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师责任意识8篇

时间:2023-05-25 10:48: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责任意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责任意识

篇1

【关键词】责任意识 高校体育教师 教学实践

1.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若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是重中之重,因为体育教师责任意识既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教师强化自身素质的动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2.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必要性的认识

2.1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青少年人群体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的状况也日渐堪忧,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在高中阶段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学校和学生个体往往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文化课的教育及学习中,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高中的体育课少之甚少,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机会很少。

2.2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怀与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缺少主动、刻苦的精神,由于受家庭、社会以及在 “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以考上大学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旦目标达到,往往会出现“大功告成”、“松一口气”的思想,迟迟适应不了大学生涯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其学习及成长。

2.3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要求必须重视责任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育课的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运动锻炼的前提下开展的,是以动作技能的教授为主要目的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身体安全,这不仅考验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

3.提高教师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3.1注重教学大纲制定,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大一新生的授课内容应以加强组织纪律与集体主义教育为主,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锻炼环境,打好体质基础,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大二学生应以提高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为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理念。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学习到社会知识,懂得如何融入团体、融入社会。

3.2注重完善备课环节,做到四个明确,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明确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本次课的中心思想。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若干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备选内容,并充分结合前期教学中所出现过的案例对练习内容做好预案。

明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通过学情分析,掌握男女比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上课心理,根据不同单元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练习方法上要采用由简到难的练习顺序,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练习,这样既满足了能力强的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能使能力偏低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向。

明确场地设施情况。上课前教师要对场地器材进行充分了解,观察场地是否有小区域的积水、是否影响事先准备的练习方法、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能否满足本次课的教学需要、如何进行调配等,这些信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如不能解决,则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

明确天气情况。室外课教师在上课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教学进度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室外课安排了耐力素质练习,但遇上高温天气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做出调整,避免学生在炎热天气中出现中暑等情况。

3.3注重教学实践环节,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由于体育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面对突发的教学情景,教师需即刻调整既定的教学程序、对突况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持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体育课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的负荷强度虽不及正式体育比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在篮球、足球等有较多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尤为突出,加之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将安全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同时还要具备运动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相关知识,能够处理运动损伤,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

3.4注重学生反馈,提高教师责任意识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准确及时的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使体育教师可以对其整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准确的调控,对各个层面的学生的身体、心里状态的变化、技能掌握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知,并可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师可以主动、合理、科学的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控制及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从教学大纲制定、课前备课环节、课中教学实践、课后自我总结和反思和学生教学反馈等方面充分提高责任意识,以促进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教师社会责任感内涵剖析责任是师德之魂,责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当代教师必须对国家、社会、学生负责:第一,对国家负责。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就会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转化工作主要得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肩负的主要责任。只有对国家负责,才能承担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和谐社会的责任,肩负起传承人类精神的伟大任务。

