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9:01: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管理研究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逐渐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不断地进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在理论上把博弈论应用到研究中来,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理论,提出了给予经营者部分剩余价值的论断,在实现经营者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实践中,进行了诸如年薪制、经理层收购、经营者股票期权等探索,并且由于其完善的市场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国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探索路程相对比较曲折,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不明确,政府作为产权主体的代表只把激励的重点放在精神激励上,对于物质激励触及的太少。从1996年上海市部分企业率先实行年薪制开始,我过对经营者的物质激励逐步启动起来,随后还有部分企业实行了股票期权制、经理层收购等的探索。
目前,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首要问题为绩效考核方法不力。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影响太大、考核方法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稳定、考核人员受主观因素左右、考核人员水平不高、管理人员不重视等方面。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过分仰赖工资、奖金、晋升等外在的激励手段,缺乏个人成长贡献、个人发展机会等内在报酬的激励,物资激励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则更要重视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它赋予被管理者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誊的传统式精神激励。
二、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的最佳结合
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不是孤立的, 它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 绩效考核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考核结果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激励, 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对待,必须反对平均主义、“一刀切”, 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企业的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主义以下几个问题,努力做到激励与绩效的最佳结合。
第一,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管理者应增强人才观念, 强化人才意识,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自觉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上战略位置,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人才环境。绩效考核系统的运行效果如何,除了跟系统本身有关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实施过程和执行的力度。许多管理者和员工认为评估就是在月末、季末和年末针对过去的表现和业绩进行的管理行为,而实际上通过评估,对被评估者的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会起到更有效的推动,并进一步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组织绩效。这是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所以管理者和员工不应把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看作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第二,激励机制与职务设计相对应,建立在一套评估标准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奖惩做出明确的规定, 特别是对于责任的划分和界定进行细致的说明。首先由员工自己提出, 然后企业再根据全局目标进行调整并与雇员沟通后再确定下来。为了保证合理, 这套标准应是开放的, 员工可以对此标准提出改进意见, 每年企业都组织员工对标准进行一次评价, 根据具体的环境变化, 对标准进行不断完善,使标准尽可能合理。企业每年依据标准对雇员进行评估, 评估是公开进行的, 评估结果公开并接受监督,同时严格与奖惩、升迁、培训等制度挂钩。激励的公平合理对于员工也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第三,建立灵活、有效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经营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位员工, 这往往需要从多视角来观察和判断。考核者一般应该包括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属、被考核者本人及客户等。实施360 度的综合考核, 从而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 不断改革人事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 拓展思路, 着眼未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让职工工资和业绩挂钩, 实施奖优罚劣、末位淘汰、严格管理, 激发员工的危机感、成就感和创新精神, 形成一种竞争向上的企业氛围。同时相应地补充企业所需的各类合格人才, 在有进有出的原则下, 职工整体素质呈螺旋式上升, 实现人才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第四,加强精神激励的力度。根据西方著名管理学家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个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排序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且,当个人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对较高层次需求的欲望。对大部分员工来说,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来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比较容易的。相对而言,满足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更重要。此外,组织如果在激励上花钱过多,不利于组织长远发展。所以,组织对员工激励的重点应放在员工内在价值上,改变传统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机制,建立以目标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确定双方认可的目标后,员工就会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奋进,体现自身价值,并不断地为组织创造财富。
第五,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成立绩效考核委员会,听取各部门管理者的初步考核意见和汇报,纠正考核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考核尺度等。这为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的薪酬和发展问题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部门的经理或直接主管在在考核时对部属的打分程度有偏差,可退回重新进行考核;当员工对考核结果有争议时,可提出申诉由委员会调解仲裁,必须客观公正。
二、结束语
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激活整个组织;但如果做法不当,可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它既可能给组织带来活力与激情,又可能成为消极怠工、情绪低落甚至离职的温床。如何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宽厚待人之间的分寸呢?这就要将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下充分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抵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因为实施动态管理体制后,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建立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聘任制度,提拔干部凭政绩,并实施竞争上岗的程序,一切凭能力、凭水平,这样,当权者没有滋生腐败的温床,就有力地拒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一、企业经营范围的概念和性质
经营范围,亦称营业范围,是指由企业章程规定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在国外的公司法律制度中亦称为企业法人的目的范围。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42条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范围不仅是企业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的事项之一,是企业开展具体经营活动的依据和规范,也是法人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和法人内部自律性管理所遵循的依据。
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性质,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权利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是对于法人活动范围的限制,也就是对于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法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应该说主张经营范围是对法人主体一切商事活动的完全赋权,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一律视为无效法律行为。二是行为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是对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而是对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只是其行为能力受其经营范围的限制,超出经营范围的活动为效力待定,如果事后经修改章程取得行为能力,则该行为可以因补正而具有完全效力。三是内部责任说。认为经营范围是法人内部关系的准则,仅为股东限制董事或经理人滥用权利、追究董事或经理人责任。以及要求责任人赔偿公司损失的依据。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对外当然有效,而不论相对人为善意或非善意。四是代表权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过是划定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权的范围,而这种对外代表权的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法人超出经营范围以外的行为属于超越代表权的行为,应为效力待定,存在予以追认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范围是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全部。商事活动中,企业作为商事主体,需要自主选择从事经营活动,而国家从实施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考虑,为这种经营活动划定了边界,这就是经营范围。企业经营范围对内规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边界,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对外则是企业作出的某种声明或承诺,它使交易相对人因知晓企业的经营范围而获得与之进行交易的便利,企业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其效力视情况而定。
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法律效力和主要功能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对商事登记进行统一立法,经营范围登记的效力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许可主义、公示主义(亦称“抗辩主义”)和折衷主义三种观点。
许可主义认为经营范围登记属于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企业的一种赋权行为,未登记,不生效。其主要依据是《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而《行政许可法》明确将企业登记纳入调整范围,经营范围作为法定的企业登记事项。自然具有许可性质。公示主义认为“登记”为行政机关利用其公信力,向不特定对象公开企业相关信息,以维护交易安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公示主义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观点。折衷主义认为“登记”兼有许可与公示两种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其主要依据是《公司法》第12条的规定。
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现实状况应为折衷主义,即企业的经营范围由投资人在制定企业章程时加以约定,但同时又被作为法定登记事项。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审查核准: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改革方向则是公示主义。基于这一思路,研究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确立和保留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应发挥如下四种功能:
一是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决策参考。通过经营范围登记,政府可以对相关行业发展施以影响和控制,落实国家行业准入政策;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市场主体的数量、资本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资本进出动态,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
二是维护交易安全。通过企业登记信息公开、营业执照记载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企业的经营范围,方便判断交易对象的资格和履约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交易安全。
