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8篇

时间:2023-05-24 08:52: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职心理健康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

篇1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困惑

当前的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环境适应、学生竞争、社会挑战、人际关系等的困惑。在理想与现实、独立和依赖、自豪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个体的心理素质发生了困惑。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是高中时的“灰色群体”,一直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没有强烈的上进心,有些学生遭受高考的失败,不甘失败却无能为力,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还有家庭经济的困难以及家长对子女的失望和不理解,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自我意识失衡,无法摆脱挫折。

1.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有些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室或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这些模式目标只定位于咨询和冶疗,过于注重心理冶疗技术,它所关注的重点是防止心理异常,而不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面对全体学生应坚持“心理建设优于心理预防”“心理自助先于他助”的原则,培养学生维护或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面对各种社会的竞争。

2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

2.1体育教育是发现学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场所

体育教育是一个育体、育心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表情、状态、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学生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能反映出学生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注意、认知结构、能力结构、气质类型、人格特点、道德品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等要素,体育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不正常的心理活动。2.2体育教育是控制与转化不良心理困素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转移、减轻和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各种体育游戏和竞赛的刺激可以极大促进和改善学生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紧张、忧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与人的交往能力,消除孤独、内向、自闭的心理。

2.3体育运动竞赛的理念与方法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运动心理训练强调心理技能的掌握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发展。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竞赛,让学生在身体练习和竞赛中,既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又有最终冲破困难摆脱失败、获得成功的欢愉,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把外在的必然变为内在的必然,变他律为自律。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团队精神。体育运动心理训练不是一种心理冶疗与咨询的医疗模式,也不同于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生态模式,它是一种心理能力发展的模式,它关注的是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2.4体育群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式。因此,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课堂”。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获得成功与失败、尊敬与关怀、欢笑和痛苦、帮助与冷漠、责任与义务等各种情感和心理上的体验。如果教师能在这些活动中有深度的加以引导,让学生从中体验认识社会,并加以升华,锻炼学生的适应和发展能力,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各种世事。这样,体育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体育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心理学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面临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人就会产生厌倦感。适宜的挑战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努力实现目标,教师应运用激励的策略和手段,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氛围。目标制定要适宜,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接近目标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放性育人的特点。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期望目标,注重成功体育、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2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成功的体验是教育,失败的体验更是宝贵的教育。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相对来讲是弱势群体,因此,挫折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具有教育意义。挫折教育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施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行为,让学生体验到在成功道路上总是充满艰辛和苦涩,并伴随着挫折和失败。在学生受挫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关心、爱护、鼓励,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胜负得失,敢于面对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妥,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现,真正体验战胜挫折的乐趣。

3.3通过体育活动的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和适应能力

用“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利用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社会交往,增进友谊。教师在不改变练习方法和场地的情况下,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在各种变化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适应它。在各种运动和竞赛中,教师坚持以激励为主,让同伴进行帮助和纠正,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练。

4建议

4.1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4.2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和相关的理论水平,培养复合型的教师是当务之急。

4.3在体育教学中要安排健心的运动处方,在教案中体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课后进行收集心理感受和总结,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体现学校体育应有的功能。

篇2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79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1.1 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强调两大任务,即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从而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以获得正强化,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将传统课堂上的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在各种专业课中有所应用,但是在高职通识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还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是一个创新,同时对于课程的发展也是有建设意义的。

1.2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这一点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理念,用一项或多项任务作为引领,同时也作为一堂课的主线,贯穿始终。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借助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这里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的。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但任务驱动教学法摒弃了这一旧观念,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学任务是由教师主导来设计完成的,并且由教师主导来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但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则是由学生为主体来参与完成。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被动的。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课堂中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主动的态度,他们是信息的主动加工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特色,教师只是作为辅助的引导角色,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和采取适当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课堂中一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以后给予及时的评价或加以验证,这样做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任务解决的印象以外,还能够对任务解决方法的优劣形成进一步认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学生现状

首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必修课,该课程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系统地分析学生在入学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情绪、压力挫折、走上社会等方面会发生的行为规律,培养学生对自我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对心理健康程度有正确的认知和觉察,从而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步入社会。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受众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就需要课程设计本身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它需要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如果只是在课堂中空洞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那么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者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去运用。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并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

