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8篇

时间:2023-05-24 08:52: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

篇1

关键词:绿地系统;城镇特色;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城镇特色环境要素分析

刘集乡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0公里的颍河左岸,是秦上卿甘罗的故里。全乡境内地势高洼不平,河网水系众多,素有“五湖八岗一面坡”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颍河大堤防护绿化和公路网绿化

颍河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淮河的最大支流,颍河是四级通航水系可以通江达海。颍河滨河绿带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省级绿道主干线。县道032(夏杨路)呈“L”型穿越全乡。这些主要颍河和公路沿线一般分布有宽10―100米不等生产防护林带,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

2.河流水系众多,水绿交融

刘集乡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水系较好,刘集乡之水具有2个最主要的特征。

颍河由苏杨村西入境,由西北向东南依境而过,至甘罗村出境,长19.3千米。主要河流有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

水量丰富、河网纵横是刘集乡重要的自然特征之一。刘集乡及周围河流湖泊众多,流经行政辖区除颍河外,主要老敦沟、花水涧、刘集大沟、穆岗大渠、截岗沟、民兵渠、三支渠等。其中在集镇区周边合理主要有:流经集镇区南部、东部颍河、老墩沟、穿越集镇区河流主要有刘集大沟和北部的截岗沟。集镇区周边分布的主要河流水系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颍河相连接,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构成了城水相依的优美自然景观。滔滔不息的颍水不仅是刘集乡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刘集乡的历史兴衰息息相关。

刘集乡之水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神态各异,精采纷呈。一方面,刘集乡之水具有北方之水的恢弘滂渤之气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同时,也不乏江南水乡之水的旖旎可人,其水静如处子、光彩照人;另一方面,刘集乡沟河具有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河道平直的特点,整齐划一,不差分毫,同时刘集乡一些沟河也具有山区河流婉蜒曲折的特点,峰回路转,百转千回。

3.城镇悠久的历史文脉

刘集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浑厚。刘集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时著名政治家甘茂和少年英才甘罗均出生在刘集乡甘罗村,境内颍河堤旁有“秦上卿甘罗墓”是颍上古八景之一。颍上县旅游规划确定的甘罗智慧园项目就在少数民族村甘落村境内。

甘罗十二岁为相,是中国最年轻的政治家、外交家,作为神童智慧的化身,甘罗的故事及文化效应流传较广。另外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改革家管子的出生地,也位于颍上。

4.良好生态资源和全国先进水平的平原绿化、生态农业

刘集乡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刘集乡所在的颍上县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和安徽省旅游强县,这些良好基础条件为刘集乡生态绿地和特色环境的创造提供良好基础。

二、规划原则

1.注重城镇大环境绿化与城镇内部绿地系统相结合、绿化与城镇各组成要素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深入挖掘刘集乡的历史文化特点,结合园林绿化,延续悠久的历史文脉,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3.合理定位,从区域环境入手,突出地方特色,融入城市设计理念。

三、城镇绿地系统特色规划

1.利用颍河大堤和公路网构成的绿色长廊、创造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颍河的滨河绿道工程是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确定省域绿道主干线“三横”中的沿淮河绿道主干线的一部分,是省市县重点建设绿道骨干工程。绿道干线在刘集乡域总长约为19公里,以沿线甘罗智慧文化园和集镇南侧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重点、以点带面,结合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生态林等建设,建设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形成沿线20米至200米范围内的林带和2公里范围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在颍河大堤左侧规划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网体系,与公路绿色长廊相结合,对保护城镇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创造了淮北平原生态城镇大环境绿化的特色。

2.创造城水相依、水绿交融的滨水园林城市特色

城镇水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水空间,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城镇中的作用,是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城镇特色的有力手段。

刘集乡绿地系统规划以“人、水、环境”为主题,结合水空间边沿进行绿化,并与各种建筑小品、雕塑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优美的城镇景观,同时对自然的水空间进行艺术加工,沟通截岗沟、刘集大沟等集镇区河流,建设水上公园。在颍河上开辟水上游览线,融观水、戏水、游水为一体,丰富城镇景观。以颍河大堤外的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为核心,以颍河生态景观带、截岗沟景观带和刘集大沟-老敦沟景观带为纽带,以沿带状滨河绿地镶嵌的公园为节点,以众多河流绿带连接成密布集镇区的绿色风景线,成为水、绿交融的淮北平原水乡型园林城镇。

景观规划以公园、环城公园、滨河绿带、市民广场、体育公园为重要景点,从创造优美、宜人的集镇空间出发,将“生态宜居”的设计理念贯彻到规划中,构建在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力求塑造出一个景观标志物醒目突出、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整体环境和谐优美的具有强烈地方风貌特色的综合型集镇,在景观上形成了“水为灵、绿为媒、景为心”的特色风貌。

