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技术与创新管理8篇

时间:2023-05-23 09:0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与创新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与创新管理

篇1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篇2

基金项目: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号)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

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

-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

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will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eve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ergy model is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篇3

关键词:施工技术;技术管理;优化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当今的建筑工程施工,建筑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没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是难以实现产品的现实希望,而这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则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1.2建筑施工的特殊性所决定。众所周知,建筑物品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环境、季节、气候和人的因素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工序搭接协调等,在这些生产施工过程中均需要我们以技术管理为先导,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引领我们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达到预期的工期要求、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3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四新”技术的应用和国家10项新技术的应用,承担的工程设计新颖、结构会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技术要求更高,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一再提高,技术装备更先进,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技术更新和创新意识要更强。前面说过,施工过程中始终与技术管理工作相联系。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建筑工程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

前面说过,施工过程中始终与技术管理工作相联系。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建筑工程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等等。

3.技术管理工作的内容与作用

3.1技术管理工作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技术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GB)和部(专业)标准。企业自定标准必须高于前两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又必须依据承包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技术标准,否则将使施工无法有序进行。技术规程是为了贯彻技术标准,对施工作业方法、作业程序、技术要领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

3.1.2建立健全技术原始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和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原始记录是提供工程形成过程实际状况的真实凭据。

3.1.3技术档案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是:①施工图的管理,企业应授权技术负责人指导专人进行图纸的签收、发放,保管、借阅、归档等业务的工作;②施工组织设计文件;③施工方案或大纲;④施工图放样;⑤技术措施。

3.1.4技术信息和情报工作。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的开发,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使建筑业的施工水平日益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建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结合实际,推广使用先进的成果,提高市场竞争力。

3.1.5计量工作。计量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落实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现场计量工作的标准,要求和考核办法;正确配置计量器具并合理使用、保管、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器具的准确性。

3.2技术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保证按科学规律的施工程序进行施工;

(2)通过技术管理,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发生之前,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3)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针对工程特点和技术难题,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攻关活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营效果;

(4)通过技术管理,积极研究与推广新技术,促进技术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4.技术管理工作的内容与作用

为了切实搞好技术管理工作,有关部门根据多年的施工经验与体会,将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归纳、分析与总结,编成技术管理制度和规定,作为技术工作的准则。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有如下管理制度(土建部分):

(1)熟悉图纸、审查和会审制度;

(2)施工图纸设计交底制度;

(3)工程技术变更洽商管理制度;

(4)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总平面图管理制度;

(5)技术交底制度;

(6)施工试验管理制度;

(7)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

(8)隐蔽工程检查、验收与工程预检制度;

(9)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

(10)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11)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12)各级技术人员技术责任制。

5.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创新的措施

5.1建筑工程整体管理制度优化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

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5.2施工当中优化技术管理措施

为了顺利开展施工任务,在施工准备时期需要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全面而又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是确保施工任务能够顺利实行及降低的工程成本。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分析并熟悉建设工程的特点、要求、进度、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制定适宜的施工计划、周全且迅速地为施工项目提供技术、人力、组织、物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及准备工作,保证施工可以持续、稳健地实行,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工程,更重要的是做到以最低的工程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并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基本技术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施工编制组织、设计工作要有效落实,二是施工当中的技术管理作为重要内容,需要加大对其严格、规范管理,以满足质量、成本、安全、工期等规定要求。

5.3竣工文件管理

谈到竣工文件,其意指形成于建设项目过程中,切实反映施工过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具有留存意义以及使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图纸设计、录音录像等,这些施工项目当中的实情记录,可以作为建设项目开展监督审计、管理验收、养护修复等工作考察的依据。施工当中一大技术难题便是搜集资料的工作,施工问题常发生于组卷或移交之时,在组卷时进行盲目拼凑,待移交时发现同一工作的资料有很多版本,日期也随之不同,甚至规范要求和填写内容不协调,出现矛盾。合理有效的竣工文件管理需要满足两点,其一,工程竣工图中未注明的项目、变动的工程数量、都要对其熟悉、做到思维清晰,不可发生遗漏等重要技术问题;其二,认真核查实验资料,施工工程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保证各种施工资料的日期清晰、具有可对应性,便于日后的归类整理、利于查阅或核实。想要做到这些,即需要在平时填写施工资料时,以端正的态度、严谨的行事,及时并准确地实行记录或录入工作,尤其专业实验人员要严格把关,确保工作质量。

