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8篇

时间:2023-05-24 08:52: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学生心理档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学生心理档案

篇1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SCL-90自测量表,对南充第十二中学校700名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结果-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与非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相比较,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如何通过中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初中女生;SCL-90量表;心理健康

留守初中女生是指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而与父母双方中的一方留守原居住地,或单独留守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留守原居住地的在校初中女生。这个阶段的女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身心发展迅速且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本文从中学这个立场,通过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和心理测量,收集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初中女生健康成长。

一、调研数据分析

2016年10月-11月,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留守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南充市第十二中学校在校初中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测试,测量卷发出700份,回收了641份(占92%)。其中,参与测试的女生有效回收卷为317份,留守初中生的有效回收卷为338份,为了进行比较研究,用SPSSforwindows19.0统计软件上机处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留守女生与留守男生,强调留守和性别因素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总分评分分析。90项症状清单(SCL-90)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采取1~5级评分。评分规则之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呈有“病状”。总分大于160,或者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表示呈“阳性”,被测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1)

图1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17名女生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21.1%,总分大于160的非留守女生38人,占比11.9%;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有70人,占比22.1%,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非留守女生有45人,占比14.2%。数据分析显示,不管是总分还是阳性项目数,留守女生都高于非留守女生,与非留守女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留守男和留守女

图2显示,在参与测试的336名留守学生当中,总分大于160的留守女生67人,占比19.9%,总分大于160的留守男生53人,占比16%;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女生70人,占比20.8%,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留守男生46人,占比13.6%。数据分析显示,与留守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因子分分布状况分析。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等于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与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为了研究需要,进行了下面的分析处理:将参与测试的每个学生的10个因子分进行计算,用因子分除以该因子项数得到每个因子的平均分:当因子均分=1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完全正常:1<因子均分<=2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轻微症状;2<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中等症状;因子均分>3时,证明该学生在该因子项上有严重症状。将不同群体(例如,留守或非留守)的因子均分求和并除以该群体人数,得到群体因子均分不同群体之间,群体因子均分越高,该群体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大。反之,出现因子问题的比例越小。

(1)留守女和非留守女(见图3)

图3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因子均分在每一项的得分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女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女生的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因子均分。这应该引起关注。

(2)留守女生和留守男生

图4对比图显示,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每一项得分都明显高于留守男生,在“强迫”这一项因子中,所有留守初中生的均分都高于其他因子均分,留守女生的因子均分分数突出。这一结果跟相关研究基本吻合。通过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分析显示,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留守的同龄男生相比,留守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何帮助留守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与同龄人比较,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对比数据从留守和性别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因此,要找到为何留守女生这个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1.留守造成的影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留下的是祖辈或者留守女生自己在家,或者是留下父亲照顾女生,以上这些情况,让进入青春期阶段的留守女生无处了解青春期,有了困惑也不能及时解决。当身体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时,要么找不成熟的同龄人求助,要么自己独自承受,这些都加重了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2.留守女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上来说,女生的心理成熟状况比男生要早一到两年,留守女生特有的生活状况促使留守女生比同龄人更成熟,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女生在青春期心理感受力比一般人要强烈,心理困惑更甚。另外,有学者认为,女生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学生生活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

三、教育对策

(一)中学对留守初中女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学对留守初中生,尤其是留守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实时跟踪留守初中女生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基本情况档案。每个学年入学季使用调研问卷对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收集,做到学校和班主任对每个留守初中生都有纸质档案资料。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测试,得到留守初中生,尤其是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档案中。档案建立以后,由学校、班主任、学校心理老师分别保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实时更新这些留守初中生的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常态化。很多中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并没有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应由中学自身主动调整。不管是素质教育需要,还是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迫在眉睫。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对初中生人群和特殊人群如留守初中生进行全校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更要对突出的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年的4月和9月分别进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月是中学中考的时间,6月是高考时间,在4月举办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积极的方法应对考前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9月是中学生入学季,可以在这个月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会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可聘请心理学专家入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通过学校展板、校报、学生手抄报、学生主题黑板报、学生主题班会等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活动。

