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2: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人才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酒店业作是服务业的重要产业,是消费市场的重要分支。进入20世纪以来,餐饮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这使得酒店市场需求旺盛。近几年,我国酒店业发展异常迅猛,并呈现出高速增长、繁荣兴旺的态势。2013年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 中国酒店展望报告》指出,2000 年到 2013 年间,中国星级酒店总量以 2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其中,五星级酒店复合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 10%。即相比 2000 年,五星级酒店的数量翻了两倍。
会计类专业是传统的管理学学科,遍布于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内。可以这么说:每一所高等院校,上至清华北大,下至高职高专,都设置了会计专业。据统计2013 年全国会计类本科毕业生40多万人,但会计就业门槛低,加上自学,大中专会计毕业生何止百万计!多数会计类毕业生与竞争者相比无专业优势,面临着改行的尴尬局面。
综上所述,一个新会计类学习方向酒店会计应运而生。它不仅迎合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人才需要,而且与同类竞争者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定位。
二、酒店会计在国内院校建设现状研究
(一)国内开设酒店会计专业的院校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国内第一所开设酒店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开设专业名称为酒店财务管理。该院校根据中国酒店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在教学教法和课程设置上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全球酒店管理专业排名第一)的先进模式,着重培养高级酒店的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从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能够胜任酒店、会所、旅游、餐饮、物流、文化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的会计审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多种职位,且具备从事酒店业财务、审计、咨询、投融资工作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二)开设酒店会计专业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分析
通过对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财务毕业生跟踪分析,我们看到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高端酒店相接轨,以国际知名酒店的市场人才需求去定位和培养人才,从而奠定酒店会计专业学生国际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此外,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衡和统一,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分批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经过短暂的磨合期即可走上管理岗位。
三、酒店会计方向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师去大型酒店进行顶岗培训,熟悉酒店财务状况和经营流程,熟知当今酒店的发展趋势和市场人才需求,时刻保持先进理念,把理论和实践进更好的相结合,以便更好的把握酒店专业和财会专业的联系。
(2)聘用企业里的高级财务人员为兼职教师,利用选修课或周末学习班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授课,把企业里实实在在的一些财务处理方法和经验带给学生,进一步拔高学生的酒店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引进酒店会计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一批酒店会计的学术骨干和后备力量。鼓励教师向酒店双师型人才的转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酒店会计学习培训。使师资队伍结构逐渐合理化。
(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建设
(1)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例如开设如家班国际酒店班,专业化、定向化的培养人才。学校根据合作酒店的需要开设实习课程,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2)工学交替
即学习顶岗在学习模式。酒店会计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学校内学习2年左右的专业知识,使其基本达到酒店财务人员的标准,然后利用 1个学期的时间以准员工身份进入酒店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一要提高认识、明确重点。会计人员在经营决策、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重新定位,不仅要提高和更新其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会计人才培养必须抓好继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这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用人单位以及广大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要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会计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首先,严格从业资格准入制度,财政部2005年第26号令第三条规定,“各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这一规定设置了从业准入门槛,有利于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要通过立法来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会计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的责任,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只有通过立法才能调动全社会资源,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和指导力度,形成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业务主管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用人单位积极配合、广大会计人员踊跃参与、专门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会计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再次,拓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渠道。要改变高级会计人才短缺的局面,就必须加快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步伐,拓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渠道。政府要统一制定高级会计人才培养规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对会计培训单位进行监督和指导,规范培训市场,确保培训质量。同时,还应在一些高等院校建立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基地,让更多素质良好的会计人员有机会接受高层次的专业培训。
三要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首先,用人单位要主动担当起会计人才培养的重任。用人单位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为其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提倡广大会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具备条件的会计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人才选拔、任用和评价机制。关心会计人员的成长和发展,尽可能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把优秀会计人才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此外,还应选拔政治素质良好、工作业绩突出的会计人员接受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增加高级人才储备,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四要充分发挥会计学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可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创办会计刊物、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为满足业余学习者需要,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会计网站建设,提供免费教学资源,及时最新学术信息和行业动态,让更多会计人员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带领着人类快速走进智能化时代。然而,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市场资源供需存在着大量矛盾,出现“高端人才荒”现象。为此,适应新背景下会计事业的发展,必须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储备。
二、智能化时代会计人才面临的新形势