篇4

关键词: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创新

在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煤矿机电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要求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提到更重高的水平,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竞争力,对安全生产和社会效益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展矿井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

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够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多种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有效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大大降低设备事故障率,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过程精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层次责任化,人员能力素质化之路,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开展夯实基础。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团队团结、协调管理制度,做到“各负其责,各履其职”,工作达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有效利用各种有效人力技术资源。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协调部署,实现“人人都干事、事事有人管、管理标准化”的干事创业的团队格局。根据矿井采掘年度计划,对新采区的设备选型进行设计计算。合理编制矿井设备大中修管理计划及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紧紧围绕矿井装备科学化、自动化、高效化进行组织开展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在确保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提高矿井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区域竞争优势。

二、加强现场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管理素质

设备是采掘现场主要的生产作业工具,需要相应的人员进行维护管理。因此,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才是煤矿机电技术的基础主体。首先要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高效。根据矿井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对现场一些效率低、故障率高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其装备性能符合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要求。在对更新改造后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要反复进行充分调试,达到安全高效技术要求,实现设备安全运转。对矿井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要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根据其各自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现场处置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训,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及现场处置能力。制定矿井技术比武年度计划,开展技术竞赛活动,鼓励技术人员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促进矿井技术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三、逐步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

要建立完善的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平台,实现工作考核制度化、现场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建立符合矿井安全生产的机电技术资料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主要设备技术数据库,进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矿井计算机辅助管理,及时掌控和查询大型设备历史技术情况和使用动态,建立大型机电设备的技术特征、参数和维护管理台账,随时了解设备的技术状况。利用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平台数据库,建立完善主要机电设备技术履历簿,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

四、制定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保证措施

(一)保证措施

1.制定图纸会审、交底制度建立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定期开展由机电工程师组织、机电副总工程师主持、主管技术员具体实施落实的图纸会审、图纸交底会,将会审、交底内容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进行存档备案,确保会审交底工作有效的实施落实。2.建立周技术例会制度每周下午召开由机电副总工程师主持的周技术例会,可将一周内的问题统一协商解决部署。3.实行专题讨论会,遇到较大问题时,与施工单位等有关方面一起协商解决。4.机电成本目标:精心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功效,提高设备生命使用周期。5.技术措施(1)对入矿的材料、设备,要严格验收,严把质量关,杜绝违规设备、材料入井。(2)抓好人工、材料预算,坚持按定额耗工、耗料,严格控制,杜绝浪费。(3)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功效,减少支出。(4)加强现场管理,减少材料消耗。

(二)对机电安装工程要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减少不必要环节的影响。特制定如下措施:

加强煤矿机电技术与创新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机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保证设备选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能在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增强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煤矿机电装备水平和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落实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推动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社涛.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01.

篇5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创信应用

中图分类号: X735文献标识码: A

煤矿资源是一项不可再生资源,日常生活中的生产活动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都比较大。随着人们无休止的开采,资源也在逐渐减少。只有通过不断改良煤矿勘探技术,才能继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所以对挖掘地质深层的煤层技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技术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管理活动,所关注的是技术的实施与开发、技术向政府和产业扩散的管理过程。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曾对技术管理定义为:技术管理是联结工程、科学和管理,讨论为了形成和实现组织的战略及运行目标,规划、开发和实施技术开展的问题。煤矿的机电技术管理是煤矿正常运营的关键,煤矿各个工序之间的有序衔接、机械设备的平稳运转、采煤作业的有序推进都离不开煤矿机电的技术管理。同时机械化程度越高,对煤矿机电技术管理要求就越高。

