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2: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110kV配网;电力网络;变电站建设;电力系统 文I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08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41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行,城市的用电负荷也随之不断增加,110kV配网中需要建设更多的变电站。但是,由于城市的人口相对密集,土地面积紧张,想要在市区建设这些变电站,就必须考虑到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以及电磁干扰噪声干扰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应用的预制仓式变电站中,能够实现二次自动化设备的预制,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与工作量仍然很大,因此选择建设结构更加紧凑的变电站是未来发展的目标,而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就是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变电站结构。
2 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的建设要求
在城市区域内建设变电站,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满足其自身的美观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所以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的具体建设要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变电站能够在户外正常运行,并需要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防盗能力以及防破坏能力;第二,具有优秀的防腐性能,确保正常使用40年后不得产生锈蚀;第三,变电站的防腐这标准必须达到国家标准以上;第四,运行噪声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第五,占地面积应控制在设计范围以内,保证整体结构的紧凑型性;第六,能够实现一体化安装,以缩短工程施工周期。
3 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建设方案
3.1 变电站整体方案
在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的结构设计中,通常会包括110kV的GIS预制仓、二次自动化预制仓、无功补偿预制仓、消弧线圈预制仓以及变压器预制仓等。这些预制仓的股价结构均为异地式,能够满足较高的刚度与机械强度要求,选用的材质以优质碳素结构钢为主。预制仓的防护要满足IP33D的要求,而仓体接缝处防护等级要保证在IP54以上,仓体内部应使用钢板与阻燃材料分成不同的隔室,这些隔室之间的防护等级达到IP2X。预制仓中的门板、框架以及上盖据需要使用优质冷轧钢板作为材料,并对表面进行喷砂等方式的防腐处理,框架处钢板的厚度必须保证在2.5毫米以上,门板以及上盖板的厚度必须保证在2毫米以上。仓体内部的填充物可以选用聚氨酯防火材料,保证仓体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仓体中使用的金属构件的防腐处理必须保证40年不出现锈蚀,外侧的冷轧钢板必须经过处理,以确保其防腐性能。由于仓体内部需要设置变压器、计算机等自动化控制设备,必须保证具有良好的防潮与防尘性能。预制仓的外形应符合其应用要求,必须做到不易积水,顶盖应保证有一个大于5°的散水坡度。仓体的设计中必须减少紧固件的外露数量,防止出现水经过紧固件进入壳体内部,对于已经穿透外壳的孔,必须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如果无法避免出现紧固件外露,则应选择不锈钢材质的紧固件,防止出现锈蚀。为了保证仓体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必须保证一般周围空气温度下电器设备的温度低于最高温度,同时必须保证高于最低温度。每个仓体的内部都应在顶部安装自动烟感系统,烟感系统与自动化系统接通,一旦出现火灾,能够避免火灾的进一步
蔓延。
3.2 变电站整体建设模式
在选择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的建设模式时,需要根据其占地面积与位置的需求来选择,一般选择落地平铺的建设模式,也可以选择立体建设模式,可以将仓体安装在基础层的置顶位置,其设计时必须对仓体承重以及减震系统进行处理。上下两层的仓体间必须设立有效的隔震设施,用户消除震动与噪音。上层的仓体结构的总重量要控制在100吨以下,最下层仓体的框架必须能够承受100兆帕以上的应力。
4 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主要技术要求
4.1 仓体防辐射性能要求
预制仓的防辐射主要采取工频辐射防护的方式,对110kV的预制仓进行防护相对简单,当时进出线接头处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变压器预制仓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方案:第一,选择合适的线路接入方式与路径,尽可能使用地下电缆;第二,变电站中应减少分相设备数量,使用三相设备取代,以便可以应用三相电的优势来消除电磁场;第三,应用适当的方法来屏蔽电磁场,对工频电磁辐射采取屏蔽的措施效果非常明显,站内的高压设备与分立式输电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电磁场,因此高压设备应使用GIS装置,利用建筑中的技术结构建立屏蔽网,实现对电磁场的屏蔽。与此同时,在变电站的防雷设计中,可以增加金属网钢筋的数量,使用截面较大的主筋进行连接,还可以通过增加接地极数量,增加金属网的截面等措施提高屏蔽效果。
4.2 变电站隔音性能要求
为了保证变电站在工作过程中发出的噪音不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在进行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设计时,必须采取以下隔音措施:第一,在设计中选择低噪声轴流风机与消声百页,从源头减小噪声的产生;第二,将变电站设计为具有形状规整、密封隔音等特点的双侧结构箱体;第三,在变电站周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种植相对高大的数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够起到隔离噪音的效果。
4.3 仓体防腐性能要求
为了增强仓体表面的防腐性能,需要对其使用热喷锌、喷砂、喷锌加涂料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不锈钢彩板,则需要使用喷砂、喷户外高档聚氨酯面漆的方式提高防腐性能。在这些金属材料经过防腐处理后,必须保证其具有较高的附着力,确保仓体表面能够达到40年不出现锈蚀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仓体的底架,则需要采用喷砂、喷锌的处理方式,并使用沥青漆进行重度防腐,确保40年不出现锈蚀。对于喷锌表面的质量要求如下:必须保证涂层均匀,其中锌层的厚度必须保证在55~65微米以上,并且不会出现裂纹、起皮、掉块等
缺陷。
4.4 仓体保温性能与耐寒性能要求
预制仓的仓体部分一般采用三层的金属结构,应用与冰箱类似的保温工艺。通常情况下,选用的是双层优质钢板,将这两层钢板间填充聚氨酯等防火保温材料,再与环保金属装修层组合在一起。仓体的门板结构中应用了断桥隔热的技术,其中内板与外板处于悬浮状态,间距必须保证在3毫米以上,并在其中填充聚氨酯,保证门板的热传导率在2%左右。与此同时,仓体的内部还要设计安装自动温控装置与能够长时间加热的装置,确保仓内温度的稳定。高低压仓必须拥有高湿排风设施与自动启停空调设备,如果出现隔室内的温度超出0℃~50℃这一温度范围时,空调设备就可以自动启动,能够实现对内部温度的调控。如果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高湿排风设施就会启用,有效地降低仓内的湿度。
4.5 仓体密封性能及仓韧ǚ缧阅芤求
为了确保仓体的密封性能可以满足变电站的要求,必须为仓体制作密封条,这些密封条可以使用硅橡胶或三元乙丙等材料制作完成,具有高弹性的特点,且必须保证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与此同时,如果仓体内部设有SF6这类电气设备,必须为其设计专门的监测装置以及排风系统,对仓体上的电动进风风阀以及强制排风轴流风机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实现快速起停,电动风阀及轴流风机的总通风量需保证每2min将仓体内空气换气一次。此外,在仓体的设计中会存在仓体密封性能与通风性能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排风系统采用严格的防尘处理,风机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排风与除湿操作的实际需求。