刘集之水“浅者能行,深者莫测”;“大者千顷,小至一勺”。巧妙利用水的或动或静、或曲或直、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等特点,把水之神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体现刘集乡水之特色:澎湃之水,如颍河、颍河老街生态公园等,可临水修筑“观涛亭”,以观其势,听其声。恬静之水如甘罗智慧文化园等,可在水边建亭、台、楼、榭及垂钓区,以赏其影,幽其静;平直之河如刘集大沟、东沟、西沟可修人工泊岸,在满足其排水防洪功能的同时,显示人工力量;婉蜒之溪,如截岗沟、老墩沟等,可利用河道的自然弯曲,利用两岸绿化的遮挡,层次的深远,形成幽遂深远的景色,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深潭之水,如颍河之水可利用水涛及旋涡,产生海涛的联想,有如融于大自然之中;浅滩之水,截岗沟公园、工贸路公园等,理水置石并充分利用人的亲水性的特点,形成游憩活动,观赏于一体的景观。

3.创造与城镇历史文脉相结合、弘扬历史文化的特色

(1)建设甘罗智慧文化园

甘罗智慧文化园景区由“一区一岛一城一宫一带”组成,一区是综合服务区,以管理和服务类为主;一岛指智慧岛,以知识智慧为主体项目区;一城指给甘罗城,以甘罗墓祠等文化观光类产品为主;一宫指甘罗地宫,以地下探险为主题的项目区;一带是指秦河及沿岸的秦街古巷,以秦国历史文化为主题。最终目标是将甘罗智慧文化园打造成集休闲观光、休学考察、文化体验、名人瞻仰、娱乐探险、青少年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园。

(2)刘集老街历史文化的恢复和弘扬

颍河老街生态公园,作为旅游休闲景区和省级绿道干线节点公园,结合颍河风景带、绿道干线的建设,应当重视其景观塑造,作为集镇景观重点,打造浓厚历史文化的特色老街、休闲驿站及滨颍河景观风貌节点,成为展示刘集集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发展历程窗口。

4.与平原绿化、生态农业和林业相结合, 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依靠城镇周围广大农村的农田、林带、农村各项绿化,利用公路、河流两侧及伸入城镇的各类绿地,与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相互融合贯通。城镇园林绿化与农村绿化、生态农业相结合,与平原绿化造林相结合,发展林业,实现城镇园林化、农业生态化、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达到环境的生态平衡,形成“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特色。

四、结语

通过对城镇特色的挖掘,充分利用城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行政辖域和规划区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集镇建成区绿化为重点,建立起城乡一体,符合现代化城镇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骨架,塑造一个生态上绿地成网、景观上水景绕城、活动上引人亲水的空间特色,把刘集乡建成宜居、优美、生态的滨水园林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2

5月27日上午,市委巡视组一行7人,在市委巡视组组长书记带领下,到市林水局作巡视情况反馈。

巡视组周书记在情况反馈中充分肯定了我局三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自3月17日起,经过为期近一个月的巡视,通过召开动员会、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与局机关干部职工、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部分退休老同志谈话,走访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及等地林业水利部门,实地考察局属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征求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及市农办的意见,对市林水局三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巡视考察。巡视组一致认为,近几年来,市林水局领导班子大局观念强,贯彻执行省、市委的决议、决定态度坚决,为推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局党委一班人注重政治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心、事业心较强,是一个作风民主、勤奋务实、注重廉洁的班子。主要特点:

一是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思路清晰。局党委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省、市委的决议、决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这一战略目标,适时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和重点。根据杭州市林业、水利“十一五”规划,至,实施了林水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提出了“一创二防三建”和水利“二建三防四推进”的工作目标;又确定了“五建五防八推进”的工作重点,明确了我市林业水利事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局党委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积极推进林水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编制完成了《杭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杭州市西部水系防洪规划》、《杭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出台和完善了景观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低产林改造、重点林区消防队伍建设、松材线虫防治、绕城公路圈外河道整治、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防潮队伍建设等意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按照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办事。凡属重大决策出台、重要项目安排、干部人事任免等事项,均经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民生林水。几年来,局党委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落实民主民生战略,把确保公共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林水事业发展。首先抓好防汛防台工作。围绕“四不一正常”目标,做到分析研究早、责任落实早、安全检查早、物资储备早、专项预案完善早,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市已建成生物防火林带540公里,重点乡镇建有森林消防队伍25支,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控指标。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为93.22%,其中松材线虫病得到了有效防治。再次是抓好钱塘江防潮安全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明查暗访,加强检查督促,实现观潮人员零死亡。此外抓好林水资源安全。三年来,全市共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猎捕野生动物案件2182起,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33起。共审核林地征占用项目747起,各类涉水许可审批560件,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着力抓好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解决。闲林水库、三堡排涝和珊瑚沙引水三大水利工程均已开工建设,为根治杭州市区水患、确保饮用水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三年来解决与改善全市106万农民饮用水问题。加强了市区河道保洁管理,河道面貌和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积极调处山林纠纷,解决了部分历史积案,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是注重廉洁自律,工作勤奋务实。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纪委反腐倡廉的有关精神,以打造“廉洁林水”,构建惩防体系为主线,加强教育,建立制度,在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上做了不少工作,会同市审计局、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对三堡排涝工程和闲林水库工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规范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局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勤政。近年来,林水工作任务多、难度大、责任重,班子成员重视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机关作风,局系统连续三年保持机关效能建设“零”投诉。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全局上下攻坚克难,奋发努力,三年来,全市共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66座,山塘除险加固468座,完成河道整治823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3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3.2亿元;参与了西溪湿地公园、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设。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3.29万亩,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467.5万亩;建设杭新景(杭千)、杭徽高速、05省道景观林3.7万亩;林业产业综合总产值每年增长10%以上,达到216亿元。近年来,市林水局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全国“绿盾二号行动”先进集体,还获得了省水利系统多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巡视组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一是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还不够大,水利类人力资源状况还不够理想,干部任前培训坚持不够经常,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待加强。二是财务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局属一些单位执行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不够规范等。

巡视组同时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系统财务的监管的建议。并希望局领导班子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继续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杭州城市品位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优异的业绩,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3

巡视组周书记在情况反馈中充分肯定了我局三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自3月17日起,经过为期近一个月的巡视,通过召开动员会、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与局机关干部职工、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部分退休老同志谈话,走访省林业厅、省水利厅及等地林业水利部门,实地考察局属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征求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及市农办的意见,对市林水局三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巡视考察。巡视组一致认为,近几年来,市林水局领导班子大局观念强,贯彻执行省、市委的决议、决定态度坚决,为推进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局党委一班人注重政治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心、事业心较强,是一个作风民主、勤奋务实、注重廉洁的班子。主要特点:

一是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思路清晰。局党委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省、市委的决议、决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这一战略目标,适时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和重点。根据杭州市林业、水利“十一五”规划,至,实施了林水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提出了“一创二防三建”和水利“二建三防四推进”的工作目标;又确定了“五建五防八推进”的工作重点,明确了我市林业水利事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局党委坚持民主科学决策,积极推进林水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编制完成了《杭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杭州市西部水系防洪规划》、《杭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出台和完善了景观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低产林改造、重点林区消防队伍建设、松材线虫防治、绕城公路圈外河道整治、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防潮队伍建设等意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按照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办事。凡属重大决策出台、重要项目安排、干部人事任免等事项,均经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民生林水。几年来,局党委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落实民主民生战略,把确保公共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林水事业发展。首先抓好防汛防台工作。围绕“四不一正常”目标,做到分析研究早、责任落实早、安全检查早、物资储备早、专项预案完善早,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抓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市已建成生物防火林带540公里,重点乡镇建有森林消防队伍25支,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控指标。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为93.22%,其中松材线虫病得到了有效防治。再次是抓好钱塘江防潮安全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明查暗访,加强检查督促,实现观潮人员零死亡。此外抓好林水资源安全。三年来,全市共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和猎捕野生动物案件2182起,查处水事违法案件233起。共审核林地征占用项目747起,各类涉水许可审批560件,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着力抓好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解决。闲林水库、三堡排涝和珊瑚沙引水三大水利工程均已开工建设,为根治杭州市区水患、确保饮用水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三年来解决与改善全市106万农民饮用水问题。加强了市区河道保洁管理,河道面貌和水质得到有效改善。积极调处山林纠纷,解决了部分历史积案,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是注重廉洁自律,工作勤奋务实。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纪委反腐倡廉的有关精神,以打造“廉洁林水”,构建惩防体系为主线,加强教育,建立制度,在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上做了不少工作,会同市审计局、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对三堡排涝工程和闲林水库工程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规范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局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勤政。近年来,林水工作任务多、难度大、责任重,班子成员重视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机关作风,局系统连续三年保持机关效能建设“零”投诉。在局党委的领导下,全局上下攻坚克难,奋发努力,三年来,全市共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66座,山塘除险加固468座,完成河道整治823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3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3.2亿元;参与了西溪湿地公园、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设。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3.29万亩,累计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467.5万亩;建设杭新景(杭千)、杭徽高速、05省道景观林3.7万亩;林业产业综合总产值每年增长10%以上,达到216亿元。近年来,市林水局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全国“绿盾二号行动”先进集体,还获得了省水利系统多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巡视组也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还不够大,水利类人力资源状况还不够理想,干部任前培训坚持不够经常,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待加强。二是财务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局属一些单位执行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不够规范等。超级秘书网