一、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管理不到位,设备检修不到位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由此而来,煤矿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一些矿井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不平衡,机电基础管理与维护的覆盖面不足,或者重点维护不足,特别是对矿区井下采掘现场的设备管理关注较少。长时间运行、正常维护的缺失、以及在运行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潜在的安全隐患较多,这就要求对设备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检修。然而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较低,加之设备陈旧,其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儿坏修哪儿,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企业对机电设备缺少及时测定又进一步为事故隐患埋下导火索,变相催生了各类矿难的频发。

(二)不能有效发挥其部门职能

为了确保煤矿机电技术的正确应用,充分发挥其在煤矿生产各个环节的作用力,很多煤矿企业在其内部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是就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现状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在技术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机电管理部门的职能及功能性。大多数煤矿企业及其内部的管理与生产人员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煤矿生产上,并没有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予以过多的重视,从而导致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薄弱,管理网络出现中断等状况。

(三)人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参与的人数一般也比较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要求参与的人员必须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素质。但由于煤矿企业条件艰苦、环境较差、再加上风险大、收人低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优秀的机电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煤矿机电行业。煤矿机电技术基础管理队伍分为一线管理和二线管理,一线管理主要由专业技校毕业的学生担任,二线管理主要由煤校和相关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担任,从而造成一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下,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和掌握难度较大,况且有能力的专业培养老师也较少,二线管理人员虽然起点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独当一面时,又因企业激励措施不到位,造成矿井大量机电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从而致使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人员理论知识不足,青年技工缺乏实战经验,生产安全事故频发。

二、煤矿煤矿机电技术开采的创新方式

(一)深矿井开采技术创新方式

在深矿井开采技术中,可以使用矿压控制技术、深井通风技术以及井巷布置技术,在进行开采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查,清楚的了解深井周围岩矿应力场特点与状态。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做好监测工作,了解深井作业场所环境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开采工作奠定好良好的基础。此外,管理人员也必须要重视其巷道开采装备与开采技术,特别是软岩巷道的开采装备与开采技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也是实现煤矿开采安全的前提条件。

(二)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创新方式

在下一阶段,需要完善采场围岩的控制理论,开采活动也应该遵循高效、安全的开采原则,结合科学的岩层控制技术来深入分析矿山研究成果,这可以应用不同的方式,如实测法、现代数学力学、解析法等等,还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深入了解煤矿开采条件以及地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科学

的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急倾斜、大采高、大采深采场矿山压力规律以及围岩平衡和破坏机理。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在技术的高效性与稳定性上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的内容特别多,一些远程监控以及专家诊断等研发利用该技术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要及时、有效地掌握矿井井下煤矿工作面的采煤设备以及液压支架的运行状况,可以将专家诊断系统与远程监控二者有效结合,然后实施监控,对于井下各种设备操作运行中的不合理因素或者操作不当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对后续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维修提供便利。此外,当下在煤矿生产操作中采用的装置主要是采煤机,该装置对煤矿矿井进行自动化割煤处理主要是依据照煤层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矿井井下各着力点的稳定性有所保证,并且对煤矿设备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

(四)三下”采煤技术的创新方式

“三下”采煤技术是现阶段应用较多的一种开采技术,为了优化开采效果,必须要对现阶段的“三下”采煤技术进行创新,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相似材料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的水平,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建筑物与地表的研究,得出地表沉陷规律以及覆岩运动规律,从而得出具体的优化参数,并使用这一参数来确定好科学合理的开采系统。

三、煤矿机电技术的应用

(一)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原煤开采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比,该种技术有着用时短、投资小、费用低、见效快的优势,适宜用在地质构造复杂、地理环境恶劣的矿区,这一技术在我国煤矿开采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未来阶段下,可以将这项技术充分的应用起来,提升原煤的开采质量与开采效率。

(二)应用各种新型综采高产设备保证体系

为了提升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需要应用各种新型综采高产设备保证体系,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支架-围岩”体系,该种体系的使用可以保障煤矿开采的支护质量、支架位态,也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此外,这一体系也能够实时监测到煤矿液压系统与泵站的运行情况,监测好设备的变化状态,这样就可以为煤矿资源的开采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三)自动化技术在煤矿采集中的应用

