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8: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篮球的培养目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职体育;篮球教学;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智力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化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淡化传统的体育技能教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基于终身体育意识的高职篮球教学,需要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篮球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积极优化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高职篮球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
一、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
基于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地位,对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使体育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实施篮球教学时,体育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将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界定的太死板,那样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身体素质的个性化差异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所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了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高职篮球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体育教师要打破过去单一化、统一化的篮球教学形式,制定富有层次的、多样化的篮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篮球教学的适应性,让篮球课堂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同一堂篮球课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篮球兴趣、身体素质、篮球基础等多个层面,高职体育教师只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点,不至于游离在篮球教学体系之外,进而更好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篮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情感
高职篮球教学的目标,一方面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篮球运动技能,树立起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还在于让学生感受篮球运动的价值与魅力,改善学生的身心素质,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现实需要,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以便在实施篮球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树立起了终身体育意识。首先,在高职篮球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职体育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内容体系的限制,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篮球学习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篮球课教学内容,增强高职篮球教学的时代性、先进性,如花式篮球、街球等内容,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保持篮球课程的学习热情。其次,高职体育教师要安排一些灵活性、自主性的篮球教学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和运动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避免篮球教学内容的统一化、标准化,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再次,高职体育教师要善于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理,尽量让教学内容趣味化、娱乐化,增强高职篮球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和快乐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如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的热身环节,不要让学生一成不变的做热身操,必要时也可以对热身操进行适当转化,开发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热身的篮球小游戏,让学生在一个更有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下开展健身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又可以缓解单一教学与训练模式下的枯燥与乏味,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课、喜欢篮球运动。
三、提高篮球教学开放性、参与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高职篮球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高职体育教师需要借助体育教学这一有利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对篮球运动和体育健身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可以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对此,高职体育教师在制定篮球教学方案时,要敢于打破教材和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增强高职篮球教学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保证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运动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发展。例如,封闭式、灌输式的篮球教学形式会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乐趣与动力,所以高职篮球教师可以适时导入一些自主性、合作性、趣味性的篮球游戏,或者组织“三对三”、“打擂台”等对抗教学项目,在“以赛代练”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等,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基于终身体育意识的高职篮球教学,必须贴近新时期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现实需求,要把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作为篮球教学的重点,要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对篮球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进而实现高职学生身心素质的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才超.篮球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反思与前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4.
[2]郑军,余卫平.对中学体育教育如何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
关键词: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a)-0035-02
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对于高校整体的篮球水平、体育水平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我国高校篮球事业的发展,以及篮球竞技人才的选拔也有着重大影响意义。而创新是时展与教育发展的需要,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学校的重视。
1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举国进步。但就体育教育事业来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仍旧处于转型与发展的探索期,特别是高校篮球人才培养工作模式仍旧处于过渡时期。具体说来,一方面,全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一致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篮球培养工作必须走一条更为适合的改革道路。另一方面我国体育系统中高校仍旧具有培养竞技人才的巨大优势,也是为国家提供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就我国现阶段国情来看,对篮球人才的培养仍旧处于“少年队—青年队—职业队”的模式之中,这种体制作为举国体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发挥作用。而近几年来大学生篮球联赛即CUBA的出现冲破了这一体制,带来体制中新鲜的变化。CUBA能够促进我国高校整体篮球水平的发展,提高篮球比赛的公平性。但CUBA对运动员资格有特殊要求,自身定位较高,因此有时候不免否定了某些高校中后备篮球人才的参赛资格。此外,CUBA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建立我国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3个时间节点的后备篮球人才培养系统,导致不少高校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培养更高素质篮球人才的使命。因此我国当下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必须在以满足CUBA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篮球人才培养系统进行改革,建立普通高校的多种形式、多个层次,多种渠道的业余后备篮球人才教育系统。在此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结合我国体育系统举国体制协同进行创新,即当前体育教育事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法。
2进行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意义