4.6 仓体的抗内燃弧性能要求
预制仓的仓体必须采取抗内燃弧措施,并为其设置专用燃弧泄压通道。燃弧通道的最佳位置应处于单元柜的上方,并且需要与所有功能隔室的泄压通道形成连接,以确保在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时的人身安全。此外,在设置泄压通道时,开关柜顶部不应设置泄压板。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模块化预制仓式变电站已经成为110kV配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变电站具有占地面积小、投入成本低、施工周期短以及可靠性高的优势,是推动电力系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周佳,贝新宇.输变电设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0,(4).
[2] 赵璐,王友辉.预制仓式全金属密封变电站在城市中心变电站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15,(12).
[3] 王青.智能变电站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8).
[4] 李勤.关于变电站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探究[J].硅谷,2013,(19).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were analyzed, discussed the various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work smoothly.
Key words: intelligent substation; construction;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M411+.4
前言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撑。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汇集的焦点,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变电站的特点分析
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施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同常规变电站一样连接线路、输送电能,担负着变化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控制电能流向、调整电压等功能。智能变电站能够完成比常规变电站范围更宽、层次更深、结构更复杂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变电站内、站与调度、站与站之间、站与大用户和分布式能源的互动能力更强,信息交换和融合更方便快捷,控制手段更灵活可靠。具有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和高级应用互动化等主要技术特征。
2、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概述
2.1 紧密联结全网。从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看,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要有利于加强全网范围各个环节间联系的紧密性,有利于体现智能电网的统一性,有利于互联电网对运行事故进行预防和紧急控制,实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统一协调控制,成为形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节和纽带。智能化变电站的“全网”意识更强,作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部分,其在电网整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明
2.2 支撑智能电网。从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上看,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水平,应与智能电网保持一致,满足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等运行性能的要求。在硬件装置上实现更高程度的集成和优化,软件功能实现更合理的区别和配合。应用FACTS技术,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电流和潮流分布进行有效控制。
2.3智能化变电站允许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在海西电网中,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智能化变电站是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入口,从技术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必须充分考虑并满足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需求。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形成微网与配电网并网运行模式。这使得配电网从单一的由大型注入点单向供电的模式,向大量使用受端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多源多向模块化模式转变。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从继电保护到运行管理都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
2.4 远程可视化。智能化变电站的状态监测与操作运行均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可视化与自动化,以实现变电站真正的无人值班,并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2.5 装备与设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高度的整合与集成,所有的装备具有统一的接口。智能化变电站时建设时,所有集成化装备的一、二次功能,在出厂前完成模块化调试,运抵安装现场后只需进行联网、接线,无需大规模现场调试。一二次设备集成后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对变电站的建造和设备的安装环节而言是根本性的变革。可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大量节省现场施工、调试工作量,使得任何一个同样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建造变成简单的模块化的设备的联网、连接,因而可以实现变电站的“可复制性”,大大简化变电站建造的过程,而提高了变电站的标准化程度和可靠性。出于以上需求的考虑,智能化变电站必须从硬件到软件,从结构到功能上完成一个飞越。
3、智能化变电站建设的技术关键
与常规变电站设备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的采样传输与控制,包括 “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其中,由的技术相对成熟、由的技术还处于试运行和研发阶段,需在现场结合其他变电设备进行调试。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全景广域实时信息统一同步采集,实现变电站自协调区域控制保护;与调度实现全面互动,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
3.1 测量数字化技术。一次设备的状态信号(如变压器油温、分接开关位置、开关设备的分、合位置等)都需要痛过模拟信号电缆传送至控制室进行测量。测量数字化就是对运行控制直接相关的参数进行就地数字化测量。测量结果可根据需要发送至站控曾网络或过程层网络,用于一次设备或其部件的运行与控制。数字化测量参量包括变压器油温、有载分接开关位置、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