第二,对社会负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定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是让这希望破灭,还是让“梦想飞扬”,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老师,定会想方设法,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第三,对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作用学生的灵魂,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生三年,就要对学生的三十年负责,这是对教师责任感的最完美诠释。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高职教师,在不断进取,掌握广博的知识以“授业解惑”的同时,总是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传道”。因为他会时刻意识到,他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甚至习惯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司法警官职业的特殊性与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迫切性司法警官特指监狱劳教机关的人们警察。监狱是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我国监狱劳教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决定了监狱工作和司法警官的奋斗目标“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1〕劳教教养主要适用于重复违法,屡教不改,虽不够刑事处罚,但其不良行为习惯和较深的主观恶性对社会潜在危险极大的违法或轻微犯罪人群。如果把公安民警比作“缚虎人”,那么司法警官就是“驯虎人”。通俗地说,公安民警也是与坏人(违法犯罪者)打交道,但他主要是从好人堆里将坏人制服并揪出来,而司法警官是要将坏人“驯服”,并让他回到好人堆里。公安民警的主要任务是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接受惩罚。而司法警官是使违法人员洗心革面,祛除恶习、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本着我国劳教教养工作“坚决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基本方针,司法警官对待监狱劳教人员的态度应像家长之于子女、教师之于学生、医生之于病人一样认真负责,因此,司法警官是特殊思想战线的战士,也是人类灵魂的基因工程师。一线司法警官面对的是心灵残废行为不轨的非正常人并且他们的犯罪手段日趋高明,司法警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监狱劳教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司法警职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纪律性、封闭性、危险性、复杂性、艰巨性和严格性等职业特点。我国司法警官不仅担负有执法和惩罚犯罪的职责而且担负有改造职责。与大多数国家仅在法律范畴内考虑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不同,我国却把监狱执行刑罚纳入到无产阶级改造人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中,纳入预防和减少犯罪乃至消灭阶级的伟大工程中;虽然我国把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并把改造人作为监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运用教育劳动管理等手段来改造,其目的与其他国家只把监狱的职能定位于执行刑罚关押罪犯迥异;另外,虽然许多国家也在组织实施劳动改造,但往往只把劳动作为对罪犯的一种处罚或有的只当做罪犯谋生的手段,而我国却强调劳动的强制性并把它当做一项重要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组织有益于社会的集体劳动对罪犯进行有效改造,区别于许多国家对罪犯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强调罪犯参与的自愿性。我国不但强调罪犯接受文化技术教育的全员性,还强调思想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改造,这种数以百万计的罪犯在监狱这所个学校中接受各类教育的社会现象,在古今中外的监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司法警官只有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驱动下,才能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的慎独态度,对待自己的言行,以满腔热情投入这种改造人、教育人的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发光发热。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培养司法警官的摇篮,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于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与有效性然而当代很多教师,仅仅把教书理解为谋生的方式,忽视了教书育人是一项关系祖国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因此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是当代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现象。又受多元文化、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日趋淡薄。司法警官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司法警官为核心任务,爱岗敬业、积极创新,正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培养

和提高自己对学校的归属感。

1、就教师个人而言,应对学校要有归属感,主动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一切从学校的利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着想,对学校的现状与问题、优势与困难以及可能开发出来的潜力等要有自己的认识,从而学校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是教师要具备积极的参与意识,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当代社会转型期间的学校变革、学校文化的建设之中。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伟大。司法警官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这种职业立场要求教师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看成直接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当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这是教师角色意识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教师归属感的根本所在。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智慧的奉献,就没有真正的“和谐”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在这种和谐关系建设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社会责任感。

2、就学校管理而言,加强制度建设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需要明确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和保障。首先,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教师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职责,不断把社会责任感教育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健康运行的轨道。其次,建立考核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指标量化,按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将综合评价结果存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受聘和晋工资。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中业绩卓著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典范作用。

3、就国家而言,要在全社会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良好风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多元文化、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潮流带来了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在教育全球化的强势影响下,在给中国教育、中国教师带来先进思想教育观念的同时,西方阶级世界观和腐朽的价值观、道德观,如重视消费、享乐、忽视奋斗、创造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代教师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教师不得不在传统与先进、中国与西方之间进行艰难抉择。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作用,教师才能克服迷茫情绪。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能果断地对学生道德教育采取“灌输”和“引领”方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既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每个人施展自己的才能,获取个人需要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教师群体的效益观念,促进教师更好地提供和发展自身的各种素养,维护自己的合法正当的物质利益等。但不可否认,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片面强调物质利益、过分注重商业化、强化个人利益等一些负面思想也影响着当代一些教师,影响着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许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职工作上,而是迷恋于第二职业。并且,这种风气还呈愈演愈烈之势,只有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克服市场经济对教师队伍的冲击。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

篇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说天下的兴亡,每个人都负有责任。这里的“每个人”当然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也包括我们大家。顾先生这样说,无非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为天下的兴亡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但一落到实处,却往往变了味。有些人会想:既然是我们大家的责任,为什么只让我一个人负责呢?这样一来,人人有责就变成了人人无责,责任便无从谈起。

而“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则有所不同。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天下兴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不为此尽责,就是我的失责。这样看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我都必须尽职尽责。

明白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具体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上,更能看出这句话的用处。

比如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责任意识浓一些,责任感强一点。我们是否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作为一名教师,发现我们的学生在学业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疑惑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疑惑就是我应尽的责任;

学生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矛盾,产生冲突的时候,帮助学生调节纠纷,协调关系就是我们不容推辞的责任;

