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技管理与研究8篇

时间:2023-05-25 10:4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管理与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管理与研究

篇1

2.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白杨,张智勤,BAIYang,ZHANGZhi-qin

3.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科技成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研究曹利娜,李辉,CAOLi-na,LIHui

4.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牛瑞阳,王培璋,NiuRuiyang,WangPeizhang

5.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张翠萍,党晓峰,HAOXiao-yun,ZHANGCui-ping,DANGXiao-feng

6.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周坚,刘桂仁,张晓庆,ZHOUJian,LIUGui-ren,ZHANGXiao-qing

7.搜索引擎在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应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张莉,ZhangLi

8.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孙龙,成银丽,徐华,左小春,SUNLong,CHENGYin-li,XUHua,ZUOXiao-chun

9.试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技术王翰,黄松林,王萱,WANGHan,HUANGSong-lin,WANGXuan

1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及调节李毅斌,LIYi-bin

11.中厚板JGC-T超声波在线探伤攻关沈士杰,靳钊,黄瑞贤,SHENShi-jie,JINZhao,HUANGRui-xian

12.浅谈在用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杨洪斌,YANGHong-bin

13.基于EXCEL的经销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张建华,ZHANGJian-hua

14.技术创新人才的项目EVA分成率激励方法探讨和炳全,党莉莉,HEBing-quan,DANGLi-li

15.农网改造中架空绝缘电缆的设计及施工吕镇,许晓明,LVZhen,XUXiao-ming

16.舍饲养羊要正确使用秸秆饲料化技术常艳萍,CHANGYan-ping

17.柠条机械加工的效益分析胡乂心,HUYi-xin

18.张家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陈生萍,罗光强,CHENSheng-ping,LUOGuang-qiang

19.建筑基础底板温度裂缝的控制分析郑爱武,ZHENGAi-wu

20.郑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银良,霍松淼,YANGYin-liang,HUOSong-miao

21.变压器出口短路后电气试验的探讨魏万杰,WEIWan-jie

22.基于WEB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贾文,JIAWen

23.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张书鹏,ZHANGShu-peng

24.FDI与苏州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孔进,KONGJin

25.河北省实施循环消费的必要性和对策李新慧,赵霞,谢佳伟,LIXin-hui,ZHAOXia,XIEJia-wei

26.浅谈县域电网规划策略赵晓,王瑜,ZHAOXiao,WANGYu

27.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周勤,ZHOUQin

28.英美模式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李瑞萍,LIRui-ping

29.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刘磊,周菲,LIULei,ZHOUFei

30.浅析石油钻探施工企业基层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侯新军,HOUXin-jun

31.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毕坤

1.论国防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李泽红,张娅如,敬卿,LIZe-hong,ZHANGYa-ru,JINGQing

2.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探讨俞荣,赵襄元,YURong,ZHAOXiang-yuan

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邱丽敏,QIULi-min

4.赵楼煤矿首采工作面热害预测及治理王伟,辛嵩,张明光,苗素军,张祥云,WANGWei,XINSong,ZHANGGuang-ming,MIAOSu-jun,ZHANGXiang-yun

5.利用AutoLisp实现导线图的自动绘制张红忠,段友莲,ZHANGHong-zhong,DUANYou-lian

6.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罗江鹏,LUOJiang-peng

7.试论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方法的改进邵灵敏,李占琪,SHAOLing-min,LIZhan-qi

8.工业锅炉除渣机的改造安装与调试赵玉珍,李彩霞,周玉贵,ZHAOYu-zhen,LICai-xia,ZHOUYu-gui

9.矿用PHS型小灵通无线通讯在电机车调度运输中的应用贾相荣,李洪刚,JIAXiang-rong,LiHong-gang

10.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梁铭,党晓峰,HAOXiao-yun,LIANGMing,DANGXiao-feng

11.以实验项目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契机,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肖蓉,XIAORong

12.浅议新增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王刚,WangGang

13.深化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刘灿红,LIUCan-hong

14.数字化校园网中的网络管理研究雷斌,LEIBin

15.对计算机职教师资本科教学法的研究曾广朴,ZENGGuang-pu

16.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李家阳,LIJia-yang

17.我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贾海波,耿春香,JIAHai-bo,GENGChun-xiang

18.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东良,郭利朋,TIANDong-liang,GUOLi-peng

19.开展茶文化研究李冬,陈红伟,陈玫,李思颖,LIDong,CHENHong-wei,CHENMei,LISi-ying

20.热泵机组应用于华南地区的系统分析陈胜,陈姝,CHENSheng,CHENShu

21.一种改进的多关系半连接数据库查询算法研究梁克兵,颜妍,LIANGKe-bing,YANyan

22.茅庵河大桥不同混凝土强度的预应力空心板破坏性荷载试验研究温鸿盛,WENHong-sheng

2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绿色营销陈健生,CHENJian-sheng

24.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与索赔管理嵇成能,包国年,JICheng-neng,BAOGuo-nian

25.试探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杨冬梅,YANGDong-mei

26.面向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探析李超,王烜,LIChao,WANGXuan

27.隧道施工方法分析李东平,LIDong-ping

28.低应变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局限性及误区分析陈花林,王年生,CHENHua-lin,WONGNian-sheng

29.软件老化现象研究王清,WANGQing

30.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探析刘平,吕红卓,LIUPing,LVHong-zhuo

31.宝兴大厦地震反应分析石立彬,陈清军,SHILi-bin,CHENQing-jun

32.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疑难问题处理黄智军,HUANGZhi-jun

33.浅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钟度平,ZHONGDu-ping

3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刘亚勇,LIUYa-yong

35.水中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进展蒋日昆,蔡艳,JIANGYue-kun,CAIYan

