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村建设的问题8篇

时间:2023-05-23 09:01: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建设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建设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农民;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乡村公路;质量控制;探讨一、前言

乡村公路被称为“毛细血管”,它的畅通与否,决定着一个地区公路网的整体水平,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不仅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先导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

从2003年开始,国家加快了乡村公路特别是通村公路的建设步伐,桐庐县交通部门抓住该机遇把通村公路改造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完善县域公路网的重要突破口。桐庐县在2003年至2005年共完成了400余公里的通村公路,实现了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双百的目标。在实现公路通村率100%的基础上,现阶段正在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即通过修建一定长度的接线,来消灭现有乡村公路中的断头路、回头路,从而提升公路的网络化。我作为桐庐交通战线的一员,有幸参加了通村公路的后期资料整理和联网公路的建设管理。

二、乡村公路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乡村公路建设受当地经济条件、资金筹措、实施主体、管理力度、施工工艺、人员素质、地形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设计文件质量不高乡村公路的实施主体一般为当地乡镇,当地政府受思想观念、政策、技术以及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缺少对乡村公路特别是联网公路进行系统、科学、长远的规划。致使现阶段乡村公路建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在规划不完善甚至无规划的情况下开工建设,从而影响乡村公路网络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的乡村公路建设投资效益相对低下。乡村公路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其单个项目投资规模不大、单个项目设计利润不高,未引起设计单位的足够重视。在设计业务相对饱满的情况下,乡村公路设计一般由刚进设计单位的新人来做,而他们往往由于设计经验的不足,对技术指标掌握不准,未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设计”。

2.2施工队伍素质不高,施工质量不稳定由于乡村公路建设的单个项目规模小且分散,施工工艺较简单等原因,有资质的企业一般都不愿做,而社会上一些有施工经验的小承包商因无资质,没资格做,而在乡村公路建设中往往存在“资质企业中标, 当地泥水匠施工”的现象。这也无形增加了具体承包人的成本,而承包人在建设期间施工力量投入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没有力量投入;二、是对工程的难度估计不足,或是为节省开支,工程前期人员和设备投入不足;三、是项目划分太小,调运人员和设备的费用相应高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承包商舍不得投入。

2.3监理单位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不高

由于乡村公路单个项目的工程量较小,短者只有几百米,长者也最多不过几公里,实行的监理也是相对不规范的,有的项目彻底就没有实行监理。有时往往采用以整个县的乡村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打捆在一起进行监理,即使这样,由于其监理费用低,点多面广,对正规的监理单位没有吸引力。为了符合建设程序,项目业主只能邀请一些监理单位,甚至是建筑部门的监理单位来进行监理业务。这样素质本来不高的施工单位加上同样是不懂技术的监理,乡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4业主没有经验乡村公路的项目业主一般是乡镇人民政府组建的临时机构,他们本来就没有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经验,虽然交通主管也会根据需要举办一些乡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培训,但由于时间较短,对提高他们的公路工程业务知识或行有些帮助,但到底能提高多少,又能在实际管理当中用上多少。2.5交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的匮乏县一级的交通主管部门,也是叫苦不迭。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的工程建设任务,虽然本身不是业主,但作为交通主管部门,在技术上必须给予乡镇业务指导,要对招投标、项目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指导,而交通局就那么几个技术人员,其正常工作也必须完成,这就给交通局增加巨大的压力。更主要的,交通局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其对公路工程施工的具体管理也并非全是内行,即使真正1-2个既懂施工又懂管理的人员,对于全县几百公里的乡村公路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三乡村公路的质量状况乡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主要有沥青碎石(或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结构两种。对于沥青碎石和沥青混凝土路面而言,总体来说面层厚度和油石比基本上都满足要求,如果要出问题,那么问题主要出在路基和路面基层上。而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而言,其目前的问题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乡村公路的路基都未经过严格的验收乡村公路的路基往往是依原有土路基而进行施工的,原有土路基的宽度往往不够,必须进行加宽才能满足要求。而乡村公路的路基施工很多都是农民投工投劳,部分是一些挂靠资质的小承包商,他们根本就不懂公路工程的施工程序,通过简单的平整和压实就开始进行路面施工,压实效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对原有路基的加宽部分,更是最大的隐患。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新填部分与原有路基不能有机的结合,这种隐患将导致路面在很快的时间段里发生断裂。我县也成立了乡村公路质量验收(监督)组,负责对乡村公路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验收,但由于最近两年的乡村公路开工项目太多,而县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少,真正做到全面的检查验收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即使是进行真正的验收,也往往是对路基的宽度进行检查,极少数进行了部分的弯沉和压实度检测。

