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8: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创新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科学文化水平、创新能力对个体、对地区、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都越来越显著。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科学素养水平,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能力,开拓青少年的聪明才智,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在借鉴美、日、法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总结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经验教训,并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汕头等地开展多年先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面向全国推广的、成熟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方案。
市少年宫以该“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方案为蓝本,常年开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由我市具有多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经验的优秀科技辅导员主讲。
培训方式及目标:
1.根据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现行中、小学教材,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数、理、化等各科的科学实验项目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从做中学,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小班施教,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小科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独立动手能力,塑造个性、发挥特长,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优秀。
3.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市级、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选手在高招和中招中可以享受免试保送和加分的殊荣,我市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此而被免试保送名牌大学深造!)。
招生对象:八岁以上中、小学生
开课时间:2004年10月,周日上课
学费:每人每学期480元
报名地点:市青少年宫天文馆办公室电话:
课堂上的理论培训容易实现,但是医院发展所需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培训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理论,更是要深入到临床和科研的实践中,能够做到诊病医治,攻克科研。因此,医院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现场培训,需要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病房,让员工接受的培训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2],这不仅是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负责,更是为医院的发展负责。在现场,培训的老师可以将课本上的医学理论直接具体化,使员工更加深刻的了解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医疗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治病诊治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在做科研课题时收集到足够且真实的数据。注重临床实践的培训,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是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符合医院发展所需的人才。
2注重培训差异性,培训需有针对性
2.1对人才培养细分化医院需要培训的对象涉及医、药、护、技人员,不同的岗位人员培训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分类、分岗位的培训课程,通过差异性的培训,人才的培养就会逐步细化,也唯有如此,不同岗位的员工才能明确本岗位的技能要求以及和其他岗位功能的不同,也会清晰本岗位对医院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萌发出创新的热情。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3]。要建立多层次、系统性的培训机制,实施差别培养,分类培训。对人才的细分不仅仅体现在不同岗位的人员,同时也体现在各个级别的人员。医院培训员工,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面对基层员工,还包括中层干部和院领导。因此,医院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医院的培训,并且亲自参与培训,这同时也是中层干部和院领导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的一个有效渠道。初始阶段,部分中层干部或院领导可能不适应参加培训,或以各种理由缺席,这会造成基层员工的一种不理解,也会影响整体培训的效果,因此,作为中层干部和院领导必须参与培训,只有这种全部人员统一的培训模式,才会让基层员工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进而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培训效果也会显著提高。医院只有做到重点人员重点培养,年轻员工加强培训,紧缺人才优先培训,才能培养出各阶段、各层次需要的人才。
2.2培训内容需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的培训对象,需要提高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尽相同,自然培训授课的内容也不同。培训对象的个体情况差别越大,培训的难度也越大。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会遇到,针对一堂培训课程,学员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有的觉得难以理解,有的觉得完全没必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因此,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应根据医院各类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岗位、职称、年龄、专业、现有水平的不同,对人员进行细化分类,把相近或相类似的人员归为一类,例如高级职称的医疗人员归为一组,高学历的初级职称人员为一组,根据每组的特点制定一个培训目标,这样的培训就会因地制宜,更具有针对性,效果就会更加突显。
3培训方法形式多样化
培训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一次病例讨论、一个会议座谈、一次临床实践、一次课堂授课等等,都是培训的一种形式,要把培训做到随时、随地、随机、随事的开展,这样培训就会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更能和实践相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理论之上。培训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这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培训机制,做到“走出去学”,这是指要到其他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去多多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做到“请进来教”,这是指请来在本专业业界知名的专家来到我院开设专堂讲座,做到“派下去练”,就是将本院的年轻医生护士派到兄弟单位或基层社区卫生院去锻炼,不断丰富自身的经验。采取多种不同培训方式,可以使受训员工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有利于员工对培训的深入理解。因此充分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是达到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培训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一个好的培训,不是传授无限的知识,而是能够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学员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并且参与其中。要做到这一点,培训的方法至关重要。只是普通的课堂式教学,只会把培训做成一种无聊的被动听课模式,学员被动的接受,其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采用新的培训方法,比如病例研讨式培训、经验分享式、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的一个核心就是受训员工必须亲身参加,而不是记笔记听课,他需要员工在培训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发掘自己的潜力,把工作和培训真正的融为一体,使员工更加清晰的获得个人的培训感悟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灵感,不亲身去参加培训,是得不到真正收获的。
