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8: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非公经济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一级 % 2 1.9 1.8 1.7
二级 % 1.8 1.7 1.6 1.5
三级 % 1.6 1.5 1.4 1.3
四级 % 1.4 1.3 1.2 -
五级 % 1.2 1.1 - -
特级 % 2.2 2.09 1.98 1.87
一般职工住宅 % 3(利用坡屋空间设计加收0.5%)
高层住宅 % 2.2
高级别墅公寓 % 3.5
工程类别 计费基础 费率(%)
----------------------------------------------------------------------------------
机关、工厂、学校及一般道路绿化工程 工程概算 3
----------------------------------------------------------------------------------
公园、游乐园、风景区、城市重要工程、立交桥、居住区、街心花园、 工程概算 4
及开发区的集中绿地的园林绿化工程
----------------------------------------------------------------------------------
高标准公共建筑的环境绿化。宾馆、饭店、疗养院的庭院绿化。高级别 工程概算 5
墅、度假村的园林绿化工程。古建筑、仿古建筑、景观建筑、喷水池及
复杂的园林小区等项委托工程
----------------------------------------------------------------------------------
古建修复、屋顶花园、室内花园、复杂喷泉及需要调整改造的园林工程 工程概算 另议
等较为复杂的单项专类工程
----------------------------------------------------------------------------------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信用就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石。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信用低下则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信用危机则必然成为市场的“癌种”,信用缺失则必然成为企业败死主因。信用问题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仅言非公有经济,意在管中窥豹,并不表明非公有经济比其他各界的信用危机更为严重。
非公有经济信用含义的层次性
信用这一概念,通常包涵两种内容:一是指因为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比如说某单位或某个人守信用;二是指按时偿还,不需要提供物件保证,比如说信用贷款。
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侠义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动机在于多交朋友、多得人缘、多拉关系。侠义,旧时指讲义气、肯冒险助人。这一点很像昔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为。部分非公有经济界人士一旦赚了钱就容易财大气粗,甚至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忘乎所以。随便表态,随便许愿,随便承诺。似乎什么人都能助,什么忙都能帮,什么难都能解。但因对家庭成员与非家庭成员、亲者与疏者不能一视同仁,加之前说后变,致使侠义性的信用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夹杂着偷工减料、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走私行贿。
第二,功利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的目的在于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自然地就赢得利益、赢得利润。在商言商。非公有经济总是要获取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必讳避的。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崇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什么?这里至少包括道德、道义、规则。如果有人标榜非公有经济不要赚取金钱、不要谋取利润、不要获取财富,那一定是在掩耳盗铃、痴人说梦。但是,非公有经济功利性的信用要求非公有经济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财富的积聚,不择手段;要求非公有经济把对金钱、利润、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升华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因为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冲动不可能成为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诱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更加雄辩地证明,一旦物质冲动变为经济行为的根本诱因,经济活动就会丧失理性,人们就会急功近利,只想从市场经济中捞取什么,而不想能为市场经济建设贡献什么。这种现象的泛化,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升华非公有经济的行为动机,使其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为。
第三,本原性的信用。就这一层次而言,非公有经济强调讲信用主旨在于重视企业生存之本,重视从业者的为人之道。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换与交往。这种交换与交往应当遵循公开竞争和人已互惠的规则。但是,在商品交换和市场交往过程中,有些非公有经济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只有损人才能利己。他们片面地夸大“市场如战场”,简单化地把商战等同于兵战,从而得出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你死才能我活的错误结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总量、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多占对方的份额,才显得自己聪明、精明、高明。其实,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不义经济行为。因为这种经济赢利原则是以损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所以这种经济行为本身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用道德伦理。这种经济行为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效率来创造经济剩余,获取经济利益,而只想多分割经济总量,只是想多占别人的经济利益。因此,这既不能提高国家经济的总效率,又不能扩大国家经济的总收益。非公有经济应当反其道而行之,摈弃损人行为,确立利他意识,并把这种利他意识升华为互惠、双赢的思想境界,才能建立自己的本原性的信用,真正实现非公有经济负责人的人生价值。
不同的非公有经济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同一个非公有经济在不同时段也可能处于不同的信用层次中。但不同的信用层次都有一个提升的过程:一是侠义性信用功利性信用本原性信用的提升;二是侠义性、功利性、本原性三层次信用本身也需不断提升。
非公有经济信用缺失的危害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缺失容易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危害。
第一,常遭别人不讲信用的报复。唐代魏征在《群书治要·老子》中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意是说,你对别人不讲诚信,别人对你自然也不讲诚信了。诚信如此,信用亦如此。如果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非公有经济自身缺少信用、失去信用、毁坏信用,那么,非公有经济反而要求别人对自己讲信用,显然是不对等的、不公正的,也是无法兑现的。虽然社会公正舆论并不赞成把别人失信作为自身失信的缘由,但是失信者遭到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是屡见不鲜的,也是很难避免的。欺诈反被欺诈害的例子,在非公有经济中并不少见。
第二,难以应对优势信用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面临外企总体优势竞争能力的挑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比这种挑战更严重的挑战是外企优势信用的挑战。不要说外企的优势能力,就是仅靠优势信用就能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瑞士银行、友邦保险、IBM服务、丰田质量、通用六个西格玛、 沃尔沃顾客永远是对的等,都是靠信用力量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非公有经济面临与国外优势竞争能力与优势信用的双重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构建非公有经济自己的信用优势去应对外企的优势信用的挑战。
第三,恢复信用要花昂贵的代价。非公有经济要在较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信用优势并不容易,但要失去信用则很简单;而失去信用后再恢复信用,却要付出几倍几十倍的昂贵代价。回首非公有经济的信用状况,应该说总体上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毋庸讳言,在非公有经济的信用方面,过去曾经有、当前仍然有不少令人担忧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的轻工、食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信用缺失等原因,我们现在在这一地区的轻工、食品市场占有率一直没有超过5%。 曾经向中国开放的黄金般的市场现在仍然开放着,只不过在交易中主角已不是中国。当年温州的纸底皮鞋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致使温州一部分制鞋能工巧匠,至今不敢把皮鞋标明产自温州,而不得不借用上海等地的牌子。温州人为了挽回这一信用损失,付出了昂贵的惨重的代价。这种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汲取。