1.谭浩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赵凡

2.闵恩泽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赵凡

3.陆婉珍院士:石化精英巾帼楷模赵凡

4.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李霞

5.稻田奥运三连冠中国"稻路"奏凯歌——记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赵凡

6.传播膜科学技术开拓膜工业产业——访浙江大学陈欢林教授杨爱军

7.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国际合作战略韩建国,HANJian-guo

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张华英,ZHANGHua-ying

9.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

10.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李爱军,韩汝军,孙江文,LIAi-jun,HANRu-jun,SUNWen-jiang

11.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经验与探讨张雨浓,陈轲,过晓娇,ZHANGYu-nong,CHENKe,GUOXiao-jiao

12.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讨何金整,肖金恒,HEJin-zheng,XIAOJin-heng

13.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陈伯成,CHENBo-cheng

14.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曾蓉,ZENGRong

15.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林东,林秀琴,LINDong,LINXu-qing

16.论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高敏利,GAOMin-li

17.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绥化市为例孙滨,欧阳怀东,罗英辉,SUNBin,OUYANGHuai-dong,LUOYing-hui

18.套管和油管螺纹密封性在油田使用中的重要性雷齐松,李玉宁,韩晓文,徐晓伟,张艳玲,LEIQi-song,LIYu-ning,HanXiao-wen,XUxiao-wei,ZhangYan-ling

19.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李刚成,LIGang-cheng

20.超分辨率Root-Min-Norm井下定位算法陈惠宁,张明光,韦伟,CHENHui-ning,ZHANGMing-guang,WEIWei

21.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戴琳峰,DAILin-Feng

22.比重瓶法测定PBT树脂密度邵宇政,SHAOYu-zheng

23.谈单相电能测量的特殊用法吴文芳,WUWen-fang

24.天津地方铁路数字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王福和,WANGFu-he

25.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调装置的结构与原理陈玲丽,苏志成,CHENLing-li,SUZhi-cheng

26.矿井瓦斯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初探杨希瑞,YANGXi-rui

27.软件实现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自动解调夏志军,XIAZhi-jun

28.探析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成本管理李珍珠,LIZhen-zhu

29.公关咨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策略戎霞,RONGXia

30.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研究雷帅,LEIShuai

31.基于网络环境下我国汽车网络媒体的竞争情报探析刘岚,LIULan

32.论别墅区环境景观建设和规划党志宏,DANGZhi-Hong

33.大规模网络拓扑可视化工具的研究综述赵龙厚,ZHAOLong-hou

34.建筑地基施工方法新探邹新峰,ZOUXin-feng

35.汽车电气系统过电压的产生及其抑制分析蔡瑞琳,孙志成,叶勇,王琪,张建宏,CAIRui-lin,SUNZhi-cheng,YEYong,WANGQi,ZHANGJian-hong

36.宝钢1450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裂纹分析及改进王庆新,张跃钢,黄丽,瞿勇,WANGQing-xin,ZHANGYue-gang,HUANGLi,QUYong

37.某公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分析周秋梅,ZHOUQiu-mei

1.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钟荣丙,ZhongRong-bing

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企业创新从认识创新开始肖刚

3.突破观念创新体制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纵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经验罗山

4.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若干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白杨,BaiYang

5.浅谈农业高校科教兴农工作李澎,吕杰,王世富,李东,LiPeng,LvJie,WangShi-fu,LiDong

6.高校企业改制富余人员管理及分流安置问题的探讨张睿,叶深溪,苏志宏,ZhangRui,YeShen-xi,SuZhi-hong

7.微利业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李宝斌,姚春梅,LiBao-bin,YaoChun-mei

8.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张经强,ZhangJing-qiang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张亚光,韩瑞宏,田华,ZhangYa-guang,HanRui-hong,TianHua

1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官涛,周存芳,汪晓爱

11.利用金矿尾矿制作加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朱敏聪,朱申红,夏荣华,ZhuMin-cong,ZhuShen-hong,XiaRong-hua

篇2

关键词:科技经费;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F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83-04

为发挥区域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带动效果和提高区域创新产出效率,应从其源头出发,通过科学预算管理来实现。科技经费预算是保障科技经费有效使用的前提条件,目前关于科技经费预算的研究多从科研单位视角分析其预算机制、预算组织权限、预算存在问题等,而对政府部门科技经费预算方法研究较少,各区域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缺乏决策依据、预算不尽合理、科技经费利用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也一直存在。为了提升区域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当在总结与提炼相关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费预算管理方法基础上,明晰科技经费预算应当遵循的原则、依据、方法和经费预算中如何保障意见征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等。只有明晰上述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区域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优化工作。

区域财政科技经费就是指区域政府部门(重点指中国省级行政区,其他县级行政区可做参考)用以支持科技活动的相关资金,财政科技经费通常也被称为财政科技拨款,区域财政科技经费基本与国家一致,主要包含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以及科技专项费用等,对其预算进行管理就是使经费投入更加科学、产出效果更加优化。

一、先进国家与地区的经费预算管理

(一)美国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美国主要的科技经费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科技经费分配方法下具有不同的科技预算方法。

1.竞争性优势经费预算是根据政府部门提供提出的各种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提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和重点资助项目情况,政府部门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所需资源的情况,为规划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经费支持。这种经费预算是政府部门根据提出战略目标的情况提供的对应匹配的经费。不同的科研单位在国家提出具体战略目标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有效的、具体的、自主的、能够完成战略目标任务的有关项目设计方法,科研单位则根据内部各个项目的可行性、预期完成情况以及科研单位与项目以及政府战略目标的匹配性、设计方案的先进性与完整性等进行综合的项目评判,在众多项目中进行优先性排序并确定评估项目结果。政府部门并不参与项目的评价,科研单位自身组织评价活动,选择出自身认为最为有效的项目,因为科研院所在该方面具有长期研究优势,能够把握领域发展前沿与动态,能够掌握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选择合适并与国家战略规划匹配的项目。政府部门则对科研院所自身选择的最优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提供相关资源,这种资助反映了科研机构必须对达成政府所设定的目标负责,同时科研工作的完成是基于契约而不是拨款。