三是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在股权的高度分散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的情况下,使投资人知晓并确保其投资用于其成立公司的目的范围,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经营管理者则据此对股东做出承诺,确保股东的投资将用于章程约定的经营项目。
四是方便国家税收征管。登记机关通过经营范围登记确定企业的经营项目,税务机关则据此确定征税科目,从而明确具体的征税对象、范围和幅度,保证国家税收征管的有效实施。
三、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
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许可主义色彩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存在三大主要弊端。
一是章程规定与登记确认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企业意思自治和经营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范围的选择和确定属于投资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当然,其前提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主导和安排有着本质的区别。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2条首次将公司的经营范围的决定权交给了股东,即由公司章程规定,这无疑是立法朝着市场规则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该条又同时规定公司经营范围应当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体现了立法者的谨慎和矛盾,带有明显的“转轨”痕迹。
这一制度设计看似兼顾了企业意思自治和政府有效管制两大目标价值,实则使权利(权力)归属不清。依法登记作为必要条件,使股东自治权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必须经过与行政机关的谈判沟通过程,其权利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人员的素质和当地依法行政的水平。而章程规定又使登记和变更登记的性质和效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迅速判断、迅速决策和迅速实施。而登
记程序从咨询、材料准备、提出申请到作出登记决定,在各环节高效顺畅的情况下,至少也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可能使那些循规蹈矩的企业错失商机。新修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一般超范围经营的处理作出了较为宽松、温和的规定,既可以看作是对《公司法》第12条的应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上述制度缺陷的补救和矫正。
二是企业设立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实施顺序颠倒,妨碍了企业设立行为。在正常的企业设立过程中,投资人在制订章程、缴付出资、建立组织机构之后,需要先取得主体资格。解除验资专户的资金冻结,征用土地、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招聘人员,开展各项筹备活动。另一方面,行业许可部门也需要根据申请人的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资格等实际情况,判断申请人是否符合许可条件,科学合理地作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因此在逻辑上。应当是企业取得主体资格在前,行政机关准予行业许可在后。但现行的行业许可多数为企业登记的前置许可,要求相关企业在设立登记前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否则不予登记,即“许可在前,登记在后”。这一制度安排明显存在逻辑问题,也给企业的设立行为制造了不少障碍。《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工商部门与质检部门围绕食品生产许可是否前置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尽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援用旧例,最终支持了工商部门的意见,但质检部门的许多观点不无道理。
三是经营范围登记有许可之名、无许可之实,工商部门登记管理权责失衡。无法加以引导和规范的无照经营主要有两大成因:一是从事特定行业的申请人无法取得前置许可(或不具备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起码条件,或因取得前置许可成本过高);二是经营场所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前者由来已久,与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相生相伴:后者则是近年来城市大规模征地拆迁和国家对“住改商”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所造成的。数量上前者居多,是产生无照经营的首要原因。
无照经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挑战国家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秩序,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依法查处,问题是应该由准来查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把经营范围登记的本质和无照经营的成因弄清楚。《行政许可法》把企业登记规定为一类行政许可,但经营范围登记并不具有“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属性,企业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由前置许可部门审查批准,企业登记机关依“葫芦画瓢”核定相关经营范围,不能视为“二次许可”:一般经营项目由登记机关依照章程、合伙协议予以登记,只在文字表述上进行规范。对这两类经营项目,登记机关都无需也无权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许可审批。既然如此,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和《行政许可法》的“谁许可、谁监管”的立法精神,对未经批准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理应由前置许可部门进行查处,无需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才应由工商部门进行查处。
但多年来企业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挂钩”的制度安排,使原本的“无证”经营变成了“无照”经营,原本理所当然由前置许可部门承担的监管取缔责任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再加上《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在监管责任划分上模棱两可,一些领导和司法、监察部门片面理解,不问成因地把所有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责任归于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承担了不应承担的巨大责任和风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引发许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其结果是,工商部门在登记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看门人”。在监管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打工仔”,在问责时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替罪羊”。另一方面,由于有权无责,一些许可部门“只许可、不监管”,不能主动地、因地制宜地采取降低门槛、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改善服务等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这个问题无疑是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中,工商部门最关心、最现实、最利益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触及,研究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就不完整。
此外,现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还存在若干技术性问题,如:不同类型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同,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待遇不公平: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梳理形成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目录》未适时更新,也未依法正式公布,个别项目(如环保)是否前置许可存在争议,登记人员审查把关存在风险隐患:2004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滞后于经济发展。参考作用下降,部分新兴行业核定用语不统一、不规范:许可经营项目标注有效期和分公司经营范围不得超过总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定导致多次变更,加重了企业和登记机关的负担;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分段核定的模式不能突出企业的主营业务,影响行业统计准确性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登记机关依法登记、规范登记。
四、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立足当地实际,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在改革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造出一些新鲜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但由于种种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北京中关村的“三句话”模式,其实质是放弃了经营范围登记,过于超前;一些地方通过个案或普惠政策形式,试行“筹建登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两分离”制度,缓解了工商登记与行业许可的前后置矛盾,但由于法律支撑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一些地方工商部门促成当地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划分无照经营监管责任,但协调成本较高,各地党政领导认识不统一。相关部门反应强烈,全面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在找到更有效、行政成本更低的办法之前,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还有保留的必要,但必须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应当是立法层面、制度性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调整和细枝末节的修补:应当是站在建立完善统一规范大市场的高度统筹考虑,而不是寄望于地方各自为政的变通和突破。在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上,应当旗帜鲜明地确立公示主义原则,摒弃和修正带有许可色彩的各种制度安排。据此。提出如下两策供参考:
一是将企业登记与行业许可彻底“脱钩”,突出经营范围登记的公示作用。在立法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由章程规定。未经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在登记实践中,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项目和必要的用语规范外,登记机关忠实记载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在规则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由企业自行报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经批准方可从事该项业务:许可经营项目申报审批的时间根据企业自愿和有关行业许可的特殊规定,既可以是在企业登记之前,也可以在企业登记之后。在技术上。为了维护交易安全,防止交易对象误认,可以将登记事项由
“经营范围”改为“申报经营范围”;还可以根据企业是否取得特定行业许可的情况,在该项目后加注“(已经许可)”或“(未经许可)”字样;企业经营范围变更的,可以在企业权力机关作出决定后1~6个月内申请经营范围变更登记等等。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财务管理的环瑰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知何应对,成为企业亚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种新经济和我国财务管理在新经济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井指出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国财务管理要从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形态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但也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改革。本文对新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新经济的特点
1.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世界科学枝术的迅猛发展,以新型材料和计算机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世界经济向信息化时代过渡。信息化时代是通讯业、信息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从以自然资源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以及以物质资本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向以人力资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转换。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由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产品向资源节约、高附加值转变。这种新经济是在计算机信息技革命的带动下,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和环境技术等七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这种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和可持续高增长的特点。包括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经济运行机制创新在内的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是新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2.注重人力资本运作。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有许多企业其市值远远高于物质资产的价值,原因就在于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创造了高额的价值。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曾指出,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农业工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z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吸收、投入以及相关的刹余价值的分配。