第四,私企业主丧失立身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对于私企业主来说,信用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的金字招牌。讲信用就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和维护,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在契约社会,非公有经济没有信用便意味着没有市场,而私企业主没有信用,则没有了立身之处,其结局也必然是被逐出市场。我们有些私企业主,对不讲信用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致于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企业家的职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了投资环境恶化,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也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的一大障碍。有鉴于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重树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私企业主:一要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和基础。信用危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必然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妨碍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清醒地认识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是私营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更是巩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中华民族安定团结和繁荣昌盛的需要。二要认识到私企业主的职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私企业主、特别是私营企业家,从经济学的概念上讲,它是一种素质、品格和能力。他们的职业信誉是其职业道德、职业业绩的体现。它既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不仅是对他们过去的总结,也是他们创造未来的资本。三要深刻理解“以德治国”的论述,在利国利民的前提下,追求利润。古人云:“巧诈不如拙诚”。做人如此,经商亦然。私企业主中的一些“憨商”走的就是“拙诚”之道。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誉经济、诚实经济。21世纪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的总体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全方位提升。私企业主、私营企业家不能只是一个经济人,更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拥有良好职业信誉的人。总之,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私企业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地位。也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才能够持续发展,快速前进。
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多维性
造成非公有经济的总体信用不高、部分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仅靠独善其身是难以奏效的。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加强全民信用意识教育、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等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
第一,政府要努力营造信用优势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作为政府,必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信用优势环境。以往我国较多强调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而较少关注对一些权力部门的道德约束。其实,就某种意义说,在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没有权力部门的诚实守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它们的诚实守信是难以言行到底的。而权力部门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就必须切实履行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各种义务。
一要切实健全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产权制度的一个理想目标,这方面虽有不小的进展,但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经济不可能是完全具备信用优势的经济。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使人干了坏事必然受到坏事后果的惩罚,做了贡献必然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人们可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也可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这就容易让人因不必顾及后果而产生失度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想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越不健全,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就会越多,个人的预期就越不稳定,人们就可能更狂热地追求短期利益,从而进一步造成信用缺失。所以,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中,政府必须帮助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二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之后,市场经济有了政府对全世界的庄重承诺,有了来自国际的、具有法律和规则约束力的监督。这些都是信用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更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转变自己的职能,在不放弃、不削弱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减少政府部门的交易行为,减少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的直接干预,切实把某些地方政府对非公有经济管制式的领导变为服务式的帮助。要用政府本身的信用建设促进、保证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从而使非公有经济的信用建设在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三要切实公示信用状况。目前,我国信用信息的透明度还比较低,收集非公有经济的准确信用信息非常困难,也缺少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其实,我国政府一些部门保存着相当多的企业信用信息,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注册、年检信息,税务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法院的企业诉讼记录,房产部门的房产抵押情况等还要多。但是,这些信用信息既没有统一管理,更没有向社会进行必要的公示。因此,在加强非公有经济信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建立一个完好的信用信息传输载体,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并及时公示企业信用状况。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宣布把一批信用欠佳的企业踢出重点培育的企业行列,上海吊销了十家有欺诈行为的企业执照,深圳、青岛规定,个人信用有不佳者,若干年内不仅不能自己开公司,而且不得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非公有经济及其从业者注重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向往信用优势,鄙视信用缺失。
第二,私企要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打铁需要自身硬”,要练好内功,遵纪守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信用程度,这就必须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建立并不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能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提升企业信用度,把信用缺失的企业逐步淘汰出局,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非公有经济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私企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也是规范市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非公有经济一方面要从控制交易全过程中各个业务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强调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另一方面要使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专业化。这些专业化的管理工作包括:客户数据库管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估、应收账款管理及欠款催收等。
