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股票投资心理学8篇

时间:2023-05-26 08:5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股票投资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股票投资心理学

篇1

    票投资的影响

    (一)投资者的投资动机

    投资者投资股票的动机主要有:资本增值动机、投机动机、参与决策动机、追求刺激动机、好奇动机、投资癖好、自我实现动机等。投资者正是有以上的动机然后才进行股票投资。投资动机是投资者取得投资开始的第一步,不负面影响投资者投资心理的投资动机是成功投资者的必要条件。例如,投资者适当的赚钱动机,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而投资者投资的投机动机很强,就很容易在股市狂热时犯下错误。

    (二)投资者的感觉

    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时,有时会去选择股票价格较低的那只股票,认为价格低的股票比较便宜;看见两只股票,A股跌了30%,B股跌的20%,就会认为A股比较便宜;某公司股票经过分红送转股后由10元变成5元,就会认为股票价格便宜了,殊不知每一股股票的内在价值是送转股前的一半。这些感觉每个投资者都有可能有,尤其是没有投资知识的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

    (三)投资者的能力投资者的气质和性格

    按心理学里的体液说,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不同气质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也会不同。多血质的投资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类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对市场敏感,偏好技术分析,易受暗示,缺乏耐心,喜欢追逐热点短线操作;胆汁质的投资者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这类投资者决断能力强,说干就干,有勇气魄力。心态较急,容易追涨杀跌;粘液质的投资者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这类投资者会理性思考,注重基本面分析,能够忍受股价长期下跌,长期套牢也不会卖。喜欢涨跌幅度小的大盘蓝筹股;抑郁质的投资者孤僻、敏感,情绪体验深刻,善于细心观察。这类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低,无法忍受股票等高风险投资,股票的涨跌往往会使他们寝食不安。

    性格是一个人经常如何对人、对事和对自己所表现的基本特点。投资者对自己有良好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严格按照自己的投资计划进行投资,能够果断的做出投资决策,遇到挫折不气馁。对股票投资热爱,不为股票市场一时涨跌而情绪波动。具有感知独立性,能够独立分析思考所获得的投资信息。这些投资者的性格能对股票投资产生正面的影响,反之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导致投资失败。

    (四)投资者的情绪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时的情绪影响。现代心理学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形式。适当快乐的情绪,心情愉悦可以使投资者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愤怒的情绪会使投资者失去投资方向,造成投资损失;悲哀或恐惧时,投资者容易受不了心理压力卖出股票。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股市长期下跌中,尤其是熊市末期,投资者易受到悲观情绪影响,“割肉”卖出廉价筹码。

    (五)投资者的能力

    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的能力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思考力等,还有把过往投资经历转化为投资能力的学习力。投资者在初入股票市场时,靠自己的基础能力达到投资目的。而后,在投资中,通过学习投资知识和积累投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二、投资者群体心理对股票投资的影响

    个人在群体中虽然不会失去个性,但是群体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群体中其他人实现的。由于群体中其他人的在场,使一个人对事情的思考、判断以及行为反应与个人单独时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个人在群体中会产生各种群体心理现象,如服从、从众、流言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股票市场刚成立时,投资者是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投资股票的。每个交易日,投资者会在一起讨论各只股票的涨跌。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就会受到证券交易所这个群体的影响。比如,有些投资者不看好最近的市场行情,决定持有现金。但是一看到证券交易所内,每个人都很兴奋,交易活跃。这时,个人投资者就会变得迟疑不决,被证券交易所里的乐观气氛所感染,于是改变之前的主意,盲目跟进。投资者所在的最大群体是整个股票投资市场是一个最大的群体,这个最大的群体不但对个人投资者的决策起到最大的影响,甚至通过对许多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左右着股票交易的市场走势,进而影响到更多的投资者。当股票指数上涨时,投资者做多气氛强烈,市场人气旺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买入,从而进一步推高股价。相反,如果股票市场人气低迷,则指数很可能因为悲观情绪蔓延而“一泻千里”。

篇2

心理学上有两个很著名的实验,可以用来描述当下资本市场里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股票投资。

第一个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迷笼,外有一盘食物。在猫第一次打开门闩逃出笼子后,又将它放回,重复多次后,猫逃出笼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打开门闩,跑出笼子。桑代克认为,猫在“尝试错误”的学习,从而引出了著名的“桑代克试错学习理论”。