2.1促进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校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观念也产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体育教育事业从业者普遍认为,高校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当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做到全面发展,其次的要求才是在篮球领域具有专门能力。这种教育要求只能在高校的合理安排中才能得到完整实施,只有体育系统与学校体育教育“协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学校体育教育能够确定明确的教育目的,具有文化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丰富体系,而体育举国体制能够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平稳的发展环境。两者结合对旧有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够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全面发展给予科学的专业支持,保证篮球后备人才在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其次,对于篮球后备人才的专业性培养,高校具有训练有素的教师及教练,他们以自身的专业型素养与知识技能保证篮球后备人才的基本篮球素养。而举国体制能够在对篮球后备人才进行定期检验、对高校培养工作给予帮助等方式上与高校体育教育协同起到作用,两者作用的同时促进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的改变,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果与效率。“协同创新”培养工作不仅是工作上的合作与相互作用,更是一种对旧有的单一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创新改革,是满足国家对后备篮球人才需求的,以人为本重视后备人才及其个人需要的重要模式。
2.2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
国家教委与国家体委早在1986年就曾经提出业余体育训练时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体育教学事业中应当重视的重要方面。体育系统与高校教育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后备篮球人才培养工作更是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通过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学校篮球运动能够更加深入发展,其培养工作也能够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如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提高高校中体育在德智体教育中的比重。此外,后备篮球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还能够促进高校业余竞技体育自我品牌的建立,提高该高校学生对体育的参与兴趣,增强其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对我国篮球事业发展来说,协同创新型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拓宽竞技型篮球人才的输送渠道,极大地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促进国家整体篮球事业的深入发展。
3对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培养的建议
3.1转变培养目标
对于教育事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方向导引即教育目标的确立,有了目标才能为教育提供未来的合理发展道路。在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协同创新”型培养模式指导下,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转变对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素质教育得到广泛认可与大力普及的今天,体育教育也应当以大学生自身为中心,以大学生综合能力为重要出发点进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对高校业余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来说,首先需要明确,竞技型业余篮球人才的全面而和谐的整体身心发展才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并且,高校应当在满足后备人才整体特性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尽可能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其次,高校篮球后备人才教学还应当做到统筹兼顾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不仅从学生的各方面入手,并且从提高教学水平的各方面如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提升双管齐下入手,促进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3.2改革竞赛体制
“协同创新”模式下,需要各高校旧有的竞赛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上文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以自身体育文化为特定内涵,以育人为宗旨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以往的高校竞赛体制单纯要求篮球后备人才的专业能力,用“三级训练”的思维模式对篮球竞赛机制进行了思维定型模式,导致运动员只有少年体校——专业青年队——专业成年队的三段式概念。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都会出现文化素低下的情况。对高校中的业余篮球人才来说更是如此,大多数比赛对运动员的生物体能已经激发到了极限,而忽视了高校的文化氛围对运动员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国家体育系统与学校体育教学“协同创新”的模式下,应当改革篮球竞赛体制,让竞技运动、竞技比赛进入高校的同时重视运动员的智能潜力,在竞赛评价机制中加强对运动员综合素质及心理水平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利超,于文民,马潇曼“.寓教于乐”教学模式对高校篮球教学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187-188.
[2]张利超,马潇漫.讲解与示范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72-73.
摘 要 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我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力图为解决辽宁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问题及相关部门决策和青少年篮球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辽宁省 篮球 后备力量 现状
前言
近几年,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省篮球运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资金困难,教练员断档,“金牌战略”使部分领导对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兴趣降低,认为队伍大、投资多、见效慢,篮球后备人才网遭到破坏,篮球后备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评价我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找出差距与不足,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于促进我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我省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加2011年度辽宁省中学生篮球比赛的运动员(13—18岁)、教练员及运动员家长。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辽宁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当前辽宁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双轨结构。即教育系统负责管理普通中、小学,体育基点校。其培养目标是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队队员和体育院校学生。由于训练水平、场地设施等原因,体育基点校、普通中、小学的部分学生课余到体育院校及民办的业余体校参加篮球训练,并有少部分人进入地市体校和省体校。体育系统负责管理地市体校、省体校、以及职业队的二线队伍。其培养目标是高水平专业运动员。
(二)辽宁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管理状况
1.管理体制
我省现行的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以行政体系为依托双轨并行的管理体制,即体校由体育系统负责管理,而教育系统负责管理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这种双轨管理,由于两个系统之间自成体系,彼此独立,因而常常互不协调,相互制约,造成人才流通不畅,这是我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亟待改革的问题。各培养单位的具体管理:体校一般采取教练员负责制;而中学普遍采取主管校长负责制。
2.运动训练的选材管理
为了解我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选材状况,对各训练单位的招生情况进行了了解,由于体校和中学分属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并且对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区别较大。体校招生,主要依据学校对学生的考评结果(各校考评内容均由本校自己确定),最后由主管领导和教练员共同确定招收人员。中学招收篮球运动员时一般要先了解运动员近两年的比赛成绩,再由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考评,然后确定降分标准(初中升高中降分标准不得低于录取分数线90分),最后综合运动员在教委组织的升学考试中的文化成绩,决定被招收的运动员对象。
四、辽宁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强,对形势的发展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当前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目前我省从事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的许多人观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没有把研究新形势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如果任由这种思想发展下去,势必会给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注重眼前效益,训练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许多教练员在制定训练任务时不但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且还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为局部的或眼前的近期利益,而损害全局的或长远的利益的短期行为。其突出表现就是为比赛获取好成绩而采取“少年训练成人化”。其实,大多数教练员也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又迫于现实的奖励政策(取得一个好名次的物质奖励远远高于输送一名运动员的物质报酬,两者之间的无形利益差距更大)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放在首位,忽视甚至放弃对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严重的会在选材时就已放弃了输送人才的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奖励政策的导向,会给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三)体校生源紧缺