“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转则全局转,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如是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西非公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草根”而“丛林”,已成为拉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年来,以“煤老板”为代名词的山西非公经济群体不辱使命,瞄准文化、旅游、农业、新兴产业、循环产业,由地下而地上,由黑色而绿色,大步跨入转型跨越发展之旅,走出了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大多数非公企业集中在传统领域,在煤、焦、铁等传统产业中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由于产业的过度集中,面临着巨大的政策、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引导鼓励下,非公经济转向文化、旅游、农业、新兴产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成为推动山西转型跨越的新引擎。
非公经济在产业转型中撑起“半壁江山”
山西全省资产在亿元以上的资源性民营企业均有一到两个转型项目,除亚宝药业、罗克佳华、问天科技等十余家科技型企业外,其余企业均有转型项目或在主业上进行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山西民营经济仅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总额就达到426亿元,其中文化旅游产业326亿元,动漫、广告、影视等100亿元;民营资本的进入对全省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从煤开始,现已退出煤炭经营的圣天越投资公司,联合山西多家企业与中央电视台共同组建中视道以德传媒公司,进军文化产业,投资1.2亿元完成了四部电视剧118集的制作,将于近期在全国省级电视台播出;投资5亿元开发梁家寨温泉旅游景区,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多人。
凯嘉能源集团于2009年组建了文化旅游公司,投资5亿元对张壁古堡进行保护开发,将张壁古堡打造成以军事文化观光体验为核心的4A级景区。如今张壁古堡已成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
通宇实业公司石膏山项目集滑雪、风电、旅游于一体,解决周边4000余农民就业。潞宝能源集团瞄准红色旅游,建设纪念馆、投资兴建农业文化观光产业园。
发展农业循环链是山西非公企业转型的又一特色,普大煤业与荷兰、以色列等国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成立大禾农业公司辐射清徐、太谷、祁县,惠及5万农户;金达煤焦公司兴建2000亩大棚种植蔬菜;联盛能源生态农业园总面积31平方公里,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3607人,产业工人10000人,流转具有经营权的土地面积14000余亩,流转荒山荒坡、林地近30000亩,发展高效农业,带动、辐射作用巨大,开我省大宗农业土地流转先河。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已达1400多家,民营资本投资的节能环保、物联网、电子信息、药物等项目,填补了山西空白,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紧抓机遇,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
王君省长要求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继续为稳增长、促就业、保稳定发挥作用,善于发现和抢抓复杂环境中蕴含的发展机遇,找准投资方向,加强项目建设,努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010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12年8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是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工作的总纲领和行动指南,标志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有着里程碑意义,为山西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全省民营经济要率先实现翻番,民间投资总量要达到3万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形成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超百亿元的企业,形成若干新兴产业集群;从业人员增加200万人以上。
未来几年内,山西工商联将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将会进行以下几个转变:技术创新发展转变,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创建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将大幅提升,随着亚宝药业国家试验中心和太原冶金机械、虹源科技、康宝生物、振东制药、文峰集团等非公企业的院士(博士)工作站建立,为非公企业技术创新打开了局面,到2015年全省非公企业研发水平、研发速度将站上一个新的台阶;新兴产业发展转变,从市场的倒逼机制到非公人士的自觉行为,从事非煤新兴产业的非公企业的比例将显著提高,一批具有总承包能力的龙头企业开始发力于循环经济、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这些企业达产后产业聚集效应将在零部件生产体系中催生大批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为我省中小非公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低碳绿色发展转变,随着非公经济大规模进入循环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旅游业等行业及技术改造升级,非公企业将大幅实现节能降耗,实现绿色发展。招才引智发展转变,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重视“人才兴企”理念,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将员工的职业规划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提升,非公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非公经济驶入“两个健康”快车道
“发扬晋商精神、提升晋企形象”主题活动是省工商联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旨在打造新晋商形象塑造工程,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和企业家自我教育相结合,探索实践资源型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健康成长的发展路径,叫响新晋商品牌,促进“两个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非煤矿山的需求越来越大,金属采矿开采量不断增多,非煤矿山矿井巷道工程也越来越多。基于非煤矿矿井巷道工程对矿井安全开采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对非煤矿矿井巷道工程各方面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由于井巷的建设在地层深处,非煤矿矿井巷道承受地表的压力很大。因此,选择合理的支护技术和正确的支护方法对非煤矿井巷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井巷道支护技术在设计、施工及监管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支护技术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近年来,非煤矿开采技术发展很快,各种大型的非煤矿开采机械设备在金属矿石开采中得到应用,在金属矿山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对支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非煤矿井巷支护技术设计和运用不合理,就会在对井巷安全生产和矿石开采质量带来隐患。不仅有可能影响非煤矿金属开采进度,而且有可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非煤矿山的经济效益,同时,会给企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矿井巷道支护技术的采用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针对非煤矿的地质水文条件,不断提高支护技术的科技含量和支护水平,做好矿井井巷建设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一、非煤矿井巷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
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对巷道工程所在地进行钻探,采用全孔取芯的方法取得岩芯,并采用物理探测法测定岩层的位置,冲积层和基岩的采集率不小于75%,软弱夹层、矿层破碎带的采集率不小于60%。要单独取得可采矿层底板和顶板的岩芯样本。通过岩芯的采集和物探法,确定砂层、土层的状况、冻结状态下的厚粘土层、轻亚粘土层和亚粘土的不均匀系数和颗粒分析、可采矿层及其它岩层的测定项目,确定沿井筒中心线的预测地质剖面、井筒的地质水文条件、井温曲线、井筒穿过矿层涌出的有害气体资料、通过的岩石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断层破碎带、埋藏条件、涌水量、静水位、溶硐、老空、裂隙等特征、检查钻孔测斜资料及测斜图、检查钻孔实测图及封孔资料、对照采样形成的资料、进行充分的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可行性论证,对在井巷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冒顶、塌方、流沙、地下水深处、有毒气体涌出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按照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对整个井巷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制定紧急预案组织好施工队伍的演练,防患于未然。其次,要根据井巷施工的具体情况,抽调采矿企业、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井巷工程施工指挥部,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施工实际进行协调,确保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支护技术分析
