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堂教学的方式8篇

时间:2023-05-26 08:53: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的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的方式

篇1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种评价方式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教师点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语言评价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你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了鼓励和赞美的语言评价,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语言评价,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2)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自我提高的过程。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展自我评价时,将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完《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时(即周瑜用造箭来陷害诸葛亮的一句话),在组织学生体会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之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自读自评的练习,先指名学生读完课文中这句话,再要求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身在朗读这句话时所存在的不足:我读诸葛亮很容易读出他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但读周瑜却读不出他的阴险、狡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不难看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有好处。

(3)学生互评。在教学中,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一般是相互结合的。生生互评的意义是在于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互评、特别是学生自评放得不开,我们要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敢于负责、善于欣赏、乐于分享的态度,并教给学生互评的方法,经常性开展互评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在起步阶段费事费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长期训练,由扶到放,学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比如,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进行完学生自评这一环节后,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因此有学生便说:“我也这样看,你读周瑜的口气太平淡,没有读出他一步一步引诱诸葛亮当时的紧张、喜悦。可以读快一点……”这样,不仅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升自我。这样的自评、互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4)师生互评。师生互评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互相评价,以期达到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使用这种评价方法,学生评老师这方面则比较巧妙,这种形式往往是教师为了达到促使学生读书深思的目的,提出相对应的观点组织辨析或以示范朗读为目的,引导学生领悟朗读的艺术和技巧。我在教授《颐和园》一课时,运用表演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毫无疑问,一开始肯定会出现一些小错误,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我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我说“老师也来试试看,同学们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点评,真正做到了课堂上的师生平等。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很仔细,参与也很积极,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 气氛营造 小组合作交流 激情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83-02

梦想是每个学生所憧憬的,和成绩毫无关系,教师要给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而不是扼杀在摇篮里,让每一个学生愿学、乐学,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它能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地翱翔。

一 什么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意味着对教育方法从教师“满堂灌”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是鼓励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没有主体参与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研究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二 为什么使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原来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课堂教学中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导致教学结果两极分化。课堂教学目标统一、单一,一律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在原来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会,还有的厌学,甚至产生辍学的倾向,这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旨完全不符。

传统教学的课堂气氛往往是严肃的、沉闷的,压抑了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课堂活力大大降低。课堂中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需要师生共同创造,课堂再也不是只重结果,而转为了重过程的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是使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

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采取的方式

1.课前预习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把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词圈点勾画出来,查有关资料自行解决;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的思路;重点读课文,提出有关问题,可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写到书上,并写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气氛营造

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氛围的形成需师生共同努力,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竞赛、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表演课本剧、出示新颖板书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选择。

3.小组合作、交流

在预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交给小组讨论,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起带头作用。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不用掌握。

4.提供展示机会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内容,拓展到的精彩片段,充满激情地展示给大家,表明自己学习课文之后确实收获不少,是每个学生内心的冲动,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中强化记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此来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们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四 全体参与型课堂的教学效果

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共性和个织,我们从共性出发提出统一要求,又从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学生面貌发生变化。大部分学生变“不学”为“爱学”,变“厌学”为“喜学”,变“学不会”为“会学”,学习气氛浓厚,学习状态有所好转,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正轨。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任务;过渡

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流程,就必须重视各个教学任务的过渡设计,一个好的过渡设计,能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面的教学内容既能有所总结,有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的思维联想到了下面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过渡方法。

一、教学任务的过渡方法

1.小结式过渡

小结式过渡首先是对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以此来引出下面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来回忆上面学学习内容,又能延续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6 Reading中,讲的是The fashion show,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举行这样一次时装秀号召学生为希望工程募捐,在处理完本课的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ow?引导学生对这次时装秀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上面的这个问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学生这样回答:It’s meaningful, we should help the poor.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自然引入了本课的主旨,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怎样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转折式过渡

教师引入与教学任务相反的信息,让学生感到内容的反差而惊讶,从而产生疑惑或好奇的心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被激发。

