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发热患儿的护理8篇

时间:2023-05-24 08:52: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发热患儿的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发热患儿的护理

篇1

【关键词】 磁热穴位贴;肠炎;儿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6-01

非细菌性小儿肠炎是由于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积滞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消化功能絮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小儿肠炎的轻度:

主要为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每日可达10余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块和泡沫,有酸味。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无脱水和全身中毒症状。

小儿肠炎的中度:

主要为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一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大便呈黄绿色、黄色,成蛋花样或水样,有脱水现象,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细胞。细菌性带有黏液、脓或血液。因细菌有毒素,常引起痉挛、昏睡、休克现象,严重者甚至死亡[1]。

我院儿科于2012年4月开始应用磁热穴位疗法辅助治疗非细菌性小儿肠炎[2],方法简单,无痛苦,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04月――2012年12月本科共收治非细菌性小儿肠炎患儿270例,男170例,平均年龄9+月;女100例;平均年龄8+月,查大便常规无细菌感染。将270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营养状况、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执行常规补液治疗的基础上加予磁热穴位贴敷治疗。13 具体方法 采用武汉兴嘉业堂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所提供的磁热穴位贴敷,入院后第1天开始,每天早上治疗护士到床边实行双人核对确认身份后,摆好,用酒精清洁穴位皮肤,待干,揭开棕褐色的医用压敏胶,将4帖磁热穴位敷贴分别贴在神阙穴,天枢穴[4],每天贴1次,每次贴8-10小时,连续3天。对照组常规执行补液治疗。

14 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做大便常规检查,了解症状表现和排便次数、性质,与对照组对比,使用磁热穴位敷贴治疗第2天大便次数较前减少,由蛋花水样便变为糊状烂便,呕吐症状消失,病程为5天,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第3天仍间有呕吐,第5天大便性状开始改变,由蛋花水样便变为糊状烂便,第7天大便性状好转,病程为8天。

2 护 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护理评估 着重评估患儿的年龄、病情、局部皮肤情况,评估有无胶布、酒精过敏史。

2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以温和、热情的态度耐心地与患儿及家长交谈,在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介绍本治疗的目的、方法、疗程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强调这是一种实用、经济、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

22 治疗中护理

221 敷贴部位准确 患儿取侧卧位或坐位,检查穴位处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溃,皮肤是否清洁,如有污垢,先用温毛巾擦净、擦干,再用75%酒精涂擦穴位,目的是去除皮肤表面的油污和角质,保证敷贴与皮肤紧密接触[3]。将药物贴片的单面胶撕开,正确粘贴于神阙穴,天枢穴穴位。

222 加强巡视 由于患儿哭闹不安,出汗多等原因,很容易引起穴位敷贴的脱落,影响治疗效果。在护理中加强病人的巡视,注意观察,及时发现,保证治疗的完整。

23 治疗后护理

231 皮肤护理 8H后指导家长正确揭撕敷贴,忌硬撕、快撕,后用温毛巾轻擦洗敷贴处皮肤。

232 健康宣教 告知患儿家长治疗时不洗澡。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外出。合理安排起居时间,保证休息睡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喂养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奶具、餐具定期消毒。合理调整和适当限制饮食,停喂不消化和脂肪类食物,可进食粥、面条等,并少量、多餐。

3 讨 论

婴幼儿的大便呈酸性,对局部皮肤有刺激,肠炎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更加会引起臀部皮肤发红,甚至导致皮肤破溃。应用磁热穴位敷帖治疗操作简便、价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能大大地减少大便次数,减轻脱水,有效地防止臀红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治愈率,缩短病情,减轻费用,促进护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童秀珍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07-01

[2] 洪策穴位帖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收治的120例患儿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3-13岁,平均5.7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9例,肺炎18例,肺结核2例,消化系统疾病17例,外伤感染发热10例,荨麻疹4例,见表1。对患儿发热进行评估,低热(37.2℃-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高于41℃)。入选患儿均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疾病及遗传性疾病。

1.3护理方法患儿发热主要分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及体温下降期,对发热患儿发热各时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为:

1.3.1发热前驱期护理在小儿发热的前驱期,患儿常出现全身不适症状,四肢疼痛、食欲差、烦躁不安,体温一般在38℃以下(即低热),在此阶段,必须通过与患儿家长的充分沟通,了解患儿发热的一般情况及诱因,并对患儿身体情况进行评估,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的使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对患儿体温进行控制,并尽量取得患儿的理解,使其配合体温测量及治疗,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2发热体温上升期护理在体温上升期,患儿体温一般均超过38℃,严重时可出现惊厥,在此阶段,患儿多出现皮肤苍白、干燥等,同时,患儿家长多出现焦急、焦虑等心理变化,有些家长甚至出现大的情绪波动,若不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常耽误患儿的治疗,因此,必须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向患儿家长说明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法,稳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严禁患儿家长自行在院外购买退烧药物自行服用(部分患儿住院期间,发现有部分家长过于焦急,在未经医师同意的情况下,在院外药店自行购买儿童不宜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并实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1.3.3发热高温持续期护理在高温持续期,患儿高温持续,皮肤潮红,呼吸加快,出汗较多,即表现为机体散热的不断加强,在此期间,应继续安抚患儿家长激动的情绪,并配合临床医师针对性使用药物,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患儿进行体温控制,应注意对患儿及时、充分补充体液,以防患儿脱水。

