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老年护理常识8篇

时间:2023-05-24 08:51: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护理常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护理常识

篇1

关键词:老年;医院护理;长期护理;服务模式

据统计,2011年底,我国年龄大于60岁及以上的人数已有1.85亿,占比13.7%。而预计2025年时,老年人数将突破3亿[1]。因此,在医院护理工作上,提升服务质量,调整服务观念和模式,以及服务功能,是医院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入住于我院的140例老年人信息资料实施回顾分析,并将优质化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应用其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共计有140例老年人入住我院,其中含男78例,女62例。年龄61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6±4.1岁。将全部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长期的护理模式。具体为:首先为老年人制定出科学性长期护理的有关方案,为其营造良好住院环境。根据老人年实际心理状态,以优良积极态度对其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实际治疗时,鼓励其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依次分散其注意力。让其切实体会到自己于社会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其增强自信。同时允许其对自我情感进行适度发泄和表达,护理人员需积极聆听和安慰,从各方面实施开导,以消除其消极情绪。此外,医院在对老年人实施的日常护理中,以专业人员对其开展按时配膳、喂饭,以及洗澡和陪护看病,与之沟通聊天,并为其读报等长期性护理。按长期护理有关等级进行划分,可将最重度和重度,以及中重度等分别分成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根据不同级别为其实施差异性护理。

1.3 疗效评价 以抑郁量表(即SDS)以及焦虑量表(即SAS)对两组老年人病患的情绪进行评估[2]。统计两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操作。数据比较用X2检验方案。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方案。P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SDS以及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通常而言,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活无法自理,亦或是有功能的老年人病患[3]。其往往在较长时期中,甚至可能是生命存续期中,均需要他人于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在情绪支持等多方面为其提供连续性,和全方位以及综合。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应彻底对护理观念进行转变,提升护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全面地增加服务质量,此外还应积极建立护理质量有关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于我院老年病患实施长期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患不良情绪。符合罗玉红,王晓荣等人[4]报道结果。此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增加老年人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姜丽文等人[5]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适合老年病患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对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护理模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莉,周兰妹.国外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政策分析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0,24(3):570-571.

[2]陈曦,毕越英,陈海花.连续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758-760.

篇2

通常情况下来说,心律失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险性的疾病,尤其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1]。导致心律失常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因素,因此冠心病心律失常也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典型疾病[2]。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治疗起来比较复杂,过程也比较漫长,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然后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实行常规的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经过相关的医学检验,证实这100例患者全部符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患者心肾功能严重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情况。然后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男性为29例,女性为21例;年龄在62岁到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7±3.16)岁;观察患者50例,男性为28例,女性为22例;年龄在61岁到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14±2.97)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对照组的50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50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首先,努力做好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按照相关的要求严格做好病人的脉搏以及心律等重要指标的监测,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其次,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向患者讲解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理知识以及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杜绝烟酒等许多不良的嗜好,保持生活的规律性,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第三,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来说,他们往往无法摆脱疾病的痛苦,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不良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积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3]。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有47例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有41例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为82.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3

常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南常德 41510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132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心血管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48%)、PR间期(0.154±0.002)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在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时,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关键词 ] 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101-03

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高发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大汗、呼吸急促等,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转归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该文2011年4月—2013年5月间选择66例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2例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相关诊断标准[2],均给予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常规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69.21±2.14)岁。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64~75岁,平均(70.13±3.05)岁。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将其送进监护病房,并实施常规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床旁设置心脏除颤仪,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以应对突况。嘱患者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①疾病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1~2L/min,低流量氧气可刺激患者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现象,减轻疼痛程度。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控制心律失常发作,保证心肌血压供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4h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做好心脏除颤、气管插管准备[3]。

②心理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常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患者常有濒死感。加上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与家属隔离,患者常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加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告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并不可怕,经过治疗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讲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可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③饮食指导: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提供优质蛋白,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进食不可过饱,少吃多餐,以免因过饱诱发心律失常[4]。急性期患者应暂禁食。

④健康教育: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卧床休息时间较长,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形成便秘;用力排便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了心脏负担,极易诱发心绞痛及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嘱患者进食适量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等润肠通便;疾病早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稳定后可酌情下床活动,注意锻炼幅度不可过大,以心脏能够承受为原则[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2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析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参照1979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疗效标准[6],分为显效:患者疼痛、心悸胸闷症状消失,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3个等级。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60例,好转5例,治疗有效率(98.4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室性心律发生次数等比较