巡视组同时提出了意见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系统财务的监管的建议。并希望局领导班子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继续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杭州城市品位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加优异的业绩,为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4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维系生态与环境可持续的控制性要素。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次大会将“水和可持续发展――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作为大会主题,研究解决有关水资源领域面临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防洪等问题,对于促进世界各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我非常高兴就中国的水资源政策和近年来治水中的实践与探索,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水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中国的文明与发展与水利休戚相关,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与水旱等自然灾害的不懈斗争,才使中华民族获得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广为传颂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古人靠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抗争,并最终战胜了洪水。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京杭大运河、海塘工程等大批水利工程,在历史上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发挥着效益。

后的50多年来,水利事业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7.7万公里,建成水库8.5万座,初步形成了七大江河防洪工程体系,主要江河的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战胜了1958年黄河大水、**年江淮大水、1998年长江、嫩江大水等特大洪水;全国年供水能力已增加到6000亿m3,保障了5625万hm2农田灌溉、600多座城市和工业的基本供水;累计解决了农村2.82亿人的饮水困难;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km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水电装机容量已经增加到1.08亿kW。

水利事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总面积6.8%、水资源量约占世界水资源总量6%的条件下,养育了世界20%的人口,保障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水问题

尽管中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和多元的、特殊的地理地貌条件,使得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汛期洪涝,枯水期干旱,水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人口总量达到13亿,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同时给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以巨大的压力。中国在水资源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资源短缺加剧,供需矛盾突出。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0年来,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近20多年来,北方黄淮海辽地区年径流量减小幅度超过了10%,其中海河流域年径流量减少的更多,干旱缺水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5亿高峰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二是防洪能力偏低,防洪损失仍然很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人民财产大幅增长,防洪风险越来越高,防洪减灾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分析,**年以来全国平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总量1%左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年份,损失将会更大。

三是水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的价格机制尚未完善,使得中国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大量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江河湖海,造成了水体污染。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一些丰水地区产生了水质型缺水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四是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保护不力,造成了河道断流、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例如,全国湖泊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15%,全国可利用草原中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扩展到19万平方公里。生态和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的水政策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按照国家制定的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正在一心一意谋发展,并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力迎接各种挑战。中国政府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战略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在总结中国几千年来治水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我国的治水理念和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在逐步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约束人类自身行为,抑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恶性竞争,在江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过程中更加注重防止对水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水利道路,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水利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与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治水中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减轻乃至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

三是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水,完善水法规体系,规范各种水事活动。依靠科技进步,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视公众参与,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

五是遵循经济规律,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不断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价机制改革。

在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上,近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一是把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根本举措。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控制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用水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达到明晰初始水权的目标,实行水量微观定额指标管理,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是防洪思路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给洪水以出路。依法规范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使之适应洪水的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河道、湖泊、枢纽、蓄滞洪区,重点加强蓄滞洪区建设等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资源,建立洪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三是依靠发展循环经济,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逐步建立以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的排污权管理制度,根据河流纳污能力,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

四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和修复生态。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国家通过投入与政策引导,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政策,辅之以工程、行政、技术、管理等综合措施,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四、中国的治水实践

近年来,按照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政策,中国的治水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中国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近五年来,共投入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目前已把工作重点转向了解决水质不达标问题,正在组织制定《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计划到2010年进一步解决8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定的到2015年把饮水不安全的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

二是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是建立起全社会节水的体制和机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计划到2010年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确定流域内各省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明确各省的用水权益和义务,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等制度,大力提倡用水户参与水管理,不断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在100余个城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通过加强节水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全国工业、农业用水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加快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中国对大江大河的防洪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洪体系建设。**年以来,中国投资1600余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长江中下游干流3578公里堤防加固工程已全面完成,恢复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围湖造地、人水争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一批重点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相继完成或开工建设,1582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今后我们将按照防洪规划要求,坚持给洪水以出路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始终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在农业用水方面的政策是,通过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保障粮食用水安全,基本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为此,中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年~20*年投资172亿元,对已有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近十年来,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至2010年,中国将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公顷,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目前的0.45提高到0.50。