1.3.4发热体温下降期护理在体温下降期,患儿体温逐渐下降,散热机制达到顶峰时期,部分患儿则出现体温骤降,此时应对患儿家长说明体温下降期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同时告知患儿家长注意为患儿补充营养,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3.5基础性护理措施在患儿住院期间,保持病室温度在20℃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55%左右,定时开窗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少吃或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患儿正常休息。

2结果

通过对患儿发热各时期的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发热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住院期间仅有2例患儿出现超高热,4例患儿出现惊厥,有17例患儿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达96.67%,见表2。

3讨论

篇3

关键词:小儿发热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40-01

小儿发热是比较常见的小儿临床病症,也是儿科里比较重要的急诊[1]。目前的社会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其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现发热时往往会因为恐惧、担心而束手无策,以为孩子患了什么非常严重的病症,要求医院及时进行救护处理[2]。但实际上,小儿发热并不能肯定小儿患有严重病症,并且病症的严重程度和体温没有直接的关系[3]。我院利用健康护理对小儿发热进行了试验性护理治疗,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小儿发热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小儿24例,女性小儿16例,年龄在5岁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2±1.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理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2.方法

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患儿病情的观察和记录,并在治疗完成后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事项。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疾病知识教育主要为:责任护士需要对患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其中包括入院、住院和出院的一对一帮助引导。患儿的发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汗,这是责任护士就需要及时的擦干,更换衣服,防止小儿受凉。患儿在发热时可能会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这时责任护士就需要帮助患儿利用温盐开水漱口或清洗口腔。除此之外引导内容还要包含患儿症状的处理措施、病症对身体的影响、患儿发热的起因和如何防治疾病等,并且利用多种渠道给予患儿家长相关内容的宣传;日常生活教育:小儿的发热起因和生活习惯、环境和方式都有密切关系。责任护士需要给予患儿家长讲解如何创造并控制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让居住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避免小儿接触过敏物品、事物,并且让小儿家长经常陪伴小儿进行身体锻炼。

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依从性好: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完全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指导,患儿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依从性一般: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情绪不佳,护士在安排时仍然会听从;依从性差:患儿有明显的焦躁情绪,在护士指导和安排时有明显的叛逆,拒绝配合护理。(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20×100%=总依从率

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率对比(n,%)

三、讨论

发热是小儿容易出现的病症之一,并且许多的疾病最初的都体现于发热。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的家长都认为利用手去触碰小儿的手心、额头,感觉到温度较高,就认为小儿已经出现发热,并且觉得这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小儿的发热有许多的因素,例如饮食、哭闹、衣物的薄厚等等。并且小儿发热并不代表已经感染疾病。对此,就需要小儿家长在认为小儿发热的时候,利用体温计去测量小儿的体温,再加以观察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分析小儿是否感染疾病。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需要及时的给予小儿家长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给予小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的可能性,帮助其正确的认识小儿发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让其完成的了解并掌握小儿发热的病因和应对方法,通过给小儿及小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能够极大的提升小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率,缩短小儿健康的恢复时间,尽快的消除小儿发热的针状,帮助小儿尽快的恢复健康,提升小儿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小儿发热的护理过程中有显著的护理,能够极大的帮助患儿提高生存质量,缩短小儿发热的时间,降低并控制发热的发生率,帮助小二家长掌握小二发热时的应对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凤英.实用儿科急诊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4,1(03)20-21.

[2]李晓飞,郭海燕等.小儿发热防治200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9-11.