【关键词】“3+1”;科技创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更突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国家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IT企业对人才质量的根本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普通本科生的职业教育不仅从校内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创新,更需要加强企业实训环节的培养,实现校内校外的联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本文就是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3+1”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3+1”实训模式内涵
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特色人才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办学的首要目标。按照“注重基础、加强技能、突出特色”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计,积极探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密切与企业合作,引进社会资源,于2010年在本科生中实施了“3+1”培养模式。
“3+1”模式就是把本科生4年学制划分为三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企业实训。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的4年课程压缩到前三年,学生基本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短、课程密,学生学习压力大,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生空闲时间多、空虚无聊的处境,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1就是最后一年的实践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克服计算机专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学院近几年实地考察了江浙沪多家IT培训机构和IT公司,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前往基地免费参观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在IT企业参观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专业兴趣点。同时,部分IT公司在学校设立了专业俱乐部,委派专业技术好、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参与一些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制约创新兴趣
由于高考人才选拔体系的历史原因,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而传统应试教育一贯比较强调灌输作用,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成绩第一位原则,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少年时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入普通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思维程序化、简单化,遇到问题首先翻书本或者用百度查找答案,不愿意主动去实践、主动去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2.教学模式束缚科技创新
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教育内容相对落后与社会技术需求的时代化。普通本科类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相当部分老师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编印的,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和新意,而课时有限的实验课又往往受制于实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流于形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能够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培育出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3.大学校园缺乏创新氛围
从每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情况来看,部分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发展趋势比较良好,但在普通类本科院校中发展缓慢。这其中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此外,因为科技创新主要还在二级学院开展,但是因为学校不能给指导老师配套相关工作量,又或者有些学院的专业老师自身就没有太多的好项目,这些也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热情。往往表现出来,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奋斗在实验室,但是受制于项目自身的含金量,同时又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举步艰难。
4.大学生自身条件约束
大学生参加科技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时的热情,项目申报时,大家都很踊跃,能积极参加。但是由于科研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同学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事研究,许多同学很难定下心来,在1-2年内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加上缺乏有力的支持,成功也不是短期内就能体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对待科研的心态和热情都逐步的变得消极。
三、“3+1”模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1.“3+1”模式优化教学管理
学院近几年通过实行“3+1”模式,进一步了解到IT企业对计算机学生的专业需求,通过反馈教学,从大一就开始重新调整了专业课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训基地的反馈信息,许多教师也都更换了教材,做到了与企业同步,与IT前沿知识接轨;学院也加强了实验室管理,对于JAVA、C语言等基础课程,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也在学校机房和实验室培育出较好的科研氛围。
2.“3+1”模式整合教师资源
研究表明:通过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经历而发现的;他人告诉而获得的;采取有意义的途径将发现得来的和接受来的知识内化,自己建构知识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信息源泉主要来自于教师。“3+1”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学院通过和实训基地共建,要求有横向课题的教授、博士必须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同时这些专家可以将手上的科研项目给实训学生完成,弥补学校实验室条件不够的困难。此外,由于基地的培训教师大多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IT经理人,他们经历过许多企业的真实项目,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校内外师资的有效融合,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3.“3+1”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3+1”模式实际上就是培训基地或者IT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训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3+1”的构建,也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新平台。爱因斯坦指出:要走向理论的建立,当然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摸索,而这种尝试是要受支配于对事实的知识的填密考察的②。所以,计算机专业的“3+1”模式实质就是学校与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由于学校内计算机类科研项目大多是偏理论型的,又或者博士和教授所带课题相对比较前沿,学生就很难直接参与。而学生通过直接在实训基地参与培训教师的科研项目,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矛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普通类本科院校中,缺乏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缺乏指导教师的全心投入、缺乏优质的科研课题、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3+1”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探索,有效的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专业人才,“3+1”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ARTHUR A CARIN, JOEL E BASS.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Ninth Edition[M].New Jersey: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1:74.
