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9:01: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导性原则 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否则是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恰到好处,是关键时刻的点拨,是争论时的调节,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任务性原则 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好的诠释,任务的安排要合情、合理、有新意,最好能来源于身边,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
探索性原则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一种接受和再现,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个性化原则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扼杀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一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二要和学生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化。
2 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工具,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讲法。往往精彩、幽默的话语更让人接受,做个形象的比喻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易于理解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的书面知识形象地展示,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另外,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很多种功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会某种知识,可能成就感不是很强烈,当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去获得某种成功时,这种成就感是很难忘记的。给学生一个不是太难的任务,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可能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巧妙设疑、合理布置任务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教师创造性的任务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留给学生多一点儿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既富有挑战性,又难度系数适中;既涵盖教学内容,也不要照搬课本;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任务还要紧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探索成功的学生,别记忘记表扬,创造良好的回答气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讲数据表格加工多元化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家工厂的老板,面对一系列的数据,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思维方式的拓展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2)教师要善于启发,要有预见性,从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示、引导,要充分预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旁敲侧击,而不是大包大揽,要使学生既不受任何思维束缚,又不至于无从下手或偏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主动练习、操作,启发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从而有效获得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疑、善问、善思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善思,启发性的问题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敢于提出问题和新见解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意义、有质量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1)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外界输入的,而是由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是逐步积累、逐步熟练的过程,原有知识的激发可以减轻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面对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的作用是一个协作者,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并保证问题的解决。
2)协作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这个集体是密不可分的,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获得的学习心得成为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这种对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对教材的深层认识。
3)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年青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课的环境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上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出真知,要给学生勇气,要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勇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本,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4)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对其终身学习是有益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培养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其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培养创新思维是目的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1)给学生信心敢于突破传统,求新求异。课堂教学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加以表扬,错误的加以引导,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2)改变评价机制,不惟答案论。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同一个结果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寻找其闪光点。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对学生吸引力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较之其他学科,更能以独特的魅力作用于学生心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创新是永恒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国家肯定不会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面对的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把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更符合国家的需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传授的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知识,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更新,就更加必须把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引言
民族的灵魂是创新,在创新实现发展与跨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照搬书本进行教学,进行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亟需进行的问题。学校要将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获缺的必需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1]。初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的使用知识,对于工作中稍微复杂的软件,学生没有经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用于消遣与娱乐自己的生活。大多数初中生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对其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影响。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竞争强烈。我国的人口技术大,就业的困难性大。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全面的技能,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而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2.1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将学生看做课堂的主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知识,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知识的讲授,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2]。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创新时,比如:学生无边际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途径,不管学生想象的对与错,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想象:“如果你就是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你会设计出一款什么样的软件?它有什么用途?你又会怎样去设计它”?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会在大脑中畅想,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
2.2 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信心技术不需要大量的长篇大论,仅仅通过教师的灌输式的纯理论教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学生想要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在书店里,即使学生能够买到很多计算机软件的教材,但是不能实际的操作,也是枉然。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软件进行反复的应用,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愿望[3]。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样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前,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朝着目标前进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3 走出课堂再回归课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一星期1―2节,所以,学生授课的时间比较少,并且,学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休闲性的活动。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学生上课表现懒散,即使教师已经准备好了教学内容,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尝试,对艺术字进行调整、对页面内容进行排版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不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有很多限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成果表示尊重。
2.4 对考核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大对数学校通过计算机试卷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进行考核,将其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死板文字。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行复习,也完全扭曲了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目的。即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也不能将计算机中所有工具栏中的内容记住,所以,这样的单纯记忆的考核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以及开放化。
例如:要求学生在期末自主设计一个专门的活动宣传海报,或者小组共同制作一本知识本子。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剪辑视频以及音频,要求学生原创,不管学生的水平怎样,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与制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初中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新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走出课堂又回归课堂,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最后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亚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5,48(1):44
[2]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9(8):32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一、中学信息技术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人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信息技术知识是当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同时,“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提出把科学教育摆到了首要发展的位置,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换周期日益减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志如是说。近年来人类文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结果。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体现。
二、中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理念,这种旧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21世纪强调的是人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翁。因此,学校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转变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上台授课,教师从旁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挑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网上查询或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来找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当堂掌握,又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适度引入网络游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创新能力
