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9:01: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风险等级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登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形成了新的机制和格局。
为了更好的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登封市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制定出台了《登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编制了《关于加大发展旅游业的意识》、《登封市旅游业“十二五”计划》。登封市领导还经常亲临旅游景区一线调查研究,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旅游部门汇报,现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财政、土地、公安、工商、建设、园林、交通、文化等部门纷纷制定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嵩山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大旅游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登封市相继进行了“城区改造,景区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完善”三大项目,努力提高了综合接待能力。新修和改造各级公路和登山步道70余条160余公里,并开通了8条总长54.8公里的旅游道路,扩宽改造了登少公路,新建改建了11条总长54.2公里景区登山步道。目前,嵩山已基本形成了景区成片、景点连线、纵横贯通、上下循环的旅游网络。同时,郑州、洛阳、许昌至少林旅游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这为登封旅游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新成果。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按照“树立精品意识,突出文化特色,对旅游产品进行结构调整”的工作方针,对嵩山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目前,已形成了以突出禅宗祖庭、武林圣地为特色的少林景区;以突出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为特色的中岳庙景区;以突出儒家文化特色的嵩阳书院景区,以突出奇山异石、险峻秀美自然风光特色的三皇寨景区;以突出中华古代科技文明为特色的观星台景区和以突出山水交融的瀑布景观为特色的卢崖瀑布景区等六大景区,形成了“佛、儒、道共存,山、水、林交融”的独特的嵩山旅游特色。在旅游线路的组合方面,开发了以突出“文物之乡”为内容的考古游,以登山揽胜为内容的登山游,以“五世同堂”地质构造为内容的地质游,以展示佛、道、儒三教为内容的宗教游,以领略中华古代天文科技文明为内容的天文游,以少林武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游。各类线路内涵丰富,特色明显,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游览目的的需求。
(四)景区旅游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1、全面完成少林景区拆迁整建工作。目前,少林景区“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已初步显现。
2、整修了少林寺院。针对少林寺院部分建筑急待整修的情况,登封请敦煌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等高等设计单位对少林景区的整修工程进行了专心研究、设计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寺院内的殿堂、壁画、碑刻、古树等设施进行了整修保护,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总投资达4000余万元。千年古刹又恢复了原来的历史风貌。
3、嵩阳书院、中岳庙景区投资6000万元,对景区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改造,使景区环境和景区品位大大提高。四是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登封太室山景区、三皇寨景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逐步成为嵩山地区的旅游热点。
二、登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观念的滞后及旅游的“浅表层次”
多年来,登封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资金问题。近几年,省、郑州市对登封的旅游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为登封的旅游发展解决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以少林景区为例,几年以来,登封已经先后投入近3亿多元用于景区拆迁建设。但是,按照景区规划,少林景区建设全面完工还需2亿元左右。这仅靠登封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因此,资金问题仍是制约登封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2、景区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登封景区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如少林寺属佛教、中岳庙属道教,分别由寺院和庙院内部自主管理。由于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协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出现了景区建设、管理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影响了景区的良性协调发展。
3、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虽然登封旅游起步较早,但登封旅游景区(点)经营意识严重滞后,现代经营促销理念薄弱,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不能借助先进的促销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二)景区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性、一贯性
作者:安玉琢 杜云飞 连建新
摘 要:在高校超常规发展、大规模举债办学、快速扩张的同时,高校财务风险日益突现。本文从高校贷款发展带来的危害从发,分析了高校贷款风险的种类及其危害、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上构筑贷款风险的防线、管理上增强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度上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政策直接导致了各高校的巨大经费需求,在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有限的情况下,各个高校争相向银行借款,走上了举债发展之路。从短期看,高校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但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如不能按时归还,高校必定会面临偿债危机,为避免由此给高校带来重大损失。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贷款风险的巨大危害,对贷款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
一、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危害
高校举债发展,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将陷入财务危机,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1、出现财务支付困难,进而陷入办学困境
新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可见,贷款筹资是高校选择的权利,同样到期还本付息也是高校应尽的义务。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债务,须承担民事责任,使高校背上债务包袱,陷入办学困难的境地,并可能引发银行诉讼。
2、造成投资闲置浪费
由于市场规律、办学规律及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尽管政府部门对扩招贷款予以关照与扶持,高校急剧膨胀的投资仍出现了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造成基建投资难以按进度施工,或基础设施投资虽已完成,但由于教学相关设施不配套以及高昂的收费,造成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3、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线,最近几年,由于连续扩招,致使生均校园面积、生均图书拥有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台件数等下降,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能同步增长,甚至会出现因资金短缺致使教职工福利下降进而引致优秀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流失,现有教师满负荷工作得不到知识更新而使教育质量下降,科研能力减弱,导致最后培养出的学生名不符实,就业能力降低,其后果必然导致学校无形资产受损、生源短缺等。
如果出现这些后果,不仅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严重,而且也影响着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贷款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出现贷款风险的原因主要有:
1、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而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过度贷款,形成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增幅不大。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财政拨款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9年68.3%到2003年62.2% ,平均年下降1.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时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增长153%。因此,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靠政府增加投入缓解贷款压力是不现实的。
2、用于偿还贷款的增量收入不大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加的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例如校内岗位津贴的实行、人才战略的实施、内涵建设的提高等等。因此,高校事业费收入的增量部分用于还贷的比例是有限的。
3、贷款使用管理不科学
高校追求办学规模扩张,建设项目多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加之对未来经济效益的过于乐观估计,造成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工程建设工期长,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贷款使用管理不规范,出现挪用或流失现象;为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提供银行假贷款资料,谎报结余资金,夸大实际偿债能力,造成资金缺口过大。