“互联网+”股票投资的第一阶段,可称“试错”阶段。历史上看,每次新经济业态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创业之所以备受鼓励,在于其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浪淘沙后,才可看到闪光的金子。就连专业的种子基金和夹层基金等,也往往把成功赔率设定在几十倍比一、甚至几百倍比一,即投资几十几百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功了,就可以实现几十几百倍的收益,弥补其他损失。相对于这些机构,普通投资者劣势很明显,在投资“互联网+”股票的初期,难免会犯错,付出试错的代价。但是,只要跨出了第一步,沉下心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厘清其中的脉络,总结规律,就会收获回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互联网+”的浪潮,参与了可能会付出试错的代价,但不参与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第二个实验是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做的“接竹竿实验”:苛勒将黑猩猩关在笼子里,里面有两根能接起来的竹竿,外面有香蕉。黑猩猩先用手去够香蕉,再用一根竹竿去够,均够不到。之后黑猩猩停下来,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接了起来,并用它够到了食物。苛勒认为,这是黑猩猩的一次顿悟行为,从而提出了“苛勒顿悟学习理论”。

与之对应,“互联网+”股票投资的第二阶段,可称作“顿悟”阶段。对于新兴经济,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传统估值理论和定价方法已不适用。如一味再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标准来判断创新企业的价值,无异于用八股文来写博士论文。说到底,市盈率着眼的是会计利润,而会计核算永远是过去时态,必是先有经营成果再有账面数据。创新企业往往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所能激活的市场容量往往在事前难以估量,如果机械地用会计数据做判断,可能会成为投资界里的“遗老遗少”。君不见,市值近2000亿美元的亚马逊和约2500亿人民币的京东,至今尚未盈利,但能否认其商业价值及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认知理念的巨大影响吗?

悟出了这点,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股票投资的底气。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行情,很多股龄较长的投资者总是犹犹豫豫,试探下拣点小芝麻就匆匆离场,看着行情软件里不断攀升的市盈率倍数,心里很纠结。如此这般,和整日盯着K线看“心电图”的人有什么两样?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应是这种“看”法,而应看企业运营、看本质、看基本面,深入到企业五脏六腑去探究清楚。简言之,可大致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关注“互联网+白马”股,回避单讲故事,盈利模式单一,单靠不接地气的互联网产品生存的公司。互联网领域淘汰率非常高,试错成本很大,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惯于忽悠,做套击鼓传花炒作小盘股的“劣根性”一时半时难改,因此,投资者最好远离这些股票。互联网颠覆不了传统经济,只是对其改善升级和优化,因此要关注那些已在本细分行业做到龙头并积极拥抱互联网的白马股票。当然,由于原有市值较高,如短时间已涨幅巨大,最好暂时回避,尽量找些低估的品种。

篇3

关键词:股票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购买决策

引言

股票投资已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兴起才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多年里我国股民的数量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在增长。截止到2011年6月,我国开户股民已经超过了一亿三千万,其中活跃股民大概在四千万。虽然最近十年来,我国的股市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但是全民炒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现实。在我国,股民具有较强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并且不分性别、年龄和文化职业,只要有购买能力都可以参与股票买卖,成为股民。我国证券投资者中,个体投资者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从交易量来看,个体投资者的交易量明显大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个体投资者交易占据主导地位。

投资股票,一般而言是为了投资回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历年来中小投资者从上市公司中获得的股息收益非常少,甚至为0,更为重要的是广大散户们炒股用的并不是闲散资金,但却经常被套牢。从心理学方面来讲,人们的特定行为都是受着特定动机的影响,股民们也不例外。股民购买股票的行为肯定受着各自的动机驱使,因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激发股民购买股票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大家的动机是相同的,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呢?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是,如果能够分析清楚股民购买股票的基本动机类型,将有利于股票发行方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动机理论回顾

(一)动机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动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根本原因(Weiner,1985)。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motivus(a moving cause),原意是推动或引向行动(王玉帅,2008)。动机概念常被本能、驱力、需要等概念所取代(张爱卿,1996)。学者们对动机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共识,张爱卿(1996)通过对历史上动机概念的考查发现,动机的定义可分为三类:一是内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从行为内在动因着眼,如认为“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是激励人去完成行为的主观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二是外在观点,这种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刺激等作用。如提出“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观点,这种观点主张动机在活动的起因和目标实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如认为“动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目前,比较被大家接受的定义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张春兴,1998)。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动机研究的理论就不断出现(刘娟娟,2004),如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诱因论、认知一致论、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及自我调节论等。关于动机的研究,学者们从关注有机体的本能到关注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关注内在激励因素和强调自我调节。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暴占光、张向葵,2005)。

