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8篇

时间:2023-05-23 09:01: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

篇1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是新创企业打破在位企业垄断,进入市场并获取竞争优势的方法。新创企业进入市场后,由于成本过高,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入手,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重点讨论不同阶段、不同行业的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

二、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1.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企业运用商业模式创新时,商业模式要素的投入可能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条件。根据Osterwalder和Pigneur(2011)的分解,商业模式由九大要素组成,分别是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和成本结构。其中,核心资源是最需要得到技术创新支持的要素。商业模式中的核心资源要素是指让商业模式有效运转的关键资源,它既包括支持关键业务顺利实施的资源,也包括保证渠道通路顺畅、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稳定的必要资源。

关键资源在保证核心业务实施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技术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生产型企业中的产品供应业务还是服务型企业中的问题解决业务,都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生产型企业中产品的设计可能需要技术的直接参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可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例如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的实施,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商业模式的变革。服务型企业中综合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先进技术尤其是智能计算、信息融合等的支持。保证核心业务顺利实施的关键资源不仅包括实体资产,如机械设备、IT系统、物流系统等,也包括知识资产,如专利、技术研发人员等,还包括金融资产,如信用额度、票据等。这些资源都能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其中知识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的体现,实体资产的技术创新是直接作用在资源上的,金融资产的创新可以借助征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这些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的支持,从而支持商业模式的创新。

关键资源在保证渠道通路顺畅、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稳定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些平台或网络。例如,很多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就建立了在线社区,用来交流新产品的知识和经验。多边平台也是很多公司常用的关键资源,通过多边平台,多个相互依赖的客户群体能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形成网络效应。这些平台或网络的建设往往需要运用到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大多是一些信息技术或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商业模式创新,由于物品与物品之间实现了互联,企业就可以在流程优化、客户体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变。

2.商业模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作用。产品的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凝炼为“技术输入——实施——经济输出”,技术创新投入之后必须通过实施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输出。而产品技术创新的实施主要是产品创新价值的实现,包括价值定位、价值主张和价值保持三个层次。技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往往只需注重价值定位,此时由于消费者对于新技术还不熟悉,还处于客户体验阶段,此时企业只需要做好价值定位增强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可得性,就能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当企业新产品的价值定位获得成功之后,客户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认同度会越来越高,同时客户也会提出新的价值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此时技术创新进入下一阶段。在技术创新的第二个阶段,由于技术扩散,企业与企业之间将会陷入技术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以往通过价值定位获取的客户将会被同行业的竞争者所分化,此时企业会面临技术创新投入高而经济产出低的情况。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进行新的价值创造,而传统的以锁定消费者为目的的价值定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价值创造的要求。在此阶段,企业要通过其独特的价值主张才能实现日益同质化的产品技术创新,而价值主张的主要手段正是依赖于商业模式创新。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2)研究表明,商业模式是为了从技术创新中获取价值而构建的企业运营逻辑架构,商业模式是连接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桥梁,是二者之间的协调与转换机制。

当技术创新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技术瓶颈,而要突破技术瓶颈通常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投入,开发更多具有风险性的新技术,甚至需要依赖更多原始创新的技术,如共性技术等。然而对于新创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企业无法投入过多的资金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此阶段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新创企业往往也无法承担;此外,新创企业研发共性技术更是不太可能,因为共性技术需要的研发投入很高且外部性很强,靠单个企业很难完成。因此,在技术创新的第二个阶段,要想通过巨额的研发投入进行高风险的技术创新以突破技术瓶颈对新创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而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对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行价值最大化主张,才是新创企业的明智选择。当技术创新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商业模式创新在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上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

1.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路径。对于很多生产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生产型企业在创业初期的产品技术创新,会使公司迅速崛起。然而由于该阶段支持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产品的技术,而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强,仍然很难在技术革新上与大型企业竞争。另外,技术创新是很容易扩散的,因此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的经营模式虽然使得自身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这种优势是很容易被打破的。当进入发展期以后,新创企业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来避免在位企业对新创企业技术创新的模仿,从而确定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而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此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同时开发出相关的不同系列的产品,并且使得每个系列的产品都在相应的技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因此,生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路径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技术多元化战略。