②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关键字:农民培训 农民技术员 科技致富 创新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时期教育培训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推广农业科技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非常重要。农民技术员是农村的技术骨干,也正能充当科技普及的领头雁,培养农民技术员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当前农业培训需要把握的新的方向。沈阳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几年来在辽宁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实践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培养了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种养殖大户775名,大部分学员回乡后都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训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和赞誉。笔者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尝析农民培训的有效措施。
农民技术员培训不仅要把学员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回乡后发挥星火燎原的辐射作用,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针对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培训单位必须创新培训方法,因人施教,开拓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课堂教学。农民技术员一定要掌握丰富的农业知识和过硬的生产技术。沈阳农业大学组织了校内校外兼顾、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生产情况熟的专家队伍,建立了符合培训需求的师资库,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进行高层次培训。针对各专业的培训对象,我校组织专家专门设计了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结合学员的生产实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随时与学员进行交流和互动,学员学习热情高涨。
2、情景教学。实践和实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我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病鸡、病猪现场解剖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带领学员到花卉基地、植物园、苗圃市场、中药材实验园等基地进行实习,让学员辨识品种、动手栽种、实地参观;带领学员参观饲料生产企业,在成功的“案例”前寻觅创业良机。课外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学员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专题讲座。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农民学到了文化,获得了技术,要想达到新型农民的标准还要学会经营管理。我校安排了各类的专题讲座,通过对农民技术员讲授公共关系学,使学员明白借助于传播和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了解、理解和合作,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性;讲授如何运用商标战略,助推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业基本法、
合同法等专题,让学员真正能够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经营,在农业产业经营中做明白人,办明白事。
二、知识传播能力培训
作为科技的传播者和推广者,农民技术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本领,还需要具备知识传播的能力,因此需要注重学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农民技术员”上讲台活动,活动中学员需要登台讲课,或讲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或交流自己的实践生产经验和技能,激发了学员学科技、用科技、讲科技的热情,既通过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讲授能力,又通过交流经验的方式使学员之间进行了难得的实践技术交流,他们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之外的种养殖技巧,受益匪浅。
农民技术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稍富即安的小农思想,需要学校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围绕“为谁学,为何学,怎么学”,学院领导多次对学员进行教育讲座,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员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员从思想上转变,回乡后能够积极主动地为带动一方经济贡献力量。
三、创业意识培养
学员接受系统的培育和培训后,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头脑,渐渐会产生回去大展拳脚的愿望,学校要借此契机加以引导,使他们的构想形成清晰的蓝图,以便更好地加以实施。我校组织召开了“学习科技、自主创业”主题班会,各专业班主任要求每位学员把自己回乡后的创业梦想和发展规划形成文字,在班会上互相交流。学员们充分挖掘了创业潜能,大家畅所欲言,很多学员表示要扩大产业规模,建立合作社,吸收更多的乡亲入社,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乡亲进行统筹安排,提高生产、养殖效率,开拓占有市场,让大家都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有的学员表示要定期义务为乡亲讲课,把所学所获传授下去,印发培训资料,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有的学员迫不及待地要宣传因地制宜种植作物的重要性,学到了自己家乡最适合生长的作物,要带领当地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打造自己家乡的品牌。
四、农村经济人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经纪人是沟通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在实现广大农民与市场对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提高对农民致富需要经纪人的思想认识,并产生自觉利用农村经纪人的行动,因此培训单位要按照农村经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力开展农村经纪人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村经纪人的基本素质:首先,要有视客户为“上帝”,以服务为宗旨,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其次,要通晓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农产品营销知识、法规知识和网络传媒等知识,以及熟悉买卖双方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第三,要掌握搜集市场供求信息,开展传递信息、中介洽谈、成交签约等经纪业务技能。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要培训学员如何利用农村经纪人,而且要培训学员自己做农村经纪人。在培训农村经纪人的同时,可以增加经纪业与经纪人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实现服务者经纪人与服务对象农民的同步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掌握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农民培训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创新培训思路,培养出更多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大量的实用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许欣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新型农民的培养[J].黑河学刊,2007(1):22-23.
[2]万学英,郑良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和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7(1):15.
[3]刘玉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3):102-105.