2同行评议的经费预算是政府部门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的内容、科学性、重要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项目对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贡献与功能,据此作为其分配经费的依据。项目申请者需要根据项目的内容、所需的材料、仪器设备以及劳务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财务预算。评审人员需要对内容与经费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判定,通过引入专家评议提升了项目申请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与科学程度,避免经费直接拨付科研院所产生内部预算失真与低效利用现象的出现。

3.经济一财务模型的预算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的经济收益情况、成本情况或者基于投入一产出,成本一收益等进行了系列评估与分析得出项目预算额度。这种方法受到项目不确定性的影响,难以对项目未来的经济预期产生精确的判断,因此,应用受到限制,但是作为一种预算方法,可以综合其他预算方法共同使用,提供辅参考。

(二)日本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1.运营费交付金的经费预算。该类经费拨付通常是对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质的部门开展的。政府部门要向法人机构提出3-5年内达到的中期目标,包含经费申请额度、支出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独立行政法人代表将根据政府提出的目标以及具体要求,拟定3-5年的中期计划并编制业务经费预算,政府部门根据法人机构提供的经费预算编制报告以及具体的规划内容等进行评估,通过评审后将拨付经费给予支持。

2.竞争性经费的分配方式(类似项目类的经费分配)。对于竞争性研发项目经费的分配,除大规模项目和特殊重点项目由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评价专门调查会进行评审外,日本各主管省厅对本部门的经费分配都建立了制度化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将科技经费委托给专门的独立行政法人单位管理。行政法人单位根据自身的职责与任务,组织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专家,主动设计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项目申报指南,并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申报项目的集中评选。项目的评选与论证结果需要向外界公布,在接受公众与国民监督与检查的同时,需要将项目评审立项清单与结果提交政府负责与管理部门以及资源调配部门,在提交的项目结论中需要将公示后大众意见纳入进去,以便在评价时充分反映社会意见。

(三)上海市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上海市的科技经费预算通过“科研计划项目预算评估子系统”开展项目经费预算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并进一步结合会议评议,确定经费分配情况。项目申请单位在开展项目预算计划前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培训,提高项目预算经费填写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评估机构对各个项目的经费预算情况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有财务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共同开展论证与评估,最终确定项目经费分配情况。上海的经费预算重点在提高预算申笥肷蠛吮憬菪浴⑾钅可瓯ㄕ咴に憧蒲性与正确定以及专家组构成合理性、评审过程公正性与全面性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提升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有效性。

整体而言,应当根据国家、区域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经费预算,并引入同行评议等方式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但是对于如何确定预算额度以及具体预算方法等,还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方法

(一)预算编制原则

1.系统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为了提升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与引导效果,设计应按照系统工程开发思想,全面考虑配置系统目标、功能、结构和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以及系统外部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

2.集成性原则。由于科技经费预算体系构建不仅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科技计划、战略管理、综合评价等相关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而且需要掌握科技经费配置有关规律、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因此,理论设计必须有效集成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筛选、提炼、加工、整合和再创新,赋予理论新的思想与内涵。

3.动态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与发展之中,设计的理论不仅要适应配置系统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且应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与丰富理论的思想c内涵。

4.指导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理论思想设计应结合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其理论思想和方法应具有切实操作性,符合配置系统结构与功演化规律,可为区域科技计划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预算编制依据

为了保障预算的科学性,应当首先明晰预算依据。偏离目标,在科学的预算方法也是徒劳。因此,为选择客观、准确的依据,需首先确定科技经费预算的服务对象与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科技经费通过直接支持、间接引导,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纳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动主体按照政府部门的意愿投入研发资金、时间精力以及研发力量等,以实现政府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科技经费预算最终还是服务于政府科技部门的,是为实现政府科技战略目标而开展的,因此,科技经费预算的首要依据就是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通常体现为区域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计划与指南等。通过对各种规划与战略的研究,明确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当前尚未完成的战略任务,在预算中对其进行重点支持。区域科技发展现状与区域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作为反映科技创新基础与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科技经费预算时应当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需将区域科技发展的过去――当前一未来三个维度情况,作为科技经费预算方案的编制依据,即不仅考虑战略目标,还需要考虑过去的基础,当前的研究状态等,综合未来目标进行经费预算。

(三)科技经费预算的方法

1.增量法就是根据历年获得科技经费数量的增长率预测下一年度未发生重大变故情况下的经费预算额度,可采用的计算方法有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等,计算过程相对简单。

2.百分比法就是根据各个地区历年获得科技经费预算额度占科技经费预算总额的比例,预测下一年度科技经费分配比例。当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部门获得下一年度科技经费总额时,只需根据预测得到的各地区经费分配比例进行配置即可,省去了再次调整的麻烦。该计算方法仅是以各地区所占百分比为依据,其他预测过程与增量法相似。采用百分比法确定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仍然存在问题,这种分配方式容易打破地区经费调整规律,如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地区,研发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与进行中,经费应当逐年递增,按照增量法,下一年度的经费仍需增加,以通过追加经费实现该地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与深入发展。然而,按照百分法,当下年度的经费预算总量减少或者增幅较小时,该地区分配到的经费百分比虽然适度,但获得的经费数量可能减少或改变原有增长势态、变得异常缓慢,这样不仅会延误地区技术创新与发展时机,影响快速成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导致经费的低效率使用。