看到男女同学交往过密,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就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学生仅仅满足于学习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挣大把大把的金钱,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的时候,引导学生心里想着国家民族,想着他人,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他人的幸福安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习才有更大的目标、更大的动力,这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具体到学生身上也是如此。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责任意识;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单单是历史内容的记忆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通过历史事件的了解和深刻剖析,感知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成效性。

一、激发历史学习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枯燥无趣,学起来没有动力,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学习和记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历史内容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教育目的。因此,教师首先就是要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产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主动的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深入历史、掌握历史,才能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体味到历史故事中发人深省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多媒体的运用、联系生活的讲解、实地的参观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增强其情感体验,引发其深入思考,培养其产生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刚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林则徐会见魏源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先进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认识到解放思想、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向西方进行学习呢?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中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发现。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感及自强意识。

二、注重课堂情感教育,促进责任意识提升

教师在历史课程讲述过程中,可以运用丰富的情感方式,将带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历史知识能够更加活灵活现、历史人物更加充盈丰满的表现出来。教师融入情感的表达,也将使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接受和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还原历史场景,体味历史人物的思想过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增强责任意识。例如:在讲解《》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用激昂的语言将全民族的抗日决心和抗日精神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表达感受到祖国人民的战争勇气,想象出团结抗战的场景,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之情。通过情感上的体验与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其民族责任意识和自强意识。

三、教学内容深入讲解,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需要教师对历史知识讲解的更加深入及全面,做到深度挖掘,引导学生积极探寻,通过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找寻答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组织学生探讨思考。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历史,开拓其思维,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与此同时又能达到其责任意识培养的需求,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段历史,深切感受到祖国受到的侵略,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学生与时俱进、为祖国繁荣富强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有效的设计一系列深入启发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导致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它的不平等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以分组对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感悟和体验历史,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巨大影响,在此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责任意识,保家卫国。

四、开展历史实践教学,加强责任意识培养

历史知识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教学外,教师还应注重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课,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历史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亲自感受历史中的文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革命胜地或者历史遗址,感悟历史文化;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话剧表演,再现历史场景,增强其历史体验感;开展历史问题竞赛或者历史辩论大赛,促进其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历史活动开展,即让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又在不断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达到培养其责任意识的目的。总之,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响应时展需求,采用多种有效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引导其主动探究历史;注重课堂情感教育,促进其情感共鸣;深入讲解教学内容,强化其责任意识;开展历史实践教学,达到责任意识培养的目的。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高中历史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责任意识;历史教学;培养

责任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语,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一种承诺、一份应尽的义务。责任意识不仅作用于自身,还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中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极其重要,甚至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历史教学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历史教学的内容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发展等重要领域,是责任意识教育的丰富源泉。历史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兴衰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吸取历史的智慧与精华,能够把历史中所学习到的智慧应用到现实中,以此来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数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才能学好。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历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行培养。历史教师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中学历史教材涵盖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新编的教材,活泼、生动,趣味性更强,能够自然地带动学生的兴趣,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腥风血雨的战争,还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自由平等,无一不是历史教师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利用的优势,历史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不仅学习教材提供的正能量,还应该利用课外的相关资料去寻找更多精神食粮。从历史这面最好的镜子里去学习如何明辨是非曲直、去学习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去学习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思考中成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二、科学使用教科书,准确传授历史知识

历史教科书经过不断地更新改进,凝聚了无数先辈们的心血,应该是历史教师教学的根本。历史教材覆盖的领域宽广,责任意识无处不在,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联想,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责任意识,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得到提高。历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这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在无形中为历史做宣传。历史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前辈的优秀事迹来培养责任意识,这样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一个个人物都演得生动活泼,很多故事学生也能娓娓道来,教师在讲解《》一课时如果能利用优秀事迹,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起因、过程与结果,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当时的情形,模仿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与思想教育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只会纸上谈兵。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进一步巩固责任意识。为了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觉,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跟随馆内讲解人员去感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带给他们深层次的感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被动的吸收远远不够,还应该组织学生追随历史的足迹去寻找一个个感人的历史事迹。通过社会走访、调查,从当事人、周围的群众等不同的角度主动地去了解,在调查中思考、总结,与历史教材进行比较求证,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共同培养合作的精神。在调查走访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责任意识。总之,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培养中的关键一环,只有培养出有责任意识的青少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以培养有责任意识的学生为己任,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培养出优良的品德,培养责任意识。狠抓责任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杨会中 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横埠中学