关键词:农机;培训;教育;五位一体;创新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以部、省“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为主线,结合实际,着重农机驾驶操作与农机实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重点。根据《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500余人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青岛市迫切需要新型农民培训。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实际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农机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上分析,还是职业技能与农机服务组织上分析,这都需要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和法律常识。同时,应当重点培训农机操作,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另外,还需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培训农机技术骨干、科技带头人、农机经纪人、农机合作社领办人和基层农技推广等人员。
二、存在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工作,青岛市农机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培训机构综合条件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培训形势需要。
1.农机师资队伍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由于农机人员机构改革、编制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人员老化,教师队伍出现断层,纳新少的特点,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少,同时,现有教师学习机会少,师资力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知识的实际需求。
2.农机培训未形成规模,教学设备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自2004年以来,随着农机购机补贴政策逐步实施,青岛市大型复式农机作业设备保有量快速增加,新型、大型农机具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不断应用,农民对大型新式农机化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全市各培训基地现有的小型、陈旧、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机教学设备和简陋落后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以莱西市为例,所以教学设备大部分已经达到报废更新年限,所用教学没施已经严重滞后,这种现有教学条件与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机具需求不相符的已成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的突出矛盾。
(二)农民学习热情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安全保障培训需要强制性
部分地区农民对长时间集中学习的常规教学积极性不高,参训的主动性差。
1.从经济考虑,怕花费时间影响收入,不愿参加培训。
2.部分农机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心存侥幸缺乏安全意识,不想参加专培训。
根据2013年农机化司《关于2013年农机事故情况的通报》农办机[2014]7号,造成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无证驾驶,农机事故原因排第一。全国因无证驾驶引发的事故466起、死亡222人、受伤256人,分别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26.9%、51.4%和40.6%。全国拖拉机导致的事故中,26.8%的肇事者没有驾驶证。目前,青岛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20.6万台,截止2013年青岛市注册拖拉机驾驶员11.9万,由此可见肯岛市现在无证驾驶农机工作人员达到8.6569万人。从农机安全生产角度上分析,目前青岛市最迫切需要农机驾驶员培训,然而青岛市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培训内容单一空泛,满足不了广大农机从业者对农机技术多样性的实际需求
机械技术教材老化,特别是新型大型机具,如玉米联合收获机缺少新编教材,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教材理论性较多,实践性知识和案例较少。从农业机械(不包含大中型拖托机)保有量上分析,农民对农机实用技术的需求是多样的,现有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加大新型农机实用技术教材的更新已经迫在眉睫。
三、解决方案
青岛市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面临农机实际培训需求数量大、实用技术需求多样、帅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现有的培训模式的创新,有效的整合培训资源、构建培训平台、发挥培训职能,建立“三类协同、三级贯通、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体系。
(一)要着重培养“生产经营型(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企业等)、专业技能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技术骨干等)和社会服务型(农机经纪人、农机作业专业户、农机推广员等)”“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建立市级农机校为培训主体、县级农校为依托,基层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补充的“三级贯通”的农机化教育培圳制度。
(三)立足自身条件,有效的整合教育资源和平台,创建“五位一体”培训体系――“政府+专业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农机大户”,为职业农民培育服务,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l.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开展农机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建设培训。以农机培训队伍自身建设为依托,重点组织对基层农机工作人员进行农机化政策、法规和新技术等方面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层次的农机管理、推广、技术人才,推进青岛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
2. 发挥专业培训机构的推动作用,开展职业农民培养计划。以县级农机校等专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对农机手,特别是新购机农民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训,使农机手能够熟练掌握拖拉机驾驶以及各种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操作、维护、保养和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作业规范、技术要点等,打造一批安全、可靠、有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3.发挥实训基地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规范性培训。以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依托,对重点扶持的现代化农机示范基地和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内的农机手进行农机实用新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培训,使农机手能够及时掌握玉米联合的收割、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花生收获、设施栽培等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并能在实际生产广泛应用,逐步培训成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新型农机专业服务人才。全市目前建设农机实用技术实训基地20余家,辐射全市2区、4县18个涉农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引导社会投入600余万元,新建培训教室20间,全年新增公益性培训2000人次,可有效缓解部分农民对农机技术服务的迫切需求。
4.发挥合作社的联动作用,开展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机合作社员培训为依托,积极做好农机培训进社区,把有实力、有条件的合作社作为农机培训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参与性较强的公众性教育培训。深入镇、村开展“现场政策和技术咨询”、“农机化知识问答”、“三夏三秋作业现场会”、“农机培训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培训工作的互动性。
5.发挥农机大户的示范作用,开展一对一培训帮扶。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示范作用,通过农机大户综合优势,就近解决本村域及周边农机手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一对一的培训帮扶。并利用农忙前机具检修的时机,派出教师、专业技术和维修人员深入农机大户中,帮助农机大户为本村机手到田间地头开展边检修边培训现场咨询活动,提供面对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思路,巩固阵地