三、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1、从思想上构筑贷款风险的防线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高校在快速发展的机遇面前,要按照“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既要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又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确保稳健发展,摒弃盲目跟从的意识。
(2)树立资金的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预算要求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拨款无偿使用,根本不用去考虑风险问题,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贷款资金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学校的负债,它的数量随时间滚动而增长。所以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与收益的关系基础上,制定最优的财务决策。
2、从管理上增强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
(1)优化资金结构
高校贷款发展要综合考虑和分析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以求取得筹资方式的最优组合,达到综合成本最低。高校应根据借款的数额,借款期限,贷款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如:向银行借款、发行高校债券、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等,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对贷款的时机和资金需要量进行分析,正确分析贷款资金的期限结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将长期、中期、短期贷款有效的结合起来。
(2)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比较,进行经济评价,做出科学的论证,使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
高校在贷款前要制定严密的还款规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还贷方案。同时,要把还贷资金纳入财务预算管理,以保证每年的还贷资金来源。
(4)严格控制贷款使用范围
教育部规定,银行贷款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基本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主要有:教学科研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教学、科研设备的建设和购置。后勤设施建设:主要是教职工、学生的吃、住、活动场所。不可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更不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改善。
3、从方法上完善贷款资金的风险管理
(1)科学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
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造成学校发展的负面影响;贷款数额太小又解决不了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贷款的额度一定要适宜。
依据学校贷款承受能力和资金成本,可利用贷款测算模型来计算贷款规模。目前,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有: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在校学生的学费住宿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而学校可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中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而且学费和住宿费能用于还贷的部分一般不能超过总额的45%。可根据下式可计算贷款总额:
学生人数×年学费住宿费标准×还贷比例=每年还贷金额
如果贷款利率i已知,N为贷款期限,则可以用贷款总额度=每年还贷金额×(P/A,i,N)来计算贷款规模。
在具体计算时,应考虑到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年可还贷数额、贷款方式、贷款期限等。此外贷款额度最高不应超过项目建设总投资的70%。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按目前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可用以下几个指标判断高校的贷款风险:
(1)修正的资产负债率,其数值上等于年预计还贷额/可用于还贷的资产总额,因为与企业不同,高校的很多资产是不能用来还债的,比如用财政拨款构建的教学楼属于国家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
(2)生均贷款额,由于高校的还贷渠道主要来源是学生收费,学费高低决定还贷能力高低,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人数和收费的标准,因此贷款额度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能较客观的显示出贷款风险程度。
(3)学费收入负债比率,其数值等于负债总额除以学费收入总额,反应学费收入对贷款的保障程度。
本文所确定的风险警戒线是在参考众多理论文献及高校的实践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综合经验数据。具体到某个高校,按照各个指标的风险警戒线计算出的某一风险区域贷款额可能会出现较大差距,此时,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某一风险区域中的最低上限值,作为该区域的贷款上限额度,来判断和控制高校的贷款风险。
总之,贷款办学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正面效应值得肯定的同时,负面效应更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强化风险,科学合理地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才能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广州 中等收入陷阱 风险 思路建议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银行总结拉美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时提出的概念,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李扬,2011)。“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效应”,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进入中等收入之后出现的“发展悖论”。
广州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与可能性分析
(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且固定资产投资乏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广州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继2009年大力推进和实施各种措施的“保增长”后,“十一五”期末(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所回升。但进入“十二五”以后,主要经济指标开始滑落(见表1)。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广州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与可能性加大,即使没有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由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广州也有可能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增长乏力的窘境。
(二)城乡发展差距过大及居民收入分化严重
国际经验表明,城乡发展差距控制在1.5∶1的范围内相对合理,2012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27∶1(见图1)。虽然广州的经济总量位列全国三甲,但广州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比较明显,北部山区农村发展依然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扶贫开发任务繁重。
(三)居民收入和就业增长态势慢于GDP增速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如果高于GDP增长速度,则表明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居民福利水平及生活质量提升上,反之则表明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让居民从中得到实惠,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从图2可以看出,2001-2012年中,除个别年份外,广州GDP增速都高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致依赖外资拉动模式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后,广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商品出口总额在2003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呈现2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增长出现回落,2009年增速同比下降12.86%,2011、2012年持续下降(见表2)。广州出口商品总额和外商实际投资的下降趋势,使广州依赖外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五)居民劳动报酬过低而政府所得过高
从表3可以看出:2011年广州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为44.4%,比北京市低4.8%;政府所得生产税净额比重为16.4%,分别比北京、上海高3%、4.4%。广州政府收入增速快,是以居民或企业收入比重下降为代价的。广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表明经济增长的福利较多地向政府倾斜。2012年GDP增速为10.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为12.5%,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1%。
(六)科技创新能力弱致转型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能力是支撑转型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弱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跌落“中等收入陷阱”的“硬伤”。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广州创新能力远逊于北京和上海。以R&D投入占GDP比重指标来看,广州仅为1.8%,北京5.83%,上海3.11%;而专利授权量指标,广州15091件,仅为上海47960件的1/3左右;而最能代表和说明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指标,广州仅8项,北京56项,上海41项。
广州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无法打破
表面上看,广州已进入高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而实际上广州城乡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北部山区农村发展依然落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是广州乃至我国区别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更具有本土化标签意义的特征。城乡二元结构有可能会成广州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考量因素,广州如果能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有所突破的话,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和周期可能会有所缩短,风险成本也有可能降低。