(二)中学促进留守家庭教育发展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中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充分发挥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教育的作用。1.建立留守初中女生日常联系家长的工作机制。中学应每天通过班主任利用学校联系家长的通讯工具,如家校通,校翼通等方式,将留守初中女生的每天在校情况传播给家长,让家长每天都能掌握留守女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并敦促家长每天都关注留守女生的学习和情绪状态。2.定期指导留守初中女生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比家庭掌握更丰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给家庭。中学可通过与家长联系的通讯工具,将对留守女生教育的一些指导意见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还可以定期对留守初中女生身边的监护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留守初中女生更多信息,并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将对留守女生的教育注意事项传达给监护人,促使监护人能积极关注和定期教育留守初中女生。3.建议家长能留下父母一方陪伴留守女生。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初中女生来说,这个阶段她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对于留守女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陪伴和教育作用。因此,中学应建议留守初中女生的家庭尽量留下母亲陪伴孩子。

参考文献:

[1]曾红,ZENGYu.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124-125.

篇2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坚持的四项重要原则

第一,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心理实际的原则。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重、易于冲动、敢于冒险、逆反心强、渴望自由。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就必须适应初中学生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克服和避免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比如尽量避免向学生宣读大量禁止性条款,而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违反这些禁止性规定而发生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结论,这样可以较好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符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我们采用的各种教学评价方法也应该分别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要求。各种评价方法取长补短,共同作用,最终服务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初中学生的思政课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正确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尊重和孝敬父母为主要内容,而不是以政治观念政治态度为主。

第三,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的原则。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可以也应该多样化,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否则无论多么新颖的改革探索都只能是南辕北辙,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任何形式的改革探索也达不到改革的目的。

第四,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原则。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每个人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有利于激发每个人善良本性,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羞耻心和道德责任感。道德素质的形成虽然不能完全靠自觉,但离开了道德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舍本逐末,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招致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思政课教学评价方法

在各地进行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探索中,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区别于传统纸笔考试的评价方法。

第一,日常行为观察法。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特别是自以为不为人知、不被人关注时的行为表现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所谓观察法就是在自然状态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依次作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依据。

第二,课堂表现记录法。严格的说这种方法属于观察法的一种,由于课堂表现记录法的考查范围仅限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目的是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对思政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所以单独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加以强调。课堂表现记录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的机会,观察了解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学习自觉性,有关知识的掌握、运用水平并进行记录和评价。

第三,谈话法。该方法是指教师有针对性的在课内、课外与学生进行谈话,获得有关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素质、学习效果、兴趣爱好、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谈话应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师不能刻意强调谈话的评价意图,否则学生可能会隐瞒真实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也应禁止在谈话中使用有损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的语言。谈话应以交心为途径,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点拨、合理引导,既掌握了学生思想状况,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第四,情景检验法。教师创设特定的道德情景,观察并记录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景中做出了怎样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依据。例如有的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故意让洗手间的水龙头开着,看哪些学生会主动关闭水龙头。需要注意的是,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情景检验,一般只能选择日常生活中有道德意义的生活小事,不宜创设严重违反道德原则的诱惑式陷阱去检验学生。

第五,项目评价法。这是探究教学方法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教师和学生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选定若干研究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些项目。教师观察、记录各小组学生计划制定情况、分工协作情况、调查研究情况、资料收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等内容,根据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确定成绩等次。

第六,成长过程记录(成长档案袋)法。与以上方法相比较,成长记录法不是一种独立的评价方法,而是对前述各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保存、整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建立学生成长事迹档案袋,记录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进步表现和成绩。档案袋中除了教师的记录内容外,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记录、家长的记录和其他同学的记录。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成长记录看到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变化轨迹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三、新的评价方式难以推广的原因及对策

