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产业发展的趋势8篇

时间:2023-05-25 10:48: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业发展的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发展的趋势

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 软实力 科技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产业的要求也逐渐增强,因此,文化产业成为当前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新形势发展的前提下,怎么样才能促使文化产业取得最优发展成果也十分重要。

一、我国文化产业简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资源的通常是按照行政区进行划分的,这严重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模式上出现“相似”的状况,从而,这些地区出现文化产业集中度偏低和分散的现象,直接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已经逐渐打破之前陈旧的文化资源体制,且对文化整合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中,文化制造业占据重要的比例。例如,文化服务业当中的影视行业、音像行业以及报刊行业等仍旧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发展优势。同时,动漫行业、设计行业以及网络行业等其他多种行业虽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较小的比例,但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文化产业链控制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最热,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最早兴起于各个产业下游的小企业,其自主开发的产业在整个市场上占据的比例微乎其微。不单单如此,动漫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举个例子,当前我国发展的动漫,大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

(3)缺乏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融资体制。一定程度上讲,新兴文化产业自身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显著特点。根据当前发展现状显示,政府对文化产业并没有进行有力的支持,因此,出现社会资本少,程度低等劣势,从而,并没有建立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市场机制,促使文化产业缺乏发展的坚强后盾等。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对于文化产业,政府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基金设立。同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文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政府还必须实行区域布局的政策,通过对落后地区文化事业扶持力度的增大,逐渐缓解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分化的状况,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能够和各个地区进行协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二)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市场,并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体制,极力维护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中小型文化企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主脉,同时还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所以,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必须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避免被大企业文化垄断。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1)文化产业资源将逐步进入较大调整和整合时期。文化产业逐渐和科技技术相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制造业等进行有效结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从而促使文化产业向自主开发方向过渡。

(2)积极采取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促使文化产业积极“走出去”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促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得到有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促进与它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迅速提高我国文化产业这个软实力,从而使得我国文化在国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纵观国外文化市场,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又属于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是应当有所展示的。显而易见,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将积极实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对外政策,从根本上转变国内外文化贸易的差别。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一个品牌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符号,更重要的是高度代表着我过的传统文化产业和民族形象等。由此一来,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势在必行,并将品牌逐渐推向全世界,入驻他国市场,促使我国由原来的“引进、制作”发展为“自主创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化工程,其发展严格要求政府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加上科技技术的融入,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大展宏图”,取得不同凡响的优秀成果!

篇2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结构特点

(一)三次产业均实现同比较大幅度增长

2003年,我国GDP实现11669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247万元,增长2.5%,增幅比上年减慢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1778万元,增长12.5%,加快2.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为37669万元,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14.78%、52.9%、32.3%。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第二产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和第一产业、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平稳、第一产业增速较低且比重呈现下降的特点。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服务业呈现出积极变化,增幅加快,长期以来存在的第一产业、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局面有所改善。

(二)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粮食生产出现转机

一是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持续扩大,养殖业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二是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2003年优质早稻、优质专用玉米和“双低”油菜面积已分别占总面积的70%、27%和69%,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三是主要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四是粮食生产自1998年以来连续5年减产后,今年出现重要转机。

(三)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重化工业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2003年第二产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近年来,重工业的增长一直快于轻工业,所占工业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64.3%,比2002年62.6%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又上升到67.1%。

(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从1991―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2751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超过了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4.6%。对GDP的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2%逐年稳步提高到2003年的3.9%。高新技术产业已由先导性的新兴行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和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扩散,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五)服务业增长平稳,内部结构有所改善

同工业相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略低一些,但总体看,目前仍保持较平稳的发展态势。2003年受到“非典”影响,但全年增加值仍实现了37669万元,同比增长6.7%,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8774亿元,同比增长8%,比去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的增长来看,与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相适应,房地产、物流、电信等新兴行业增速加快,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了进展较快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第三产业总体上还未扭转发展滞后的局面。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约占40.6%,加上传统服务业产品比重仍然较大的金融保险业,整个传统服务业比重达58%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研、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发展缓慢,总的比重仅30%左右。我国产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主要依靠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

二、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农业生产由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将会继续保持今年以来恢复性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将加快发展,增速和占GDP比重将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发展将呈现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的趋势特征。

(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将继续加快发展

一是随着国家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轻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将得到改善。二是与当前供给瓶颈行业投资相关联的制造业领域,如与电力投资相关的锅炉及原动力设备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与运输能力扩容相关联的船舶制造业、专业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用材料和设备制造等,增长速度将会加快。三是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格局。