3.2 控制网络化技术。在运行中,变压器的冷却系统、有载分接开关和开关设备的分、合闸操作都需要控制,而控制网络化就是对控制需求的一次设备或其部件实现基于网络的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一次设备或其部件自有控制器就地控制;智能组件通过就地控制器或执行器控制;站控层设备通过智能组件控制。
3.3状态可视化技术。状态可视化由智能组件中的监测功能模块完成,但其依据的信息不局限于监测模块,还可以包括测量及系统测控装置等模块的信息。可视化是智能一次设备与电网调控系统的一种信息互动方式,准确实时地掌握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
3.4功能一体化技术。传感器作为二次设备的状态感知原件,参与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二次与一次设备的融合,传感器将一次设备的状态信息转化智能组件的可测量信息。
3.5 信息互动化技术。作为智能一次设备的一部分,智能组件是一次设备与电网调控系统之间信息互动的桥梁,作为电网的原件,智能一次设备主要提供智能化信息,而真正的智能化应用,需要有调控系统实现,智能组件将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信息通过站控层发送至调度系统,支持调控系统对电网优化控制。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工厂化 一体化 自动化
0 引言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采用集成化智能设备和一体化业务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供货、一体化调试的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模式,实现“占地少、造价省、可靠性高”的目标。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实施了50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扩大示范工程,旨在进一步验证和提升第一批示范工程应用的技术路线和相关标准,为后续智能变电站建设和推广提供依据。
为确保扩大示范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有必要紧密结合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产品技术特点,对项目组织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研究,以下从工程设计、生产采购、厂内调试与集成、现场实施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一体化、标准化设计
(1)编制产品技术方案
针对各个示范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国网的相关标准规范,组织研发、工程、设计人员成立技术方案支撑团队,从方案确定、设备选型、设计图纸、生产支持、系统联调乃至现场调试阶段全程进行方案的跟踪、评审与变更。方案支撑团队首先对合同范围内的所有设备进行逐项审定,确保选用的设备的软硬件满足合同的要求,同时均通过国网公司统一组织的入网检测。
预制舱吊装需要编写专项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负荷测算,充分考虑吊装实施安全措施,确保吊装安全。预制舱运输需要进行道路勘探,以合理设计预制舱的机构尺寸,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满足道路运输中对高度、重量、转弯半径等的具体要求。
(2)多单位、多专业协同设计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采用全站二次设备集中招标的一体化供货模式,集成商负责各个单位、各个专业的统一协调工作。各厂家的二次设备屏柜最终在集成商处进行一体化集成,即入舱安装,因此需要各个厂家二次设备屏柜设计、预制舱结构设计、设计院二次布线设计能够进行跨单位、跨专业的协同工作,即实现一体化设计。例如各厂家的屏柜颜色、型式、开门方向、并柜结构、与舱体固定的配合结构等均需要进行充分沟通、协同设计。而舱内屏间电缆清册和预制光缆清册往往需要各专业设计方案确定后,设计院根据各个专业的图纸出具施工图后才能给出,留给后续长度复测、生产采购、安装集成的时间非常有限,需要集成商与各厂家设计人员和设计院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
(3)设计联络会议
公司设计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专业、各厂家的设计人员与业主和设计院召开设计联络会议。在设计联络会上,和相关设计院、业主单位进行细致的沟通,确定以下工作内容:
1)复核投标产品的主要性能和参数,并进行确认。
2)需设计院或用户进行工程项目的详细提资。
3)确定项目里程碑计划。包括方案确定、设计确认、生产完成、厂内联调、系统集成、运输发货、现场调试、验收投运等。
4)讨论各配合厂家、设计院、业主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5)决定土建要求/运输尺寸和质量,以及工程设计的各种接口的资料要求。
6)讨论监造、工厂试验及检验问题。
7)讨论运输、安装、调试及验收试验。
8)沟通总进度控制、质量保证程序及质控措施。
2 模块化、工厂化生产
生产加工阶段根据各个专业的耦合关系,做好详细的生产采购计划,将项目生产、采购任务进行分解。按公司质量体系的规定做好产品状态标识,加强生产过程检验和采购到货检验,确保工程产品质量。参与工程实施的人员须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相关产品作业指导书进行调试、检验及现场服务。
对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等模块化集成设备,按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模块,在厂内进行设备集成。设备入舱集成环节,与项目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充分交流,熟悉地区二次电缆安装接线规范要求,做到和现场施工工艺的一致性。
3 一体化、自动化调试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工程项目采用一体化、自动化的调试手段,可最大限度的将厂外工作向厂内转移,提高厂内联调工作效率,减少现场调试的工作量,缩减现场调试周期,提高现场调试质量。具体步骤如下:
1)制订联调方案。制订厂内联调和发货计划,梳理全过程工作任务分解表并提交由业主方审核确认。
2)联调提资。编制工程项目提资清单,向运行单位、设计单位、其他调试单位进行多方位的提资,收集相关ICD模型文件和图纸资料。
3)SCD集成。利用虚端子可视化工具,批量导入各厂家ICD和设计院虚端子,可视化检查虚回路,在线修改后离线导出文件供他方确认。大大提高了SCD集成效率。
4)单体调试和设备互联测试。在设备联调前利用自动化调试工具进行单体调试。各厂家设备进行互联测试,为系统级调试做好装置级的准备。
5)一体化调试。各厂家二次设备1:1模拟现场连接方式进行组网,在厂内进行二次设备的充分联调。联调过程中采用自动化调试工具检验虚回路配置的正确性、核查过程层和间隔层实时数据、进行网络故障定位分析,提高系统调试效率。各厂家、业主、维护与运行单位、设计院、电科院、施工方均派员参加厂内联调,并对联调结果进行验收确认,做到调试、验收一体化,厂内、现场一体化。
4 装配式建设、施工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通过一体化调试方式在厂内进行了充分的系统联调,通过预制舱等模块化集成手段实现了二次设备的安装、接线和整体运输,通过预制式光、电缆的应用,使得模块间建立起快速的连接方案。这都减少了现场调试、施工的工作量。
现场仅需进行预制舱和模块化二次设备的整体就位,模块间二次光电缆的快速插接,二次设备与一次设备的联调传动,变电站与调度远方的通信调试和信息核对。模块化二次设备采用装配式建设、施工方式,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5 结语
本文所述的变电站组织实施方案在国电南瑞所承担的9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扩大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通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一体化调试和装配式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示范变电站应用了预制舱、二次设备模块化集成和预制光缆,采用了工厂化、一体化的调试手段,减少了现场安装、接线、光纤熔接和工程调试的工作量,实现了环保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源成本。
参考文献
[1]宋旋坤,李敬如,肖智宏等.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整体设计方案[J].电力建设,2012.11.