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对照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1104.12±12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PR间期(0.154±0.002)s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性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逐渐趋于老化,受凉、情绪激动等均易引起冠心病发作,诱发心律失常[7]。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控制老年人疾病发展,加强老年患者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用患者的护理干预,不同学者根据所纳入病例的不同,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张敏娟[8]选择142例病例展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合理作息、药物是、心电监护、心理护理等干预手段,报道疗效优良率为82.92%(61/71),指出综合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积极临床价值。该文以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与张敏娟相比强调了饮食干预的措施,在疗效评价指标上,从痊愈、好转、死亡来评价,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98.48%(65/66)明显高于张敏娟所报道的82.92%,提示饮食护理干预有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这也与赵小峰[9]提出对冠心病患者加强饮食指导的观点相一致。

陈红丹[10]在分析老年冠心病瘵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时指出,年龄>70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心肌酶谱异常等均为老年冠心病病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疾病护理,加强心律失常心电监护,以及加强基础性的护理工作。周亚涛[11]撰文指出: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高达30%~50%,而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的关键,治疗是基础,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障。该研究表明,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室性心律发生次数。进一步从心电图数据分析,观察组QRS波时限、PR间期等指标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发生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3):2080-2080.

[2]陈国伟,顾菊康,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0-421.

[3]范玉兰,余全珍,张玉芬.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07-108.

[4]Zeghichi-HamriS,deLorgerilM,SalenP,etal.Protectiveeffectofdietaryn-3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onmyocardialresistanceto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rats[J].NutrRes,2010,30(12):849-847.

[5]胡红达.综合护理干预对伴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84-86.

[6]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05-216.

[7]蒙建泓,黄庆文.通心络胶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69例[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02-303.

[8]张敏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营养保健,2012(9):3333-3334.

[9]赵小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大家健康,2013(12下旬刊):249-250.

[10]陈红丹.老年冠心病病伴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39-3841.

篇4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疾病;护理问题;处理方式

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受损较为严重,免疫力呈严重下降趋势,往往会伴随出现慢性疾病。临床表明,呼吸科慢性疾病具有治疗周期长、病情反复的特点[1]。老年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往往会伴随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影响着其临床治疗的治疗。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行针对性处理,该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还能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笔者对医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患者的病历资料作综合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患者43例,其中男性25,女性18,年龄为61~82岁,平均年龄为(75.36±2.67)岁,并成为4~11年,平均时间为(9.32±0.82)岁,其中11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压。

1.2方法 笔者医院自拟调查问卷对呼吸科日常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调查,填写完毕后,回收问卷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分析表1中相关数据,心理护理问题、生活护理问题较为常见,分别占90.70%、79.07%,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不仅会伴随出现消极情绪,还可能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直接对其的临床治疗治疗造成影响。针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3.1心理护理干预 由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消极情绪,还可能使其对临床治疗产生怀疑。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加强对患者消极情绪的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护理。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先面带微笑,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其与周围患者进行交流,缓解其紧张情绪[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其简单介绍治疗方案,若患者存在疑问,应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接受,增加其信任感。

3.2用药安全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常常根据其原发疾病取药物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然而,老年患者的身体受损较为严重,取药物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取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使其提前做好准备。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调整中治疗方案。若患者存在合并症状,应及时取药物进行治疗,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3.3饮食护理干预 进行饮食干预前,应先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再制定饮食方案。嘱咐患者尽量进食高蛋白质、高营养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其出现影响不良的现象。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辛辣食物,否则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患者的呼吸道不适症状[3]。

3.4皮肤护理干预 ①嘱咐患者家属每天取温水帮助患者清洗身体,勤换被单和衣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②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应定时帮助其翻身,观察其皮肤情况,并适当进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环。③每天定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了解其是否存在压疮的高危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处理。对于伴随压疮的患者,应及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行针对性治疗。

3.5 生活护理干预 ①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其下床活动,参加有氧运动。严格把握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若运动期间存在呼吸不畅等症状,应辅助其休息。②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并督促其改正。③加强对患者睡眠的护理。查房期间应尽量调低灯光,避免影响其夜间睡眠质量。同时,对于伴随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应遵医嘱取药物辅助其入睡。

综上所述,加强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的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祁金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住院常见护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2):420-421.

