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9:01: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贫困学生资助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现状影响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普遍实行交费上学,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认真研究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贫困对其的影响,积极构建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从整体上把握他们对贫困的认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单独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信息和数据收集。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7份,回收率为85.4%。调查院校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等5所类型不同的省属本专科院校,基本涵盖了目前高校各种类型贫困学生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来源
1.生活费用很低。在接受调查的427名贫困学生中,贫困生每月花费在200―400元之间的290人,占67.9%,其中每月花费在300元以下的达到237人,占55.5%;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到20.1%。学生花费占主导地位的前三项分别是:伙食费、日用品、书籍等学习用品。目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20%左右的贫困学生仅仅能够维持吃上饭。
2.家庭普遍贫困。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4761元(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1元),年收入786―1067元的为低收入人口。从调查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达不到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占60.9%;低于2000元的占44.5%;低于1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占22.2%。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以家庭为主,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相对比较少,因此家庭的贫困程度是决定学生生活现状的主要因素。
(二)对于贫困的认知及其影响
贫困,既是一种现实状况,又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贫困大学生个体对贫困的主观认知,对于他们应对贫困和克服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1.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并且能够努力降低贫困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把贫困当作人生的一种磨练”和“要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来改变贫困现状”的人数达到了99.3%。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长,同时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目前的暂时性困难,并主动寻求帮助去渡过难关。有70.7%的贫困学生认为“较少因经济困难而感到情绪低落”,有68.1%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一般或比较小”,有80.1%认为“自我意志会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有45.9%“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有83.1%表示“奋力争取美好的前途”。
2.学习勤奋努力,但贫困对他们的发展也具有制约作用。从调查的数据看,有12.2%的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前3名,76.3%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前20名。可见贫困并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有26.0%的贫困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有27.4%打算专科升本科,有25.5%参加了自学考试,有24.1%报考了职业资格认证。有67.4%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自我发展”,只有3.5%的是被动学习,没有动力。但是,只有25.5%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以后为社会作点贡献”,“为报答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关怀”的占63.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贫困学生关爱和资助的力度不够。
3.贫困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方面,有75.9%的贫困学生认为经济贫困不会影响到个人的人际交往,有92.5%能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61.1%与宿舍同学关系很好。这说明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体上比较正常,贫困大学生没有明显地因为贫困而影响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说明目前不论贫困与否,大学生都基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贫困。但是,贫困学生在“通讯费”和“人际交往”方面费用支出很少,对于他们的发展性人际交往势必会产生影响。
(三)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和贫困大学生的愿望
了解贫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的现状和对外部支持的愿望,政府、学校和社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构建完善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
1.贫困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从调查的结果看,有70%以上的贫困学生得到过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面物质上的资助,但有24.6%的贫困学生从来没有得到过社会的经济帮助。社会力量对学校、学生的支持与帮助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非常低。
2.贫困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愿望。68.9%的贫困学生对资助方式的倾向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收益。同时,有50%左右的贫困学生抱有获得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愿望。
3.现有资助方式的不足。自1994年以来,中央财政采取多种办法包括动用总理预备金,专门用于资助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高校已初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有资助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和社会资助等方面。
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建议
确保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系。只有发挥好政府、民间力量和全体民众的合力,教育才会逐渐公平。做好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工作,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是根本,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是关键,社会广泛参与是基础,保障学生成才是目标。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法规。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国家应尽快制定完善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相关法律,科学界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在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种资助的内涵、主体、范围、原则、方式、程序和法律责任,形成高效有序的资助工作体系,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法可依。
