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52: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乡规划理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而“反规划”(Anti-planning)概念正是在中国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提出的城镇建设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笔者认为,如果未来城乡规划适度采用“反规划”途径,将会对城乡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对“反规划”理论进行解读
伴随现今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反规划”的理论表现得集为明显。扩张了城市化的榭莫以及加速发展城市内部的工业,进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恶化,间接降低了社会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在该城市化的北京驱使下,社会群众逐渐提升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性的良性发展m。
1.1研究“反规划”理论具有的价值
实施规划的旨意不仅要对建造部分进行规划,还需设法预留好非建设区域的空地面积。“反规划”实际是实现景观规划的主要途径,强调控制为进行建设的区域并对空间进行规划的策略。在区域建设的尺度上还强调了对非建设区域实施的规划,对生态的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以此形成高效、安全的城市环境并满足社会群众对规划的需求,对景观实施生态化布局。在人口逐渐增加的城市化发展中,环境保护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其反规划的理论有效控制了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能够根据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实施适宜性的设计及规划,以便在经济方面、环境保护方面达成协调与统一的发展规划。
从思维的具体方式上进行分析,此理论重在强调规划过程的逆向性,并优化了传统规划的思维模式,体现规划的思维具有辩证性、反思性以及可逆性。因此,该理论打破常规的规划行为,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性发展的依据。
1.2“反规划”理论在城乡规划中的含义
将“反规划”理论应用在现今城乡发展的规划中,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实现城乡建设在空间上的规划,其反思如下:(1)对城乡实施传统规划下存在的众多问题、挑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多年以来所贯彻的城乡发展规划问题进行反思;(2)对城乡建设的具体形态、城乡区域发展存在问题的反思;(3)逆向式规划策略只要通过明确环境容量的合理性、生态设施的系统性等作为落实规划的重要前提,将区域发展、资源的持续性使用作为建设的基础目标,进而对城乡规划发展进行深入性思考;(4)对“反规划”造成的强制性、不平衡区域发展成果反思,形成低水平的城乡发展现状,进而界定了城市在区域发展上具有空间性形态,即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避免出现盲目性的城乡建设。
2.传统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存在问题
2.1.1缺乏系统的操作体系
城乡规划在工程方面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要求城乡管理、服务等部门间进行有效性协调与配合。但在实际落实中,多数地区领导部门对下设部门实施的管控、协调缺乏了权利性职能,沟通的缺乏难以实现建设资源的共享气致使城乡建设出现交稿的重复率,浪费、破坏了生态有限的资源,难以发挥建设成果的有效性作用。
2.1.2规划的无序与滞后严重
传统规划下的城乡建设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等程序,经常将建设什么样的城乡项目作为首要考虑问题131。但从该方面人手比较容易形成规划的误区,缩小了建设的范围,严重脱离了规划的轨道。其烟囱林立问题也比较严重,令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在规划方面呈现被动性、滞后性,在明确建设项目以后实施的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2.2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实现转型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政府机构由于缺失公共的职能,致使对干部实施考核的机制过于注重招商引资、
GDP增长值,尤其是部分小城镇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将经济效益作为选择产业的唯一标准,导致有利益性的城乡建设局面。在现阶段看城镇产业的发展模式、规模,都处于利益优先的不良局势。以长远目光来看城乡规划,都为了吸引投资商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进而进行毫无秩序的城乡建设。在这种权利与利益的驱使之下,众多规划设计单位在此轮圈地狂潮中陷人推波助澜的困局。
3.新型城背景下解境保护问题
对于传统的城乡规划来讲’其大量注重对城市用地紧缺的解决方面。这就导致獅職了酬躯糊扩滕删,造成了城市边缘舰15姓态職翻破坏。侧着最近几年城軸獅频发的情况出现,城市周边地区湿地的储水能力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传统的城乡规划将城市规划同农村规划相区分,环1^1境保护重视城市而忽略乡村的情况严重。主要包含两方面问题:
(1)分布在农村的企业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工矿污染及城市--污染也逐步向农村转移;(2)城市垃圾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一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堆放到周边乡村地区,污染了农村的土壤及水源,而污染的土壤及水源所种植出的农作物,同样污染了城市的饭菜。
此外,过度无序的城镇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肌理与乡土文脉无法延续。该种措施的实施制约了经济实现持续性发展,进行形成无法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关键词:城乡统筹;总体规划;规划设计;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
1.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城乡规划摆在首要位置。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统筹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人口、环境、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理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考虑三农问题,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1]。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乡统筹规划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2.1完善城乡编制体系,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
城乡规划主要是以城市发展为重点,以乡镇区域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整体规划、建立镇、乡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编制内容覆盖到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先导、统筹作用[2]。
2.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结合经济发展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的推进城市建设,使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乡镇以及土地利用相协调。