篇3

1. 农村初中生:我们这次调查研究的农村初中生是指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7到9年级的在学校学生。具体点,就是指宿迁市宿城区中扬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

2. 心理问题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方面的,也包括消极方面的。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我们认为初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质上也就是他们存在的心理疾患。

3. 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压力低、意志薄弱:思维贫乏、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闭锁、情感饥渴、缺乏自信;等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考试作弊,早恋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等行为异常的举动。

4.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研究:是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探究等方法,探索初中生心理问题表现的轨迹,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对广大初中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里疏导,积极解决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过程。

二、 调查研究的原因

青少年伴随着身体、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却产生了日益显著的矛盾与困惑。这些矛盾与困惑,个人如不能加以正确对待,家长、学校又不能及时予以调控和疏导,就容易造成初中学生的心理起伏不定,并进而形成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占大多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未来。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负担,而且严重的时候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村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重在逐年攀升,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三、 调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从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入手,依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供心理学老师和其他老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参考,也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帮助。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健康发展。

四、 调查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目标

(1)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打开他们心灵之窗,解读他们稚嫩而又迷惘的心灵。

(2)建立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档案”,构建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问题网络,释怀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3)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共有的心理特征,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和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法。

2. 主要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年级、家庭住址、通信联系、电话号码、兴趣爱好等。

(2)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家族遗传病史、身体健康状况等。

(3)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工作、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4)特殊事件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的立功受奖或者违法犯罪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等。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目的与方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的诊断,考试心理,优化学生的心里等。

(6)在校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人际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受批评情况等。

(7)学习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开发与训练;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学习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及社会实践能力如何等。

(8)人格特征。指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及思想品德特点等。

(9)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怎样进行教育及矫治等。

(10)心理障碍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成因分析(内心愿望实现和达成受挫、是否产生屈辱感以及程度如何等)和外部成因分析(正面因素的主体引导、社会沉渣泛起的撞击、物欲横流所带来的不良诱惑的刺激诱导等)。

五、 研究方法

1. 参考借鉴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心理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收集文献资料,不断给我们专题研究植入新鲜活力。

2. 跟踪比较法。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研究,并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不断跟踪和瞄准国内外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动态。

3. 调查探究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了解初中学生随时随地出现的新的心里问题,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及时采取对策,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校园,并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六、 调查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并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选择测试和调查的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对课题的理性认识。

2. 实施阶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调查的资料和信息;建立心理问题档案:进行个案分析调查及文献资料论证;积累阶段成果,撰写教育随笔、调查研究的论文等。

3.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举行论证和成果展示,结题;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汇总、上传达相关机构,以便接受成果鉴定。

七、 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一)外在原因。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外在原因形成的主导因素。

1. 家庭因素。 这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风向标,一个幸福、温馨、和谐的家庭无疑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也更能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甚至能够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1)家庭教育不当。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压力过大,令孩子不堪承受,产生了畏惧和逃避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这样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追求,容易产生没有激情、得过且过的心理问题;还有一方面,父母没有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没有在子女面前树立品行高价洁的正面形象,孩子就养成撒谎、自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2) 家庭环境不良。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充裕的物质条件使他们没有经历更多的生活艰辛,因而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有的家庭,父母因经济困难或者因性格不合、经常争吵或者 父母离异、家庭发生其他变故等原因会给学生带来低人一等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家庭,是重新组合的,家庭磨合期长,家长疲于调解气氛,缓和关系,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去和他们交流,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农村孩子既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失落,也促成了他们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可是学校的各种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学习与考试。有的学生因为智力因素或者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负担逐渐加重、学习内容消化理解不了,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学习效果收效甚微。也有的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尽管很想认真学习,但感觉无从下手,因而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时就紧张,考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大脑一片空白,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我们通过调查认为,这是几乎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的状态,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学业进步缓慢,反过来又加重了学习负担,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考试的有些行为已完全扭曲考试的本来意义,分数成了学生获得自尊的重要砝码,将评价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此,初中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情绪充斥他们的心灵,从而导致了行为上的对抗性,减低了他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2)人际关系。这是初中学生没有正确对待、处理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而造成或者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心浮气躁、内心间产生强烈的交友矛盾。农村初中学生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到位,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心理问题。也有不少学生片面或者盲目的看待老师的批评,认为老师总是不公平的对待自己、或者对自己评价不当或对自己人格不够尊重、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因而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上紧张或者扭曲的心理问题。(3)学校的管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中有关“衣物穿着、发饰、梳洗打扮”等仪表方面的规定持有异议,还有学生对不准“私自外出、沉迷上网、谈恋爱”等方面的规定阳奉阴违,这就是在行为中张扬个性与学校正常管理的规章制度之间造成矛盾冲突,因而形成逆反等心理问题。