牛津英语8A Unit4 Reading中讲的是大熊猫,在学生学习了大熊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后,通过问题If you are a panda, what will you say to humans?引导学生来回答,该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个大转弯,一些学生先是感到很惊讶,很快地把自己想到了一只熊猫,说出了很多心里话,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的过渡到下文中的教学内容。

3.悬念式过渡

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悬念,可运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如牛津英语7B Unit4 Reading讲的是‘The ghost in the park’,在复习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让学生看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视频,在一个花园里传来了阵阵低语,这时有点学生感到非常的害怕,问了这样一个问题:Is there a ghost in the park?这时学生非常好奇,有的认为是人发出的声音,有的认为是风声,然后顺势跟学生说,Millie and Amy heard the whisper last night, read their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it is.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了下面的教学任务,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4.练习式过渡

在完成上面的教学任务后,设计一个相关的练习,形式可以多样,选择、改错、游戏、阅读、视听等都可以选择,通过练习而引出下面的教学任务,既考查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又“无痕”地引出了下面的学习任务。

牛津英语7B Unit2 Grammar,学习的是定冠词the的用法,在学生学生充分了解的the的用法后,将本班的一个同学课前预习情况投影到了屏幕上,让本班的学生来帮助他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地方,让后对全班的同学说:All of you are helpful, Sandy also need help in his diary, do you want to help him? 学生兴趣很高地投入到下面的任务。

5.衔接式过渡

这种过渡贯穿于教学任务之间,我常常采层层递进的提问式的话语,将教学任务中的各个知识点链接起来。这种过渡方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恰当的衔接过渡能将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接受,使教学任务环环相扣,既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欲望,勾通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结

做好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过渡,就是要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不出现断层,以上几种过渡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两个教学任务之间的过渡可能同时出现几种过渡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备课中须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妨把自己就假想为本班的一名学生,换位思考,往往能设计出更巧妙的过渡方法,使英语课堂环环相扣,流畅自如。只要我们设计得合理、巧妙,课堂教学就可以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

一、引导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点:一是学习教材的选取;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习。小学生年纪较小,在数学的学习上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我们选择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小学数学中对正方体、长方体进行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先准备好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对自己所使用的书桌进行计算,当学生用纸片把书桌摆满时,他们会猜想长方体的面积是否等于长乘以宽,这时教师就对小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对书桌的面积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铭记数学公式,同时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理解数学知识,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新学的知识。

二、引导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数学。例如,可让学生对所在的教室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利用米尺来对教室进行实际的测量,将数据进行统计,并要求学生将所得的实际面积用平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图中标出实际的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画、算,在实践中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领悟数学,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以旧带新

以旧知识带领新知识,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巧妙地以旧带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进行铺垫,让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某班共有40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5,对于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提问:(1)本班男生人数是多少?(2)女生占本班总人数的比例?(3)女生人数是多少?根据这三个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前两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内容,相对较简单,而第三个问题是教师为新知识的学习引入的问题,为新知识的讲解做铺垫,这样既能达到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又能与新知识有一个衔接,更好地形成了新旧知识的和谐统一。

四、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与生活进行实际的联系

数学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进行讲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例子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结合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够统帅事实和现象。”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创造条件

对于数学的学习,很多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理解,很多数学题捉摸不透,还有就是开始学习时,没有打好数学基础。C·索洛维契克曾说过:“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凡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喜欢

它。”很显然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如果学不好就不会喜欢,更不会产生兴趣。成功的喜悦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小学生也不例外,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会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其次,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学会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工作,教给学生操作的方式、讨论的方法等。最后,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当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应耐心地讲解,为其进行搭桥铺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答案。这样会使学生有成功的感觉,自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从而增加自信心。

3.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学生在解题中遇到

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会感到无助、无能。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呵护下成长,并给予信任和好评,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自信、好学的学习心态与态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教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都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英.试论数学中的游戏教学[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1).