3.多因素法就是在综合考虑影响政府科技经费投入额度因及确定其对科技经费分配额度产生影响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显著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变动情况,预测下一年度各地区应当分得的科技经费数量。影响因素通常包含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创新水平提升情况以及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三个维度。一般通过科技投入与产出反映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如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支出以及产出的高新技术产值、拥有发明专利数与发表科技论文数等。同时,采用这些指标的增长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情况,采用投入与产出效率反映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重要性可通过主成分分析中方差贡献率等定量方法确定,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等定性方法确定。通过多因素法确定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思路,对于指标体系设计方法(鱼骨图、价值树、关键绩效指标等)、权重确定方法以及综合得分评价方法等的选择与设计不再开展系统研究。各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政府科技经费的地区配置结构。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的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客观性,更加符合地区科技创新的实际要求。

总结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具体参照标准、优点与缺点,如表1所示。

因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可结合百分比法、多因素法与增量法,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应当分配的预算额度,进而编制政府科技经费预算方案,如确定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分配额度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等。

(四)预算方案意见征集

依据过去历年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与部门等获得的科技经费分配额度等历史资料,当前各部门提供的经费预算方案以及规划、计划、指南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引导,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组合,由科技经费预算编制部门对下一年度的科技经费内部分配开展预算,经过多轮调整编制初步的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部门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组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的业务专家与行政管理人员,政府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企业集团、高校、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门有关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开展全面的意见征集活动,提升科技经费预算合理性。征集对象选择情况如下。

1.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各业务处室。第一,各业务处室对本领域科技发展与未来规划情况掌握比较全面,可为预算提供更为客观与详尽的意见。第二,在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各业务处室参与预算征集也可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各业务处室的满意度与工作积极性。第三,各个业务处室之间也可借此机会更加深人了解其他处室的科技工作与战略任务,促进各处室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2.财务、审计部门以及投融资机构。在论证实现项目任务目标所需经费合理性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参与意见征集,了解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产业技术领域,掌握项目的动态前沿,为后续投资、担保等业务在科技创新活动领域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3.其他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科技经费预算中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提出是否存在重复支持、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利于避免科技经费重复使用的问题,也可为各部门之间的后续有效协作提供保障。

4.非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参与意见征集的对象主要有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其提供建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自身领域内技术研发项目所需经费额度以及经费购买技术资料与设备等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要求、完成项目任务等提出建议,保证领域技术研发经费预算可以满足项目要求。管理人员主要针对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编制思路以及预算战略性与分配比例均衡性等提供有效意见,提升预算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经过上述科学论证可以得到科学的、符合各方目标要求的,满足不同结构均衡发展的经费预算结果。

篇3

关键词: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人才激励

0 引言

科研院所作为进行科技研发的核心机构,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柱力量,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人才是科研院所发展的核心力量,科研院所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激励人才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才华和潜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最终促进科研院所的长期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整体的科技进步。

1 科研院所在人才管理和人才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重视学历,忽视了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科研院所在招聘科研人才时都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还要通过英语六级或托福证书等一系列资历证明,认为这些证书是人才能力高低的证明,而对其科研能力却缺乏必要的考核,忽视了他们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导致很多科研院所招收的科研人才都是只会学习、不会科研的“考试人才”,无法很好地适应科研工作,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容易出现失误等,甚至给科研院所造成很大的损失。

1.2 人才结构不合理

科研院所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人才的学历、行业、地域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合理,科研院所的人才主要是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等工作,有时候一个科研课题需要不同背景、来自不同地域、专攻不同领域的科研人才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结构一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人才队伍在专业、行业、区域等方面的分布比例不平衡,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缺乏协调性,导致人才队伍的整体科研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极不利于科研院所的持续性发展。

1.3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院所只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人才的激励和培养,这不利于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激励手段单一。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科研院所没有形成科学的薪酬制度,薪酬的制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奖励的项目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相关的配套绩效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薪酬激励制度难以发挥效用。另外,在薪酬激励方面手段比较单一,除了必要的工资绩效之外,对科研人才没有提供必要的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利于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缺乏必要的精神激励制度,没有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受当今社会形势的影响,部分科研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挣钱或者拿到较高的职称,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挖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主要是由于科研院所缺乏对科研人才的有效激励,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型科研环境,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过程中太过注重研究成果,而没有对人才给予肯定,导致人才失去科研的积极性。

2 加强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的意义

加强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有助于提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正确引导和适当激励,可以在满足科研人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之外,还可以激发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使院所的科研队伍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科研院所通过完善科学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能够将公平、按劳分配等思想充分体现出来,避免不正之风的盛行,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人才的约束作用,从而净化整个社会的学术研究环境。

3 加强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人才管理制度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导致我国的科研院所不能很好地凝聚和吸引科技人才,研究水平不能快速得到提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全面的人才观,提高对能力型人才的重视,加强人才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进而培养出一批顶尖的大型科研项目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服务。

3.2 优化人才组织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科研院所人才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科研院所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合理地对人才的数量和类型进行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效用。通过结合实际需求来配备人才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科研院所实现人才结构的动态平衡,优化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提高人才队伍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最终实现科研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保持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创新性。

3.3 完善激励机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研院所在建立人才激励制度时要转变人才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人才的主体地位,将人才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工具去管理,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和引导,积极挖掘科技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是为科技人才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对人才产生约束力;激励制度是为了鼓励人才进行科研创新,而不是督促人才进行科研工作。科学的、人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强调的是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培养科技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个人目标与科研院所目标的协调统一,从而使人才更高效的为院所开展科研服务工作。