3. 社会因素。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社会因素中的假、丑、恶成分把初中学生中一点点可怜兮兮的纯洁善良的本性也染黑了。他们中的意志薄弱者,喜欢接触和崇拜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媒体、舆论、网络中的不良诱惑,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追求一些虚无、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幻想,而发生了心理扭曲,过分热衷于追求钱财、女色、地位等等。这部分学生往往因为无知,而显得狂妄、骄横、狠毒、。他们的心里其实非常空虚、变态。

(二)内在原因。这主要是初中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他们的性格差异或缺陷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他们中争强好胜不懂谦让者有之,封闭自我心胸狭窄者有之,我行我素目中无人者有之。他们有的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伤,有的心理日趋复杂、伪装骗人。

1. 自我感觉差。他们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全靠别人来肯定,他们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的赏、贬。他们或因外貌长相、生理方面的缺陷,或因话不投机、事没做好遭到别人的耻笑、奚落,或因家庭变故、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而自我肯定不足。因而,他们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这样的人生活的非常痛苦、生活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一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自己瞧不起自己,容易导致挫折感、屈辱感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 自我失败感强烈。他们往往因为在家庭里经常遭受暴力,在学校里学业与考试比较差、常常违反纪律或者搞恶作剧而经常遭受批评、训斥、惩罚,在社会上备受冷落,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偏激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演变成不良的情绪,并且会慢慢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初中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这样的人,因为屡屡碰壁,所以产生十分严重的失败心里,他们极容易走向极端、报复社会。

3. 个人成就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喜欢过“人上人”的日子,这有实现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但自我成才的目标要求过高、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因此,他们患得患失的心理问题很重。

4. 自负心理非常高。90后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缺少更多的艰苦磨练。他们非常主观和自以为是的认为,别人就都应该听我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都不应该管我和阻拦我。社会上一些丑恶和黑社会性质的东西,对他们极富有吸引力,而这些又偏偏为社会各种规则所齿冷。因此,他们常常同学校纪律、社会法律相碰撞,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篇4

关键词: 初高中德育衔接 影响因素 实施策略

从初中毕业到进入高中学习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在这期间的准高中学生,处于初中学校不再管,高中学校尚未管,父母家长疏于管的“管理空白期”。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开展衔接教育,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学生就会忙于同学聚会,沉迷网络游戏,热衷武侠小说,等等,沾上不良习气,“无事生非”。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并强烈呼吁学校要重视衔接教育。许多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诸多学校在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衔接,甚至把初高中衔接教育变成学科知识的补习工作,严重弱化或完全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教育,使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滑。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对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学校在开展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诊断问题症结,追溯问题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

中学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我们称之为青春期,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成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是动荡的、矛盾的,充满变数的。因此,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现状,对于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成长。但是,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需要我们清醒认识。