篇6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 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郝颖(1968— ),女,北京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北京 10010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67—02

随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出台,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这一长久不衰的教育问题被再一次赋予了现实意义。《规范》明确指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师德内容。目前,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的师资保障,他们的成长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师具备积极、健康的师德责任意识,是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师德的实现更多依靠教师的自律、自觉和内心信念的支撑。近些年来,大学教师的整体结构呈现明显的高学历、低年龄的发展态势。青年教师为师的品德备受社会关注。总体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师德状况和社会形象是好的,他们自觉践行优良的师德风范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

但也不可否认,青年教师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型群体,他们的身心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拜金主义、实用主义、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社会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出现了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重不符的事件,师德蒙羞之案例不时见诸报端,严重者诸如基建、采购、招生腐败;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利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之机,贪污、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等。

1.职业意识淡薄。在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年人把教师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职业和谋生手段,而没有意识到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培养社会新人的崇高社会职责。一些青年人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初,并没有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和价值的认同,更没有对教师职业的高社会期望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这样一种随便的、无所谓的执业状态,很难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职业工作动机。

2.职业态度不端。由于职业意识的缺乏,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上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浮躁不安、急功近利、心理失衡、不思进取、缺乏敬业精神。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上口若悬河,课下不批改作业,糊弄了事;有的教师随遇而安,对教学内容、方法与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榜样意识淡薄,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对物质利益的索取;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心与呵护,有成绩不肯定,有过错不宽容,甚或是冷嘲热讽、横加指责;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言语粗俗。

3.职业品质欠佳。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师固然需要渊博的学识,但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从而影响并升华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出来。目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个性品质方面状态不佳,主要表现为:本应勤奋好学,日思进取,但却消极怠惰,不求上进;本应勇于承担,自信自强,但却遇事躲避,事不关己;本应对工作、学生充满深厚的情感和爱,却为人冷漠,缺乏应有的热忱;本应胸怀宽广,公正民主,却心胸狭隘,片面偏激。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责任意识的基本构成

师德责任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应选择的师德行为和对社会、对学生所应承担的师德义务。高校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应以构建师德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只有本着对国家发展、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师德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1.青年教师对国家发展的责任体现。热爱祖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责任体现。正确、先进的意识能够促成行为向前发展,有了正确、积极的思想才有正确、积极的行动。教师对祖国爱得越深厚,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从而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工作是国家赋予的一份社会责任。热爱祖国是合格教师的精神支柱,是优秀教师的动力源泉。

2.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体现。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拥有高度的责任感,随时随地维护和提升教师职业的荣耀与尊严并富有献身精神,这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道德素养。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有卓越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时刻以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为己任。而那些不喜爱教师职业,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责任认同,只是把它作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跳板”的人,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个以教师工作为职业的年轻人必须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教师的工作是甘于寂寞与清贫的,要经受得住挫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青年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责任体现。热爱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是教师对热爱教育事业的最完美的诠释。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首要条件。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好教师。教师对学生负责任,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一种服务精神。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服务,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价值目标体系,使之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青年教师对他人的责任体现。无数实践证明,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取得了比其他任何工作模式都要优秀的工作效果,教育亦是如此。完整的教育应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不仅仅是某个教师个人劳动的成果,更是教师集体共同影响的结果。广而言之,也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这里的他人包括教师的学校同事、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其在多元智力框架中陈述人的智力就包括人际智慧(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意反应的能力。在教师集体中,青年教师应具备这种智慧,要具备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更要拥有团队合作理念和技巧,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集体协作的观念,与同事、家长应相互尊重、支持,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采取一致的教育措施,共同创造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