[2]王进虎,杨威,王娜,吕宾宾.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调试技术研究.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07.
[3]刘强兴,田家运.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与系统优化集成探讨. 电力系统装备,2015.06.
[4]何磊,孟强,田霞.智能变电站试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电工技术,2013.05.
作者简介: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电力事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建设更加智能化安全化的电力设施,促进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发展,提升电力事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支撑推动作用。变电站作为电力输配过程中的重要电力设施,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对电力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变电站建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有待提升,电力设备的消耗和电能的流失也成为传统变电站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变电站的检测和维护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成本。智能变电站,是在智能电力设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检测、控制等工作的自动化,提高变电站的分析决策和智能调节性能。
1.智能变电站的内涵
智能变电站是通过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安装和使用先进的变电设备,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变电站的运行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智能变电站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和电力网络运行中的稳定性,提高运行问题的解决能力。智能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变电站在变电站本身或者电网出现问题时,自动对相关问题进行修复和解决,或者提前向电力管理监测单位发出预警信息,从而减少电力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给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带来的不便和损失,增强电力管理部门的问题处理能力。此外,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通过高科技的使用,还能大大提高变电站信息采集、检测等工作的精确性。
2.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分析
2.1硬件的集成技术
在以往的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变电站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都是通过中央处理器与芯片或设备的配合来完成的,相关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都集中在中央处理器中,这就造成变电站的相关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都要中央处理器来完成,中央处理器的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所有变电站工作的质量。这样很容易造成中央处理器在处理信息数据时,无法做到及时有效。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智能变电站的硬件设计越来越模型化、自动化和模块化,这就使得变电站在进行硬件设计时,可以针对不同板块的技术要求,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分散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中过于集中、低效的问题,使信息的处理和计算更加实时性,从而保障变电站信息处理和传输的及时有效。
2.2软件的构件技术
在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变电站软件的构件设计,是保障电网信息传输和测量、控制的实时、迅速的有效手段。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变电站的发展需要和电力网络的运行规划,在变电站和电力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智能变电站软件构件的安装设计,可以使变电站的电网信息和管理部门之间形成远程信息传输,实现变电管理部门对电网运行中的问题进行远程的维护和管理,并根据智能变电站的智能修复和处理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处理和修复,实现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等功能。
2.3信息的管理存储技术
信息的储存是进行电网管理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准确采集和传输的安全性是当前电网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和需要进行提高的重要环节。智能变电站在信息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在遇到意外情况和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其自我修复和自我处理功能,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解决,从而保障信息采集和传输工作的安全性,使电力管理部门获得的电力数据和信息更加科学、准确。
3.智能变电站的构建方式
3.1体系架构
智能变电站在体系建构上,为了保障变电站的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效配合,其构建更加完善、紧凑,更有利于变电站发展过程的高效率建设。智能变电站在设计过程中,由于要考虑到各个硬件设计之间的独立性和配合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虽然各模块之间更加紧凑,但是却互相具有更高的独立性。而为了保障信息采集传输的安全有效,在软件构建和硬件的设计上,又保障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密切配合,从而使智能变电站既实现了各个硬件模块之间的独立高效运行,又使得智能化的结构整体形成密切的配合关系,从而实现了设计的完善和紧凑,提高了运行的安全和灵活高效。
3.2保护控制策略
继电保护是电网发展过程中提高电网保护措施和事故防范措施的重要手段,以往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由于缺乏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往往采取定期检测的保护措施,这种保护方式无法监测到电网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跟踪检测。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设定,对电网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运行状态进行自动判断,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自动调整的保护措施,从而使继电保护动作更加实时快捷,并实现了对动态电网信息的实时检测。
3.3信息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是电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智能变电站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广泛使用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信息传输过程也受到了这些技术带来的风险威胁。智能变电站在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提高变电站的智能水平,升级智能设备的的性能和防护能力,实现对变电站网络通信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并对网络内传输的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来自网内外的恶意攻击和窃取。除此之外,网络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权限管理和存取控制技术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结语