第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首先,在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薪酬是保证科技人才物质需要的前提条件,也是科技人才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前提与基础,更是对科技人才工作绩效的一种肯定。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来让科技人才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同时还可以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科研团队,为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科研院所要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可以根据科研任务的强度和获取的科研成果,建立更为公正透明的工资制度。在进行职称评定、确定工资水平时对科研人才进行全面的考察和量化评估,比如工作态度、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科研课题难度等,保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物质激励还可以通过发放适当的奖金、福利、股权等多种形象来实施,使科研人才能够安心地进行科研工作。其次是精神激励,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领导要对表现优秀的科研人才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看到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同。加强与科研人才的沟通,帮助他们减轻来自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及时帮他们解决困难,减少精神压力,进而可以安心地进行科研工作。对于有能力的人才,领导可以给他们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发展空间,让科研人才在自我挑战、自我价值实现上得到满足,同时也使精神激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营造自主创新的激励氛围。

自主创新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主要的发展目标,科研院所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科研氛围来激励人才进行自主创新,帮助人才实现个人价值。

首先,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做好科技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构建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让科技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任务中,激发创造激情。

其次,科研院所在构建人才激励机制时要实现管理的柔性化,注重人才的主体地位,营造自主创新的科研氛围,最大限度的为科技人才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进而使科研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科研院所为了提高科研人才的创新水平,还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将科研人才进行合理的分组,为每个项目组制定一定的目标,力营造团队“紧迫感”和“荣誉感”,在竞争中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更大的科研成果。

科研院所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有必要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优化科研院所的人才组织结构,使科研人才队伍保持活力和创新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坚持以人才为本,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为人才营造自主创新的科研氛围,从而激发人才进行科研创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艳艳.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2]吴林妃,陈丽君,庄俐,符建荣.从激励机制视角探析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4(04):84-88.

[3]王丽.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商,2015(24):16.

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运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人、财、物的调集与配置、学术资源的组织与交流的系列管理活动,也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本文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和朱兰(J.M. 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论和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很快被普通接受和应用[1]。TQM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2]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基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之有效性,重要的是,其基本理念符合高校科研管理要求。因此,科研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高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根据TQM理念,科研的质量不只是来自一两个环节,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

(1)申报立项阶段:包括科研项目来源渠道信息获取与、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起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并向相关对象通报。然后要积极动员申报,精心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同时具体指导申报者做好标书,以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对申报标书要严格把关,进行预审查。课题申报后,要及时注意动态变化;课题批准立项后,要及时反馈通知申报者实施。

(2)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环节。课题的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开端,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中期检查是了解课题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针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课题,中期检查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由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学院组织。

(3)结题鉴定阶段:包括结题、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环节。通过结题鉴定,总结和挖掘科研课题成果,发现学术尖子和科研骨干,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阶段: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使成果产业化,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3.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员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高校科研除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还应包括课题组成员、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等人员参与的管理。只有全体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确保科研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校科研的全员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管理者层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包括科研(技)处管理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设备与经费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使之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通业务,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

二是研究者层面:主要是抓好课题主持人和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提高工作,这直接关系着科研的成败和质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才。

三是专家层面:包括参与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高校课题涉及多个学科,要选择相应的内行参与对口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科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实行课题管理的专家研讨制、专家论证制和专家评审制,引领科研方向,保持学术公正,防止学术腐败。

4.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因素管理

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根据TQM理念,科研项目管理要抓好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的管理工作。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科研条件因素是较客观存在的,而科研氛围和政策因素就有较大的可变性。科研规章制度的制定既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因素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制度管理,既要充分体现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又要保证学术民主,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促使高校更全面地考虑科研质量问题,把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更加关注科研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更加强调参与管理的每一成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并不能照搬照抄。因而在借鉴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使科研管理工作走入误区。

注:本文是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绩效研究”(编号:SK2011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惠琴.企业TQM对高校管理的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2

篇5

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该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标准规范、管理模式、经费投入等,为了完善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就应该将提高意识为主要前提,其次优化组织体系与管理模式。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1.档案管理思想意识比较落后。相关单位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只有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部门与工作人员都保持传统的观念,往往比较重视纸质的档案而轻视电子档案。2.运行机制缺乏科学性。要想使管理制度更好的实行还需要专业主管机关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3.科技档案收集管理难度较大。由于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他人侵害,因此在完成相关科研项目之后都会将自己的成果据为已有,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对该领域的知识也比较缺乏,因此档案管理制度始终得不到落实。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就对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过程以及完善路径进行详细阐述。

2 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完善路径

2.1 树立新型的科技档案观

做好科技档案工作的前提就是增强档案意识,国家与各部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加强宣传教育,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同时还要将科技档案归入到实际日程中,让各部门与员工共同进步,真正从行动上重视科技档案工作。在过去,人们提到档案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凭证,该凭证是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的,由于不同的档案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应该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科技档案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是国家相关部门最重要的资产。我国科技领域以及档案领域正在努力树立起档案资产观念,将此档案纳入到国家资源管理中便于以后档案的登记、查找等。科技档案可以通过开发来实现其价值,而科技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科技生产、管理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技档案的开发中,充分满足不同工作者的需求程度,也使科技档案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已经将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之一。对电子档案的信任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信息的易变性与识读性,电子档案也可以与纸质档案一样作为证据被保存下来,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修改完善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验收其成果。

2.2 健全档案工作制度体系

为了配合我国科技档案法律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国家档案局以及相关部门,例如教育部、卫生部、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等,共同联合起来制定或修改各专业领域的规章制度。科技档案是科技管理的重要产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该将其纳入到科技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按照专业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例如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由建设部门直接管理,国家档案局也应该根据档案法来实施相应的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改?橛晒?务院进行监督主管之后,国家还有职责与权利来管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各专业主管部门应接受国家档案局的指示与检查,积极配合档案局的工作共同促进本专业系统档案工作的发展。