作为现阶段煤矿中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设备,矿井提升机在煤矿中的作用就是提升煤炭、矸石与下放材料、设备及升降人员等。在矿井井筒中,提升容器长期、高速地进行着往复运动,是材料、设备、人员进出矿井的重要设施,因此提升机的安全、可靠运行对煤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控制提升机运行状态的电控系统则显得更加重要,其中电控系统所应用的技术就是自动化技术。其控制方式为分布式控制,并对主控、调节、实时监控及制动等设备都分别设置独立的控制器,而不同的控制器之间则采用总线通讯的控制方式。因此,在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中控制、调节、监测等方面应用自动化技术,大大提升了各系统的工作效率与可靠性。

结语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构建市场风险预警体系是热点与难点,同时也是加强风险管理中重要一步。应充分了解现阶段煤矿工作的内容及缺陷,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

参考文献:

[1]陆宏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1,07:

篇6

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创新应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一、引言

随着煤矿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整个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而要让煤矿机电技术更好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强管理工作。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且管理难度大。现阶段,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了管理的实际工作。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在管理实践工作中进行创新。

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现状

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有利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事实上,煤矿企业也十分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对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监察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机电安检人员,或者安检人员的业务水平较差,专业知识不够,难以胜任机电监察工作,不利于对设备的检查,难以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问题,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2、煤矿生产安全隐患大。具体表现为: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盲目抢修,给整个煤矿生产留下安全隐患。

3、技术人才缺乏。煤矿企业本来技术人员就比较少,另外加上安全环境差,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对技术人员失去吸引力,很多的机电技术人员不愿到煤矿企业来工作,造成人员严重缺乏,遇到故障往往难以处理,对煤矿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4、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管理部门设置不科学,人员配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检查工作中不认证履行自己的职责,给机电设备运行和安全生产留下了安全隐患。

5、机电设备使用不规范。一方面,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常常出现违章操作的情况,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煤矿的安全生产。另一方面,机电设备存在负荷运行的情况,影响其正常功效的发挥。

三、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为了应对当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推动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提高机电技术管理水平。

1、加强机电设备及配件的质量管理。设备及配件的质量管理是机电技术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好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才能提高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一、规范基础设施管理。管理工作应该服务于煤矿生产,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需要,做好策划和准备工作,保证设备按时投入生产,及时发挥功效。做好设备的调试和安装工作,保证机电设备正常发挥功效。在设备运行之后,应该加强各方面资料的统计,以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第二、做好设备进入矿井的质检工作。在选购设备和配件的时候,应该认真做好挑选工作,保证质量合格,对于重要的配件,应该到指定的厂家选购。商品采购之后,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使用。第三、提高设备检修的质量。对于每台机电设备,应该制定完善的检修计划, 并严格执行检修计划。检修人员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检修质量,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检修完成之后,还应该进行考察,以进一步保证检修效果。第四、做好质量检查工作。着重抓好供电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变电所和主提升系统的管理,更要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排查安全隐患,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2、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强化管理工作奠定人才基础。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是人,而要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作用,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第一、重视对各岗位职工的培训工作。对于重要的工作岗位,要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安排在重要岗位。煤矿企业在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更好的操作设备。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并认真落实,提高培训效果,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第二、注重优秀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工作。对于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吸收和引进,以不断充实煤矿企业的管理队伍。同时重视挖掘本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对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强的人才,要注重培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增强煤矿企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后劲。此外,还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激励他们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更好的适应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

3、加大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资金投入,提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与应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机电设备的维修和更新。对于出现故障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调动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对故障立即进行处理,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陈旧、破损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新,引进水平先进,技术装备良好的设备,以更好的适应煤矿生产的实际。第二、建立完善的工作网络。重视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应该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及时掌握和查询设备的技术状态和运行情况,建立检修台账,随时了解设备的检修情况。将煤矿机电设备的各种情况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实现对设备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4、创新安全管理,加强监测监控和预防性检修。安全管理是机电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具体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加强考核工作,落实技术管理责任制。重视对安全生产的考核,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现场检查工作,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和个人,严格把好质量关,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二、做好预防性检修工作。做好预防性检修工作,将设备的检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对于设备和配件在进入煤矿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检测和试验,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对于电气保护和接地保护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完善机电设备管理检测制度,定期对各种设备进行检测和试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电技术管理是煤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认识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进一步提高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水平,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整个煤矿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继飞.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2012(5)