2.案例分析——苹果公司。

(1)创业初期的技术创新。苹果公司在发展初期是通过对传统电脑的改进而成立起来的。当时像IBM、惠普等大型企业生产出来的电脑大多是没有显示器的,并且非常庞大,只能用于商业用途。1976年,苹果的设计师充分利用电视的显示功能,通过射频转换器,实现了主板和电视的完美结合,并且通过使用动态的RAM改进,使得主板的尽寸显着缩小,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第一代个人电脑——AppleI。1983年11月,苹果公司又将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GUI)应用于个人电脑上,从而使电脑界面由以往的字符型界面变为图形界面,并开发出了麦金塔电脑。然而,麦金塔的成功只是短暂的,因为他不得不面临IBM、惠普等大型计算机企业的竞争。微软公司从苹果公司麦金塔的GUI中受到启发,了拥有GUI的Windows操作系统,并将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于IBM、惠普等大型计算机制造商生产的个人电脑上,使得Windows与廉价的PC复制机组合起来,而组合起来的产品价格比麦金塔便宜很多,最终麦金塔逐渐丧失了市场优势。

(2)发展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混合创新。苹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举措就是2001年推出了标志性的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iPod产品。iPod的创新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创新,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这款播放器与iTunes软件实现了融合,而iTunes软件提供iPod与苹果的在线商店进行无缝对接,用户通过苹果的在线商店可以购买并下载音乐库中数以万计的音乐。苹果公司意识到消费者除了需要能够收听音乐的播放器之外,更需要能够便捷的搜索、下载音乐的服务。苹果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几乎与所有的大型唱片公司合作,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网上音乐库。因此,苹果公司能够将iPod的价格卖得比竞争对手更低,因为苹果公司可以通过销售在线音乐赚取更多的收入。可以看出,iPod设备、iTunes软件与在线音乐商店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完美结合。

(3)成熟期的技术多元化战略。如果说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创业初期只局限于电脑产品的话,那么在二次创业时期,苹果公司还开发了以iPod为代表的数字产品。而进入成熟期后,苹果公司又开发了以iPhone为代表的通信产品,同时在数字产品方面,除了继续开发iPod系列产品之外,还开发了iPad系列产品。在数字电视方面,苹果还推出了AppleTV,这是一款高清电视机顶盒产品,用户可以通过AppleTV在线收看电视节目,实现了数字家庭模式。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在成熟期之后的创新战略仍然是技术创新,但是它的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系列的产品,而是一种技术多元化战略。

四、服务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交互作用

1.服务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路径。对于很多服务型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在创业初期,新创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吸引传统模式下的消费者,使新创企业在市场上得以生存。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创新仅仅是依赖于现有的技术平台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尚不明确,创新的效果和对技术的需求程度都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新创企业资金不足,因此不可能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涉及到技术创新领域。当新创企业进入发展期时,在位企业也有可能学习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改变已有的经营模式,实行商业模式创新。此外,一些新成立的企业也会效仿新创企业的成功模式,开始与新创企业竞争。

新创企业进入发展期后,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受到技术平台的制约,而此时新创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可以在限制商业模式继续创新的技术瓶颈上寻求突破,实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并确立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在成熟期,由于新创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影响,使得新创企业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由于新创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市场,单一的商业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创企业在成熟期的发展,此时可以寻求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因此,服务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路径为: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商业模式多元化战略。

2.案例分析——阿里巴巴公司。

(1)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创新。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在成立之初从事的是B2B的电子商务业务,当时电子商务平台在国内发展还比较缓慢。美国的电子商务模式大多是针对大企业的,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则认为,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能承担巨额的广告费,在信息渠道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他们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相反,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广告,很难获取必要的商业信息,更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他们对于互联网的需求才是最迫切的。于是,马云的阿里巴巴交易平台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不直接参与商品的买卖,只为买卖双方提供贸易信息和贸易平台,收取会员费和增值服务费的业务。阿里巴巴创业初期的商业模式创新给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阿里巴巴的网络技术在初期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他们也没有进行任何技术创新。

(2)发展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混合创新。为了完善电子商务体系,阿里巴巴于2003年成立了C2C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该举措是又一次的商业模式创新。阿里巴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一种特殊需求的满足,即青年群体的创业需求。淘宝网为很多的青年提供了创业平台,只要注册成淘宝会员,就能在淘宝网上成立商铺,销售自己的产品。