(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未能推进
由于广州一直未出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无法从宏观层面上调控、规范收入分配。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表面上看,只要在增加居民收入、调整收入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做些努力就能收到成效,但实际上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改革工程,与当前正在推进和实施的战略选择、制度设计以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可以说,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基本确定了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格局(李扬、裴长洪,2012)。因此,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果缺乏通盘考虑难以有效推进。
(三)丧失了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好时机
金融危机没有让广州清醒地认识到危机背后潜伏的“中等收入陷阱”,而是不断密集地地出台各种“保增长”的措施,忽视了调结构、促消费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努力。丧失了利用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好时机(王一鸣,2011),只是一味地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保增长”,未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没有能够处理好以牺牲眼前和短期的增长来换取长期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关系。
(四)相关改革配套措施严重滞后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无论是在市场体系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等多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改革“领头羊”,但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广州的改革步伐迈得不大,改革的亮点少,一些诸如国企改革、投融资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措施明显滞后。促进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视野不开阔、观念陈旧、思路少、措施不得力。
(五)社会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进入“十一五”以来,广州虽然不断加大社会建设步伐,但由于积重难返,加之有些社会问题本身就牵涉到众多利益群体,很难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因而无形中加重了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目前社会管理已进入到“攻坚克难”阶段,各种利益格局错综复杂,社会管理越是向纵深和精细化管理推进,其成本和风险也就越大,但不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就更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广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路建议
针对广州所处“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与特点,提出广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总体思路是一个核心、两大重点、四大战略。
(一)一个核心: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因此,一定要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为最终目标。
在发展中实现转型。从某种程度上讲,“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也是一种“转型危机”,但发展方式的转型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实现的。因此,一定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转型的难点也就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着力点。
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转型。不断扩大开放也是广州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途径,因而,广州的发展必须放到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必须在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广州发展模式转型升级,要在“走出去”和拓展国际新市场上实现新突破。
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转型。必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突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框框和束缚,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在不断创新中推动和实现转型。广州未来发展“红利”的取得要更多地依靠“制度红利”、“创新红利”和“人才红利”,唯有此,才能突破转型制肘和瓶颈约束。
在深化改革中实现转型。转型是对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挑战,必须要借助不断的改革才能予以推进和实施。应该从围绕加快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转向围绕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积极探索通过发展方式转型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道路。
在发挥广州的优势中实现转型。一定要把握好、发挥好、利用好广州已有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把这些优势条件和要素予以合理的挖掘和整合,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成转型的推动力量,转化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广州自身优势和特色的转型道路。
在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中实现转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马晓河,2010),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同步协调发展,从而体现社会公正、公平。
(二)两大重点:保持适度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一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当前广州经济发展之所以增长速度放缓,出现滑落状态,原因在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原有发展模式不适合现有经济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扩容”和“提质”上下工夫。在副中心和新城区寻找经济规模“扩容”的空间,在制度创新、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提质”。二是积极构建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完善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谋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较好经济效益、较强带动作用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领先技术水平、良好市场前景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功能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三是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国家战略,集中资源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推进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基地,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创新、检测和试验平台。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一是完善社会建设投入机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优先的财政政策,明确各级政府社会建设的职责、事权和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适当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的地区适当倾斜。二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马岩,2011)。三是健全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对城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与民生权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及时进行公示,在征地拆迁、劳动用工等矛盾多发领域搭建平等协商平台,完善利益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平等对话权。
(三)四大战略:改革创新统领、重塑动力机制、结构优化为先、社会公平公正
战略之一:改革创新统领。一是刷新体制红利。随着改革由易而难地深入推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减速或弱化现象,即所谓“改革疲劳症”。为此,必须创新改革思路与改革方式,刷新体制红利,为迎接新的繁荣周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体制动力。二是强调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结合。尤其要在推动增量改革的同时,加大存量改革力度,彻底突破旧体制壁垒(蔡,2011)。要做到渐进改革与重点领域突破性改革结合;突出整体协调推进与局部率先突破结合,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改革。
战略之二:重塑动力机制。一是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变为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二是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跨越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的核心驱动力。三是实现由规模和速度驱动转变为质量和效益驱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化,使驱动力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战略之三: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培育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兼顾好社会及民生事业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三是优化区域结构。由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转向城乡并重、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实现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不再区分谁重谁轻、谁主谁次,使城乡协调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明显标志(彭刚、彭忆欧,2011)。
