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商业街区设计8篇

时间:2023-05-26 08:5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街区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街区设计

篇1

关键词:历史街区 街道空间人性空间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正街作为湘潭市老街,在以前老湘潭的经济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连接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之一,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成为了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素有“金湘潭”之称。

1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的空间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城正街的发展也毫不例外的患了国内许多大城市更新改造的通病。城市改建采取简单的拆建,忽视城市设计的指导作用,这种粗放型的建造手段导致城市肌理的破坏,城市文化、特色的散失,城市空间环境的混乱,空间领域感不强,特色不明显,识别性差,街头公共休息活动设施缺少。

历史街区商业街的发展,应始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特色,尺度宜人,建筑围合出街道空间,外部空间清晰。沿街商业建筑与街道空间恰如母子相依,水融,相得益彰。而现在历史商业街的建设与改造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学习西方建筑,以空间围合建筑,致使旧城商业街区主导空间为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原本连贯整体的街道空间消失,加之这种主导空间缺乏文化的象征,空间的联系少,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空虚感与孤独感。

城正街许多新建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

1.1建筑无序建设

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许多建筑在体量上无限的扩大,一栋栋庞然大物夹杂在鳞次栉比的细小屋檐中,显得极度的不协调。许多建筑不顾城市的肌理、文脉、风貌、特色等,追求“欧陆式”或者“港式”风格,有的甚至直接照抄国外建筑来迎合海外人员的口味,使得建筑立面混乱,材质各异。造成视觉凌乱。

1.2街巷骨架遭破坏

建筑的扩张,使得街巷被建筑围墙隔断,一条条的街道变成死胡同,原有骨架被打断,街道特征散失。

1.3商业广告的凌乱

随着商业的发展,广告与招牌成了街道两侧最显眼的景观,大小广告贴墙悬挂,使得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街道色彩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给人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1.4基础设施缺乏

街道的店面密集,街道成了进出商店的过度空间,空间单调,行人在长时间购物后找不到休息的空间。

1.5空间尺度的散失

新建筑的耸立,打破了原有的城市机理与空间尺度,原本亲和的街巷被高楼大厦所依,整天被笼罩在阴影之中,变得阴森与冷漠。

这也是中国许多历史街区商业街发展的普遍现象,对街区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空间的人文环境和心理感受,创造人性空间。

2人性化空间的探索

人性化空间是空间的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类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采用空间宜人化的原则。人性化外部空间是与自然的无计划性的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它能满足人的意图,符合人的尺度,具有计划性和收敛性。“人性化空间把空间当作图来处理,确定空间边界并向内侧整顿秩序,表现为空间的收敛性”。[1] 空间的人性与否以及场所的内在活力是与人对场所空间的介入和参与紧密相关的。人性化空间是充满生活感和活力的,空间对行为的发生起积极作用。日常的社会生活是促成人们交往,使城市空间充满生机活力的积极媒介,因此,人性空间的探索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

3人性化空间的设计

3.1 保持外部空间结构、形态和尺度的原真性。

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空间最主要的空间特性是空间的宜人性,符合市民逛街,购物和娱乐的心理行为,完成一些多功能积聚后所产生的自发性活动。传统城市中心文化商业空间不仅是商业购物活动的场所,同时又是综合性的游憩空间。城正街街区保护规划设计充分考虑购物者行为活动和心理的需求,街道空间与休憩空间相结合,让购物者在长时间的选购之后能找到一处能静下悉心休息的空间。规划设计还根据一般人对空间环境的要求,创造一定的空间的领域。作为城市中最富活力、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公共空间,以街道为主的布局形式,集中体现了线形的内向性和外部空间特征,形成动态连续和活跃的步行空间。这也是目前商业街的主导空间形态。城正街通过在两端的出入口处加以牌楼对空间进行限定,使街道内部领域感加强,也反映我国传统城市的独特文化。因此,维持城市传统外部空间结构,形态和尺度也可以创造空间尺度的人性化。

3.2街道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对于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首先我们应考虑建筑和绿化向街道的敞开性。处理好街道与入口的关系,倡导多层次地与城市空间积极对话,建筑渗透到街道生活, 强调人的活动产生的活力。沿街商业需要同地面保持频繁而直接的接触,同公共用地连接起来,与街道生活融为一体,保持街道的活力。从服务市场营销管理的角度分析,促进商业服务的服务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服务的可接近性,买卖双方的相互作用和顾客的参与。[2]创造人性化外部空间,使之与城市街道生活更多地发生关系,恰恰是从扩大服务供给,增加营业的便利性和保持经营景气的目的出现的。

在城正街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和环境改善使建筑尽量向街道开敞,促进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具体措施:

3.2.1加强空间的融合性

利用文化商业建筑形成街道的边缘、正面,至少使商店的一部分成为人行道的一部分,以便行人沿街步行时走到商店里面,以达到向街道开敞的目的。

3.2.2增加入口

建筑物各功能应尽可能有自己的入口,通向街道的出入口增加可以使街道重新恢复活力,但应注意入口的大小,较大的立面缺口会打断街道立面的连续性,破坏商业空间气氛。

3.2.3小而开敞

在商业街上开设尽可能多而小的店面,以临街开敞的店面,特色商铺经营和展示各种活动和商品,创造吸引人的生活。

3.2.4步行的舒适性

为保证城正街步行空间的舒适性对街区路面进行改造,提高街区的绿化景观,增加相关服务设施,同时注重文化氛围的创造,使街道成为集购物与休闲功能一体的空间。

3.3人性化街道空间要注重空间的相互渗透。

通过环境整治可以向街道两侧临近空间渗透,形成开放空间和渗透空间,使保持街道视觉连续性与丰富空间的变化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生动的、吸引人的场所与人性化空间。街道的渗透空间是从连续的街道空间中生长出来的空间,与街道空间相通,又与街道空间有一定的界定,完全不破坏街道的连续性。渗透的模式有:

(1)与街道相连形成灰空间,一般以建筑底层架空的灰空间或有顶的街道为主,甚至向室内渗透,将建筑的底层空间贡献给街道,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2)通过空间处理引入另外空间,新旧建筑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围合出一个曲折的室外空间,设计出一系列有高差的步行小广场,设置喷泉花坛,形成人性化的街道渗透空间。

篇2

关键词: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

一、城市环境发展

早先的城市环境设计讨论的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工业化以来,城市生活形态大为改观,20世纪城市的最大变化即是通讯与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原本适合人行走、慢速移动的城市空间尺度,大量改变为以汽车等各式快速交通工具为主体的空间设计。在此期间,城市环境设计着重于大尺度的规划设计,强调的是建筑物与车行道等,汽车成为了主体,占据了街道的主要空间。人不再是都市中的主角,被排挤到汽车使用空间的边缘地带。为了汽车的高速行动“效率”,人们不得不爬越天桥或钻入地下道,步行成为都市中最崎岖的移动方式。虽然人流物流更为快速便捷,但是因为只强调建筑,不重视建筑周围的环境和空间,使得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无人使用的“灰色地带”。大量的工业产物如建筑、车道、机械,成为城市的主体,人则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仿佛有所醒悟,对环境、城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9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芝加哥的年会上,呼吁建筑师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设计,提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城市设计要处理的主要是城市和环境形象问题,这时整体的环境设计就逐渐成为“城市设计师”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

二、街区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街道是群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地点,每个人每天只要踏出家门,就必然要与街道接触,融入街道的环境里。街道及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谈起城市,最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生气蓬勃,那么城市本身也就充满了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闷无比,那么整个城市也就乏善可陈了。③街道是公共设计的必备元素,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布满在每一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没有街道,也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街道。在与街道密不可分的生活中,人们早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来自街道环境的影响,形成一个集合印象,而这个印象往往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主要感观。行走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观赏商店橱窗、赞赏美景,或与人聊天等。整体来说,人们行走、观看等自由是都市地区文明象征的指标,步行是可欣赏建筑局部、细部和城市细节的惟一方法。因此街道不该只用于通行,供人活动的街道更可以说是情感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信息获取的重要场所。

三、贵州地区特色商业街区塑造的设计要素

1.使用多功能性

商业街区的职能决定了其可供景观设计的面积非常有限,这就要利用空间立体化,提高使用率,强调复合型功能,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更多的活动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大背景下,也满足使用者休息、娱乐、交往、观光等目的。

2.尺度宜人性

商业街区由于自身性质和客观条件所限,是寸土寸金之地,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趋向立体化,提倡高密度、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充分挖掘空间,尽可能以小型设施为主,满足功能需要,更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景观的感受,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让使用者对街区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商业区内街道尺度的设计是街区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街道作为街区的开放空间具有各种机能,合理的街道尺度对街区非常重要。令人愉快、舒心的,人车分流的街道空间是街区的框架。街道不仅具有单一通行机能,对步行者来说也应是魅力十足的空间。其设计可拓宽人行道,增加与街道和地区的亲近感,使用更适合步行质感与尺度的铺装材料和行道树,配置艺术化的街道附属设施,使天然质感和自然气息浑然予街道之上。

3、文化创意性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只有深刻理解本土文化,才能产生出具有世界冲击力的现代城市文化。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也应考虑开发的项目中如何保存该场所的历史与记忆。再现历史会勾起人们对那一场所的记忆,由此可想到我们将来应该留下什么,开发时不能把一切都抹掉,历史是不能建造的。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应是商务区建设的特色,环境优雅的剧院、会展中心、展厅等可举办各种展览、艺术表演、音乐会等文化活动,这会提高商务街区的城市品味,丰富其城市内涵,也为其建设聚集更多的人气。

四、商业街区设计的建议

建设一个生动宜人的街区,首先要确定一个“用于指导整个规划方案构建与实施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认识和理念”,即概念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游戏规则”,避免规划方案的无谓反复,并由此作为街区设计的总体原则。从形式上,不必刻意追求对称和比例,让街区构成流水般的、融合的连续动感空间,强调其时间上的连续性。从精神上,保留和运用传统的场所和尺度,延续城市的脉络,提高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空间结构与生活结构的一致。根据不同的发展方向,合理运用形式的各种要素:点、线、面和方向。提倡“高密度、小尺度街坊和开放空间混合使用”的城市传统。使城市产生亲切的表情和性格,传达宜人的感情和气氛。街道必须被组合,不能将居住区同娱乐区和商业区完全分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民族街区、特色环境、保护与再设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是容易认明,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形态。”[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3]所谓城市的可读,是因为它由可认知的符号所组成。因此,作为城市子系统的街区、标志物和道路等元素,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从挖掘和保护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自身独特可认知符号等方面入手,最终形成一个特色的城市形态。