3.2路面基层的强度和厚度都存在较大的隐患目前乡村公路的路面基层形式有:水泥稳定土、石灰土、级配砂砾等形式的基层,但质量均不乐观。其一主要是粗细集料的级配不良,水泥、石灰等材料剂量不够,厚度参差不齐,压实度达不到要求这几个方面。其二主要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监理单位管理不严,业主单位不懂技术,管理不到位。 3.3乡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合格率极低目前,乡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合格率不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混凝土强度多采用抗压强度进行控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虽然可以满足要求,但其抗弯拉强度却无法满足要求。其主要原因有:a、原材料达不到要求;b、混凝土配合比达不到要求;c、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控制不严;d、振捣不到位;e、养生没有按要求进行;对乡村公路一次性浇几百米,对大多数施工单位而言,它既没有那么多的土工布或麻袋等去覆盖,也没有洒水车去及时养生。这样对于在夏季施工的混凝土就无法做到有效的养生,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实还有很多影响乡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现象,但我认为,对乡村公路而言,宽度差个几厘米,并非什么大事,线形不顺也不是主要的问题,现在的乡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厚度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因此我觉得以上五条原因应是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4.1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公路建设有序开展。一是从县、乡到村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公路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全力推进公路建设有序开展;二是强化部门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各相关部门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要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想,相互协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全力。4.2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一是政府补助一点。县政府每年都有公路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对农村联网公路的补助。各乡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助;二是受益群众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的方法筹措资金;三是社会捐助一点。可发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家乡有感情”的人士对家乡公路建设予以赞助,并采取“公德碑”的形式,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四是部门帮扶一点。利用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区直联系单位、社会新农村建设队驻点单位帮扶修建乡村公路,解决部分乡村公路建设资金;五是项目资金列支一点。在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质稻基地建设项目等与乡村公路相关项目资金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建设。

4.3行业主管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行业主管部门协助参建各方加强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应知应会考试,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新技术、新法规、新规范的学习和掌握,在工程建设中注重对新技术、新法规、新规范的运用和推广。扩大监督的范围,加大检查的力度,以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为手段,对参建各方起到监督、促进作用。 4.4严格合同管理。在项目实施前期,实行施工许可制,只有满足人员、设备满足投标文件要求,然后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及安全保证体系后才能进行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期间,依照合同条款,要求投标书承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到位,建立考勤制度;施工机械按合同文件的规定按时到达现场,不能拖延、缺短或任意更换;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必须符合规范的质量控制要求;加强质量监控,各类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可靠,填写规范。必要时,可实施经济或信誉手段的处罚,避免合同文件成为一纸空文,同时也督促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 4.5重视试验检测,以试验检测为手段,用科学数据说话,把好工程质量控制关。针对村级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施工企业在每个项目上都建立试验室不太现实。施工的试验检测工作可委托本地区具备资质的并通过计量认证的试验室承担,既可减少施工企业人员设备的投入,也能提高试验数据的采信度,满足质量控制和检测评定的需要。 4.6规范村级公路建设的监理市场,严格监理单位的选择。村级公路工程实行社会监理制度,但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并经行业主管部门核准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同一乡、镇的项目可结合实际情况,委托同一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监理单位应按合同拟定的经认可的人员名单派监理人员到位上岗,并使驻地监理人员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换;业主对主要的监理人员实行考勤制度,建立奖罚机制;建立监理人员管理手册体系,业主和行业主管部门对监理人员的评价作为准入的一个依据;定期开展应知应会考试,促进监理人员对规范、法规的学习和掌握。 4.7完善乡村公路特别是联网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制度。村级公路项目实行交、竣工一次性验收,明确工程竣工验收具备的条件: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已完成;施工单位相关规定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自检合格;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的评定合格;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报告;质监机构出具的质量等级证书;竣工文件已编制完成;各参建单位完成工作总结等等,为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五、结语