[2]陆宏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2(7)

[3]李玉平.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与应用[J].机电信息,2011(27)

[4]宋占文.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8)

篇7

针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创新风险和对风险的防范不足的问题,探讨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和对创新风险的防范,通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从理论角度归纳了一些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创新风险管理;防范策略

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技术创新风险监控体制,加强创新信息获取的能力、改善组织自身的机制,使用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技术创新风险的回避手段,以及技术创新风险的分摊手段和技术创新风险的转移手段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技术创新带来的的风险损失。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清晰的归纳出中小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有以下主要特点:(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可能源于外部环境,如项目本身的难度、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客观风险,也可能源于内部条件,如决策者的风险观念、决策失误等原因导致的主管风险。(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回避、分摊、转移、控制等手段。(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企业技术风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思路

2.1.1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原则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信息原则,即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建立在有效的创新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对于相关创新信息知悉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将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动态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创新项目的实施,一些隐形的风险因素会逐步显现,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也会变为确定.中小企业只有动态识别和利用,才能真正的有效应对技术创新风险。三是持续原则。正如上述,技术创新风险有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要识别、控制和管理技术创新风险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能够全过程加以统筹管理和把握。四是综合原则。技术创新风险产生的基础可能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诸多因素,单一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综合采用技术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2.1.2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程序

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般通过以下程序来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效果评价。风险识别是指对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客观风险进行系统的鉴别,明确创新风险的真正来源。风险评估是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企业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风险控制是指中小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控制型技术和财务型控制技术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实现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及其效果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检查,此来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1.3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目的通过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树立技术创新风险意识,明确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完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以较低的成本使技术创新风险较低到最低,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以保证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

2.2 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使用恰当的技术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中不必要的损失。常用的技术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2.2.1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风险回避是指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中小企业容易选择风险较低的项目和方案,尽量回避那些不可控、不可转移或者不可分散性的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

2.2.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风险转移是指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签订合同来转移自身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从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2.3风险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分散是指中小企业在同一个技术创新项目中,通过将整体项目分散组合的方法形成各个不同且有相互联系的项目组合,进而使不同的技术创新项目之间尽量处于相互独立或者负相关,从而能够最大限量的降低项目组合的整体风险。

2.2.险隔离.技术创新的风险隔离是指企业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分离,主要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而可以使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受更大的损失和不比要风险.这样可以减少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资源损失

2.2.5风险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结合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单位和组织的合作,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承受力更强.从而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承受力.进而可以达到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的目的.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存在着不同的风险,企业不能因为存在着风险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在对创新风险的研究中发现,风险也不是没有规律和无方法可循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管理.

3.1 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总原则,总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靠自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比竞争对手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垄断利润的战略.当然技术领先战略的风险第一在于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二的风险是创新投入较大,研发成本较高,最后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中小企业跟随行业的领先企业开展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跟随者的风险在于情报和市场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同,对反应的时间就会不同,伴随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3技术模仿战略是指中小企业不专门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是依靠购买他人的技术进行仿制,走的是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创新的风险在于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新上面.4合作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以合作各方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合作的基础,以优势互相补充和合作各方资源能够共享作为前提,合作方有共同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以及规则,最终达到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共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战略.创新合作的风险在于不能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5低成本领先战略,是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价格运作价值链的过程.风险在于价格过低抑制了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

从上面的地几种策略分析可以看出,都有各自的风险存在,要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各自特点,选择好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3.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就相当于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管理.具体的风险管理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完善项目风险审计制度和健全风险审核制度.因为中小企业都存在自身对风险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项目风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项目风险的审计制度

3.2.2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和健全项目风险管理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首选就是要建立一个完善和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有专业的团队去负责项目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3.2.3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中小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

3.2.4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不足,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加大对于研发的投入才会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未来风险,也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3.2.5营造和培育技术创新制度的环境,有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构还是不够完善的,还要有为技术创新制度提供好的激励环境,来保障制度的顺利和最佳的执行.从而最终降低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

3.3 中小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之一,做好合作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合作技术创新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3.3.1增强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合作双方的信任度对合作技术创新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证合作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3.3.2理性选择合作技术创新伙伴.为保障合作双方和多方的合作效果,合作对象应选择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优势互补的,创新目标一致的,风险可以降低的.