1.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繁重学习任务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无暇关心社会,政治观念较淡薄,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如“你是否经常收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44.89%的初三学生表示“经常”,50.47%的表示“不经常”,3.77%的明确表示“从来不关心”;在高一学生中,也仅仅只有44.8%的学生表示“经常”,53.47%的学生表示“不经常”,1.54%的学生表示“从来也不关心”。在被问及“当国家危难时,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初三学生有69.0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报名、志愿参军”,有24.16%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征,就参军”,也有4.7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尽量拒绝”;高中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略有增强(见表一)。

表一 政治意识

2.法律素养:有待提高,但有较强的正义感。

我们以学生经常遇到且深有体会的交通信号灯为例。大多数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有的,63.21%的初三学生和72.05%的高中学生认为闯红灯是“十分危险,需要制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三占20.52%,高一占14.13%的同学认为“只要对面没有车,闯闯无所谓”,确实令人担忧。在交通信号灯面前学生暴露出了“自我中心”的表现,有23.59%的初三学生和23.50%的高一学生认为“红灯时间太长了”,要求缩短红灯等待的时间。据我们了解,宁海城区信号灯等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确因为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急躁心态和不耐烦的处事心理。学生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低于社会的法制要求,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或维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较强。如被问及“当你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时,你会”时,表示“及时报警,拨打110”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方法,选择“硬拼”、与“罪犯搏斗”;部分学生选择“视而不见,赶快走开,确保自我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见表二)。

表二 法律素养

3.道德观念方面: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我们的调查是从公民的基本德行出发,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如“在楼道里有纸片、果皮、饮料袋等垃圾,你看到后,会怎么办?”“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或者孕妇没有座位时,你会怎么做?”“同学间有冲突,你会选择?”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见表三)。

表三 道德观念

4.心理品质方面:心态积极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抗挫折能力相对弱化,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有54.72%的初中学生认为当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学习”,到了高中这一比例在上升;有17.69%的初三学生认为最苦恼的是“没钱”,这一比例在高中学生中则有下降;还有13.43%的初中生和17.97%的高中生苦于“无目标”,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阳光、开朗“有烦心事时”,表示会与朋友、老师、父母倾诉,而首选“向朋友倾诉”的占大多数,可见,交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要正确引导;值得深思的是选择“找老师倾诉”的比例相对较低,看来老师要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还需加油。另外,还要重视遇到烦心事“闷在心里”的“闷葫芦”,这部分学生不可忽视(见表四)。

表四 心理品质

5.人生价值观方面:总体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的价值取向上。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向上的。如“你认为影响你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依次为“自己”、“同学或朋友”、“家长”、“社会”、“老师”;而高中学生的选择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家长、”“自己”、“同学或朋友”、“老师”、“社会”。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中学生能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或烫染头发吗”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异常鲜明,有24.76%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是自己的权利”,而高中学生只有6.75%的学生认为“可以”,也有3.54%的初中学生认为“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管不着”,并且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反而有增加,不过,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这违反了《中学生守则》”(见表五)。

表五 人生价值观

二、影响初高中德育衔接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使某些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种种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如腐败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市场信用等问题,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导致有的人道德观念颠倒、错位,中学生的品行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挑战。当代中学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泡大,知识面较宽、自我意识强;有个性、有活力。同时,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强且责任义务意识弱,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心理上自信的同时又很脆弱,自尊叛逆又渴望独立,既喊叫着“我的生活我做主”又无法摆脱对父母亲依赖的矛盾心理。

2.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自身的弊病依然存在。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书本上、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反差较大,“下了课堂或出了校园跟谁讲道德?”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无奈而迷惘,无所适从。

3.家庭影响不可忽视。

有的学生经过学校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良知,很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时,父母不是循循善诱,正面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嘲笑甚至鄙夷。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厉害,不要吃亏”,这种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负有重要责任。再说,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娇之、惯之、放之、任之,孩子自然缺乏自律意识,过了18岁仍然“长不大”,没有责任心,不成熟。

4.现代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带来“现代病”。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给予我们生活极大的帮助。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隐患,如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等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向我们发射。互联网信息量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同时,社会财富越来越丰厚,人与人的物化倾向浓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三、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的策略