3.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抓住主要关键点,进行全方面的统筹安排。城乡统筹规划必须以农村社会保障为基本出发点,目前农村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农村没有制度性的保障措施,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农村困难户享受优惠政策的家庭达不到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统筹城乡规划发展要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重点,重点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资金筹集办法[3]。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把城市文化传播到农村中去。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水,要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好三农问题,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是要求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角度出发,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突破传统的规划模式,注重区域范围内的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之间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使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村地区,突出农村的发展特色。
4.2协调性原则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整体结构上协调区域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乡镇要依靠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城乡劳动力,加强新农村建设[4]。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地区,保障城镇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4.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较城市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发展模式直接用于农村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建设要结合城乡发展现状,既要采取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又要结合农村各自建设的方式,以适应城乡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
5. 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5.1能源结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的重要作用,国家采取各项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生物能占重要位置,其次是太阳能。因此,为了推动城乡统筹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新能源额开发利用[5]。
5.2城乡能源系统规划。既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是城乡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内外能源的调整,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快农村新能源开发过程中,改善农民生活物质条件。例如村庄可以依托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推广节能改造等技术。
6.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6.1经济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优势,实现城乡之间合作,农村发展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经济实体。
6.2社会目标
城乡统筹建设要解决劳动力的转移,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市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不均衡,因此要鼓励劳动力自由流放。城乡统筹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要实施政府制定的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立区域性协调机制,城乡统筹规划要多方向筹集资金,要多层次、多渠道增加设施建设投入,把城乡统筹建设推向社会。
6.3生态目标
城乡统筹规划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第一位,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首先对绿地进行规划,规划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设施,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同时要充分发挥城乡优势,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业,建立乡镇绿色生态体系。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做一个整体的统一筹划;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统筹城乡是要发展城市和乡村,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根据各地域的发展特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多样性,达到城乡经济水平的和谐发展。
结语城乡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乡、镇和村庄纳入统一规划之中,保证一定空间距离的范围内资源配置、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3]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乡的建设和发展趋势是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很多的城乡正在积极的融入城乡一体化行列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进,因此,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关于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等问题,均是摆在城乡建设工作面前的新问题。
一、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要坚持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三内容进行,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重点、有顺序的思路开展,逐步实现中心城乡建设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地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1、整体协调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整体协调运作。规划和建设要注意城乡和区域的发展步调一致,基础设施、资源和城乡发展的一致性,促进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整体发展。
乡和区域发展的一致性。我国的城乡数量多、发展规模小、城市实力弱、发展的资源贫乏,人多地少,所以必须以建设城市核心为为基本方针,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加快小城乡的建设速度,促进城乡一体化模式的产生。重点是城市的发展,促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步调,从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明确职能分工,使得城乡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化。