总结近几年我县乡村公路的建设经验,加大政府行为是发展乡村公路的前提;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发展乡村公路的基础;多方筹措资金是发展乡村公路的保证;高素质的建设管理队伍是发展乡村公路的关键。我县乡村公路建设起步比较晚,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公路建设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摸索和深入研究,只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大胆的实践、持续的改进,相信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乡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新路子,为我县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乡村公路建设做好服务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好先行。

参考文献:1、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6年第3号令;

篇3

关键词: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 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4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新农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合力。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作为部门主管单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关系不顺畅,难以发挥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参谋助手等作用,处于有办法没手段、有措施无力度的两难境地。

二是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普遍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节,特别是县、乡都没有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临泉是贫困县,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就是土地瓶颈。新农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在集中建设安置点时,常常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建设进度。

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农村示范点中虽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解难题,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新农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村容村貌有大改观、产业有大发展。要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统筹办,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要采取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手段,利用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高乡村干部推进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农民投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支农项目资金,有效整合扶贫、以工代赈、移民后扶、环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农业项目等向示范点倾斜,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整体推进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村庄硬化、亮化、美化;三要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财政奖补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四是各有关部门要以示范点为平台,统筹安排项目,围绕新农村来拓展项目,让项目围着新农村建设转,拓宽投资建设思路,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县级安排的财政对农业产业园奖补也应该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纳入奖补范围。

三是增强活力,进一步健全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一体化管理体制,以“资金渠道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的原则,统筹管理涉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实现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加强监督,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要重视新农办建设,明确性质和职能,充实编制和人员力量,保障经费,切实发挥好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建议政府认真研究,组建县级规划设计工作机构和恢复乡镇规划建设所,配备、引进和培养规划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全面到位。继续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结对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要引导农民发展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民俗文化,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探索建立筹资筹劳、政府奖补、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长效投入机制,建立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28-02

乡村医生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的特殊时期,绝大多数人员仅经过短期培训后,就承担起农村防病治病的任务,他们曾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农民卫生需求也不断增长,但是,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在岗乡村医生队伍进行调查后发现:乡村医生队伍由于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能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急需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和促进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1 存在的问题

1.1 队伍老化,后继乏人 宜昌市夷陵区共有182个行政村,228个村级医疗机构,在岗乡村医生552人,35岁以下67人,占12.1%;35-50岁197人,占35.7%;51-60岁200人,占38.3%;60岁以上58人,占11.1%。由此可见,乡村医生队伍老化十分严重,超龄的因为老无所养不愿退,年青的由于以下原因进不来:一是待遇偏低,收入不高,且没有养老、医疗保障,工作环境大也多较差,导致年青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愿干乡村医生;二是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纠纷,患者家属往往狮子大开口,经济和精神均要承受极大的压力,致使年青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不敢干乡村医生;三是人才引进机制不畅,少数愿当乡村医生、也具备资质的人,不一定能被村委会聘用,一般乡村医生多是本村人,非本地人很难在异乡被村民接受,这也导致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干乡村医生。

1.2 学历较低,水平较差 乡村医生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从调查情况分析,夷陵区522个乡村医生中,初中及以下166人,占31.8%;中专及高中328人,占62.8%;大专28人,占5.4%;其中具备执业医生资格的10人,执业助理33人,执业护士17人,三者总和也只占11.4%。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自学能力、专业水平相应较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足,且乡村医生本身是农民,部分人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精力也缺少时间学习业务。由于目前缺少政策上的保障,如果要脱产学习就会收入锐减的现实。在工学矛盾和生存需要的双重阴影下,他们只能选择以急功近利地“行医赚钱”来维持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学习,无从长远考虑,结果就是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3 诊疗行为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村卫生室“以药养医”、“重医轻防”的现象很普遍。进药渠道混乱,药品质量难以保证,药品乱用、尤其是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乡村医生普遍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很多仅凭个人经验从业,并不按规范要求行医。这种纯粹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个体经营模式,容易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2 对策

