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2: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典文学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经典文学 阅读创新 教学导入 现实意义
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宗旨便是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特别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便可以使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或者日常交际的时候,更好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以此来适应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已然不再局限于使学生们掌握简单基本的词汇与语法,它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培养创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了。本文便就经典文学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有效的参考建议。[1]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特点阐述
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除汉语以外最为普及的一种国际化语言。英语运用其简单明快的发音、较为容易的语法规则成为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第二语言”。现今,英语已经成为国内每所学校的基础必修科目,并且教学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种现状足以证明了我国人民对于英语内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明确充分的认识。[2]
在传统英语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的基本教学模式便是由一本英语教材贯穿课堂,所有内容都由教师如同机械一般地传授给学生们。这种“灌输教学法”使得学生们只会应试教育,离开试卷,走出考场,根本不会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来。长此以往,这种英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理逐渐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性,甚至英语教师自身也会渐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衔接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单单存在着相对客观的教学关系,还存在着与其相辅相成的感情关系。学生们也拥有个人的不同的见解与思维,所以非常需要一些能够发表个人言论的自由场合。如果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其最终结果势必不如人意。英语教学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应对考试,而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真正成为国际上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
二、经典文学阅读的意义阐述
经典文学作为文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自身具有着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与时代性。文学大都善用社会生活背景来展示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事物与人物都来源于作者本身对于周遭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经典文学的传承不应该独属于某一个时代,它应该是贯穿于所有时代之中的。故此,经典文学又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性质。它既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文字表述,又是作者在思索与冥想的记录过程。鉴于经典文学本身具有着权威性与典范性的特点,所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使用必然具有着极高的精准程度。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考究,字字推敲,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故此,在英语教学当中适当导入经典文学阅读作品,是一种非常值得应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引入经典文学阅读作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将经典文学阅读作品导入,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日后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利用具备权威性、时代性、原创性、超时空性以及典范性等诸多特点的经典文学作为英语学生们的阅读材料,能够有效达到促进学生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4]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经典文学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到英语词汇,并且能够更为流畅的使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自身具备着非常精确的文学记录因素,而且经典文学当中其词汇的准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既可以接触到更多专业性质的词汇,并且还拥有承上启下的文化背景。如此一来,词汇教学便不会如同阅读普通的阅读材料一般突兀了。随着学生们对于词汇的重复性记忆与词汇量的逐渐掌握,学习英语的过程开始成为一种享受。文学乃是语言的艺术,又可以称之为艺术的语言,所以在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可以得到熏陶和培养。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必须要加以传承,其自身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都会对日后所产生的文化作品带来非常深厚的影响,而且这种灵魂精髓会随之一直延续下去。这种经典文学的阅读过程,便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验过程。所以,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乃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发展途径。[5]
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文学阅读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可是在此过程当中,一定要依靠学生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将经典文学阅读进行合理的导入,并且创新出一种教学模式,是非常具有现代化优势的。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提供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海.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05).
[2]刘芳.英美文学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3(04).