其次,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并不理想。2010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就已跌破10万人。到了2013年,北京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只有6万7千多人。高考人数连年下降,并且更有一部分考生即使达到录取分数线也会选择放弃报到,直接去国外读书。这样的现状,就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也在随之不断下降。目前北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仍以北京生源为主,这些学生的素质较差,学习动机较低,也没有近期或远期学业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课程设计上没有创新和突破,就更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证了。

2.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观念落后

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是高职必修课,但很多高校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一个学生心理的健康和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学生今后的成长之间的关系,认为这门课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没有足够重视,觉得这门课就是娱乐、做做心理测验,或者直接认为没什么用,这样就导致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并不如意。

2.2.2 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一般与实践联系不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黑板、粉笔、投影仪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不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所涉及的心理学领域众多,如果只是纯粹理论教学,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不能调动学习兴趣,还会使其学习难度加大,这样就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2.2.3 教学评价方法有限

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形式,大多数采用课业或纸笔答卷的形式。这种考试形式更适合于纯理论课,而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因此仅仅是上交课业或是纸笔答题的方式是不大适用的。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重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课的考核形式比较多样,有以团队为单位表演心理剧;答卷也不允许出现选择、填空、判断这样的客观题,而是要求全部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这样的创新是一个好的开端,能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3.1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诱因。在传统的教学观影响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的教学过程都是通过系统的、按部就班的讲解实现的,这样就大大剥夺了学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同时,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无法获得成就感。这样一来,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探究教师布置的每个任务,精心思考和选择最优化解决方案,教师则是起到引导、帮助、组织和促进的作用。这样就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从以前的备书备教案,要转变为能够及时高效地处理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对教师的经验、知识储备、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进行讲评,也是学生主体的体现。学生既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荣誉感、自尊心,体验学习、收获的快乐。

3.2 能够切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实际上是将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一分为二的过程,学生通过传统教育方式的学习,反而使得理论和实践更加分离,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则不同,它能够通过任务将理论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对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有效优化了教学效果。

3.3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项实际任务的完成,都不可能仅仅是单一任务的考察,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运用到多项能力,如分析能力、预见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执行力等等。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只有记忆能力得到了锻炼,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话,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所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多地锻炼了自己上述综合能力。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通过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安排和解决任务,锻炼了多方面能力,身心健康成长,这也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4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北京地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4.1 精心设计课堂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中,任务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好的任务设计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正确的预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考虑到任务的弹性和可开发性,这样才能设计出难易适中、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例,在讲解处理人际关系一章的时候,与其讲解人际关系的理论,不如设置不同真实场景,让学生去发现适当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大到让学生说明处理人际关系时所采用的策略,小到让学生写下与人言语沟通时所说的话、使用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表演。

4.2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合理指导

在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所给予的指导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环节。即使有一个优质的任务,如果教师缺乏经验,指导不到位,或者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无从下手去解决,那么课程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还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人际关系”一章内容为例,任务设计完成后是学生解决的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譬如对于进度快的小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如:遇到不同情况,在已经明确怎样与对方沟通的情况下,设想对方可能会产生的不同反应,如果沟通受阻,应进一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缓解局面;对于进度较慢的小组,教师的引导就应针对任务本身,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宜再继续扩展。

4.3 及时反馈评价

虽然主体任务已经完成,但教师应该明确,此时整个教学环节并未完成,反馈与评价仍然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个环节才是激励学生的最终环节。此时可以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一个小组汇报成果,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一个小组最终的分数就以其他组的评价为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成果有所了解,所以应做到控制课堂,包括控制时间和控制学生情绪,并给予每个组适当的评价和必要的奖励。

5 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观,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的教育,适用于多种课程。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应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当然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一些问题: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要求较高,对教师的经验、知识储备、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其次,课堂不易控制。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课堂不易控制。加之,高职学生本身自控力就差,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严重的话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2]汲飞龙,李爱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12,(6).

[3]邱开金,周晓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5).