2.1 改革现有的机构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设置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作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职能和基本医疗任务,坚持公益性质是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即村卫生室全部由政府公办,设立和运行由政府财政负担,明确村卫生室的产权归集体所有,坚持村卫生室的非营利性性质,由于历史原因,对乡村医生在兴办村卫生室中的个人投入实行“逐年折旧、离任退款、滚动运行”的方式进行投资回赎。

2.2 改革现有的人员管理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聘任。根据村面积大大小、人口多少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情况,设定岗位编制,加强乡村医生准入管理,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在村卫生室执业。通过公开招考,由卫生行政部门择优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是现有的乡村医生参加考试;二是打破区域限制,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的联系,由其推荐优质生源参加考试。

篇6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建设规划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城乡建设之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在不断的摸索中缓步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大增,城乡建设规划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千万人的幸福生活质量问题,关系着社会安定问题,还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可轻视。近年来,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为了与现实发展相符合,各种倾斜政策纷纷出台,但我国城乡建设化水平过低,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城乡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规划落实情况不理想,城乡建设具有随意性

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关于规划落实情况不理想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本没有规划图。基本上只有整体性的规划,而却没有具体详细的区域性小规划,使得在具体执行城乡建设时,没有详细的规划可以参照,这样一来在城乡建设时就会随意而来,没有正规的方案来约束来指导,各种问题也就此产生了。第二种是有规划但是执行不严格。在某些城市改造区特别是乡镇驻地的建设行为中,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第三种是重复破坏建设现象严重。在规划中诸如水电、暖气等专项性项目没有完整详细之规划,所以很有可能就会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比如这个小区在输送水电时挖通一条路线,而另一个小区在输送水电时挖通另一条路线,如果有关于水电输送的专项规划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重复情况,劳民伤财不说,还破坏环境,严重破坏城镇基础设施,影响城镇建设的发展。

1.2 城镇规模太小、步伐慢,城镇化水平太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实情况下,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其包容性,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定居,让本来就拥挤的城镇变得拥堵无比,完全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因为我国众多城镇的规模太小,即便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规模依然不大,有的地方只是对原有城镇进行修补,没有做到扩展,城镇土地面积没有规模性扩大,即便有些地方已经着手扩大规模的建设,但是基础设施不能紧跟,根本不能把改造建设相互结合,没有一套发展规模化城镇的标准以及要求,而人口的大量入驻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甚至是现实,因此城市问题便出现了,人们生活在一片被破坏的环境当中,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1.3 城镇管理不善,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城市管理目前对城市绿化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有所管理,却也出现多头管理的不好局面,多头管理往往就是无人管理,明显不利于城镇的环卫建设。而小城镇中供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全没有跟上,那些落后的小城镇甚至都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建设。城镇管理制度不成熟不完善,管理队伍素质低下,城镇的各种脏乱差现象完全不能得到解决,脏臭角落随处可见,严重损毁城市面貌,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城市印象。

1.4 城乡建设资金缺乏,融资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城乡建设资金缺乏,融资投资渠道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本来说,我国融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而县级政府的财力是极其有限的,并且没有招商引资的理念,没有重视外商企业的眼光,搞本位主义,这样只会让资金周转越来越死,使得城乡建设举步维艰,矛盾激烈。

城乡建设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规划面要广,要具体,要落实

在城乡建设开启之前,一定要有整体性规划,还要有详细的区域性规划,这样城乡建设才有规矩可依。以前是边建设边规划,这样会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问题都考虑不进去。在城乡规划编制中,要成立一套专业队伍,对全县各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和设计,避免各部门和各乡镇各自为政,重复浪费。还要强调规划和相应制度的重要性,加强落实执法力度。在统一规划下制定具体计划,相互配合,一起为城乡建设工作服务。