由于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而且要靠家庭、社会的配合。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

1.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增强衔接的合力性。

一是要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与初中的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建立必要的初中毕业班与高一新生各方面情况的交流反馈制度,有利于及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初中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虽然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使“三教”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这就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参加的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填补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德育空白期。

三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全面性。要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学生与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假期,提高衔接的科学性。

假期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一个充实完美的假期,可以调整学生身心,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能留下令人终身回味的印记……这就是假期的独特魅力。假期里,学生可以在家长、同学、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夏令营、社区服务活动,亲近自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通过各种活动,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假期还要补补亲情课,不是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吗?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懂得尊老爱老,学会感恩;要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提高文学修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多接触社会,关心社会发展。

3.立足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德育的无痕性。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时展要求的新内容;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4.积极探索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彰显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需要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初中毕业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新生暑期军训和国防教育、各类形式的夏令营等。通过活动,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5.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重要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领导、联络、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优势,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方式变化了的青年学生,团组织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如可以通过举办图片展、团课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正面教育和经常渗透相结合。

6.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增强德育的长效性。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有利于理顺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机制,真正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对于学生成长档案袋,不求档案内容统一化、模式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彰显个人特色,展示学生自身的特长,张扬个性,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理想的成长档案袋,保留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为我们描绘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的轨迹,让每一位学生在成长档案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为学校德育的改进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廖万忠.新时期如何加强好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04(05).

[2]李云.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叛逆;问题;健康;自卑;自信;阳光

初中生,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

不成熟,有着太多的冲动,更有着太多的叛

逆,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

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一、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依赖思想严重

现在,大多学生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帮自己去做,而我们的父母也正因为过于疼爱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去做任何事情,这就无形中滋生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发严重。

2.缺乏自信

拥有阳光的日子是灿烂的,然而很多

初中学生正缺乏这种阳光式的自信。在我们的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长相、身高、穿着而引发内心的自卑,特别对于那些父母离异的学生,他们更是觉得抬不起头,长此以往,如果老师不注重启发和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阴影,从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3.初中生易冲动,意志较为薄弱

青春期是绚烂多彩的,他们的情感也无比丰富。然而,也正因为此,很多的学生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鲜活的例子,颇有一种骇人听闻的感觉。那是2010年的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初三班的一个学生失控了似地喊到:“老师,老师,老师……不好了……”一阵急促的喊声打破了沉静,一个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把另一个学生的手打坏了!一时间,大家忙开了。然而,调查之后,才发现两个学生只是因为一个自己喜欢的偶像起了争端,才引发了这一幕惨状。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事物评价标准,不能因一时情绪冲动而做出遗

憾的事情,这样不仅害人而且害己。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1.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自信地微笑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深入学生的内心,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弄清学生到底是因为什么变得不想说话,不爱微笑,不喜欢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地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异常,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纠正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自立能力,让学生摆脱依赖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生活态度等对子女的心理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家长就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教育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逐渐的孩子在这些细小的问题上,就变成了一个拥有自立能力的人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增强了学生的抗挫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心理成长道路上更加具有坚韧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重拾内心的美好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初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要特别关注那些内心比较自卑、情绪容易冲动、父母离异的学生

我们要定期找学生聊天,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及时给他们的内心“充电”。让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温暖,这样学生才不会戒备你,才会主动和你交流,你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更好地辅导他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真正地找到自信,走向阳光。

5.开展心理咨询

包括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的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太阳下笑得最灿烂,就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真正地把学生的青春期变成黄金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质健康 监测 构想

中学生的健康水平及体质好坏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塑造中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学生全方位正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现阶段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及体质的现状,探讨影响中学生体质及健康水平的因素,为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关于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1.1 体质

关于体质的概念,古已有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体质的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体质概念是,1982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在泰山会议上明确给出的“体质”的定义,即“体质”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性的、相对稳定的特征。①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适应能力等五个范畴。②