(一)传统会计人员面临淘汰威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已发生了变革。企业财务也在由传统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到智能化转变,这对传统的会计人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与挑战,基本的会计工作已经由人工智能所取代,特别是重复度高、复杂性低的工作。在2017年5月,德勤率先推出了“财务机器人”,主要功能有:替代财务流程中的手工操作;管理和监控各自动化财务流程;录入信息、合并数据、汇总统计;根据既定业务逻辑进行判断;识别财务流程中的优化点。此后,普华、安永、毕马威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财务机器人”,且普华的财务机器人已经在央企———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这些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许多财务工作,但也使得无法适应这种颠覆传统模式的会计人员遭到淘汰。因此,对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二)会计人员能力胜任要求发生变化。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是核算与监督,但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取代了如出纳、会计入账、生成财务报表、报税等会计工作,并且能够每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些变化均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但人工智能主要取代的是重复度高且复杂性低的工作,因而在应对人工智能冲击时,会计人员应当努力提高重复度低、复杂性高的活动在自身工作中所占的比重。智能化时代,企业可以更加便捷、精准和详细地收集到客户的信息,并从中挖掘出以往被忽略但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精于财务数据核算的会计人员,更是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分析、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分析和测度市场变动及趋势等的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三)政府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根据相关数据,中国未来管理会计人才缺口约为300万人,但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储备不足1万人。为此,我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在2014年7月财政部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并且力争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优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争取在5~10年内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市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2016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管理会计人才列为了“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并且表示要积极支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期望到2020年能够成功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良好的契机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三、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员能力胜任要求
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CACFO)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联合编撰的《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以道德、诚信和专业精神为基础,将管理会计师职业技能划分为以下四大板块:技术技能、商业技能、人际技能和领导技能。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制定的《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指出,管理会计人员应当具有规划与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五个方面的能力。英美等国家是世界上较早进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国家,并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和完善的人才考核及培养体系。CIMA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CIMA的会员需通过全部15门考试,并取得相应的工作经验才能成为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但是,CIMA根据不同的考试阶段设置了不同的等级:基础级、运营级、管理级和战略级,并且每通过一个等级便可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如通过基础级课程考核便会被授予“CIMA企业会计证书”,而通过战略级考核便可被授予“CGMA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的头衔;CMA考试在考核科目数量上虽较少,仅两门考试科目:财务规划、绩效与控制和财务决策,但考试内容覆盖的范围却非常广泛,涉及了会计、战略、市场、管理、金融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两者在考核内容上有较多重合部分,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业绩管理等,在能力考察方面也并无太大差异,CIMA和CMA均侧重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分析、风险管理、企业运营、企业战略等内容。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发现管理会计师基本上应当具以下五种能力:规划与报告、决策、领导、运营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在科技发展迅猛和人工智能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时代,管理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足够的IT知识和技能。
四、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议
关键词 :会计人才;国际化;复合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会计准则更深入的趋同,会计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的质量能否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何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济的全球化与资本市场国际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日益为会计服务市场所青睐。新形势下如何定位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学生,以适应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变化的要求。刘永泽(2009)认为我们应该将“塑造国际化、高素质、应用性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总体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编写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中指出:“可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应该具有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性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是具有经营管理的专业背景,同时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并能有效融合,综合运用的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掌握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性的特点。
二、会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性
通过对国内外课程类型设置比例进行对比发现,国内高校取得专业学位要求的学分明显高于国外高校,国外高校“学科基础课(非会计类)”学分所占学分比重、“任意选修课”模块比重要高于国内同类高校,“专业方向课程(会计类)”学分所占总学分比重低于国内同类高校。过分注重专业课忽视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对会计领域不具有宏观层面的把握。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的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目前,我们的课程设置中,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的还不够充分。会计和金融是有密切联系的,增加相关金融学方面课程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我们很多会计本科和会计硕士毕业之后,也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一个会计技能扎实的人,从事金融行业中的很多工作一样是可以胜任的。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2.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没有能够启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反而会制约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得以体现,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更是不足。在授课内容上,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是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并重,案例教学、实验课程所占比重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会计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国际会计人才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术文献都提到当今会计教育应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会计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实习环节效果不佳,以致学生实践能力十分薄弱。高校会计专业也会开设一两门实验操作类课程,但课程多注重考核账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与真实会计实务操作往往有较大差距。实习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但部分高校虽然将实习计入学分对学生进行考核,但因为学校通常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与本专业相关性不是很密切,这样很难保证实习质量,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锻炼。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方面