篇3

关键词:“微课”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而其中具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由选修课逐渐调整为公共必修课,但由于高职生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本身存在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素质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讲授型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也不高,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改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一场“微”革命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悄然进入到我们的教学系统。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大赛也深受各省市教育部门推崇,各地高校也陆续开展关于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项目研究,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师投入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将微课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岗位职业发展的需求。

“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授课方式,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与该教学主题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其中。“微课”模式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也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1、教学时间较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堂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微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应用到复习旧课或者课堂导入环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较多,光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心理健康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方法,有些学生善于做笔记,但也无法全面的把握整堂课的精髓,因此采用“微课”,教师根据上节课的教学要求,制作旧课复习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观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新课主题设计新颖的问题,制作精美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观看,吸引其注意力,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较少,适合教学需要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更适合师生的需要。比如人际关系章节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认知因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教师可以认知因素这一重点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当然,正因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更要求教师明确某章节的重难点,排除大量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普遍性和常识性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3、资源重复利用,教学灵活方便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10几兆左右,其可以满足师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在线浏览或下载其他辅助资料,实现移动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人员等限制,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课上的好的教师,一般也只能对着他所讲授的班级,其他班级的学生无法享受,而有时候一堂课效果如何还与教师的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配合情况有关,因此同一个教师在某一个班上的好,但未必能在另一个班上好,因此进行“微课”教学能保证教学的相对统一性和平等性。而且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反复观看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另一方面,“微课”教学也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改善有心无力,“微课”让教师能观摩自己的授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并不断进行教案完善和实践调整。

4、情景化构成,教学真实有效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根据教学计划整合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形式多样的 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具体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型、心理微电影等,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案例分析法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法应用中,教师往往采用文字性的描述,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面对冗长的案例,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并不高,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有所影响,因此在“微课”中,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好音频,让学生能边看边听,实现视听手段结合使用,增加可读性和理解性。另外,很多教师采用的案例有时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选用咨询个案,在征得来访学生同意后,让其自我陈述,并进行录制,形成视频案例库,在讲解相关章节内容时可以随时调用,如讲解“大学生自我意识”这一章中,当涉及到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心理等内容时,即可用“微课”视频,这样真正贴近的学生现实,引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可以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根据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拍摄成微电影,也可以借助舞台拍摄成心理情景剧短片,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讲解“寝室人际关系”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寝室成员拍摄自己的寝室人际关系,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让每位同学在观看过程中思考和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反思自身可能存在哪些不良的人际心理,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不仅可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与心理教育目标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预见,未来“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必将能够深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李淑云,刘淑梅,戴玉竹,刘晶瑜.“微课”教学模式下应用文写作课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

篇4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90后”的高职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学生,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现实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而且是摆在高职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就业指导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学习和就业中的难题及维权等。因此,认真分析,积极引导,探讨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寻找新的着力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一、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涵义

就业指导的概念于1908年由美国学者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简言之,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现了就业指导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实施分层次指导。简言之,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一个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焦点,贯穿于大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过程,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为基础,以素质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既立体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渗透的系统工程。大学一年级,结合专业教育和新生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制定大学规划,大一下学期,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了解自我和了解职业世界的方法,大二和大三年级通过组织各种校园讲座、就业创业协会、人才招聘会、走访校友及人才市场、到企业调研等活动,大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大三侧重于就业政策、观念、求职材料、面试技巧、就业心理、法律维权等指导。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核心和灵魂。

前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地和高校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高职生在校三年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转变和定型的关键时期。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全程化就业指导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能及时纠正学生求职时思想上和心理上出现的偏差,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消除大学生遭受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及时纠正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

三、目前高职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1.高职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脱离高职生的实际情况。

就业指导从教案、教材、案例等都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忽视了高职教育的个性,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只对毕业生进行“临阵磨枪”的教育,忽视了全程化的观念。往往把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三的一学年或者大三的第一学期,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只能进行就业信息和媒介服务、就业技能、面试技巧等实用性的指导,而较少涉及系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观、成才观、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形成培养教育,有意无意中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

2.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简单。

目前我国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多数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多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解释和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招聘活动等应急性指导,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社会调研、生产实习、素质拓展训练、就业工作坊等体验式教学环节,不能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市场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培育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忽视对学生日后职业生涯具有根本意义的择业观教育,

3.高职就业指导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教育、管理、经济、心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而来,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陷于事务性工作中,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力来进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四、高职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现途径

“90后”的高职生生长于改革开放下,成长于市场经济、网络碎片化和自媒体的时代,心理状况、接受能力、鉴赏审美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针对“90后”的高职生的特点,要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完善高职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正确的择业观教育