目前体校文化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文化素质比较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以学习好又有较好运动素质的学生,不愿到体校参加训练,怕影响文化学习,于是体校便成为某些文化学习差的学生的谋生跳板。体校的运动员由于文化学习较差最终面临的是升学和就业的困难。正因为体校学生的“出路难”从而降低了体校的吸引力。因此应加强对体校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全面的管理,特别是对他们文化学习的严格管理,使受训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体校对青少年,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许林亚.中美篮球运动员培养体制比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 陈国瑞.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学研究.2001.1.
[3] 胡戎.对我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思考内蒙古体育科技[J].2002.2.
摘 要 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推动了专业改革,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成立运动系以促进运动训练专业发展。本次改革主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运动项目与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特别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主要成效体现在专业人数成倍增长、运动成绩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但在与专业队结合方面须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一、改革:环境变化的驱动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自2004年开办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共有一套师资,其生源主要以运动员为主,专业学生主要来自羽毛球、武术等各个中心,而每年专业人数极不稳定,一般维持一个行政建制班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区分度不大。
面对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结合专业队教练员、队员学生、实训条件等优质资源,湖南体育职业学院于2015年成立运动系,将原属于体育系的运动训练专业归属运动系,由此开展了一系列专业改革与探索。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专业知识,具备相关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业余体校、体育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为运动训练领域培训运用型人才。
(二)调整专业运动项目与课程体系。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开设了篮球、足球与网球三个项目。从调整的实效看,按篮球、足球、网球三个项目,开设了4个行政班级,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及课程开设,有效地解决了多个运动项目学生混班上课的问题。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与训练、运动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分方向核心课程分别有技能课程、裁判课程和教学课程,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三)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总学时2992,其中实践教学66.92%,除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外,包括教练员岗位能力、模拟教学指导、比赛指导、见习、仿真实习、赛事组织与策划、毕业技能指导、运动防护、临场裁判、临场裁判实习等实训环节。此外,还开设了第二、第三课程,主要包括各种讲座,篮球社团活动、学生早训,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教练员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专业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定位清晰,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目标清晰,专业招生人数由原来每年的40余人,增长为130余人,并且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开设的基础课程统一,有利于专业方向调整。
(二)竞赛成绩硕果累累。专业采用“学、产、研、训、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信心,以使得其对专业产生持续的兴趣爱好。招生优选确保生源质量,加强课内外运动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学生在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2016年湖南省五人制足球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其它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第一是就业率高,近两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第二是学生就业待遇好,其就业单位有学校、体育培训机构、自主创业,部分优秀学生被电信、移动等单位聘用,大部分毕业生月薪超过3500元,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即被实习单位聘用。
四、需要进一步重视的两个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与专业队结合,强化学生技能。
专业队顶级的教练员团队,为专业办学提供“德技双馨”的师资,湖南省网球队与女子足球队等位于院内,拥有一批国家级的教练员队伍,具有卓越的实训条件,湖南省羽毛球中心与网球中心等场地硬件设施设备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的运动技战术水平得到锤炼,裁判与执教水平可以直观感受与体验,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
(二)专业运动员学生与其它渠道生源培养手段的选择
专业运动员主要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进入该专业,具有多年的运动训练经历,运动技能特别突出,应强化理论学习与执教、裁判等能力的培养,实训环节与课时可缩减;其它渠道生源运动技能不是特别突出,文化基础较好,加强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时,应加强学生的实训环节,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执教与裁判水平。因此,对两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进一步细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 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B2013033);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ZJA2013025);2013年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个性化
对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以人为对象,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个体,是拥有单独的个性的,为了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也就是说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个性化体育教育的概述
所谓的个性化教育是指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测试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并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等,为其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个性化教育能积极的反应学生学习心态、能力、观念和技能等方面,让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效果。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就是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一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一些教学专家说过学生一方面的成功,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成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进而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挖掘学生体育素质,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最终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个体化体育教育的可行性
(1)个性化教育满足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要求,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活动中,经常会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衡量,这一方面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还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延伸,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教育,从而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能让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受到教育,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个性化教育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面对大学生的多样化体育爱好,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顺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相对应的个性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并让学生保持与外界的和谐,通过个性化的体育知识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还能在情感、思想、意志、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培养,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3.