篇5

一、复习导入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language study这一部分的处理,因为这一部分主要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复习的形式导入新内容,不但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可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自我介绍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既可由教师也可由学生做自我介绍引入新课,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同时又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我在处理教材中的对话部分时常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对话的教学要求。并可利用所学内容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说的能力。如:我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我的兴趣、爱好及情况。导入新课的学习,比如在教授SEFC Book 1A Lesson One时通过自我介绍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我。我又通过让学生作自我介绍的方式了解学生,这样可以使课文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也就马上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内容。再如,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做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SEFC Book 1A中的Lesson 17,Lesson 29等课文。即让来自农村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父母亲种农作物的方法,让城里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父母种花的方法来导入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课中所授的内容和要求。

三、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铺垫,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1A中 的unit 17 Earthquakes 时,请学生回忆5.12汶川大地震时的情景,并说出他们在地震时在干什么及当时的感受等导入SEFC Book 1A 中的Lesson 25的学习,启发他们在本单元将学习有关地震的文章,这样能引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欲望,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再如通过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文物古迹的搬迁或挽救等情况的介绍导入SEFC Book 1A 中unit 23 Rescuing the temple 内容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四、成语、谚语及名人名言导入法

适当了解一些成语、谚语有助于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如学习SEFC Book 1A 中的unit 13 Healthy Eating 时可采用成语、谚语的导入方法,其步骤如下:

T:Do you want to be strong and healthy?

Ss:Yes ,of course.

T:Do you know the saying“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Ss:Not sure .

T:All right. I will explain it to you. This saying means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it is better to eat some food everyday because fruit is rich in fiber and low in sugar and fat.

Ss:Is fruit a healthy diet?

T:Yes.We Chinese people often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but the westeners dont . Now which diet is more healthy, the Chinese diet or the western diet?

Ss:The Chinese diet, of course.

通过谚语巧妙地揭示了本单元的中心意义,既熟悉了西方文化,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五、音乐或歌曲导入法

一首歌或一段优美的音乐不但能够很快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较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教授高中英语教材 Book 1A 中unit 11 时,可用John Denver 或其他美国歌曲导入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教授SEFC Book 2B 中unit 21 Music 时可用播放多种音乐片段,如轻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等,让学生识别不同的音乐形式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单元中得的课文结构及内容,掌握所学内容。

六 、问题或数字导入法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人物介绍的文章或类似的课文,如 Abraham lincoln,Albert Einstein,Charlie Chaplin,Captain Cook ,Karl Marx, Madame Curie等课文均可利用时间或数字的形式导入。利用文中的一些数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或速度,快速了解或掌握文中的主要事件或内容。以Albert Einstein 一课为例,利用下列数字导入课文,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字理出Albert Einstein的简介:1879,1893,17,1905.1915,1918,1921,1933,1000,1500,1940,1955,76等。

篇6

Francoise Grellet在《英语阅读教学》一书中写道:“阅读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得信息,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话应该有四层意思,即通过阅读使阅读者获得“快乐、信息、学得语言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从英语教师的视角解读这段文字认为如果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信息”,那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应该主要是泛读;如果是为了“获取语言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应该主要以精读为主,尤其是对二语学得者来说。

由于工作的原因,笔者听了很多的试教课,比赛课,探究课等。其中90%的课都是英语阅读课。反思这些课堂设计,笔者感觉当下的课堂英语阅读教学似乎陷入了如下的怪圈:首先,整体阅读。漂亮的PPT或动人的视频导入—Fast reading回答几个问题—Careful reading再追加几项阅读理解题理解—偶尔长难句分析。整体阅读的过程就是做题目对答案这么简单,而且受时间限制,对每个环节,师生只有共同“赶场”,才能在匆忙中做完教师设计的阅读题目。不知从何时起英语阅读教学过多地从考试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活动,阅读课变成了常态的阅读考试训练课,问题没有层次性,既不泛也不精,师生就阅读文本根本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其次,语言知识学习。教研组内的公开课、各类赛课中基本听不到英语语言知识的授课。平时的语言知识授课中,教师一般讲几个单词、短语、语法或几个长难句罢了。对阅读语篇承载的语言知识的教学比重越来越少,讲或不讲的主要依据是高考考还是不考,而非学后致用。