5.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体现。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之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教师无疑是学生最直观的、最活生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榜样。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甚至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在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着示范。青年教师不能以年轻、阅历浅作为不作示范的借口。青年教师应谨记“师者,人之模范”,其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学习、诚实守信,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对自己言行的负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理应接受德行的养成教育,而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者则更应该接受养成教育,因为教育人的人应该先受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根本在于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认同。只有当青年教师对国家、对事业、对学生、对他人、对自己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就自然养成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今天,重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即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1.“以国为本”,把握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基本方向。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归属,爱国体现的是每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作为国家与社会赋予责任的人民教师,对自己的国家应拥有炙热的情感,并随时随地将这一情感流露,进而感染他的学生们,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强于任何一种说教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等琐碎小事,而是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教育事业当做“大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教师才能自觉担负起国家赋予的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

2.“以人为本”,是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情感投资。就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而言,高校领导者及年长教师要关心、爱护青年教师的成长,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尊重,保护青年教师的权利,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作出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对青年教师的缺点和不足要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与宽容,创造个人发展上、福利待遇上、人际关系上的良好条件和基本保障。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纳入青年教师的成长机制,就是要鼓励青年教师的个人自主发展,以爱和关怀为核心,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使青年教师能够积极、乐观地看到教师职业的美好未来。高校领导者及年长教师要把握时代进步的脉络,不以长者自居,积极主动地构建现代大学教育的师德体系,合理有效地培养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引领、规范青年教师的教育行为。

3.“以职为本”,是塑造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实践内涵。“教好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育好人”则是以坚实的师德责任为支撑的。“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应以教师这一本职工作为根本,将意识付诸于实践行动。目前,高校中轻教学、轻育人的问题亟待解决,青年教师务必谨记,“教好书”固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将其传授给学生,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工作重点不放在学校,一味专注于社会兼职的行为更不可取,“育好人”也就更无从谈起了。踏踏实实课堂教学,勤勤恳恳钻研学问,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是师德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任的实践行动的具体体现。由此推断,青年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教好书,育好人”,只有无愧于职责,无愧于使命,才无愧于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Z].2011—12—23.

[2]谭德礼.论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

篇7

(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责任意识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的时期。大学生只有具备完善的责任人格,懂得承担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懂得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才能真正地成人、成才。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和教育时应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能力,培养责任实现的内在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使大学生学会负责,在现实生活中将内在责任意识自觉转化为对责任的践履。

关键词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机制;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25—02

本文受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规划项目《五四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2E007)资助。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马丽丹(1983— ),女,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一、教育环节的规范

高校责任意识教育由几个环节构成,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师德感化环节,学校管理、服务影响环节,实践感染环节。要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首先要优化和规范教育环节,将零散的责任意识教育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责任意识教育,规范教育的内容,因材施教地鼓励学生发展责任品格,以避免责任意识教育内容和过程的随意性。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规范全体教师的言行,用教师的责任意识去感染和推动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养成。高校应建立相应规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以此影响、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确立。

(三)规范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使管理和服务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要利用赏罚机制强化负责任的言行,抑制不负责任的言行。同时,应将学校各部门责任意识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内容之一,以激发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全校营造责任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规范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团组织、学生会的工作,要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和内容之一,并将责任意识教育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其工作表现的重要指标,以保障责任意识教育取得实效。

二、评价系统的引导

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系统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途径及奖惩措施。“由于责任教育的主体性强,责任教育的整体成效和自我责任提升的效果如何,责任主体无法正确地给予自我评价,而没有对比和参照就会缺乏有效的反思和改进,也就无法对责任教育的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无论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还是从责任教育的整体效果而言,都需要建立系统的责任教育评估机制,这既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责任主体自我评估的需要”。[1]在高校建立责任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责任观,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通过完善责任评价系统,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制定统一的责任评价标准。各高校应在充分调研、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责任评价标准,使大学生明确责任目标和要求。当然,根据各高校具体现实条件可作适当调整。第二,组织多元化的责任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集体互相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双重效果,提高学生主动接受责任教育的自觉性。第三,采取多样化的评价途径。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与学生的先、优、模评选、奖贷助学金、推荐就业、研究生保送等相结合,形成公开、公正、民主基础上的弘扬先进、学习先进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得到实际利益的同时,激发责任意识。第四,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以及合理论证,制定一系列奖惩措施,形成对负责任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负责任行为负强化的作用。责任评价系统应与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方式有效结合,为责任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三、规章制度的制约

