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8: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生文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内涵,将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本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材;文学作品;资源融入;激发兴趣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既闪烁着文学之华,又蕴含着科学之实;同时,由于它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便于中学生阅读,很适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也可应用于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学的熏陶。这些高度精炼、字字珠玑的讴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而大放异彩,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学科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学作品蕴含的生物科学内涵,将传统文化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质兼美的精华节选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资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笔者将以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
1.身临其境导新课
1.1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八下济南版教材用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既写出了北国辽阔的大草原上壮丽富饶的风光,又蕴含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牛、羊等牲畜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继而顺畅的构建了食物链。
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教材引用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教学情景,悄然开启知识的大门,激发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谚语,用最节省的文字把学习内容表达出来,变凌乱为有序,化繁冗为简短。
2.设计问题引思索
济南版修订教材中运用一些直观、科学反映生物学现象和本质的文学作品作为问题情境,设疑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分析,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思维,发展创造力,从而形成恰当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细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儿会“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学生以开放的思维空间,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2.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争我夺,是一种什么关系?大家你言我语、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讲授动物生长发育时,李商隐的《无题》恰到好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化蛹丝方尽”。教材中大量古诗词的引入,使生物学科人文精神韵味浓厚,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3.点缀课堂激兴趣
修订后的济南版教材对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创造的成语、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等有着恰到好处的引用,这些包含着智慧结晶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出了传统教材对生物学知识的完全机械、枯燥的描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深奥的道理趣味化,把内容讲得简易直观,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种内斗争。
3.2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狭窄处相遇并结合。
3.3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3.4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网中每种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将无甜味的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3.6金蝉脱壳、作茧自缚——昆虫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托物言志润情感
一、利用开放型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考――讲――订”三点一线的固定课堂模式充斥了学生的大脑,导致学生的肢体乃至头脑的灵活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自能发展能力,教师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以改变现在“满堂灌”的错误状态。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知识的搬运者,正确的方式应是设置开放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肯定都会触文生情,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分享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蕴。开放型课堂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关课件的PPT,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举行演讲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更可以开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发展,其实开放型教育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有效,也锻炼了个人修养。语文学习本就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自能发展是提高素养的必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他们的倾听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自能发展。
二、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自能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耐心,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能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改变一开始就教学生复杂的文言翻译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一些自己的幼时记趣,让学生没有拘束地在课堂上自己讨论,让学生主导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这样既能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活跃和内向的学生综合搭配,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讨论。
三、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所学内容的难易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由于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细通过定义、例题等挖掘知识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逐渐地掌握知识点,这是有利于自能发展的。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搜索斜塔上的实验具体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将课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简单的分段,这样才更容易赶上教师的上课进度。
四、营造积极氛围,建设文化校园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学好文言文呢?笔者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疏通文义,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准确的翻译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直译的方法,即要把相对应的实词、虚词译出来,要把省略部分标示出来,要把非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达现象,也要掌握清楚。还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换、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翻译。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在翻译中只有按照这“六字方针”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译得又快又准。
3.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4.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5.重视课内,拓展课外
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检测主要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积累。比如,文言实词,应该侧重掌握它的含义,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也要下工夫去识记。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对文言文常用句式也应当熟悉。只要对课本的知识点做到了“熟”,就不会害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当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选用一些课外的东西,用来检查一下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为这些知识点应当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充其量只是“知识搬家”而已。这就像你对某个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论这个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还是可以认出他来。如果你对他并不熟悉,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认出他了。所以,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课外的阅读上。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50―01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阅读能力、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因此,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授学生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一、初中生养成深度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如今的初中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成长在大众传媒、网络媒体极度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学习、思维方式都深受网络媒介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中外经典著作、中国古典诗词、散文诗歌等,他们更愿意去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接触不同的媒介、不同的阅读习惯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网络文学作品也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优点,但是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欣赏到纸质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深度阅读不同于碎片化阅读的乐趣与收获。另外,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学会独处,学会深度思考。
二、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对学生来讲是一种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取代文学阅读的价值意义,应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在选择文学作品时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作品,充分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此举可以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使是课文也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避免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文学作品是通过故事、人物、意象等对读者发生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指导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