篇4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篇5

【关键词】发热;护理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影响消化吸收,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现象[1]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减缓病情,减少重要器官损伤,促使疾病康复,乃至挽救生命。

1临床资料

选择住院病人从从2010年1月――2011年1月100例儿科发热病人,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月-9岁,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肺炎30例,腹泻病15例,腮腺炎10例,手足口病20例,体温在37.8-40℃之间。

2护理观察

2.1一般护理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做好呼吸道隔离、床边隔离,不同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空气对流。

2.2促进舒适舒适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一种整体化、个性化、具有创造性的临床有效护理模式,通过舒适护理的开展使住院患儿在心理上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3],减轻患儿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舒适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可在地面洒水、多拖地,以降低室内温度。婴幼儿高热时,不可包裹过紧,应该松解衣服以免阻碍散热。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衣服宽松,提高舒适感。

2.3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多水分、易消化的食物,宜少量多餐,因发热、呼吸增快而增加水分消耗,患儿退热时大量出汗,注意观察脱水情况,经常喂水,并遵医嘱静脉补液。

2.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脉搏、心理变化,注意询问患儿的病情变化,重点体温情况,每4h测量一次体温,高热时1-2h测量一次,并观察退热时出汗情况及有无体温骤降,发热时观察有无惊厥情况及神智改变。发现问题及时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2.5口腔护理因为发热时唾液分泌减少,细菌在口腔内容易繁殖,易发生口腔炎,所以每天口腔护理2次,用生理盐水清洗,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增加食欲。

2.6皮肤护理降温过程中,患儿出现多汗,容易感冒及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为患儿擦干汗液,更换湿衣服及被服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整、干燥。

2.7用药的护理使用解热剂后应多饮水,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高热惊厥的患儿使用镇静剂时,应注意观察止惊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儿科发热患儿一般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发展重,护理人员要多观察,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与患儿及家属建立和谐关系,将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护理过程,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4]。护理人员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为患儿的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素琴,陈娟,刘家社.发热患儿应用物理降温的护理体会.工企医刊,2003,16(2):81.

[2]陈梅,李海珠,周开江.发热过程的心理表现及护理策略.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88.

篇6

发热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影响消化吸收等,发热分为低热41℃.我科自2011年6月――2012年11月共收治发热患儿260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260例患儿,男165例,女95例,年龄在4个月-10岁之间,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0例,败血症5例,肺炎120例,腹泻35例,病毒性脑炎20例,体温在37.5-39.5℃。其中发热持续时间1-2d者195例,3-4d者50例,5-7d者15例,现居农村178例,现居城镇82例。

260例患者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满意度达96%。

2护理

2.1病情观察注意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脉搏,定期测体温,每4h一次,高热时,每2h一次,退热后半小时测体温,随时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体温的改变,密切观察患儿在发热期间有无皮疹、腹泻、黄疸等伴随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2休息要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患儿一个安静、舒适、优良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消除疲劳,弥补耗热,室温宜22-24℃,湿度50%-60%。

2.3高热惊厥的处理一旦发生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置于平卧床,去枕,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并用压舌板放在上下齿之间,遵医嘱用药,苯巴比妥钠15-30mg/kg肌肉注射,10%水合氯醛,0.5ml/kg灌肠,及时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及进食能力帮助家长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可给予一些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添加营养丰富的蔬菜,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西瓜、西红柿等,同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以防退热后大量出汗而至虚脱。

2.5加强心理护理孩子发热,家长紧张,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在工作中既要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又要照顾到家属的情绪。治疗前应向家长说明关于患儿的病情,介绍病室的环境、治疗方案、发热患儿的护理常识,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耐心倾听,尊重他们的感受,对于他们不合理、不正确的做法及时纠正。说话要和气,不骄不躁;使患儿有一种安全感,减少其紧张情绪,利于疾病恢复。

2.6皮肤护理做好皮肤的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保持床整、干燥。

2.7口腔护理由于发热,细菌容易在口腔内繁殖,发生口腔炎症,每天可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擦洗,保持口腔清洁。

篇7

【摘要】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58例单纯高热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 通过对发热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采取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控制体温、健康宣教等护理干预措施,除3例既往有惊厥史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外,其余患儿均未出现惊厥。结论 通过对高热惊厥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惊厥的发生。

【关键词】高热惊厥;患儿;体温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是由单纯发热引发的惊厥,多见于1-3岁小儿,在儿童期的发病率为2%-5%[1],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者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小儿高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惊厥发作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单纯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58例。发病年龄6个月-1岁15例,1岁-3岁32例,3-6岁11例。有高热惊厥史者12例。体温38℃—39℃21例,39℃-40℃29例,40℃以上8例。 

2 护理干预

2.1 基础护理 保持室温18℃-20℃,湿度55%-65%,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光线不宜过强,治疗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保证睡眠及休息,病床安置护栏,以防坠床。给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取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及半流食[2]。