2.3 建立科技档案管理的纳入机制

首先应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将各类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以及科学数据等条件平台建设,同时加快健全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奖惩方法,构建起国家财政与资金配置方法,利用这些资金可以购置更多更好的科研仪器设备,防止出现重复购置以及闲置浪费的现象发生,对加快建立统一管理数据库与科技报告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科技档案列入到科技资源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21世纪是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信息与知识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各个行业都在加快推进信息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档案管理自完成以来经历了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从知识管理到知识服务的相应过渡,将科技档案库逐渐打造成本单位的知识库与思想库。

2.4 建立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要想构建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机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科技档案的所有权。科技档案的所有权如果不明确就会对档案资源共享造成困难,因此在法律规定上要确定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归国家所有,科技项目产生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科技档案,获得出资人的权利也是承担方的义务,在中央档案馆主要就是接受了国家机关的文书档案,国家科技部有很多大量的档案,也没有对外服务的责任导致大量的科技档案都没有办法进行开发与利用。国家档案馆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利用不同的国家机关保存档案资源,例如,利用国家档案馆与中央企业达成协议,还可以利用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气象局档案馆进行专业方面档案的管理,对于科技部门保存的永久档案应该直接收入到科技分馆保存,依法根据法律法规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标准化是人们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它包含有统一化、简单化、最优化的原则,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是基础。

篇6

关键词:真三维 地籍 产权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007-02

1 地籍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是以宗地为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管理方式,主要记载国土资源在二维平面空间的信息。二维基础数据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而且在应用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地籍,其理论基础是同一宗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权籍一致性。在二维平面空间,通常采用投影方式或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方式,将三维权利实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投影或分摊的方式来代表其权益范围进行登记。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不断集聚,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地表为核心的国土权利法规和地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占用与使用,特别是当与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关的空间归属权不同时,基于二维地表的传统土地登记和地籍系统将无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权利空间。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的情况定为一宗地,称为共用宗地。大多数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无法划清界线(如地下管线、高层建筑),比如在对城市中林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内部权利划分和管理时,利用二维空间数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无法对其权属进行清晰管理,另一方面权属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引发了很多权属争议事件。

3 地籍管理新要求

国土资源是一个多维度、多空间的概念,包括了土地、矿产、地质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领域,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如城市土地立体利用、立体地价评估、空间权、地下空间权的使用等,都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三维特性,也有必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反映。从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现代地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利用模式变迁的轨迹,但这个变迁过程仅停留在国土资源平面利用的范畴。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国土资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这个变化也必然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体现,而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维国土资源模型。

4 三维技术

目前三维市场主要有3种主流三维构建模式:传统建模、三维实景(街景)、全景真三维建模。

人工建模通过单个建模再场景整合,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主要表现在三维场景的美观上。但技术路线决定了数据先天的缺点。(1)由于虚拟建模,造成了大量城市信息缺失,即使精细建模也只是对重要建筑、重要区域进行精细表达,无法做到城市完整信息的真实还原。(2)精细建模的模型可以用Lidar来保证,但其纹理多通过人工拍照获取,对于高层建筑纹理基于通过复制形式贴上去、这就决定了三维模型上每个点的精度无法保障。

三维实景即为街景,2007年goolge为解决虚拟三维建模向真实的三维影像过渡,而提出一项技术。街景是一种通过街景车拍摄街道两旁360°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经过处理上传至网站,供访问者浏览。这与2D平面地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原本无聊的地图更加生动,更有阅读性和娱乐性。但街景作为过渡性技术,其他技术特点也局限了其应用的范围。(1)街景只是沿街的信息,无法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完整的体现,如非沿街区域、小区内、院内,即使沿街区域,由于中国城市沿街植被较多的特点,也无法对沿街的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2)街景做为360°拼接的照片,无法对空间体进行三维旋转浏览、三维空间分析,也决定了其应该范围只能局限在互联网(公众浏览)、城管(沿街部件管理),无法在GIS行业进行深入应用。

全景真三建模通过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多角度倾斜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快速自动化的建立地面三维模型,真实反映城市三维影像,作为近几年快速成熟的新技术,其真实、完整、高精度三维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单位的追捧。

在全景真三维影像建模生产工艺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 (IMU)/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誉,作为近几年在测绘领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新型技术,成为三维城市建设的一把利器。激光扫描对天气情况要求低,雾霾天也可以进行作业,这在国内当前天气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高精度的特点也保证了三维数据精度的可靠性,长久以来三维建设因为没有测绘精度保证,三维应用都停留在展览、显示等层面,没有深度的行业应用。全景真三维技术也真正解决了长久以来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基于3种主流的三维技术本身特点,针对大量国土资源土地登记、征收、出让、开发等管理要求,全景真三维建模无论在是数据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权属清晰界定、土地登记管理,还是在为其它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国土管理”一张图”,都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 真三维国土资源管理

5.1 二三维地籍管理

随着城市聚集效应加强,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向立体化利用延伸,各综合性大楼、建筑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通信设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间,由于分层开发利用,造成分层属性不同的权利人,给当前基于二维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采用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二维地籍登记中不能解决的复杂权属情况则能够通过三维系统进行登记,形成二维宗地平面与三维体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5.2 不动产登记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业及农村承包土地组成的。目前土地登记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利用登记缺失状况。诸如商业高层建筑内部权属信息复杂、建筑顶部建造的通信设备、日益增多的电缆设施等。