1.2 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而现代健康观告诉我们,健康已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痛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2 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现状

笔者通过对云南省二十余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监测数据不完善

(1)通过调查发现,各中学皆有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数据,但数据较少,常局限为单纯的形态学测量及普通身体检查的数据,例如基本的身高、体重、胸围以及视力、色觉、肺活量等。而关于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如肌力、爆发力、耐力、柔韧等数据大多是根据平时体育课的成绩来判定的,缺乏系统性。自从近年来体育科目进入中考,各中学初中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给予了重视,而高中部重视程度就很低。(2) 缺乏心理学方面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数据,各中学都面临升学压力,普遍认为监测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的任务,学生在中学时代的首要或唯一任务是努力学习,从而获得升学机会。所以,在学生心理监测和社会适应能力监测方面几乎是空白。

2.2 监测数据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现有的各类基本身体检查数据大多来自初中入学和毕业时的体检,高中入学和毕业时的体检,而部分身体素质数据来自学生体育课成绩,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每学期都有侧重点,所获得的数据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校在高中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复习理论知识参加高考而挤占了体育课的时间。由此,我们发现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是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的,我们很难判断学生在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中体质发展变化的具体状况。

2.3 监测数据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仅有的监测数据并未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通常,学生的基本身体检查数据用于判断学生身体是否有缺陷而限报某些专业,而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在中考中加入体育加试后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但在高中,学生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3 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构想

3.1 进一步完善数据

(1)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执行,按规定初中生和高中生都应测试以下项目,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体重指数是必测内容,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选测一项,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选测一项,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选测一项,由于中考的体育加试与该标准相配合,初中毕业生皆有以上数据,高中生缺乏监测,应予以测试。

(2)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目前,中学生心理问题颇受人们的重视,关于中学生心理调查的文章也很多,中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已成人们的共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此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获得自我同一性与避免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这时期的青少年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同时也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此时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监测学生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疏导或心理干预,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良好作用,有利于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升学压力,有利于学生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

3.2 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数据库

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时应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每学年定期测试,并保留测试数据,以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有利于系统的监测学生体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篇7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8

一、当前学校“留守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有的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局限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很多都流于形式,甚至当过试点校或做过活动观摩课的学校,实际工作不到位。心理咨询室、悄悄话心理信箱等,也形同虚设,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 家庭结构状况对“留守中学习”心理的影响

“留守子女”多数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团聚几天。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庭观念。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或关键期,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尤其是他们在遇到各种困难、冲突和挫折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化解矛盾时,就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疏导、帮助和指导,长此以往,“留守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情绪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大部分“留守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这些“留守中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2)行为习惯偏常,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留守中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双亲都在身边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4)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来补偿对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二、需要转变观点来解决问题

(1)健康观。转变两条健康理念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①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②健康不应只是一种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享有的权利。这两条理念使得健康的观念突破了医学的范畴,这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观。随着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现代教育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了铺垫。

三、解决“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探析

1.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德育部门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德育负责人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证明,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然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高,教育工作成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3.努力营造温馨家庭心理教育环境

(1)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女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得出去打工,一定要嘱咐孩子,对其严格要求,加强对其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⒋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课程要重“导”淡“教”, 教学生会自助,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的空间。这可以帮助来访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特殊生中的“留守子女”,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取得相互信任的平台。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换。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扎实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应对各年级学生的共同性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矫正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

(4)学会挫折调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在一生中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留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有部分学生胆怯、自卑, 他们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多,很少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不到失败的滋味。他们自信心不强,一但遭遇挫折和失败,内心必定焦虑、自卑、痛苦。因此首先要教育学生作好遭遇挫折的准备;其次要教育学生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再次要教育学生冷静地对待挫折。

(5)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墙报、LED、校园网等形式大力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宣传。举办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兴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树立良好班风、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安全渡过“危险”的青春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