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总体上说可以分为永久性支护和临时支护两大类。技术采用上可分为锚杆支护与锚喷支护、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护及锚索支护技术等几种。锚杆支护技术就是将木锚杆、倒楔式金属锚杆、管缝式锚杆、快硬膨胀水泥锚杆、树脂锚杆、钢丝绳砂浆或钢筋锚杆、双快水泥锚杆等锚杆安装在井巷道的周围的岩石中,将软质、层状的巷道岩体进行加固,确保巷道安全的支护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就是依据巷道的具体条件及各种锚杆的技术特点进行具体设计,从而达到在巷道中形成稳固的支护结构,为巷道提供支护抗力,防止巷道围岩的变形和位移的目的。锚喷支护是将锚杆支护同喷浆或喷混凝土联合使用的一种支护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采用的一种巷道支护技术,多用于巷道边墙和顶拱的支护。联合使用锚杆、喷浆或喷混凝土支护技术可以有效增强巷道的抗裂能力,提高抗拉强度 从而大幅提升支护能力。该技术的要点就是安装锚杆、铺设钢网、喷射混凝土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支护主要用于井底车场、运输大巷及立井井筒的支护,是用预先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者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支架进行的支护技术。锚索支护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支护技术,是联合利用锚索和金属网进行支护的一种隐性支护技术,相对于常规支护来说,在承载能力、大跨度断面支护及冒顶区域支护方面,锚索支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使用这种支护技术有隐蔽支护缺陷和掩盖巷道隐患的缺点,要充分做好对巷道地质、围岩的调查研究和判断认定、矿压的监测及支护现场监督指导。这几种支护技术各有特点,优缺点互不相同。在非煤矿山井巷的支护技术采用上,要针对井巷的具体地质条件,合理制定支护方案,联合使用支护技术,使非煤矿山井巷的支护能够达到安全、科学、规范的要求。
三、非煤矿山井巷工程支护技术采用中的注意事项
1.科学、合理制定非煤矿矿井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方案
非煤矿矿井井巷工程支护技术应当符合矿山巷道的地质条件支护要求是采用何种支护技术的重要原则,在巷道工程施工前,就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方案。首先,要对支护技术的要求和适用条件做到心中有数,详尽了巷道支护技术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操作要求。按照支护技术方案的要求并针对巷道工程的重要部位以及可能出现的影响支护技术实施的问题,组织技术人员和支护施工人员进行协同演练。其次,根据支护方案的要求做好支护效果的监控,主要是针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情况、支护应力量测点、矿区地面沉降、拱顶下沉量等状况进行监测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支护技术的安全使用。第三,要对巷道内的围岩,地下水等地质水文条件做详尽的分析,使支护技术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2.始终坚持巷道支护标准化战略是保证矿井巷道支护质量的重要措施
要注意结合巷道的地质水文条件积极推进支护技术的标准化,在巷道支护施工中要结合巷道的围岩、地下水等具体条件制定统一的支护标准,并引导巷道支护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
四、结束语
总之,非煤矿矿井井巷工程建设及支护技术的采用必须符合巷道的围岩地下水等地质水文条件对巷道支护安全的要求,要针对实际选择科学、合理的支护技术、或者联合使用各种巷道支护技术,以确保巷道支护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解决矿井巷工程支护技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始终坚持巷道支护标准化战略。科学、合理地制定矿矿井井巷工程支护技术方案,并教育和引导支护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支护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就能有效保证非煤矿山开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广俊、郭朋星、煤巷锚杆支护应用现状及设计方法[J],山东煤炭科技.2010(3)
一、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20*年末,我镇有非公企业户3120户,同比增长6.3%,比“九五”末增长46.4%,年均递增7.9%,其中:个体工商户有3070户,私营企业有50户;有非公企业从业人员9250人,同比增长3.1%,比“九五”末增长36%,年均递增5.6%,其中个体工商户有从业人员7890人,户均为2.6人,私营企业有从业人员1360人,户均为27.2人;非公企业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9682万元,完成现价总产值47750万元,完成增加值1319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的发展态势良好。分行业看,全镇非公有制经济涉及农、工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运输业、建筑业共七个行业,其中以工业、商业和个体运输业较为集中。
总的来看,全镇非公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及走势:
(一)小城镇建设对非公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实施小城镇建设5年来,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为全镇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基础和市场条件。一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一系列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措施贯彻到位,非公企业业主信心增强,投资创办企业增多;二是城市规模扩大,交通、住房、通信、集市等基础设施健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及市场销路拓展,经营业主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大胆迎接市场挑战;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变为私营企业,建立了长效竞争机制,活力增强;四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精神、物质生活要求提高,刺激了商贸、服务、饮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五是农村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拉动了城郊结合部和农村非公经济的发展,农民有序进入了市场。据统计,全镇非公有制企业2000年有2450户,销售收31250万元,小城镇建设5年来,增至3120户,销售收入达到59682万元,总户数增长了27.3%,销售收入增长了91%,年均分别递增4.6%和16.4%。
(二)非公经济对就业和再就业贡献率高。过去,由于受就业观念和就业渠道的限制,就业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俗称“铁饭碗”。随着改革的推进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就业渠道也随之多样化,非公企业成为了吸纳就业的主体之一。20*年末,全镇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9250人,比2000年净增2130人,增长29.9%,年均增长5.2%,其中个体企业雇工人数7890人,私营企业雇工人数1360人,私营企业雇工超过30人的有21户,超过100人的有13户,分别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2.6%和23.8%。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雇工人数的增加,为扩大我镇的就业机会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部分大中专毕业生都充分进入非公企业就业。据统计部门分析,20*年,全镇非公企业的业主35%以上来自下岗失业人员,非业主70%以上来自大中专毕业生及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上,业主平均年收入达36000元以上,利润达13500元以上,非业主人均年报酬达5520元(含吃住、医保等折算部分)。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末,全镇非公企业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7235万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其中:20*年就完成新增投资650万元,对全镇的投资增长做出了贡献;全镇非公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达13190万元,占20*年GDP总量的30%以上;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3万元,活跃了城乡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行业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整体效益不高。首先从行业比例来看,全镇非公企业过于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商业)、小型个体加工业和个体运输业,这3个行业户数20*年分别占总户数的26.3%、23.4%和29.5%。这些企业多半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作坊式生产,资源消耗高,真正从事农业开发与加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很少,而且除花枝格辖区外,没有一个上规模的企业群体。其次从企业性质来看,在户非公企业中,个体工商户有3070户,占98.4%,私营企业仅有50户,仅占1.6%,且私营企业的发展水平低劣,多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低,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效益不高。