一、保护理念与再设计理念

保护理念

文章开头对可读性城市塑造的解读中提到了对特色文化的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城市中营造特有场所感和认同感的标志物,它是构成城市魅力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历史街区的保护,正是塑造可读性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常跃中老师在《街区环境特色设计中的特色保护》一文中,对“保护”一词的内涵做了“历史的保护、场所精神的保护、保护的动态可持续性和保护的价值开发与效益的最大化”这四个方面的解释,其中“历史的保护”指的是: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不单单只是建立在保护单个实体上,而是将自然环境融入其中的整体、统一性的保护;“场所精神的保护”指的是:对外在实质环境等具体事物的精神文化和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文化事件的保护。因此,可以从构成场所的物态内容和活动两个方面来进行;“动态的可持续性保护”:是将历史、现状、未来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使之处于最优化的状态;“价值的开发和效益的最大化”是保护理念的最终目标,即是从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双重考虑。[常跃中.街区环境设计中的特色保护[J].装饰,2007.10(110-112)]本文正是以这四个方面的保护为指导,探讨乌鲁木齐民族商业街区特色环境的保护设计。

再设计理念

再设计理念是指重新面对已有的物体,把物体从熟知变为陌生所进行的创造过程,同时也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意义的一种方式。本文以保护民族文化,塑造特色商业街区环境为目标,在原有街区的结构中,对其进行重新的规划和再设计,将原来密集、狭窄、弯曲回旋的具有神秘和趣味性的街道空间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的设计,不仅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打造了符合现代城市街区特点的商业性空间。

二、乌鲁木齐山西巷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乌鲁木齐山西巷的历史沿革

山西巷位于乌鲁木齐龙泉街与解放南路附近,是纵深发展的综合商业区,具有四重特征:首先,山西巷是乌鲁木齐民族风情一条街的“开端”,是城市中较为繁荣的民族传统商业聚集地;其次,它坐落于乌鲁木齐城市旅游中心的南北交通干道上;再次山西巷是乌鲁木齐城市中心中轴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还是乌鲁木齐城市中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传统民族买卖方式的保留地。上述四重特征决定了山西巷在体现乌鲁木齐城市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商业文化最悠久、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商业区,而且它的发展是随着整个城市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的,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着特色历史文化的烙印。

从历史记载来看,现位于乌鲁木齐山西巷一带的民族商业区、二道桥市场以及国际大巴扎,同属于原来二道桥民族传统商贸区。在1896年,二道桥一带就已有种类齐全的各种市场,另外大小饭馆、钱庄、制衣铺、剃头坊等辅助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同年,清政府在乌鲁木齐给俄商划定了“贸易圈”,许多俄商店铺也随之而来,逐步形成了著名的“外货市场”。后,俄商“洋行”的衰落,各种民族小吃店、铁匠铺、杂货店、点心铺等布满街道两侧。其后,根据现在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建成了集民族建筑精品、商业、旅游、娱乐等为一体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乌鲁木齐民族商业区的特点。

客观上讲,虽然后期建成的国际大巴扎商业建筑群目前已成为新疆最具特色的商业区,但其周围的民族山西巷一带却很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规划,对人文历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则更显得滞后。

乌鲁木齐山西巷现状分析

山西巷由于没有融入到国际大巴扎民族商业圈之内,不仅缺乏街区环境与人文历史精神的特色保护,而且缺乏科学的指导综合性规划设计,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出性的问题:首先,科学保护规划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街道空间店面经营的错位和空间资源的闲置。在山西巷的街巷中,大多以经营普通的低档商品为主,店面较为凌乱。使得传统的小尺度的商业街巷承受了过重的商业重任,货物和人流的大量涌入使富有历史文化街巷失去了它的本来面貌。由于街巷中店面配置的无序,使得山西巷所依托的自然街区形态、历史人文资源以及神秘而有趣的街巷空间、建筑景观等各方面的资源,不仅没被充分的利用,反而失去了原有潜在的空间价值。其次,街巷中地域性公共艺术及无障碍设施的缺乏。在街巷中,无论是沿街外立面、侧街或小巷,整个空间结构似乎都是为了商业而商业、居住而居住,过多的追求功利,而忽视了对地域文化、场所精神以及可读性城市特点的保护和培育,从而丧失了场所中历史文脉的现代价值潜力的挖掘,以及更多经济开发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商业街区中对于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的关照几乎为零。最后,有效、正确、全面管理政策的缺乏。由于没有科学的、综合性街道规划管理作为理论指导,使得街区中的建筑外观逐渐的被破坏,而杂乱无章的、缺乏整体设计的新建筑外观、材料以及色彩,不但没有起到更好的修复和美化作用,反而破坏了商业街区中原有的特质,造成了“猫虎”不像的现状,也造成了街区空间特色的沦陷。不仅如此,乌鲁木齐城市的管理阶层在对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区进行管理时,对街区色文化的买卖传统方式给予打击和取缔。这项举措严重缺乏对市民生活意识的考虑,同时也是对场所精神中内在因素的破坏,没有实现从物质的保护发展到场所中人的行为文化及精神保护的层面。

三、乌鲁木齐山西巷特色环境保护与再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对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区色环境保护和再设计方面,应遵循以下目标和原则:

首先,坚持对空间完整性、历史真实性以及文脉延续性的保护原则。此原则不仅强调街道在空间形态和整体规划上的完整性,同时也对街区中独特人文环境氛围,悠久商贸传统买卖方式以及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全面保护。此原则决定了山西巷今后发展是以文化为主导,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为起点,以保护新疆特独特的民族传统商贸方式为手段,以打造特色环境和形成商业旅游业态为最终目标。

其次,坚持民族商业街区的价值多元化及地域个性的保护原则。山西巷特色环境的保护和重塑, 不应只是作为历史的复原,而应该放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来进行更新,协调多方面的因素达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使其保持自身价值多元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地域性是该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对城市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也是区别于其它城市最本质的特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山西巷作为乌鲁木齐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商业街区,应反映和满足市民不断增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创造符合当地居民生活的模式。因此,应该以人的尺度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来进行,应把人的感受和需求作为保护的重点来考虑。