针对目前状况,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本着为“三农”服务的思想,通过政府财政、农机系统自身投入和民间投资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农机培训阵地,强化培训职能,巩同和发展农机教育培训基地。
(二)广开生源,适应形势
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圳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改进培训形式,压缩培训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收获实用、有效操作技术与技能。
(三)深化改革,提升质量
应因地制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水平,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或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结合,或田问路头培训。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传授先进适用技术。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定义拓展训练的部分概念,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师生对拓展训练的认知情况,由实地考察法了解学生对拓展训练的兴趣度、参与度及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可行性。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拓展训练作为新兴体育项目不为大多数师生所了解;学生对项目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项目完成需团队之间协调合作,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自信心得到提高。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课 团结合作
学生体育课兴趣性、积极性不高,运动量减少,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的应试学习模式和教师的应试教育模式在高中教育之后延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课业繁重,运动活动时间减少;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课的残存;学校运动设备和运动场地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行日常锻炼等等。在体育课程现状的前提下,引发笔者尝试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是一种强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用于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后因其独特、创新的训练方式和理念被沿用至国外MBA教学管理和企业文化教育管理中。因拓展训练中的特殊优势,使其可为当前体育教育的单一化教学进行补充。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与拓展训练的优势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
近年全国高校不断扩招,扩大了我国全民高等教育的受教育面,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对于体育而言,体育教学方面的软硬件设施不足也越来越凸显;体育专业结构建设的滞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体育相关课程设置局限等都成为当前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问题。
(二)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
现代高校体育课不仅仅是锻炼、强健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项体育运动技能。随着社会对人性化观念提升、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休闲体育逐步提升,国家对学生的体质更加关注,体育课被赋予的责任和理念上升为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休闲户外运动,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让体育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习惯和状态。
(三)拓展训练的组成和优势
1.拓展训练的组成
拓展训练按性质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分类。
按场地可分为:高空项目、场地项目、野外项目、室内项目。
按参与方式可分为:个人项目、双人项目、集体项目。
拓展训练中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双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
2.优势
拓展训练中最为突出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即体验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前对知识点有个人认识,结束时的互相探讨和比较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一个集体能够在学习之前即得到认识和体验,在学习讨论之后获得再次的提高,对知识点而言是双重的认识和进步,与此同时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无形中增进班级集体意识。
由于经济与实用性,在拓展训练中的部分场地项目和室内项目较符合当前普遍高校体育课程中。按参与方式分的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则可根据上课情况对学生予以实施。
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
(一)基于拓展训练的大学体育课的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递进式拓展训练内容设计,如图1。
第一阶段,团队热身。破冰,提高学生个人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第二阶段,双人活动。双人组队合作完成任务,要求互相协助、保护,注意动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第三阶段,个人拓展。在充分体侧的基础上为每名同学定制个人拓展训练计划,切实提高其身体素质。
第四阶段,潜能突破。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突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1.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任何运动项目的设置和实施要保证在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在实施项目前检查场地;制定拓展训练计划前反复实验,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在项目开始前做好充分热身和可能出现危险的应对措施。
2.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拓展项目精髓在于团队意识的培养,在项目实施期间积极地鼓励学生之间协作配合,在无形中让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和团队的成员随时准备协作关系。
3.以体质测试为基础设计个人拓展计划
在设计团队协作的拓展项目同时插入个人拓展计划,学生个人的身体得到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为核心设计拓展训练计划,做到团队与个人兼顾、团队与个人的素质共同进步。
4.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拓展训练的优势就在团结协作,提高团队意识。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始。在课程中学生相互关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课程设计中给学生创造成功机遇,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建立自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体育教育正踏上改革的征程,对体育教育愈来愈关注,拓展训练的出现补充了当前体育教育的不足,改善了传统的单一化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作为新兴体育项目不为大多数师生所了解;正因陌生,学生对项目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项目完成需团队之间协调合作,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自信心也得到提高。
大部分高校从大纲、师资、教学、学生需求、场地器材等方面来讲已具备开展拓展训练(室内与场地项目)的条件,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中有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如锦添花。
(二)建议
高校可提供培养体育教师相关拓展训练知识的机会,并针对各校体育教学内容涉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训练项目;结合高校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计划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钱永健.拓展训练[M].广州: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 曾庆双.基于行为养成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培训模式的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报.2008(1).