[3]何妹香.英语文学体验阅读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04).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中医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28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防病治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由各大医家不断完善,不断修正,从而慢慢造就了中医学这个民族的瑰宝。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经典正是我们了解、认识中医学的重要途径。通常提到的经典,主要是指《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中医学科。不读经典,难为大医,然而现在中医院校的经典教育正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1经典教学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专家有认为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在编纂的过程中,基于各种考虑,必然经过了很大的修改,中基、中诊、方剂都是便于入门的教材,而经典才是了解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的重要途径。
2中医经典教学的现状
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下滑,经常有医生提到现在学生的经典功底太差,课程设置也不如当年。回收的问卷中,60%的同学都认为现在的经典教学不够满意,几乎所有的专家也都对中医经典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质疑。
(1)大量的西医课程冲淡了中医学习。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普遍大量开展西医课程,甚至到了本末倒置的地步。有些院校大力宣扬西医学科目的重要性,导致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更加崇尚西医,用西医方式思考。据调查显示,同样在5年的时间内,西医院校学生只需要用1/60的时间学习中医(约60课时),而中医院校学生却需要用1/3的时间学习西医(约1200学时)。[1]
(2)对传统知识的掌握不足。中医经典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古代文学,由于撰写年代的资源限制,大多简短精要,语言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一些对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不够深的同学,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开展国学类课程势在必行。
(3)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分布不合理。自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办以来,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一直在变动。刚刚建校时中医经典学习的课时非常的多。甚至《内经》一门课就有414个学时,四门课程加起来一共最多有859课时。[2]同样也有很多学生报告经典课程时间太短,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经典课程单门课时都不超过80课时。甚至沦落成为选修课。有些院校的《黄帝内经》课时竟然只有短短36学时。
(4)考核方式单一。现代中医院校对经典科目的忽视,导致现在对于经典科目的考核不够严格。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检验与督促的重要方式。现在的经典考试大多采用期末突击的方法,不在意背诵与理解。很多学生真正掌握的经典知识都很少。朗读与背诵是学习经典的最好方法,目前学校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保证学生基本的读背。[3]3对当前经典教学方式的改进
现在的中医经典教学显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医经典学习的问题,研究者特意向学生与参与调查的专家请教,博采众长。通过与学生的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法,和针对专家的德尔菲法,我们将学生与专家的意见整合如下。
3.1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的平衡
(1)浓缩西医课程。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西医是中医医患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医学生掌握西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杂而多却不精。专家认为西医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西医基础学科的学习必须要进行,重要的西医基础课程应该重点学习,而部分西医临床课程可以选修,为中医学的课程让出时间。
(2)拓展中医课程。中医类的课程被西医学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为了找到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的平衡点,在浓缩西医课程的基础上,应当拓展中医课程。包括拓展经典学科的学时,开设大量中医学类的临床训练课程,使中医学的学习更加贴近临床。甚至可以开设中医各家学说、古籍学习、国学的选修课,拓展中医学子的中医思维。
(3)开设选修课。除必要的西医课程和大量中医必修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开设中医和西医学科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对西医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西医类的学科,而一心钻研中医的学生可以选择中医类的学科。
3.2加强对传统知识的学习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不论是中医经典课程,还是古籍文献查阅,都离不开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所以对“国学”的了解对于中医学生而言,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所以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医院校入校的第一学期,不会学习医学类的学科,首先会学习基础学科。这一点上可以效仿西医院校,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先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中医思维与文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增长经典学科的课时
比较黄帝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大部分专家都选择了黄帝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体现,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由现代人编撰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如用大量的时间学内经。所以经典学科的课时增长到100学时以上是十分必要的。
3.4考核方式的改进
据调查显示有的学校通过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对于经典的掌握程度。[4]这虽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中医院校可以每学期开学时根据各个年级对经典掌握状况的不同,进行经典考试,甚至可以举行中医知识月考。
一、以文学经典为中心的原因
1、文学经典是文学流传的基本要素
文化的精华在于文学、历史和哲学,而文学的精华突出存在于文学典范之作――也即文学经典中。世界范围内,文学经典都堪称文学流传的基本要素。众所周知,文学经典作为成万上亿的文学著作中的佼佼者,经历了无数岁月的考验,代代相传。纵观世界各国,每一个拥有与众不同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发源、发生、发展和壮大的文学典范作品的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军事在世界诸国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份文学遗产都是足以令本民族每一个人感到自豪的,甚至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尊重和敬仰的。在文学经典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留下的印记。一壶浊酒喜相逢。我们不否定文学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但文学经典作为文学流传基本要素的地位不会改变。