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确定个性化体育培养目标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其关键在于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它是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指引,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高校体育的个性化教育目标,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要保证学生的整体素养能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二是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未来职业的运动素养。在高校体育个性化教育中,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发挥学生课程主体的作用,体现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通过基础课、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基础课,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两个方面,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性化教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制定的整体教学计划,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变,学生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学习效果却是一样,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虽然具有篮球基本功的学生和没有篮球基础的学生在基础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具有篮球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学会篮球运球技术,而对于没有篮球技术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掌握篮球的基本要求、规则等,这样就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因体育课程安排形式、传授内容、学生自身素质和教师侧重点等不同,导致体育教育形式多多样化,并附有一定的个性化。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应坚持主体为学生,中心为学生对体育技能、体育知识需求等原则,尽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体育教学从之前的片状教学模式转变为点状教学模式,进而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教学收获,并最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该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等,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满足感。
4.总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个性化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李浩亮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邵丽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化体育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4(23):141-142.
[2]万强,徐自升.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08):336-337.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1.研究目的
在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调整和改进在篮球教学中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融入篮球教学中,进一步提高篮球课的教学质量,让大学生在热爱篮球的兴趣中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已成为高校篮球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创新改革,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一种快乐健身方法,练就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让篮球焕发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风采。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大量与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书籍资料,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高校的篮球教学现状,并对此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访谈法
访谈法对有关高校的篮球老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篮球课程的教学状况。
2.3分析归纳法
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3.结果与分析
3.1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教学思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高校体育已由过去增强体质的单一目标向多维目标演变。篮球运动也不例外,它作为高校参与人群最多、开展范围较广的体育项目,不论是从其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来看,篮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顾我国高校篮球的发展历程,篮球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学习基本技术技能的目的,我国现行的篮球基础教育课程的编制和设计方法,依旧袭承原有体育学校教学模式,仍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篮球知识、技能的主动传递者,学生是其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主体和中心都是教师,学生学习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限制了学生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远远脱离当前的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很难适应高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篮球教学的使命不单是学生对篮球技战术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体育健康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术、参与态度和适应能力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篮球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过程应“注重‘人’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展示的是人文体育,侧重的是自主能力,强调的是生命意义,突出的是体育本质的教育过程”。从上述可以看出,高校篮球教学由竞技性向娱乐性转变,由注重学生身心体验向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转变,由单一的技能教学目标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转变,已成为时展的必然。
3.2高校篮球课存在的问题
3.2.1高校篮球课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社会的需要决定教育目标和方向,也规定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一支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传统教学思想和竞技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下,依然是以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教师过分强调技术规范与战术方法,过多的技战术内容决定了教师不得不使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和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教条学习,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与技术、战术规范性,而忽视或轻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这种照搬照抄的“规定动作”,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基础性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多向、多层次的需求,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时展严重脱节。
3.2.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滞后
高校篮球课的教学内容以篮球技战术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和战术练习,篮球基本技战术所占比例超过了80%以上。由于种类多,环节复杂,再加上课时有限,过多的技战术内容决定了教师不得不使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和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同时教师再纠正错误,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机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讲解与示范法、练习发、预防与纠错法、巩固与提高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一些动作技术的学习,目的和任务通常是单个动作的学习与掌握,造成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花在重复单个动作技术环节上,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内学到应该学会的技能,由此失去了对篮球的兴趣。这无疑表明,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已经达不到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3.2.3教学手段呼唤更新现代教学技术
篮球教学途径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在整个“解惑、授业”过程中,它要求教师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既重“教”,更重“学”;不是一味地泛泛空洞说教,而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实现教学目标。面对新形势,高校篮球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篮球技战术,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等人际交往心理准则与社会情感,从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互动式先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辅之以多媒体为形势的网络技术信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编辑加工处理成一体化技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能够把篮球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动静结合多位一体的视频文图,达到视听结合、直观形象、便于观察和模仿的目的,形成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教学目标