(三)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

近年来,投资拉动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对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巨大需求,这一需求拉动力将进一步传递到铁矿石、焦炭、煤炭、原油等上游基础能源和原材料领域,使得原材料和石油与电力等能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由于煤电油运建设周期相对较长,难以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新的供给能力,上游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也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提高,因此,近期我国能源及原材料行业供不应求的形势将依然十分严峻。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趋势;问题;措施

一、集聚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以人为本的集聚区,如美国纽约的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等;②依市相生的集聚区,如洛杉矶的好莱坞;③划园而治的集聚区,我国多数采取的就是这种园区式的发展模式,如潘家园;④综合型文化集聚区。集聚化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量出现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它不仅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脚踏实地。集聚化趋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如下:

(一)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

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从创意产品生产业来看

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但这些集团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

(一)认识和定位不清,规划和特色缺乏

有些地方领导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跑马圈地,是硬件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没有认识到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同时,对于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问题定位模糊,不能真正把握住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及市场的需求特点,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不作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各集聚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发展,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寥寥无几,这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集聚区内很多创意企业多处于离散状态,创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差,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影响力偏弱,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产业链不够完整,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创意的产品要通过版权授予或技术转让进行衍生开发,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各大集聚区之间还是在区内部企业之间,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基于某一文化符号的产业链,无论是品牌产业链还是产品的产值还都比较短、比较小,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拉长自己的产业链。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各集聚区规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要提供运输、电讯、公共服务等一般园区建设所需要的效率基础结构,又要提供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等创意基础结构。比较而言,效率基础结构不完备的集聚区的发展将十分困难的,但是没有创新基础结构的保证,集聚区将没有任何前途。创新基础结构是保证集聚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集聚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园区的重要区别。集聚区的建设,对创新基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二)培育育宽容的社会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集聚区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意。创意的集聚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集聚。集聚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中心,集聚区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厂,而是一个推动产生创意的地方,一个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合一的地方,一个享受工作的地方。

(三)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

以苏州市为例,苏绣历史悠久,素以“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苏绣实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目前苏绣的年销售额已达到近10亿元,仅镇湖街道一年的产值就有5个亿。有关苏绣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取得初级资格以上的各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园的价值在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全产业链的环境,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围,其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只有建立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才能发挥出产业园的价值,否则只能停留于形式,非但对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而且很可能造成投资血本无归。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以文化产业园的主题为核心,合理选择产业链的类型,不同的产业链形态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果;其次,适当调整政府角色,发挥企业的能动性,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最后,培养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文化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能集聚大批关联企业并形成产业链。

参考文献:

篇4

冷却肉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将提高、逐渐代替热鲜肉。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大趋势。冷却肉是指对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屠宰后的畜禽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内降为0~4℃,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始终保藏在O~4℃范围内的鲜肉。发达国家冷却肉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冷却肉之所以将代替热鲜肉,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1,冷却肉的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均在冷链条件下进行,能科学控制温度,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障鲜肉食品的卫生质量。2.采用冷却生产和销售模式,可有效保留肉食品中的营养和风味成分。3.冷却肉实行工厂化生产,并采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在热鲜肉的产销过程中,要对动物活体(活猪、活牛等)进行运输,但活体运输会带来动物疫病传播、环境污染、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而冷却肉采用的是宰后的畜禽胴体的冷链运输,可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和环境污染,并可提高动物福利。据统计,我国冷却肉在大城市已占到生鲜猪肉市场份额的25%左右。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和风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冷却肉的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传统肉制品的生产方式将向现代化方向转变,这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二大趋势。我国的传统肉制品包括腌腊和酱卤类肉制品等产品,如腌火腿、板鸭、风鹅、盐水鸭。传统肉制品的风味独特,国人十分爱吃这类食品,但目前,我国的很多传统肉制品仍以作坊方式生产,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商品属性,不能规模化生产,卫生安全性低。为此,科技人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研发力度:1.研究传统肉制品的风味形成机理。2.研究影响传统肉制品品质的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例如,将风鹅的自然风干工艺改为人工风干,可将风干时间缩短50%~70%,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3.研发新型生产设备。将传统肉制品的生产方式从手工转变为机械化,将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的开展、提高肉制品质量。

随着现代工艺和设备的应用,中式传统肉制品的保存和流通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式传统肉制品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市场份额为30%,如今,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50%。