篇5

心理因素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应激心理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的影响极大,由于心理失衡-行为消极-心身防御机能低下-疾病加重。

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不良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展极易形成负面影响。这类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感、多疑、焦虑、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控制过程失调,血管收缩中枢兴奋灶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在紧张的心理因素下易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为此,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整体医学、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措施

控制应激心理因素,在护理方面要求做到:①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铺整洁、松软、舒适,安静、无噪音。②医护人员仪表端庄,衣帽整洁,行为举止大方得体。③及时向患者及亲属详细介绍医院内环境及病房的各种护理设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④护士应主动、热情、友好地介绍自己,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耐心细致,动作轻柔。⑤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⑥对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倍加细心,服务周到,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⑦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该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并能充分掌握疾病恢复期如何进行自主的科学锻炼,从而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1]。

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易紧张、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并加重心律失常[2]。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进展快,一人身患多种疾病,多次反复住院,住院时间长,思想顾虑多,常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取得患者合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不要过度兴奋,激动或发怒。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及各种不良刺激。音乐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调节作用,要鼓励患者多听音乐,陶冶情操。

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COPD;呼吸内科;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特别是对老年人,在我国十大死因中,COPD居城市第四,本文对老年COPD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分析,以探讨优质护理对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60例住院COPD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改版》,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0~77岁,平均(55.3±4.1)岁,病程4~25年,平均(10.1±3.5)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2~78岁,平均(56.1±5.1)岁,病程3~26年,平均(9.9±4.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①针对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老年COPD患者均为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久治不愈,身体基础条件差,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的的心态,容易激动,针对这种心理状态应当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鼓励患者,给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信息,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表自己的内心感受,疏导患者心理压力;②针对老年人安全隐患进行针对性护理: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在住院过程中易发生跌倒摔伤、走失等,老年COPD患者在运动后常会出现胸闷气促,运动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加注意容易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房以及科室楼道的卫生打扫,保持病房、厕所灯容易发生摔伤的地点的干燥,在护理过程给患者佩戴手带,上面标注患者姓名、疾病、联系电话;③日常生活问题:老年COPD患者常会有睡眠障碍,针对这种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应当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入睡条件,尽量白天不要睡觉,以免影响夜间睡眠,同时患者长期卧床、气促、翻较易发生压疮,沐浴时水温不应过高,不适用刺激性的沐浴液,并嘱咐家属按时翻身,并记录翻身时间,给臀部、腰部等易发生压疮位置垫气圈,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④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氧疗方法,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指导患者翻身、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方法为用鼻子吸气,屏气后嘴唇呈"吹口哨"样慢慢呼出气体,呼气时尽量缓慢,尽量多呼出气体,手部可置于胸部辅助呼吸,练习20min/次作用。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St George'呼吸问卷(SGRQ):用于评价慢性气促受限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的问卷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测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患者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吸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的比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GR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可以看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肺功能影响比较 护理治疗前两组VC、FEV1、FEV1/FV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C、FEV1、FEV1/FVC三个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COPD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老年人身体基础功能差,并发症较多,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后,可以看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C、FEV1、FEV1/FVC三个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邓维.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16(10):61-62.

篇7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期;老年;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333-01

【Abstract】Cirrh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is a kind of different causes of chronic liver diffuse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or widespread degeneration necrosis of continued development result. Because the course of a long, better[1], especially decompensated appear easily, such as anxiety, impatience, depression, irritability, etc, the emotional healing effect, significantly reduc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patients. This elderly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imminent. Based on September 2007-2008 in September, I division hospital treatment of 78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decompensated emotional st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btain good effect, we report below.