(二)基础设施滞后,资金技术缺乏,严重制约着非公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镇财困民穷,长期以来,许多与非公经济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与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已不相适应,成为了非公经济发展的瓶胫制约,如花枝格集贸市场建设项目一直难予落实,非公企业没有一个规范的经营场所,只得以马克公路为场所开展经营,即存在安全隐患,效益又不高。二方面,非公企业资金技术落后,对外界的考察和借鉴较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粗放的生产状态,有的甚至处于得过且过和面临倒闭的状态,生产力低下,产品质量难予提升。
(三)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主导产业后劲不强。龙头企业多以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为主,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对企业成长的规律性认识不够,打一枪换一个地点,换一个行业的现象突出。经营过程中只注重眼前,不考虑长远,缺乏了必要的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致使大多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实力较弱,开发产品结构单一,效益带动不明显。有的龙头企业甚至以欺骗为主,刚投资成立投产便充充宣告“夭折”了,致使国家贷款和地方资源流失,环境受破坏,更不要说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了。
(四)员工素质不高,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企业雇工大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过管理的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较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加之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必要的技能培训难予开展,员工对自身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二方面,业主私有制思想严重,不愿意高薪聘请人才,多用临时工,且随意解雇,员工流动频繁,造成了非公企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五)部门干预突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一些部门对非公经济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不到位,虽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转变职能,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越条件,严禁吃、拿、卡、要,杜绝“四难”行为。但在现实当中,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仍然严重,对非公企业申办的项目相互推诱、拖着不办,认为非公企业就是一块“肥肉”,对非公企业进行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检查工作,有的甚至强令非公企业产这卖那或产品卖给谁不卖给谁,强行对非公企业下达生产和销售任务,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权,扰乱市场秩序,严重挫伤了非公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镇地处县城,非公有制经济已发展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镇域经济的主要单元,非公有制经济事关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应进一步把各职能部门和广大非公业主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把大力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要务,放在与农民增收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继续从思想引导、政策法规、管理方式等方面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大胆探索,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鼓励发展个私经济的政策措施,促进全镇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强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虽然存在许多私有制性质,有其消极的一面,不能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最终取向和目的,但是,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事实证明,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人民群众增收迟缓,公有制经济管理不当等社会问题,我们还得坚定不移地依靠和借鉴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应以“三个是否有利益”的标准来看待非公经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强对非公经济的宏观管理,加大领导与指导力度,让其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态度,明确政府的言、行、权、责,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给非公企业一个自主经营的空间,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搞好优势服务。
(三)调整和优化非公经济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和优化非公经济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农业稳、工业富、商业活”的思路来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坚持稳中求富、富中求活,重点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产业协会建设,提高非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努力提高私营经济在非公经济中的比例,降低私营企业设立成本,减少审批程序,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个体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从而提高其竞争力,提升非公经济的整体质量。
(四)进行产业引导,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非公经济。就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存在两三个行业过于集中的问题突出来看,还是由于缺乏引导,企业对行业缺乏预见性认识,一哄而上所致,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矿、畜、建材、林、果、三七、草果等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引导,把有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引向符合国家政策,开发地方优势资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行业,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使企业的行业结构更趋合理,避免因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大起大落现象。
(五)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同时各职能部门应不断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工商部门应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降低“门槛”;财税部门应坚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税额,认真执行非公经济税费优惠政策,积极为符合优惠条件的非公企业办理税费减免手续;国土部门应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结合实际,严格把关,积极保障非公企业发展用地,简化用地手续;建设部门应合理规化非公经济经营场所,方便企业经营;金融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不断增加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诚实守信的企业的贷款支持;经贸、劳保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非公企业业主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引导企业沿着国家的政策要求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非公企业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个信息库(网站),为非公企业培训并提供合格的人才,为企业产品的外销搞好优质服务,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发展。