低温肉制品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将提高。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三大趋势。低温肉制品是指在温和的加热环境下生产的肉制品,例如,采用巴氏消毒的温度(70~80℃)对肉进行加热处理,这种加热条件就比较温和。采用温和的条件对肉加热,对肉制品加工所用的原料肉中的营养和风味成分破坏较少,可有效保留肉类食品中的营养和风味物质。在发达国家,肉制品主要是低温肉制品。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生产低温肉制品,但要保障低温肉制品的卫生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原料肉(生肉)的微生物数量。在正常条件下,刚屠宰的动物深层组织通常是无菌的,但在屠宰和加工过程中,肉的表面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动物体的清洁状况和屠宰车间的卫生状况,与原料肉受微生物影响的程度密切相关,肉的初始载菌量越小,以其为原料加工的肉制品的卫生状况则越容易控制。在卫生状况良好的条件下屠宰出来的动物的肉,其初始茵落总数可控制在100 efu/cm2。

篇5

关键词:创意产业;朝阳产业;全球化;衍生品;外包业务;数字创意

一、创意产业在各国政府大力扶持下正成为崛起中的朝阳产业

创意产业概念自从1994年被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就引起了世界关注,发展创意产业一时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热议的话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发展。1995年日本政府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战略方针,扶持创意产业发展;1997年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对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提出了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2005年英国政府推出把英国打造成“世界创意中心”的宏伟计划;1997年韩国政府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1998年新加坡政府把创意产业确定为21世纪战略产业,并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此外,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荷兰、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纷纷出台多种措施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在各国政府的推动下,创意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在英国,与1997年相比,2006年创意产业增长了93%,年均增长率6%。创意产业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占英国就业人口的50%,创意产业对英国GDP的贡献率高达8%。在美国,2007年总体版权产业就业人口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8.51%,总体版权产业增值占美国GDP的11.05%。在日本,创意产业的产值在2003年时就已经超过其汽车业产值。在德国,2008年创意产业年产值占德国GDP2.6%,成为仅次于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在荷兰,2007年全国47%的就业人口都从事创意工作,首都阿姆斯特丹已成为欧洲的时尚之都。亚洲的韩国也是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音乐、游戏、漫画、动画等,在世界创意产业中皆占据了一席之地。韩国动漫游戏产业目前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30%,其产值超过韩国汽车工业,是韩国第三大支柱产业。目前,世界创意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8万亿美元,且以5%左右的年速在递增。创意产业正成为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

二、创意产业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

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崛起的新兴综合性产业,这使得创意产业先天就具有了全球化的本性。创意产业因具有文化属性的本质特征,这使创意产业全球化除了具有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外,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即创意产品中包含的文化元素的全球化。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往往被创意者运用在同一创意产品之中,就使创意产品因此具有了多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化的全球化为创意元素的全球化提供可能性,创意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要求创意产品必须包含多文化元素。

创意产业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来自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凭借其技术先发优势和全球经营优势,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创意产品直接出口、资本扩展、品牌推广以及管理模式输出等形式实现创意产业向全球扩张,因此占据着世界创意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通过品牌授权经营,目前在全球已拥有4000多家品牌授权企业;德国贝塔斯曼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英语商业图书出版集团,在全世界拥有数百万会员,是世界媒体行业位列第三的超级集团。

国际合作是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实现全球扩展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的国际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合作开发可以结合两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实现双赢;产品外包、利用专利生产、品牌等方式是创意产业发达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主要途径,是创意产业后进国企业参与创意产业国际合作的重要模式。如动漫行业中的各种衍生品如玩具、服装等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外包形式由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来完成。在这种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处于创意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着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创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主要从事加工生产以及部分非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多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三、原创产品的衍生品开发正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生产和消费将在时尚和文化价值引导下进行,呈现明显的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趋势。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创意能够赋予商品特定的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某种归属感,满足其对品位、时尚和特定身份的追求。创意的文化元素形式各异、内涵多样,原创产品中典型文化元素能够与多种产品结合,产生大量的衍生品。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创意产业的衍生品产值远超过原创产品的产值,成为创意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电影行业,一部成功的影片,不仅会在音像制品、图书、服装、玩具等传统领域衍生出相关的产品,而且还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以电影情节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和电脑游戏。一项资料显示,美国电影产业的收入来自票房的仅占27%,而来自电影的衍生品开发和销售的占到73%。在迪斯尼公司的全部收入中,电影发行加上后续的电影和电视收入只占30%,而来自主题公园和品牌销售的收入占70%。世界著名的米高梅电影公司甚至将电影衍生品的经营收入称为公司经营的“安全阀”。