3.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经济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互联网被企业广泛应用。信息量的拥有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笠的优化程度,虚拟网上交易大量出现。大量数字信息为企业提供众多的商机,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更多的机遇。
总之,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科技产业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得到应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例有所提高,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新经济在我国有初步的发展,新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特点,认真分析新经济时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在新经济时代能够更好的开展。
二、新经济环境下我国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本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日益加大。而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下的财务管理,一味地关注物质资本,时知识资本的重视不够;只重视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豆,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里,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只注重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损害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也只有关于物质资料的相关指标分析,对人力资源的考核指标缺失。因此,加剧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矛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激励和约束制度的不完善。纵观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我们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生产进行经营,人员配备及工资福利,统统由国家统一制仃和安排。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关系不明确,相关的责、权、利不对等,激励和约束机制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逐渐清晰,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开始建立和健全。但是现有的制度,在面对人力资源生产要素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就显得有些薄弱了。
3.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目前我国虽然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但具有较高职称的较少。2006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为126.9万人,其中,初级资格52.6万人,中级资格74.3万人;通过考试取得初、中级合格证书的有17.8万人,其中,初级资格9.5万人,中级资格8.3万人。2006年报考注册会计师共有55.98万人,仅有76508人取得了单科合格成绩。2006年全国约3.53万人报名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合格率仅为15.22。不难发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只限于简单的账务处理,缺乏相关的理财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影响了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下发展的步伐。
4.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随着经济全球化,外资企业的入驻,金融产品的增多,企业而临的挑战要比以往更多而我们现在的企业大部分只是进行简单的生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5.筹资方式单一、投资范围有限。计划经济时代资金的调拨、分配和使用由国家统一安排,企业筹资、投资自主性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开始企业自主筹资,自负盈亏。但筹资的方式较少,投资的范围也不广泛。一方面,我国企业中,国有企业主要靠国家拨款或从银行获得货款进行筹资,中小企业大部分也是通过银行获货款,筹资方式过于单一,而且由于审批过程较为冗长、手续较多、金额有限等原因,造成好多项目由于资金不到位,而不得不放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投资主要以对内提高营运能力为主,或对国内的企业进行投资,投资的范围有限,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新经济下我国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1.财务目标。财务目标指引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它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的时代,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但是随着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建立在传统工业时代的以物质资本为主导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新经济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定位于“相关利益主体”这一角度。因为新经济时代物质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也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例如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只有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减少非企业股东对目标的抵触行为,实现企业合谙稳定的发展。
2.财务活动。
(1)融资渠道广,方式多样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风险获得所需资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宽广、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外资银行以及风险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等开始更多地进入我国,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筹资渠道,选择经济的融资方式。
(2)投资项目多。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传统工业时代,企业以现金、实物等要素投入为主,主要投入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日常营运。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重要因素,此时,企业除了过去的物质投资外,还需要对人力资源等新领域进行投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投资除面对国内市场,还将面向国际市场,可供投资的项目增多,投资的领域更加广泛。
(3)营运管理的现代化。伴随着新经济的来临,inteme: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普及,跨国企业的增多,企业间频繁的国际贸易,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财务信息化的及时、高效的要求,企业在进行营运管理时必须改进财务管理手段,运用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等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营运成本,实现财务信馨决速传递和处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并使企业由以前的静态管理走向实时的动态管理,零存货等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指日可待。新经济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地位大大提高。这方面的例子比较多,以美国的沃尔玛为例,这家零售企业在1983年有641家连锁店,销售额550亿美元,到了1997年变成300。家连锁店,稍售领达到205。亿美元,但它只占当时北美1400亿美元市场的7%,显然尚有许多成长的空间。借助于网络经济,现在沃尔玛的店已超过3000家,每家店约有70000种不同的产品。新经济使集权与分权管理得到了统一,仍以沃尔玛为例,其所含的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当它设立分店的时候,先调查这个地区与原来的哪个地区是相似的,因为不可能把海上捕获的产品拿到内陆的商店去卖。在网络财务的协同下,每家店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人文条件,作出销售不同产品的选择,这种分权化的管理是非常成功的。沃尔玛的网络财务系统能够在每天关门以后90分钟内就可以知道这个店梢售额是多少,卖了什么东西,及所有你想知道的资料,包括哪一类的产品卖得好,可详细到哪一个牌子,哪一个规模。目前,沃尔玛每平方英尺梢售额超过了300美元,是美国零售业平均水平的2倍。
(4)收益分配方面。新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本在企业财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再是按谁出资谁受益,而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享收益。物质资本所有者凭借物质资本所有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人力资本所有者凭借其知识、技术参与企业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削弱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财务关系。一般来说,企业财务关系包括投资者与受资者的财务关系、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财务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处理财务关系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物质资本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更加注重与物质资本投入者的关系,因为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附加值较低。但知识经济时代,这五类关系仍然存在,但这五类关系的协调从以协调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的财务关系为主,转向以协调企业与员工的财务关系为主。此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竞争力,人力资源在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管理,从而更加关注与员工的关系,希望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
4.财务管理观念。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更新理念,以顺应环境的改变。首先,企业在开展财务活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人力资源价值管理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各项内容。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应增强风险意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外资的引入,金融产品的增加,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新的风险,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培养风险衡量的能力,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全麻术后病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中图分类号] R197.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13-02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 15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77 cases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standards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s controls,73 cases receive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tandards of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after tracheal vessel exelcymosis.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standards not only reduc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costs,enhanc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t quality of nursing care,but also shorten retention time of tracheal vessel.VAP incidence was lower in trial group than control.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trachea cannula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can not only make a improv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trachea cannula and prevent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but also promote nurses'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and planning of nursing.