1.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会计国际化人才要求其具有高素质,除了业务素质还有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国际化意味着更复杂的经济环境,之前跨国企业出现的重大舞弊现象也说明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课程内容。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学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更为复杂的职业需求。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相关管理学或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应涉猎国际经济、企业金融学、财务风险分析、衍生物市场等方面内容。
3.增加双语课程教学量。中国越来越需要既懂国内会计体系,又熟悉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在处理国际会计问题上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才能够从容面对国际化竞争。我们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国际化改革。鉴于ACCA的课程和考试体系比较贴近市场需求,且在国际上享有权威地位,可以参考ACCA 全球专业资格考试课程体系,设置本科一些双语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式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创新能力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打破了传统上将老师作为中心,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2.运用媒体,让学生习惯于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动态。
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媒体可以实时跟踪,感受最新专业发展动态。
3.教学方法上应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案例的选材应是灵活多样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的比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评价信息、表达观点的能力。这项能力的预先培养会使学生不论是在未来的学习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极具竞争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会计学专业实验课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重视会计专业实验课。实验课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式的手工做账、账户系统和会计流程,也要学生掌握目前我国和国际上主流财务会计软件实务操作流程,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更好的实践技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既有会计技能又通晓国际准则惯例的高级复合人才。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寻找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实习,在校外实习,感知现实经济环境,将会计理论运用于会计实务。学校安排好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课程的衔接,在理论学习中注重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摄取,在实验课和校外实习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进一步从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
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一个必然趋势,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会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重担。这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应该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除了各高校应该设置培养方案外,学生个人也应该以成为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基金项目: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z9992012);广东千百十工程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现状及政策[J].会计研究, 2004(2).
关键词:地方人才需求;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计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教育领域需要提高对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高职院校需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会计人才,促使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基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发现培养目标不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本文依照地方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大型企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于长远,导致定位不准现象出现。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出会计专业的优势特点,过于重视形势导致会计专业缺乏相对实用性。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对会计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高强度的理论课程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降低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的匮乏导致会计人才难以适应实际岗位工作,无法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受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会计专业课程还未及时更新,导致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机械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阻碍了高职会计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二、地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根据地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的能力要求如下: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会计专业技能是高职会计人才进入地方单位工作的基础条件。地方要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保管和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综合的业务能力。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的专业技能后,在地方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会计人才的业务能力,这是考验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标准。综合的业务能力包括职业素养、涉税业务、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地方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综合的业务能力保证高职会计人才满足一人多岗的职业需求。财务管理能力。在地方企事业单位中,要求会计人才参与经济管理、财务信息处理等工作中来,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能为单位提供更长远的服务。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人才不仅需要进行财务数据操作工作,在实际岗位中,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地方单位的经济信息。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具备各项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使其满足地方人才的发展要求。