资源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致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因此,必须将这些资源和城乡发展的一致性统筹考虑。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城乡用地、保护耕地的矛盾逐渐突显;由于地表水资源较充分,可是区域区域分布不均衡,所以,城乡规划过程中各地市要按照实际情况、资源特点等,促进资源和城乡建设的一致性。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致性。基础设施主要指交通,由于交通是连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所以通过交通发挥经济建设和经济辐射的作用,增加出省通道。综合通枢纽应该是核心城市,使得各个中心城市的通过交通建设,扩大交通网络。
2、合理整合
通过合理整合空间布局,对于一些沿海产城乡的规划建设,要注意将自身的优势地位结合结合,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闽台合作,发挥中转、通道作用。一是要建立并发展核心城市,二是要逐步提升小城乡建设速度,加快中心城乡的建设和发展,并优先给予发展。不断整合零散的小城乡,通过合理的整合,促进中心城乡的形成和发展,并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以地域、交通特征来进行分类指导建设。
3、全面改进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要实现的是全面改进。目前,我国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体制,基本上构成了和国际接轨、广泛联系国内外经济的多种开放局面,因此,从整体升进行建立一种具有合理布局、协调功能、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是大势所趋。
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
(1)城乡经济建设水平较低,市场理念受限。目前,很多的城乡主要职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作为附近和管辖农村地区物品交换、物资集散的枢纽。城市和农村还处于二元结构中,主要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对于市场的动向、体系外机遇难以进行主动把握,导致市场结构单一化,难以进行协调性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域文化习俗、陈旧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地方发展思路局限于小富即安,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价值观落后,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提升。
(2)城乡规划工作落后与城镇发展速度。一些城乡还不重视规划建设,没有按照发展的阶段、特点、目标等,整体考量,对于城乡体系的统一性片面追求,没有重视其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尽管一些省市规划和县域规划出台,可是真正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3)规划的困难加大。尽管城乡、区域的经济往来更急密切,可是人口、资源、技术等流动性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于城乡发展规模、定位很难判定。外来人口的移入,出现了一些移民城镇,人口的预测难度增加。
三、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手段
1、建立城市联系协调组织,增加保障性内容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主要按照区域整体利益协调、有序发展,尽量防止产生行政壁垒、盲目建设、生态破坏等不良问题。按照加快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生态环境城乡、协调、整体发展的格局,必须做好各地域产业分工、设施共享、环境保护、空间延续等的有机联系工作。城乡规划体系建设要注意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建立其省市县联合的联系协调组织,主要负责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完善协调机制,实时解决问题。
2、增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
城乡规划要实现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做好规划的管理实施工作。规划是政策、指导、战略结合的有机体,通过这些条款的规定,必须增加执行力度。管理实践中,必须让规划体系接收政府监督、纳入市场体制、接受评判,及时开展有利的调整。规划还要注意编制专项规划,体现生命力。以城乡规划为基础开展各项事业,促进区域城市化、城乡发展,及时解决矛盾,合理分配资源,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加强对乡村的指引作用,做好点面合作,即做好某个城乡和整体的城乡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担当好城乡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是要做好和社会整体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二是要增加政府性的规划编制经费,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设置专项资金;三是安排2-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落实相关责任。
3、扩大投入,有重点的加快城乡建设速度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主要是对道路、水资源、城乡防洪工程、城乡绿化、住宅小区建设工作加强。在促进量的提升上,实现质的突破。要不断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路、热、绿化等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质量,给予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建设质量监督、验收、质量认证等程序,提升建设的高质量化。住宅小区建设要注意绿化面积,绿化水平提升,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最主要的问题是改革已有的城乡只要放分配体制,形成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进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让人们买得起方,住得起房。将搬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舒适豪华房三种房型比例科学安排,适应各个阶层的发展。对于投入资金的管理要注意资金短缺问题,足额收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努力从福利服务型转向经营服务型,不断促进资金良性循环运转。乡镇政府一级要进行多种融资渠道的建设,采用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工程。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国家相关城乡建设政策、了解城乡特点、采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理论、方式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重点突出,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好城乡规划和管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的合理性和长久性,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监理 工作内容 问题 注意事项 施工工艺
一、监理工作依据
1、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当地颁布内容, 开展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监理工作。
2、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程、施工技术标准、设计图及设计文件。
3、本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4、本工程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洽商以及有关的设计文件。
5、相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批文、规划红线、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
6、本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
7、《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房屋建筑部分)。
二、监理工作总则