[Key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Patient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可以将护理工作标准化,使临床治疗及护理有序进行、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漏项、提高管理质量,为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务[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主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2],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及总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3-4]。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于全麻术后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中,对病人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护理,来预防VAP发生,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麻术后采取机械通气的病人中,来研究其对VAP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需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病人150例,男性89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54岁;女性61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接受肝移植手术3例,食管癌根治术26例,胃癌根治术34例,直肠癌Miles术25例,结肠癌根治术31例,全肺切除手术11例,膀胱癌根治术20例。
1.2 方法 将15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73人,对照组77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全麻术后病人入复苏室后给予心电监护和气管插管处接呼吸机或鼻导管供氧,遵医嘱执行护理。试验组采用以下护理方法护理。
1.2.1 心理干预 手术前一天行术前访视,详细阅读病人病历了解病人一般资料、病情、术式和呼吸系统情况并作记录,再与病人交谈,在交谈过程中了解病人对气管导管的留置所存在的心理疑虑和担心,护士进行针对性疏导及解释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使病人安心地配合术后的管道护理。
1.2.2 行为干预 根据病情和呼吸情况制定术后气管导管护理计划,根据计划设计工作流程,护士按工作流程实施护理,每项护理操作完毕后均有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寻找继续执行或调整计划。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对病人各种危险因素进行评定,实行临床医学监测,监测病人的神志、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变化。使病人得到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系统的护理达到预防VAP发生的目标。整个护理过程包括:
1.2.2.1 拔管前 ①病人入ICU接上呼吸机后护士每隔15-30分钟听诊双侧肺部呼吸音情况,掌握每次呼吸音并做记录。听诊呼吸音时听到痰鸣音,应给予吸痰,吸痰时间少于15秒,间隔时间大于30分钟;②每隔15-30分钟观察病人神志情况,大声呼唤病人观察病人反应并做好每次记录;③入ICU后第20分钟,60分钟,停机前30分钟,停机后30分钟分别做血气分析,观察每次检验结果并作记录及与上次结果做比较。抽血气分析前半小时不予吸痰,以免影响血气分析结果;④每30分钟记录病人心律、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如有变化做好记录并分析原因及解决问题;⑤评估口腔粘膜情况,选择相应的口腔护理溶液,每日行5次口腔护理。
1.2.2.2 拔管时机 ①病人意识清楚,大声呼唤能立即睁眼,四肢有力,躁动;②反射活跃,患者出现吞咽反射,吸痰有有呛咳及吐管;③呼吸通畅。肺部呼吸音清楚;④心率小于105次/分,收缩压大于10.7KPa,血氧饱和度大于95%,氧分压大于9.3KPa,心律正常。符合以上指针即可拔气管导管。
1.2.2.3 拔管后 ①面罩低流量供氧,做记录观察时间不少于1小时;②嘱病人用力咳嗽,协助排痰,促进肺功能恢复;③每半小时记录生命体征。
1.2.2.4 获取观察指标 ①时给病人做痰培养和口腔培养并记录结果;②病人拔管后咳嗽,咳痰的情况,通过胸片了解肺部情况。
1.3 评价指标 ①平均住院日;②平均住院费用;③机械通气时间;④拔管后痰培养阳性率;拔管后胸片结果提示肺部感染率;⑤术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⑥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达标率。两项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书面测试,得分≥80分为达标;对每位出院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为计量资料,记为x±S。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定性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在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病人均少于常规护理模式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表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表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注:*P
3 讨论 呼吸机辅助呼吸阶段因气道开放,术后自生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同时清除细菌能力减低,气管插管及气囊,对呼吸道黏膜压迫,使其完整性被破坏,屏障作用下降,口咽部,胃肠寄生菌通过胃肺途径移位繁殖,造成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而且机械通气时间越长,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越长,VAP发生的危险性越高。VAP是术后并发症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VAP预防措施可分为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其中合理的护理干预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术后气管导管的护理制定出系统的方案,而且对何时拔气管导管也没有明确的指针,常规护理方式缺乏主动性和计划性,往往出现拔管太早或太迟,都促进了VAP的发生。因此,行之有效的术后气管导管护理是目前急需做到的。
本实验首次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麻术后气管插管病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气管导管护理。病人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方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更为明显的是,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减少,拔除气管导管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使得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在临床护理效果方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5]。另外,与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可以将护理工作标准化,为病人提供高效的服务。对病人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护理,在病人手术前一天就根据病人对此项护理心理存在的疑虑和不解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患者及家属能获得手术、治疗及术后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方面的信息,满足其心理需求,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术后恢复过程中,使病人的术后自理能力恢复率明显提高。综上一切措施都有助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体现,它充分反应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有效的医患沟通与交流,是临床护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雪丽霜,杨晓娅,王乃平.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 Vincent J L,Bihari DJ,Suter P M,et al.The preva 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urope Resultsof the European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EPIC)Study[J].EPIC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JAMA,1995,274:639-644.