三、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顺应时代的发展,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持地方的经济增长,高职院校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基于能力的发展要求,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教学指导地位。坚持职业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人才需求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明确会计专业的设定方向,重视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展开会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培养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思想。在院校与市场的促进下,培养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依托市场环境设置专业需要进行准确的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探索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要求,以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合作,制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地方单位的财务岗位需求,结合专家、校方及学生的多方意见,以期制定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座谈会,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内容,通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符合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高职会计人才的长远发展。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对高职会计人才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双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现理论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的双向达标。据调查发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时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只有小部分毕业生可获取会计专业技术证书。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并实现与地方单位岗位的直接对接。只有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单位的实际工作中,才能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为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实际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符合地方人才的发展需求。基于地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在高职院校开发出特色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学习、拓展学习等角度出发,设计出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实训操作课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由教师指导,在实操课程中安排基础的教学内容,例如:报表编制、会计凭证审核等。创设地方单位模拟实训场景,依托现实的岗位环境,模拟全方位的会计服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相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促使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一定的会计操作技能,进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尽早体验岗位职责提供了支持。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会计人才模式中应该根据地方单位的会计岗位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将专业技能融入当前的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基于自主创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原则,按照“课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地方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完美对接。在地方人才的需求下,综合实际岗位要求,提高会计人才的基础专业技能,将培养会计人才电算化能力为中心,提升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拓展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转变传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社会实践性。
(三)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引下,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地方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的长效互动,培养出更具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强化校企之间的互动方式包括: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培养出单位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此类校企合作的用人方式不仅缓解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就业压力,还为地方用人单位解决了招人的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后情况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通过地方单位的反馈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强化校企长效互动还可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外聘具有财务经验的专家授课指导,聘请地方单位的在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帮助高职会计人才明确自身的毕业方向。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结合当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升高职会计人才的产业服务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会计人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中小企业中。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融合,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机制,统筹规划教学重点,做好会计专业的教学评价工作。在校企长效互动的推动下,培养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核心,重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通过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促进,培养出符合地方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会计人才在实际岗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提高了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专业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出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会计人才的高效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桃红.三方共育五层递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石油教育,2011(5):28-31.
[2]梁丽华.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14(19):77-78.
[3]李国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3(23):75-75,84.
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东部省份起点高、力度大。“这是一期高端班、精品班、重点班。”近日,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在山东省首期高端会计人才培训班上表示。据了解,首批参训学员共有60名,实行严把“入口关”,努力做到科学公正、优中选优,他们是从山东全省严格筛选的270名参考人员中进一步择优选拔确定的。
高级会计人才是广东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对培训班的组织举办作出重要批示并亲自审定培训工作方案。广东省财政厅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企业内部制约基本规范与实务案例浅析浅析”等重点、难点、热点不足,于去年底举办了为期10天的广东省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
西部地区在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也同样不甘落后。在偏远的新疆,从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以来,共选拔培养高级会计人才2期64人,结业32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迄今已选拔企业一期、企业二期、行政事业一期、注册会计师一期共185名高层次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培养效果显著。