1. 乙方必须按本合同和甲方现场的要求对本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信息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理。
2. 监理人员应熟悉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掌握监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熟悉本项目的有关合同和图纸,熟悉工程实际施工情况,保持廉洁公正。
3.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监理条例、合同条款,对本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负责监督各施工单位按施工图、设计变更及甲方书面指令施工,每周例会前向甲方提交书面记录和报告。
4. 必须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进行旁站监理并形成规定的记录。
5. 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要求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保证竣工验收时室内环境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
6. 按甲方要求进行关键工序检查验收、竣工验收和移交等。
7. 为保证户户精品,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组织有关施工单位一起在工程竣工前二个月开始分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且做好每一户的检查和整改记录。
三、施工前控制
1.施工前质量控制
(1) 审查施工单位选择的分包单位的资质等(如有分包)
(2) 监督检查施工单位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协助完善质量管理程序与制度
(3) 认真熟悉图纸,为图纸会审工作做好准备
(4) 参加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
(5) 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对施工方案、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的组织及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和控制造价等方面的措施进行监督,并向建设单位提出监理意见
2.施工前进度控制
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和月进度计划及施工进度保证措施,发现问题,需及时向承包单位提出并进行修改。
3. 投资控制
根据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投标书及协议,仔细分析合同的构成要素,确定工程费用最易突破的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严加控制,防止或减少索赔事件发生。
四、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监理采用试验、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方法全过程跟踪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及时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改正,并通过工程例会总结施工中的优缺点,提高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水平,必要时通过监理工程师指令性文件(联系单、通知单、暂停令、备忘录等)要求施工单位自行解决或按监理具体要求解决存在的施工问题。
(1) 施工阶段原材料质量控制
①承包商应选多家有资质的混凝土生产单位,供甲方考察选择。
②所有用于工程的原材料进场时必须报验,在提交有关质保资料并为建设单位在承包合同中指定品牌或经建设单位认可的其他品牌同时经取样送检合格后方可同意使用;未经监理签字认可的材料不得进场使用。
③钢筋、水泥、石灰、碎石等规范规定的必须取样复试的材料,进场后必须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进行外观质量的检查,同时提交有效的质保资料;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在监理见证抽样后送检测中心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应做好记录,未经监理见证的试验不予认可。
④承包商应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材料取样、送检、试块制作、试验记录等。当监理认为该人不称职时,承包商应重新安排专人。现场必备的检测器具必须到位。
(2) 工序施工质量控制
①工序施工质量控制监理人员将根据工程需要及进展情况采用巡视、旁站、抽查、检测等方法检查承包商施工质量情况,并及时以口头、指令单、联系单、备忘录等形式指出施工中存在的与设计不符或不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等问题,承包商应及时按照监理的要求进行整改并满足有关要求,如拒不整改的,必须及时向业主回报,并不予签认工程量和认可工程质量。
②承包商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标准和审查通过的设计图纸施工,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和降低质量标准。所有设计变更需由设计院书面通知并得到甲方签字同意。同时,承包商有责任不断地深化设计图纸,及时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各专业衔接方面的问题,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由甲方联系设计单位解决。
③监理将要求承包商做到:所有施工工序(含隐蔽工程),未经监理(基槽由勘测单位)复核签字认可,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或隐蔽。工程隐蔽前还必须经质监站和设计单位验收认可。
④监理将要求承包商对钢筋、混凝土、防水卷材等材料及工序施工按规范要求的频次进行质量检验、试验,且必须有监理在场见证取样。
3.投资控制
监理将要求承包商根据合同要求及时申报工程付款形象进度预算书,报业主审核。监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按合同要求签署付款凭证。承包商应以事实和合同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申报合同工程量、合同外签证工作量;合同外工程量签证还必须会同甲方现场代表审核签认。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跟着发展,工程监理的作用也日趋明显,自从我国实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以来,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已成为项目监理机构的核心和支柱。工程质量的优劣,监理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监理工程师的素质和水平。在项目监理机构,总监理工程师对外是代表监理单位,对内则是监理机构日常工作的负责人。由此可见,在项目监理机构中,总监理工程师扮演着承上启下、统揽全局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
[2] 王立春.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实务应用指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庞志平,殷正云.切实提高监理规划的编制质量[J].建设监理,2009.(9):4~22.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经济的繁荣首先体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其城市发展水平离不开好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当然,设计规划更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做指导,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领路人,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经济能够健康发展,使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地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享受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且还要继续审视城市规划管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现有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是关键,同时要深入探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