2、文学经典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精、气、神
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符合人类真、善、美标准的事物。文学经典的本质属性是其涵盖真、善、美在内的审美属性,但客观上则体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状态、气质特征和内在神采。如一部《论语》就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为人、处事、求学的基本准则,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精、气、神。宋代名家罗大经代表作《鹤林玉露》第七卷记载,宋代的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治理天下尚且半部论语足矣,可见《论语》这部文学经典因集结了我国民族的精、气、神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如同《论语》一样,华夏文明史上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流传久远,之所以为后人奉为文学教育的瑰宝,大体缘由出于此。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中国之外的世界友邦的文学经典均如此。不妨这样说,文学经典的深刻性也正是体现在这里,这是以文学经典为中心的最主要原因。
二、以文学经典为中心促成文学教育发展的策略
1、阅读文学经典是前提
文学教育的发展要做到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其前提条件便是阅读文学经典。比如,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离不开阅读诸如《神曲》、《十日谈》、《君主论》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这些世界文学遗产宝库中的成就卓著者。如果我们弃文学经典于不顾,执意以臆想、猜度为文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不仅不能深得文学这门艺术的要旨,引导的不好,还会危害一代代后人。离开文学经典的阅读来谈文学教育的发展,等于是无米之炊、海底捞月,终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收获。总而言之,文学教育只有在先阅读,并且尊重原典的情况下,进行明辨深思而后合理地阐释之、延伸之,才有谈及文学教育及其发展的资格。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适得其反。
2、深刻领悟文学经典的精、气、神是关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经典文学阅读,农林院校,创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4]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点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说两句日常用语,然后在大学英语等级测试中拿个合格的分数了,它必须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听、说、读、写、译及扩展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农林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同样遵从教学要求所提出的目标。结合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经典文学阅读的导入能够更大程度地增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一、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要求有一座桥梁能够促进不同国度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交流。起着沟通作用的语言自然就充当了这座交流的桥梁。英语因其简单的发音、相对容易的语法规则以及以母语为英语的英、美等国家发达的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了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自然也就成为了达成这个任务的主力军。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国内每个高校的必修科目,而且教学持续时间较长,基本贯穿了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始终,这足以证明国人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延续了以应试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似乎就单纯地成为了四、六级考试的备考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一本教材贯穿始终,词汇、课文、习题的循环加上教师一个人的全程讲解,这些只会带领学生走向题海战术的深渊——学生只懂得机械地记忆单词和句子,尽力地按照生硬的语法答对每个题目。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到乏味,而且教师本身也会逐渐失去教学的兴趣。在高校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师生之间不仅存在客观的工作关系,而且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情感关系。[5](p107)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有了自己的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需要有更多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和互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和老师都失去了热情,那么,最终的结果势必不如人意。语言的学习原本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达到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周围的目的。然而,传统的生硬的语言教学模式,会极大地挫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虽然就现在的农林院校学生生源构成而言,城市学生生源所占的比例已经逐步扩大,甚至有一些学校还大有城市学生人数超过农村学生人数的趋势,但是,相对其它院校而言,农林院校的农村学生比例还是要大得多。农村在经济、讯息等方面落后于城市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农村学生的资讯途径和信息量相对城市学生少。但是,开放的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是有很大好处的,尤其是在外国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点体现得特别明显。在非本国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言环境的营造需要靠学习者有限的生活环境的充分利用。经济发达地区有更多的信息源,不管是网络信息、音像资料的流通还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其涉及领域和扩展空间都要大很多,这样的环境自然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有了前期的堆积,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这些差距体现出来的结果的迥异程度也是很明显的——农村生源地的学生更具备吃苦精神而长于笔头功夫,城市生源地的学生更擅长于语言的应用,听说能力更强。于是,在目前还以农村生源地学生为主体的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笔试成绩为目标的教学还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这更能契合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笔头功夫强于其它应用能力的特点。但是,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凭多高的分数,语言学习者如果不具备对所学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学效果都不尽人意。