五是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中国政府正在规划和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全国正在和将要建设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克服水资源区域分布严重不均匀状况,统筹地区发展。到2010年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基本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

六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遏制水环境恶化趋势。自1998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国债资金1100余亿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全国关闭了约1.5万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中国正在逐步建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60%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资源地水质达标率95%。

七是高度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修复和拯救生态系统。国家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从源头上使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对生态遭受破坏的地区,积极实施调水补水。例如,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对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流域下游地区生态得到修复;实施了扎龙湿地补水等生态补水工程等,拯救生态。

八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中国颁布实施了新的《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标准。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许多城市实行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制定出台了加快改革水价、促进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市场化一系列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水务市场建设和运营。

展望未来,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在制定和将要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五年规划,做好水利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行之有效的经验和作法,继续完善和实施有关水的规划和计划,做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在水资源领域与国际水资源协会和世界各国有着长期的良好合作,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国水利部对国际水资源协会的所有成员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今后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资源管理、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继续加强与国际水资源协会、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努力。

篇5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铜仁市面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奋力前行的一年,是发展战略更加坚定、发展措施更加扎实、干事创业激情更加高涨的一年。

2013年以来,铜仁市紧扣主基调、主战略,深入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武陵山扶贫规划精神,紧紧围绕“拼抢争快、提速增效、更好更快”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5个100工程”为抓手,认真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向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刚刚过去的一年,是铜仁市面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奋力前行的一年,是发展战略更加坚定、发展措施更加扎实、干事创业激情更加高涨的一年。

“改革”激发改革活力

2013年,铜仁市大力实施转型发展,创新金融扶贫模式。获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资金30亿元,召开全国开发性金融扶贫经验交流会并总结推广“铜仁经验”,吸引山东、湖南、青海等省及相关市、县共30多个地区的领导干部前来考察学习。获得防灾减灾特种装备贷款4120万美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农村公路建设世行贷款1.5亿美元;发起成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国家发改委2013年批筹的第一支基金和全省第一支具有国家牌照的产业投资基金。

同时,铜仁还抓特色、创经验,启动实施“改革”。2013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41亿元,位列全省前列;争取项目925个,总投资95亿元;争取政策支持36项,创经验典型62个,召开省级以上现场经验交流会36次。启动实施“改革”: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新农合大病市级统筹,得到赵克志书记、陈敏尔省长的充分肯定并批示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实施“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和户籍制度改革,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全面推进“三位一体”整装勘查市场化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全市获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排名全省第一;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融资事业取得新突破,组建22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融资担保公司、20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铜仁农商行成功改制,贵阳银行、贵州银行铜仁分行正式入驻,交通银行、重庆银行入铜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经济提速赢得群众满意

2013年,铜仁市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核心指标得到突破。全年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534.1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5.4%,名列全省第六位,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6.4%提升至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6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从2012年的第八位上升至第四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财政总收入7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1%,增速排名从2012年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五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1%。

同时,铜仁市金融存贷和融资实现新提升。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90亿元、490亿元,同比增长28.68%、28.49%;市旅司成功发行旅游债券15亿元,梵司二期15亿元、水司20亿元债券发行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此外,2013年全市居民收入增长实现新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5407元,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增速排名上升至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9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群众对加速发展的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位。

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质量

2013年,铜仁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提高发展质量。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27.1:28.8:44.1调整为25.3:29.0:45.7,二、三产比重逐步加大,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2013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到518户,新增115户,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36户,新增79户,是历年来规模企业增幅最大、工业企业建成投产最多的一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产值38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2%;黔东工业聚集区完成产值3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2%,工业园区特别是黔东工业聚集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同时,铜仁市启动并集中打造了1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增入园企业110家、专业合作社220家,建成“万元山、万元田”27万亩,粮经比例从上年的43:57调整为39.6:60.4,现代农业快速推进。

此外,启动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12个重点景区,初步理顺梵净山景区管理体制,成功举办2013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国际论坛、第二届全市旅发大会暨梵净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高端宣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启动梵净山、大明边城国家5A级景区和5个4A级景区创建工作,其中梵净山景区成功列入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预计全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活力迸发。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

2013年,铜仁市区域性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思剑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铜仁段全线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6公里,实现8个区县通高速公路;松铜、沿德、安江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率先启动国省干道和县乡村公路两年行动计划,探索培育农村客运经营模式,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模式在全省推广。开工建设铜玉铁路,快速推进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和乌江航道建设。

全市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续建的6座中型水库和新开工的4座中型水库快速推进,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的水利项目加快建设,解决3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改善、恢复灌面16.9万亩,新增日供水能力13万方,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7万方。