处于发展期的阿里巴巴继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但是又并不仅仅局限于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因为这段时期现有的网络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阿里巴巴通过市场调研发现,C2C电子商务市场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者对于卖家的不信任,以及买卖双方沟通的信息不畅通。针对此问题,阿里巴巴于2003年10月成立了专门用于解决此问题的内部技术部门,开发出了两款产品,一款是作为第三方担保交易平台的支付宝,另一款是作为网页嵌入式即时通讯工具的阿里旺旺。支付宝的开发涉及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缓存(Cache)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主要是用于解决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对于卖家的不信任问题。阿里旺旺的开发主要是为了解决C2C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沟通的信息不畅通问题。

(3)成熟期的商业模式多元化战略。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标志着该公司已经走向成熟期。此时,阿里巴巴开始了市场多元化战略。2009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云计算,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重构及存储服务外包的商业模式。2010年4月,阿里巴巴提出大物流计划,开始进军物流业,整合了多家专业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2011年6月,为了配合大淘宝战略的执行,阿里巴巴将淘宝网拆分成三家独立的子公司:淘宝网,天猫商城和一淘网。其中淘宝网仍然是传统的C2C电子商务业务;而天猫商城则变为专门针对优质品牌的B2C网站;而一淘网提供的则是一种搜索各类商品的全新服务体验。在中国众多团购网站风靡之时,阿里巴巴也看准时机,推出了聚划算团购服务,同时邀请知名品牌的商家加入团购计划。同时,阿里巴巴利用其电子商务网站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优势,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计划,即阿里金融。综上可知,进行成熟期之后,阿里巴巴开拓了各方面的业务,包括物流、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这些服务模式实质上也是商业模式创新,只是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更加多元化。

五、结论

篇2

[关键词] 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12-3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Lu Yang Cai xiao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ofindustrial innovation with collaborativetechnology andbusiness model of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measures and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过程,创新是产业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面对日益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具有独创性和差异化的产业创新。

1 产业创新需要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推动

产业创新是产业成长的原动力。产业创新在一定形式上表现为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即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价值实现过程;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创新,即指企业重新组合企业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新产业的形成,或者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新产业的形成。因此,产业创新需要企业通过发掘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协同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收益。

传统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前提,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前瞻性和带动性作用。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单纯的技术创新已经无法形成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产业创新实现的保障[1],它通过对客户的了解,更好地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以此获取收益。产业创新需要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协同整合,发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得创新收益,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图1 产业创新形成机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单个企业通过不间断地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中心的协同创新行为,不断发掘市场需求,通过新产品或新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或者使原有产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收益,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在国家意志的引导下,区域内产业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和政府通过不断的合作,促进技术、知识、资金等方面的流动,这一层面上的协同创新促使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如此的良性循环下,当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企业层面的协同创新和产业主体层面的协同创新将打破地域的限制,最终实现产业创新。

2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运行

2.1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两类生产要素之外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技术进步的获取途径是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也正是因为模仿、扩散,才能使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石。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低的价格,从而减少成本和消耗,使企业更有竞争优势。而企业也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才能保证其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不断提高效益。此外,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特征使其具有增长效应,即技术创新可以使产出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提高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3]。再者,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国家技术创新实力,转变传统产业落后的发展方式,甚至促进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乃至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不仅引导了商业未来发展趋势,还驱动了当前商业形态的根基与模式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创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联动,技术创新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产业创新的实现,加快工业化进程。

2.2 商业模式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市场逻辑基础,是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准确判断利润区所在,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定位,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利润而建立起来的商业系统结构[4]。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对其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新塑造,通过重新定位现有产品与服务或重新确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获取价值。商业模式创新以价值链为基础,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不断细分,寻求增值的空间。