四、乌鲁木齐山西巷特色环境保护与再设计的具体方法

对于乌鲁木齐山西巷特色环境的保护以及街巷再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将从商业街区的规划构思、空间边界、建筑界面、街道景观等方面展开,力求在保护原有特色环境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出适合现代城市商业街特点的民族商业街区。

1、街区规划

首先,按街区中原有建筑和自身肌理将其功能区域划分为三部分:1)、主干道沿街区域(主街):民族现代商业空间、对应现代文化,商业模式较为现代,所受物品档次较高;2)、副干道沿街区域(副街、居民住宅楼和商业楼之间的小街巷):民族跨时空复古时尚空间、对应街头文化,商业模式介于现代和复古之间,所受物品适于大众;3)、小巷子区域(穿插于副街之中的巷子):民族传统手工作坊空间、对应院落文化,商业模式较为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用于此模式的物品,一般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其次,在不影响街区大的格局下将街区中的空间形式作相应的调整,以开敞式为主,增加半开敞式和空中式。同时将山西巷主干道沿街区域的部分商品买卖以“外街内引”的规划方式引向内街小巷中,实现人们步行、购物与车辆的分流,创造城市规范化购物环境。最后,商业街区空间功能由原有的以商业和居住为主,转为重点以商业为主,居住为辅;同时介入更多的餐饮、展示、旅游等活动区域,以适应现代城市商业街区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2、空间边界的再设计

为实现“街市内引”及内街价值体现的双重目标,在进行空间边界的设计时,应强化外街中部入口及内街原有北部入口的开放性和指示性,使其成为连接内外商街的主要标志性通道。同时,增加两个副标志性通道,使外街人流更容易看到并进入内街,达到上述双重目标。由于受现有街道走向的制约,街巷中的边界呈直线状态,缺少进退、转折的变化。为打破此状态,在内街边界设计时,将其街巷空间中的节点增加,并运用转角和小空地来减少内街直线的局面。

3、建筑界面的再设计

首先,外街的建筑立面缺乏地域元素,无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地方文化,并与临近建筑表面脱节。因此,在进行再设计时,将外街立面加入地域文化的元素并加以修复;在内街空间关系得到改造后,将其内街建筑的外立面也同样运用现代建筑材料,进行民族图案、民族纹样的拼接,局部使用雕花木柱和透雕装饰来增加街道的亲切感,突出新疆浓郁的地域特色。其次,在对街区建筑外立面颜色的考虑上,将本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统一的理念进行设计。最后,为打破街区中建筑界面的单一,将传统的前店后坊、木板式等店铺形式融入其中,以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保留和延续。

4、地面铺装的再设计

为保持与城市其他商业街道地面的统一,在对街区内外街道的地面进行再设计时,首先,对外街地面进行保留,将其不完整的地方进行修补。其次,内街地面采用流线型铺装,以起到纵深引导的作用,以此来减弱直线型街道给人带来的单调,使空间组合具有多种可能性。同时,在与外街垂直交叉口或节点处,通过地砖颜色、方向的调整,或拼贴指示性图案来进行方向的引导。

5、环境小品的再设计

山西巷街区环境中的小品设计,不仅要加入体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文化的标志性雕塑,同时根据内外商业步行街巷的尺度,增加地域性植物景观,如特色的景观树以及亲人尺度的灌木、植物容器、鲜花盆景等,来增添街道的温馨和亲人特质。最后,公共设施的增加也是对其街区完整性的另一种表现。

结语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场所精神等各方面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而城市中最难能可贵的文化就存在于历史街区中人们世代所遵循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中。因此,本文对乌鲁木齐山西巷民族商业街区环境的保护和再设计,是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城市的地域文化,保留集中体现民俗风情的街区、建筑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以期达到对历史文化和场所精神的进一步保护。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常跃中.街区环境设计中的特色保护[J].装饰,2007.10(110-112)

[3]张勃.城市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杜雁.历史性步行商业街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刘丽娟.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覃伟伟. 城市化进程中新疆民族传统商贸方式保留的可行性研究[J].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覃伟伟,女,1983年生,河南省安阳市人

现工作单位:昌吉学院美术系,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乌鲁木齐山西巷商业街区的现状

篇4

关键词:居住区体验商业街;场地;空间;人员流动;设计

前言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作之余外出消费成为了重要的活动,对于消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购物之外,还需要重视精神体验,居住区体验商业街能再现家居生活,让消费者对其情感上认同。居住区体验商业街是一种特色的模式,在居住地区建立商业街区,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商品交易,这种商业模式能将多个消费项目合理整合到一起,满足人们的消费期望。

1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场地设计

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场地设计,需要将设计内容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城市格局、风俗习惯等方面相结合,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计:

1.1内向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能将居住区和商业街的特点集中起来,居住区中发展商业,为居民提供消费便利,借助物业管理手段,降低对居住区内部环境的影响。设置步行街,优化消费环境,者就需要在居住区内实现人车分裂,建立商业步行街,保证行人在步行街内通过的安全。商业街一般设计在居住区中心,充分引导人流,并且可以对外开放,真正打造居住区内的标志性公共空间。

1.2外向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外向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是最为常见的模式,一般选择增加居住区入口面积,在入口处设计商业区域,方便居民区居民的购物,也能配以相关设施方便外来人员消费,同时还不会增加物业压力,增加物业管理难度。

1.3集中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城市中心形成了大年的住宅区域,容纳了较多人口数量的居民,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为了方便居民的多样化消费要求,建设了集中型的居住区体验商业街。街道和广场形成商业建筑区,加上一些景观等,视觉效果较好,并且在居住区内中心区域,为居民区内居民提供服务,也能方便周围民众,然后借助道路景观等手段分离商业区域和居住区域,以免影响到居民正常的居住。

