5加强内涵建设,注重人才队伍科研培训。

1.2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急救中心共抢救创伤危重病人4708例,其中男性2892例,女性1816例;年龄3~93岁,平均(38.64 ±15.26)岁。按创伤主要部位分为:四肢骨关节伤950例,头颈部伤1442例,胸部伤387例,腹部伤1604例,复合伤325例。

2 结果

自2008年我院成立急救中心,实行急诊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先后有4708例病人经过初步急救处理,转送各专科进一步治疗。与急救中心建立前3年相比院内反应时间(运用 检验)与急救抢救成功率(运用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急救一体化管理提高了伤员救治成功率 我院自2008年建立急救中心、实行急救一体化管理以来,高度重视对急救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有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及急救水平,抢救成功率提高了4.25%。

3.2加强急救一体化管理,促进专业化急救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队伍,能专注院前急救工作;准军事化的队伍任何时候都能保证快速反应。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准军事化的急救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强化急救人员救援技能培训,熟悉创伤危重病人急救流程救命、保肢、预防感染和安全转送病人是院前救治的工作任务[2]。急诊急救的诊疗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诊疗的技术要点才能达到对患者准确、迅速、高疗效地进行抢效,真正做到急诊急救的安全和高效。我们急救中心每月定期组织业务学习2次,开展急救理论和技能的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并模拟场景演习,通过心理训练、技术训练和抢救过程的演练,将过硬的急救技术和娴熟的急救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的急救护理队伍。

3.3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急救一体化”救治流程 自我院急救中心成立以来,医院急诊科配备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内外科医生和护士,制定了各种急救应急预案和程序及其启动的具体方法,各专业科室间密切配合,责任分工明确,统一调动,使患者在急诊的整个抢救、检查、住院及手术过程中实行优质、高效、快速、便捷的“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3.4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质量

3.4.1注重抢救的时效性,使整个急救过程具有准确、快捷及连续性。

3.4.2确保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

3.4.3加强抢救过程中的环节质量监控,制定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流程。

3.4.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总之,急救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各相关专业进一步发展,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ICU救治的急救一体化是当今急救医学体系极有可能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