关键词:标准配送;智能变电站;标准化;装配
引言
2009年国家电网启动第一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的建设,经过5年的探索和研究,智能变电站技术在原理研究、设备研制、设计优化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基本确定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1-4]。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正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之一。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建设,形成电气一次、二次、土建各专业标准化技术方案,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的目的,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2013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的首批五项标准配送式变电站试点工程已经相继建成投产,文章对这五项试点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对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标准配送式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技术方案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建设。标准化设计的主要技术表现形式为:应用通用设计和通用设备进行电气主接线设计、电气总平面布置以及设备选择;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接线标准化,采用预制光缆、预制电缆,实现“即插即用”;建、构筑物应用装配结构,结构件采用工厂预制,实现标准化,统一建筑结构、材料、模数,规范围墙、防火墙、电缆沟等构筑物类型,应用通用设备基础,应用标准化定型钢模。模块化建设的主要技术表现形式为:电气一次设备高度集成测量、控制、状态监测等智能化功能,监控、保护、通信等二次设备全部集成布置于预制舱,一、二次集成设备最大程度实现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有效减少现场安装、接线、调试工作,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建、构筑物采用工厂化预制、机械化现场装配,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劳动力投入,实现环保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基础采用标准化定型钢模浇制混凝土,提高成品工艺水平。
(1)一二次设备高度集成。一次设备本体配置传感器、智能组件,集成就地测量、控制、保护、状态监测等智能化功能。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状态监测单元就地布置间隔内,与汇控柜整合形成智能组件柜。厂内完成接线、调试,现场整体安装。10kV、35kV采用“预制舱式配电装置”,10kV、35kV开关柜分别布置于各自预制舱内,舱内设置安防、消防、暖通、照明、接地等设施,整舱运输、现场拼接。
(2)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实现二次设备整体采购,根据统一功能要求和技术规范,集成商承担全站二次设备配置、调试、运输、安装等工作。预制舱内布置二次设备屏柜、交直流配电系统、通信设备,设置安防、消防、视频监控,配置暖通、照明、接地设施,二次设备在工厂内完成安装、接线、集成调试等工作。预制舱整舱运输配送,现场整体吊装、就位。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大大减少不同二次厂家之间现场技术协调,提高了二次系统整体性能,缩短了建设周期。
(3)二次接线即插即用。采用预制光缆、预制电缆,实现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光缆、电缆标准化连接,二次连接“即插即用”,提高了二次线缆施工的工艺质量和建设效率。
预制光缆、电缆由统一标准的连接器插座和插头、线缆、热缩管等构成。插座侧固定于屏柜与设备连接;插头侧连接线缆,按照定制长度工厂预制,现场插接。变电站二次回路采用标准化设计,跨房间、跨场地不同屏柜间二次装置连接采用预制光缆,一次设备本体机构箱至汇控柜间的控制电缆采用预制电缆,接线快捷、准确。
(4)装配式建构筑物。a.装配式建筑物。建筑物采用标准配送式结构,统一建筑结构、模数、柱距、层高、跨度等,形成标准化预制件,工厂加工、现场整体安装,0米层以上建构筑物全面实现装配化。建筑物主体一般采用轻型门式钢架结构或钢框架结构,外墙、内墙、屋面板等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墙体,建筑墙板开展模块化、精益化设计,在工厂内预留孔洞,完成各类埋管、接地件、配电箱、插座等安装定位。现场无需开孔埋管,实现建筑物各类管线全部暗敷。b.装配式防火墙、围墙。围墙、防火墙采用装配式组合墙板体系,预制混凝土柱插接预制墙板型式,墙板工厂预制,运抵现场后采用插接安装。c.装配式构架。设备支架由设备厂家配送支架柱,现场安装的方式,与基础采用地脚螺栓连接,其方便施工及安装,减少混凝土基础杯底找平和二次灌浆施工环节,缩短工程周期。构架梁采用三角形格构式桁架结构,三角形格构式桁架梁分为钢管格构式和角钢格构式,钢管格构式钢梁弦杆拼接接头采用法兰连接;角钢格构式钢梁弦杆拼接接头采用螺栓连接。梁腹杆可以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
2 试点工程的经济技术分析
2.1 大幅减小变电站占地面积。试点工程围墙内占地面积减少10~25%、建筑面积减少15~30%。
2.2 大幅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工程设计、工厂加工、土建施工、安装调试等环节有效衔接,实现全过程精益化管理。试点工程建设周期较常规变电站减少约60%,土建施工、电气安装、现场调试时间较常规变电站缩短约50~60%。
2.3 有效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与常规变电站工程相比,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减少了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二次设备数量、施工安装工作量,现阶段由于建构筑物预制件尚未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建筑工程费用有所增加,初期建设成本较常规变电站高约1.5~5%。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大幅缩短建设周期,220kV变电站可提前9~10个月、110千伏变电站提前6~7个月取得经济效益,经LCC成本测算,全寿命周期较常规变电站降低5~10%。
3 发展方向
经过首批五项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技术经验积累之后,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第一、电压等级向330kV和500kV发展;第二、装配式建筑物向多层结构发展;第三、智能化变电站集成更多的高级应用功能,包括:故障综合分析、智能告警、远方不停电修改及核查定值,实现自动化系统信息一体化、模型标准化。
4 结束语
目前,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首批试点工程的实施,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优势已经突显:占地少、效率高、功能集约、信息集成。随着其在关键技术、设备制造和功能应用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在投资、占地、环保、建设效率和智能应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必将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典型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评价报告[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1.