1.4混合型居住区体验商业街

一般会选择一条贯穿整个居住区域中部的商业街,将居住区划分成为两个部分,但是在人口数量较多的居住区中,不能选择在市中心要道上,以免人流增加阻碍到交通,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通行。设计选择建立一条新型商业街,整体面积较大,并且和周围城市的主道路连接,吸引更多的外部购物者,能为居民区居民和外来人群提供服务,但是可能会影响到居民区环境。

2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空间设计

和一般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不同,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更加注重空间体验,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空间。其中“核”是向心性聚合位置,起到主导作用;“线”是线性方向,展现了“点”的分布状态,也就是不同的节点空间状态,规律性分布能更为合理的构建场所空间。

2.1“点和核”模式

(1)下沉商业街

在居住区体验商业街建筑设计中,选择退让空闲方式,预先留出一部分区域,作为商业活动区域,然后改变地坪高度,形成不同的商业空间,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受,如图1所示。

(2)结合公共空间

居住区体验商业街为了展现居住区和商业街的共同特点,其生活性不可忽略,为了体现商业街的价值,需要充分吸引人流,将商业街和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能扩大公共空间面积,也能更好的满足居民的空间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中心岛

一般居住区体验商业街的面积较大,但是从居住区实际情况考虑,面积有限的状况下,可以选择中心岛来解决面积问题,形成两面单向车道,环绕成中心岛,实现了人车分离,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到了保障,也能在中心岛位置设计景观、商业建筑以及公共空间,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2“线”模式

(1)半街道

在一些特殊的居住区环境下,可以选择半街道样式的体验型商业街,最为常见的就是滨水居住区,不影响居民欣赏滨水景观,在对面街道可以形成单向商业布局,避免了人流量集中影响到交通状况,又不会影响到购物环境和景观环境。

(2)立体商业街

顾名思义,将原本的平面线性商业街改变为立体形式,和地下通道、天桥等连接起来,可以实现地下和空中两种体验型商业街,然后增加扶梯、坡道等避免路程增加,也能提高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形成全新的商业空间模式。

(3)景观商业街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消费需求,选择将景观设计和体验型商业街设计结合在一起,配以合理的景观,增加居住区体验商业街的观赏性,也能让购物环境更为舒适,避免过分强调商业,吸引更多的人流。

3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人员流动设计

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的人员流动设计主要是利用店铺、娱乐区域、餐饮区域、造景、停车场等区域控制人流量,让人员分布在建筑的各个角落,避免出现店铺死角。

3.1店铺

一般情况下,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会借助主流店铺来吸引人流量,也可以引导人流,一般的主流店铺为知名品牌,往往是在人员流动线路中断,尽可能的延长人员流动线路。或者是将店铺安排在人流两段,中间设置一条较长的步行街,人们在两端移动时,会穿过步行街,步行街两侧设置多家专卖店。

3.2娱乐区域

娱乐区域也是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吸引消费者的区域,多样化的娱乐设施,满足用户的基础娱乐区域,常见的包括电影院、KTV、游戏城、亲子游戏、情侣游戏、情景游戏等,多种娱乐方式能吸引更多的人流。

3.3餐饮区域

餐饮区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来说,居住局人们对于一般服装或者零售的需求并不高,而对于餐饮区域却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消费主力形式。餐饮区域可以选择固定位置集合以及沿路小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餐饮消费需求。

3.4造景

中庭造景是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营造良好购物环境的重要标准,也能在商业建筑中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驻足观赏,美化购物环境,也能疏散人群,各个角落的造景也能让多家购物场所映入消费者眼帘,更容易找到目的地。

3.5停车场

设计高质量的停车场能方便消费者的消费,甚至可以成为消费者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一般会在外部设置足够的停车位,方便消费者停车,为了避免占用较大面积,往往会选择地下停车场,这就需要合理设计车库。同时,协调好货车、人员、快递、出租车、卸货区域等多方面的场地和通道,尽最大可能实现人车分流。设计合理的入口数量和位置,技能方便消费者的停车,也能避免混乱,一般选择街角位置。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原本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而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能将多种消费有效的结合,通过场地、空间、人员流动等多方面的设计,既能体现现代商业的功能,也能满足消费者对于购物消费的物质和精神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馨.商业街建筑设计构想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1):106.

[2]许梦婕.居住区体验型商业街建筑设计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7):66.

篇5

摘要:城市步行街区是市民共享的重要活动空间, 它给人们提供购物、交往的环境,可吸引四面八方来客,是一个城市财富的聚集之所,是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代城市步街区设计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步行街区;设计

Abstract: urban walking street,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tivities citizens sharing space, it provide to the people shopping,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an attract visitors from all directions, is a city of wealth that gathered, modern city spac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bloc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ague.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Walk blocks; design

随着步行街的建立,人们对步行街的关注反映了现代人对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的向往。步行街区源于德国、丹麦、荷兰最早推行的“无交通区”(TrafficFree Zone)概念,意思为都市里没有汽车行走的区域。在英文中也称为Pedst ri an Mal l,Pedest rian原意是“On Foot”,亦即走路的意思,Mall则是指一种宽敞而供步行的大道,合起来意思为供人步行而不受汽车干扰的街道。现今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增多,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存在着车辆拥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停车场少、交通违规等等问题。因此在人群集聚的城市商业中心地区禁行汽车,把街道还给行人漫步使用成为城市摆脱交通困境、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

1 步行街区的历史沿革

步行街主要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广场、小品等组合而成。古代许多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并没有经过真正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它们是在最有利的地方,由市民自己直接参与建设而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步行街。到了中世纪时期,城市空间效果和建筑形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步行街的规划形态由艺术家进行设计,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如对称的几何形态、强烈的空间序列等。