在动漫行业,动漫的衍生产品包括含有动漫元素特征的服装、游戏仿真玩具、食品、饰品、装饰品、广告、图书、杂志等,像中国蓝猫的衍生品就多达6600多种。动漫游戏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构成动漫产业的庞大产业链。国外经验数据表明,在整个动漫游戏的庞大产业链中,70%-80%的利润来自周边衍生产品。2006年全球数字动漫产业产值2800亿美元,而与动漫游戏产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却在6000亿美元以上。日本动漫公司深谙此道,因此将动画片本身视为整个产业链和周边产品的广告。在制作动画片之前,就做好其周边产品的开发规划,动画片放映之际,相关产品开始热卖。日本动漫公司在欧美市场,甚至免费将动画片提供给电视台播出,其用意正在于树立日本动画的风格形象,为其随后的衍生品销售做宣传。

四、数字创意赋予了创意产业的时代内涵,数字创意产业正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产业

发展迅速的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对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产生着深刻影响。数字技术在创意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创意产品的形式不断翻新,创作过程大大缩短,创作成本迅速降低,创作质量显著提高;使创意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使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专利文献的出版由纸质书刊到光盘到数据库的发展,电子书、电子杂志、数字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形式,即出现了数字阅读形态。

数字技术革命催生出数字创意产业群的诞生。该产业群涉及数字出版、数字动漫、数字视听、移动内容、网络游戏等众多领域,由一系列新的产业群构成。如数字出版,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作者和出版社、中游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的数字化图书销售商,涵盖电子图书、数字报、数字音像、电子杂志、网站、手机报、网游、动漫、多媒体等领域。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增长速度保持在40%以上,其产值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2007年)。目前,网络游戏业是美国最大娱乐产业,其产值早已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数字娱乐产业已成为英国第一大产业;动漫网游产业是日本的第二支柱产业,是韩国的第六大产业。数字创意正引领着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新的主流产业。

五、先发优势、版权保护、重视研发、归核化等措施铸就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领域中的绝对竞争优势

率先发展使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中取得先行者优势。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以后,为实现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升级替换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物质技术基础、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高超的全球融资能力、以及超凡的网罗全球人才资源的能力等条件,率先发展创意产业,并借助先发优势,成为世界的创意中心和研发中心。目前,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核心版权,掌控着世界创意产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例如,在软件领域,美国软件雄霸天下,其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在影视领域,美欧电影风靡全球。其中美国电影业全球最发达,其电影国际销售额占全球份额的85%,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美国作为世界创意产业的最大出口国,早在2002年,美国仅核心版权产业中计算机软件、电影、录像和出版等四大行业的海外销售额高达892.6亿美元。据统计,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发达国家拥有87%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43%,欧洲34%,日本10%。

保护版权及其邻近权利是发达国家巩固创意产业优势地位的利器。在版权或邻近权利保护方面,国际上有体系严密的国际版权保护公约或条约如伯尔尼公约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创意产业即版权产业崛起过程中,为促进其版权产业发展及其在全球竞争力提升,实施了全面的版权保护战略:如设立政府部门的版权保护机构如隶属于国会图书馆的版权办公室、隶属于商务部的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等;成立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如“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等;加强版权立法,《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先后被颁布;积极推动版权保护国际合作,在积极加入国际版权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新型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借助其对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影响力,使对其最有利的TRIPS协议最终获得通过。

高研发投入是发达国家谋求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法宝。2007年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1.07万亿美元,其中七国集团R&D经费投入合计约0.7548万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的70.5%;而美国2007年的R&D经费投入约0.3688万亿美元,占全球R&D经费投入总额的34.5%。R&D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指标。经验数据表明,当该指标小于1%时,该国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进步重在技术使用;当该指标介于1%-2%之间时,该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技术进步重在技术改进;当该指标大于2%时,该国进入稳定发展期,技术进步重在创新。OECD国家总体这一指标2007年为2.29%,(其中德国为2.54%,美国2.68%,日本3.44%),而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该指标在5%-10%。与之相适应,发达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和拥有的有效专利量也最多。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2006年国际专利申请中,仅美日德三国就占58.8%。2007年,世界范围内有效专利总量约630万项,其中美国180万项和日本120万项,两国合计约占总量的47.6%。2009年国际专利申请总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瑞典。其中美日德三国合计占总量的59.2%。美日德法英等工业大国占据着全球专利申请的最主要地位。

实施归核化战略使发达国家创意企业能够雄踞世界创意产业价值链高端。根据归核化理论,企业依据业务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将其业务向企业核心能力靠拢,将其资源向企业核心业务集中,即将其业务集中到其资源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加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应剥离与企业核心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的非核心业务,并设法占有能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外部资源。归核化的结果是企业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坐享丰厚高额利润。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属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达国家的创意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拥有的核心技术、信息、品牌、管理方法、营销网络、优秀研发团队等高端资源,通过归核化,牢牢控制着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成为全球创意产业核心版权的主要控制者和创意产业外包业务的主要发包方。