战略之四:社会公平公正。一是以健全的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建立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扬.借鉴国际经验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拉丁美洲研究,2011(3)
2.李扬,裴长洪.广东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2020年的发展战略转移、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王一鸣.“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和原因分析.学习时报,2011-3-28
4.马晓河.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需求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研究,2010(11)
5.马岩.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国际视角.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关键词 财务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其不断完善自身的有效方式,能让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但根据我国施工企业的运行现状,其在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企业风险的管理未能满足企业正常运行的要求,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策略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一)构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在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施工企业首先要构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工作顺利完成。其中主要是在企I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强化对企业各方面工作管理,让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人员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从而让企业的日常管理趋于平衡。这样不仅能有效规范领导层的工作行为,还能让员工的管理更容易完成,也不会因为内控实施人员的个人原因而导致企业的内控工作受到阻碍。同时,这样还能让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情况被杜绝,确保企业内控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其组织结构与其他企业相同,均是指为企业提供计划方案、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在施工企业组织结构完善的情况下,将能让其日常运行变得更加顺畅,并且能让来自外部的因素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施工企业在不断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其中不仅要对企业日常运行中的权责进行明确,还要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进行合理规划,确保企业的日常管理能够有序开展。同时,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加强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严格要求员工按照相关制度开展日常工作。另外,企业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积极并且取得很好工作成绩的员工应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对于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的员工应采取对应的处罚措施。
(三)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而言,员工是基础单位,只有在员工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情况下,才能让企业的日常管理更加顺利地完成,从而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对人事管理的控制。其中首先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注重对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树立企业典型员工形象,让员工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要不断开展员工培训,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并且要对员工的道德品质进行提升,从而让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其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而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各种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优化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其中首先需要建立财务信息处理机制,即在企业日常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对各种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传递。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预测企业财务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将情况反馈给领导层,促使其作出与企业现状相符合的策略。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其中主要是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由财务部门统筹规划,因此财务部门的工作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因此,在企业不断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其中主要是让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在防止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非法使用企业资金的基础上,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进行监督,确保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应有的保障。
另外,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还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其中主要是在财务部门预测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时,及时通过对风险管理机制的启动,让企业能够尽量将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或是直接规避风险,让企业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障。这就需要企业引进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让企业的财务风险预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还要引进先进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在发现风险后及时对风险进行处理。另外,企业应要求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行风险自查,并且要定时开展全面的风险预测,及时发现企业正常运行中潜在的风险,提前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从而将风险带来的损伤降到最低或消除风险的危害。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完整性评价
在企业不断运行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情况。在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将很可能导致这些问题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企业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定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得到漏洞,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不仅需要企业领导层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还需要在实际的内部控制工作中通过更多员工的感知分析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从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二)合理性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合理性,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改进措施让其更加合理。其中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调查,让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实际实施过程中调查必须要采取匿名的方式,这样才能让员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反馈给领导层。
(三)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其实施后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差异大小,差异越小表示有效性越高。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其应该有企业的领导层完成,因此领导层掌握企业的决策权,并且对企业的发展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其能够更好地看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
四、结语
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十分复杂,其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直接影响其长远发展,因此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其落到实处。这不仅需要企业领导层积极开展企业的管理工作,还需要企业员工认真完成基础工作,从而确保企业的运行顺利完成。
(作者单位为广西双象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易小涛.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J].当代会计,2015(06):31-32.