3.3.3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证合作伙伴间的各自职责,设立相应的机制加以约束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策略

针对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辨别,以及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的预测和精确的评判,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来消除风险.或是在风险产生后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带来的损失..从国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4.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研发中的风险防范 1积极关注创新信息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重视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主流导向3为新技术研发团队储备替代技术研发团队

4.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方面的风险防范1重点关注市场动向的预测与市场的相关论证2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3增强企业的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的紧密合作

4.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方面风险防范1加大企业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健全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3使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降到最低

4.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防范1使中小企业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能有效延长2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驾驭能力3增大对高发和多发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张春勋.《合作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识别及模糊评价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

[3]徐若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现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 项目思维 管理范式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40-01

管理范式现状

从2011年起,诸多企业受国内外大经济环境的影响陷入了困境。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仍在继续筑底。2013年4月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就明确围绕着“革新”、“责任”和“合作”三个关键词,其内容涵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发展路线的反思、改革、转型和创新,这表明企业的活力越来越成为诸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中心议题。

解决企业的活力,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则必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提供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关系在于 —— 前者领跑后者,后者对前者进行全方位的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使管理范式从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属生产密集型企业,依照生产型管理范式运作,其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内部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不断迈进,企业管理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从根本上仍未摆脱生产型管理范式的框架。

比如,一些企业单方面强调营销管理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如果产品的质量、功能没有进一步提高,仅靠营销是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以引进外资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但事实已证明,对许多外资方而言,所合资的企业更多只是一个加工车间,或者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跳板而已,外资方在合资企业外独资设立同类公司,打开自己市场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不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极大地增加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专利,并树立品牌效应,从而打开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所以,管理范式的转变才是根本点。

向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

由互联网拉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不断地被缩短。

在一种开放的经济体系内,所有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只有技术创新,可使企业取得一种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资产,技术创新是响应当今经济体系的唯一手段。

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产量多少不再被看作是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而产品及工艺的创新程度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部门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当自身产能不足时,通过外包生产来弥补,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

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于将市场与技术持续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产量,简单说来,就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持续开发潜在的市场,用技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

再次,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将只是技术创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需依靠自身努力,创造出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最后,技术创新的管理是系统管理,需建立现应的制度创新来配套及支持,提高创新效率。

总的说来,要进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附加值的组织”的核心观念,技术创新则是提供这种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要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统一到技术创新上来,用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特征

“创新”一词最早出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用以表示“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导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应用新型材料,实现生产的新组织模式等,由此演绎出来的“技术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及其他商业用途,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福特公司将流水线作业、传送带以及零部件的可交换性等科学技术组合起来,创新出汽车生产的新方式 —— 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装配作业,用技术方法解决了一个用可靠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大规模产品的经济问题。当汽车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后,人们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具有下列特征: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由于知识复制要比知识创造容易得多,所以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

(2)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要高得多,一种新方案往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及探索才能成功。比如,一个新药的研发通常需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新药面临着一研发成功就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

(3)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比如,航天技术至今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但是,当某天人类可以向地球外的适住星球移民时,航天技术就有了市场目标,就转化为技术创新。

(4)创新的系统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如研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二是指创新的实现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这包括经济、政治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技术创新与项目思维

项目是组织进行的一个临时性活动,在一段事先确认的时间内,运用事先决定的资源,产出一个独特且事先定义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把项目管理的思路推广到企业管理中,这就是项目思维。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临时性的任务,也是一次性的任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项目过程。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来对企业活动升级换代,动态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内的日常经营活动,传统上是由若干职能部门加上一系列生产部门来完成的,职能部门通过固定的流程设定来控制生产部门的生产,而生产部门通过执行流程来完成企业活动。对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对于大量以非重复性劳动(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运作,显然已不适合。