激烈的竞争时代,需要有正确的择业观,现在的就业形势呈现出弹性而广泛的特点,相较于过去的固定刚性的就业,现在的就业有更大的可变性、流动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能帮助高职生在竞争中寻求到理想的职业。首先,要树立勇于竞争的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其强大的生命力,高职生要树立竞争意识,勇敢地面对竞争,并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升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随着人事制度不断完善,高职生要学会在变动中求生存,谋发展。最后,要树立到基层去的观念。

(2)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中,教育和引导高职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并客观评价自己,增强就业自信心。还要告诫高职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不能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而贻误就业好时期和好机会。

(3)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围绕爱国主义开展,从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方面开展教育。针对就业现状,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同时还要不怕困难、奋发图强,具有健康的消费理念,艰苦奋斗简朴勤劳的精神,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4)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法制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的就业从传统的包分配到现在的双向选择,形势十分严峻,这种转型势必会让高职生们心理焦虑和浮躁,于是出现了“注水”简历,在就业过程中违约毁约,因此要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讲诚信、讲道德。

(5)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沉重的学业、就业、经历压力和感情困惑及人际沟通困惑,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要通过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学生面对挫折。

(6)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要树立敢于创业的精神,结合国家、省、市、高职院校的优惠创业政策,灌输给高职生勇于创业的观念,同时增加创业课程的课时和授课载体,如通过创业协会、讲座、竞赛及创业实习,加强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2.创新高职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世纪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使高职生在接受信息、接受知识方面途径更多,这些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不断创新,结合新媒体,如以网络(世界大学城空间)为载体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事要点,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教育他们,创设仿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高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力度。

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技巧指导课两方面的内容,大一时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让高职生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自身特征进行认真分析,达到自我认知的目的。然后,通过了解所处的环境状况分析,让高职生了解所处的外在环境,此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应该拓宽教学渠道,采取多种实践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如职业测评、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日、职兴趣测定等活动,对其心理的调适、决策能力的训练、价值观的纠正等都有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通过走访校友、社会调查、参加人才供需见面会等活动,学生亲临职业现场,提高对职业的认识。

4.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建设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通过全国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省内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和校内就业指导人员培训“三级培训模式”获得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指导的上岗资质,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既能为在校生提供合理的指导,又能为毕业生校友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全程化就业指导越来越成为高职就业指导的一种工作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工程,只有不断地在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动态和新特点,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候志谨,伍新春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部高校教育司,20005.

[2]董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钱伟.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功能.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

[4]明应娥.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大学生教育的过程.宁波大学学报,2000.

[5]陈文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2000,4.

[6]周济.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2.

[7]夏科学.当前大学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00.

[8]胡修池,郑兰霞.论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问题.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9]马玉玲,李艳坡,郭振清.全程应对铺平就业绿色通道.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10]宁曼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篇5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医学职业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职业,医疗卫生人才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重要专业人才。医学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根据医学职业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3]。职业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不同,有调查显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喜欢所学专业,但有40%以上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不愿在服务第一线工作,就业期望值较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要面向基层,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到服务一线建功立业,为解除患者的疾苦而辛勤工作。爱岗敬业教育所谓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和崇敬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它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精神。医学院校有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就要培养现在学生对以后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情感,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患者,要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诚实守信教育诚信作为社会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凝聚力量,完善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建立诚信教育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2.4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遵守职业的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调查显示,只有35%的学生认为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是重要的,有43%的学生认为技能和知识是最重要的。遵守职业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医学院校的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遵守医德规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学校着力打造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职场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法,从提高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开始,进而陶冶其职业道德情操,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形成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第一阶段为职业道德基础教育阶段,即一年级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培养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第二阶段为普及提高阶段,即二年级以锻炼医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主,第三阶段为强化完成阶段,即三年级以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培养职业荣誉和责任感为主。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教育,培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教学环节全面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列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中,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形成以专业课,实习、实训为主,各类课程全方面渗透的教学模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教育内容,凸显教学的实践性。进行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整合医学生人文教育内容,构建由文化篇、美学篇、文学篇、音乐篇、礼仪篇、沟通篇、社会篇和生命篇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创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将“重德、博爱、恪职、求精”等医院文化理念引入学校,依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5个环节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要求,形成以专业思想、服务意识、诚信品质、技能操作、行为规范等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学校制定《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认证指导手册》、《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材》,形成5个篇章26项重点活动,涉及学校、各系、班级不同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坚定的意志,适应医疗卫生岗位的道德要求。专业技能社团活动成立美容、心理、中医、影像、康复、护理等13个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评选各类专业技能标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让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等广泛开展医疗实践及服务,使学生体验患者的疾苦,学会尊重与沟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生职业礼仪培训成立学校礼仪队,围绕医学生语言、礼仪、行为等内容进行培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班级礼仪骨干,指导班级开展医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举行医学生礼仪大赛,评选礼仪标兵,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4]。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主题教育、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护士节、白求恩杯、医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诚信教育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不断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加强“职场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营造职业化校园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突出职业性,制作象征医学职业精神理念的百年标志物、校训、理念石,出版校史专著,建立校史馆。开展医院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医德模范报告会、医学生宣誓、授帽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3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国志愿者注册,学校与社区共建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订社区服务协议书,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课程化管理,发挥各专业特长,开展卫生宣教服务活动和“卫生下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职业道德培养遴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护师、药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能手担任示范带教;聘请行业中医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担任兼职辅导员,定期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