三、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一)读写结合,定期做读书笔记,及时总结归纳。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深度阅读,深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文字的理解、感知与把握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语言优美或思想凝练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记录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阅读文本之后的心得体会,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一种阅读之外的延伸创作,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益处。阅读笔记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过程、思考过程、写作过程有机连接在一起,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定期在学生中进行文学作品阅读体会的分享、交流、探讨,养成学生边读边写边思考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兴趣 培养方法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63
初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学科,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及诗词散文等,可谓海纳百川,容量极大。它在初中教育阶段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中学生对语文范围内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与传统美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等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探讨从未中止过,在我国中学考试制度改革下,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初中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原因
语文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典文化和民族精神,学好语文对于个人修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师、学生整体对语文的“教与学”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等问题。第一,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对总体成绩的提高是微不足道的,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主观上影响学习效率。第二,学校中有很多非语文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由于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传统等导致,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无法深入重点,缺乏创新精神。第三,目前初中教育忽视了对语文学科的资源分配,而将大部分资源集中分配于对考试成绩上升快的理科类科目上。以上主观认识、客观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未充分利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视度不高,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浅尝辄止,知识根底不牢固,最终导致语文学习质量低下。
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学语文,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良好的习惯包含规范书写、使用工具书、口头表达、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等。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兴趣的前提。
(二)合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要将语文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合理调配,运用足以胜任的、专业语文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不断激发教师学习的动机,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学会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并不断地评价、修正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以便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人文、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引领他们品味、感悟、欣赏语文的魅力,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内,保证教学资源的平等分配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对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充分运用好这些电脑、投影等多媒体课件资源,能够显著增大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保证学生能够以良好饱满的状态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外,教师还要不断激发他们对文学知识的热度、追求和兴趣。同时,语文教学中应从课堂中走出来,面向社会,使学生在课外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阅读文学素材,使课本与课外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欲。另外,教师也要辅以恰当奖励制度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保证课堂内外的学习资源和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相应的得以提高。而兴趣一旦养成,学习语文会转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因而会自发提高语文素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瑞梅.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7).
[3]杨军.关注教师行为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J].学周刊,2014(1).
[4]冯丽新. 如何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5]李慧.浅谈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3(11).
[6]刘玉华.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周刊,2013(12).
[7]黄占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3(35).
[8]兰兆传.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探究[J].中国教师,2007(1).
[9]邹荣.走好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兴趣的培养、激发和维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兴趣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来,文言文是难度最大的教学内容,也是令师生都感觉到头疼的问题。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源头解决,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
一、情境激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主动的参与,才愿意跟着老师讲的内容走。所以作为老师,要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没有直接引入,而是为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在音乐所创设的优美情境中,学生领略了旋律的优美动听,也了解了歌词的意味深长。在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我为学生引入了《水调歌头》这首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兴趣。
二、想象激趣
初中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要想课堂有趣,有效率,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思考文中的内容,引导他们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丰富的画面,让远古的画面映入到学生脑中。若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价古人古文,会变得非常有趣,比如可以改写或者续写古诗文,给古代人物注入现代的思想,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新颖,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如教沈复的《童趣》时,有一句“鞭数十,驱之别院”,让学生加以想象。学生在质疑中大胆想像,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所谓的“鞭子”应该只是“细树枝”,作者并非要打死癞蛤蟆,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而这一行为或许只是替两只小虫出气罢了,了解这个“鞭”后,幼年的沈复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诵读激趣
文言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朗读是学好文言文最基础的一步,反复读来读去,字词句都能映入到大脑中,虽然没有“活”的语言环境,但是读熟了,对之后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也能促进学生吸收课堂知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学生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文言文诵读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有很多种文言文朗读的方式可以运用到教学上中,比如师生配对朗读、分组齐读、小组赛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多种多样才不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学生可以分角色对话,体会人物的性格。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学生可以反复朗读体会洞庭湖,岳阳楼各种情景的胜景,从画面中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感同身受。
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熟记在心,记住的课文越多,就能了解到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就能更快地提高文言文的水平。所以,平时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课文,由一知十,由十知百,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读著名的文章,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帮助他们积累文言文字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而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反复诵读,提高他们语感,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表演激趣
中学生的表现愿望比较强,所以在课堂种,老师可以邀请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演绎文字的内容,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画面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精确地掌握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石壕吏》为例,我采用模拟情境、上台表演的形式组织教学:请五名学生分别扮演老妪、老翁、两位差吏、文中的“我”。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故事,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添加了对人物性格的独特理解,入木三分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结语
以上,我们从情境激趣、想象激趣、诵读激趣、表演激趣四个方面就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展开了研究。更多的激发兴趣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
[2]李静.扬起兴趣之帆徜徉学习之海――提高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之我见[J].学周刊,2011,(07).
