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的数学教育8篇

时间:2023-05-23 09:01: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的数学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的数学教育

篇1

一、数学的文化现象以及数学文化的存在价值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早已被人们所熟悉和认同。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谓是“盛产”文化名人的时期,而这些名人当中,很多都是数学家出身的,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曾描述“上帝乃几何学家”,而他在自己学园的门上赫然地写着:“不懂得几何学的不得入内。”而爱因斯坦、达・芬奇、希尔伯特等也都是数学文明的缔造者。可以说,人类对数学的探索、传承就始终蕴涵、伴随着积淀科学知识、文明结晶、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

数学是人类在探索大自然时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总结,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文化的特性。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哈蒙德把数学称为“看不见的文化”。数学,如同一条涓涓流动的溪水,在人类的文化史中源远流长着,从最简单的数字认知,到方程,再到函数等等的应用,数学它都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而我们个人则根据各自的素质对它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以说,数学就是人对数学文化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二、初中数学文化的教育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人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和透彻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笔者的感触是――数学文化逐渐走进中学课堂。教师在执教时,更多地渗入实际数学教学,更多地讲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多地渗透数学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数学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看到,现行新课标配套教材中针对有关数学文化的背景材料增加了很多,主要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以期以数学文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例如在七年级方程的教学,教材介绍了方程史话以及丢番图的墓志铭;在八年级教学著名的勾股定理时,教材介绍了勾股定理史话、美丽的勾股数与著名的“葭生池中”问题;九年级上册教材《样本与总体》向学生介绍了空气污染指数,下册教材《数据分析与决策》中又谈到了收视率问题。通过阅读这些内容,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史实、数学的应用价值。可见,数学教育本身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而文化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应用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育人的内涵与价值。

三、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中的教育价值

谈到数学文化,自然离不开数学史。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中的教育价值以及自己在加强数学文化教育的几点做法。

1.在教学中展示数学美。罗素曾说过:“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美学内容,如果在教学中及时揭示,学生必能引起共鸣,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数学美还体现在数学方法上,如巧妙解题能平添数学魅力,使其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

2.在教学中渗入数学史。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就已经总结出等比数列1,2,22,23,……29的求和公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等比数列的经典问题,如13世纪斐波纳契在《算盘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设计:7个妇女去罗马,每个人牵着7匹骡子,每匹骡子负7块面包,每块面包配有7把小刀,每把小刀配有7个刀鞘,问妇女、骡子、面包、刀、鞘各多少?”在《九章算术》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女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阿拉伯数学著作中还有著名的棋盘问题等。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这些数学家,就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这样,对培养全方位的思维能力,理解数学的多元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经历故事,并不是期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家,而是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奋斗经历,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社会的进步,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普片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不仅增长见识,更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向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道德观等。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学会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更要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一.初中数学中包含的素质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因此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性应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因为中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必须继续学习,不可否认,在我国初中到高中,能总体上大学的还不多。而大多数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靠自我学习来提高未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继续学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他们会不会学习,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适应信息化,数字高度发展的需要,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素质教育发展性的高度,努力教学生学会数学,这里应着重在学法上给予指导。例如,怎样教学生由因到果综合处理问题,怎样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怎样教学生通过个别实验归纳猜想,怎样教学生通过同类问题求解抽象概括出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总之教会学生学习一般方法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后劲。

二.数学能力的应用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收到吧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数学意识”。

作为为人生准备的数学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具体的,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概括,抽象,弄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他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和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意识大于裨益。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他总在努力的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判现代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往往批判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他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加减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在明主开放的教学活动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提出的是,猜想是活的发现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和调控,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中,自由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猜想,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素质教育下中学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总结

素质教育之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演讲者而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导者,鉴赏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而应当是知识的积极探索着,发现者和创造者,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充分信任,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真正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要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3

一、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化归”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体现了研究科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迁移到“熟悉”的路子上去。我们也常把它称之为“转化思想”。可以说化归思想在本教材的数学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

例如:在教材《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议一议”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一求解”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注意到教材在出示了一组例题后,特别用卡通人语言的形式表明“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在主观上帮助了学生在探索时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在学生体会到成功后客观上就渗透了学生化归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教材《走进图形世界》,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认识,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第一册《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议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4、渗透方程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方程思想指借助解方程来求出未知量的一种解题策略。运用方程思想求解的题目在中考试题中随处可见。同时,方程思想也是我们求解有关图形中的线段、角的大小的重要方法。