高校篮球教学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运动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把兴趣教学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兴趣、爱好到喜欢的过程中把篮球作为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的载体。转变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现状,必须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前提下,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技能传授式的模仿,被动的体能练习做法。以学生学习中的认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把让学生熟知篮球运动的特性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发展学生认知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篮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群体,把激发诱导学生兴趣落实到课程和教材设计上,开发扩充教学内容。
4.2教学内容突出精、活、实、新
精简是当今高校篮球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不分主次地面面俱到,势必造成学生难以消化,出现都会都不精的现象。对那些大多数学生在课外篮球活动中用不上或在短期内难以学会的技术应该删减。
活是相对过去教学内容的单一而言,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框定的教学模式。在技术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基本技术动作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做法,既抓住篮球教学中的精华,把重点与一般结合起来,又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赛,实现技术动作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实用性是从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个性需要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应实现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运动练习方法、运动动机、活动方式、运动经验”为中心的转移。教学内容的深度应突出在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用学生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质等教学效果检验教学内容。
新是指对那些高校篮球教学中出现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及时借鉴,做到“他为我用”“洋为中用”,重视引进、吸收国内外篮球科教学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让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活力。
4.3着眼提高“三个能力,”改革课教方法
教学思想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革新,终究是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学生篮球参与能力、积极协调能力、战术分析能力是检验学生篮球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改革篮球课程教学方法都要围绕着“三个能力”进行。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竞赛,体验参与的快乐;二是提高竞争协调能力,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篮球运动,靠的是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教学创新就要结合篮球的这一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三是提高战术分析能力,篮球课堂中技、战术意识及运用是核心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提高能力。
4.4用现代教学手段催生课堂活力
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与提高路径,让复杂的技、战术教学变得充满趣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篮球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出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种教学直观性强,可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每个技术细节、动作的理解。有关篮球比赛、训练的各类教学资料、比赛录像、训练资料等,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查阅,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达到“无师自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高校篮球教学应围绕这一主题,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重新定位。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改革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同时瞄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培养这一重点,结合社会、职场的需求,做到篮球健身与品德教育结合,篮球理论与技术教学结合,篮球技能与运用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篮球运动,掌握篮球运动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通过篮球课堂教学,给广大高校学生搭建一个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的锻炼平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鲁陵.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8):122-124.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何谓教学模式,在理论指导下到实践中将教学活动诸要素联结起来的结构和实施教学的程序与方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对于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转变是当代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已知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争论,允许怀疑,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倡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传授知识,且要重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尤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民主化,承认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方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试验器材和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拟定研究方案、实施步骤,在授课时间内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规律。
2篮球课程传统教学存在之问题
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单一。多年以来篮球课程教学受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影响,其教学培养模式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忽视了如何通过篮球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导致大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技术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十分单一,既无培养以篮球健身内容为主干知识结构的社会体育指导者的目标指向,也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体育师资的要求和方向。与此相适应的篮球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不利。
方法单调、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是实现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过去篮球教学培养模式老化、单一,缺乏教学技能实践活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并在这模式下教师只传授知识、技术为中心,以固化教学方式为主,强调教师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学生花较多时间掌握系统规范动作技术和发展竞技水平,缺乏教学技能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的教学环节和时间。学生处被动状态无创造性活动,在这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又采用这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由此及彼,学生能力和素质完全固化,教学的效果与目标枯燥无味。
成绩评定与培养目标不相符。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方法就是考试。迄今,篮球教学考核所采用的“理论+技术+技评+平时成绩=总成绩”的考核方法,内容与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内容与评价标准。同时这也是导致学生重技术、轻理论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多数学生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学习,不追求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地钻研和学习,更谈不上深刻全面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尽管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影响着篮球的教学培养模式,甚至影响到各个层次的教育。这种考核内容和方式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考试、考核造成大高分低能。