高中的学业繁重,但依然阻挡不了学生爱玩的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们的首选。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堂适度引入网络游戏,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战,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游戏的同时,穿插对游戏制作的讲解,为学生解开网络游戏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型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综合素质评价是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和成绩设置的考核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有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日常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与之沟通,并协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在进行学生个人评价时,教师要客观公正,着眼点要全面完善,如把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讲状态和考试成绩等分比例计分,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多样化教学,激发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多样化教学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大部分来源于对学科的好奇和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针对要授课的内容制作PPT进行讲解,并在结束时让学生参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既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在开始时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结组讨论,为激发创新能力奠定思维基础。
(五)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硬道理,所有理论的验证都来源于实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别注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进行EXCEL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平时测验的成绩制作表格,提示学生可以插入统计图表,让表格看起来更加直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乐趣,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加强高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做出贡献已成为教育事业一项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亮.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J].现代交际,2011(1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时代
当今社会是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高中课堂一门普遍性学科,但是,受传统教育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教学阶段,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导致缺乏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本文通过分析并探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旨在为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创新能力是把理想、精神、愿望转化成为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提出创新能力课题的研究,尤其是1999年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创新能力提升到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高度,使得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的热潮。许多论著、文章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看法。
但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普遍不高,学生思维定势比较严重,缺乏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是我国教育体制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认为是教学方法的影响,总之,影响因素涉及文化背景、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者的意见也是众说纷云。
但总体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基本价值取向。
二、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教育思维
信息时代,使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快速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在当前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高中学校普遍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创新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几大方面开展,其中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包括继承意识、革新意识、科学意识等几方面,继承意识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是创造成就的起点,打好基础,才能为未来的创造做准备;革新意识是在对现有知识的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打破现有思维方式,追求新的认识;科学意识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想象思维、求异思维等,通过头脑储存的印象元素,构建新的形象,追求与众不同的意识。
创新能力的锻炼。创新能力包括创意设计的能力、自主行为的能力及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人格的培养。即独特鲜明的个性、坚忍不拔的意志、求索不懈的精神等,创新人格要求学生能够发挥个性优势,挖掘创新的潜能;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引导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拨,排除万难的精神,不断求索。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
(一)整合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组成,其中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自主能力将带动整个课堂教育的前行。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创新的方式,来引导教学实践过程。利用信息技术的自主性、交互性、多样性、协作性等几大属性,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包含大量的网络信息及资源,这些又是扩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沃土。发挥信息网络资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思想。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联合开发小组,每组进行选题,进行自主开发,学生利用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通过分析与思考,独立完成选题。
(二)培养创新品质,让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情感,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本动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著追求真理的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引导,不要因为担心学生走入歧途而阻止思维的扩散。因此激活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首要出发点,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科学而深刻的指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也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增长知识的同时,体验参与、探索的快乐。
创新能力是一个能够积极改变自我、改变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想象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首要出发点。
(三)利用多种资源与渠道,让教学走出“课堂”
利用网络中大量而丰富的信息资源,制作情境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与教师两种形式的传授式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自主开发课程,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在上课之余读书、看报,拓宽知识面,在校内举办网页设计大赛、电子小报比赛、电脑绘画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计算机应用比赛,通过参加比赛,不断完善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的精神,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针对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手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带到课堂。利用多种途径与渠道,开展创新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凌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思路[J].新课堂学习.2011,7:23-25.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创新能力;国家;社会
0 引言
互联网新兴起的服务,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使得人类社会面临的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数据量越来越大,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始显现[1-2]。步入2014年以后,大数据对人类各个生活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进入大数据时代,对广大高校学生尤其是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自上世纪以来,计算机成为了支撑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中的一系列技术革新,更是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对广大高校中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接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本文首先给出了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创新能力问题剖析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1 创新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于1911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又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理论体系。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5]。熊彼特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均依赖于创新,不进行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出路。后来创新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在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企业管理和制度构建等多个领域,并由此衍生出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广义上的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6]。在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方法和创新才能四个方面。创新意识包括冒险精神、自信心、求是态度和渴望创新的精神等。创新基础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随时学习的新知识和社会常识等。创新方法包括综合分析与概括方法、比较方法、演绎方法、反问方法、“用手去想”的方法和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方法等。创新才能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等。
2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如何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7-8]。这是因为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创新能力、乃至整个国家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影响。由计算机时代过渡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9],计算机行业迎来了一系列挑战:计算机、移动设备和终端设备等都面临解决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存储、通信和传输等难题;与大数据相关的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此时人才市场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大数据存储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用人才等。所有这些挑战的解决,均有赖于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由此可见,培养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贯彻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2 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已久,通常家长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优劣,教师则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认定他们的学习效果。在中小学如此,广大高校也如此。这样导致大批高校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至于进入社会后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步入大数据时代,计算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宏观论证与总体推进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进而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完整体系,才能提高计算机类乃至全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大数据时代国家和社会的高效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2.3 优化学科设置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它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和处理等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原则的科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接受严格的相关科学训练,进而培养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最终能够对成熟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成熟技术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应用。从大数据的处理过程来看,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10]。而且所有大数据的处理都需要以《大数据概论》、《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挖掘》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做铺垫。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要突出对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对现有相关课程强化之外,还需开设相关的大数据课程来弥补空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了解大数据的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还要研究其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影响,以此为依据来改善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开展环境,最终全面优化学科设置,提高广大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论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永久动力。大数据时代加强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本文首先给出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定义,接着分析大数据时代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总结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剖析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激励机制、培养体系、实践教学、学习环境、教师个人创新能力和学生科技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对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经历,对当前如何培养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2]温孚江.农业大数据研究的战略意义与协同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3-6.