六、承接创意产业外包业务正成为创意产业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的重要捷径

根据外包理论,外包业务的发包方通过将带有共性的基础性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一方面可以在低成本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专业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尤其是专注核心技术研发,从而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增强并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迅速应变能力。而离岸外包业务的接包方凭借本国的良好综合环境、成本优势、区位优势、文化适应性以及企业的卓著诚信等优势条件承接外包业务,不仅可以拓展企业业务的市场范围,实现规模经济,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专业优势,而且可以利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所提供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包方结成战略协作关系,承接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外包业务,直接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重组,走向产业价值链纵深,并最终缩短与发包方之间的产业链差距。

例如,在国际动漫产业市场,日本、加拿大和韩国是美国之外的世界动漫强国,三个国家都是从外包做起的,基本都有大约10年的大规模承接外包经历。日本20世纪70年代承接外包,80年代原创崛起;韩国和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承接外包,90年代原创崛起。日本的本土原创动漫产业是在承接美国动画制作加工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产业链结构严密、运营机制成熟的产业,日本动漫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动漫大国强国。即使今天,日本仍然是美国高水平动画外包的承包国。同样,韩国是在承接日本动漫产业外包业务过程中,使韩国的动漫产业得到发展,并形成本民族创作风格,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加工厂。再如,印度经济的辉煌很大程度源于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印度目前拥有全球软件外包业务65%的市场份额,享有世界软件大国美誉,有“世界办公室”之称。

创意产业发达的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离岸外包业务的主要发包国,其中美国约占2/3,欧盟和日本合计约占1/3。而中国、印度、爱尔兰、捷克、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是全球离岸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国。目前,全球外包业务仅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的进一步变革,非核心业务离岸外包将成为大的趋势,未来5-10年将迎来全球离岸外包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为创意产业后进国家迎头赶上创意产业先进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科技统计报告[R].2009.

2、吴晶晶,马勇,白旭.科技研发投入增加难掩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DB/OL].新华网,2007-03-06.

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专利报告[R].2008.

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R].2009.

篇6

【关键词】 房地产业发展 趋势 估计

Abstract :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will be expected to 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to the era, from a seller's market into a buyer's market, from leveraged investment stage to the strength of the investment phase, from optimistic to think rationally is expected to enter the stage.

Key words:Real Estate;Development; Trend estimates

当房地产业成为一个谁都能赚到钱,甚至获得暴利的行业的时候,它肯定是危机四伏的。到2006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自我调控和释放风险的信号已经显现:第一,商品房空置率增加,超过风险控制线。第二,房地产市场投资仍然较猛业外巨头抢滩房地产。在这种一面是商品房空置率扩张,一面是新开工楼盘大幅增长 氛围中,新企业持巨资再度猛烈加入,势必加剧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第三,国家相继出台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导致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持续放缓甚至价格下降,这种市场态势还将持续3-5年。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2006年将成为我国本轮房地产周期的转折点,未来5年左右我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走向衰退,出现几个明显的转化:

1.由垄断竞争进入完全竞争时代

中国房地产在产品市场--房屋建设和销售市场,已经无奈全市场化,甚至像家电等行业那样进入了完全竞争时代;但在土地和资金市场确实暗箱操作和官商(地)结合。如今这些"旁门左道"几乎全部被堵死了。今后所有土地必须进入招拍挂;不交齐土地出让金不仅拿不到土地证,还拿不到预售许可证;银行停止土地贷款,第二套住宅和别墅的的按揭贷款条件提高房地产业将与经济全面接轨,进入完全竞争时代,真正走向了成熟、理性和公平,由垄断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与世界贸易组织和海外资本游戏规则接轨。

2.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1998年的货币分房和按揭贷款使中国的房地产集中喷发出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令中国房地产出现了为期五年的卖方优势但是随着消费节奏的慢慢恢复,客户对房地产产品、法律和政策等相关因素的了解和把握也越来越深入练达,消费者在与开发商、监督部门的斗争和博弈中成熟起来。老百姓买房已经可以想逛超市一样左挑右选了。产品的极大丰富,按揭贷款和预售条件的严控,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会造成持币待购现象,在总量饱和和差异竞争的双重压力环境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3.由杠杆投资阶段进入实力投资阶段