(二)动机的基本分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动机问题研究中,研究者曾对动机进行过多种区分(张爱卿,1996,1999;张剑、郭德俊,2003;王玉帅,2008):

1.根据动机的起源分类,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指个体为满足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如饥饿、干渴、、睡眠、防卫等;社会性动机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指由个体的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需要而引起的动机,社会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在其心理潜能、先天倾向的基础上,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2.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

3.根据对人的行为的驱动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主导动机是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次要动机是对行为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

4.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分类,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长远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短暂动机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

对动机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研究动机的性质、机制和它在活动中的作用。

股票购买动机分析

(一)股民购买股票的一般动机

篇4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股票投资状况;综合评价研究

一、前言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得到体现,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百年的发展成果。由此也能够体现出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态势。而在近几年当中,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于经济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股票投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更加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存进股票投资市场的发展。

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概述

在经典统计学当中,多元统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来说,多元统计分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该方法,能够在相互关联的多个指标、对象之间,对其统计规律进行分析,在数理统计学当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统计方法,例如多重回归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客观事物当中,研究多个不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性规律。基于费希尔等统计学专家的研究,得到了十分良好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统计软件,因而在医学、生物、气象、地质、图形处理、经济分析等诸多领域当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多元统计方法的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为人们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股票投资状况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1.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因子分析法指的是将共性因子从变量群当中进行提取,从而进行相应的统计。这种方法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所提出。在多个变量当中,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进行找出,并且在一个因子当中,对本质相同的变量进行纳入,从而使变量的数目得以减少,此外,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也能够进行有效的检验。在股票投资方面,因子分析法主要是用于对股票投资组合模型进行确定。在分析当中,利用不同的变量来替代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对股价因子模型进行建立。通过确定各个因子的不相关性,对股票进行分类,然后基于对股票发展潜力的研究,对最为适当的股票投资模型进行确定。

2.聚类分析法的应用

在聚类分析法当中,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分类和数目的减少,是统计分析技术中的集中。在股票投资状况的综合评价当中,聚类分析法能够对股票投资的特种特点加以利用。由于在股票投资当中,具有很多动态变化因素。因此,对于这些因素应当进行恰当的分析,从而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规范治理这种动态情况,从而更加精确和准确的进行投资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股票价格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不稳定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进而也引发了股票投资不理想的情况。而应用聚类分析法,能够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有效的弥补。作为一种专业的投资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能够对与股票市场相关联的企业、行业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对具有潜力的股票进行正确的预测。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聚类分析法的实用性和直观性更强,因而具有很广泛的适用范围。

3.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一种对数据集进行简化和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初由皮尔逊所发明,在数理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分析当中,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分解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对数据的特征矢量和权值进行获取。在实际应用中,主成分分析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各种分类数据,对自变量各组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对组件差异中不同自变量的完全贡献进行判断,最终利用这些数据,样本归类自变量的转变方法。在股票投资状况的综合评价当中,对于各种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因素来说,相互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和影响,同时影响因素也非常复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将这些因素之间的影响进行降低。通过对各种因素和数据的总结分析,得出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指标选择的工作量进行降低。此外,相比于传统的构造回归模型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更有效的节约时间,同时提高分析的精确度,为股票投资提供更加良好的依据和参考。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股票市场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而由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股票投资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此,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对股票投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更加理性、科学地进行股票投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银,黄惠娟,梁瑞时.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股票最优投资模型[J]. 韶关学院学报,2014,12:10-14.

[2]韩燕,崔鑫,郭艳.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的动机研究[J]. 管理科学,2015,04:120-131.

篇5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新晨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

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篇6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主要理论: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篇7

今年以来股市的连续上涨让许多股民一扫去年巨亏的痛苦,尤其是连续6个月的月K线“六连阳”更是股民们的“幸福时光”。而这种直观的感受正与近期由海富通基金和上海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的《股市与幸福感》研究报告十分吻合。该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结论:人们幸福感的高低和股票指数的绝对值没有关系,只是和后者的变化密切相关;连续上涨所带来的幸福感最强;指数的绝对值越高,人们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热情越高;投资者对后市的信心与当天的股指有强烈相关度。