[3] Hey land DK,Cook DJ,Griffith L,et al.The attri butabl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The Canadian Critical Trials Group[J].Am J Respir Crit CareM ed,1999,159:1249-1256.
物流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系统性强、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培养具备职业化特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已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应用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并且能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但笔者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定义为: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在学科开设方面,自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正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2008年,全国2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54所大学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从现行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上看,在物流课程的开设上一般有《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学》、《运输学》、《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设计技术》、《国际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英语》等理论课程或类似课程,但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重课堂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由于场地、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一些高等院校缺乏物流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生只能从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和通过观看实务视频、到企业参观等形式获取理论知识以外的物流实务知识。从效果上来看,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够达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2)灌输式教育多于启发式教育。教授的知识多而杂,但都是抽象的理论,即使是案例教学也是就案例讲案例,没有尽享扩展性讨论。所以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举一反三,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符。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导致培养目标广泛而没有针对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后感到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精,更不用说从事管理工作。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人才,尤其是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管理、国际物流事务的人才。所以现在的毕业生虽然工作容易找到,但大多数都是从搬运岗位干起。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落到实处,对于高校来讲,要利用好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来可为当地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二来提高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在就业方面增强优势。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设计
柳州是广西及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市工业涵盖30多个行业,已形成以汽车、机械、冶金为支柱产业,制药、化工、造纸、制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并存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企业,如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柳州又是大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湘桂、焦柳、黔桂等铁路干线从柳州通过,向南可通过越南直达东盟各国,也可在防城港实现海陆多式联运,并且拥有国家一级口岸,水路可通过柳江深入广西中、北部广大腹地甚至湖南、贵州等地。随着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柳州大型的物流企业现有五菱物流、桂中海迅、瑞泽物
流、中铁物流园等。柳州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柳州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柳州高校来说,针对柳州产业结构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条好的途径。柳州以汽车、机械产业为龙头,这些行业的物流运作涉及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所以柳州高校的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设计应紧扣这一流程,使学生熟悉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和其中具体的物流操作和细节,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管理学科要求以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所以公共课程的设计要包括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原理、会计学、法律等。专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要有一些工科基础课,使学生了解车间现场的车、磨、刨、铣、钻等工艺,使学生能看懂零部件三视图,在学生进入汽车、机械企业就业时,就能很好地理解生产物流,容易上手,并且在做采购业务时,能看懂零部件设计图,理解规格、精度要求,不会出现纰漏。另外在专业课的设计上,要体现汽车、机械产业链的特点,要有从采购到废弃物处理一系列的课程。实践课程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据,最大程度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如表1所示)。
3 实践课程解读
3.1 金工实习
通过车、磨、刨、铣、钻、焊接等工位的机床操作,以及参观企业的装配线,熟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现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做好生产工位的JIT配送。
3.2 物流信息技术认知
包括条码操作能力训练、射频读写器操作、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POS机操作、EDI操作、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
条码操作能力训练:根据EAN编码原则编制条码,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条码,将条码贴在相应货架上,利用条码扫描仪扫描条码。
射频读写器操作:粘贴电子标签,利用手持式RFID读写器或固定式RFID读写器采集信息。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训练:学生先在控制计算机加载本批次订单,按下启始按键之确认键,前往其启始通道区进行拣货,拣货完成时,蜂鸣器响起,则再查看下一通道指示器上所显示的信息,直到电子标签LED屏显示拣货完成,方可离开。
EDI操作:熟练进行EDI报文的收发。
GPS和GIS操作能力训练:熟练进行车辆监控(地图定位、绘图、距离测量、地名查询、面积测量)、车辆调度、载货管理、统计查询、网上查询。
WMS仓库管理软件操作: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在库管理、预警管理、实时仓库监控、结算管理等。
海关报关报检软件操作:进行出口业务报关、转关、清关、报检、财务、查询等。
3.3 供应链综合实验
构建一条汽车供应链,学生分角色扮演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公司,完成销售商下订单、汽车制造商查询整车成品数量、计算需要生产的整车数量,计算各个汽车零部件的需求量、查询库存零部件数量、制定出汽车零部件需求计划、向零部件供应商发送订单、供应商备货、第三方物流接货和入库、按生产计划排序拣货、配送至生产工位、汽车装配、产品检验、第三方物流向销售商发货、销售商客户管理一整套供应链操作业务。
3.4 第三方物流运作综合实验
包括入库流程、在库保管流程和出库流程、整车运输流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操作,尽可能真实地模拟汽车产业链中第三方物流的日常运作(如表2所示)。
3.5 物流建模与仿真
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可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对某一当地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调研,利用相应的仿真软件(Vensim、Flexsim)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及步骤,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全面掌握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的现状、问题,提出进一步激励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有效对策, 2010年初,课题组对我省民营艺术院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同时借鉴了省文化厅在2008年和2009年经由各市文化局主管部门摸底的河北省民营艺术院团统计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石家庄、唐山、沧州、邯郸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营艺术院团进行个案研究。在综合各方面情况下,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基本现状及分析