2.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设立贫困学生短期无息、低息生活费贷款,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与多品种化。针对不同贫困状况大学生,可采取完全无担保贷款和有担保贷款两种形式。要由政府出面给贫困学生贷款做担保,承担拖欠风险,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减轻学校负担。
3.将贫困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范围。政府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持系统,将贫困学生纳入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范围,从而实现政府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能。
(二)发挥高校有效整合支持资源的主体作用
1.合理、科学、全面地确认贫困学生。界定贫困学生是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高校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全面的评定体系,既要有定量的调查,又要有定性的标准。可以根据本院系的特点,设立一个较为具体的“在校学生生活状况调查表”,利用学生互相之间都比较了解的优势,让学生结合贫困证明和平时的了解情况,给各位学生一个评价和打分。然后,班主任或辅导员召集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和各宿舍舍长,给出判定,综合衡量,最终确定出贫困学生名单。
2.科学整合运用资助资源。要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科学整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提供的资助资源,根据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为其量身定做资助方式,尽力提供奖、贷、勤、补、减的有效合理的物质帮助,提高资助效果。比如对特困生可以增加助学金或减免学费,而对于一般贫困生而言,则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支持方式。
3.重视非正式资助渠道的开拓。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宣传,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要按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精神脱贫”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资助,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助的意识,既不要因为贫困而悲观厌世,抱怨生活的不公,又不要因为接受了资助而产生自卑心理或依赖心理,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现实的困难。
(三)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1.大力募集社会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募集社会资金来资助贫困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在开发空间。政府要在社会捐资免税方面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名义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奖学金,奖励那些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引导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做助研、助教、助工等勤工助学机会。
2.加强教育基金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在汇集社会资助资金、有目的地进行资助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规模还是资助范围,都还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尽快完善我国基金会运作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保障教育基金会的合法权益;完善基金会内部运营机制,实行基金会专家群体管理,规范申请程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基金会财务情况对外公开制度,提高基金会运行的透明度。
高校资助工作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资助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将合格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回报社会,这才是我们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学院一直坚持以生为本,多维度、多层面协调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生活问题,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已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相互融合、润物无声,打造资助育人教育平台
将资助育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训练相结合,将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助学当中,使贫困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如在学院建康药房,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药店的建立与管理,协助药店选择、分类、药品货架的选择、药品的储存与保管,并负责药房的卫生;建立医学基础课实训勤工岗,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专业实训实验室,既帮助老师做好学生实训实验准备等工作,又能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将资助育人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学院围绕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资助管理中心于每年6月组织所有参加生源地贷款的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仪式,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毕业生离校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宣传片,举办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开展诚信书法比赛,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组织的“助学,筑梦,铸人”的征文活动。
将资助育人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各二级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感恩。中西医结合学院“思父母、爱健康”三行诗大赛,通过三行诗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卫管与基础学院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浦口区敬老院开展关于“孝道”的主题班会,班级的贫困生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对父母、学校、国家的感恩;临床与护理学院同学,将自己的感谢化为实际的行动,每个月坚持去老山3次,每次上下山5个小时,做老山的守护者,捡拾老山的垃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将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院积极将资助育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学院接受省慈善总会资助启动“爱心助学超市”项目。该项目从物品采购、货品摆放到超市管理全部由贫困生承担,学生们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学院药学院贫困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手工制作药用香囊、精油皂并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回报他人的快乐。学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假期,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孩子们不求回报、克服困难,真正用自己一技之长来回馈社会。
二、榜样先行,运用新媒体,打造资助育人宣传平台
利用微信、微电影传播正能量。学院通过“感动建康先?M人物”“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项目的评比,积极表彰一批优秀贫困生,形成良性学习氛围。此外,运用新媒体,利用微信平台资助信息,同时将受助学生成才典型推送到公众平台,获得了很大的点击量。利用学院贫困生原型拍摄微电影在学院广泛传播,并将原型邀请到“励志成长典型报告会”,她的励志故事感动了学院很多贫困生,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队伍,注重科研,打造资助育人保障平台