1.1城市规划设计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它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创能够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初期阶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以所处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目标的规划设计。从规划设计的区域和完成时间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分成全局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设计、长期规划设计和短期规划设计。完善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范围也随之广泛,内容也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即越来越重视城市不同职能的区别,根据不同交通和自然差异而设计出不同方案。
由于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包括事物本身,而且还需要联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决定着一个城市建设质量的优劣。具体地讲,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比如历史社会、人为、地理等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进行,即做好城市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采取有利于城市实际发展需求的良好规划设计。
1.2城市规划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调节、控制和引导该城市的建设情况,它是
一个城市取得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前提,更是全面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城市规划管理是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和和管理。 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调整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城市规划
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规划内容主要有两种。
1.2.1城市建设选址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还是大型行政行建筑的选址,都是城市建设、使用土地的基本前提。现代化城市建设需好的导向和操作,必须充分发挥良好项目选址的作用,由于它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对城市总体布局起着积极影响。
1.2.2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对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进行确定,同时提出占地的使用要求,使所有城市建设都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发展。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必须依托规章制度,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批准审核后,方可对此土地进行建设,并投入到该城市的管理之中。
二、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设方针,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对于土地管理而言,管理要求是对已有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使设计者需要按规律办事,满足一定物质元素的同时,还要达到建设目标,即对现有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还会城市园林设计带来影响,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特定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效果,争取能够合理地利用土地,这方面要求城市规划设计重视地理知识。同时,在设施规划管理中,建设管理也非常重要,即设计蓝图的总体与局部布局需要符合未来建筑体的风格和造型,从全局出发,重视整个效果(图1所示)。
(图1:现代城市管理规划图)
具体地分析,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有几点:其一要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的相结合管理方针;其二要协调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为了获得足够的使用水源,必须调配局部的水资源,以便支撑现代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同时要完善增长方式,确保增长的质与量;其三要实现规划的重点,从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环境方面,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科学地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有条有理地对各部分建设所需使用地面积进行安排,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制和空间政策,为资源利用提供保障;其四要使城市规划具有大众化政策性质;其五要使规划向全面的技术学科方向发展,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句话,规划管理影响对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城市的未来规划设计目标,所以要把握相应的影响因素,拥有科学的前瞻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城市规划的设计效果。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遵循原则
在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城市规划时,需要依据相关强制性内容的规定进行规划;修建规划中,首先要了解各种建设工程的空间关系,查看建筑布局有没有合理;市中心规划时,需要突出城市核心地区能够健康发展,从而确定科学的建筑空间布局和管制措施,整个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的角度编制为基础;同时应用地理学、社会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城市研究的优异成果,不断丰富城市规划理论。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几项原则,像总体布局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安全合理原则。总体布局原则,这点非常重视整合性,即在整体与局部发展方面需要遵循特定的辩证原则,从全局出发,保证各个部分在空间上都能很好地与整体相互衬托;经济效益原则,这点非常重视经济节约原则,即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求合理使用,科学地确认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形成有效的整体投资结构;合理安全原则,主要以前两者原则为基础,深入设计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要求高度重视特殊地理位置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城市建设工作人员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下,城市规划的调整方案已经得到很大改进,其行为也得以修正,从而得出结论: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才能合乎城市发展趋势,像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已被逐步推广到现代城市中,而预测评价更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不断学习,争取具备广泛的知识、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创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其他市政项目的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找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之顺应时代和社会变迁。因此,只有科学、效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植鸿.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一、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1、乡村农业基础深厚,规划建设行为众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单体基数多、规模大,乡村建设行为日渐增多,群众对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急需规范和指导。