建立基于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维模型,Lidar直接获取模型三维坐标,三维登记地籍图通过界址点、界址线、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体几何特征,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三维宗地以体宗地为基本单元,用体积度量,精确描述立体空间中的三维产权体。按照不同楼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籍登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建立三维地籍库,反映三维产权体的基本情况,相比传统二维地籍库的信息要丰富许多,能够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体空间的权利,如图1所示。

5.3 三维地籍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地籍库,系统能够进行综合查询,实时准确的掌握任意体宗地的平面和空间土地登记情况,当输入土地使用者名称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需要查询的宗地,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积宗地土地利用情况,并采用列表方式显示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证号等信息。同时,该功能还能显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如宗地分割登记情况,当鼠标指向小区内某栋建筑物的任意区域时,系统就会自动告知该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分摊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该功能将实现空间产权的清晰化管理,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5.4 地籍动态监管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跟踪和监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项目,审批地块颜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清晰地显示建设项目获批后,宗地空间内部建筑物及权籍信息的变更过程,在建设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与登记信息发生出入后,系统将自动报警,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审批项目的全周期、立体化监管。

6 结语

全景真三维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行业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按照地理三维坐标组织管理空间信息,将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准确划分界定,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为建立城市空间信息与国土资源管理登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模拟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土籍登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为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精细化的工作平台和科学的决策支持,极大提高了国土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艾东,朱彤.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26-131.

篇7

 

科技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很多没有本科院校的县一级类型区域来说(以下简称为县域),身处其中的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该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政校企三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促进县域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县域的内容包括科技孵化器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移、推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企业骨干技术人才培训、企业普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并通过为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合作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讲座等各种具体形式来为县域提供科技服务活动。

 

一、相关研究

 

从文献脉络来看,关于高校科技服务的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特点一:分析现状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较多。吴毅在分析非中心城区地方大学的科技服务工作时提出办学观念陈旧狭隘、科技体制的脱节、科技创新渠道单一、缺乏政策经费保障是大学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因此形成科技成果少、成熟度低、成果市场适应性差、转化率低等突出现象[1]。杨凤菊认为高校科技管理机制滞后、公共信息服务不畅、综合实验平台建设失衡、创新团队缺失是高校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特点二:现有研究立足学校的视角分析高校服务内容、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较多,立足顾客(企业)分析相应问题的研究较少。王杭州从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调查了浙江省部分高校的产学研科技服务工作,认为高校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方式落后等问题。特点三:研究解决科技服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时,多立足学校的视角,没能从顾客(企业)满意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胡守忠提出高校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相对接、牵手地方龙头企业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学校科技平台。黄美忠等学者认为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地方急需人才、苦练内功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健全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改进高校的科技服务工作。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目前高校产学研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大学科技服务意识差、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佳、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但这些研究没能从顾客(企业)角度来进行思考,容易导致高校决策机构即使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科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只能模糊地没有轻重地没有针对性地去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

 

二、调查分析

 

为企业对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工作的真实看法,课题组选取了XX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所在县域内80家与其有合作经历的企业进行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76份。调查内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课题组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在“企业对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这一维度中,学校科研实力、科技服务主动性是被调查企业认为满意程度最低的两个选项。对“学校科研实力”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14.5%和30.3%,对“科技服务主动性”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11.8%和27.6%。从问卷调查后的进行的当面访谈中,企业人士认为高职院校缺乏市场意识、缺乏主动向企业宣传科技实力的意识和行动。在这种现状下,很多企业在看待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时带着有色眼镜,总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不如本科院校。根据笔者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分析调查,总整体科研实力来比较,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但是在个别专业上,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较本科院校强。而且一些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本身就来之于企业,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科研难题的能力,带给企业的帮助反而会比本科院校的科技人员更大。但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系统性的科研实力宣传和推广工作,致使企业们普遍性地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不能认可。

 

在“企业对校方具体实施技术服务的人员的满意度”这一维度中,被调查企业认为“沟通能力”和“技术服务响应速度”是满意度最低的两个指标,前者被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15.8%和25.0%,后者被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14.5%和30.3%。在随后的当面访谈中,企业表示,高职院校派出的技术人员在解决技术难题中,相对来说,对成本的控制、对科研服务的时限等问题没有企业那样高度敏感,致使合作中经常发生沟通问题。企业还表示,校方的技术人员存在不能及时到岗、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情况,致使企业们普遍感觉有种“叫不应”的现象。针对企业们反映的两个问题,课题组随后访谈了部分参加过科技服务的校方技术人员。他们认为,前者是由于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概念过于苛刻,省钱了还想着更省;后者是因为作为校方人员,自身还承担着教学和其他的科研任务,不可能像企业自身工作人员那样可以随叫随到。但校方的技术人员普遍认为,他们是严格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科技服务合同开展工作,企业提出的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等问题,他们虽然可以理解企业的想法,但恐怕非常难地完全按照企业要求那样去做。

 

三、对策和建议

 

(一)改变观念,创新服务机制。要先要从观念上,逐步建立企业是顾客,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传统习惯上,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位要求并不强调科技服务,但在缺乏本科院校的县域中,高职院校已是当地人才和科技的高地,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科技服务责任。其次,在科技服务工作的保障机制上,要积极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独立于高校科研管理行政部门之外的市场化的技术转化中心或科研服务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当地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更好地在管理机制、管理思维上与企业保持高度一致,提升服务企业的主动性。

 