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房地产业历来是历来是杠杆经济原理运用最充分的行业。由于以往土地、贷款、垫资、预售等一系列政策的宽松和倾斜,一个项目往往只需总投资额的30%甚至更少,就可以运作起来,而且大家也习惯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投资模式。接踵而至的相关政策,如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土地招拍挂需要支付前期拿地资金、土地贷款的停止和开发贷款的紧缩、对期房转让和预售条件的高门槛和消费者现房观念的成熟等,都是的中国房地产业将有由定金式的投资模式向实力型投资模式转化。既往资金链的任何一环投机取巧的漏洞和可能都被或者正在被堵死。能不能迈出这决定性的一步,完成对中国传统地产的超越,是中国房地产商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目前的资金链形态中,特别是非银行资金进入的管道和工具匮乏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金融资源、资金潜力和市场前瞻性将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

4.由乐观预期进入冷静思考阶段

中国房地产过去由于突然进入商品房时代、个人住房私有化的迅猛需求、集中爆发的消费能力和巨大惯性三大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短期开发销售模式。随着土地成本、资金成本、市场竞争成本、政策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不断加大,消费者对产品性价比的要求越来越高,平均利率也逐年下降。靠直觉、胆略、运气和经验成功的第一代房地产企业(家)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危机。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冷静的思考、成功的策划、优良的管理、充足的资本金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

从2008年1-8月我国房地产业的运行情况看,我国房地产业进入“衰退阶段”的迹象已经非常的明显,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土地购置面积出现负增长率,均创2008年以来新低。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屋施工面积的增长率仍然较高,甚至超过了2008年的增长率。这说明,进入2009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萎缩,而市场的供给还在迅速的增长,攻击和需求失衡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整个房地产市场将很快进入全面过剩时代,房地产业的风险将逐步暴露。

参考文献:

[1]谢伏瞻。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70~71.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互惠互利 共创人类文明-也谈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影响。统计分析,2009,(2):1~2.

[3]哈尔滨市统计局。2009 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1~2.

[4]哈尔滨市发展设计委员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9.

[5]J.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

篇7

但是,调查中也发现戴南不锈钢产业集群的发展戴南不锈钢产业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如:能源约束、要素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产业扩张缺乏空间、环保压力增大等。本文通过对戴南不锈钢支柱产业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的研究,预测分析了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不锈钢产业;发展;制约;趋势

泰州兴化市戴南镇地处苏中腹地,位居兴化、东台、姜堰三市交界处,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宁盐一级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和靖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戴南镇面积107.7平方公里,总人口125352人(其中外来人口32296人),耕地5318公顷,辖33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镇区面积9平方公里,总人口9.26万人。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不锈钢产量和消费量都很小,主要在国防和军工上使用。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和不锈钢需求的刺激下,国企、合资企业和民企纷纷投资建设不锈钢项目,从1999年开始这些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到2006年中国不锈钢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

戴南不锈钢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2010年,不锈钢制品产销量占全国的1/7。在其辐射和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戴南镇为核心的,横跨姜堰市的溱潼、兴泰两镇和东台市的溱东、时堰两镇以及兴化的张郭、茅山等镇的苏中、苏北三市七镇不锈钢制品企业集聚区。戴南不锈钢加工制品门类较多,并以小批量、多品种的供货方式满足市场需求,形成了小产品大市场的良好态势。戴南镇不锈钢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近年来,戴南镇加快不锈钢产业发展步伐,业务拓展已涉足石油、化肥、食品、制药、船用、核能等中高端领域,产品远销俄罗斯、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拥有AOD精炼炉、中频电炉300多台,轧机50多台,年产不锈钢产品80多万吨,销售收入285亿元,戴南不锈钢区域品牌已经形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2006年戴南被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不锈钢分会授予“中国不锈钢名镇”的称号。“中国·戴南”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和江苏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一.戴南不锈钢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要将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模式,转变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模式,这对戴南的不锈钢产业是个极大的挑战。戴南人应当清楚地看到自己发展面临的制约。对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戴南镇政府的看法是:一是“人力资源不足”、二是“本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排在第四、第五、第六的分别是“营销能力弱”、“企业规模小”和“融资困难”。对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回答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时,96.9%的企业选择“本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81.3%的企业选择“融资困难”,68.8%的企业选择“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此外,选择“劳动力成本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备”、“市场需求小”的比重也较大,分别为65.6%、40.6%、31.3%。结合其他调查方式获得的信息,我们认为戴南不锈钢产业今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制约有如下几点。