2、缺少专业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团体和机构。我市重视乡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住建委、规划局、各乡镇政府都有乡村规划主管机构,但规划建设行为在基本管理流程上是顺利和清晰的。但是村庄规划建设活动还缺少系统理论研究和综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和机构。
3、发展契机良好。几年来,我市先后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乡镇改貌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乡村环境和乡村居民思想意思都有很大提升。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形成直观的条文继续深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二、做好乡村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1、缓解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压力。我市正在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通道,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高,快速涌入的城市人口使得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压力相当大,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不背离乡土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减少城市公共设施压力。
2、稳定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地乡村建设实际,可以更好的留住村民,配合相配套的产业规划,可以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减少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现象的出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相当意义。
3、提高生活品质,争强乡土凝聚感和自豪感。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收益的不仅仅是区域农村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涉农休闲项目也是城市居民向往和乐于参与的。更重要的是,良好地乡村建设可以打造起聊城乡村的品牌效应,将聊城乡村作为对外推介聊城的一张名片。
三、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建议:
1、加强乡村规划学术研讨,提高规划建设的理论水平。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建议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学会,专题研究我市乡村规划活动,提高理论创作水平,实现乡村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
2、做好舆情宣传,让乡村规划科学化、理想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上已经付出了相当努力,取得了相当成绩,应联合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宣传。对内让群众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好处和作用,积极提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向省市兄弟城市展现我们的工作成绩,扩大在本项工作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帮扶。
3、加强村民参与,重视乡村居民的实际感受。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4、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5、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四、总之
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聊城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市建设的战略任务。
一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⑴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的过程中,现在的城乡规划设计业务已进入了市场.要有钱才能做规划,而一些中小城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费一般安排都不是很充分,有的甚至认为规划可有可无,对规划的投入不足,致使城乡规划设计的深度不够,控规穆盖面不足,失去了宏观调控作用,即使编制了规划往往也难以实现。
村镇的规划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村镇规划人员编制偏少,人力严重不足,造成村镇规划管理不能到位。做村镇规划设计时,基础资料难收集,很难掌握准确的资料进行设计,一些设计单位只能按经验和常规做法进行设计,一些已编制的上版规划落实不到位。在己编制规划的村镇未能够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变动很大。村镇布局规划设计的实施涉及宅基地置换、承包地调整、基本农田保护等一系列政策问题,村民小组集中居住建房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存规划屑民点集中建房的积极性。
⑵城乡规划实旒管理。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有些管理部门可能对项目的前期报批阶段把握得比较好,可在竣工验收阶段,由于人力物力不足,前期审批和后期验收脱节,竣工验收只是走走过场,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造成有些项目违规超标准建设得不到有效的查处。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规划管理权力不集中,一个城市有几个相对独立的规划管理部门,各部门各行其事,各做各的规划,造成各管辖片区之间的规划不能很好的衔接,使整个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失去作用。
⑶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目标,依照城乡规划法律和法规批准的城乡规划和规划许可,对城乡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城乡规划的情况,进行行政检查并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工作。在城乡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违反城乡规划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对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很大,但一些违章建筑今天拆明天建,违法建筑在一夜之间就能建起来,一段时间后,违法建筑又遍地都是,难以根治。有些违法建设由于某些领导事先打招呼,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如何做到随到随查随处理,如何有效杜绝违法建设行为也是困扰规划管理的一个大问题。
二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的分析