所幸高校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都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继续通过考试测定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也对学生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加入高分段口语测试,各种针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演讲比赛的蓬勃兴起等等,都证明了大家对英语学习不仅提出了读和写的要求,更期待英语学习者能兼备听、说和译的素质,进而提高语言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对于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综合性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也很明确。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其农林的发展肯定要和世界接轨,而农林院校的学生会成为这个发展中的生力军,自然也必须是能够驾驭作为交流桥梁的语言的人才。如何结合农林院校特点,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经典文学的特点及其阅读的意义
文学是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物言论的记录,是对本体精神的追索和显影,是人类意义存在的幻想性实现。[6]p156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作家对于生活的思索,它向读者展示着一定时期的意识和思想形态。正如德国优秀的剧作家莱辛所说:“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管他选择哪种形式,只要不单单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机智、学识而写作,他总是着眼于他的时代,着眼于他国家的最光辉、最优秀的人,并且着力描写为他们所喜欢、为他们所感动的事物。”[3]p275
文学是内视艺术,是对人类心灵及其生命存在的直观,是所有艺术中人借以认识并确立自己的最好方式。文学阅读能为人们了解过去提供途径,也能为人们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经典文学的阅读更是具备了这样的功能。所谓经典文学,按照西南大学罗益民教授所说就是“指全社会,尤其是学术界公认的,经久不衰、流传于世的不朽作品”。[2]145经典文学是文学中的上乘之作,它兼具所有文学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独立的特性。
首先,作为文学的一个部分,经典文学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文学善于利用社会生活来展示广阔的文化背景,其人物、事件都来自于作者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观察和思考。然而,正如中国古语所云,“文章千古事,寂寞身后名”,作为经典而传承的文学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应该属于所有的时代,因此,经典文学又被赋予了时空的超越性。
其次,既然被称为作家的作品,文学肯定反应的是作家个人独特的思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思维,文学具备其独特的原创性,经典文学更是如此。在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布鲁姆《西方正典》一书中,他说道:“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7]p620再次,作为从普遍的文学中凸显出来的经典文学必然有其独树一帜的典范性,这体现在经典文学内涵的丰富性上,经典文学必须涉及一些典型性的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丰富和有益于人类的生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承。典范性是经典文学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的基本条件。那么,要具备典范性,经典文学就必须是获得学术界和大众的共识,从而成为文化传统中无比牢固的部分,成为衡量其它文本的尺度和榜样,这也就意味着经典文学必须具有权威性。
究其根源,文学是作者的一种文字记录,经典文学创作的过程更是作者深刻思索的过程。鉴于其典范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其词汇的使用必然具备很高的准确度,经典文学是词汇使用的典范代表。文学能提供一个记忆历史的平台,但是,要成为经典文学,它还必须能够被传承,文学穿越时空的特性只能在经典文学的传承中才能得以体现,而这个承担经典文学的传承的载体就是读者。文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经过了作者筛选的词汇的再思考的过程。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许多,尤其是经典文学的阅读,读者的不断重读是经典形成的一个要素,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集体阅读经验的积淀和累加。
三、在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作为教学的基础,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增强势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好经典文学所具备的原创性、时代性、超时空性以及典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选择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经典文学作为阅读材料,能达到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的目的。
首先,经典文学阅读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词汇,了解其地道的应用。语言学习中,词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正如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所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1] p258经典文学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具备对其独特文化的最精确的记录的因素,经典文学中词汇选择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的。在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词汇,而且都有上下文的背景。这样,词汇教学就不会像阅读一般的阅读材料时那么突兀了。有了上下基础,学生对词汇的搭配、和词汇相关的各种修辞手法、词汇的语法功能等就能做到更透彻的了解。同时,由于经典文学作品众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重复出现的词汇的可能性增大,加上所阅读文本上下文的提示,对于词汇的学习就具备了重复性,那么对词汇的记忆必然有一个加强的过程。而且,单纯的词汇记忆的枯燥性也随着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各种手法的应用而消失了,词汇的记忆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文学的美丽通过语言表达,而语言又被文学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无限的表现力。经典文学是经过了大众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精髓,它们虽然高于生活却更是源自生活的,正如贺拉斯在《诗艺》中借鉴亚里斯多德的见解时所说:“艺术可是虚构,但是虚构要合理。虚构的目的在于引人喜欢,因此必须切近真实”。[3]p67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和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8]p111在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读到的是字里行间透露的文化信息。文学所覆盖的学识的广度是其它任何艺术都不能取代的。作为经典文学,要得以传承,必须具备典型性特征,而且必然对后来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基本的文化精髓会一直存在下去。那么,对于经典文学的阅读就是文化精神的体会过程。理解人物思维和文化信息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种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能直接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同时,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文化差异,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来说非常有利——在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自然就能将最合适的语言应用在最合适的场合。