1.专兼职资助管理人员是主力军。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学院的各项奖助项目评定。由学工处副处长担任中心主任,资助管理中心配有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同时,各二级学院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根据各系学生人数的不同,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专兼职的足额配备,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班主任和学生“资助信息员”是重要补充。学院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级的资助工作,包括贫困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贫困学生的谈心谈话等。学院首次引入“班级资助信息员”制度,在每个班级制定一名学生资助信息员,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反馈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关注由于突发事件致贫致困的学生,真正从全方位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3.学院教职工是有力后备军。学院教职工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当学院突发学生重大疾病事件,全院教职工纷纷解囊相助,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师生踊跃捐款。除了在职的教职工,离退休老师们也心系贫困学生。学院关工委设立“爱心基金”,专门资助学院的贫困生。受助学生承诺会用好这笔爱心捐款,继续奋力前行,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回报母校、回报每一位帮助她们的人。
4.加强研究,注重科研,提升队伍水平。学院专兼职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直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深化学习过程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老师们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发表资助论文。此外,老师们在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传帮带,资助辅导员带领着部分贫困生组建资助课题组,对学院曾经受到过资助的毕业生们进行跟踪调查,顺利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学院受资助优秀毕业生现状调查及档案建立。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学院资助工作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
四、精准帮扶,全程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特色平台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学院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针对贫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少、心理较敏感等特点,学院对部分贫困生进行全程精准帮扶。学院对于贫困学生的帮扶不仅仅停留在入学时或每次发放奖助学金的时候,学院启动“全程关注、精准帮扶”的方案,从经济支持、重要节点帮扶、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五个方面,对于贫困学生进行在校三年的全程关注与帮扶。
从“绿色通道”开启贫困生全程帮扶工作。经绿色通道的贫困生,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学院给特困学生发放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为特困学生减免了学费,使学生一进校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对全体特困学生安排了“一对一”帮扶老师。学院近两年来始终坚持对于孤儿、父母双残等特殊困难学生的帮助,一入校就指定帮扶老师。
“节点帮扶”温暖人心。学院秋季学期开学一般正值中秋佳节,为了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在祥和愉悦的节日氛围中欢度佳节,感受到家的温暖,学院在新生报到现场为每一位学生发放月饼券和餐券。学院除了按照常规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日用品,保障他们生活所需以外,每年还特别关注残疾学生这个群体。学院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爱心信封”,信封中包括购物券一张,以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需求;购书卡一张,以鼓励同学们励志图强;通讯充值卡一张,以提醒同学们常联系家人、学会感恩。学院已经坚持多年在中秋节、端午节为全体在校生发放节日礼品。拿到学校的贴心“礼物”,家长们纷纷表示,把孩子放在学校过中秋很是放心。在三九寒冬和新年来临之际,学院为孤儿和残疾学生送去温暖,每位同学发放冲锋衣一件。学院领导为每一位同学发放衣物并与每一位学生交谈,询问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学们均表示日后将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针对部分贫困生在心理、人际交往、学业、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学院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各二级学院通过班主任和班级资助信息员随时掌握贫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广泛征求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意见,确定“学业帮扶”对象。每一个?Ы汤鲜υ诔醪搅私獍锓龆韵蟮难?习情况报告和原因分析后都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对帮扶对象进行学业指导,形成帮扶工作记录。在新生心理筛查工作一结束,学院就将其中的贫困生进行重点关注,确定重点帮扶对象,除了让班主任们进行常规的心理辅导外,还指定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学校给予他们的阳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论文关键词:大一学生;贫困生;认定
“注册入学”是江苏省为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而进行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高校招生模式改革的全新探索。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未被统一录取批次录取,且取得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普高学生,可申请注册入学,2011年江苏省注册录取学生25580人。有调查表明,经济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村考生报考志愿的取向。名牌院校热门专业的分数和学费往往高于一般学校和专业。冷门专业和院校,像农林师范类院校,不仅有学校的各项补助,而且还有降分的优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公办院校的注册专业入学,民办院校高昂的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而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录取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该专业共录取新生115人,其中苏北生源学生84人,递交贫困申请和提供贫困证明的学生53人,申请学生比例占总人数的46.1%,申请人数面广量大。
大一新生刚入校,很多辅导员暂时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带来的相关证明,作初步认定,因此在一年级也容易出现认定不准确,给予补助不完全恰当的现象。为更加科学、规范、准确地认定贫困生身份,也为了能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国家赋予的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生,下面来谈谈在2011级注册新生中开展贫困认定工作的一些措施,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开学之前,本人在获知确定担任该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后,为把工作做到前面,在新生尚未入校之前,先将该专业录取的学生名册及相关信息进行了仔细的查阅,获取了第一手资料。根据查阅情况,采用随机的方式在苏北生源中抽取部分学生的家庭电话进行联系,询问家庭基本情况,如父母职业,子女多少等,同时了解学生入学准备工作如何,家庭有没有什么困难,提醒报到途中注意事项。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相关信息,并做相应的记录。通过以上方式,初步的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熟悉了个别学生家庭情况,为后续认定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细致入微,详细了解