⑴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的编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二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总体规划只是从整体上、宏观上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政府编制的详细规划一般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城市的近期发展和建设的时间要求往往是紧迫的,而能指导近期建设,最能发挥作用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对详细规划编制的投入太少。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低,深度及广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日常规划管理的需要。
⑵规划管理中受到的困扰。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由于城乡规划建设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已编制好的规划受到各方面特别是受到来自领导阶层和外资开发商的干扰。而且近几年来各地普遍进行招商引资,对待投资者实行优惠政策,争引项目,往往打破正常的规划管理,结果是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受到投资建设方干扰。
当前城市管理机构的机能性臃肿和混乱,规划权力与规划管理的关系应是统一的,但现阶段规划管理体制不顺,或交叉或并列,往往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现象,有些城市由于规划管理的权力分散,中心城区与开发区的规划管理缺乏联系和交流,各部门只考虑自己管辖区内的利益,造成控规无法衔接,部分道路无法拉通,路网体系不够顺畅,这些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⑶城乡规划监督力度不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城乡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否实现规划管理的预期目标。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复杂性的工作。由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专业管理人员不足,存在效率不高,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的现象。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工作中公众参与的很少,缺少群众的监督。
三城乡规划管理对策建议
⑴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解决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应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对城乡规划的投入,新的城乡规划法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调整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在总规确定的前提下加快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确保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城乡规划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城乡规划需要综合研究一个城市,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进行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打破传统的编制模式,简化编制内容,合理缩短编制周期,突出总体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整体性、和地方性,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应防止有的地方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版规划的做法,这样不仅造成规划的重复投入,而且对规划的延续性、系统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提高详细规划设计质量,当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保证一个合理的规划周期。编制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能正确指导城乡规划管理,不要强人所难.过度挤压设计周期,否则就会降低设计质量,欲速则不达。其次是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设计水平和质量。应用数码信总技术思考和制作城市空间发展的剧本惰节模拟,对城市的建筑工程、未来建筑群体和环境进行空间虚拟,及时发现将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和指出城乡规划管理将面临的任务。
⑵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针对困扰规划实施管理的这些因素,我认为首先应健全城乡规划法制体系,要强调城乡规划管理的整体效应,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规范城乡规划建设行为,城乡规划的实施不是“权”、“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应该按步骤、按法定批准的规划有序、合理的实施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强城建、房产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在竣工验收阶段应该联合城建、房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对项目严格按报批图纸进行验收。
⑶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对策。城乡规划部门需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必须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为杜绝验收数据弄虚作假,竣工验收的数据要做到能够和房产等部门共享。同时城乡规划需加强宣传和监督的力度,对违规建设一定要查一个处理一个,并且要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这样也能给违法者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执法者应该依据城乡规划法这把法律利剑严格执法,确实保障城乡规划的依法实施。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2共生思想的内容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联系起来,它不仅是贯穿黑川纪章城市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创作实践中遵循的准则,这在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作品中均得到体现。
3.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理论引入热力学平衡
3.1概念的城市论
黑川纪章将热力学中的平衡概念引入了城市理论。在热力学中,动态稳定取决于平衡增大,所谓平衡增大就是多样化发展膨胀的结果,其极限状态将是走向“热死”。这是由于过度的多样化,而使其整体变得僵直,平衡增大的可能性亦将丧失。其实,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逐渐地增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这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终都将走向“热死”的状态,而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
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着多样化扩展,城市中各种关系的平衡也在增大,而这种多样化扩展的尽头,是无秩序的城市状态,进而是各种各样的城市构成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在逐渐向着“热死”逼近。例如我们国家的几个大型城市——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它们在发展上的投入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产出(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想创造秩序,但结果得到的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建造了高速公路,但在空间环境上却造成了破坏。所以,以空间平衡的概念来衡量,则是负的投入。而所谓的创造性行为,又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打破平衡,是负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迟“热死”状态的到来,减少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建立起动态稳定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成长、变化平衡发展。