将经典文学阅读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能通过学生对其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通过学生词汇、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写和译的能力。词汇量的增大、词汇的应用准确度的提高,背景知识的增强,必然带来听、说的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都会受益于经典文学阅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经典文学的阅读涵盖面广、阅读量大,通过经典文学阅读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教师和学生并不愿意在此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接受大幅度削减教师口授的时间而引入似乎不直接跟课文产生联系的经典文学的阅读。这时,就需要引入创新型的教学思维了——放弃传统的只有老师讲授、处处迷信课本的教学模式,走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给予学生更多支配课堂的自由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专家申纪云先生在《创造性教学》一书中认为,创新型教师具有创造性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善于从客观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致力于培养创造型学生和卓有成效的教师。这体现了创新型教育的真正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让文学的学习不再成为专业学生的专利。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创造型学生的目标,也能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显得更好。
就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体现出上述优势,它本身的特点还带来了另一个其它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农林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具备吃苦精神,更适合进行阅读。早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落后的信息条件之间的差距,需要他们勤奋的学习来弥补。他们更愿意静下心做阅读而缺少听说环境。那么,发挥农林院校学生的优势,让他们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正确引导其利用好阅读资料,营造有利于其应用所学知识的环境,一定能更好地提高他们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
结语
经典文学的阅读具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得到综合性提高的潜力,但是,这个过程的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长期的努力才能体现。在现代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具备其特有的优势。利用好农林院校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优势,结合经典文学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其的阅读兴趣,将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引入到对其的教学过程中,相信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突破单纯的语言记忆的局限,达到能对其进行实际交流和应用的目的,发挥出其带来的语言综合素质提高的潜力。
参考文献:
[1].Lewis M.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e Lxical Approach[A].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55-263
[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梁平.文学经典的存在与启示[J].名作欣赏,2011(6)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杨金才
杨金才教授的《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以下简称《美国》)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研究路径对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的作家作品进行阐释,堪称在新世纪国内学术界重释经典的一部力作。仔细研读、全面领会《美国》,我们会发现此专著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引领国内研究新风潮。
本专著是迄今国内第一部专题论述、系统研究美国文艺复兴文学的论著,有助于国内研究者全面掌握此时期作家和作品,具有很强的理论导向。
自从马锡森1941年提出“美国文艺复兴”概念以来,西方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对此时期作家作品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研究视角亦更加系统化和多元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关于此时期的作家作品的关注度的可持续性明显不足,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被公认的少数作品的个案性研究,尚未有系统性研究专著出版,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广大研究者对全面把握此时期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大多学者认为对这一时期的作家的评价早已盖棺定论,无法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此时期的美国文学虽然在研究者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大多研究者又对其敬而远之,致使国内在美国文艺复兴文学方面并未形成系统性研究,亦未有专著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也反映出国内学术界一定程度的功利性,而《美国》的出版无疑是一种对缺憾的弥补和对问题的矫正。本专著结构清晰,全书共分为七章。在第一章,作者着眼于19世纪上半叶美国出现的各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对美国民族文学形成过程中的主题意识和思想特征进行了系统建构,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宏观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继而,作者结合美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传统,尤其从西方知识分子对东方的臆想和文学构建等视角,甄取了爱默生、梭罗、玛格丽特·福勒、霍桑、麦尔维尔和惠特曼等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六位代表作家,分六章各自论述,各部分之间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从而勾勒出一幅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全景,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打破研究思维定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寻求真知灼见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国内研究者在分析爱默生、梭罗、麦尔维尔、霍桑等文艺复兴经典作家时,时常因前人的研究而形成思维定势、丧失自己独立的思考。当美国文艺复兴被定格为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汇、融合而产生的文学现象时,大多研究者便将此时期的作家置于两种文化运动的宏观背景下进行阐释;诚然,这种以此时期作家的共性为基础的研究是可行的,但研究者又往往过多强调宏观语境的影响,而忽视每个作家的具体个性,从而不能发掘新意。杨金才打破了前人研究成果造成的思维定势,并在充分挖掘文本含义和作者经历的基础上寻求真知灼见。针对大多数研究者强调梭罗是一位自然作家的评论,本书挖掘了梭罗思想转变的轨迹和作为社会改革家的历史地位,探究了梭罗的遁世和人世情怀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和财富,从而使对梭罗的研究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在论著中,作者有意打破传统研究中仅仅集中于作家的一部或两部经典作品进行探析的定势,而是以作家为主轴,结合多部作品探究作品所体现出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不同作者体现出的独特创作理念,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著作将国内极少提及的、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作家、批评家玛格丽特·福勒纳入研究视野,分析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这将使国内研究者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性作家独统天下的印象得到改观。