新生入学报到时,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及一同前来报到的父母,向他们提供本人的联系方式,并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将办完手续的学生及家长集中,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得知一部分学生申请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因各方面原因未能申请到,所缴学费有是东拼西凑的,甚至有的是办理的商业贷款。
报到当晚,前往各个新生宿舍进行检查,部分家长还在学生宿舍帮助整理内务,这样又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交流后得知有的家长因旅店住宿费用高,而同子女挤在一张床上,有的父母身上也仅留返程的路费,有的家庭有多子女都在读书。通过此次交流,对班级学生的信息的掌握更加翔实,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又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
三、多管齐下,力争全面
军训期间,每天两次前往训练现场,利用休息时间与学生交流。同时安排班主任助理、班级临时负责人、班级信息员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衣着穿戴、言行举止,留意他们的消费档次和水平。利用学生会晚上检查宿舍机会,收集有用信息。深入食堂,宿舍等地与学生交流。利用国庆假期到校看望未回家学生,了解到有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外出游玩,而是在学校周围饭店、超市做兼职,这也着实让笔者感到震惊。当得知有个学生除了饭卡里面有一两百元外,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时,第一时间给他介绍了兼职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该学生的窘境。通过多管齐下,将获取的信息分类整理,去伪存真。
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表格形式建立了贫困学生详细的数据信息,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生源区域,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其他经济落后地方的学生;家庭结构如何,包括是否孤儿、单亲、残疾家庭、家庭人口数、家庭成员患病需要治疗人数及负担子女上学情况等;经济状况,包括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情况、人均收入情况、负债情况、是否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等。该表内容详细,一目了然,从整体上对班级贫困学生的家庭境况有了更加全面而又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再通过重点信息的比对,罗列出获得助学金条件的先后次序,如优先考虑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再考虑父母年迈、患病、残疾致使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的学生家庭等。通过对贫困学生家庭情况的比对分析,根据上述次序,对申请学生进行分类建档,确定贫困等级。该优先原则在班会上公布后,班级学生均无异议。
四、正确引导,润物无声
国庆返校,收取了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或其父母所在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及个人撰写的助学金申请。鉴于以往出现开具贫困证明的相关组织和单位把关不严,工作不负责,认定随意性,而导致一些家境尚好的学生获得了助学金的情况。此外,还存在部分学生申请动机不纯、诚信不够的情况,见贫困补助金额较大,心存侥幸,骗取助学金用来挥霍的情况。为此,专门组织了主题班会,向全体学生宣讲了国家的助学政策及申请条件,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端正申请动机。通过教育也让全体学生明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生宝贵的“名片”,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是一名优秀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也在班级中营造了诚信光荣的舆论氛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导他们要谦虚礼让,让助学金助学帮困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同时,对申请动机不纯,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助学名额的学生将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
五、考虑周全,有效沟通
以往贫困生的评选过程难免会要求申请者当众历数了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困难才得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无疑会触及他们的痛处,伤及申请者的自尊。贫困生们迫切需要经济上的援助,但是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加之爱只有出于真心才能真实,才容易被接受,所以要注意帮助贫困生的方式。加之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不断上升。一种新的“贫困现象”悄然而生—— 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心理贫困”的危机即“双困生”的存在。这让高校辅导员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不得不谨慎行事,一旦措辞不妥,用语不当,都可能会对贫困学生造成伤害。考虑到这个因素,为了消除贫困同学的思想顾虑,笔者采取了要求贫困学生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的小型评选会,这样既能保证评选的公平性,又能最大限度顾及贫困学生的感受。因到场学生大都是助学金的申请者,大家各有困难,大家是站在相同的起点,相互之间不会有歧视和被歧视的嫌疑,一时间,大家放下了包袱,将每个人的家庭基本情况和面临困难介绍的准确而详细。介绍结束后,出现了互谦互让的局面,一些学生主动放弃申请,理由只有一个,其他同学更需要这个助学金。场面让我感动不已,一些同学也不禁潸然泪下。
六、人助自助,心怀感恩
罗曼·罗兰说:“清贫,不但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贫穷不是过错,不是弱点,也不是自身的缺点,把贫困当成不奋斗的借口才是错。评选结束后,笔者又召开了贫困生专题会议,会上介绍了以往贫困生当中自强不息的例子,同时也列举了一些自甘堕落的反面教训。引导学生在对待贫困问题上不要坐、等、靠、要,而是要“自己救自己”,不能人穷志短,而是要其他同学宣示一种自立信念。
在此基础上,借鉴南京大学的贫困生社团天健社、爱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班级所有贫困生为成员的“自助社”。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更多表现为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而“自助社”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也给贫困学生提供了舞台,为他们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
除此之外,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爱心绿卡”制度,在该专业贫困生中间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感恩活动。号召他们资助自己周围的困难对象,组织他们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做些公益活动。以期通过这些活动,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得到资助,但还有一些与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没有得到资助,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并将每次爱心活动的时长记录造册,也作为下一年度接收资助的必要条件之一。
七、严于律己,相互监督
受当前社会心理普遍浮躁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只追求物质享乐,不重视个人精神上的提升。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追逐时尚和流行在生活中盲目与他人攀比,有的沉溺网络,荒废学业,有的甚至偷盗他人财物走上犯罪的道路。为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监督管理,提出所有参与人都是责任人,要相互监督,不能用助学金请客铺张,要用到刀刃上,要求他们定期以书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重点关注学生所获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动态了解学生饭卡的月实际消费额。
组建以班主任助理为组长,主要班级干部及贫困学生为组员的监督监察小组。监察小组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核实学生家庭实际的经济状况,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平时上课及晚自习的学习态度及自律情况,有没有不良的消费倾向,如抽烟、酗酒等。监察小组组长每月汇报以上项目的检查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大胆举报弄虚作假的学生,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要取消资助资格,追回资助金,性质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关键词〕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