篇6

【关键词】高职;保健;预防

教师作为全社会的财富,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人才。教师的身体健康是每一位高校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近年来教师在身体检查中,频频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新兴病例,通过及时治疗并进行有效地预防措施后,病情得到了适当的控制,延缓了发病状况;高职院校更是青年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对他们加强预防保健,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保健工作同样重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的保健工作,才能达到保护人才,提高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 高职院校保健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体现了高校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反映了疾病控制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求。控制各种疾病及预防慢性病和意外伤害等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在校园开展健康教育、发展自我保健、校园保健、改变人群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也适应高职院校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2 高校保健工作以预防为主

2.1 个人保健

食堂环境与用餐卫生:一是从食堂内卫生死角抓起,众所周知,病从口入的原理,食堂卫生的重点是清洁消毒工作,这是卫生保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夏季,由于常伴的季节病较多,因此食堂环境、用餐卫生与营养搭配显得尤为重要。

宿舍环境与个人卫生:我院学生现在基本8人一间宿舍,宿舍环境舒适,学生经常打开窗子通风,勤换勤洗被褥,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避免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传染病滋生。

富有规律的作息安排:众所周知,健康长寿的秘诀在于规律的作息生活与习惯,做好这两点,可在不同程度上提升生活质量。特别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因为工作需要,长期处于无规律生活,加班是常事,错过正常的休息时间批改作业、备写教案等原因都会产生对人体不利的因素。因此, 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戒掉不良生活习惯。

增强体育锻炼: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长期从事伏案工作和讲台工作,进行体育运动是一个不错的身体锻炼方式,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延缓机体的衰老程度和老化程度,因此一定要告诫他们要加强对身体的锻炼。

2.2 医疗保健

“预防为主”是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经验之一,近几年,学院为了方便教师及学生的需要,课余时间和夜间安排专人值班,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就医。

2.3 心理健康

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人们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从学生年龄结构来看,是青年人相对较集中的地方,大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构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思想活跃、未知欲旺盛,但是青年人往往自控能力较弱,情绪常常不稳定。从教育角度,应引导青年人正确认知自我,将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和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与世界观。心理保健工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学生们处理内心困扰、解决矛盾冲突,尤其对于心理存在障碍者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心理问题,学院为大学生们开设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收效显著。所以,教师需要对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治疗,以缓解排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达到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

3 推动高职院校保健工作的开展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在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我院所采取的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利用广播、板报,校园网等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宣传日等进行宣传活动,按照季节的不同对季发性疾病、传染病采用不同形式的保健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进行保健的意识。定期地开展保健类知识讲座,介绍一些中老年群体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症状、病因,以及简单的日常预防与急救常识,起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将疾病有效扼杀在萌芽中。

3.2 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于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作为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咨询,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保健起到积极地疏导作用。设立具备独立空间的心理咨询室,帮助教师与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与矛盾冲突问题,特别对心理存在障碍的群体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以解决其心理问题。