[2] 潘瑛.探析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风险[J].科技资讯,2015(12):143.
[3] 高萍.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102.
1.被试。在访谈过程中,绩效优秀的理财经理21位,绩效一般的理财经理22位,合计43位。在本研究中,绩效是否优秀由理财经理的直接上级评价。共有31位理财经理填写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核检表》。另外610名理财经理回答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问卷》。
2.工具设计。我们为关键事件访谈设计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关键事件访谈提纲》。该访谈提纲按照经典的行为事件访谈的形式来设计,主要内容为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主要工作职责、成功和失败”三部分内容。在《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核检表》的生成过程中,参考了麦克里兰德编制的通用软实力词典,黄勋敬等(2007)在《商业银行行长胜任力模型研究》中所提的行长胜任力(软实力)模型,以及“大五”人格因素模型中的人格分类、MBTI人格维度,并请教了有关专家,最后形成的核检表问卷共包括36个胜任素质。《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词典》的编写经过了查阅和总结资料、个人独立编写、小组讨论和修改三个过程。在最终形成的软实力词典中,每个软实力都包含了软实力的定义、六个等级、等级定义以及在每一个等级的行为表现。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的依据。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者依照构建的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编制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问卷》。
3.行为事件访谈。我们设计开发了针对商业银行理财经理的结构化关键事例访谈方法,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搜集理财经理工作行为和能力素质要求。访谈要求访谈对象回忆在工作情境中他们感到特别成功及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每位访谈对象的时间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等。并且在征得其同意后,对所有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都进行了录音。
4.胜任特征编码。按照常规的软实力研究步骤,先对资料进行编码,并统计访谈文本的字数、各个软实力的等级分数等,最后对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检验。首先,录音和问卷转换为文本材料。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关键事件收集后,我们对关键能力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了整理,先将访谈录音和访谈问卷整理成访谈报告,然后对转录文本进行编号,最终产生提取概念化的软实力的原始数据,总共43份,约9万4千字。其次,基于文本进行软实力编码。编码是在访谈文本中相应的行为事件后面写上软实力的名称以及等级。由于文本数据内容非常广泛,初次编码时,两个编码人员按照统一的编码词典对照认可的软实力,先进行尝试性分类并予以编码。对那些访谈文本中出现的独特特征,进行补充编码,并进一步补充到编码词典中。初次编码后再次阅读文本,对每个归类编码进行核查,寻找支持某一归类编码的所有现存证据,对其编码的正确性进行确认或修正。
5.数据结果。统计的基本指标为文本的字数、各个软实力在不同等级上出现的次数、在各等级的分数、平均等级分数和最高等级分数。等级是指某一软实力在该软实力最小可觉差量表中的大小值,它表示某个行为表现的强度或复杂程度。比如,根据《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编码词典》,某一被试在“团队协作”分量表上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在等级1上出现2次,在等级2上出现1次,在等级3上出现3次,在等级5上出现4次,那么这一软实力发生的总频次就是2+1+3+4=10次;平均等级分数为3.3,即总分数/总频次;最高等级分数为5。然后对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三个指标进行验证,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每一软实力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1)访谈长度(字数)分析。对访谈字数的原始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齐性,即进入检验的两个样本来自于同一个总体。如表1所示,绩效优秀组访谈平均长度为2281.3字,绩效一般组访谈平均长度为2074.0字。在访谈长度上,绩效优秀组和绩效一般组之间的差异在0.05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差异不显著。表2显示了软实力发生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之间的相关。其中有5项软实力的频次总分与访谈文本的长度(字数)显著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中的4项在0.01水平上相关;采用平均等级分数这一指标有4个软实力与访谈长度相关;而采用最高等级则只有一个软实力与访谈长度相关。这说明,相对而言,最高等级分数指标比较稳定,较少受访谈长度影响。在Hay公司的经典研究中,提出采用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三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平均等级分数最优。但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为了消除访谈长度的影响,我们采用最高等级分数作为准确反映出被试某一软实力水平的指标。(2)信度分析。两个编码者按照《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编码词典》,对相同文本进行编码的一致性程度是影响软实力评价法的重要因素,是编码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归类一致性方法来考察文本编码者之间编码结果的一致性,以确立软实力评价法的信度指标。归类一致性是指评分者之间对相同访谈文本资料的编码归类中相同个数占总个数的百分比。它的计算公式是参照《动机编码手册》来的(董奇,1990)。(3)差异检验。以最高等级分数为指标,分别统计两个编码者对同一文本材料中某一软实力分数的最高分,然后比较绩效优秀组和绩效一般组被试在每个软实力上的最高等级分数,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见表3。表3的结果显示,优秀组和普通组的最高等级分数在团队协作、信息搜集、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以及关系建立等10个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4)软实力核检表结果分析。我们对《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核检表》进行统计,其频次统计结果如表4。从表4中可以看到,频率超过50%的前13个胜任素质包括了通过“差异检验”的全部10个软实力词条,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行为事件访谈、访谈材料编码以及数据处理等过程的科学性。
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体系
(一)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