(六)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应把小城镇作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为连结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合理规划、规模适度、注重效益”的方针实施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和公路沿线经济、江河沿河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一、统一战线自身主动上位和积极发挥作用
统一战线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与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能够通过“两会”参政议政、引导企业解读宏观政策、保护非公经济利益诉求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进和指导非公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因此,非公经济人士对于统一战线能够助推民营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高度肯定,以致很多非公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经常求助和最想求助的部门首选工商联,并且有45%的非公企业愿意通过统战部、工商联、商会等统一战线的不同渠道寻求帮助。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统一战线与发改委、经信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相比,既没有实质性的权利,也不掌控大量的资金拨款,不能直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与政府其他部门会商,甚至是依靠统战部门领导个人的关系网络进行协调,因此,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愿意借助统一战线的力量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对于统一战线能否实际解决问题,则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特别是由统一战线商请相关部门协调处理非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困难的结果不尽理想时,往往又会强化企业家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以致进一步影响统一战线积极发挥其对加快非公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非公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面临困难和统一战线目前的角色定位存有尴尬的情况下,统一战线本身必须本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高度责任感,在现有体制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主动上位,才能积极助推和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抓好关键问题的分类指导
当前影响非公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企业还有着不同的表现。以资金缺乏问题为例,非公经济的资金实力相对不强,转型升级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非公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瓶颈,加上宏观货币政策的从紧和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许多民营企业的资金链处于绷紧状态。泰州市2010年全市小企业外部融资需求量为105.9亿元,但上半年新增融资贷款仅为33.82亿元,缺口高达72.08亿元。苏南一些小微企业由于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难以周转而只能关门停产。特别是非公经济的融资问题又非常复杂和困难:苏州、无锡两市利用商会平台发展融资担保,银企授信和担保融资的数额已经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的55%,面临着融资贷款额度控制偏紧、担保门槛过高、信用担保手续繁琐等问题;苏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愿拓展业务,当地非公经济组织面临的则是根本无法通过融资服务体系进行融资,要么依靠自我积累进行转型升级的投入,要么只能依靠高利率的民间贷款解决资金短缺。据了解,民间短期借贷的月息8%,有的甚至高达15%,讨价还价后一般会降至5%,但折合成年利率则高达48%~72%,资金融通的成本届高不下,让许多小微企业只能望而却步。显然,这就不能对于非公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资金困难采取一刀切的解决办法,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帮助民营企业有效地缓解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资金困难。
三、建立多元化平台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的空间
非公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强身健体练好内功,又要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予以推进。所以,统一战线助推非公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应当通过内容丰富的多元化平台作为载体,帮助非公经济拓展发展空间,促进非公经济实现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根据江苏省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这种多元化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高层次人才流动平台,为非公经济发现和引进领军性技术人才提供便利。在这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缺少人才战略眼光,以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手续繁琐等原因,由统一战线出面搭建必要的工作平台,如协同政府部门举办非公经济重大发展项目推介会、组织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集体赴海外招聘、成立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咨询顾问团、邀请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辖地内建立分支机构、为非公经济组织专场人才招聘会等,为非公经济发现和聘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
二是产学研共赢的技术发展平台,帮助非公经济利用先进技术转型升级。这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又要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我国非公经济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仍然具有强烈的粗放型特点,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产品的能耗和污染较高,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和装备改造,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统一战线应当针对这一状况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搭建产学研共赢的技术发展平台,帮助非公经济利用先进技术转型升级。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搭建产学研共赢的技术发展平台,如利用学校和科研机构环境资源与人才培养优势,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术人才;举办非公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让洽谈会,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针对非公经济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项目研究等等。
三是商务信用融资平台,切实帮助非公经济解决资金困难。在这一方面,统一战线应当积极建议并协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适合非公经济需要的贷款政策,对非公经济的中长期贷款额度、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简化非公经济企业应急贷款手续等给予适当的宽松。工商联和行业组织要积极探索非公经济融资的新渠道,特别是商会成立应急基金,在对企业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信用担保融资,同时可以通过仓单、应收账款、商铺经营权等质押方式,为小微非公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便利,都可以有效地帮助非公经济缓解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根据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的需要,搭建和完善出口贸易融资服务平台,为非公经济组织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解除后顾之忧。
内容摘要:政府参与方式是引导非公经济体投资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关键因素,而政府采取何种参与方式要依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进行选择。本文基于非公经济体参与的条件并依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从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实际出发构建政府参与模式选择模型,从理论上提出政府参与模式选择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将效力原则、公平原则应用到非公经济体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条件下,政府参与模式的选择,并从风险管理角度对我国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关键词:基础设施 社会福利最大化 政府管制 财政补贴