3.3 加强日常卫生工作

积极防治常见病和传染病,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中,我院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六病”的防治工作,挖掘基层卫生组织的特色,发挥其专业职能,对广大师生和教工的饮食卫生、饮用水卫生、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行有效监督,预防季发性传染病的滋生与蔓延,特别对食堂、宿舍的卫生要设置专人负责指导、监督和定期检查。另外,在卫生防疫方面,要完善相应的病情通告制度,积极调查流行病的根源,做好季节性的传染病防疫工作,科学有效地控制病情的滋生与蔓延。

4 小结

健康是每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中所展现的完好状态,从某种程度来说,它超越了医疗的范畴,不但要领先医学还要依靠个人、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世界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已融入卫生事业每一个角落里,社会医学、心理学、全科医学等等新理论,将与其他学科一道,指导我们去实践,去提升我院保健工作的水平,切实为师生及教职员工做好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苏太洋健康医学[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篇7

【关键词】高职 中长跑教学 难题 破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61-02

中长跑项目是高职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中长跑锻炼简单易行,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但在现实中长跑教学中,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练,成为体育教学的“烫手山芋”。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针对高职中长跑教学现状,分析面临的难题,并找出破解的思路,为高职中长跑教学“抛砖引玉”。

一、高职中长跑教学现状分析

(一)管理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中长跑锻炼的重视与学生冷淡参与活动的矛盾。每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对阳光体育活动冬季中长跑运动都专门发出号召,鼓励全国亿万学生积极投入到冬季中长跑活动中来。如每年一度的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的检测和数据上报工作都把中长跑纳入其中;每年的学生体标检测都把中长跑列入必查范围,从这些政策和监督的措施可以清晰表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中长跑锻炼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对中长跑活动反应较为冷淡,一方面是中长跑教学内容的枯燥难以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学手段的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传统的球类运动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冲击下,中长跑运动项目被压缩空间,学生有很多的运动项目选择参与,中长跑运动被“遗忘”,学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参与中长跑的活动极为冷淡。

(二)学生学习成长层面:中长跑教学在初中紧、高中松、大学散的矛盾。首先,初中升高中举行体育加试,中长跑是加试项目之一,为考取理想高中,学生加强中长跑锻炼,力求好成绩,这可谓“紧”。其次,学生考上高中,在冲刺高考的时候,体育课被边缘化,学生也就没有参与中长跑锻炼的动力,这可谓“松”。最后,学生进入高校,经历了中学阶段中长跑锻炼的“紧”与“松”,再加上中长跑活动时间长、单调、枯燥等不利因素,学生都不愿把中长跑活动作为体育选项课的内容,这可谓“散”。从初中、高中、大学这三个学习阶段,学生在参与中长跑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紧、松、散”现象,加剧了高职学生对参加中长跑项目活动的抵触情绪,更冷落了广大高职学生参与中长跑锻炼的积极性,使中长跑活动在高职院校内被“边缘化”。

(三)课堂教学层面:中长跑项目课堂教学重技术动作传授轻学生心理情绪疏导的矛盾。中长跑项目的课堂教学当中,不论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体育教师的讲课过程里,中长跑的技术动作传授成为重要环节。如跑动中的摆臂动作、脚步的着地动作、弯道跑上下肢的协调配合、以及跑动中的呼吸节奏等技术内容,都不厌其烦的进行传授。然而,在学生体验中长跑练习时的心理变化却没有明确的指导,着重强调意志品质的灌输,学生心理疏导则无从谈起。特别是在中长跑体验活动中出现“极点”的关键时刻,如果学生此时的心理情绪得不到疏通和缓解,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中长跑教学不感兴趣、没有快乐感、愉悦感、甚至有了对中长跑教学抵触的情绪,使中长跑教学的效果不佳,也就产生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练”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中长跑教学面临的难题

(一)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中长跑评

价标准与学生个体差异的不相匹配。在国家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明确列出高职学生中长跑的评价标准,这成为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中长跑测试的参考内容,更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中长跑活动的行动指南。然而,在学校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体质差异的不同,统一的中长跑评价标准也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体质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稍微加努力,就能够很轻松地完成课堂练习内容,但是也造成这一部分学生参与学习中长跑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出现偏差,例如出现骄傲情绪、对中长跑活动的不屑一顾,这些情绪就会蔓延至班上的其他同学,使其他同学“有样学样”。二是一些体质欠缺的学生虽然始终努力的参与学习和锻炼,但是中长跑成绩始终不理想,达不到合格的标准,如果学校的各种评先评优的荣誉都跟学生的体育达标结合起来,中长跑项目无疑成为这类学生难以逾越的“高山”,这种情形容易打击学生学习中长跑的积极性。