站在当下意识形态的高度、以文化批评之维重释经典,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模式;《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戏剧经典阅读讨论的缺失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媒体的新艺术,导致许多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戏剧受到冷遇。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关于戏剧部分包括元杂剧、南戏、明清杂剧与传奇往往介绍得简而又简,而且将其类等于小说作品进行赏析,了解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特点、艺术成就即可,忽略了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通过经典阅读讨论获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完全不读作品
由于课时紧,教师课堂教学中对中国古代戏剧的介绍总是非常简略。除了元杂剧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明清传奇《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是重点讲授的,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徐渭的《四声猿》等是稍作简介,其余的元代南北方戏剧圈作家作品、明代宫廷作家作品、清代花部雅部等作品顶多在课件中列一张表,只要求学生知道剧作家姓名、主人公名字、故事大概内容,除非学生非常感兴趣或是作为论文研究对象才会阅读作品全本。
(二)只读宾白,不读曲辞
对于重点讲授的作品,教师会要求学生阅读剧作原著,课堂上分析作品的思想、人物和艺术特点的时候结合具体文本进行例证,实现师生交流的效果。但由于戏曲的曲辞多用典雅或质朴的文言,这些对现在的学生来说都不易理解,参考注释则很麻烦,甚至仍一知半解,他们只选宾白跳着看,大致了解故事情节而已。但人物丰富复杂细腻的心理感受和变化在剧作中都通过曲辞进行抒发,剧作的辞采及精湛的语言韵律和运用技巧也都通过曲辞进行表现。因此,只读宾白不读曲辞无法全面认识戏剧文学的伟大成就。
(三)流于文本表层,缺乏整体文化的感知
对作品的大致浏览,只是了解了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稍进一步能理解戏剧中所弘扬的时代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但缺乏对戏剧整体文化的感知。戏剧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阅读和讨论经典戏剧作品对培育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趣味,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戏剧经典阅读讨论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如果要充分利用戏剧文学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的理解,以丰富的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应该重视经典戏剧作品的阅读讨论,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注释,通读作品,完全理解文本内容
经典阅读讨论的首要任务是通读作品。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剧本,年代越前,语言越是艰深,学生应该选择有注释的版本进行阅读,包括宾白和曲辞。理解和积累不同戏剧剧本中涉及的不同朝代的语汇、典故、民俗、时令、物品工艺等知识,能更全面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戏剧冲突的缘由,进而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通过现场或视频观看戏剧演出,加强艺术的形象感受
在准确而全面阅读剧作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优秀的戏剧演出作品来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例如,在讲授元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越剧《西厢记》的表演视频,如果课堂时间有限,可以选取其中的重点部分《赖简》一出,让学生在越剧柔婉回旋的声腔中体会王西厢“花娇月媚”的语言特色,形象地观看到崔莺莺的“假意儿”、张生的“志诚种”、红娘的“机智”的形象特点。在讲授明代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时,介绍学生观看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的视频很有裨益。青春版《牡丹亭》思想主旨鲜明、叙事主线清晰集中,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在明代心学左派思潮影响下的情理之争的思想价值;伴着昆曲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行腔,能让学生充分欣赏作品中的曲辞,尤其《惊梦》一出中【绕池游】【皂罗袍】等的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舞台上音乐直接诉诸听觉的呈现,使戏曲语言所传达的诗意更加真切直观。以戏剧文学名著为底本的戏剧表演,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凝聚了国学精华,通过现场或视频观看演出能够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和加强艺术的形象感受,对接受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以重点内容的话题讨论完成对作品整体文化内涵的认知
学生对经典原著文本进行认真阅读以及观看戏剧演出后有了身临其境般直观感受之后,对作品整体文化的认知还应以重点内容的话题讨论来进一步深化。教师可以围绕作品思想主旨、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特点、发展影响等方面设置典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经典原著认真梳爬剔抉、前后观照、突出重点地理解作品,通过讨论辨析找到问题的合理答案,完成对作品正确而全面的掌握。
三、戏剧经典阅读讨论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经认识到课程教学存在不足的现实面前,经过思考和探讨,也能大致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方法,但想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得看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才能达成所愿。
(一)课程总课时少,需合理规划戏剧经典阅读讨论的课时安排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学年,总共204/272课时,但从先秦到清代,文学史的内容那么庞博,在教学中这些课时仍然显得紧;而在历代作品中,戏剧相对于诗词文而言毕竟没有那么重要,但在元明清文学部分,因戏剧已达成熟繁荣阶段,成为该时期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或重要文学现象,则应适当增加课时,并通过经典阅读和讨论重点掌握。
(二)学生不够重视,教师对戏剧经典阅读讨论的各个环节要加强督促