近年来,笔者在不断反思当下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对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到底是精读还是泛读?改革之前似乎是偏向精读,但也不完全像,改革的这些年里,对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变成了不精也不泛。

2012年10月笔者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那四天里我最渴望听的课是有关语言知识点的授课,可惜几十节课中,绝大多数是浅层次的阅读语篇整体理解课,和少量的语法复习课,却没有一节涉及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新课。所幸的是收获了清华大学崔刚教授专家讲座《阅读的层次与课堂教学》,也坚定了笔者的反思结论: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对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应该是精读。精读教学才是帮助英语教师走出当下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怪圈”的良策。

说到精读,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什么是精读?所谓精读即指学习者精细地阅读文本,以语言知识为主,注重输入教学,以掌握语言的内在规律为目的一种阅读方式。Tickoo(2003:30—31)认为,精读是全班学生使用一段文字以探求语言或语义细节,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文本结构方面,还要聚焦文本的表面和深处意义。那么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应该包含那些内容呢?根据Tickoo的界定它应该涵盖以下十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识别英语字母和拼写模式;

(2)不同长度的语块保留在短期的记忆里;

(3)依据不同目的以一定的速读阅读文本;

(4)识别核心词,从语序中理解含义;

(5)识别词性、时态、语法等;

(6)认识某种含义可以多种语法形式表达;

(7)识别语篇衔接手段、分清从句关系;

(8)识别修辞手法;

(9)识别文本的交际功能;

(10)利用背景知识理解上下文;

(11)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事件、思想的来龙去脉、主旨大意等;

(12)区分字面和引申含义;

(13)发现文本中蕴含的文化特色和信息;

(14)发展和利用一系列阅读策略来解读文本。

崔刚教授认为精读教学包含三个层次:

(1)思想层次:能体会隐含信息、形成评价与判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进行人文与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层次:事实与细节、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语篇结构;

(3)语言层次:词汇、语音、句式、语法, 等等。

精读教学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学习知识内容。试想我们每个教师在课堂上依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把精读的内容逐一落到实处,不就实现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各项目标了吗?虽然精读向来是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教学而言的,但在笔者的潜意识当中一直在努力将精读运用于阅读教学课堂中。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文本精读教学时,应该根据文本的不同体裁和题材,考虑精读教学理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拟定好系统的教学计划;不同学段应该有不同的主要学习任务。关于阅读文本的语言知识教学,笔者接下来与各位读者分享几个语言知识设计案例。

案例设计背景

一年前结合我们进行的省级重点研究课题“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词块理论的应用研究”,笔者展开了用词块理论探究阅读文本语言知识的有效教学路径, 并提出了“赏析观察语言写作之妙处,在运用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的语言知识教学思路。语言知识的教学是多途径的,以词块为单位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的途径之一。语言学家Lewis认为人们在建构语句时,会使用一些预先编制好的词块。“词块”(lexical chunks),是指语言使用中形成的惯例化的语言构块,具有很高的重现率,在语言交际时,作为预制组块可以整体快速提取使用。它具有较为稳定的语法结构、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有助于语言产出的流利性和选词的地道性。

在探索“赏析观察语言写作之妙处,在运用中习得语言”的语言知识教学途径过程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以致用,特别是学生能将学到的词块灵活地运用 到写作之中。他们在用中学,在用中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在2014年的高考中,我任教班级的侯若溪同学高考英语中获得满分的好成绩。

此语言知识教学途径的操作流程如下:学生朗读或默读阅读文本→标出自己喜欢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说写能用得着的词块→同伴或小组交流分享彼此的“胜利成果”→寻找教师列出的词块→校对答案复习巩固→教师围绕精读所涵盖的内容,结合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解→多样化巩固练习。对于学生能找到的、会用的词块教师不必再讲,课堂上不再“赶场”,重视的是学生每堂课有所收获。词块理论是笔者语言知识教学的指南,赏析的视野、探索观察是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的途径;针对性强、阶梯推进的各类练习或比赛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桥梁。