电力、通信建设加快推进。完成能源投资32亿元,沙坨电站建成发电。完成电网投资4.3亿元,盘石风电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新增移动基站411个、通宽带行政村240个、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

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进程

2013年,铜仁市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按照规划攻坚年和严管年要求,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完成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及时修编和完善各县县城总体规划。

加快铜仁中心城区建设。坚持“建新城”与“疏老城”并重,加快推进武陵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设,使“四纵九横”骨干路网建设又添新形象;争取到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启动建设30个城市综合体,完成投资12.6亿元;规划建设文笔峰等山体公园和锦江、木杉河等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加快推进各县城镇化进程。坚持同城化、产城一体化发展,围绕高速路网节点和匝道口,规划建设特色示范小城镇16个,完成投资30.8亿元。全市新增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38%。

民生工程提高生活条件

2013年,铜仁市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9211人,扶贫生态移民“铜仁做法”得到国家、省高度肯定;完成石阡、印江2个县和黄道乡等4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任务,预计减少贫困人口22.1万人,贫困发生率比去年下降5.8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和“4+2”教育突破工程,完成教育投资25亿元;统筹推进川硐教育园区建设,铜仁学院实现部分搬迁,铜仁一中新校区主体工程全部封顶。新组建的市人民医院成功升创三甲;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57359套,占全省安居工程总量的1/6,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7154户。

篇6

机械化“链接”规模经营――“大铁牛”驰骋广袤田野

长春市龙嘉镇二道村杜宇峰专业合作社种有400公顷玉米,7套农机具的家底在农忙时总显得捉襟见肘。“普惠制农机补贴政策真是及时雨,2015年我们购置了盼望已久的深松机、大型旋耕机等5台套大型农机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丰收过后,合作社长杜立军开心地说,“以前有指标限制,现在有需要就能买。2015年添置的这5台农机具,国家补贴了40%。”

2015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制补贴政策,取消购机补贴对象购置补贴机具的数量限制,购机补贴对象可按需求自主购机,购买机具验收合格后即可享受补贴。“这样一来,农民购置农机具热情高涨。秋收前的三个月就上了一万多台,同比增加40%。”省农委农机处处长郑建东介绍。

2015年起,吉林省全面启动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全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吉林省农机化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至2015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机将达到48.08万台,比“十一五”末增加18.72万台,增长63.76%。全省机械播种、机械耕整地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6.6%、92.3%和50.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0%。

机械化水平关联着规模化需求。“连片地越多,机械利用率越高。”尝到大机械化作业甜头的杜立军说。

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副镇长宁绍勇则因遇到困难而盼望土地适度集约经营。土地不集中,户与户想法很难统一,比如上秸秆还田项目就困难重重,好的科技项目也大打折扣。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经营,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武装“大户”,让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的推动力。”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说。

近年来,吉林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1558个、55861个和469户,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81个,设置土地流转服务大厅874个;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68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7%。

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科学技术滋养肥沃农田

土壤温度10.56摄氏度、土壤湿度67.53%、大气压99.38千帕……日前,在位于长春市的吉林省智慧农业信息中心,通过大屏幕看到伊通县伊通镇兴隆村丰收后的大地安静祥和,一位60多岁的老农民正推着小车清理田边遗落的小苞米穗,13项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显示的实时数据在大屏幕两侧滚动播报。

“这样一个点的参数,可以代表附近10万公顷内的情况。从这里可看清叶脉长势情况,专家可以远程初步诊断农作物病。在服务系统中设置预值,可以根据数据激活自动化生产设备,对该地域进行自动灌溉,包括施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吉林省已建成5300平方米的吉林省智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中心等。已建成玉米、水稻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0个,可通过PC机、平台大屏幕、手机等实现对上述产业的农情监控、生产信息管理、产品溯源等,并对示范点15项数据指标进行自动化采集、分析应用和预警处理。

“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涉农网站、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于一体、全网接入、省域全覆盖。2015年,语音平台电话呼入量达到120万个。该平台年均为农民节本增效15亿元左右。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平凤乡农民刘成是远近闻名的种地高手。“有啥秘笈?”他的回答总是:“把科技用在了种粮上。”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突出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保护性耕作等重大增产技术,全省共有29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主要粮、油作物自主创新良种普及率达到100%。玉米螟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五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4.13亿亩次。全省现有农业类科研机构23所,中试及产业化基地、育种基地35个,重点实验室和服务平台38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12个、农机化推广机构619个。2015年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到57%。农民种地,科技助力,粮食产量节节攀升。

夯实基础,打造品牌――让现代农业绿色基因更强壮

在长春市双阳区新兴村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棚里,总经理杨柏明说,做有机农业造福人类,现代农业理应是安全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