一、艺术类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内容
与普通院校相比,艺术类院校学费相对偏高,在收费标准不变的前提下,艺术类院校贫困生数量随着招生总量的急剧增加而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就需要寻求一套良好的贫困生管理机制来保障社会资本的有效运行。毫无疑问,档案管理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的档案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贫困生的认定标准问题,另一个是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整合。
1、明确艺术院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
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够具体,认定贫困生困难的问题,应该优化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只有优化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才能有效解决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难问题,提高资助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在认定艺术类院校贫困生工作中综合考虑学生家庭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能够直接影响认定工作的因素为主要指标,既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在校表现,又不增加认定工作的工作量。二是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具有可行性。三是艺术类院校贫困生认定机制必须具有综合动态功能。这就要求根据变化经济形势和人均收入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日用支出逐年修改认定贫困生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完全掌握申请资助者的经济信息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学生的自律,减少乃至杜绝“假贫困生”的出现。优化贫困生认定机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在自律无法起作用的条件下,外在监督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对于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与整合
在确立了以上标准的基础之上,必须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建立和完善贫困生档案。在学生进入高校后,要尽快收集与申请资助者有关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出具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及班主任、辅导员和同学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校的消费状况,申请资助者的生源地、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口职业、家庭收入和学杂费来源情况等等,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贫困生档案,并根据变化了解实际情况更新相应信息。
由于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对学生贫困程度的区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工作,应清楚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这也是贫困生认定以及资助管理工作的前提,需要高校建立完备的贫困学生信息资料库,包括贫困生基本信息、个人申请、家庭所在地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所受资助的记录、诚信记录、跟踪回访记录与动态管理记录等内容。这个工作可由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完成,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共享民政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学校要开展定期的贫困生普查及跟踪回访工作,做到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同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投入,要实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处和各学院(系)的贫困学生信息数据共享。
二、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
1、建立贫困生与资助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事实上,尽管艺术类院校目前已有一套相对稳定的贫困生资助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更多的是从普通高校的实践当中引用而来,不一定“因地制宜”。相反,为了能够促进贫困生与资助者之间需求与供给的有效沟通,需建立一套适合艺术类院校的个性化资助体系。
作为贫困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为贫困生与资助者之间架起了有效的沟通平台。首先,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准确反映了贫困生的现状以及资助需求,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艺术学习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过程,所以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投放到真正需要的人当中。其次,资助者往往并不担心钱的问题,相对而言他们更加关注资金的有效利用,所以一旦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那么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就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在资助者的眼前,增加了可信度,为资助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平台。这是一个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者“三赢”的重要手段。
2、促进艺术院校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
建立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促进艺术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艺术院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绽放光彩的艺术平台,较普通高校学生来说,艺术生具有更强的表现欲望,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掌声。在众多艺术佼佼者中,艺术贫困生在享受美好舞台的背后,现实的窘迫与之形成了极大落差。在这种形势下,很容易引起艺术贫困生群体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心理疾病。因此,尽早地建立艺术类院校的个性化资助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从艺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层面入手,在给予资金补助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实现贫困生的心理脱贫。
在建立资助档案的基础之上,我们高校需要对资助者提供的并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资助,更为重要的还是对于其心理健康方面长久的关注,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对贫困生群体进行一定的情绪管理,定期的走访、调查以及举办相应的座谈活动,了解贫困生的现实需求,以此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建设。
三、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完善建议
对于如何提高艺术院校贫困生档案管理的水平,我们主要从技术、制度等方面来提供相应的建议。首先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其次是可以参考相关的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考评。