重庆市现有高级会计师1800人,“到2020年,重庆市将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的会计人才队伍,会计人才发展水平在西部和长江上游地区领先,达到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水平。”重庆市财政局会计处处长左良伦表示,《重庆市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于近日印发。
两年、两期培训班、92名学员,勾勒出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进程,却远远无法囊括其中的涵义。“内蒙古大学EMBA会计领军人才方向班,是全国首个会计领军人才与高端商科教育的整合型创新项目。”财政厅总会计师赵兵表示。“将EMBA与人才领军培养相结合,对我们全区会计人才的吸引力更大。”财政厅会计处处长王栓柱说。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会计领军人才的最佳途径成为王栓柱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为此,会计处从2009年就开始筹划布局。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加快和该区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有益的探索。
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4-2006年连续3年在中国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到2006年末,中国-东盟经济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呈现区域加快发展的好势头。据专家测算,到2010年,中国-东盟贸易区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万亿美元,大幅提升到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并使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提高1个和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融入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并发挥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推动国际贸易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宽厚的、全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技能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不能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设想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习和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宽厚、全新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一是必须掌握和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二是掌握和熟练运用会计应用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通则、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三是掌握与熟悉会计本质与属性、会计职能与地位、会计对象与任务等基本原理。特别需要掌握运用会计理论对某一特定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会计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比较系统的会计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提高财务分析能力。
(二)业务精湛,及时进行职业判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难度和灵活性。新的经济业务、规定、处理方法不断出现,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国际市场和区域经济贸易中的利率、汇率、股票价格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风险在不断变化等等情况,要求会计人员业务精湛,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多种方法中快速选择最佳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核算,降低风险和成本。
(三)开拓创新,实施高效、综合控制
国际通行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高度重视对经营活动的控制。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会记账、算账、报账,还要能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算、风险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工作,在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中,还要能够进行跨国投资决策与跨国营运资本管理等工作。
(四)知识结构多元化,成为经营理财的行家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网络、软件等IT系列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要了解和熟悉经济贸易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同时要能够运用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目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教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客观情况,导致“两难”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等素质的会计人才奇缺。随着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发展,这“两难”现象更加突出,更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
(一)学科结构单一,会计人才知识面窄
一个严重的缺陷是过分注重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导致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基本上沿袭《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框架,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技术所必需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如:经济管理、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部分高校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修辅修制等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到位,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窄的问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改变。
(二)本科教学力量薄弱,会计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高校的会计本科、专科教育,既要进行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会计应用和研究水平。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骨干老师在教学第一线,大胆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传授会计基础知识、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的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偏少,且这部分名师、骨干的主要工作是指导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致使会计本、专科教学力量薄弱。另外,在目前追求高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师生比严重不足,班级人数过多,教室过于拥挤,导致教师指导不力,严重影响了会计本、专科学生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的人才业务功底不牢。
(三)培养模式单一,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由于种种原因,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才苗子,用整齐划一的培养规格和模式,压成了千人一面的所谓“合格人才”,遏制了人才在成长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力不强。
(四)不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的会计人才职业道德修养差
会计是一种职业性质很强的工作,有比较健全的职业规范。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较为普遍,甚至发生人格扭曲的现象。
三、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原则,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两种教育资源为培养方式,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为培养目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效优化和配置国内外教育、企业和人才资源等,探索形成“不求整体教育水平一流,但求办学特色”的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
(一)发挥优势,加快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倡导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改革