2.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惊厥与发热程度密切相关,多数惊厥在发热后12小时内发生[3]。因此,对于发热患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每半小时测量1次体温,如患儿出现精神不振、寒战、肢体发凉、呼吸加快等,说明患儿此时体温正处于上升期,易发生惊厥,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因此,一定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2.3控制体温 (1)无惊厥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5℃时,首选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冰袋用毛巾包裹后使用,防止使用不当造成局部冻伤,置于颈旁、腹股沟、腋下等大血管处,10分钟更换一次,亦可用32℃-34℃温水或30%-50%的酒精擦浴。擦浴时注意观察患儿神志、面色等变化,注意胸部、腹部、足心禁擦,避免引起不良反应。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测量体温,如无效,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2)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体温超过38℃时,除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口服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必要时给予水合氯醛灌肠。常规加服苯巴比妥[4],苯巴比妥有保护神经作用,可降低脑代谢率,使脑耗氧量减少,减轻脑损害[5]。使用药物降温后,由于患儿出汗退热,应及时补充温开水,防止大量出汗造成脱水,及时更换衣被,防止受凉。半小时测量体温,使用药物降温后如体温再次升高,4-6小时后可再次给退热药物降温。

2.4 心理干预 高热惊厥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指导家长注意观察孩子发热时的表现,掌握退热药使用方法及剂量,教会家长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明确高热惊厥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教会家长紧急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及时采取物理以及药物降温控制体温,指导患儿家长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加强体质锻炼,预防感冒,注意天气变化,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拥挤的场所活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对控制高热患儿发生惊厥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小结通过对高热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患儿体温,避免惊厥的发生,对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兰.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8) 

[2] 张桂花,王孝女.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

[3]张洪莹等.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及出院指导 .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26)

[4]张丽华.循证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05, 19( 8) 

篇8

布洛芬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1],其相对于针剂的副作用较小同时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起效快和持续时间长以及副作用小的优点。

1.布洛芬用药的选择

1.1 退热剂的使用时机

小儿发热是机体抵御病源微生物的正常反应,一定程度的发热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2]。同小儿布洛芬时,体温高低与患儿体质、营养状况、时间等密切相关,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即并不是体温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在退热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寻找治疗原发病,不要单纯一味退热。但下列情况应考虑使用退热剂:

(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等不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时;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

(3)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2个月以下婴儿肛温38.5℃以下时,应首先分析病因并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主张先用退热剂。

1.2 布洛芬的适用条件

主要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布洛芬儿童推荐用量为每6小时一次,每次5-10mg/kg,每24h最多4次。肾脏功能不好及脱水患儿要谨慎使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同时有诱发哮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G-6-PD缺乏的患儿可使用布洛芬,临床中虽未见明显溶血性贫血危险,但也应注意使用剂量。

2.布洛芬用药过程的护理

针对发热患儿,首先要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路径,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达到退热、消除病因的目标。除了定时测体温和查房外,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护理问题值得注意:

(1)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的正常温度和湿度,环境安静,通风良好;特别是使用布洛芬出汗后,要保持皮肤清洁,衣物干燥。

(2)患儿服用布洛芬后因为机体需要时间吸收药物,可能并不会马上见效。但发热时,机体温度每升高1℃,心率每分钟平均增加10~15次[3],心率的加快使心输出量增多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对于有心脏疾患的患儿在使用布洛芬治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此外,5岁以下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很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所以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或者有高热惊厥征兆的患儿应及时配合物理降温。

(3)物理降温应该首先解开包被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一般发热患儿可以使用35~40℃的温水在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进行擦浴,至皮肤微微发红,达到退热的效果。另外必要时可以采取冷盐水灌肠来退热。对于儿童我们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浴,酒精擦浴可引起体温骤降,过敏等同时因为小儿皮肤薄嫩酒精可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

(4)因为布洛芬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使用布洛芬退烧时需时刻注意患儿是否有脱水、入量不足等,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家长脱水征兆并定时巡视检查。

(5)因?椴悸宸彝ü?肾脏代谢,所以肾功能不好的患儿应注意谨慎使用布洛芬。同时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家长并不清楚患儿肾功能,或者家长单方面认为患儿肾功能正常。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告知家长此问题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及时巡视观察患儿体征。

(6)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告知家长不良反应的症状以及判断方法,最好辅以图片展示,以便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儿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程度不重时告之家属这属于正常反应,不必紧张,如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7)发热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进而不配合治疗等。作为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温婉的态度和耐心对待患儿,使患儿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尽量消除因恐惧而产生的不配合。

3.布洛芬用药心理护理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一切治疗和护理成功的基本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患儿家长心理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并及时予以疏导。针对布洛芬用药家长可能会产生如下心理状态:

(1)焦虑,患儿发热尤其发生高热时,家长表现出最多的是焦虑,尤其担心患儿长时间发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即影响脑功能,反复询问医护人员。

(2)不信任,一旦患儿表现体温不降,或降温后又持续升高,家长会误认为是医护人员治疗措施不利,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3)恐惧,3岁以内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表现为双眼上翻、全身抽搐等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家长都会出现恐惧、害怕,担心患儿有生命危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