(一)能源约束

不锈钢产业是个高耗能产业,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能源紧张将是经济中的常态,节能压力极大。2010年下半年,就发生大面积、长时间的拉闸限电。戴南除了兴达钢帘线等少数骨干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被迫停产。2011年夏季江苏电力供需缺口达1000万千瓦,今后几年电力供应形势仍然严峻,戴南不锈钢产业面临严重的能源约束。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戴南不锈钢产业发展将面对越来越严的能源约束。

(二)要素成本上升

首先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世界不锈钢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不锈钢产量的高速增长,已使得世界不锈钢废钢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制约了不锈钢生产能力的增长。近来随着各国不锈钢需求的增长,不锈钢废钢的资源不仅不会增加而且呈下降趋势,国际市场废钢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量消费不锈钢主要是在最近几年,因而社会积累少,回收量不大,很大部分依靠进口。因此,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戴南的不锈钢产业有较大制约。其次,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也逐年上升。

(三)资金紧张

虽然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担保公司的支持,不锈钢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由于规模的限制,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度是十分有限的。按照资本金和担保额度1:10的比例,目前担保公司一次性所能担保的资金远远解决不了企业在发展中的需要,遇到比较严峻的金融形势时,仅仅依靠担保公司将会严重制约生产经营。戴南镇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典当行”抵押、质押贷款的形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对于融资额度、融资效率的迫切需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产业结构总体上较低,创新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少,缺乏足够的市场话语权,资金紧张问题将长期存在。

(四)人才缺乏

面临经济转型,戴南不锈钢产业人才缺口日显突出,特别缺乏战略性的企业家,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一批高级技工。这一问题不解决,戴南的不锈钢企业和整个产业很难实现转型升级。

(五)产业扩张缺乏空间

产业要发展,土地是极重要的要素。我国的土地供给走过了一个从松到紧,直至极其紧张的过程。由于工业相对于农业,具有高得多的产出效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具有比农业大得多的贡献,因而各地政府也乐意向企业供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再加上城市化用地,农村土地日益紧张。但与此同时,农田的大量非农化使用,也危及了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矛盾也日趋突出,导致中央政府不得不实施极其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戴南面积仅107平方公里,在这种情况下,戴南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面临极其严峻的土地要素供给约束,产业扩展空间极其有限。

调研资料表明,由于国家对于征用基本农田有着严格的审批控制。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求动态绝对的平衡,用一亩补一亩。戴南不锈钢产业要扩大产业规模,缺乏土地是严峻的制约。

(六)环保压力增大

戴南产业集群企业密集,对当地大气、江河、湖泊,甚至地下水系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由于缺乏公共管理机构,对防污染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环境问题所具有的外部性,使集群内的企业极易“搭便车”,随意排污。现在,中央提出要科学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严格,势必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更加严厉的、刚性的要求。无疑,今后企业必须支付更多的治理污染的成本,这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戴南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必须面对的有力约束。

(七)宏观调控的制约

戴南的不锈钢企业在经营上大多数采取的仍是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策略。从事中频冶炼、轧制、拉丝等产业的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竞争格局已经没有优势,缺少实力和特色的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二.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趋势

不锈钢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理论上讲,经济增长1%,拉动不锈钢消费增长1%~1.5%。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周期性波动,所以我国不锈钢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曲折发展的过程。经过成长期的缓慢发展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今可以说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中国已是最大的不锈钢市场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从规模小、水平低、品种单一、严重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发展到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品种齐全、质量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并逐步实现不锈钢需求的自给。

结合上文戴南不锈钢产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我们可以推测今后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将会出现一些新趋势。

(一)突破不锈钢高端领域的技术瓶颈,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虽然我国目前基本能生产绝大多数的不锈钢通用的国际牌号,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水平,2010年净出口不锈钢47.04万吨,但是每年有近百万吨的不锈钢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各个领域的使用需求。今后要突破不锈钢高端领域的技术难题,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更加齐全的不锈钢生产技术,稳定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不锈钢,引领中国由不锈钢大国向不锈钢强国挺进。

(二)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快兼并重组

虽然我国不锈钢消费量全球第一,但是由于近几年来不锈钢产能几何式增长,已经使得我国不锈钢领域产能严重过剩,尤其是落后产能的过剩急需淘汰,今后将加快联合重组、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

(三)不锈钢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科学发展观

倡导绿色营销,推进环境经营战略的理念,逐渐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是未来几年不锈钢发展的大趋势。