3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篮球课程中的实施步骤与条件
转变观念。求新求变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没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固化。篮球课程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把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形成研究型教学理念上,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并重;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把“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对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的研究气氛。 新教学理念下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篮球课程中之实施。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研究型教学之关键。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交流―――互动”之教育活动过程, 需教学空间之开放性和灵活性及自主性。它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主张互动、合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 相互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改变单向填压式、很少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知识能力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对于学生而言, 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虽然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 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 学生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了。
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理论+技术+ 技评= 总成绩”,缺乏一套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内容与标准。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篮球课程教学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中篮球的知识、技术、技能则是教学的中介,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核心。因此,篮球课程教学必须改革与创新,将过去陈旧的、单纯的技术教学与评价转变为“知识、技术、技能与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与评价,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与发展增强学校素质教育。
篮球教学评价,就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整改。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控制学生可以及时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篮球教学的形成期侧重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而终结期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在技术达标和技评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内容,促使学生重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多参与篮球教学、训练、裁判、竞赛、科研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大学体育篮球选项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结论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新颖,有效。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交流互动之教育活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统一的重要性, 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关键词]篮球;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和健康教育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体育课程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篮球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篮球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多过细,篮球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篮球“精品课程”更是受到了当前篮球课程教学资源的限制未能实现良性推广,因此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学篮球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目标
教育部将体育课程确定为活动课程,因此我们可以将中学体育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活动课程。它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限、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等。篮球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中学篮球精品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加强技能。在提高学生篮球专业技能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教学、训练比赛、组织竞赛、临场裁判等体育教育能力。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发展史,篮球基本规则和裁判法,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要求,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锻炼计划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使高、中级学生掌握技战术水平明显提高、使初级学生掌握技战术水平比之现在考核标准显著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组织篮球比赛和管理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创新和创业精神、篮球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的就业需求,使得优秀毕业生。
三、中学篮球精品课程改革的设置、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的目标设定,规定学生必须完成既定学时的体育课。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基本目标)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1)选项课:三个学期共计100学时,主要进行篮球基本技术和素质练习。
(2)课内选修:为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课内选修课程学习,共计36学时。主要进行篮球战术和篮球比赛的欣赏与篮球规则裁判法的学习。
2.选修课:为满足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3.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
(二)课程结构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目标规定,围绕大课程观的理念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出发,紧紧扣住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开设多类型、多教学模式的体育课,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设多类型的体育课,目前可开设的类型为:
1、篮球基础素质课
根据学生入学体育基本活动能力及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运动能力的基础教育,全面加强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2、篮球基本技术课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特殊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以及学校具备的师资、教学条件状况,有选择性的设置一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
3、课内选修课
篮球课的课内选修课程开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为主要目的的项目运动水平。
4、保健课
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
5、课外体育活动及俱乐部锻炼课
面向广大学生的以健身和康乐为目标的锻炼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的,在满足其兴趣爱好的条件下,在专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健身锻炼,参加比赛和参与组织等,在学校设定的项目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自主选择时间、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的健身活动形式。
6、运动训练课
体育特长生组成的高水平运动队,其训练课为必修课程。通过训练课的学习所获取的成绩和通过参加各类比赛所取得的名次,是运动训练课程成绩评价的核心依据。
(三)课程内容
1、身体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的“健康”的指导思想,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内容的选编要形成科学的体系,要树立新观念,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旧的教材体系。
2、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我校师资场馆设施、器材等情况选编内容。各教学区由于场地情况各异,所教学生不同,所以在教材选编上更要讲求实效,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在同单元上课时的场地分配,各自选用不同场地的教材。
3、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
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应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4、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伯朝文.关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6(7):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