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数字化的档案工作,档案人员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及时补充相关档案知识,增长技能。学校可通过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及时为档案管理人员补充一些档案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保持在同一个高度,确保机制与人员的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水平。
2、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
随着校园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艺术类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手段,提高档案搜索率与利用率;同时,强化档案人员的电子信息归档意识,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校园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当中。
3、建立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考评机制
高校教学评估,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学的主要信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理念,针对艺术类院校的贫困生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考评,设立一定的资助目标以及标准,从贫困生管理的全面性、持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入手,对于艺术类院校的贫困生管理工作进行考评,这既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也能够树立艺术院校档案管理的权威形象,进而促进贫困生个性化资助机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
总之,艺术类院校建立完备的贫困生资助档案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掌握在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实际需要,还能从客观上分析出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有效地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到“因人施助”,让广大贫困学生上得起学,读得好书,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l]赖李霞.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法制博览,2012(7)
[2]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平.中国高校贫困学生新资助体系的实施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论文摘要】当前,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引起了社会关注,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和感恩教育缺失原因,并提出加强感恩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措施。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受资助大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扶贫助困”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部分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忘恩情绪着实令人担忧,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因此,加强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感恩即知恩图报,感谢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恩惠和帮助,并懂得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人文教育,使感恩成为不自觉的思维意识、行为习惯,并成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作为高校践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是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感恩教育和生活世界有机对接,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实现对世俗生活世界的超越。这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高校辅导员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进而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
二、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应该讲,高校中许多受资助大学生都能心怀感恩之情,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勇于担当。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有感恩的实践行动。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体谅。《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但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试想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社会的体恤、祖国的培养和自然的赏赐,又怎么称其为一个名合格的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悲哀。
2.对他人的援助之意不知感激。高校贫困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但有的受资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援助和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反而把贫穷当耻辱、把承认自己曾接受过帮助当耻辱。如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在生前用自己义演所得的钱资助了很多贫困学生。这些学生在丛飞患癌症并被媒体深入报道后,却鲜有人看望,还催促他“快点病好出来赚钱”。甚至一个接受了资助并成为大学教师的学生,得知自己的名字被媒体公布,竟然打电话质问丛飞并声称自己已是一名大学教师,这样的做法让他很丢面子。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说明感恩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有责任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3.对国家的培养之情不知回报。为了尽可能地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出台了相关制度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如用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来帮助贫困学生,并逐年加大资助力度。各个高校也积极举措保证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最大程度、范围来帮助贫困学生。很多受资助学生品学兼优、努力拼搏,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但这其中不乏一些人觉得自己贫困,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还有些学生相互比较资助金额,认为自己所得太少,甚至质问老师为何“分配不公”,而从未想到他人是否比自己更需要帮助。这样自私自利,毫无感恩之心的表现的确让人心寒。
三、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观念错位,忽视感恩意识培养。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许多“8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缺乏的大学生。父母抚养孩子含辛茹苦却不求回报,看似父母之爱无私无边,却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和偏差。父母总认为无微不至的疼爱一定能让孩子懂得如何“报得三春晖”,而孩子却认为父母无私付出是天经地义。这样的现状的确反映出家庭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忽视甚至缺失。