[3]肖建红.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
好习惯能够使人受用一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由此可见,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并影响着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大,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用教育来培养、发展并指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我在平常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 通读教材两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文章的大致含义。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第二遍阅读,便读边想,看看自己能解决多少。
1.2 运用圈点勾画法。预习时,学生要对重点字词进行标记,如字音可以注在旁边,作者相关知识,重点词语可以画上横线,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标记。以待上课老师讲解或课堂提问。对新课的预习可以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及课文大意;细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解及字词典弄清它们的音、形、义;标好自然段的序号,试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弄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中心;提出自己的疑惑。
1.3 要落实检查机制。检查的方式可以多样。如早读辅导检查、课堂提问检查等。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当然,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而对一些难度较大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之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鲁迅的《故乡》篇幅较长,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培养学生认真聆听、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研究表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具体做法是:
3.1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读者》等优秀报刊文摘,鼓励学生一有闲暇时间,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开阔视野。
3.2 每周的一节阅读课一定给学生一个安安静静的阅读空间,绝不挪作它用。
3.3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并赏析名著名篇名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圈点批注或写读后感,加强心灵与文本间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以测试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3.4 师生一起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扩充知识储备。
4 培养学生敢于练口、敢于表达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学生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学到真本领。
5 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关键词】古典文学儒家道家价值选择独立人格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价值
在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广阔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浩瀚广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儒道两家的重要思想,在广大人民的诵读中一直流传至今。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道家思想之境界为“淡泊”,这些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人人及物我关系的理解阐发及其所涵盖的对人的心性境界、道德承担、处世态度、理事技巧等, 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古典文学教学对初中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象
1、社会现状。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喧哗和骚动。社会上,个人对群体缺乏责任感,追求功利,将传统道德操守和价值观皆弃之不顾。学生一方面潜移默化受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有些青少年依赖性强,责任感差,贪图安逸,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美德抛诸脑后。
2、初中生现状。
初中生渴求知识、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而他们又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不成熟、情感波动性大、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等特点,而较为富足的物质条件使得他们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不善于关心、体谅他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贪图享受,一旦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和阻力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消极心理。而此时,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教育,缺少对生命价值的引导,导致许多初中生面对困难,消极对待,很多学生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承载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1、引导学生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儒家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形态。对于古代士大夫阶层,无论他们在朝为官,还是退居江湖,无论是仕途不畅,还是一帆风顺,他们大都关心现实,积极进取。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取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声泪俱下中体现出的忠君爱国之心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更是让学生为之动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通过阅读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还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坚持“仁爱”之心。
儒家确立“仁”的学说,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志、勇、忠、恕、孝”等等,它既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也是一种理想人格追求,表现在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真心诚意对待他人,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选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作者写了自己的生活际遇,结尾却峰回路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虽身居破屋,却心忧天下寒士,衷心希望他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茅屋被风雨吹破,受冻而死,他也在所不惜。这等人格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诗中所表现的正是儒家的“仁爱”之心,正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权利的维护。在学习中,打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替他人着想,更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承载道家思想的文学作品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有政治清明,士大夫积极进取的时期,但也不乏政治黑暗、奸佞横行的时代。现实的无奈迫使士大夫们在焦虑和愤激中品味人生失意的痛苦。“成功则儒家,失败则道家”①,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对立而又互补的关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时有生命的信念,失意落魄时又有精神的避难所。
1、 和谐不争,质朴豁达。
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儒家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看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体的生命。把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精神自由置于国家和社会之上,认为个人生命价值高于社会责任,提倡在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善待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蔑视权贵,自由自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选取了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面对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以退为进,提倡人应该顺其自然,质朴豁达,懂得珍惜生命,享受另一种人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自己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要吸取道家精神,能够及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缓解自身压力。
2、 精神自由,乐天知命。
道家对物质方面的享受没有过高的要求,粗茶淡饭、布衣芒鞋、三餐不继、四壁透风,他们都能心平气和,淡然处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他们不迷信,不盲从,保持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完全独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世外桃源的乌托邦美景,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寄托了陶渊明的政治理想,也就是人人安居乐业、自由洒脱,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感受到这样在物质上并不富裕的生活,依然值得向往和追求,明白了物质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标准,当学生面对物质诱惑时,就能保持自身独立的人格。
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古典诗文时,必定会深受感染,继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既积极进取地拼搏,也能体会生命的诗情画意;既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又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从而享受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即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而只有当自我拥有独立的的价值观念时,才能自觉地去追求个体价值,不随波逐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选择健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