产业创新的实现根本在于技术创新,但在短期内无法实现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来转变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利用商业模式创新缓解技术创新的时滞并为技术创新营造更多时间。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多体现在商业模式的竞争上。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它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将新技术、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或者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融入价值链的高利润环节,形成具有优势的核心业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现行的模式,设计出全新的模式来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新的或潜在的客户需求。当然,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都是颠覆性的,也可以是将现有的商业模式略作改进的创新行为。由于商业模式具有效用递减的特性,因而商业模式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即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可以被看作将技术潜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过程的桥梁,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新时期产业创新的实现保障[5]。而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根本前提,因此,产业创新的实现必须要依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

3 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实施对策

3.1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企业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协同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一个注重整体协同创新的企业,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善于在变化中学习的企业,也会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因而,企业需努力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企业要想转型成为一个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就要完善与优化企业内部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招聘及培训制度等,在企业内外形成注重协同创新的风气,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市场应用,更加注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现有技术创新成功推向市场,并积极与区域内科研院校在内的中介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获得更多资源,共享收益。二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企业参与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价值链的整个环节,是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动主体。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企业应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投入,组建研发机构进行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创新开发活动,积极参与国家推进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以及各类产学研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市场动向和客户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价值链体系的关键节点。三是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人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和谐有序、朝气蓬勃的创新氛围。调动员工的创新活力,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与创新相关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帮助员工获得创新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并指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创新观。此外,企业领导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感性,积极引导企业向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

3.2 实现技术与商业模式协同的产业创新的政府对策

3.2.1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在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更贴近企业,想企业所想,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2.2 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要激发产业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政府就要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首先,对创新企业给予退税或减税,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对于技术创新转化应用并成功投入市场取得收益的创新企业进行表扬和宣传,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以技术与商业模式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活动。其次,创新投融资模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并注重对创新的投入倾斜,利用信贷优惠、国家采购、专项资金支持等手段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次,加大对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最终建成区域内产业创新的标杆。最后,通过人事改革、福利倾斜、创业基金等鼓励人才向企业流动和自主创业,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励有思想有行动力的人才通过创新行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和认可。

3.2.3 制定创新的专利保护制度。创新成果往往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专利获得者在一定时期内享有获得垄断利润的权利。在专利保护的垄断期过后,鼓励企业将其进行自由流动和付费使用,这不仅能使企业获得额外收益,更能推进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进步。为此,政府应当制订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动态的专利保护制度,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既能够保护专利获得者的权利,又能够使专利成果投入生产实践,既可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能使创新产出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3.2.4 建立与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在一定区域内是有限的,这限制了区域内协同创新的速度和成效。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创新主体,并鼓励区域内外的创新主体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技术、知识、信息、政策等资源,从而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更大的区域内促进官、产、学、研、金的结合,鼓励区域内企业、科研院校、中介结构与政府合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共同开发、共享收益的形式,从互补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获取组织协同的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果,更大程度的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通过扩展和延伸协同创新平台,吸收和学习更多优秀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实现协同的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孙爱娟、郭振.基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视角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4(6):1-2.

[2] 高建新.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74-78.

[3] 阳双梅、孙锐.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3(10):1572-1580.

篇3

诚如马云对电子商务的评价:“我们抓住了互联网的技术,在这上面创造出一个适应未来的商业模式,那就是电子商务。”在笔者看来,上述“五新”也是基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以新金融为例,其构建一方面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依靠商业理念、模式的创新,特别是颠覆了过去200多年金融的“二八理论”――支持20%的大企业就能拉动80%的发展,转而支持80%的中小企业、个性化企业、年轻人和消费者。

毋庸置疑,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是发展壮大的基石。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打破传统框架,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然而一旦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商业化,企业就会陷入困境。典型案例便是著名的“铱星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十亿美元建成全球卫星通信网络,技术之领先毫无疑问,但因周边产业技术尚未成熟,运营成本过高,无法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导致公司破产。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一味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忽视科技创新,则会导致发展没有后劲。相比需要大量投入的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对容易,但较低的门槛也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容易引来众多模仿者。如果没有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同业态的竞争中,曾经的领先者很容易“泯然众人矣”。比如小米手机,依托在线销售和粉丝经济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快速崛起。可这种创新很快吸引了众多竞争者效仿,小米很快走下 “神坛”。 新华社 黄宗治 摄