我国政府转变基础设施领域参与模式的必要性
(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模式的国内外比较
世界范围内,私人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PFI)已经非常普遍,并且有很多成功的实践,如悉尼港湾隧道,英国Dartfold桥,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曼谷二期高速公路,巴基斯坦Hab river电厂,巴基斯坦Indus公路等。世界银行1994年对全球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研究表明,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模式已经趋于多元化(见表1)。此处对表1中的字母加以说明:A:商业化的公共机构,B:特许或租赁,C:不受规章限制的私营部门,C1:受市场管制的私营部门,C2:受价格管制的私营部门,D:当地社区和使用者自助。
国外大量的实践表明 ,引入私人资本、外资、民营企业等非公经济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一方面可以丰富融资渠道,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促进建设和管理中的技术革新,这样可以节约资源,改善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提高建成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
然而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运营模式单一,长期以国家立项、财政拨款、发行国债、银行贷款、建委施工、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垄断模式运作,投资主体单一,经营也局限于政府的公共机构、国有中央企业和部分商业化的公共机构。图1提供了我国2001~2005年城市建设水平的基本状况,从中可看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整体上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对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现状还未达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城市1980年代初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建设主要指标的增幅逐年趋缓。2005年,除污水处理率外,其它五项指标的增幅都明显降低,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呈负增长(如图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寻求其它融资渠道,增加基础设施领域融资渠道是必要的理选择。
(二)非公经济体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制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其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成为可能。长期以来我国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于40%,截至2008年5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11万亿元,这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662亿元,而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内的非国有经济共实现利润13289亿元,在总量上超过国有经济;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共投资1537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量的28%,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已积极参与我国经济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持续高速增加,国外公司和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非公经济体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发展阶段,市场机制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承担基础设施项目的部分风险,尤其是社会政治和法律政策等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非市场风险,对保护基础设施领域的非公经济投资者,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必须要以政府指导为前提。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经济的价值巨大,基于市场化的资产定价模型无法对其有效定价,通过市场主导投资也就无从谈起。以非公经济体投资运营的收费公路为例,收费公路的价值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投资人收取的通行费;道路周围地区土地资产的增加值;使用该收费公路而减少的商品运输成本。在没有政府指导下,非公经济体只会注意到价值。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需要很长的等待时间才会有非公经济体发现收费公路的投资回报价值足以弥补其投资。
私人投资者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远远大于发达国家。非公经济体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运营,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必须承担从融资、建设、运营到最后移交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风险。在我国,由于金融业还没形成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导致非公经济体不能运用成熟的市场避险机制和风险缓释技术分散风险。然而,通过政府对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非公经济体提供财政保障,能够有效地减少非公经济体的参与风险并保护其经济利益。
我国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模式
(一)相关概念阐释
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支点。为了加强基础设施水平,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参与本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运营。从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方式来看,可以将基础设施项目的东道主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部门的方式分为三类:管制、财政补贴和公共生产,前两种模式都是以引入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经营为基础,后一种是政府组织的社会化生产模式。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向基础实施项目的非公经济体提供行政保证,或颁布大量的法规来干预非公经济体的经营。政府管制大多是与社会价值――即社会公平有关的,而非出于对非公经济体经济价值的考虑。
财政补贴是指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提品/服务的价格实行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或签订长期购买协议,或直接对非公经济体的收入施加直接影响。对基础设施的财政补贴可以部分弥补非公经济体的经营风险损失。此外,对非公经济体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通过多种税收来施加影响(如减少营业税,免征污染环境税等)。
政府投资公共生产是另外一种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方式。相比管制与财政补贴,政府投资生产直接触动了基本的市场机制,同时政府可以接替供给方来提供商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进行资本投入。
(二)模式选择的依据
从我国政府角度出发,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引入非公经济体参与,其出发点都是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平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我国政府在选择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运营的模式中,要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并在一定的批判标准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1.基于效率与公平的政府参与模式选择模型的构建。沿袭经济学有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研究框架,本文将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参与模式选择看作是在偏好、技术和资源三个约束条件下,如何使社会福利(W)达到最大化的问题:
最大化目标:W=W(UA,UB,……)(1)
约束条件:偏好(2)
约束条件:技术 (3)
约束条件:资源(4)
等式(1)中的社会福利是个人A和个人B的效用函数,这样就将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模式选择问题转化为求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共同最大化的问题。(2)式说明个人的效用受到各自对商品X、Y的消费限制。(3)式说明了资本投入K,劳动力投入L共同决定X、Y的产量。(4)式是资源的约束条件,即X和Y的生产性投入受到和的限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政府选择参与基础设施的方式更要考虑到资源的稀缺性。这就意味着:要么不存在效率的阻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要么政府能够通过最优的干预手段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2.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效率原则。Dixit指出在有效市场中,市场均衡具有强大的惯性(inertia),因此产业均衡的社会最优化过程是市场出清,即市场将自动达到有效产量组合。