探索性、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主动寻求知识,知道怎么做和知道谁有能力去做,学会从丰富的知识系统中捕捉、提炼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运用到会计实践中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探索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强化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
2.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内容包括:精通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熟悉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具备国内会计师执业水准和基本具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师执业水平,能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能在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际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实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括:(1)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熟悉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和惯例;(2)具备良好的管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知识和能力;(3)具备良好的英语或东盟国家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达到与东盟人士无障碍交流水平;(4)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5)掌握良好的科研方法,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研究能力,了解会计学发展前沿,把握会计学发展动态;(6)具有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情操。
3.优化课程体系,突出重外语、厚基础、宽知识、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色
(1)重外语(英语、东盟国家语言),是指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外语学习课程调整为巩固和加强学习英语的基础上,增设东盟国家语言(小语种)课程,无论是英语还是东盟国家小语种,强化口语、听力、阅读、写作与翻译等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大学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通过国家四级、六级英语考试,熟练掌握和运用至少一个东盟国家语言进行交流。
(2)厚基础,是指具有较雄厚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会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税收、国际商法、中外会计准则与惯例比较等课程。
(3)宽知识,是指具有较宽的会计专业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投资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法学基础知识、经济法与税法等课程为必修课程,并要求学生选修管理类、经济类、人文科学类等2-5门课程。
(4)强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习训练。采取“四段式三类实习”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分两段深入企业进行实习,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或审计的过程和要求;建立手工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实验室;建立电算化会计实验室和电算化审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
4.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优化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国际会计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惯例,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鼓励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审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中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如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又能熟练应用国外财务软件。
(2)在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分析法、自学与讨论法、试验与实践相结合法、多形式作业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研究型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5.改革教学管理
全面修订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明确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包括主辅修制、选修制、弹性学制,为学生塑造自我、发展个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认真搞好教学管理,做好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抓好教材、教学大纲、题库建设,规范教学行为;完善院校、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的双重评教制度。
(二)加强同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1.大力借鉴和引进东盟国家会计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借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外部远程教育、海外办学和马来西亚的“双联课程”等;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课程和外语版教材,部分课程直接用外语授课。
2.建立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办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联合办学方向上,可以同东盟高校在会计人才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层次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包括开展联合办学的学位课程和双学位课程;在联合办学内容上,引进东盟的先进教育资源,学习的优秀办学理念和方法,借助东盟国家高校的管理经验;在办学方式上,可以互派访问学者、交流教师、交流学生到对方国家高校学习,互通学习课程;在学分机制上,扩大在教育质量监督和认证领域的合作,寻求建立中国―东盟之间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的互相认证制度。
3.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工作,促进双方高等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中国-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互招会计学留学生,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带动高等教育升级,推动高等教育的优化。通过招收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增进对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了解,增加我国高校学生同东盟国家学生互相接触、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与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进步。
(三)校企联合,创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的联合办学,提高会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我国高校同东盟国家企业集团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实现校企强强联手的培养模式。一是实行东盟国家企业给我国高等院校注资的方式联合办学,校企实行董事会方式进行管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二是东盟国家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赞助我国高校,企业委托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三是东盟国家的企业作为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海外实习基地,每年选派中国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在优秀的学生中挑选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改革;“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不断应用,电子商务得到快速的发展,电子支付方式被广泛应用,这些都促进了会计内容的不断变化。本文研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出现的新变化,为会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1会计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会计人才培养是对会计人才培养训练的过程,现如今会计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互联网专业界限更加模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传统的会计工作将会消失,会计不再做“会计”,会计专业也变得不专业,社会需要“通才”。这给我们的会计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我们的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本文就互联网下会计人才培养专业进行讨论。