2015年10月25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吉林大米2015新米上市新闻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吉林大米正在走上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之路,闯入中高端市场,销价节节攀升。现在,全省已拥有地理标志大米品牌15个。

经多年努力,现在的吉林省已是绿色食品大省:全省认证绿色食品785个、有机食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建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位居全国前列。创建12大类省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6个,示范面积达到4200万亩,占耕地资源面积的48.8%。

吉林省的黑土地,是绿色、高品质农产品赖以生长的沃土。近年来,吉林省把黑土地保护治理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任务,省人大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使黑土地保护进入法制轨道。

“河湖连通水丰沛,鹤飞羊欢生态归。”近年来,吉林省倍加珍惜身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世界黄金水稻带的优势,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主轴,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推动全省农业发展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一环。吉林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启动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中部引松供水等工程,开展节水增粮行动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7.6万公顷。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探索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提升有机质、农田防护林、污染防治等8种保护治理模式。统筹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和千亿斤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全省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达到2000万亩。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建设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2905个,总面积2982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近60亿斤。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

查干湖冬捕是吉林省的一大景观。进入地冻冰封的寒冬,从查干湖中大网捕获的肥美鲜鱼,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吉林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产业并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初步形成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加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吉林省依托产粮大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牧业经济,围绕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梅花鹿6条产业链,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实施“放心肉”工程,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无疫区建设,畜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到2015年底,吉林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3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113万吨和55.6万吨;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800亿,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5%以上。

吉林省采取工程化、项目化、园区化举措,加强多元开发和综合利用,稳步推进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北方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北方长白山山珍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园艺特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篇7

猴年辞旧岁,瑞雪兆丰年。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日子里,我们在此欢聚一堂,共同喜庆即将到来的XX年新春佳节。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各位朋友和全县各族人民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新春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县上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各行各业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农业富民、工业兴县、文化固本”的发展思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战胜了前进中的“非典”、干旱灾害等重重困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睦。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八个突出特点:

一是宏观经济调控明显加强,国民经济告诉增长。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734万元,扣除铁路投资因素,同比增长8.45%。其中:第一产业35265万元,同比增长3.66%;第二产业10599万元,扣除铁路投资因素,同比增长27.76%;第三产业21870万元,同比增长8.49%。

二是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农业富民成效显著。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48869万元,同比增长4.01%。完成粮食产量24487万斤,同比增长3%。烤烟基本完成市下达生产收购任务,支柱地位得到巩固。完成畜牧业产值15700万元,同比增长6.5%。完成油葵、白芸豆、魔芋等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总收入4059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7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497件,全县农业水利化程度达18%,同比提高0.9%。

三是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解决了2.5万低收入人口和0.64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下降到28.12万,下降了 %。完成异(易)地搬迁工程投资3069.49万元,解决了1181户4900多贫困农民住茅草房、杈杈房的问题。输出农村剩余劳力7万余人,实现打工收入5644万元,同比增加29.9%,全县农民人均直接增加现金收入26.4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有粮498斤,同比增长2.05%。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88万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完成民间和外来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占总投资 %,同比增长 %。其中个私企业经济投资5653万元,占总投资的35.58%,同比增长 %,成为投资亮点。公路建设上,通县油路竣工并投入使用;巧威公路彝良段恢复修建,1至5标段相继动工;县城过境公路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小荞公路等一批县乡公路的改造和乡村公路修建正抓紧施工,毛坪大桥已完成设计和招标工作,即将启动建设。水利建设上:钟鸣水库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杉坝水库、三乐水库已动工建设,双河水库正抓紧前期准备工作。市政建设上:县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新客运中心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洛泽河大寨新区等村级中心集镇建设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已立项审批,有的正在积极争取之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树林、发达、洛旺、荞山中学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一中教学大楼和一批希望工程、苗圃工程、贫义工程和危房改造项目正抓紧施工,有的已竣工。

五是五大支柱产业培植取得积极进展,财税金融平衡运行,工业兴县实现重大突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3223.5万元,同比增长21.6%。完成财政收入 万元,同比增长 %;支出 万元,同比 %。争取上级资金 万元,保证了全县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和重点工程建设。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上升,存款余额 万元,同比增长 %;贷款余额 万元,同比增加 %,存贷差进一步缩小,加大了对地方投入。矿产上:完成了全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营业收入9100万元,同比增长 %;统一征收矿产品税费800多万元,新增税费458多万元,已基本成为一大支柱。水电上:完成了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引进了省滇能集团开发总装机达13.5万千瓦的洛泽河五个梯级电站建设,熊家沟电站、马鼻子电站以及其它引资开发的小甘溪电站、大水河电站已动工建设,完成总投资XX多万元。天麻产业上:年产鲜天麻106万斤,实现产值2700万元。竹产业上:新造竹林1万余亩,竹林面积已达6万余亩。旅游产业上:完成了小草坝总规和详规,并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