1.民营艺术院团总体基本状态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文化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数字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艺表演团体或不愿交纳手续费而没有办理注册登记,或因自由组合,团体和人员很不稳定而没有进行注册登记,我们只能根据各市、县、区上报情况统计和在文化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以及我们采访到但未在政府部门登记的院团人数之和进行统计、归纳。总体来看,我省民营艺术院团近两年呈现上升态势。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目前共有325家(实际数据可能要比这一数据多很多)民营艺术院团,占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位石家庄市,共有128家,占全省39.4%;第二位为唐山市,共有38家,占全省11.7%;第三位为保定市,有32家,占全省10%。民营艺术院团种类繁杂,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歌舞、魔术、皮影戏等,涵盖我省主要艺术种类。
2.民营艺术院团内部基本状态
(1)民营艺术院团经营者基本状态
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经营管理发展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民营艺术院团有99.3%是个人投资建立,老板与经营管理者多数是合二为一,没有专业化分工。从现代企业理念来看,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旦出资人(老板)在经济和生活等其他方面出现异常,就会影响整个艺术院团发展,甚至解散。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在现阶段还是比较适应的。由于出资人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为了获得出资人角色利益最大化,经营者角色通常情况下能做到按劳取酬、鼓励多干,在节目编排效率,演出成本控制等方面能做到相对优化。
(2)民营艺术院团资产基本状态
从调研的统计来看,民营艺术院团资产总额分布差别非常大,最少的艺术院团只有1万元,最多的有一千万元,相差一千倍;平均资产为35.66万元。大部分民营艺术院团资产总额集中在30万元左右,其中30万元以下,占73. 3%。
民营艺术院团办公经营、排练场所普遍缺乏。在自己家中办公经营的占52.9%,租赁场地办公经营的占14.8%,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占20.8%,自己拥有固定办公场所的仅占11.5%。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占33.4%,在自己家中进行排练的占31.1%,租赁场地进行排练的占23.6%,自己拥有固定排练场地的仅占11.9%。
(3)民营艺术院团演职员基本状态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人员流动频率较高,总体从业人数较难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民营艺术院团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民营艺术院团占90.50%,其中:11―20人的占12.6%,21―30人的占27.1 %,31―40人的占33.6%,, 41―50人的占16.2%。
民营艺术院团演员以青年为主,如19岁到30岁的演员占31%以上的民营艺术院团占统计对象的84.78% 。民营艺术院团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为初中文化水平,初中文化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1%以上的民营艺术院团占统计对象的82.7%。
据调查统计,民营艺术院团培养演职人员的机制处于简陋、低水平状态,尚未建立高层次的机制。演职员大多来源于本民营艺术院团的培养。其中本院团培养的演职员占90%以上的能占统计对象的31%。培养演职人员的机制制度分布为: 46.2%的民营艺术院团是通过本院团师傅传授, 32.2%的院团不培养演职人员, 12.2%的院团通过送员工到当地培训班形式进行培训, 4.1%的通过到其他民营艺术院团观摩学习形式培养,有的则是通过父辈传授的。
3、民营艺术院团演出基本现状
(1)演出场次相当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年,河北省平均每个民营艺术院团演出达到183场次。
调查统计显示,40%左右的民营艺术院团全年活动时间在半年以内。每年演出活动总时间的分布为:6.2%演出活动总时间在1个月或1个月以下,35%在3―7个月,,全年演出活动总时间在8个月以上的占58.8%。
(2)演出手续较为规范。95%的民营艺术院团领取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但有5%的民营艺术院团没有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约有88.2%的民营艺术院团在演出前能够到文化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11.8%的没有备案。
(3)创作能力不高。民营艺术院团自己创作剧本剧目的占68.4%,不创作的占31.6%。排演新戏的民营艺术院团中,大多数不是导演指导。排演新戏的方式大多为以下几种:对照VCD等光盘排演的占30.8%,请老师指导的占26.7%,导演指导的占23.7%,复排传统剧(节)目的占13.8%。
民营艺术院团排演新戏一般都只占用很短时间,大戏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一些短剧最短的仅半天,很多剧(节)目,编创人员一说剧情,演员简单磨合一下就能上台表演。短平快的节目编创方式,能较快适应观众,赢得市场,但大多难以保证质量。
(4)民营艺术院团主要经营、演出对象是厂矿、农村、农民、中老年群体。主要演出地点是厂矿和乡村的民营艺术院团占66.2%,主要演出地点是城乡交界处的占27.5%,也在城镇演出的只占3.8%。民营艺术院团正式演出剧本剧目时的观众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约占65%,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演出大多是带有歌舞和杂技等项目的演出。
(5) 民营艺术院团市场开拓。
民营院团的演出市场开拓主要通过四种方式,一是受邀请参加政府公益性质演出;二是依靠中介(经纪人)介绍的演出;三是依靠自身营销人员推广;四是自发公益性演出。这四种方式其中前三种在多数艺术院团中交错运行,一般民营院团里都设置专门的营销人员,常年负责联络固定客户,开拓新客源;在通过中介进行演出的民营艺术院团中,通过中介(经纪人)介绍的演出场次占民营艺术院团总演出场次的比例,最少的民营艺术院团占3%,最多的占90%,平均占38.5%。而自发性公益性质的演出则多是村镇一些自发组成的艺术院团,只是在年节闲余时在本地区及周边进行节庆自娱自乐性质演出,不盈利。
(6)民营艺术院团演出收益状态。
近两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营艺术院团演出收益逐步提高。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一般情况下,一般演员在演出日,每日平均为50―100元左右,中档演员每日平均为150元左右,名角演员每日平均在150元―300元左右。
4.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基本情况
从调研来看,目前我省民营艺术院团普遍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相当部分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实行“个人家长制”,财务、节目排演、人事关系等,基本是团长或出资人一个人说了算。家族式管理模式较普遍。管理方法原始、落后、不规范,民营艺术院团内部管理状态急需改正、完善。
据调研初步统计,内部没有成文规章制度的民营艺术院团占13.5%。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民营艺术院团占36.3%。实际上,这一比例肯定会更高,大部分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并不只是院团单方面责任,由于签订合同对彼此都有制约作用,而民营院团的舞台演出薪酬多是一次一清,因此许多演员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这种现象在歌舞类民营院团中尤其明显。演员收入分配形式主要是包日制或包月制。由于许多民营院团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大多数民营艺术院团没有缴纳任何社会保险。此外,调研初步统计, 约96.1%的民营艺术院团没有建立演职员的行业组织――工会。
由于各项制度和措施的欠缺,近1/3民营艺术院团出现了劳资纠纷。劳资纠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位原因是演员跳槽, 第二位原因是工资薪酬。
二、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特点
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坚持面向市场,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行“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定分配”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搞好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能吃苦、善开拓、抓质量、讲效益。常年坚持演出,从演出收入中获得收益,然后再寻求更大的发展,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办团形式多样,定位较合理。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基本上为个人独资所有制形式,出资人往往就是法人代表或主要经营负责人,日常管理和演出承接等工作基本上以演出经纪人为中心,采用“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设施、自定分配”的办法进行组织。剧团大致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演出节目包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杂技、歌舞、魔术、皮影戏等,涵盖我省主要艺术种类。民营剧团的演出市场主要定位于厂矿、农村。农村有着广泛的戏剧基础,民营剧团从团长到一般演职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最了解农民,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民营剧团千方百计地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来组织演出。他们为农民写戏演戏,满足了农民渴求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了一片坚实广阔的演出市场。