该研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行为学研究者奚恺元教授指导下,通过网络调研、手机短消息、电话等方式,在60个交易日内每天对上海、北京、重庆三地的800名投资者中进行,样本中51%为男性,49%为女性,年龄中位数为28岁。

投资行为和幸福的关系

研究结果得出的最大发现是,股票幸福感的高低与上证指数的高低没有关系;而是与上证指数的变化有关,连续上涨最让人开心。

习惯性地,人们常以为指数越高,幸福感越大。但调查显示,在指数3000点和1600点时。投资者的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区别。有趣的是,当指数出现变化时,幸福感的也随之变化。且前一天下跌,后一天上涨带来的幸福感不如连续两天上涨带来的幸福感更大。因为人们对股指下跌的感觉更痛苦,对损失比收益更为敏感。

此外,研究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如以性别来看,男性投资者的股票幸福感普遍要比女性投资者高;以受教育程度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股票投资者对股票的幸福感越高。而以拥有的财富来看,越是富裕的投资者对股票的幸福感越低;但在股市中投入的财富占自己财富的比例越高的投资者对于股票的幸福度越大。

在研究股市变化对人的近期决策影响方面,可以发现当天上证指数越高。这天股票投资者的购买热情越高涨。同样,上证指数越低,投资者的热情也就越低。这个研究几乎能够解释为什么市场永远不缺乏“追涨杀跌”的动机。

从投资理论来说,个人买入或者抛售股票的原因绝不能够倚赖当天的股票指数,而应该看这只股票的前景如何,是否有更好的投资计划或者自身的资产配置需求。但从研究结果来看,投资者把购买当成一个近期决策,看到行情大好就奋勇直前地买进。从这点来说上证指数的那条线不但代表了每个交易日的股市行情,还能够代表股票投资者的购买行情。

研究也发现,在股市中投入越多的投资者更容易购买股票。这点上看来,股票例真是一个能让人上瘾,越买越多,越多越想买。和购买意向不同的是,抛售意向与当天的上证指数无关。

什么样的心态下,投资者会倾向于抛掉手中的股票呢?研究发现:抛售意向和投资者个体的股票幸福度有关,股票幸福度越低的投资者越倾向于抛掉手里的股票这和之前股票幸福感和购买意向的结论正好配成一对,也就是说,投资者开心了就想多买点,不开心了就想把手上的股票抛掉。

还有一个相对的结论,那就是男性股票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更喜欢交易。更直白地说,女性投资者不容易出手,出手了就会坚守;而对男性投资者来说,或许进进出出本身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所以显而易见,他们就是喜欢交易。

另外研究还发现:当天的上证指数越高。投资者预测2009年年底的股指也越高。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信心是随着大盘的起伏而起伏的,大盘指数上扬了信心指数也上扬,大盘指数回落了信心指数也回落了。

个性差异的因素

以往研究发现,过于追求金钱,会使人们偏离追求生活的真谛。“对于财富的喜爱是罪恶的根源,但财富本身却不是”。

对金钱的偏好度,一部分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正如对于风险的态度一样,有些人天生是风险爱好者,而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对于金钱的看法也是如此,有些人天生对金钱不敏感,没有把金钱看得那么重要,或者没有认为金钱是一种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越受到金钱激励,越觉得金钱重要则对股市股指的幸福感越低,而金钱动机因素越强,则对自己持有的股票幸福感越低。但另一方面,越偏好金钱,其在股市上的收益可能也越高。

研究考察了金钱偏好和其股市投资回报的情况。通过分析结果表明,金钱偏好中的动机因素和投资回报有关系,动机因素越高,则投资回报越高。结果很有意思,即越受到金钱激励,其在股市上的绩效越好,但并不意味着其更幸福。这反映了追求金钱和追求幸福并不同步。

除去金钱偏好外,人本来的性格也会影响他在股市投资时候的幸福感。心理学研究常把人的性格特征分为“内控”与“外控”两种类型。用“控制点”来形容个体对于自己命运根源的认知,并用“内控”和“外控”两个术语来形容这两种不同的特征。内控是指个体认为达到自己的目标与运气无关或关系很小,外控则是指很多时候个体觉得自己对周围发生的事无能为力。

一些研究发现内外控特征不同的人,在投资理财上面也会有所不同,内控倾向越强者,其所选择的投资组合风险也越高,两者呈现正相关。内控性越高,其投资回报业绩也越好,相比之下,越外控型则投资回报业绩越差。

篇8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63-02

1 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 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 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 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 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 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 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

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 股票投资策略

4.1 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 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