六是商业贸易持续活跃,非公有制经济强劲发展,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77万元,同比增长11.1%。新增个私企业 户,注册资金 万元;新增个体经营户 户,注册资金 万元;实现个私经济营业收入 万元,同比增长 %。全年引进外来企业28户,协议引资达7.36亿元,是去年的27.4倍;实际利用外来资金5485万元,是去年的3倍多。

七是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固本稳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制全面推开,完成企业改制14家,其中市下达的13家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完成,全县共减免各项税费127.53万元。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完成了教育系统人财物的归口管理,对中小学校点进行了合理布局,精减人员76人,分流富余人员434人,代课教师减少316人。“两基”教育进一步加强。生均面积增加 平方米;高考再创佳绩,上线212人,实际录取250人;青壮年文盲下降到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改革人口工作制度,以抓“五术”为主转变到以加强育龄妇女日常监测管理、控制人口增长为主,出台了鼓励计划生育的优惠奖励政策,计划生育率上升了 %,计划外生育率下降了 %,农村独生子女办证 户。举全县之力,完成了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控体系,解决了占农村总人口88.2%的9.64万户、40.87万人的看病难问题。至年底,门诊减免万人(次),减免金额达 万元;住院补偿 人(次),补偿金额 万元。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全社会的充分关爱,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了促进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社会救助中心,城市低保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同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共划拨救灾救济款物达 万元,解决了 户人的生产生活困难。完成退耕还林3.5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管护天然林159.8万亩,全面完成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整治以矿山环境为重点的生态治理,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加强了“八个一”工程建设,组织开展了“百场演出”、“昭通市第三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诚信彝良,从我做起”和“四创”等文化体育运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八是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政治稳定。认真在县城开展了“六大秩序”整顿,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四五”普法活动和“严打整治斗争”,认真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查处打击了友、蒙光明等一批腐败分子,强化了以矿山、交通、消防等为重点的安全整治工作,确保了全县政治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同志们,朋友们: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县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委、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公安干警、驻彝部队官兵和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彝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年,也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抓好XX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XX年全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是:坚持理论指导,加快产业化结构调整,夯实农业基础;电矿结合,加快工业兴县;加快企业改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强化招商引资,突出投资拉动;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

宏观调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达到7.45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0%,达到15868万元;农业总产值增长4.8%,达到5121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达到2383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达到272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80元,达到1072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296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

围绕调控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篇8

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精神。积极谋划“十二五”规划,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新胜利和实现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汇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通报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情况,安排下一阶段全市园区建设工作。前面各县区汇报了今年园区建设工作进展,洪培同志通报了全市园区建设检查情况,特别是对近年来园区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点评,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讲了很好的体会和二点建议,这是十多年农业工作经验的积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加以落实。总体上看,新建园区加快推进,已建园区不断提升,各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规划好,发展好,效果好,可谓已经出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下面,就全市园区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果。坚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动摇

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继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观赏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典型。毫不夸张地说,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今年以来。已经在改造激进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规范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依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局部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需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依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规范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水平。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依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时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证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证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时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乡村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乡村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乡村,致富农户”园区建设新模式。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

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总之。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明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继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布置;三是整合资源,不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时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必需正视存在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效果,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总体规划来看。即:2007-2009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10-2012年为继续发展阶段,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12年,市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时期,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依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一是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坚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继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农业发展的肯定要求。七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二是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保证园区道路疏通、排灌方便、用电便利,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规范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不时开展试验示范,四是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平安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守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五是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继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证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继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做好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

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2009年以来。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临时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低水平和随意性,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11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决策,根据“三沿三有”原则(三沿”即:沿江、沿路、沿城,三有”即:有基础,有产业,有项目)确定出2011年新建园区。二是务必继续坚持“市上统筹,县区主体,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依托院校,专业规划,统一评审,批准实施”规划编制评审制度,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编制进程,不时提升规划质量和水平。目前,还有少数县区没有确定2011年的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单位,这些县区要于近期及早确定,力争今年11月底完成县区2011年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初评工作,12月进行全市统一评审,2011年1月全面启动新建园区项目。三是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的组织管理,加强规划培训和交流,健全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机制,完善规划编制评审规范、顺序,确保20112012年园区建设规划顺利进行。四是要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明确思路目标。园区规划要与“十二五”发展规划,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相衔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同时,要提出“十二五”园区建设规划,促进园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