[2]国家电网公司.Q/GDW383-2009.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66)~750kV智能变电站部分(2011年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关键词:标准配送式;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1引言
为集成应用新技术、 深化标准化建设;适应“大运行”、“大检修” 要求;提高智能变电站建设效率;全面提高电网建设能力。国网公司2013年决定继续选取部分110kV~500kV变电站作为第二批配送式变电站试点。某110kV变电站作为第二批试点工程,于2014年2月开工建设,2014年9月竣工投产。结合工程特点,总结配送式变电站设计中关键二次技术要点。
2标准配送式变电站技术特点
配送式变电站遵循“安全性、适用性、通用性、经济性”协调统一原则 ,实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约环保、节地节资。概括为“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
(1)标准化设计
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采用标准化连接,实现二次接线“即插即用”。支撑“大运行、大检修”,实现信息统一采集、综合分析、智能报警、按需传送。实现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
(2)工厂化加工
建、构筑物主要构件,采用工厂预制结构型式。保护、通信、监控等二次设备,按电气功能单元采用“预制舱式组合二次设备”。一、二次集成设备最大程度实现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
(3)装配式建设
建、构筑物采用装配式结构,减少现场“湿作业”,实现环保施工,提高施工效率。采用通用设备基础,统一基础尺寸,采用标准化定型钢模浇制混凝土,提高工艺水平。推进现场机械化施工,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现场安全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3二次设备布置及预制式组合二次设备舱
(1)二次设备布置
全站仅设置1面Ⅲ型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舱,放于配电装置区,取消二次设备室。交直流一体化电源布置于10kV开关室内,一体化电源模块柜主要包括2个模块:1组蓄电池+直流馈线柜+直流充电柜;交流进线+分段柜。一体化生产、调试,整体运输,减少现场拼柜及柜间布线调试时间。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安装于预制式智能控制柜内,在厂内安装调试后配送至变电站。
(2)预制式组合二次设备舱
舱体尺寸12200×2800×3133mm(长×宽×高),保护测控装置屏柜尺寸统一为2260×600×600mm(高×深×宽),服务器柜尺寸统一为2260×900×600mm(高×深×宽),为增加舱内屏柜数量,预制舱采用“前接线前显示”二次装置,屏柜双列布置。
舱内二次设备按照功能分为站控层设备模块、间隔层设备模块、通信设备模块。预制舱内二次组合设备,含消防、通风、照明等附属设施均在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实现二次接线“即插即用”,有效减少现场安装、接线、调试工作,提高建设质量、效率。
4 二次设备前接线技术
(1)保护、测控装置“笔记本式”前接线方案
在保持现有装置硬件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保留操作显示面板,面板和装置插箱一体,显示面板的一侧和插箱面板通过铰链相连。正常工作时,显示屏遮挡住插箱内部的端子接线、连接器、板卡等;操作显示屏时,只需要打开屏柜门。前接线示意图如图4-1所示。此方案对现有装置硬件结构改动量小,同时可满足施工、运行使用需求。但设计中要注意面板电源供电可靠性及电磁干扰问题,目前主要设备厂家均已解决干扰问题。
(2)电源模块 “热插拔式”前接线方案
交直流监控装置、绝缘监测装置本身采用插件式安装,所有的插件板均可独立的从装置中抽出,可将原装置旋转180°,使接线端子朝向屏前方,液晶显示面板可与上述保护、测控装置类似前置布置。
整流模块、DC/DC变换器、UPS电源模块采用的多个模块组合设计,模块本身是热插拔设计,无需改为前接线即可方便安装和检修。
其他元件包括开关信号采集模块、开关遥控控制模块、蓄电池巡检模块、辅助电源模块和继电器装置等。这些元件本身不带显示面板,实现前接线方式非常方便。
5预制电缆及光缆
慈云变110kV及主变一次设备至智能控制柜间电缆使用预制航空插头,实现二次标准接口。预制电缆采用圆形高密度航空插头,体积小,密度高,单端预制。
户外预制光缆与舱内装置连接方案采用光纤集中接口柜+舱内尾缆方案,舱间长光缆统一采用4、8、16、24芯,双端预制;舱内尾缆由厂家连接后连同二次设备舱整体配送。
6信息一体化及高级应用
站内信息内容应规范化及标准化,采集采取统一命名格式,实现信息分类展示。本站高级应用功能由站控层设备集成实现,主要的功能有顺序控制、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事故信息综合分析辅助决策、支撑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源端维护等功能。
参考文献
[1]高美金,傅旭华.标准配送式变电站的特点与建设[J].浙江电力,2014(03).
[2]盛晓云.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实践[J].通讯世界,2014(1).