规章制度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图书馆管理条例、教师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行为守则等等。学校的规章制度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并具有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固性的特点,应给与必要的重视。

发挥规章制度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制约作用应该做到:首先,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责任品格的培养,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依据民主、开放、人本、科学、公正、可操作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校共同体中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员,使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生成自己对于学校共同体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出富有活力和热情的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其次,规章制度的学习、贯彻和执行,应接受学生的监督,鼓励学生发现并举报违反规章的行为。

总之,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体现着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高校责任意识教育应紧密结合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使教育渗透、贯穿于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以适当的、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并发挥学生在规章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学校把责任意识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有机统一起来,将负责和问责紧密结合,有助于巩固校园的良性责任导向,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社会舆论的监督

社会舆论在这里是指集中许多人的意见而形成的正确的、与高校责任意识教育有关的社会舆论。其形式和途径多样,包括校内外网络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学校社团组织等。正确的社会舆论能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为大学生指明思想行为的正确方向。在高校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又一有效机制。

高校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需要做到:首先,加强高校的舆论监督。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监督活动,有力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着力宣传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主义、爱他人的表现高尚责任品质的人和事,以引导学生的责任情感、责任选择,形成独特的社会力量,使不负责任的言行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使负责任的言行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和鼓励,并对大学生产生熏陶感染作用。

其次,社会舆论监督从实际出发。高校的责任舆论监督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能以高层次的责任品质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尤其是社会舆论方面,应正视责任行为与人们的实际利益的关系,从而正确引导责任行为。在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中,利益因素对于其履行责任的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激励他们责任意识的前提是保障个体的合理利益,责任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益的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利益观,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做出正确的责任选择,产生正确的责任行为。

建立健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机制,切实将教育环节的规范、评价系统的引导、规章制度的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结合在一起,共同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实现,责任教育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王剑.大学生责任观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思考[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2).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培养

一、教育者要有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项工作本身就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有责任意识。反之,如果教育者没有非常好的师德责任感就,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不会有好的效率。因此,教育者要自觉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大责任。首先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三贴近”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培养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造就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和高校全体教师也要树立教育责任意识。大学期间是青年从学生跨向国家建设者的关键时期,施教者应该帮助大学生在这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付诸实践是一切教育的旨归,而一切教育也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然,社会学“责任”一般被定义为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事情。有一种生活,如果不去尝试,就不知道它的艰辛;有一种责任,如果不去担负,就不知道它的重大。只有在承当中才能理解责任的内涵,激发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以社会生活实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一种实践,这个实践既包括到社会上,也包括在学校社团活动,在这个活动当中锻炼他们参与、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克服困难的意识。因为责任意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等相得益彰的。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树立责任意识。正如梁启超所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高校中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活动、见习、实习实训既是大学生常见的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鲜活课堂。要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每一次实践活动要有具体目标和具体部署,设立指导老师。一些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指导教师要利用契机指导学生把感性的体会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把总结与反思工作做到位,听取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三、要拓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面

责任可以分为很多方面,一般分为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学习责任。除此以外还有法律责任、虚拟责任、理性责任、社会责任等等。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时候,往往极为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而对其它层面的责任有所忽视,或者根本没有触及。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大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大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毕业之后,大多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势在必然。但是出了社会责任之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还要承担个人层面的责任,诸如家庭责任、法律责任虚拟责任等等。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应拓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面,既重视社会责任,也要兼顾其它责任。

虚拟责任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责任,越来越被重视。在电脑游戏或电脑网络游戏中所产生的责任是虚拟的,玩家有特殊约定的除外。而网络本身是真实的,人们在网络上发生的任何行为都是真实的,现实有现实的法律,网络有网络的规矩,只要违反了都须承担责任,法律是如影随形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虚拟责任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进行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普法教育,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家庭责任是指个人要通过自己辛勤地劳动,对家庭成员生存和繁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努力保证家庭成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平安、健康、愉快地生活或成长。家庭责任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来承担。任何社会学观点,单纯强调自我或单纯强调社会都是片面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责任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因此,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正福.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责任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