篇4

一、数学化思想概述

数学化思想最初是由荷兰著名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的,汉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对数学化思想做出了如下解释:运用数学思维来客观地分析并解释世界中的问题。而后,随着数学化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大范围普及,很多学者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大提高了数学化思想的实用性与教学价值。简单解释,数学化思想就是利用数学思维来思考并解决现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通过这种更具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数学素质会出现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反复应用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二、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通过应用数学化思想可以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纵观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数学化思想虽然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应用,但却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于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因此如果仅仅向学生机械化地传授书本知识,就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数学化思想的运用则较好地改变了传统数学课堂中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情况,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会主?拥亟?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探索。此外,教育者也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更多趣味性较强的生活场景,通过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数学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化意识

数学化思想所倡导的是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尽可能多地引用一些令学生倍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学会站在数学角度上来探究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初中数学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来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比例”时,教育者可以将汉斯的一个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中:在课程开始的前一天,教育者要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巨大的手印,当学生在第二天看到这个手印时,就会对这个手印拥有者的身高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而后,教育者就可以将自己的手同黑板上的巨大手印进行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呈现出五倍关系的结论。而后,教育者测量出自己的身高,并将身高的数值乘以五倍,最终推算出巨人的身高。在这一教学案例的启发下,学生纷纷开始好奇巨人的脚、腿以及胳膊的长度,在经过一番测量与计算后,逐渐掌握了比例的内涵。

(二)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初中数学教育者在应用数学化思想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出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中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受到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不同初中院校中的数学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都各不相同。基于此种情况,在应用数学化思想之前,教育者要深入学生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篇5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心态情境

良好的心态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潜在创造智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舒畅,灵气得到解放,这就要求课堂上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学充分理解、信任、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对教师信赖,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由遇到问题而引发的,好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兴趣,怎样才能提出好的问题呢?一是提出问题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欲解之而后快;二是鼓励大胆发问,于无疑处质疑,不满于书本上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同看法;三是设置问题要有多层次,有梯度,要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条件和机会。

三、从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新意识训练的另一个主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发散思维就具有启发学生发现事物多属性的因素,从而引发创造性的东西来。比如,对于“?=0”这个问题发散式思维训练可得多个答案:⑴0+0=0,⑵a-a=0,⑶ a 0=0,⑷ =0,⑸ =0,⑺ =0,⑻03=0,⑼Sim0=0,⑽ =0,……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各种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式思维思路广阔,学生处在一个主动探索状态,且能各抒己见,通过活跃的思维求异,结果各具特色,新颖不俗,真所谓“横看山岭侧成峰”。

四、在公式的变化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公式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浓缩,是数学知识的精华所在。在公式的教学中,引入变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除了掌握公式结构特点,推导方法,成立条件,使用范围,要引导学生对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组合、推广等变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增强创造力。

五、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类比分析思维的基础,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比较分析中,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探究的欲望,拓展思维空间。

六.一题多变,挖掘引申,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解题后,可以将原题稍加改动,结果使一道题变成一串题,一类题,也可以借题发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演变,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3个题目:

①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2

②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2≤x≤7时3≤y≤11.求这个一次函数.

③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2

初看起来,这3个题目好像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是有较大区别的,学生发现:

(A).题目①只有一个解( ),而②与③均有两个解(而且均为 或 );

(B).题目②与③的两个解中的k值互为相反数.

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题目②与③的两个解中的k值互为相反数?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透彻的研究.我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理论和平移理论进行解释,又用待定系数法进行一般性的结论:命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m≤x≤n时p≤y≤q. 则这样的一次函数y=kx+b有两个解,并且这两个解的k值互为相反数.类似地也对于给出其它结论。

七、一题多解,提高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思路开阔,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在通过对各种解法的比较,知其繁简。从中找出最简单、最出色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通过一种问题的情景,把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入具体的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学习勾股定理时,对勾股定理的证明,不仅学习了教材上的证明方法,还引导学生探讨多种证明方法:《赵爽证明》、《梅文鼎证明》、《杨作枚证明》、《李锐证明》……等二十多种证明方法,这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八、利用数学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闻轶事,在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九、引导学生科技创新和编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应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数学学科作为初中课程的一门基础课,应该更加注意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本文根据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功能及原则浅析道德教育渗透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功能

(一)刺激学习兴趣

数学表达中的数学发现和美学见解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因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如,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数学科学技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理性精神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使得数学学习不能够含糊其辞,因此,某种程度而言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此外,数学的公式方法等结论性理论都可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其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加深刻、具有创造性,能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

(三)锻炼意志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斗争历史,显示着数学家的数学真理和伟大的奉献精神.希帕萨斯因为发现了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痴迷于数学而被士兵杀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定理、公式和数学家的轶事联系起来向学生介绍,学生可以以此学到坚强的意志力.

二、数学教学中实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微妙的原则

数学有自己的特点,其道德因素大多是隐藏的.因此,数学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微妙的、不做声响的,以避免讲道的口号.

(二)个性化教学原则

道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对待.另外,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道德教育内容,以防止牵引、机械等形式化教学.