2.“德育智育”相对失衡,“扶贫扶志”未成一体。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关注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在此取向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高校教育教学范围。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视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启发和引导,未能从实践上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悟和生活体验,道德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再者,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治标”层面,扶贫和扶志还未真正贯穿融合在一起。国家的资助政策重点是经济资助,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标本兼治的助学育人要扶贫更要扶志,扶志才是“授人以渔”的措施。高校要采取各种途径以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也要加强受资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乐观心态和感恩情怀。
3.不良风气负面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偏差。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侵入校园这片净土。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功利化和陌生化的倾向,这对于生理成熟而心理成熟滞后并囊中羞涩的高校贫困生带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冲击。虽然大部分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崇尚金钱成功、鄙视贫穷失败的思潮影响下,还是有部分贫困生表现出虚荣攀比、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心无感恩之念等让人心寒的一面。
4.多种文化思潮冲击,挑战传统道德文明。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传统文化讲求知恩图报,追求内敛的个人修养;另一方面商业文明则讲究追求价值、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人个性的张扬。这种冲击和影响极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取向,导致他们忽略甚至遮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及措施
1.以知恩识恩为基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首先就要让受资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恩,明白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所有无私的给予都是自然的恩赐、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汇集和凝聚。接受给予的人要心存感激,进而能把这种感恩之情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并积极践行。
2.以现实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当做实施感恩教育的舞台,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各种感恩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感恩人文教育;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构建健康和谐的情境,把生活原生态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打破一味的“润物细无声”的施助方式,激发感恩情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真正做到感恩情境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贯通交融。
3.以实践活动为手段,铸就学生感恩品质。感恩教育要真正渗入学生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与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学校要及时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等特殊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在行动中体现回报的愿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使贫困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真正铸就学生的感恩品质,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4.以尊重宽容为前提,彰显感恩人文关怀。高校和社会的资助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理解和宽容为前提。其实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和焦虑的,有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不能因为他们接受了资助就低人一等,就失去应有的尊重。即使他们的行为有不当之处,应及时分析事件背后的起因和隐情,而不能上纲上线地妄下定论。社会和他人帮助他们时少一些功利和强求,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道德的光辉和真情的力量。
5.以励志树人为目的,增强感恩教育效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目前国家的助学机制多都属于“授人以鱼”的措施,但真正的助学育人不仅要助贫,更要励志树人。比如高校可以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既缓解经济困难,又可实现其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坚定他们学好本领、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感恩教育的效能,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6.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创造良好感恩环境。任何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有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保障,感恩教育也应当有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要通过建立诚信评价机制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诚信状况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的体系之中,实现有效的监督。再比如我校针对贫困生的义工制度,就要求贫困生在享受相关待遇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以义工时数作为考核贫困生的指标之一,真正实现贫困生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之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
[2]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3]郑贤跑.当代大学生感恩品质的缺失与塑造——刘霆现象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公平;问题研究
一、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题
(一)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程度较低,社会资金投入很少,所占的比重在3%左右。从我国目前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来看,虽然己经有不少企业、名人以及校友在高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资助力量而言明显不足,不仅在资助数额上无法与其相比,我国在资助形式上也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美国的资助体系下有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捐助高校贫困生可以获得减税和免税,以及其他的一些政策优惠,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些来自官方的政策优惠,所以我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高校所在地方政府的拨款,我国社会企业包括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对高等院校的捐助及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资助都很少。