既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项目过程,那么项目管理的思维就可以助推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

项目思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价值在于:

(1)目标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是项目前行的驱动器。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简化或摒弃与目标无关的企业管理流程,且根据目标来排列管理事务的优先级顺序,就能保证在关键事务上的高效;与此同时,根据目标设置,可以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效能,使企业更能符合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经营活动。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计划的控制和调整占据了核心地位。

项目管理中需制定详细的子目标和里程碑来保证进度的实现。若目标中没有里程碑和检查点,计划执行中的状态和偏差将无法把控,当然也无法通过PDCA流程去调整和改进计划。

上述的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适合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在过程中逐步明确的。里程碑的树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雕琢,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阶段式(里程碑)的更新换代的过程,每一阶段的优化,可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一个细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计划,以及计划的动态适时调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都是非常必须的。

(3)在项目管理中,有项目就有项目经理,这就解决了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机制下,管理人员责任感被强调且定位在核心,这对于企业执行力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依照项目思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根据组织环境及团队人员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从技术、风险、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中层的管理能力。

(4)在项目管理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成功度。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基于项目思维的方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可使各部门间的协调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大为提升。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的信息传递基本上是上传下达,而横向及交互的信息很少。技术创新型企业因其性质,大量信息不仅从上往下,而且从下往上、横向、交互的信息也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树立项目管理中的观念 —— 把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且进行系统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巨大作用。

(5)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目标驱动观念可使得企业员工充满主动工作的激情,有目标驱动意识的员工会很清楚工作计划和目标,而工作则完全围绕目标而展开,且随时去检查执行和计划的偏差,查询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改进提高自我的工作效能。

(6)房地产企业及建筑施工企业是典型的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企业宣传以项目为主,与其他行业一成不变的产品广告相比,该类企业广告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其关键在于不断建成的新项目。

虽然其它行业由于产品限制,不可能经常以新产品来宣传,但是技术创新项目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创新型企业有可以展现的历史,比如微软、苹果等公司的历史回顾,特别让大众感受到企业对于人类历史的使命感。把技术创新内容充实到公司产品的宣传中,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就会给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将项目思维用之于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企业的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企业结构,权力集中于高层。企业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进行管理。该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到最有效的项目上去。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提出M型企业结构(事业部制),其发明者是管理学家斯隆(Alfred P. Sloan,JR)。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因这套新型的组织结构而起死回生。

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M型企业结构),即按产品、市场、区域和用户等要素划分,在集中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分权经营的一种组织形态。

从上可以看出,M型企业结构与项目管理密切关联,事实上,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框架,其结构中把“事业部”改称为“项目公司”。

在M型企业结构下,各个部门的创新、管理、生产的费用都可单独核算,这改善了创新的组织和激励方式,除此以外,企业在具备了灵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在部门协调、重大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优势。

比如,某电信公司把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分成两个事业部,移动电话的前景美好,但固定电话却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固定电话的增值服务因其价格相对移动电话低廉而大受欢迎,稳固了市场份额。如果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放在一个事业部,则固定电话的发展势必会受限及边缘化。

综上所述,事业部制发挥出较直线职能制更大的创新潜力,更能适应了现代市场的剧烈竞争,完全适用于技术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项目构成了事业部的基石,实现了层级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而事业部则定位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利润分配和投资决策上的很大的自由性,两者的结合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运作非常有效。

对于不断动态发展,持续创新出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由于采用了M型企业结构,既保证了有负责战略决策的集团公司,又保证了具有事业部性质的子公司,企业因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大为减少。

结语: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当今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变化相当快,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国内500家最大企业,十年前的排序与十年后比较,会完全不同,要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笔者以为:

(1)通过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持续创新,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体验,保持市场的新鲜度。

(2)通过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为市场提供多样性选择,力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3)运用项目管理思维去打造技术创新型企业,灵活应对信息时代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技术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宽广的未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