【Key words】decompensated cirrhosis;Older;Nursing intervention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住院患者78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上修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病程10个月~20 年,平均7 年;其中男65 例,女13例,年龄60~89岁,平均69.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7例,中学及以上61例。住院时间15~27 d,平均21 d。78例患者均无智力障碍,认知功能良好,并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①工具及评定方法:每份调查问卷用2份评定量表即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组成[2]; SDS、SAS均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其中评定量表中的反身评分均修改为正向评分题,均为4级评分(1~4),总分为20~80分。SDS、SAS评分>50 分为有抑郁、焦虑情绪。

②实施方法:选择具有社会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测评工作。统一指导语,分别于患者住院第1天(干预前)及治疗第15天(干预后),采用调查问卷请患者逐项填写近1周内的实际感觉,次日收回。发放问卷78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

1.2.2 干预措施:在患者第1次心理测试后进行,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运用倾听技术、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积极语言应用等技巧,每天和患者面对面的交流,语言平静亲和,从认识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强身体康复的信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

②放松训练: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爱好,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如音乐治疗、看书、看报等,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③排除干扰:取得家属的配合,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在其面前谈及不愉快的事,要经常鼓励、安慰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与自尊,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生活中尽力给予照顾,使其内心感受到温暖,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同情。

④预防跌倒及烫伤,对可以行走的患者准备防滑鞋,外出检查入厕均有专人陪护,家居设施无障碍物,马桶边设扶手。

⑤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防止误咽,加强口腔护理。

1.2.3 评价方法:比较78例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78例患者SDS、SAS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反应是常见的,以抑郁焦躁情绪表现突出,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抑郁焦躁情绪。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①本病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加之乙肝病毒与肝癌相关性研究的进展,他们担心可能发展为肝癌,因而大都存在对预后的担心;②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程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 ③由于长期患病和别人惧怕传染及担心传染给亲属、朋友,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社交减少,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明显; ④因疾病而对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明显减少或丧失; ⑤医疗费用日趋昂贵。调查表明,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干扰疾病的治疗和预后[3]。

本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老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抑郁焦躁状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饮食可口、环境舒适、安静)及社会心理需要(安全、自主、自尊、亲情与归属、了解疾病的知识) ,多数患者恢复正常心态。患者能自觉避免并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将自身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5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6;R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4_0348_03

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全肺切除术由于创伤大、肺功能丧失多、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术后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而容易产生纵隔移位等原因,较肺叶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更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认为,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心肺代偿功能欠佳,不适宜行全肺切除术,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监护和治疗手段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单纯年龄不属于手术禁忌证,而且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高龄肺癌患者愿意选择外科治疗。我们回顾了近7年来因肺癌行全肺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行全肺切除术老年肺癌患者共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65~79年,平均(70.2±4.5)岁,左全肺切除80例,右全肺切除9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或冠心病45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36例。术前均由支气管镜或肺穿刺证实为肺恶性肿瘤,术后病理:鳞状细胞癌43例,腺癌3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混合型癌5例,小细胞癌1例。

1.2方法:术中、术后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血压、末梢氧饱和度监护至少术后72h,详细记录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及治疗的结果,诊断标准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诊断学》教材,并把研究组中术后未发生心律失常者设为对照组,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均在术后30天内痊愈出院,未发生严重致死性并发症。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发生率55.1%),其中男38例,女11例;左全肺切除者44例,右全肺切除者5例;术前合并心肺疾病者39例;手术时间>3小时23例;术中低血压者20例,术中术后氧饱和度低于90%(持续时间≥10min)者35例;术后电解质紊乱者心律失常发生16例;术后镇痛不满意者26例。

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心动过速17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8例,包括频发房性期前收缩4例、房颤23例、加速界区异搏心律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例,表现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混合发作2例。心律失常始发时间:出现于术后24h内21例;24~48h 18例;48~72h 9例,72h以后1例。

3原因分析

3.1年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75岁以后正常窦房结细胞仅剩下约10%,心脏传导系统的神经纤维密度逐渐减少,心排量、心肌对氧的利用率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在男性中更为常见[1]。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增加了心肌的应激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兴奋性相对增强的异位节律细胞更容易抢先夺获和超速抑制窦性心律,使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大[2]。

3.2术前合并心肺疾病:肺癌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有心肌或传导系统的异常,当术后肺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缺氧等因素加重可诱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同时多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应变能力减弱,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大大增高。

3.3手术操作因素:有报道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55.56%[3]。全肺切除后肺容量储积短时间内明显减少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终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手术时间>3小时,肺组织受压迫牵拉时间较长造成迷走神经丛张力增加,诱发心律失常;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在主动脉弓和气管分叉处之间形成心丛,损伤后易产生折返运动和触发激动,诱发心律失常[4]。