4.城市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在地域上是被截然分开的,各种功能用地由道路相连。这种源于CIAM的规划设计理念,已成为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平面功能分色表示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产物。黑川纪章认为这种规划设计理念,是上一个时代“机械原理”的东西。他说:“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柯布西埃则解剖了城市。”
在强调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什么事都会以分离主义和机械构成的零件来加以说明,即容易理解又十分明了。而且这对打破当时社会上的封闭保守性,也是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些口号,被当做现代化的形象为人们普通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但是,在生命原理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和商业区的分离,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而且也使得办公区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便成了一片寂静的死城。更有甚者,那种按照收入划分居住用地,依据政策把收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在郊外的做法,更是严重地违背人情世故。它不但令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市中心被分离,而且还从人际关系上被隔离。
5.基于共生思想的从树形结构向根茎与网状系统转换
黑川纪章受《反俄狄浦斯》一书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根茎、链环和网状系统引进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生命时代的城市结构将从树型结构向根茎或是网状结构转换的预言。
过去的城市空间结构多在中心区设置商业中心、市政厅等设施,在城市的几何中心附近建造市中心,并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开去。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功能便被肢解给外围的副中心。这就是传统的“树形”结构,从树干上分出树枝,再由树枝分出更小的树枝,然后是树叶。这是古典的城市结构,等级严格、主从关系明确。
而黑川纪章提出的“根茎”结构,则是许多异质体相互缠绕、呈交织状态的系统。它们之中没有秩序,也没有中心,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单元社区没有核心,循环系统设在外围,在外侧拥有中心设施。如果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只要添加循环系统就行了。由于中心设施在单元的外侧,所以将添加的部分与原有的设施连接在一起时,也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果新添加部分的人口再次增加的话,还可以适当地在外侧再建造中心设施,添加循环系统的环,如同细胞繁殖一样,不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按照这种革命性的理论建设的城市,是黑川纪章1967年规划的菱野新城。
6.街道空间的意义——中介与活动场所
6.1东方城市街道空间
东西方城市空间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黑川纪章以敏锐的观察力指出:就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而言,“东方的城市没有广场,西方的城市没有街道”。他在对印度、中国和日本古代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得出了东方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主要是在街道上进行,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活功能的结论。古代的印度和中国都是直线型网格状道路结构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没有广场,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和宗教建筑都沿着道路分散布置。印度古想城市的中心是一棵菩提树,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则多是衙署、鼓楼,均不是直接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核心。日本的古代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是城主的住宅,市民都住在城堡四周。在东方城市中街道承担着商业活动、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等多种生活功能。到了节日,游行的人群也巡回在街道上,而“街头说法”、“街头叫卖”、“街头表演”和“街谈巷议”等用语,都说明了是街道把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6.2东西方在城市街道空间的差异
西方欧洲的城市,是靠广场上的聚会,将市民生活与城市联结在一起的,广场是提高城市意识的媒介空间。西方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两方面与东方的城市不同,其一是公共设施多设在城市的中心部,具有公共空间作用的是广场;其二是道路空间结构,即“路”和沿路两侧建筑的空间关系不一样。沿街建筑不像东方那样相互融合,而是被一堵石墙隔开,道路功能单一,只作为交通使用。
因而黑川纪章便以兼容并蓄的多价共生理念,提出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除了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原理之外,还应该使优秀的东方传统规划思想得到继承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创造富有生气的街道空间。同时,他还认为这种街道空间是典型的中间领域,极具东方魅力,是生命时代应该发扬光大的东西。
7.世界城市与超级城市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交通、信息的不断发展,定义城市的依据也在变化。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相比,信息量、活动量和活动密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领域,在区域城市之间不断地流动,城市群的形成就说明了这一现象。黑川纪章以环状结构来解释日本的城市群———都市圈,环状结构的都市圈没有中心,也没有起点和终点,永久运动。他还进一步地借用希腊城市规划师德库佳迪斯的理论,将大都市圈扩大到世界范围。他认为,如果世界上一些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比其所在国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和各种资源流动更加密切的话,那么这些城市就应该被称作“世界城市”。毫无疑问,“世界城市”成立的时代,就是超越国境活动的“世界人”奠定地球最后文明的时代,当这一文明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之时,现在的大都市中就会出现一种所谓的超级城市群。
超级城市群是与“世界人”的居住模式相适应的城市集群,超级城市群也是最大的世界城市网络。如果说城市群是20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那么世界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就是21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如果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成了世界城市,那么世界城市体系就不再是权利的体系,而是作为“世界人居住的模式”而存在,那时,将会不断地发生超越国境的人口大流动,全球化的时代便会到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