2.2 合理拓展城镇建设规模

上面已经分析到城乡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城镇规模小,不具有较高的容纳性而形成的。所以拓展城镇建设规模是必要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拓展城镇建设规模绝不可盲目扩展,而是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要对城镇周边环境进行勘察,看怎么拓展最为合理,一般来说要东南西北都适当扩展,而以其中某一方向作为扩展重点,进行建设。而首先要做的就是道路要通,其次就是住房以及相关设施,细化到供排水、环卫、路灯等各种细节。

2.3 保护环境,做好绿化工作

我国大城市在绿化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小城镇,小城镇的绿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可以将绿化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单位小区学校等,大家共同努力,做好绿化工作,使得绿化面积大量地增加。另外要有重点地突出城镇绿化特点,现在城市建设都趋向一致,没有地方特色,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所以在绿化建设,美化城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区域性文化特色,参考一些成功的绿化案例,把现代化和特色化结合在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城镇面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居民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不忘传统的地方特色。做好绿化工作要特别强调细化到各个单位的绿化。比如学校,各个城镇的学校就不少,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绿化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建设,高年级的学校还可以借用学生之力来搞好校园绿化,既能提高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协作能力。比如其他的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或者说各大居民小区,责任分工到单位,并给予一定的参考标准,按要求建设,当然只分任务不监督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加强分配任务后的监管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绿化工作,一旦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就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还要返工,进行整改,一直到成功验收方可。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可以培养发展优良的园林单位和小区,为整个城镇的绿化建设做贡献。

2.4 寻找多渠道融资投资方式

随着现代化进城的加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单靠政府财政很难满足实际建设需要,需要采取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建设城市是城市融资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要有创新发展思路,通过有偿出让城市道路各段服务或公交出租车或是广告租位等,让其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融资格局。另外还要加大城建招商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土地、市场等城市资源来换取外商投资,借助外来资金搞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招商之后,要对招商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索取,甚至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小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大家都追求方便的高质量的生活,因为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人口骤然增长,一时间无法适应,造成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但是只要编制好城镇发展相关规划,并且很好落实,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引进外资,搞好城镇绿化,保护环境,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和管理队伍的素质,那一定可以顺利地实现城镇发展,为大家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甄峰,姜煜华,叶忱. “十二五”时期城建模式转型与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变革[J]. 规划师,2011,04:5-9.

[2]于莉. 广东开平城乡建设的现代化进程[D].浙江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探索与要求;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逐步地实施了对于城乡的规划建设,并且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完善与发展,到目前来看,国家城乡规划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的建设获得了全方位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刻地对我国的发展实施着影响,城乡规划建设依照具体的时代要求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开展迫在眉睫。因此,目前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的研究,并针对其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提出了诸多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探索及具体要求分析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在区域发展以及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等环节,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这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严重地影响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城乡规划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重点。本文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城乡规划的探索及具体要求:

首先,就城乡规划的探索来讲,我国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一事项,一直到现在已经取得了诸多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城乡之间独立发展的二元规划策略,未能注重二者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城镇的规划建设的《管理条例》规定还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实施。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我国《城乡规划法》的编制与出台才打破了以往的规划建设僵局,将建设工作推向了新的台阶。

其次,就城乡规划建设具体要求而言,它主要分为科学整合与系统协调两个方面。科学整合是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各区域呈现之间要构筑以核心城市以及中心城镇为辐射点的整个大空间整合的规划,同时着力保证小城镇中的中心城乡获得优先突出的地域与交通的整合,从而推动区域城乡整体空间、小城镇城乡等各方面的一体化城乡网络的建成。系统协调则是要求城乡规划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的计划相互协调,尽量达到对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建设与应用,全面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在城乡协调规划中的渗透。

二、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三、我国当前解决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问题的对策