(三)坚持的原则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于教师而言,在数学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应该坚持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应该被暴露在实在的课堂之中.

(四)合作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项目,数学的道德教育不能单独进行,应该和其他学科的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唯有各个学科共同的努力,才能使得道德教育无处不在,以真正实现非常好的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结果.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利用数学历史资料进行爱国教育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国内外无数的数学家和数学研究从业人员以及有着崇高数学理想的人,通过积极探索得出来的体系学科,而相对应的数学史正如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悠久.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史,正确评价国内外杰出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我国数学家的数学贡献,可侧面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材具有丰富的爱国教育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自然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教学材料中相关内容和准备实践的内容以及数学题目,来引导教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教学生阅读苏教版教材《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毕达哥拉斯定理》等阅读材料时,学生将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在数学应用程序的研究工作上有着辉煌的成就,如,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1+2”在数论中的定理,被称为“陈氏定理”.这些数学历史的真实例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进取的精神.

篇7

>>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探索性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探索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中的数学史教育思路探索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索教育 对初中数学中差生的形成因素及教育教学措施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问题教学的探索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及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浅谈初中数学教育课堂中的探索 关于初中数学概念教育教学的探索 探索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几种方法 初中数学建模中问题预设的实践探索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规律―发展”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永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8-01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学好数学,我认为,教学过程的处理尤为重要和关键。下面就数学教学过程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意见。

一、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特别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初三代数教材《函数的图象》一节里有这样一个引例:一种豆子每千克售2元,即单价是2元/千克,豆子总售价y(元)与所售豆子x(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学生觉得引例很简单,甚至有点无味。鉴于此,针对我班有同学家里在做生意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个引例改为(找杨某同学回答):“你家所售菜油售价y(元)与所售菜油数量x(斤)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4x]。”又请杜某同学回答:“你家所售草帽售价y(元)与所售草帽数量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3x}。”这些发生在身边,看得见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意义。从而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的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即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讲,学生容易感到抽象和枯燥,也理解不深三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用,有什么不同。于是我结合班上冯某同学家里今年开始做服装生意的例子,先请冯某同学告诉同学们家里每月的销售毛收入。然后让同学们讨论将这个收入变化情况制表反映出来。最后让同学们讨论能否用图象把这个销售情况表画出来。

通过积极思考和小组讨论,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他们的优势和不足。解析法简单明了,能准确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与函数的相依关系,但求对应值时,往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而且在实际问题中,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列表法一目了然,不需计算就可以直接查出对应值,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列表法有局限性,因为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而且在表格中也不容易看出白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图象法形象,直观,通过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形象地把函数关系表示出来,能够直观地研究函数的一些性质,如最大值、最小值是多少。这个例子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对容易地理解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加深了印象。

二、将书上例题的示例典型作用发挥到最大

书上例题一般是针对当堂所学知识而编的巩固练习提高作用的题。教师讲解例题时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一遍,则看得懂例题的同学会觉得淡而无味,收获不大。下来解题发现仍有一些题解不来,究其根本,还是解题能力未得到提高,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未得到加强。例题本身的作用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认为,要提高例题的示例典型作用,则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多备教辅,多读教辅。在备课时,要根据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将例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变条件,变解题过程,变结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丰富多变的题型中去思考,去解惑,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和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三、预见和减少学生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学生有时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作业,产生错误作业,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了干扰。因此,减少数学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并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在讲弧的度数一节之前,要预见学生可能把弧的度数与角的度数等同起来认识。会产生如∠AOB=弧AB的错误,认为度数相等的弧就是等弧,弧不相等则所对的圆心角也一定不等之类的错误。因而复习提问时,要准备一些满足怎样条件的弧才叫等弧之类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篇8

一、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学生

数学知识的学习普遍具有枯燥的特点,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因此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一定的困难。然而德育需要理论观点的渗透,更需要高尚行为的影响和感染,老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正是对学生进行强烈感召的有力武器。教学中老师的规范语言、文明举止、娟秀工整的板书、仪容仪表无不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甚至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这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隐性德育目标。

二、在数学历史的认知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老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其中绚丽的数学文化瑰宝如同夜空的明星,熠熠生辉,照耀着我们后人学习数学的道路。我国悠久的数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华夏民族在世界数学史中涂上了重重的几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为世界数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了解这些文明史,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精神。

三、在数学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德育和智育,这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教材内容有很多都可以进行德育素材的挖掘,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时候,联想到每个人都是这个象限中的—个点,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适应社会中那些无形的坐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生位置的确定有两点,一个是先天因素,一个是后天因素,后天的努力更重要,是一个人真正成功的关键因素。

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努力、前进。数学教材中能够挖掘的隐性德育因素很多,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