【关键词】变电站 自动化监控系统 设计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力需求量逐渐增大,对供电安全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其有效的监控,能够提升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基于此,加强对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概述
在国家电力建设改革过程中,对电力系统改造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尽可能减少投资,提升建设效益,保证电力系统整体的运行水平;第二,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关键的环节,与电力经济效益、安全运行息息相关。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不断的发展,为变电站实现自动化监控提供了技术基础。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就是运用这些技术,通过有效的设计,在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程序的共同支撑下,对变电站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对电网综合自动化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软件开发
现阶段,程序设计方法多种多样,但以模块化程序设计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为主,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开发模式。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一般使用后台软件,结合模块化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式,基本上确定了后台软件应有的功能,由这些基本功能构成系统的主要特征。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式,将后台软件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报表系统、通讯系统、主控程序等等,每一个子系统由简单的数据关系构成,容易建立模型。因此,在具体的软件开发设计中,一般采用分层分析设计以及线程技术方法。
2.1 分层分析设计方法
根据变电站业务处理、控制流图以及数据流图等,明确后台监控软件的主要层次,即数据处理层、通信层、应用层、数据存储层等,利用分层分析设计方法,逐层进行分析与设计,对层与层之间的接口进行明确规定,降低开发的难度,提高数据接口的兼容性以及移植性。
2.2 线程技术方法
以线程技术为主的变电站监控主站,能够利用不同的线程完成不同的任务,合理区分线程的优先级别,就能够完成实时性不同的任务,提高了变电站监控系统中数据处理效率,保证各项紧急任务发生后系统的响应速度。
3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软件的构成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软件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即底层数据服务器、中间层数据库以及高层应用程序。
3.1 底层数据服务器
该层具有数据处理以及通讯两种功能,能够接收到RTU采集的实时数据信息,包括变电站运行的状态量、模拟量以及时间顺序等等,同时还能够向高层程序层的RTU发送控制命令,并显示源码数据。对原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形成实时数据,并及时传输到中间层数据库中,提供给应用软件使用,确保信息的实时性。
3.2 中间层数据库
中间层数据库主要是面向应用程序,具有系统功能分析,是整个数据信息结构的核心,能够为高层应用功能模块提供各种有用的数据信息。根据系统性能的不同,将数据库分为实时数据库、参数数据库、历史数据库以及辅助数据库几类。
3.3 高层应用程序
高层应用程序具有多个功能,包括监视功能、遥控遥调功能、数据采样计算处理功能、打印功能、接线图编辑显示功能、报表功能、参数管理功能、人机接口功能以及系统安全维护功能。该层的应用程序,能够将变电站运行的实时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发出警报,并做好备份工作。对相关的数据信息、报表等还能够进行打印,为系统设置、维护等提供配套的参数管理,根据用户操作内容的不同,设置有效的权限管理。
4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在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后台软件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数据功能的组合与分散,系统通讯以及数据处理功能都是为高层应用程序提供有效的数据,如果将两者分开,必会影响数据处理的时间,也会增多数据传递时间,将处理过程复杂化。所以,一般需要将通讯与数据处理功能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我们称之为数据服务器,两者的组合能够节约数据处理时间,提高系统整体的效率。同时,数据库管理、报表功能、数据存储功能、远动功能等功能之间数据联系较少,独立性较强,可以实行分散,尽可能使其与应用数据发生联系,形成以数据为中心的功能结构,便于系统操作和维护。
值得注意的是,在变电站巡检操作人员操作设备过程中,在主控室操作后,又必须到现场查看并验证一次设备的实际位置,如果操作项目多的话,过程反复又浪费时间,自动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假如操作人员在主控室或调度室就能查看一次设备的运行工况,则会大大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和时间。所以,未来的趋向将是在一次设备附近装设视频和声控系统,通过远动和通信系统进行数据采样和传输,运行操作人员在远方就能对设备的运行工况及状态变化情况了如指掌,同时又减少与高压设备危险接触的不定因素。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人员计算机技术能力有待提高,只能进行简单分合闸操作以及线路改命名等简单的数据库编译工作等,遇到复杂问题仍需向厂家求助,这一问题需要后续解决。
5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事业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提升,给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输电系统中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建立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其运行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变电站运行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黄慧慧.牵引变电站多媒体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及开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5(8):122-126.
[2]曲彦斌,王建平,周庆明.基于CAN总线和DSP的变电站监控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20(11):100-102.
[3]唐磊,陈伟荣,蒋志玲.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电气自动化.2013,2391):36-37.
[4]姚胜东,罗红.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应用实例[J].电气自动化.2011,20(09):32-3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M411文献标识码: A
一、智能变电技术与一般技术的优势比较
1、智能变电站技术上的先进性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能够提升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更加安全稳定地运行。智能高压设备中的智能变压器与控制系统依靠通信光纤相连,可以及时掌握变压器状态参数和运行数据。在运行数据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设备会根据系统的电压、功率等情况自动调节。当设备出现问题时,设备也会发出预警并提供状态参数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行管理成本,减少隐患,提高变电站供电可靠性。
2、智能高压设备中的开关设备具有较高的性能,它配有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具有检测和诊断功能。高压设备中还包括电子式互感器,它能有效克服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绝缘难度大、动态范围小、需敷设电缆到二次设备、易产生铁磁谐振,以及高压危机人身和设备安全等缺点。随着智能技术进一步实用化、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变电站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更加规范,有效支撑了“调控一体、运维一体”。通过集成视频联动、状态分析等检测手段,确保了顺控操作准确无误。远方修改及核查保护定值等功能,为无人值守奠定了基础。