根据BEI访谈结果分析形成了初步的软实力模型,见图1。结合资深专家访谈资料和实际应用情况,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软实力胜任标准)包括10项特质,分别是团队协作、信息搜集、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以及关系建立。上述胜任特征反映了理财经理这一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也即理财经理所需的软实力胜任标准。1.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理财经理以客户为中心,把为客户服务当成自己的责任,能够及时发现并满足他们的需要。银行间的竞争取胜最终要靠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保证,而理财经理是向客户展示银行服务的重要窗口,因此理财经理的服务意识关乎银行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赢得市场和客户,关乎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2.沟通能力。理财经理的沟通能力具体地可解释为倾听和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观点,并做出恰当反馈的能力。作为理财经理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需要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并建立良好关系,那么必然无法胜任理财经理岗位。因此,从事理财经理工作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理财经理应具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适的沟通方式,与内外部客户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3.关系建立。关系建立是指理财经理能够与有助于完成工作的相关人员建立或维持友善良好的关系。利用多种渠道不断了解客户信息,预测客户需求,保持客户关系,建立业务联系。不断收集客户所在行业信息,以备沟通中使用。通过实地走访加深客户的感受,趁热打铁,及时建立业务关系。能够建立客户信息档案。4.信息搜集。信息搜集指理财经理能够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搜集信息,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选择所需的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据此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5.公关能力。公关能力是指理财经理能够协调和处理好与客户、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拓展业务或者为工作提供方便。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与市场主体即股东、客户、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6.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财经理,必须有对组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有责任的理财经理能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认真负责、诚实可靠,常为团队的成功付出额外的努力。7.积极主动。理财经理主动采取行动迎接眼前的挑战或提前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挑战、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理财经理主动采取行动能够促使其更好地把握机遇,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目标,促使银行不断发展。8.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理财经理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密切团结,从而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团队协作意识是凝聚整个组织的核心力量,一位理财经理具有这种意识,才能积极主动配合同事和上下级的工作,同心协力,使组织中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并产生高绩效。9.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指理财经理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能够有效识别、衡量和防范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金融业务常见风险。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理财经理在工作中能有效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将有助于防范风险、避免损失,从而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利益。风险意识软实力特征的核心要素是:理财经理具备有效识别不同形式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并能采取恰当措施规避风险。10.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理财经理掌握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熟悉相关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理财经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灵活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为银行创造收益。这个特征主要衡量和评价理财经理对金融业务和银行基本业务掌握的熟练程度。
(二)《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词典》的构建
在构建“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完善形成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词典》。每一个软实力词条包括软实力名称、定义、核心问题、重要性、等级水平、行为表现、正/反向案例及管理名言。尤其针对各个软实力,分别从正、反两面提出一至两个案例。这些案例是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在行为事件访谈过程中提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或观点,既是对词典内容的进一步补充,也是该行为描述和实际应用的真实对接。该词典将帮助银行更客观地、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激励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进而推动银行核心能力的建设和组织变革。文后附有“服务意识”软实力的案例示例。
(三)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的验证
关键词项目 风险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22-01
项目本身具有一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等特性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管理这些风险就会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造成损失,因此可以说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风险评价作为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时间、后果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和估量。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开展风险的控制工作。