(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相匹配。多年来,体育教师始终没有放弃中长跑教学研究,也探索出不同的中长跑练习的方法。如定时跑、计时跑、变速跑等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中长跑的兴趣,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方法单一、练习手段枯燥。另外,体育教师在传授中长跑项目技术动作时,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仍处于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氛围之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如今的高职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的阶段,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极力寻找能够展现、发挥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中长跑教学的情形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仍如出一辙,那么学生的心理上难免对中长跑活动有反感和抵触情绪。

(三)相对封闭的中长跑教材内容与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不相匹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涌入使当今高职学生的思维成长趋向多样化的发展,高职学生从这些信息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学会了思考、敢于竞争、热衷于在各项活动表现自我。相比之下,目前正在使用的中长跑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封闭,表现为中长跑的教材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练习方法守旧缺乏创新性、锻炼手段枯燥缺乏新颖性,从而使高职中长跑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

三、破解高职中长跑教学难题的思路

(一)教学工作前移,实施文化驱动,走内涵发展道路。应将中长跑教学工作前移,挖掘中长跑项目的文化内涵,提高中长跑教学的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将中长跑教学列入学生素养工程项目,大力实施文化驱动,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此作为提高学生素养的战略性选择内容。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在挖掘中长跑项目文化内涵方面做到“三个结合”和“三个服务”。首先,中长跑项目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实施坚持与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努力为提高学生的学风服务。其次,坚持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体魄服务。最后,坚持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相适应,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体育社团和所在社区的体育活动服务。

(二)构建教与学分类评价体系,充实和完善中长跑教学评价内容,满足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注重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建设,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体育教师的必然要求。在实践的操作中,应以评价体系为主导的工作目标,主要从两个方向的评价来实施,即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这两个方向的评价则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进行组织和反馈。首先,在教师的评价方面,以学院教务处和组织人事处为主开展实施,教务处关注的是教师显性方面,如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课题、学术论文、教学能力等内容;组织人事处则侧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反馈等隐性方面的评价。其次,在学生的评价方面,以授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与同伴的合作、自我的学习纳入评价内容,从而杜绝和避免了在中长跑教学上学生以考试成绩定终身;教师以课时量的多少来衡量工作业绩优劣的尴尬局面,更进一步提高中长跑教学的质量,逐步实现在教学评价体系工作“合理分工,各有侧重,扩大交叉,充分融合”的联动机制形成,满足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工作下移,发展学校间跨部门的协作,培育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各关系的变革、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建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校园改革大背景下,具体到中长跑体育项目的教学之中,就必须把教学工作下移,搭建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无缝对接”的舞台,而组建和培育学生中长跑体育社团则是搭建这个舞台的最佳选择。高职院校应开展跨部门的协作,学校团委对组建社团的运行、监督和保障机制的制定;学生会负责社团的日常运行和活动的组织;体育教研室则是对社团进行指导;学校教务处负责社团指导教师的计划、教案的审核和检查。通过社团的组建,使中长跑教学工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又很好地发挥学生中长跑爱好者的骨干示范作用,及时盘活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教学力量,使学生参与中长跑活动有动力。

(四)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实现中长跑教学的传承与创新。高职中长跑教学面临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练”困境,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折射出中长跑教学资源的枯竭,特别是学生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和高职各学习阶段,中长跑教学内容始终没有大的改变,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开发中长跑教学资源的后劲不足,明显滞后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长跑教学资源的进行开发:一是开发人才资源。就是以爱好中长跑锻炼的老师、学校田径队中长跑项目的学生为骨干,深入到中长跑体育社团当中,参与社团活动,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活动。二是利用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动漫的形式展示中长跑教学内容,以及参与中长跑给自己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让学生从心理不再恐惧中长跑运动。三是对以中长跑运动为基础的时尚体育项目进行改造,降低运动的难度,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活动。如对当前流行的“跑酷”运动,学校体育教研室进行研究,以游戏的形式在中长跑体育社团中出现,即满足学生求新、求特的心理愿望,也达到中长跑锻炼的效果。四是在重大节日,以学生社团的名义组织进行中长跑的比赛项目。如参加市里的新年元旦长跑活动;阳光体育杯校园中长跑挑战赛;以《中长跑锻炼给我带来的……》为内容的征文比赛,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活动,能够增强中长跑活动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吴伟.大学生中长跑兴趣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3(1)