[3]姜双林.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通识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0):165-166.
[4]张红.论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2):175-176&150.
[5]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12(6):84-88.
[6]田新蕊,王海英.创新能力实用教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1-22.
[7]陈昌贵,曾小军.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江苏高教,2013(1):16-19.
[8]李晓.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55-160.
关键词:实践 创新 教育技术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64-01
教育技术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该学科始终强调其研究的两大领域:理论与实践。然而,我们在发展中创新不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1]通过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措施已经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其主要包括规划与设计、实施、作品展示与分享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
1 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建立在真实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这些活动被设计成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通常,这些活动反映的是人们在课堂之外生活中每天的学习和工作。[2]
2 项目学习的实施环节
2.1 项目学习的规划与设计
2.1.1确定项目课题
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课题。[3]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提出相应的项目课题,即确定通过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审核。除此之外,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
2.1.2制定人员分配计划
在项目人员的分配方面,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又要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还要考虑项目的实际需要等。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已有经验,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学生应承担的子项目,项目内容会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特征等方面会有所变化。依据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分组,每组至少1人,最多五人。这样的小组分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学习能力,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习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1.3准备实践材料
(1)实践器材、设备的准备。
为了保证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准备充足、性能良好的实践器材、设备是硬件条件。目前,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共拥有12台专业摄像机、15台单反相机、一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40台电脑)、一个电声实验室(主要用作声音的录制、编辑等)等,对于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约40人/届)来说,这些器材、设备已足以满足需求。
(2)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习材料主要包括相关的教材、教案、电子材料、网络资源、试题等,只有把这些学习材料准备完善,学生才能开展项目学习,才能做出精美、优秀的网络课程或网站等。
2.2 项目学习的实施
2.2.1实施小组管理制度
某些项目涉及的成员较多,这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若其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在协调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方面,我们成立了组长负责制。为每个项目分配一个组长负责沟通与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每个项目小组经常开展一些小组讨论等,让大家把遇到的问题反映出来,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2.2.2建立导师负责制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求助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详细、耐心地指导,并做指导记录,以备考查。
2.2.3实践拓展训练
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特意组织学生去电视台参观学习。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了电视台的摄、录、编等设备和部分节目的播放,亲身感受了电视节目录制的魅力。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的项目开展打下基础。
2.2.4开放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当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室供学生学习使用。[5]因此,部分实验室的开放也为项目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来说,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基本都是开放的,在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室一方面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验设备;另一个方面也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2.3 项目学习的展示分享与效果评价
为了对学生的作品有一个评定,教育学院每年举行一次作品评优活动,所有的作品都参与评选,并邀请了教育学院不同学科的专家、教师及相关领导担当此次评优活动的评委。通过此次评选,同学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同时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为今后的改进与提高做铺垫。此次活动评选出的优秀者会参加NOC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连续三年在NOC大赛屡获佳绩,一、二、三等奖均有获得,这也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运用项目学习等手段,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春华,杨满福.从美国教育技术的专业实践看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4(2):9-10.
[2] 李波,陈邦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2-16.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技术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可见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愿学。例如:在教学《孙悟空变、变、变》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接着,多媒体展示孙悟空变化的画面,并配合音乐,由于学生一般没有仔细观察过见过,当我问到:“同学们,孙悟空的本领大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回答。我接着说:“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变的吗?想知道就快快去学吧!”我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配合优美流畅的音乐,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所以,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夸”指的就是对学生的赞赏,赞赏是因为赏识而加以称赞,他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能让学生体会到被关爱感、成功感、自豪感、愉包围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积极探索的性格,师生关系也会更加亲密、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大大激发,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资源情境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美妙的变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字母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在教“e”、”g”这两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就通过小孩子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白鹅和白鸽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字母的正确发音与口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会令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3 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鼓励性教育,因为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并且对表扬的反应特别敏感。所以适度的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会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大胆的创作和想象的余地。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以某一任务为出发点,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实践上,不怕打破定势,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尽量少讲,而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实践、发现,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独立钻研的精神,活跃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实践去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 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1. 设置目标,明确任务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从而使学生能明确教学任务,学而有趣。如在给学生教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PowerPoint在演示文稿中所能完成的效果,从最简单的文字飞入到较复杂的图片动画。使学生看了很吃惊。从而讲述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即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精讲多练,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应该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达成共识,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说老师的讲授要面面俱到;相反,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教PowerPoint制作动画时,讲首先选定目标,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再单击自定义动画命令,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同一任务有多种通道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以达到传授学习方法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讲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应讲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等。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个体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3. 分层指导,发展个性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操作任务。学生可自由组合创作小组或独立创作。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按学生的层次水平给予分层指导,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