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运用模糊集和隶属度函数等概念,应用模糊变换原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对事物隶属度及其他等级状况进行整体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考虑了人为判断情况又将风险进行了量化,实现了风险因素的重要排序。
一、项目风险因素的确定
识别项目风险是风险评价的基础,按照风险的属性不同,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 政策与环境风险
国家政策与自然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项目的开展及实施,从给给项目带来风险。
(二)项目管理风险
实施项目管理是为了使项目更好更顺利的实施,但如果管理者出现没有全面了解项目,提出错误的决策,又会更项目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项目进度风险
项目进度风险是指项目实施某些环节或整个项目的时间延误所造成的风险。这种时间上的延误往往伴随着成本的增加。
(四) 项目财务风险
项目财务风险是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资金融通、资金调度、资金周转、利息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项目的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二、建立风险层次分析结构
根据上述风险因素的分类分析,项目的风险因素层次分析结构。将风险发生时可能的损失和风险发生的概率作为模型的一级指标,从这两个方面来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然后按照项目中可能发生的几种风险作为二级指标,即上面提到的政策与环境风险、项目管理风险、进度风险和财务风险。这一层是主要因素层。然而这四种风险因素还包括下一层因素,这一层因素作为模型的三级指标。其中政策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条件风险;管理风险主要包括高层战略风险、决策风险、项目实施风险;进度风险主要包括成员技术熟练程度、工作效率、突发事件;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集资金、资金的调度、资金周转、利润分配。
三、建立模型
(一)建立模糊集合
(1)评价对象集
评价对象集就是更重会给项目带来风险的因素。对于风险的评价体系,我们这些评价对象又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
(2)评级等级集
评级等级集可定义为某一组定性的形容词(例如: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的集合。
(3)评价权重集
权重集就是所有评价因素的各自权重系数的集合。个数n与评价因素的个数一致。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这里不再赘述。
(二)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建立了决策的模糊集合之后,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就必须确定评价因素集中各因素与权重系数集中各权重系数的模糊隶属关系,也就是各因素对应于各权重系数的隶属度,这种隶属度可以用以下方法得出。
(1)请参加评价的每位成员分别根据等级说明和自己的判断能力,确定每个评价因素所属的等级。
(2)在同一个因素中,把选择相同等级的人数相加,再除以参加评价的总人数,则可以得出各因素隶属于各等级的隶属度。
(三)建立综合评级模型及计算
由前面的模糊集合和模糊矩阵,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式中b1,b2 ,… bm 即为对评价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反映了该层次所有评价因素对应于个评级等级的隶属情况。
(四)数据处理的结果
利用已经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得出的下述数据结果进行处理:
给每个等级从高到低确定分值,如:如果等级分五等,则可以分别确定各级分数:小于0.2则风险低,0.2到0.4之间风险较低,0.4到0.6之间风险一般,0.6到0.8之间风险较高,大于0.8说明风险高,用下式计算其总得分:
BQ:可以理解为是被评价对象经过评价所得到的平均等级分。
:相应的评级等级分数范围的中间值。
重复上述过程至最底层,便可以得到所有风险因素相对于目标层的排序权重,从而实现了所有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得出了风险的综合分数,从而了解该项目风险的大小。
关键词:K-均值;聚类分析;信用等级;分类
中图分类号:TU411
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分类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提高监管能效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政府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基础。传统的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依靠人工分析实现,其工作量大、效率较低,划分结果因人而异,缺乏可重复性。聚类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定量分类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的方法,他将集合按照聚类算法分成由相似对象所组成的多个类别[1]。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它使得类内对象的相似性大,不同类之间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小[2]。从目前的实际应用上看,聚类技术在科学探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医疗诊断、生物学、文档检索、Web分析、数据挖掘等许多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当前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课题[3]。
经典的聚类方法包括分层算法,划分方法(如K-均值算法、模糊C均值算法),图论聚类法,神经网络法,以及基于统计的方法。K-均值算法是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也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之一[4-6]。本文探讨了使用K-均值动态聚类方法对工商部门日常监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企业信用等级划分,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了实验。
1 企业信用等级划分
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工商职能到位的重要手段。而做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做好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企业信用等级划分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依据。
目前企业信用等级划分主要依靠工作人员根据相关条例制度,结合企业的登记、监管、年检、警示、处罚、申投诉等信息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通常以字母标识其信用等级),效率低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影响监管效果,也会损害企业利益。使用动态聚类技术通过计算机根据工商信息系统中的现有数据自动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可以减轻工商干部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为因素干扰。
为研究需要,本文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个指标,分别为负债率(%)、案件处罚次数、涉案金额(万元)、警示次数和申投诉次数。从某管区随机抽取了10家企业的数据,如表1所示。