篇8

摘 要 本文结合十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背景,分析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学的现状及不足,从而对体育课程改革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体育课程 改革

党的十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中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过程深层次的问题,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传统高等学校体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此,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任的体育教育,探索科学的改革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目前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寻求科学的改革途径。

一、高职高专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教育目标,其生源与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学生来源多层次,有从初中直接进入高中职业院校的五年一贯制学生,有普通高考考上来的学生,有从中专继续深造的学生,因而年龄和阶段也不一样,有的处于高中学习阶段、有的处于大学学习阶段。体育教育作高职院校其基础课程之一,有别于其它中学或大学体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以强健体魄、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为主,更重要的是与高职高专特殊性相结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层次、个人素质等,多方位、深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现状及缺点

(一)体育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在前者的经费投入方面稍逊于后者,经统计,高职院校学生在标准田径场、体育馆、篮球场、排球场和足球场等人均拥有量等方面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学校经费在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源上投入较少,且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学校对体育课教学不重视,甚至占用体育教学时间进行专业课的教学辅导、对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外界交流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时压缩,对学校实行选项课、俱乐部教学不支持等,硬件基础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体育教学软实力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大多在专本科段、年龄结构不平衡、引进年轻优秀教师较少等问题,且教师接受再教育以及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不积极主动,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担负起教学改革的重任。

课程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教学模式滞后。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分部是由原来的中等和中职学校升格的,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的定位认识产生偏差和滞后,课程目标定位只注重传统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显性目标),而不用发展的意识去注重后三个领域目标(隐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只为“教课而教课”。教学内容一直延续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重复使用,没有深层的挖掘,教学模式死板,采用的形式都是:整队,集合,分散做准备活动,然后讲课,练习。教案也是大同小异:准备部分(或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小结。体育教师的讲述也是:站在学生的队列前示范,分解示范,分解练习,整体练习,纠正完善动作等,上课模式与形式的单一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大打折扣,造成改革停滞不前。

(三)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成绩差、富有个性是高职学生的显著特征。而在众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模式死板,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根深蒂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缺少了兴趣,没有了积极性。

三、体育课程改革措施初探

(一)校方应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积极提供开展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合理增加体育场所和配套体育设施;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就业率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保证每个学生定期参与体育教育,减少对体育课堂的占用。

(二)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素质的改革委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提高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思想观念,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提升自身职业幸福感,并结合“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总体目标,融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特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接受再教育,提高自身体育理论水平。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并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现代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目标,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然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师收集教学过程中主、客观资料,开展研究工作,摸清高职体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目标决定了改革的方向,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受到影响。十报告中强调了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即“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式的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总目标应该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为核心,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为全民健身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良好体育道德品质,以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导向。而教师在教学中亦不能笼统的用总目标去代替课堂具体目标,不能只侧重显性目标而忽视隐性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课程教学,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学内容应该结合学生职业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工作,有目的地增加“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在专业上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对诸如文秘,计算机等属于办公型的专业,具有长期坐在办公室,缺少室外活动,精神高度紧张的典型特征,就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健美操,健身操,韵律操等针对性的锻炼项目;而对诸如机床,烹调等专业,由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容易出现下肢疲劳,血流不畅,从而可能引起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多发症状等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着重开展跨栏,长跑,游泳体育项目;对地质,工程建筑专业,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劳动强度高,对体力要求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心脉功能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就应当在以加强学生身体力量的基本目标上,强调对耐力方面的项目的教学,如田径、攀岩、游泳、举重等运动项目。其次,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教学。随着多媒体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同时智能手段的引入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然后,拓展校外体育。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当地引导学生到校外进行体育教学,使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协调,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探索实现自我的方式,同时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四、结论

优化高职高专特色体育教学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科学完善改革措施,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昌南,等.加强高师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1(增刊):90-92.

[2] 周丽.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1):47-48.

[3] 张庆飞.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101-102.

[4] 余波.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140-141.

[5] 刘振华.关于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09.9:35-36.

[6] 彭昆.试析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7:35-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