以下是笔者基于阅读文本,依据精读的内涵,运用词块理论,对M10U2 Reading——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 的部分语言知识教学设计,在此与读者分享。

Module 10 Unit 1 Reading

搭配类                       Lexical chunks

正在发展,移动中         on the move

60及60以上的老人     people aged 60

and over

是……的家园              be home to

占据,构成,起草           make up

是有名的……              be known as

言之有理                    make sense

最近进行的调查显示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

ed recently

学生的四分钟微型写作作品鉴赏: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women are more brilliant than men. However, men make up almost all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leaving young women aged 20 and older having few opportunities. As a result, the worldwide women rights campaign is on the move. Denmark, known as the world’s most justice country, became home to the women rights campaign. We believe the complete equality will come true some day.

授课流程:左图PPT展示中文→学生在语篇中寻得→大声朗读→展示英文词块→回忆中文→4分钟微型写作→作品鉴赏→口头操练:短文或故事接龙(每人讲两句,但必须用到刚学到的一个词块)

句子框架类: Lexical chunks

人们对于为什么……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理由。有些人……, 而有些人……。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

… give many reasons for …. Some …, while some others ….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文本原文再现:

Young mobile adults give many different reasons for swapping their home town for big cities. Some a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 while some others seek exciting and fun things to do.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young people are speaking with one voice: "To the cities!"

句子框架类: Lexical chunks

学生仿写作品赏析:

People give many reasons for taking some exercise regularly. Some hold that it can make them feel refreshed,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it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work efficiency.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taking exercise can help keep your body in good state.

授课流程:

PPT展示中文框架类词块→ 学生探寻词块出处 → 学生朗读挑战记忆 → 语言赏析 → 学生建构框架英语词块→ 4分钟学生独自运用该词块写作(两位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四人小组,互相赏析彼此的作品→全班鉴赏黑板上的作品

Let's think:

Where can we use the following lexical chunks?

1.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Florida is home to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people aged 65 and older.

2.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boom in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urvey, 12.5% of the population moves ever year.

授课流程: PPT呈现上面的词块1 → 学生观察寻找类似词块2 → 句型鉴赏改写 →个人仿写 → 同伴作品互赏 → 建构调查类描写写作词块→巩固练习

赏析并要求学生深层理解从句与主句间的逻辑关系;建构此类框架类词块并学会使用。

原句1:Most agree, however, that they like the climate in Florida, which, apart from a few hurricanes, is warmer than in other places. (L14)

Question: What does Edna mean?

参考答案:Edna believes most people agree except for occasional hurricanes, Florida is the warmest place and therefore, the most comfortable place for the older Americans.

授课流程:PPT展示句子 → 学生激情朗读 → 学生回答思考题 → 答案赏析 → 建构框架类英语词块 → 学生仿写 → 学生作品赏

课后作业

Directions:  Write a short passage on whatever you like with the lexical chunks listed below.

⒈ be on the move,  people aged ___ and over,  be home to,  make up,  be known as according to ,  make sense,   adapt to,

⒉…,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

⒊… give many reasons for …. Some …, while some others….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结语

外语教学的内涵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借鉴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外语的方法。英语精读教学以语篇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将词汇,语法的学习和用不同语言所体现的文化观点与整个语 篇赏析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语言并在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整体与内涵、提高欣赏趣味。基于国情来看,笔者看好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精读教学。停下“赶场”的脚步,落实好精读的内容吧。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即将拉开大幕,英语教学到底怎么改?会改成什么样?当下大家都在翘首以盼,但笔者想无论怎么改,与时俱进是必要的,但是坚守传统的精粹也同样是必要的。

篇7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 )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 “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2009.5 2009.9 2010.72010.9 

篇8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 )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转贴于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 “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2009.5 2009.9 2010.7201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