工业革命后,以柯布西耶为首的CIAM的“现代城市”理论,在相当长时间里影响了城市空间和步行街设计。这一时期因城市街道难以满足大量交通车流,为了对城市中心交通加强管理,保护和促进中心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采用封闭某些街道、不准机动车驶入或在步行街外两侧另辟平行的货运道路的方式来建设步行街区。

受西欧的影响,北美自50年代也开始在市中心建设步行街,且各有特点,如美国1959年密执安州的凯拉孟佐城步行街,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商业中心区,其中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空桥步行系统是最佳范例,仅美国60~70年代,就有200多个城市建成了步行购物中心。此外加拿大多伦多市和蒙特利尔市也兴建了庞大的地下步行系统。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量建设新的步行街区,同时顺应时代的需要对许多历史悠久的商业步行街、老街区、里弄进行了承启性的改造,新建的如:成都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文殊坊步行街,重庆的解放碑、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武汉汉江路滨水步行街,南京新街口等。进行了改造的如:有700年历史的北京王府井,十里洋场的上海南京路,上海城隍庙,丽江古城的四方街,苏州清雅的观前街,成都传统蜀国风蕴的锦里、宽窄巷子休闲步行街,重庆磁器口等。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是大型的商业、娱乐、休闲综合步行街,现代而国际化;有的是亲切宜人的历史文脉步行街,体现着各个地域的风貌和人文,传承和延续着自己的传统和精神。

2 步行街区的功能作用

现在我们常说的步行街区最早源于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的“无车辆交通区”,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一场“步行者的革命”,倡导的是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对环境的更新,重新审定了历史悠久的步行街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巨大价值,提高了城市的对外形象。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旧城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步行、休憩、社会聚会等活动中,增进了相互的交流和认同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市民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此外,步行街通常是由传统商业街改建的,那些熟悉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最能激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引发对其的深切热爱。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减少交通噪音,使空气更清新自然。而街道上的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步行街建设使商业老街从原来单纯商业零售功能拓展为综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全方位经营服务。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交通效益:良好的城市通常以平衡的交通管理为特点。以步行代替车行,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人活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通过改善步行的环境质量、增加步行人数、减少城市中心用于汽车交通的空间等手段,使更多人乘坐公交车,避免人车冲突,达到步行、公交、小车、地铁的良好平衡。

3 步行街区的空间形态

“最理想的街道必须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单元!一个人的印象越被限定在其内部,那生动的场面会越美妙:当个人的视线总是有可注视之处而不至于消失在无限里的时候,他的体验是舒适的。”

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处于一个多层面、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及设计理念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发展而变化。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又分为封闭、半封闭、转运和步道拓宽等几种形式。从深层结构看,大致可以被抽象为两个组成部分,即街区吸引点(节点)以及步行道路(路径),节点可理解为点的概念,路径可理解为连接节点的线性空间。

3.1 街道的长度

黑格曼和佩茨指出“有效地设置一个终点形象是街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舒尔茨也提出“在过去的城市里,斜角和弧线创造了‘终止印象’使眼前的景色充满活力。”因此,步行街的长度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街道的连续不间断长度的上限大概是1500m(1mi.),超出此范围人们就会失去尺度感,同时会产生疲劳感。对于过长的街道,通常会加入一些节点,如以一定的构筑物进行收口或加入打断其连续性的广场或形成抑扬、明暗、宽窄变化的空间体系等,使步行街以段落式的形态延续下去,达到既连续不间断而又不单调乏味的形态效果。

篇6

(一)设计思路

以人为本,体现生态性、舒适性、参与性,营造居民生活环境,反映现代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愿景。按照现代人对物质和精神需求,合理配置功能,力求满足人本要求,创造一个感性的、可观可游的园林景观环境。

(二)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体现人本效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倡居民参与意识,追求环境的舒适性、多样性,实现对居民的不同需要的满足。

2、协调性原则

小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充分利用规划设计手段,将住宅、道路、绿化、公建配套、市政配套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创造有序流动的小区空间系列。

3、整体性原则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是居住小区的整体性。通过整个小区的空间组织、住宅建筑群体布置、小区的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小区的整体形象。另外,彼此间的协调也要加以保证,形成有变化、有韵律、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间。

(三)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规划场地为长条形,总体布局采用组团式布局,以游步道串联,形成大核心,小组团的景观布局结构,使每栋住宅楼的居民都享有均好的景观环境。

1、主要景观节点

在两个组团之间形成主要节点,为人群集中的区域,以无视觉障碍的大形铺装为主,可以体现出小区内的地形开阔、清新,使人入目一新的感觉。布置休息座椅、景观亭、大型景观树木等,营造热闹、闲适的生活环境;结合茵绿的草地,色彩缤纷的上层中型乔木,中层有观花小乔木及灌木,低层配以高贵的龙舌兰等,使整个节点广场显得高端、大气。

2、小组团

以宅旁、楼间绿地空间为载体,就近布置儿童活动场地、运动场地、休闲场地等功能区,与主体建筑相结合,形成小组团,满足组团内居民的休闲活动需求。

3、消防扑救场地

消防扑救场地占用了较大区域,是不可缺少的功能区,为使其与景观环境相融合,需对其进行了景观化处理。一是铺装材料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既丰富了地面色彩,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二是在场地内喷涂趣味图案,如儿童跳房子游戏图案、猫抓老鼠游戏图案、迷宫图案等,在不影响消防功能的前提下,赋予场地休闲活动功能。