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维系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我国成为创新型大国的必要支撑。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来看,往往存在着创新资金约束与套取创新资金的现象并存,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稀缺资金的错配效果。可见,商业银行在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时,应建立积极和防御的经济模式来。所谓积极的经营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导向下,着力向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倾斜;所谓防御的经营模式则理解为,建立在资金监管与结果反馈基础上,应避免企业套利行为的发生。

梳理现阶段的文献不难知晓,诸多作者往往聚焦于对商业银行积极行为的阐发,并通过建构起一系列的内部组织制度创新模式来给予推动。然而,却忽略了商业银行建立防御性的经营模式同样重要。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

本文不再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而是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状况、使用状况,以及创新成果的商品化过程进行认识。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

从创新形式上来讲,分为整体创新和局部创新两个方面。整体创新活动一般由国有企业和具有相当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展,而局部创新则一般由中小企业来完成。将两种创新形式具体到产品形态上,前者便以产品广度的扩展而体现出来,甚至在产品的使用价值上进行了全新的创造;后者则体现为产品线的不断延伸,而延伸的产品项目都能在前一型号产品中寻找到影子。从中不难发现,前者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大于后者。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使用

在确保技术创新的保密性,以及充分发挥团队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一般以项目制作为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就意味着,向银行所借入的资金最终将细化到项目组身上。另外,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融资是仍处于多方面的目的,因此不排除部分资金用于非生产领域。上文已经指出,部分企业可能会实施套利行为,即在创新形式的掩盖下实则以获取政策性贷款为最终目的。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将严重影响到银行资金向实施有效创新的企业流动。

(三)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最终应进入商用阶段,从而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的效果。这就要求,还需要关注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这里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即商业银行资金投放给企业用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将改善商业银行资金的使用状况。对于最后的一部分而言,是解决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钱荒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

二、认识引导下的支撑点解析

以上从三个方面认识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明确了商业银行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里需要指出,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在提供支撑点上具有自身的利益边界。这种利益边界或许不以政府目标位导向,但应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和倒逼企业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

由此,对于支撑点的解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融资方面

道理很简单,无论国有和大型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上都面临着外源性资金供给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构筑支撑点时,便以提供创新资金的主体而出现。上文已经指出,前者所需资金数量巨大并借款期限较长,这就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管控难度。正如事物具有两面性,国企和大型民企若能实施有效技术创新,那么将为上述资金提供保障;若是反之,那么很容易形成银行的呆账。中小企业的融资往往不超过100万,且借款期限也较为缩短,从而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不太大。

(二)识别方面

毕竟,借贷资金属于稀缺资源,特别在当前如此宏观经济环境下更是如此。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优质客户的识别机制,就能防止企业在寻求创新资金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国有商业银行也能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针对性的向扶持性产业内的企业融资。然而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商业银行在识别优质客户时也难免出现逆向选择。同时,受到我国社会环境关系本位的影响,也无法完全杜绝寻租行为的发生。可见,这是影响商业银行该支撑点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三)追踪方面

考察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可知,其只需关心资金的借贷风险问题,而无用关注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实则不然,从商业银行管控资产类业务风险的角度出发,其仍具有追踪企业创新成果商品化效果的动力;另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机构,也应通过建立追踪机制来维护国家、公众的利益。不难理解,这种追踪机制也形成了一种倒逼效果,来迫使企业实施有效创新活动。

三、解析基础上的经营模式定位

在以上解析基础上,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供给方面

向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类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面临当前资金配置现状,应在经营模式定位上进行调整。

1. 增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意识。从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来看,高度集中在商业信贷方面,如商品房购买、小轿车购买。不难看出,这些商品在我国当前仍属奢侈品,从而无利于扩大内需的目标实现,反而会形成经济泡沫的出现。因此,应将资金配置向实体经济领域转移。

2. 强化资金价值增值的经济性。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知,生产领域产生新增价值,这也构成了全社会财富增强的基础。因此,在将资金转移到实体经济领域后,仍需要监管资金的使用方向。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二)客户识别方面

根据流程商业银行需要先期审核客户的相关资料,从而决定是否给予贷款。实践表明,这种基于形式要件的客户识别机制将无法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因此,在客户识别方面应定位于资料、现实同时进行考察的方面。对于前者而言,应着力对担保公司的客户资料进行严格审核,详细了解客户的资金需求目的和产品类型,并依托专业团队评估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对于后者而言,则是实地考察客户的经营场地,评估出该企业是否具有创新的基本组织资源来。