2 K-均值动态聚类方法
2.1 基本原理
K-均值算法是一种经典聚类算法,它将集合D={X1,X2,Λ,Xn}T,(Xi={x1,x2,Λ,xm})划分为k个互不重叠的子集D1,D2,Λ,Dk,相同子集中的样本比不同子集中的样本具有更高的内在相似性。
其基本过程为:首先,任意选择k个样本,每个样本为一个类的均值或中心,对剩余的每个样本,根据其与各类中心的距离将它赋给最近的类(即最近邻准则)。然后重新计算每个类内样本的平均值以生成新的聚类中心,重复进行上述过程直到各聚类中心的值不再变化为止[7]。
2.2 K-均值动态聚类算法步骤
K-均值动态聚类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从样本中任意选择k∈[1,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遍历每个样本Xi,计算与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Xi分配到距离最小的类中,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距离函数是闵科夫斯基距离:
(3)计算每个类中样本的均值,将此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结果显示,聚类结果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以‘x’表示;有一定信用风险的企业即第二类,以‘+’表示;第三类是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以‘o’表示。
编号为1、2、4、6、10的企业由于案件处罚次数、涉案金额及被申投诉的次数都较高而被划分为同一类,实际上,这类企业具有较高的违法违规率,信用风险较高,要求重点监管,并根据实际情况信用风险提示信息。编号为3、8的企业虽然没有案件处罚和申投诉记录,但拥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被归为一类,这类企业相比其他企业有较大的破产清算可能,有一定的信用风险。编号5、7、9的企业具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案件数和涉案金额,警示数和被申投诉的次数也属于较低水平,这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良好的经营状况,较为遵纪守法,属于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
4 结束语
文中K-均值动态聚类有效地将工商对企业的监管数据分为了信用状况良好、中等信用风险和高信用风险三类。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划分数设置为其他值,以便获得更多的监管对象信用类别划分。
通过K-均值动态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各个企业的信用等级分类情况,有助于工商干部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参考文献:
[1]邢洁清,朱庆生,郭平.蚁群聚类组合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8):146-148.
[2]Chen M S. Data mining:An overview from a database perspective[J].IEEE Tra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1996,8(6):866--833.
[3]Handl J,Knowles J,Dorigo M.On the performance of ant-based clustering: Proc of the 3rd Int Conf on Hybrid Intelligent Systerns, 2003[C],Australia:IOS Press,2003.
[4]王祝文,刘菁华,任莉.基于K均值动态聚类分析的地球物理测井岩性分类方法[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152-156.
[5]张建萍,刘希玉.基于聚类分析的K-means算法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4(5):166-168.
[6]朱亚平,鲁永杰,李华.基于K均值聚类的文字分割算法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16-19.
1.方案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方案设计阶段的任务是进行地区性规划选址,即“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这个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
1.1设计原始资料缺乏的风险。设计不充分、设计错误或设计不能按期完成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不全或不提供。
1.2设计招投标要求的风险。现今的电力设计市场是卖方市场,经常出现压缩正常的设计费、挤压合理的设计周期等现象。这导致设计市场的畸形发展,因此,怎样招标对设计质量非常重要。
2.初步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设计的依据;设计的规模;主要设备布置及一二次电气系统图;主要土建图纸;衡量的主要经济量化条件及剖析。在这个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
2.1业主擅自干预的风险。业主有时会自作主张修改设计图,企图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结果导致设计停顿。其次,一些业主不经设计同意擅自复制设计材料,不能在约定时间将设计费交给设计方,极力压缩设计费用等现象。
2.2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若对一项技术没有充分掌握就直接采用,或第一次进行该项目设计,没法参考以前的技术积累,会出现比较大的风险。
3.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制图量非常大,需要不同专业之间进行技术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在这个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
3.1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配合的风险,当施工单位由于技术原因导致施工困难时,往往以难以施工和设计不够详细等原因要求设计单位更改设计。
3.2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配合的风险。监理单位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会出现要求设计单位降低标准,或对设计图纸进行变更。
3.3设计人员工作安排的风险。设计人员需要对设计质量负责,对设计投资掌握负责和对设计周期负责。目前设计单位的设计周期短,为把设计任务及时完成,会出现设计质量存在缺陷。
3.4审查图纸的风险。由于赶工程进度原因,审查人员无法确保对图纸质量进行全面、详细审查。
二、电力设计项目的风险评价
电力设计项目的风险评价包括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分级和风险影响程度分级,进而进行风险等级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管控优先级。1.风险概率评价。根据历史资料法或层次分析法,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度进行量化评价。其中等级分别分为5,4,3,2,1,对应的可能发生比率为(≥1/2,1/3,1/8,1/20,1/80),即概率发生可能性为:极高、高、中、低、极低。
2.风险危害严重程度评价。风险概率评价完成后,需考虑风险事件影响项目的危害严重程度,如表1所示。其中项目目标分为质量、进度、费用和范围4项,权重均为0.25。
3.风险指标体系的风险概率数。对每一种风险指标,根据概率度和严重程度相乘得到风险概率数。该数越大,风险的危害越严重。以某一电力设计项目为例,计算各风险指标的风险概率数。可得,设计招投标要求和设计人员工作安排的风险概率系数最高,需进行风险应对和监控。
三、电力设计项目的风险应对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