1、全力推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国家当前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以《城乡规划法》作为依据,要想推动城乡规划实现良好发展,就要将此法作为中心和基础来逐步推动本法律的更新完善以及其他相关辐射法律法规的大力健全,为我国逐步萌生的新的规划需求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具体来讲,国家要利用多种渠道及方式来向所有的城乡住户进行《城乡规划法》的普及性宣传,指引当前的城乡建设人员按照必要的审批工作要求以及相关制度等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同时,国家还应当鼓励城乡居民针对法律的不足来提供完善建议以及创新见解等,着重推动其他相关法律对《规划法》的补充,全面推动我国城乡规划系统合理实施。

2、完善城乡规划机制与体系建设

首先,国家在目前推动城乡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还必须致力于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的各项项目审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保障机制等的建立,确保城乡建设的各项活动在开展之前能够得到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对于各种条件的审核,保证各项建设符合国家城乡规划的整体建设方案。同时,还要积极地加大周围群众对于各建设活动的监督,追究非法建设活动的法律责任,将各项建设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的大体系。而且,国家要为某些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基础建设项目,提供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民间力量对于国家规划建设工作的帮扶。其次,国家还要以全局与部分、短期与长远、发展与保护、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统筹兼顾为原则,来调节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具体的体系。

3、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投入

国家当前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也是保证我国立足于国际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极大对于建设工作的各项资金投入。国家除了为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财政拨款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等策略来调动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努力拓展筹集渠道,致力于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在进行规划建设投入时,关键还要针对当前乡村建设不足的问题,来加大各项投入对于乡村发展的适当倾斜,以缩小城乡建设的差距。

四、结语:

城乡规划建设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国家一定要努力加大对于此工作的研究,着力针对其建设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并从各项基础保障方面为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仲平. 城乡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城市建设,2010(33)

[2] 王婷芳.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好城乡规划建设[J]. 城建档案,2009(12)

[3] 王波,姚宏伟. 村镇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2(16)

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停的给城乡规划建设提供经济来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区特性的差异。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探索分析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其各地区的发展是非常的不平衡的,我国城乡发展也是相当不平衡的,中国现在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十分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而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实现我国制定的城乡发展目标,所以,相关部门一定重视城乡规划建设,那么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探索是:

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要求的角度上讲,城乡规划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系统协调以及科学整合,系统协调指的是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一定要和区域的发展相协调,对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应用和建设一定要是相协调的,一定要极大的促进对区域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等资源渗透到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去。科学整合指的是一定要在我国的各个区域之间要实现辐射点是中心城镇和核心城市,进而实现整个空间的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优先整合小城市的中心城乡的重点区域和交通,进而实现小城镇以及区域城乡整个空间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工作探索的角度上讲,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就十分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经过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努力,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以前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城市以及乡村两者独立发展的一种二元规划策略,不是十分重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协调和统筹,城镇以及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规定》和《城市规划法》对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工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城市和乡村的二元规划建设方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07年的下半年才打破这种局面。在2007年下半年,我国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在这个文件中明确的规定了以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正是这部法律的颁布使得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步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四、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基本工作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来说所面临的问题依然非常多。为了有效的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效率,我们必须针对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快速的发展。

1.坚持城乡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对于这一原则必须经过紧身的考虑和分析,必须基于某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考量,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盲目的遵循其他的城乡规划建设的良好经验。这样虽然道理漫长,但是未来是非常光明的,这样经过一些比较繁琐的考察工作,得到的结果是此地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得以快速健全的发展。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城乡规划建设中也是如此,我们不要知识一味的注重当前的利益,必须以长久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因此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对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统筹的安排分析,从而尽可能的适应科学发展管的要求。并且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乡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从而尽可能的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以最有序、规范的姿态发展。

3.城乡规划建设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的人员要自始至终坚持在对城乡进行基本规划的过程中,意识到民意调查的重要性,切实为人民服务。这样通过对娱乐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的设置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4.始终贯彻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使城乡建设有过去的单一化发展向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转变,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实现工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提高城乡的经济竞争力,而且要注重城乡的文化建设,注重城乡的文化氛围建设。通过对城乡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不仅能提高城乡规划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城乡的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使城乡规划建设逐渐向现代会、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的品味。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当前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各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所以,我们要运用好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田洪刚.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2(6):22-24

[2]李晓琴.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2013(8):77-8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