[3] 蔡尚琪.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报.2010.07.
[4] 李阳.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内江科技.2010.02.
一、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创新
党校教育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机制与教育方式上存在自身特点,党校课程的开展需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它服务于党员干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稳定发展,控制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控制教学过程。从党校质量管理方面上看,其产品就是学员,党校质量高低可通过学员学习效果反应出来,党校需要采取有效手段,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坚持高效、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了解党校的实际情况,管理者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维方式,并且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可将管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经分层后,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
(二)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全面控制教育质量可通过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而实现,管理组织系统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其中主要有质量活动、质量环节、质量关联、组织结构等,所谓组织结构就是指设置执行结构与决策结构;质量环节就是指质量管理工作中所包含的所有流程的顺序;质量关联是指将质量活动在相关单位中落实;质量活动指的是质量管理中的活动与环节;质量信息指的是将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为闭环系统,所有质量信息均可通过流程管理显示。
(三)党校课程教育改革。党校课程教育改革非常必要,教育改革要注重可实施性,可以通过建立党校信息平台、教学管理一体化等,使党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党校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质量的评价以教育标准和教育目标为依据,利用系统对信息进行搜集,并分析数据信息,同时还要判断党校教育是否与现阶段的社会需要相符,对教学效果、教学流程等进行判断。党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对现阶段的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二、党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党校管理者要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结合以往的管理制度,实现党校管理的规范化。另外,管理者要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责,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相应考核与评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党校还可组织交流会,大家各自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讲述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的知识,并提出自己在日后如何做才会变得更好。党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党员的上课情况、考核结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党员考核成绩纳入对其的年终整体考核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明确党校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性。
(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的党校队伍,对党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好实现师资网络的形成。扩展并不断完善党校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将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实现党校课程的系统化教育。党校还可以从校外聘请专家进校授课,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懂的问题,还可踊跃提问。
(三)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党校可以适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参与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党校老师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既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也可亲身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感受到自身价值,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党校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对党校课程培训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另外,党校还可组织党员参观革命先烈的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让他们了解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党校老师可以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增强其对基层人民的了解,党员干部了解基层人民生活后,他们便能够及时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方案,并设置相应的目标,以这种形式开展党校教育,让党校课堂不再局限于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得到实践,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增进对基层人民生活的了解,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管理;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4-02
一、引言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该计划项目较原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更强调过程管理,实施中期考核、经费浮动等管理方式:通过项目中期验收,给予科研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更多经费支持,同时减少或终止验收不合格项目的经费支持,此激励政策给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各组织单位对本院获批项目进展情况有实质性掌握。本文拟对目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对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作用的体现做出概述和论证,并对新形势下对项目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探讨。
二、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大学生了解课本和课堂以外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组队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提供学生增强专业素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机会。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使大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三、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举措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本文将探索科学、有效地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方式方法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严格评审
各教学单位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的评选是否公正以及能否严格把关,关系着大学生对科研工作严肃认真性质的认识,并对大学生建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有重要影响。在各学院教师认真评审的良好学术环境下,提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的各项目组会更加踏实、认真细致地进行前期资料整理及项目调查论证。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每年申报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期间,历史学院都组织学院古代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和世界史教研室及考古教研室四个教研室负责人、院督导团教师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对学院本科生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公开、细心、科学的审核和公平、客观的排序,为各项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推荐申报国家级训练项目的项目组。逐年进行之下,这项制度逐渐完善、担任评审的教师公正认真,使得历史学院近五年来每年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家级项目答辩会的过关率都很高,获批项目数更是连年居武汉大学人文学部中最高。