(四)不锈钢流通领域将由贸易商逐步向具有贸易配送性质的加工中心转变

不锈钢流通贸易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单靠贸易性质的商已经面临行业生存危机的考验,努力为终端客户提高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容,从服务中创造附加值,将成为中国不锈钢流通领域的大势所趋,这将是中国未来不锈钢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五)不断满足用户群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应用市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推动不锈钢产业对于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推陈出新。利用不锈钢耐用,清洁环保等优势性能,进一步拓展在建筑装饰、轨道交通、供水管网、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跟踪航空、海洋等特殊领域的发展,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优质的材料,将是未来几年不锈钢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不锈钢产业将致力于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做好废弃物合理利用

“十二五”期间低碳环保将是发展的主旋律,不锈钢产业的发展也将在这方面深度挖掘,寻找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差距,有目标、有效地提升自身水平。提高高炉金属回收率,降低高炉单位产品电耗,以及提高废钢回收利用率,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点之一。改变废弃物合理利用落后的面貌,学习国外转废为宝是未来几年不锈钢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兴化:科技创新推动千亿不锈钢产业集群由“创业”向“创造”转变[J]. 泰州科技, 2007, (05) .

[2] 叶建亮. 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 经济科学,2001,(3).

[3] 张存信,项炳和. 我国不锈钢产业的发展与问题[J]. 新材料产业, 2007, (11) .

篇8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政策扶持下齐齐哈尔市马铃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只有认清目前的形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缩小差距,使马铃薯真正成为我市的优势农作物。

1.马铃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齐齐哈尔市凭借良好的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地资源、广博的耕地面积、雄厚的技术力量,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一直是我市着力发展的优势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年产马铃薯225万吨,一直占领东北的鲜食薯市场。辖区内的讷河、克山等县市历来是我省马铃薯重点产区和种薯基地。而且讷河市又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一些大型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1马铃薯鲜食薯产业

我市种植的马铃薯80%以上是用于传统鲜食菜用,因其淀粉含量高、薯形规则、口感好,一直占领东北的鲜食薯市场。早熟鲜薯的提前上市,进一步扩大了马铃薯市场的份额,利用马铃薯耐储的特性,使马铃薯在我市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论文参考网。

1.2马铃薯种薯产业

克山县马铃薯研究所一直是我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研究机构之一,该所培育的克新系列马铃薯,以其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我省广大农民首选的重要商品种薯,也为我国马铃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70年代末克山县与讷河市联合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大量繁育脱毒种薯。因环境条件好,操作流程规范,种薯以高质量享誉全国。

1.3马铃薯加工产业

齐齐哈尔淀粉加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淀粉加工企业达1800多家,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小型粉坊。近年来随着薯片、薯条等食品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国内外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也纷纷在我市建立原料基地,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存在问题

我市的马铃薯产业相对其它省市还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来保证产业的发展、缺乏科研力量投入、种薯品种单一、种植技术过于传统落后、马铃薯产成品的品种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少面对市场、研究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

2.1马铃薯鲜食薯产业

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我市鲜食薯产业面临来自内蒙及我市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目前我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单一、种薯退化严重、种植模式单一、晚疫病时有发生,上茬作物的药害等都限制了马铃薯面积的增加与产量的提高,而且由于目前种植的品种在外观性状、口感、包装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产品只能在菜市场销售,无法进入超市,更难实现出口,使其产品的商品率有所下降,市场占有率开始萎缩。论文参考网。这些都限制了马铃薯鲜食薯产业的发展,也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2马铃薯种薯产业

我市种薯生产企业、个体户繁殖种薯短期行为严重,忽视质量,使外销种薯的质量明显下降,影响我市种薯的声誉。而且我市马铃薯种薯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混乱,无序竞争,无论是基础种薯还是生产用种市场不稳定,始终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影响了种薯产业的发展。

2.3、马铃薯加工产业

目前,我市淀粉加工仍以粗淀粉加工为主,产品档次低、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深加工不够。加之设备落后,加工规模小,忽视品牌的培养和保持,企业难以应对国内同档次竞争,发展缓慢。

我市缺少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哈市及附近市县,只把原料基地建在我市。另一方面我市对此类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及配套种植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3.发展方向与对策

在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中,政府的地位十分重要。论文参考网。首先,政府应根据各类型马铃薯产业的现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根据各县市基础情况进行合理布局,用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其次,对产业相关部门尤其是对科研与技术部门集中投资,以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科学施肥等技术为重点,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优质高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基地生产供应能力,为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要完善相关服务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加快企业发展速度。第四,建立协会有效进行市场指导和维护种植者利益。第五、加强法规建设,建立种薯检测机构,打造齐齐哈尔---中国种薯基地,再振马铃薯之乡雄风。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