由于语言的艰涩、形式的陌生、考查比重较低,学生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戏剧作品的阅读。教师应该提前给学生列出元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文学作品篇目,课前完成阅读,有条件的可以观看相应作品的现场或视频演出;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给予引导和明确;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堂讨论的情况作总结,还可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补充,汇总后以作业形式交给教师进行评阅;期末考核出题时,应在论述题或分析题中占适当分值考查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
一、引言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身边的图书逐渐趋于数字化、电子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阅读,而是趋向于电子阅读。人们可以通过影像、音频或者图片等方式进行阅读。
二、汉语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里沧海桑田,朝代更替,中华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博大精深。我国拥有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汇聚了无数文人的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人文智慧的体现。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传播与共享,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近年来,不少国外文化传入中国,这些国外文化有利也有弊,对我们的思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世界。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一)网络时代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模式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网络阅读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即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获取尽可能最多的信息。一般纸质形式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都比较昂贵,而信息化电子形式下的汉语言文学经典却比较便宜。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在线阅读。各种各样的在线阅读方式不仅方便,而且还减少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网络时代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存在的模式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存在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变成有声阅读、影像阅读等。由于阅读的人群不一样,因而他们的阅读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青少年活泼好动,理解能力稍差,因而多选择影像阅读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图片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并加深记忆。老年人由于年纪大,看书时间长了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因而多选择有声阅读的模式。总之,网络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存在模式,并且更加便于读者想象和理解。
(三)W络时代使人们难以得到经典文学的体验
虽然在线阅读非常方便,但是读者几乎很难通过在线阅读得到较好的文学体验。首先,网络阅读缺乏深度,会严重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其次,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时髦。很多读者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毫无营养、毫无文学价值的网络作品吸引,或者受到网络上其他不良内容的干扰。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作品非常容易对读者的内心造成负面影响。阅读经典需要读者平心静气。杂乱无章的网络环境不利于读者阅读,可能会让读者得到适得其反的阅读效果。
(四)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络环境
由于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和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上也会出现一些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的网民肆意传播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提升网民素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科学、规范的网络环境。
四、汉语言文学和网络阅读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经典阅读与网络视频相结合
对于部分人来说,只有文字的书本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也不能提起阅读兴趣。在网络时代,人们对音像作品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文字与网络视频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文字转化为视频,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学校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文学作品阅读社团,课余时间整理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用电子设备做成演示文稿的形式,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学校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比如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说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文学经典通过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分享读书心得,让大家感受读书的快乐;还可以把学生的交流视频到网站上,供众多文学爱好者交流点评,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改变课堂形式,增强学生体验
纸质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在网络时代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前。要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当学习篇幅较长的经典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把该文章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动力,然后再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探索文章的内涵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进行话剧表演时,只有良好的舞台效果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道具、灯光的调整和角色的分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身心体验,还可以让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人物关系及文章内涵。
学生想要真正地走进经典阅读,就必须要一点一滴地阅读积累,达到最终的艺术境界。因此,对于经典就要精读,细读,以达到深度了解。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文字表面的知识,还应当借助网络平台查询与该文学作品相关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发挥出自身价值。网民应自行遵守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净化网络环境,使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与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