4、大面积生态绿化区

植物以常绿乔木、观花灌木、地被为主要搭配方式,营造层次感强的生态景观。芳香树种可采用白玉兰、桂花、含笑等;观花树种可采用美丽异木棉、大花紫薇、细叶紫薇、火焰花、黄槐、鸡蛋花等;球形树种可采用黄金榕、石楠、山茶等;棕榈科可采用蒲葵、苏铁、棕榈等;观干树种可采用龙舌兰、小叶紫薇等,地被可采用野水仙、结缕草等。其间配置小品有园凳、园桌,有铺装路、鹅卵小径、步汀等。各景相互辅成,形成幽雅别致的生态环境,融健身、休憩、静坐于一体。

(四)景观要素分解

1、铺装

首先满足行车行人的安全,其次考虑生态性,采用灵活多变的铺装形。地面铺装材料主要选用乡土天然材料,如卵石、砂岩、板岩、粗面花岗岩等,局部做一些毛石、卵石装饰或彩砖装饰。避免大面积硬质地面,小区道路采用透水混泥土,柔化路面,确保小区环境清新朴质、丰富自然。

2、植物

(1)植物配置

整个小区选择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花卉树木,有机的组合,合理的搭配,并形成参差错落,疏密有致,季相变化明显,景色独特的景观。种植设计中考虑到小区内整体效果的统一和局部效果的特色,在总体植物配置上,采用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通过散植、丛植、孤植、混植等不同的配植方式,力求创造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变化丰富的植物生境。植物与不同的功能空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创造不同的空间序列和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

(2)植物选择

以亚乔木、花灌木为主,体现其良好生态环境效果。地被以叶色苗木和花灌木为主,形成局部大片色块,体现亮丽的植物图案线条美和韵律美。主要选用植物品种有:扁桃、小叶榕、白玉兰、蝴蝶果、美丽异木棉、蒲葵、苏铁、棕榈、桂花、含笑、大花紫薇、细叶紫薇、黄槐、鸡蛋花、黄金榕、龙舌兰、火焰花、腊梅、大叶红草、山茶、鹅掌柴、满地黄金、七彩朱槿、野水仙等。

3、园林灯具

选用造型美观的庭园灯、草坪灯,达到既美观,又经济实用的目的。

4、微地形处理

在小区局部位置,通过挖填小丘,既丰富了视线,又能增加整个小区的绿地蓄积率。

5、无障碍设计

整个小区应考虑残疾人和儿童推车的便利措施,满足现代人对情感关怀的需求。

二、商业街景观设计

(一)设计思路

步行商业街景观是动态的空间景观,具有时空连续性的韵律感和美感。步行商业街把街内外不同的景点组成了连续的序列,同时本身又成为景观的“视线走廊”和“生态走廊”。设计充分考虑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及心理等要求,从形式美感、空间美感、时空美感和意境创造等方面进行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

(二)设计原则

1、人性化原则

步行商业街是人们公共交往的场所,街道的尺度、路面的铺装、小品的设备都应具有人情味。

2、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倾向是21世纪的一个主流。步行商业街中注重绿色环境的营造,通过对绿化的重视,有效地降低噪声和废气污染。

3、可识别性原则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可识别的环境可使人们增强对环境体验的深度,也给人心理上产生安全感。通过步行商业街空间的收放,界面的变化和标志的点缀可加强可识别性。

4、要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步行商业街是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人们出于商场,忙于购物和娱乐,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通过自然环境的介入,可以大大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创造轻松、宜人、舒适的环境氛围。

5、视觉连续性原则

步行商业街线形和空间设计具有从步行者步行的角度来看四维空间外观,且应当是顺畅连续的、可预知的线形和空间。

(三)规划布局与景观要素

步行等一般为线性带状空间,其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具有视觉的流动性。人在街道中漫步时,会进行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时而漫步前进,时而停留观赏,时而休息静坐。因此它可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运动空间可用于:向某处前进、散步、游戏比赛、列队行进或其他集体活动等。停滞空间可用于:清坐、观察、读书、等侯、议会、讨论、演说、集会、沉思、娱乐、仪式、饮食等。

功能空间:

运动空间应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宽阔,利用台阶高差巧妙的向停滞空间过渡和联系。停滞空间可相应设置长椅、树木绿荫、获观景台、车站、雨棚等。二者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停滞空间如果不从运动空间中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的安全环境。运动空间容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而停滞空间往往给人以滞留和安全感,运动空间引导顾客向两个方向流动,不宜使用者停留和汇集。

篇7

【关键词】:“三孔”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商业文化;地域性

1、 “三孔文化”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促进

孔文化自他诞生直到现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洗礼,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仅自身在不断变化发展着,还被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随着世界各地孔子文化学校的设立,中国儒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传播,被世人所学习和了解。近年来,中国的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百个国家中建立了上百个点,这些学院的建立对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一种文化被世界所传扬,人们便会慕名到文化发源地去参观,所以曲阜“三孔”文化胜地区域性文化深入打造不仅可以促进本地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以文化促进旅游,旅游进一步传播文化,进而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之旅。

在地域文化的促进上本文主要从“三孔”文化周边商业街的创新设计谈起。孔府、孔庙、孔林传统文化胜地与周边的商业街在环境关系上密切,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除了“三孔”被完整保留下来周边的建筑已然是现代化的面貌,目前周边的商业街在外形设计上与传统文化建筑有统一的地方,对于曲阜地域性文化的促进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广传统“三孔”文化,对其周边商业街的全方位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对于地域性文化的宣传和促进旅游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三孔文化”与周边商业环境的文化交互设计