(三)市场考察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通过引入市场考察机制,将有助于商业银行获知客户前期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以及对该产品创新程度进行评价。不难知晓,针对当前诸多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名,实则套取商业银行政策红利的行为,可以借助这种过程控制来给予规避。从而,也能通过建立起倒逼机制,来迫使企业开展有效创新活动。

四、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可构建如下。

(一)融资环节上的经营模式

在本文开篇指出也已提到,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钱荒,而央行却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进行救市,从而就放大了钱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专家指出,市场资金存量仍然充裕只是银行资金发生了错配。结合这一根源,就需要商业银行管理层通过调整贷款方向,逐渐收缩针对奢侈品的放贷数量,而逐步将资金引入到针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关于这一点,难以在短期内变为现实。但随着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将在风险自我承担的巨大压力下,主动完成上述业务转换过程。

(二)识别环节上的经营模式

在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仍有待规范的情况下,需要避免因银行原因而出现的逆向选择结果。所谓银行原因包括,商业银行职员与担保公司合谋而获得贷款,以及商业银行职员缺少切实的实证调查,而凭借客户的资料批复贷款等。对此,应把流程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其中,从而建立项目小组形态的项目制,来将业务风险细化到银行职员个体身上,从而在增大个体与识别之间的利益关切度,来促使他们走出柜台到客户经营场地进行认真考察。

(三)追踪环节上的经营模式

针对客户前期产品或当前产品的创新程度评估,难以由商业银行职员独立完成。因此,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组织成员的帮助。所谓“第三方组织成员”可以理解为,技术咨询机构、国家技术服务部门的人员,从而通过他们的协助来获得相关产品的创新价值信息。商业银行在采信这些信息之后,将通过书面形式对客户的资质进行打分,作为决定最终贷款与否、贷款数量多少和贷款期限长度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视角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问题的拓展

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可知,因信息不对称的出现将产生两种消极结果,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下,将围绕着这两种结果来讨论对商业信贷的影响情况。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选择了向“次优”或更低层度的客户放贷,而把最优或满意的客户排斥在外。那么是什么信息导致了这一结果呢。在实施抵押贷款时,抵押品的各类信息惟有当事方最为清楚;还比如,在扶持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中,因企业经营风险、产品市场前景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方面难以掌握。从而,这种信息非对称就可能促使逆向选择的发生。不难理解,资金的稀缺性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将增大其在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和风险。

(二)道德风险

如果说“逆向选择”是事前的影响结果,那么“道德风险”便成为事后的影响结果了。正是因为逆向选择将次优或更低程度的客户纳入到服务对象范畴,便增大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笼风险。从我国前几年温州出现的企业家跑路事件就可明白,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寻求资金的注入,而企业处在当前的国内、国外宏观环境下,却难以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这样一来,那些企业在资金链锻裂而又面临还贷的压力下,管理者往往选择一跑了之。

可见,上述两个方面都应成为商业银行未来优化经营模式的出发点。

六、小结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在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时,就需要建立起积极和防御的经济模式来。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应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推动和倒逼企业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经营模式围绕着融资环节、识别环节、追踪环节来展开构建。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贞.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商业银行内审中的应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2]崔秉菊.加强审计作业标准化 提升商业银行内审质量与效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3]赵奕凌.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探究次贷危机的形成根源[J].洛阳: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4).

篇5

关键词:媒体;商业模式;述评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一词源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关于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关于媒体商业模式的讨论多为策略性的案例研究,少有从学理角度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Morris(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战略、结构、经济等领域做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抉择,从而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将商业模式的定义分为经济层、运营层和战略层三个层面。其中经济层关注企业如何产生利润,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市场定位、竞争优势、价值创造等。基于Morris对于商业模式的分层,笔者拟将目前国内媒体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方面的研究予以梳理,并归纳出媒体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见表)。