2互联网对会计学基础理论的影响及人才培养对策
基础会计学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初学者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基本理论部分的核心是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等式、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的核心是围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展开的会计核算循环过程和基本方法。由于互联网技术兴起,实体店、商场的销售部份被网络销售代替,其结算方式也由现金或银行结算变成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生产方式也由生产、储存、销售变成产销一体的协同生产,几乎不需库存,加上电子开票系统,电子报税系统广泛使用。所有这些变化对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会计影响如下:(1)会计主体影响,在传统会计环境下,会计人员大都由企业雇用,会计人员比较容易理解会计主体性,他们明白会计主体就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而在互联网下会计人员可以共享,记账,网络记账成为新宠,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主体观念较模糊。(2)货币计量有新内含,传统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它具有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四大职能,互联网下,其支付手段发生较大变化;互联网金融兴起,也改变了金融成本。(3)会计分期也发生变化,传统会计下,由于考虑会计工作量,在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率之间进行平衡,一般是一月结一次账,而在互联网下,会计结账期可以变短。(4)会计账、证、表都发生变化,首先原始凭证变成网上原始凭证,入库单也是机制、支票等结算凭证是手制,有的没有;会计报表由网上报表,采用通用代码编辑。(5)没有平行登记,在传统会计环境下,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工作分总账和明细账,由不同人同时登记,这样一方面进行内部监督,同时通过月未对账,能查出账簿登记问题,而在计算机处理账务情况下,没有总账与明细账平行登记。其内控主要通过凭证审核。(6)财产清查制度也发生变化,在互联网财产物资可以通过条形码技术将商品、材料扫描进采购、存货系统,自动生成相应凭证进行总账系统,月未自动盘存商品,也就是采用永续盘存制盘点,实地盘存制在传统会计下,平时材料、商品入库已根据相关凭证登记入账,但由于难以分辨同种商品不同成本而没入账,月末以存计销而形成一种财产清查制度。针对互联网技术对会计学基础理论产生影响,应加大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同时开设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知识学习,同时应学习数据采集,条码技术学习。
3互联网对财务会计影响及对策
目前财务会计主要按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线展开的教学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会计处理业务和方法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传统会计中存货计量方法主要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采用先进先出法要求存货按一定方法流转,要让存货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这样计算的成本才精确,这在互联网下没有必要,因为互联网下存货就通过供应链系统进行管理,在ERP下供应链与财务系统就集成在一起。加权平均法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而采用的一种简易计算成本方法,这种方法计算结果不精确,所以在互联网下发出存货采用个别计价法更方便。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销售占比越来越大,而网上销售可实现直销,商品由厂家直接发往消费者,这样网络营销企业销售会计核算业务也发生变化。直销商品成本结转如下。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在途物资而传统销售成本结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2)互联网下财务会计的估计方法更科学合理。财务会计课程中有许多会计估计方法,这些会计做计方法在传统会计下出于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考虑,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由企业根据实际选择一些节省工作量的简易方法,在核算时没有满足精确性要求。如坏账准备会计准则规定可以用应收账款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在互联网下,会计上应收账款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系统进行账龄自动管理,通过设置不同账龄下坏账比率,可自动计算坏账数额。持有至到期投资也可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实际利率法下投资收益。在传统会计下固定资产折旧往往为了减轻会计人员工作量,往往以本月月初固定资产原值乘固定资产分类折旧率来计算,而不是采用使用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计算折旧。而在互联网下会计折旧则采用使用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工作量法,这样可使会计折旧计算更准确。(3)互联网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影响。为推动企业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财政部于2010年《财政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于是产生会计报表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aboutdata),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在许多领域有其具体的定义和应用。元数据是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或者说是用于提供某种资源的有关信息的结构数据,是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资源等对象属性的数据。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研究出现网络销售新业态,各种网络居间企业出现,会计导致新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业务出现,当机器人销售出现后会出现会计业自动化。因而会计人才培养应反映这种变化,会计人才应知道有关商业智能相关知识,应对网络直销知识有相当了解,并对跨境电商软件使用有相当了解,如速卖通使用。同时还应学习网上报税,网上通关知识。结合互联网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应对会计人才开设元数据相关知识讲座,开设大数据分析课程、并对数据采集技术,射频技术进行讲解。
4互联网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4.1在互联网下传统成本核算日益简单化和自动化
在传统成本会计中,我们进行成本核算主要有三种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它又分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在互联网下可只保留品种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必要,在传统成本会计下货物与成本不同时结转情况,在网络环境下不会出现,同时约当产量法计算不准确,可改成工序作业成本法,这样计算结果更准确。
4.2互联网下作业成本成为新庞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对象(产品、服务、客户等)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理论原则,以作业为中介,确定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再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从而摆脱了传统成本核算无法分配复杂而高额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的困境,使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分配得更为合理,以便较及时、准确、真实地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在互联网下,加强作业成本学习,将作业成本与供应链结合起来。通过工序、节拍引入,分析工序、节拍成本变化动因进行明细科目设置,通过ERP软件核算各种动因成本和工序成本,最后在成本分析模块中进行作业成本分析,为降低成本提供决策依据。加强ERP会计软件和SAP会计软件应用,将上述会计与互联网新技术结合,通过ERP、SAP会计软件学习,学生对互联网下会计理论、实践变化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宇.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财务报表质量的改进[J].会计师,2007(06).
[2]孙文刚.论资产负债观的确立[J].齐鲁珠坛,2005(06).
[3]李艳花,刘辉,詹德超.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浅析[J].河南科技,2006(10).
[4]贾小能.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06).
[5]杨乐,徐芳.对新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观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7(09).
[6]杨海燕.论资产负债观的确立[J].经济师,2007(02).
[7]武海英.作业成本法在公路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8]涂南,张丹橘.产品的制造成本——以某中国电子制造厂的产品生产成本核算方法为例[J].价值工程,2011(23).
[9]刘意怀.发电企业作业成本法实施设计[J].财会研究,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