曲阜“三孔”周边的商业街在外形整体上与其相互呼应,商业建筑外观上采用古代建筑的黑色带檐子的瓦,墙体通体采用红色,红色与黑色的颜色搭配与周边的文化旅游胜地比较统一。经过对“三孔”周边商业街的考察,商业街建筑除了在外观上做了颜色的统一,在其他形式上的设计并不是很多,如何更好的将孔文化深入影响到周边,甚至整个地区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孔”周边商业街的创新设计不仅仅应该在外形颜色上去改变,更应该将整个商业街区包括道路交通、交通工具、周边各种做成文化特色,形成整个周边与孔文化相互融为一体,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

如何将周边商业文化街打造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街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改造:

2.1传统符号元素的现代化设计

商业街文化在设计上采用“三孔”文化中的传统元素符号,在外观设计上,原有的商业街建筑在颜色和屋脊的设计中沿用了传统元素符号,使得商业街在整体色调上与“三孔”文化建筑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具体运用体现在商业街区建筑整体采用了黑色的砖瓦做成古建筑的房檐,远远望去,“三孔”古建筑群与周边商业建筑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环境;在建筑颜色上采用中国古代建筑墙体通用的砖红色,使得整个文化景区及其商业街区与现代化的城区既有相同,也保留了传统应有的韵味。

2.2商业街周边环境的营造

除了商业街本身的建筑外,在周边环境的设计上也应该做到统一,周边环境建筑在一定高度上做到适度,树木植被的设计规划也应该做到一致。周边外环境的营造给人以从“三孔”城内到一层一层过渡到现代化建筑,周边环境除了在建筑外观上做到与传统相协调,在其他方面的设计营造上也要做到与文化景区相统一。商业街区的宣传画面除了使用现代化的霓虹灯外,在造型、材质上都要加入具有文化意义的设计才能体现古文化商业街区的特色文化价值。

2.3商业街交通道路系统设计

在道路交通系统设计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3.1商业街区道路指示系统设计

商业街区的道路指示系统其实也就是对整个“三孔”景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指示系统,在道路指示牌上要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手法,将道路指示系统牌使用中国的木、竹等等元素,运用竹简这种古老的方式来表现“三孔”景区商业街的指示,使游客在游览景区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建筑的魅力以及孔文化的影响,还能够在阅览竹简道路指示系统时感受到远古时代文人读书的场景,使人身临其境。

2.3.2商业街区道路改造

在商业街区的道路设计上遵循主街区采用现代化道路,方便车马等交通工具的通行,次街道等行人街道采用碎石铺路,运用各种图案造型、字体造型设计等,可以展现时展的痕迹,游客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也宛若回到古人生活的年代,通过现代设计去感受古代是古今文化融合的良性设计。

整改道路周边临时摊点的使用,统一规划设计,除了在位置设置上还要在谈点车的造型设计、摊点喷绘等细节进行设计,加入文化色彩,让游客在吃、喝、玩等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防止景点文化全国一致化,打造本土特色,特色文化才能体现其文化专属性和特有性。

2.3.3商业街区交通工具的使用

商业街区作为传统古老城区相统一的周边环境,在道路工具的使用上,旅游区内有马匹的使用,在新设计后,将旅游城区内做大型地下停车场,将“三孔”周边地面上的现代化车辆进入停车场,减少街区内现代化车辆的气息,尽最大可能的保留传统复古气息;街区内保留车马交通工具,体现慢城曲阜街区的特色。

通过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设计,能够让传统文化依托现代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也能够让现代化快餐文化的今天通过传统的展现放慢速度,古今相互借力发展会是传统流传发扬的新途径。

结语

曲阜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更在于经过成千上百年后“三孔”深厚的文化沉淀对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三孔”文化以及周边商业街的创新改造,让传统文化以旅游的形式传播,深入人心,旅游周边商业街的文化性设计又为文化的渗透增砖添瓦。传统文化商业街不同与普通的繁华商业街区,要“化”而非“华”,传统文化商业街的改造必须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依托,做到在旅游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以旅游的方式被传播和发扬是其最好的发展传承方式,做好文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传统在现代中传承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文麒.山东-齐鲁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03.

篇8

(一)负责全区商业街区开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二)拟订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

(三)编制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的近期及中远期实施方案。

(四)拟订全区商业街区建设管理相关政策。

(五)负责商业街区综合管理工作。

(六)负责全区商业街区、重大商业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并进行整体的宣传、推广。

(七)负责市小寨地区综合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八)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九)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区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内设3个事业科室:

(一)规划科

负责拟订商业街区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使商业街区特色鲜明、健康有序地发展;拟订商业街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全区可开发改造资源调研摸底工作;负责全区特色街区开发改造的策划、规划、设计工作;拟订商业街区建设管理中各项政策,指导和推进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工作提出能够有效推动商业街区建设管理工作进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负责小寨地区控制性规划的对外解释和指导工作,指导各部门、街道办事处、项目单位按照控规要求进行设计;负责商业街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协调工作,指导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深入辖区,推动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单位加快开发改造步伐,实现国有土地更为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开设大型商业网点的单位或个人,在向市商贸管理部门提出听证申请前,提出初审意见;收集整理规划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二)建设科

组织指导整片区域开发改造的调研摸底及推进;负责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组织、包装、论证、宣传、推介;组织、实施所涉及的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的推介、洽谈并负责组织参加国内综合性洽谈会和投资项目推介会;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册和其他宣传资料;负责全区储备、前期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储备项目库;督促并指导街道办事处做好特色街区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进度推进、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特色街区开发改造过程中疑难问题的解答;做好与市商贸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各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收集小寨商圈内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系市、区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收集和整理重点项目资料,做好项目的动态管理及有关数据的统计;收集整理特色街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