第一,经济层,关注盈利逻辑、利润来源、成本结构等,如方琦(2007)认为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是在继续发展平面纸媒优势的基础上,再次或多次利用报业特有的新闻信息开辟新的数字化盈利模式和渠道,为报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关键是一次采访多次利用,多次销售;刘学义(2010)认为免费与收费并存、广告与用户并重的商业模式是未来报纸网站的主流,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为例,说明具有利基市场、专业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特色的报纸网站向收费转型成功的概率较大。李洪洋(2015)认为数字时代的媒体形态是文化轻资产,纸媒新的商业模式应寻求把内容、品牌、用户和流量、资源和数据变现。从这一层面分析商业模式,优点在于清晰呈现价值如何实现,企业如何通过产品赚钱;缺点在于将商业模式限定在过于狭窄的范围,不利于从宏观角度实现长远发展。

第二,运营层,关注企业内部流程及构造,如张金海、林翔(2014)指出信息流已不足以支撑网络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网络媒体要建立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交互式平台商业模式;余莉等(2014)聚焦于商业模式的运营层面,发现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存在业务发展乏力、节目内容资源缺乏、频道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要完善商业性生产机制。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在于指导性、可操作性强,易于在企业实践中落地;缺点在于企业日常经营繁杂琐碎,容易模糊重点。

第三,战略层,关注企业愿景、价值主张、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这一层面上学者或多或少都会提到“价值”。如郑豪杰(2011)建构了一个通过实现方式来连接价值主张、业务系统、盈利模式三个维度的商业模式创新框架。价值主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现代出版可以从出版者转型为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业务系统是核心,出版企业要识别行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自身资源与能力,确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盈利模式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之间比较的结果,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刘冰、游苏宁(2011)认为重构商业模式是我国科技期刊保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以Elsevier等国际出版集团为例,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网络化销售、建立战略投资体系等,打造了扩张型商业模式。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应借势资本,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多形式发展数字产品最终提升品牌。任健(2012)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为基础,认为“三次售卖”的理论实质是以信息服务提供为载体的“价值塑造-价值整合与放大-价值延伸”过程,价值塑造要以内容为先导,价值整合与放大要以期刊内容为基础整合其他资源创造多业态产品,期刊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就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不同的业态将期刊的既有信息进行相应产品化的创意与设计。肖玉琴(2014)认为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价值主张,构建了包括广告主、商业合作者、受众、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价值主张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新框架;窦毓磊(2014)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围绕着“创造客户”所进行的一系列价值创新过程,提出了针对社会化媒体企业的3V(价值主张、价值构建、价值体系)2E(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研究体系,从创新的角度挖掘社会化媒体企业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廖小刚、周国清(2013)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的一种战略创和制度集合,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之后,整合企业、顾客、价值链伙伴等利益相关者,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这一层面分析优点是利于顶层设计促进长远发展,缺点是过于宽泛不利于执行。

从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要素有盈利/收入模式(7次)、顾客/受众关系(7次)、产品服务(7次),其次是企业资源(5次)、伙伴/合作(5次)、技术(4次)、业务/运营流程(3次),另外还有环境方面提到了社会公共价值、市场公平竞争等。目前的研究从战略层面出发的较多,说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多是对某个案例的描述性分析,尚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未有合适的分类。

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基于内外部资源,采用相关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合作伙伴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独特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利润的持续转化机制,是战略决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盈利机制等的一系列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价值(产品/服务、用户关系),企业价值(核心资源、业务流程、盈利模式)、伙伴价值(伙伴关系)。企业价值实现是基础,也是最终目的;客户价值实现是核心,也是必要条件;伙伴价值实现是保障,合作共赢(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Morris, M. M. Schindehutte, and J. Allen,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 p.726-735.

[2]方琦.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J].新闻前哨,2007,(5).

[3]刘学义.“广告中心”还是“用户中心”?--美英报纸网站商业模式转型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

[4]李洪洋.互联网思维下的纸媒商业模式[J].新闻战线,2015,(1).

[5]张金海,林翔.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2,(8).

[6]余莉,范金慧,李睿,薛婧贤,童蔚闻.探析我国立体电视频道商业运营模式[J].现代传播,2014,(12).

[7]郑豪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1年3月上.

[8]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

[9]任健.从“三次售卖”到信息服务多业态平台化集成提供--对期刊商业模式创新中支撑因素的探析[J].新闻大学,2012(1).