所谓的有效市场是满足一组假设条件下的市场,这些假设包括:完全竞争、完全市场、不存在市场失灵,以及具有决定性的完全信息。但是基础设施领域中,有效市场假设并不成立。首先,完全竞争假设的基本特质是市场参与人必须是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个人和公司,并且它们的实力相当。基础设施领域市场通常是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出现的,而非完全竞争。其次,完全市场假设会为准备支付市场价格的个人提供所有的物品和服务,但是基础设施领域并不能完全提品/服务。再次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基础设施项目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基础设施领域中常出现寡头竞争,而这种竞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市场上的“和谋”。最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规模巨大、经营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这种特定条件,决定了非公经济体无法通过基本信贷市场取得债务融资。
针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非有效性,相关研究都指出:在一个或更多的假设不成立的情况下,政府通过管制、财政补贴或公共生产干预基础设施领域就有可能得到一种帕累托改进。Hirshleifer提出一个标准化的提议,通过对最高价格可税(管制),或者是适当的价格补贴来刺激垄断经营者进行有效生产。Barr研究了在垄断寡头条件下的其他形式后认为,除了价格补贴和最高价格可税之外,其他的政府干预形式也是有效的。
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公平原则。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基础设施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非公经济体担心高额的税收会影响效率;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者对消费者的优势有所掌握;基础设施的消费者内部对不平等情况的存在没有达成统一。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政府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个人力量不同,导致基础设施的受益者之间缺乏平等的选择权利――即横向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能够增进公平,提高效率,形成广泛的福利效应;二是在某些极端的基础设施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市场配置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最低需求,此时便需要政府参与。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存在大量的市场摩擦,投资效率难以保证,信息不完全和产品的“外部性”特点明显。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选择只能在次优的经济中进行(Cullis and Jones)。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效率的提高必须以社会公正为代价来换取。而政府对于基础设施领域政策的选择是否会提高社会福利W将取决于社会对公平和效率的认识程度。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条件,世界各国政府对其重要性的认可也会不同,其参与模式的选择也会存在差异。
(三)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多元化投资模式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出现市场失灵的基础设施领域,大都是被商业化的公共机构或中央企业所控制,其生产者主要是单一垄断或寡头垄断。垄断造成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服务存在极度的信息匮乏,这主要集中在电信、信息网络、生活用水、航空等领域中,其产品服务技术专业性很强,服务很难甄别或者短时间内很难判断。例如电信和电信网络,其专业知识的复杂性和庞大繁杂的业务种类,让消费者很难进行判断;如城市供水系统,其产品质量在没有非常专业的技术情况下,其质量问题很可能在长期以后才会暴露出来,因而造成的损失将非常巨大。
而我国另一些基础设施领域也会出现政府失灵,这类基础设施行业通常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公共生产,其效率不高。政府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直接展开基础领域的公共生产,会导致基础设施领域内部的经营产生官僚利益(Niskanen)。同时政府官员有时不能完全控制其放弃社会福利最大化而选择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基于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政府参与基础设施以及引导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思路。也就是说,在基础设施领域内,一种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或非公经济体投资,并且可通过政府或非公经济体生产。在此前提下,我国政府引导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可以有三种选择,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非公经济体参与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三种途径及三种途径下政府的选择: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非公经济体组织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对非公经济体的生产加以管制;基础设施由非公经济体投资,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财政补贴分担非公经济体的建设期风险;基础设施由非公经济体投资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预先通过财政补贴分担非公经济体的建设、经营风险,同时对非公经济体的经营实施管制。
结论
本文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理,提出一个基于效率――公平原则的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参与模式选择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非公经济体后的参与方式的选择。在政府不同参与模式下,根据影响或控制风险结果发生的程度,以及承受风险能力的不同,政府对非公经济体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和补贴,以达到政府与非公经济体参与的最优结构。
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对扶持基础设施产业的成长,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都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在推动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具有以下优点:
减少政府财政补贴合约的交易成本。当基础设施的经营没有达到非公经济体的预期时,政府会因此而形成损失。政府财政补贴合约在原则上会补偿非公经济体的损失,但是政府政策的任何改变都会引起财政补贴的改变。这种隐含在合约中的交易成本会降低非公经济体对政府补贴的预期,如果非公经济体对这种交易成本的评估很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就会无法实现。
政府向非公经济体传递更多的信息,致使项目融资成功率提高。信号传递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并且信号传递可以理解为激励机制的一个特例。在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过程中,政府与非公经济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非公经济体无法知晓基础设施项目的真实价值以及面临的所有风险。此时,对于非公经济体而言,政府可以充当一种附加的、间接的信号源。政府参与项目的程度向非公经济体传递了一个关于基础设施项目信息的信号,而且这个信号可以被非公经济体完全地揭示出来,从而增加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成功率。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合非公经济体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改变以政府投资、公共生产的方式。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考察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经营,用经济发展效率指标替代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凸现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责任。二是政府行政进一步公开化,实行同级委托和统计监督,消除信息不对称影响。
参考文献:
1.姚敏,秦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融资模式[J].基建优化,2004(2)
2.周鸿卫.国际项目融资实践与我国项目融资运作问题探讨.现代情报,2002(5)
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M].中信出版社
4.王春丽,戚力.浅析BOT融资项目中的政府角色问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