3.4术中低血压和术后缺氧:术中失血引起低血压时间较长及物对心肌的作用,可加重已有的心律失常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故术中手术医师应和麻醉师密切配合,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心肌缺氧[5]。全肺切除术后,短时间内肺的有效通气量及通气血流比变化较大,造成低氧血症;胸腔内压力改变可致纵隔移位和呼吸系统功能不全,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极易诱发心律失常。

3.5伤口疼痛:术后伤口疼痛使呼吸运动和咳嗽排痰受到限制,导致术后不同程度低氧血症的出现,进而诱发心律失常。疼痛患者心理紧张、烦躁焦虑,可促使机体儿茶酚胺、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释放,这些激素可引起机体水钠潴留、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6]。

3.6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术后的液体正平衡量过大可导致组织器官水肿,产生缺血、缺氧及酸中毒等,继而引发心律失常。全肺切除术后肺循环的容量在短期内明显下降,如果补液过多或速度过快,易引发心功能衰竭;机体中钠、钾、镁与钙离子等的水平变化是影响心脏节律运动的重要因素,低钾或高钾血症会引起心肌兴奋性增强,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心脏停搏;体温、血压过高或酸碱失衡,均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

4护理对策

4.1整体评估及护理:对于拟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入院时护士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针对个人情况做好护理评估,正确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做好健康宣教,多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手术的安全保障以及手术后的医疗护理措施,手术前是患者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护士耐心细致能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和顾虑,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手术。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激发患者康复潜能,强化自身免疫力,以此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术后要及时发现处理疼痛及其他护理问题,不让患者有丝毫的担忧,多巡视、多慰问、多关心,使其有安全感、信赖感。重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树立和坚定康复的信心。

4.2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的应用,观察心律、血压、氧饱和度与神志的变化,护士要会看一般心电图,及时识别心律失常危险信号,尽可能去除诱因。老年人出现心律过快、体温、血压过高等情况时要迅速向主管医生报告,立即处理,以防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心电监护至病情平稳。

4.3术后呼吸道护理:老年开胸患者术后咳嗽乏力、排痰不畅,导致缺氧,从而影响整个循环系统。术前1周严格戒烟,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登楼梯、深呼吸、屏气动作等锻炼,逐步增强心肺功能,学会有效咳嗽,掌握咳痰技巧。术中注意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麻醉膨肺前尽量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术后持续吸氧,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痰液粘稠者采取小量、短时、多次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咳出,排痰后立即温开水漱口。对排痰困难患者,采取拍背及刺激咳嗽反射、鼓励深呼吸促使痰液排出。

4.4疼痛护理:有效预防术后疼痛或减轻疼痛,是预防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7]。术后常规静脉镇痛泵持续镇痛,72小时撤除后口服曲马多缓释片等镇痛药物,对痛觉特别敏感的老年患者出现疼痛感觉时要及时镇痛,护士耐心协助老人做深呼吸,全身放松,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抚,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减少探视和干扰,保证患者能充分休息和睡眠。

4.5输液护理:术中及术后的补液应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使得全肺切除老年患者在已有通气血流比值改变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适应重新形成的通气血流比例,保证机体的氧供需平衡。需要护士严密观察尿量、尿色、胸腔引流量等,对出入量及血气、电解质检验结果要准确分析,出现失衡立即报告、及时处理。静脉补钾、钙、镁离子时严格控制滴速,防止电解质失衡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4.6饮食及生活护理:麻醉清醒血压稳定后予半坐位,给予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术后48小时起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普食,保持大便通畅,可指导患者每天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在床上肢体活动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天起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心肺功能康复锻炼。重视对家属的健康卫生宣教,家属对疾病和手术越了解,对患者康复越有利。

心律失常是老年全肺术后常见并发症,对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充分给氧、协助排痰、良好镇痛、心理疏导、穴位刺激等护理干预,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正常[8]。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巧玲.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37-1838.

[2]Lee JM, Lo AC, Yang SY, et al. Association of angiotens in_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with serum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 Ann Surg,2005,241(4):659-665.

[3]徐婷婷,高雅文.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60-62.

[4]张萍.自主神经对心脏节律的调控[J].心电学杂志,2003,22(1):57.

[5]曹炜,石开虎,张飞,等.70岁以上肺癌患者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15-17.

[6]罗琼,于胜招,胡虞乾.老年患者腹部疾病全麻术后心脏急症发生机制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5,11(9):818.

[7]张梅,陈淑娜.老年开胸223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预防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58-5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