[10]肖玉琴.基于价值主张多元转向的户外媒体商业模式分析[J].编辑之友,2014,(9).

篇6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毕业论文;创新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 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 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 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 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 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 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 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 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 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 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 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篇7

世界级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这句话对于如今的IT产业更为适用。事实上,IT产业发展到今天,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相当成熟,企业如果想依靠产品和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难。对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技术方面,国内企业和国际先进水平本来就有不小的差距,要想实现技术创新难度可想而知。

商业模式创新源自于洞察力

但商业模式创新则不同。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和用户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而说到对用户业务应用的理解,国内企业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建立起与其它竞争对手的区隔,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另外,对于国内的创业型企业或中小IT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技术创新。有时,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来源于一个点子或一个灵感。当然,这里所说的点子或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是建立在企业对用户和用户所在行业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理解上的。也可以说,商业模式分析的源泉来自于深刻的洞察力、穿透力。

此外,商业模式创新也需要有成熟的技术和环境作为支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给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环境支撑,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新的商业模式和这些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

成功的模仿同样是创新

当然,在IT行业中,并不乏商业模式创新失败的案例,云快线公司的倒闭就是最近的一个代表。那么,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成功,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获和价值呢?

首先,要把握好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机。有时候,商业模式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一模式不好,更多的是因为进入市场的时间过早。所以,企业在进行创新时要对所要进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节奏有清晰的判断,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创新。

第二,要看你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实现你所创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企业必须为商业模式找到有效的手段、途径、渠道、载体等,使商业模式创新真正落地。因为只有具体的实现形式,才能使商业模式创新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否则再好的商业模式也只是一个创意而已。

第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一定要让用户更方便、更好用、更低成本。如果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具备了这三点,那么一定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并且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收益。

第四,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是颠覆性的。很多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都会陷入一个误区:一定要有颠覆性的想法或模式。但事实上,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从一个点或一条线开始的。例如,从市场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出发,都有可能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篇8

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要具备生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王璞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提出的商业模式要有创意,要能捕捉市场的潜在需求,在确定需求之后又要组织生产和交付产品使用。”好的商业模式是具备生命性的,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世纪前,生产剃须刀的厂家通过赠送产品来销售,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今天这种赠送打折已经很普通,这种商业模式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下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商业模式,即不可复制。而当新型的网络企业通过各种免费方式赢得眼球时,就能称这种免费形式为网络企业的新商业模式。

在企业的创办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有多种创新形式,偶尔的一个创新也许就能改变企业的整个经营模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具有偶然性和广阔的衍生性。发现新的需求,并且对各种商业元素进行融合,将导致商业模式的普遍改变。“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未来的不可预知。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王璞表示。

传统行业开始依靠互联网拓展渠道

互联网企业已经不能算是新崛起的行业,但是更多的创新却与之相关。长江商学院腾斌圣教授认为,“互联网是相对虚拟的模式,这样做变化创新的角度更大,可以预见到,会有越来越多新的模式出来。”但同是互联网这个平台,却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当年大家都搞互联网的时候,只有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赚了大钱;等到大家都去搞门户的时候,互联网却遭遇“寒冬”,反而是做B2B的阿里巴巴赚钱了;等大家都去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没有想到出来个陈天桥,人家搞游戏就发财了,那些发财的人,都是走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商业模式创新是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根本。王璞则表示:“互联网由于竞争成本低,容易复制,可以迅速形成规模。传统企业要是想快速成长很不容易,而互联网恰恰相反;如今在网络普及的状态下,传统行业开始依靠互联网进行渠道拓展。”这些都是部分互联网企业能借助好的商业模式在近些年内崛起的原因。

最简单模式应对寒冬

腾斌圣教授表示:“有的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就是坚持,一个模式做了十几年终于得到认可,这就是坚持。十年磨一剑,不到那时候没有人会关注你,但是这种坚持的模式在冬天环境下是否应该做的,有可能,在有些行业,包括做互联网的,包括一些零售企业,所谓剩者为王。”

商业模式是否能执行,还要看执行者,在“冬天”到来之际,企业执行者的优秀与否对商业模式能否坚持下去有重大影响,在王璞看来,“人才是企业过冬之际能否把商业模式支撑到最后的根本竞争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