2.演出剧目丰富,生产快捷。“民营艺术院团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因而他们的演出节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营艺术院团面向群众,演出剧目灵活多变,你点什么,我唱什么,观众的要求就是民营艺术院团的标准。为满足基层观众的要求,民营艺术院团开发出了花样繁多的剧(节)目,诸如开业戏、生日戏、周岁戏、等不下20种,一个故事一出戏,根据观众所需可以编演上百出戏。在基层,很多演出场所只要求红火热闹,吸引观众,所以,许多民营艺术院团,需要随时面对雇主和观众提出的临时演出要求。这也培养了民营剧团的编创能力。需要演出一个新的剧目时,只要导演把提纲说一说,相关演员按提纲分“行当”凑一凑,即可边排边演,边演边排,排演新剧目所需的时间短,生产快捷,可以快速地适应广大基层演出市场的各种演出需求。
3.机制灵活,分配较合理。我省民营艺术院团主要实行团长负责制、演员招聘制和全员责任制等责、权、利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团长在整个民营艺术院团中既是领导者,又是演员招聘、薪酬分配、演出承接等日常管理的实施者。演员招聘途径广泛,大多通过演员之间相互介绍,近两年,一些艺校毕业生也充实到民营艺术院团中来。团长与演职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根据演出情况,有以合同等书面契约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的,也有只采用双方口头协议方式的,相对自主性较大。民营艺术院团薪酬分配严格实行按劳分配,演职员的自身利益与民营艺术院团的整体利益紧紧捆在一起,树立了“演出才能出效益”的市场观念,充分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4.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民营艺术院团在经营管理方面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明确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和追求。民营艺术院团目的大都是为了营利,只有极少数是为了兴趣爱好。因此,从一开始,民营艺术院团就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实体,我省的民营艺术院团在发展中不但丰富了我省演出形式,促进了我省舞台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演员经纪人、业余剧作家、流动民间艺人、演出中介机构等附属行业和组织,涌现了生产、销售、租赁戏剧服装、灯光音响、民间乐器等相关服务市场,带动了戏剧服装、乐器和灯光、音响等舞台演出设备、交通运输、餐饮以及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条民间艺术产业链。民营艺术院团对地方经济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
三、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经验
1.“以戏养戏”的管理理念
由于民营艺术院团没有政府资金投入,因此“以戏养戏”是适用于国内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一个管理理念。每一个剧目对创作、筹备、制作、上演以及后续经营都在严格对预算控制下进行,需要收回成本。民营艺术院团在现阶段尚无法实现多元的经营,在国内环境中又处于与剧场、演出中介不对等的地位,对于成本控制稍有不慎可能导致整个民营艺术院团倒闭。因此,在每场演出之前,都会确定启动资金的来源,成本花费的阶段,票房对回收预测,预计之外的补救计划等。在这样严格谨慎的投资思维模式下,民营艺术院团基本上杜绝了不经论证、盲目上马、拿钱砸奖等问题出现,养成了“老戏养新戏,新戏成老戏”的创排模式。
2.以观众需求为本的销售战略
民营艺术院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众对于购买决策的迟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人民,以观众需求为本,在市场中求生存,在演出中求效益,是民营艺术院团得以生存的又一法宝。 所以,民营艺术院团始终以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演出价格、适应的演出内容、独特的营销策略等计划,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场。
3.以继承、借鉴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
民营艺术团体大多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很多艺术院团,如一些河北梆子团、落子团等,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保有地方特色文化。所以民营艺术院团大多做到了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认真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掘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同时,民营艺术院团又立足基层、面向农村,将创作与市场开拓、服务农民结合起来,能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以继承、借鉴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使得我省的民营艺术院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4.长期的客户维护
民营艺术院团一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固定的忠实的观众是一个民营艺术院团赖以生存的源头。为了保有固定客户,民营艺术院团非常注重客户的维护。一般有专人进行客户管理和维护。在客户管理上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固定客户定期更新,通过邮件贺卡、纪念品等方式不断联络老客户。一方面不断完善既定客户的信息,另一方面筛选客户,减少下一次联系客户所耗费的无用功;第二,利用公益活动等形式建立特殊交流,拉近与客户尤其是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三,定期举办邀请联谊活动,培养客户对民营艺术院团的认同。由于注重维护既有的客户,民营艺术院团才能稳步长足的发展,继而达到成本的缩减,服务的改善。
四、民营艺术院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存环境严峻。民营艺术院团在数量上尽管已经相当可观,但在人才、剧目创作、社会认同、影响力等综合竞争力上仍落后于国有院团。民营艺术院团白手起家,没有观众基础和市场影响力,演出往往都是靠自己,演出场次很不固定。正是由于市场生存环境的相对严峻,导致大部分民营艺术院团陷入了社会影响力不够、演出出票困难、无力创排新剧目、演出质量上不去、无法吸引观众、社会地位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
2.演艺人员匮乏,演员流动性大。一方面,演艺人才非常紧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待遇不断提高,就业门路不断拓宽,青年从艺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民营艺术院团演员的后继人才出现明显不足。人才流失对演出剧目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使很多民营艺术院团存在着“后继无人”的担忧。另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强,导致民营艺术院团稳定性差。由于院团本身缺乏规范的运作,对演员没有按照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实施规范的社会保障和人员管理机制,所以演员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3.排练场地严重短缺。从调研基本情况来看,民营艺术院团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占33.4%,在自己家中进行排练的占31.1%,租赁场地进行排练的占23.6%,民营艺术院团自己拥有固定排练场地的仅占11.9%。没有排练和演出场地是民营艺术院团普遍凸显的问题。由于民营艺术院团资金短缺,而排练场地往往租金昂贵,导致民营艺术院团不可能长期租用固定的排练场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演剧目的质量。
4.演出市场竞争无序,市场混乱。一是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演出经纪人队伍不够规范。目前我省没有正规的演出管理经营机构为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市场牵线搭桥,营销手段主要停留于“靠关系、靠熟人找市场”的层面上。由此造成的垄断性经营等形式出现,给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二是民营艺术院团间相互压价或以次充好。有些民营艺术院团为争市场,违背市场规律,互相压价;有的更是打着其他民营艺术院团的牌子承揽演出,弄虚作假、欺骗观众,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侵犯了别的民营艺术院团的名誉权。
5.民营艺术院团创新意识弱,资金缺乏保障。农村市场的简约化、低层次和消费扩张不足,加上没有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的市场需求,使许多民营艺术院团主观上缺少创新求变的动力,他们往往奉行“借来主义”,依葫芦画瓢,缺少既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又通俗易懂、适合于农村演出、能让群众接受和喜爱的剧本。这样的结果只能萎缩了受众面,使得演出受众大多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并且很难培养出新的观众群体。此外,民营艺术院团的演出没有财政资金的投入,演出收入主要用于养人,而用于设备投入更新、剧本创新编写等软硬件方面的建设费用极少。
五、对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我省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我省的文化资源大省和戏剧大省的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民营艺术院团在经营上灵活多样、机制上容易创新的优势。弥补现有国有院团艺术品种和艺术风格的不足,弥补国有院团的市场空缺,抢占市场空白点,占领中、小型演出场地,在农村、社区、工矿、基层文化站以及商务楼宇等更广阔的天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出市场,与国有院团形成市场互补效应。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民营艺术院团扶持及管理的力度