公正合理的制度和严格执行的过程使得师生都受益颇深,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学生科学论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良好学术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使得学院连续多年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获奖率居全校前列,多年在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中获奖率居学校前茅,近五年来在两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中,学院本科生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的好成绩,2012年学院本科生还在权威期刊《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文章,彰显了历史学院本科生优秀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宣传、组织申报和过程管理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研项目参与意识不仅需要依靠学院教师的指导、院基层教学组织的认真评审,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对申报的良好组织和对获批项目的有序管理。本科教学院长和副书记及其领导下的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安排工作需认真、及时、有创意。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每年一度的新生入校见面会上,教学秘书都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重点宣传,使新生入校时即对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全面、耳目一新的了解,继而介绍培养个人科研能力对其自身专业素养和全方位能力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学院还定期组织新老生交流见面会,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沟通大学学习、科研、生活、就业、考研等信息搭建平台,使低年级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的优秀学习经验。为保障高、低年级学生间的顺畅交流,历史学院还建设了一项特色制度——“学长制”:优秀学长不定期给予低年级学生有关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指导,这样一来,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大获裨益的高年级学生会在交流中介绍并建议低年级学生进行申报。由于宣传和组织的到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历来对科研项目申报极为踊跃,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数更是较2012年申报数翻了一番,且历年申报项目中从来不乏优秀者。
除了申报组织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也是提高项目完成质量的有力保障。作为本科教学秘书,需组织各项目组按时提交申报书、安排好项目评审会;在项目申报阶段保持与学校教务部门的联系,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后,及时通知学生提交项目合同书;在项目进行中期,给予学生关于项目报告书写规范的指导,组织学生提交科研日志、中期报告和中期报告表,项目完成阶段组织各项目组提交项目完成报告表、项目完成报告和科研总结,并把关项目完成报告的格式;结项后期,安排学生经费报账。整个过程周期长、联系事务多,事务琐碎,如何做好该过程的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学秘书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作为项目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项目进程、给予项目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的指导,并严格把关每份报告的学术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只有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所有细小的问题。
(三)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学院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学院设立研究小组,有的学院组织以科研工作为主题的项目大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建立了院级和教研室级科研项目,以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科研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学院自2008年起设置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并颁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此激发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努力创新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研氛围,全面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进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研究所科研基金的评审采用的是校外专家盲评制度,将学生已经形成的科研成果匿名发给校外专家,综合校外专家评审结果,给予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奖励。此举对学生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项目评审的公正度增加了砝码,该制度实行以来一直广受世界史学生欢迎,切实资助和鼓励一批向往从事历史学科研工作的学生,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成长过程中更加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样优秀的培养制度下,历史学院每年都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中一半以上走向了海外著名大学和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为历史学科研究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新鲜血液。可见,院级和所级科研项目的创设为本科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奖励机制的创设
1.对学生的奖励。为鼓励学院本科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在每年一度的保送研究生和奖学金评定中给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完成项目的成员各自相应的加分,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
2.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科研项目完成的水平,所以指导教师对项目指导所投放的精力多少、是否与项目成员间定期沟通等作法关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所以学院很重视对项目指导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每年度本科教学劳酬分配中都对指导并完成结项的国家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给予分配倾斜。
奖励机制的创设无疑对教师和学生投入科研项目的激情起到促进作用,使得教师为指导学生科研学习付出大把精力后能得到更多来自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肯定,使得学生在收获科研水平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兴趣。
(五)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间相互促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大三年级学生都会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奔赴各专业基地实习3~4星期,考古专业实习期为一个学期。
历史文献和档案、文物对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陌生,通过接触第一手资料,紧密结合实习内容与平时专业训练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科研内容,使得学生增强了以后从事史学研究积累处理档案资料的经验,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需要从宣传、评审到过程管理都采取认真、公正的态度,并不断挖掘新的思路来支撑和优化项目的实施,从而形成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多角度培养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飞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项目管理实践[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