3、相对于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有效实现了节地、节资。由于有效节约了资源,智能变电站的清洁效益也非常明显。智能变电站通过技术创新、设备集成、设计优化,大幅减少了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减少了二次屏柜数量。
4、智能变电站能够有效提升电网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2013年开展的“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智能变电站试点工作,在变电站技术模式、设计设备、建设模式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创新。与普通变电站相比,模块化智能变电站全面应用了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在土建过程中采用全预制装配结构建筑模式和预制光(电)缆,实现了二次设备“即插即用”。模块化智能变电站还通过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后再运至现场,以及控制室、防火墙、围墙、设备基础等装配式预制技术,减少了现场人工投入。
二、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点
1、控制终端的引入
智能变电站中引入了计算机终端,这就使智能变电站具有了自己的大脑,这个大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对变电站内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确保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避免由于事故处理不当而导致的输变电站事故发生。
2、分级控制技术的应用
智能变电站内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将变电站层面进行了分割,分别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设备层,而且将具有智能控制和处理能力的设备在各个层面进行安装,这样就有效的确保了分级调控功能的独立性,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中央处理设备所需要承载的负荷,确保了设备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效的降低和分散了潜在风险的发生。
3、光纤技术的应用和电力装置的集成化
目前在智能变电站内充分的应用了光纤技术,这样就有效的确保了智能变电电各控制层局域网管理功能的实现,信息可以无障碍的在一次设备层、二层设备层和控制中心之间进行自由传播,而且各层级在传输过程中其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以进一步增强。同时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有,有效的提高电能监测和设备管理的集成化,设备配置空间较小,有效的节约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安装成本,可以使设备及早投入运行。
4、局部或全局智能控制的实现
智能化变电站,顾名思义,在控制设备的选择上一定符合智能化的要求。于是,光电技术就得到了应用,在一次设备的控制设备中采用光电技术,使得就地控制柜变成一个微型的GIS。在二次设备中添加有自动控制功能和漏电锁闭功能的智能电流互感器和高压电流锁闭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故障不易排查的难题,实现了局部设备的无人职守。智能化的设备实现了对电力设备和电能传输的局部和全局智能控制。
三、智能变电站相关的技术分析
1、智能高压开关设备技术
高压开关设备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根据绝缘方式主要分为三类,即AIS、GIS及HGIS,它们各有特点,在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作综合比较后选择应用。GIS由于其封闭性和绝缘性好,不仅能抵御环境干扰,占地面积还有所缩减,可靠性较高,但成本较高,施工周期长,GIS的选择应用需要着重考虑智能变电站建设成本。HGIS与AIS和GIS相比,其事故率是最低的。而且在高压开关全寿命周期内,其故障率也是相对较低的,整体运行较为稳定。
2、智能变压器技术
智能变压器是智能变电站的主要设备,也是重要技术之一,在本体方面,智能变压器与常规变压器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为了提高变电站的整体智能化,在变压器的控制、测量、保护等附件和功能方面做了智能化处理,相应增加一些智能化功能元件更好使传统变压器更趋向于智能变压器。一般情况下,可根据智能变电站工程等级、类型、要求等合理配置智能变压器智能组件,主要包括测量IED、监测功能组主IED、冷却装置控制IED、合并单元等。
3、电子式互感器技术
电子互感器是变电站中用于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基础设备,目前变电站工程中所使用的电子互感器产品较多,需结合这些产品的特性选择应用于智能变电站。有源电子式互感器以传统成熟的互感器原理为基础,具有抗干扰强、绝缘性好、成本较低等特点,同时与无源电子式互感器相比较,光路简单、稳定性强。虽然用于AIS结构中,维修和供电有所不便,但若应用于GIS设备,可避免上述问题,因此有源电子互感器能与GIS设备进行很好的融合。无源电子电流互感器若想将其成熟地应用于智能变电站,需重点解决温度、振动、成本及稳定性问题。光学玻璃型互感器选材广泛、稳定性好,但也存在加工困难、材料易碎等缺点,具体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
1、一次变电设备的智能化
智能变电站顾名思义就是变电内的设备实现了智能化,特别是变电站内高压配电设备智能化的实现,这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智能变电站内,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电能传感器在计算机的连接上有效的发挥了监控的作用,实现了对电力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了电力设备,而且可以对故障进行自动化处理,这对于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当前智能变电站内,一次设备实现了一体化,这样就有效的将监测和控制融合为了一体,实现了电能互感器、变压器、断路器和高压设备的有效的连接,从而实现了设计上的一体化,有效的分层控制设备的信息融合管理的实现。
2、高级变电功能的实现
2.1变电设备整体监测。由于建立了计算机终端,通过站控系统可以实现较为全面的设备监测,并可以不间断的获取电力设备运行数据和各种智能变电装置的运行信号,以及电力的输出和输入状态,从而减少了无效数据的采集提高了监控效率。但我们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部分智能变电站中实现整体监测还有一定的困难,各变电站可以根据实际对关键设备进行监测或采取轮流监测的的方法,达到对高负荷设备进行有效监测的目的。
2.2线路综合故障控制。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使得智能变电站具有了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智能变电站借鉴了数据库模型技术和在线信息处理技术开发了状态监测和诊断系统,这个监测系统采用了故障诊断数据库技术。技术人员将电力设备正常高效运行时的相关参数和运行特征输入数据库和诊断系统,待系统运行后,根据一定周期内变电系统实际的工作状态对设备进行深入和具体的监控和评价。
2.3智能报警功能。智能变电站的具有的报警功能是建立在分析决策系统基础上的,这样的好处是,分析决策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对变电站中设备运行产生的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鉴别,找出真正的故障信息,降低了误报率,提高了报警的准确度。另外,为了确保故障信息可以有效地被采纳,智能报警系统还预设了间隔报警机制,对故障进行定时报警。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技术是集多种先进技术的集合,充分的发挥了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与电力输变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提升了变电站技术向数字化方向的发展进程。通过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变电效率,而且对于电网事故发生率的降低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信息量大,和电力供应需求集中的需求,为电力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海方.新技术与新设备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J].2012(2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