(二)内引外联,提高服务能力。首先,高职院校要紧密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设置对应专业,并据此大力引进各类高级技术人才,依次来提高服务县域的科研实力。其次,高职院校要以搭建科研服务平台的方式,利用自身和国内各高校联系紧密的情况,积极帮助企业介绍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知名专家,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内联当地企业外联全国专家的桥梁,以此来弥补自身科研实力薄弱问题,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三)政策激励,改善服务效果。校方的科技人员承担着学校的科研教学任务,也有些优秀科技人员的纵向项目很多,导致为企业服务的精力有限。为让这些人员更好更快地为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应积极出台各项鼓励政策。首先,从工作任务中,探索科研和教学任务的互换工作,对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可向本科院校那样,减少其教学工作量;或者以横向课题的贡献大小来评聘职称和职位,鼓励其将更多精力放在为企业服务上,提高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响应速度。其次,为优秀科技人员创造团队服务企业的环境。这个团队服务,既可以是鼓励科技人员成立自身的科技服务公司,也可以鼓励科技人员在学校内组成由商务谈判、法律咨询、技术解决等专业人员的项目团队,减少传统模式中科技人员既要负责沟通交流又要服务技术解决的弊端,以团队化的科技服务来提高和企业沟通交流的有效性。

 

结语:在很多没有本科院校的县域内,高职院校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人才和技术高地。高职院校要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既要关注科研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服务能力的提升。以顾客为导向,把企业当成自己的顾客,提高企业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诚然,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但只要积极改变传统办学观念、创新服务办法、完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同样能满足地解决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各种技术要求,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

篇8

[关键词]图书馆 科技查新 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46-02

一、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我国现有的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意义是对委托人所提供资料进行查证,提供结论表述该资料科学技术的新颖性及实用性。最终目的是通过检索,进行综合分析及对照、比较、分析等,为委托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建设公共信息服务提供重要的平台。

二、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参考服务,其实际作用如下所述。

第一,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防止一题多报。多年以来,同一课题多次申报,低水平、简单重复的申报使我国的科研效率低下,远远低于国外同一行业的水平,使我们的科技发展陷入一个死循环的困境。因此,科研课题在正式申请、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国内外的相关情报,防止重复申报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已公开的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只有做到少重复率才能高立项率,其中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科技查新。

第二,科技查新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一份综合全面高质高水平的查新报告单与评审专家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就能对科技成果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权威性。

第三,科技查新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公正、公平,给科技成果提供双重保险。科技查新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查新机构、查新咨询专家从事的具体查新、查新咨询活动不受任何行政部门控制,也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查新委托人等的非法干预;查新咨询专家提供查新咨询意见时不受查新机构的非法干预。查新以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查找时,以机检为主、手检为辅,查新报告中的任何分析、结论,都以客观存在的文献为依据,并附有科技查新报告,查新人员不作任何的主观评价,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有力地抑制了学术不端现象。

三、2012年我校科研项目状况

2012年我校教师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纵向项目1072项,比2011年增加24项,增幅2.3%。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340项、省部级项目544项、厅局级项目52项。最终我校共获得校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88项,比2011年增加120项,增幅为71.4%;获得科研资助经费共计2883.89万元,比2011年增加270.79万元,增幅为10.36%。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493万元;省级项目立项7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671.2万元;厅级项目立项1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764万元;横向项目立项1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15.69万元。

四、科技查新与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关系

科技项目管理是我校科研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科研处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是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立项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收取成果鉴定、项目结题、成果申报、评奖、档案管理入卷的全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要求,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进行管理,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科技查新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五、我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业务的必要性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文献收藏及借书、还书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机构,逐渐向现代文献信息情报中心转变,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顺应潮流,转变职能,寻求自我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增强其优势力量,为学校的科研及各项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情报,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的职能。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4月,当时工作人员仅有6人,馆藏主要以原新疆师资培训部图书、期刊资料为主,业务工作仅限于图书采购和初步加工,仅有少量读者借阅工作。在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多年来图书馆经历了创建(1979-1982)、发展(1983-1993)、提高(1994-2010)的历程,成为新疆师范大学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园地。

图书馆校本部总面积11199.55平方米、文光校区分馆面积1717.20平方米,各学院资料室的面积1743.73平方米,合计总面积14660.48平方米。经过28年的发展,到2007年12月,图书馆纸本资源为96.3万册,各学院资料室藏书为20万册,全校藏书合计为116.3万册。数字资源主要有自建的汉文书目数据库和引进的CNKI中国知网中的六个子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万方博硕论文、外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InfoTrac)等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篇,电子图书6.5万种。全馆设办公室、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文光校区分馆六个部室。

图书馆于1995年实现汉文图书编目、流通借阅的自动化管理,2004年9月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成立,有200多台计算机供读者访问图书馆等数字资源。2005年6月电子文献检索室成立,参考咨询服务正式启动。2009年4月起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ILasII系统升级成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并与学校校园卡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读者使用校园卡就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借还、上机、打印复录等服务。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具有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以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教育资料、科研所需报纸及相关工具书为收藏重点。主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书刊阅览、文献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复录复制等服务。本部和分馆已实现两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服务。

(一)科技查新为教师的科研选题和立项提供依据

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只有选题具有价值、新颖性和创新性才有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的可能性。然而,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信息如潮水般涌现,如何在如潮水般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文献显得极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教师在科研选题、申报前提供查新服务,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克服科研课题立项选题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

(二)科技查新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我校正在拆分学院进行博士点的申报,增加专业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学校学科分化、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齐全、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以科学为依据来决定某些专业学科的去留,为学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准确客观的查新结论,还可以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倾斜,提供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三)科技查新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传播和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功能作为己任,不仅可以拓宽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改变图书馆简单重复的“借借还还”的服务形象,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以开展科技查新作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馆员多走出去向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科技查新队伍,促进图书馆由传统文献收藏库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周静,金涛,张柏秋.发挥高校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40-41.

[2] 张薇,陈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 (8):85-87.

[3] 郭颖.论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7( 3):26- 2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