一是要在财力上给民营艺术院团积极扶持。由政府创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项目。除了有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二是加强对民营艺术院团的管理力度。建立对民营艺术院团创作演出的剧(节)目指导、规范和提升机制,建立、健全民营艺术院团演出动态质量监督管理档案。对于长年不演出的民营艺术院团要采取措施,必要时予以注销。同时每年对剧目创作上乘、演出社会反响良好、经济效益较好的团体要通过评比给予表彰、奖励和宣传,扩大民营艺术院团的社会影响。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艺术院团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艺术院团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支持民营艺术院团的良好氛围。其次,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民营艺术院团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艺术院团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演出市场体系,完善演出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非法、违规等演出行为,有效保护民营艺术院团合法权益,整顿和规范演出市场秩序。
第三,组建民营艺术院团行业协会
一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合作互助作用,在剧目编排、剧场排演、奖项获取等方面为民营艺术院团做一些实事,让原本分散的民营艺术院团找到“娘家”和社会归属感。二是利用行业协会组织管理作用,加强民营艺术院团行业自律,特别在剧目宣传、营销中引导民营艺术院团加强自律、自主、自强意识,推动良性竞争,使得文化市场更加精彩纷呈,不断提升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准。三是建立学艺行业劳动用工推荐制度和用工保护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奖励拨尖人才。
第四、建设高素质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队伍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启示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自从1998年在我国开设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开设院校也从最初的师范院校扩展到综合院校、行业院校。2011年,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设立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时至2015年9月,该专业已经连续招收四届硕士研究生。然而,由于该专业并不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传统专业,加之创办时间较短,因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做大、做强。本文认为“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具体言之,专业“一般都由专业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专业设备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2]。在此,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为对象,研究各高校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及其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学科建设特点
(一)务实的定位、明确的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四所在京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人才培养规格逐渐调整为管理型与研究型的复合,并不断向管理型倾斜,从而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务实化。如清华提出培养“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人大强调培养“有科研及管理能力的教育行政人员、学校师资及与教育有关的管理人员”[4]等。同时研究方向也比较明确具体,四所在京高校根据专业教师的数量及研究方向各设置了两到四个研究方向。
(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研究发现,各校均重视方法类课程的设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并根据师资情况设置大量专业选修课,并为跨考学生开设不计学分的必修课。
(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专业教师研究发现,各校已经组建起了一个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人数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并且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完善的专业资料
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研究发现,四所高校在专业资料建设上取了的重要的成就,清华大学拥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甚至拥有自己的教育学分馆,从而为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资料基础。
二、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学科建设对首经贸的启示
(一)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首经贸教经管专业现设教育经济、高等教育管理、教师发展三个研究方向,但专职教师主要分布在前两个领域,根据四所在京高校专业设置主要根据专业教师的人数及研究领域而设,首经贸教经管专业应该去掉教师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根据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课程研究发现,首经贸教经管专业应该加强方法类课程的设置,根据研究方向改革现有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并进一步充实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加该类课程的可选择度。鉴于首经贸教经管专业所招学生据大多数都是跨考性质,应该设置不计学分的必修课。
(三)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人员研究发现,首经贸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都还比较合理,但唯一的欠缺就是专任教师人数的不足,为了更好的建设该专业,未来该专业应该在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经济方向分别在引进一名专任教师。
(四)专业资料建设尚未起步
根据对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资料的研究发现,首经贸还缺乏专业资料建设。因此,专业资料建设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学校也应该提供独立的空间用作资料室的办公场所,同时学科也应该划出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资料室的建设。
作者:崔高鹏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4).
[2]陈太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要素及其构成[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4).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CSSCI;文献回顾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8-2670(204)06-0060-06
服务贸易发展及合作路径研究”(DYXX[204](02));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旅游法》实施后对吉林省休闲竞技发展的影响研究”(DYXX[204](06));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20369)。
[H5"H]作者简介:[H5"SS][JP2]张龙,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盛彬彬,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王春秋,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张鑫,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JP]
①服务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来源于:同样质量的服务具有较便宜的价格或者同样质量的服务具有较低的成本,因此,本文中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指一国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HJ]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导,国际分工也从传统的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延伸,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服务贸易竞争力①是评判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在回顾国内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观点进行总结与评述,指出当前研究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动向,期望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一、文献来源及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