(二)伴随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部门对高校的投入逐年得到保证,而贫困生对助学贷款的申请就不稳定,现在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设立诸多限制条件,每年都只有很少一部分贫困生能够通过银行的助学贷款审核。而且,按照政府开支明细,正常高校每年应该从学费收入中拿出10%用于资助贫困生以及相关扶贫项目。1999年以后全国高校连续扩招,入学人数逐年攀高,相应的贫困生人数也呈现上升态势,大部分高校在实际预算支出上没有财力来实行资助政策,有的即使执行了资助政策,也显得捉襟见肘,导致资金短缺严重。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公平的表现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完善。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为30%,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为15%,大约有300多万学生。依据《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有关规定,高校工作者把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划分,贫困情况按当地生活水平标准程度分为了普通困难、中度困难和特别困难。但这种实施办法在实际划分过程中,欠缺一个有效的参照数据作为参考标准,或者说标准不统一,不能来确认高校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容易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造成相对的不公平对待。
(二)政府资助相对不足。目前,虽然政府资助作为高校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资源的最主要部分,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资助额度和增加项目,但是仍然会出现一些盲区。这主要是由于:一是区域性经济发展较不均衡,贫困大学生在不同地区的数量、贫困程度都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国家奖助学金相对于一些边远地区、民族地方的高校,还远远没有达到资助的比例;二是国家奖学金虽然有8000元,但是针对的对象是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而非特定的经济贫困学生群体。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虽然面对的是经济贫困学生群体,但是相对于一些专业6000元左右的高额学费,根本无法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公平的措施
(一)动员社会资金,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我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的经费主要由国家划拨财政资金或者由学校自筹,来自于社会力量的资金,如企业、个人的捐赠相对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特别少,据统计,2013年末我国社会力量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贡献仅有3%左右。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国家所能提供的资助资金是有限的,不能全部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资助资金短缺是制约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都表明,要想解决在校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单单依靠政府的资助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包括企业、民间机构以及一些社会团体,应该大力倡导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捐助。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就要积极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政府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提供的助学岗位不能局限于校内,也可以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助学岗位;学校要积极利用多方面的校友资源,如制定校友通讯录,定期举办校友会,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等,使资金实力雄厚的校友能够积极捐资助学,全面推进各项资助计划,做到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助资金。
(二)完善资助认定标准。如何对面临经济困窘的大学生以及他们所遭遇的资金缺口进行全面、科学的认定,是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任务。贫困生认定也是各高校在确定受资助学生时首先面对的难题。为提高学校对贫困生界定的科学性,需要制定一个具有实际效能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标准,各高校需要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及时更新,做到每年对学生的经济情况适当的抽样调查,全面及时地把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判定并及时调整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修订有关贫困生认定的程序和办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和师生的意见,适时进行调整。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资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现资助信息共享,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结束语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面对我国家庭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在保障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小甜.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制度公平性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6-01
一、大学生生活差距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们之所以被视为特殊群体,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不创造价值,以消费为主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同样可以反映大问题,贫富差距就是其中之一。大学生生活贫富差距不仅是校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在校园内主要表现为:
(一)宿舍关系不融洽。宿舍关系紧张是大学生贫富差距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生活水平的差距,所以在宿舍里常常会出现小群体。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往往会孤立贫困的学生,或者在言行中对贫困学生的敏感心灵造成伤害。宿舍作为一个整体,如果矛盾解决不好,宿舍氛围就不能融洽,这样既不利于生活,也不利于学习,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
我管理的一名大学生,因为宿舍经常搞聚会活动让他经济压力很大,于是他渐渐疏远了舍友,宿舍集体活动很少参加。同宿舍一位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花钱大手大脚,对这名同学的做法不能理解,于是两人发生口角。
宿舍作为一个小社会,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压力,特别是一些同学采取了消极的办法,疏远大家,往往造成大家感情上的隔阂。另外一些同学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换位思考,伤害到贫困同学的感情。
(二)交友圈封闭。一些贫困学生的不自信和心理敏感,使他们难以融入班集体,即使是同专业同学,也会因为生活差距划分小团体。同类学生往往更倾向于跟自己相似或相近的同学做朋友。过于封闭的交际圈对他们的世界观发展和人格发展都十分不利。
还有一些贫困学生,因为日常忙于各种兼职工作,缺少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常常是形单影只。
(三)毕业去向差异化。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让学生在毕业时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希望继续求学的学生常常因为经济原因不得已放弃学业,融入找工作的大军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往往不会顾及经济原因,继续求学或者找到好工作者居多。
二、解决大学生生活差距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思想动态。
解决大学生因为贫富差距而带来的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转变观念、这里所说的“观念”,不仅指辅导员的观念要转变,还指学生的观念、社会的观念要转变。我们应该打破“贫富学生”这个观念,特别是认为贫困学生努力上进,富学生不思进取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正确的看待他们的诉求,大学时光,是他们学知识,长本领的阶段,我们不能人为的将他们划分开。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更加重视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注意保护每一个学生善良的心灵。此外,辅导员也要在学生中间树立积极的信念,不要让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贫困学生,要让“努力奋斗,自己更生”的观念深入人心。
辅导员要特别注意贫困学生的观念转变工作。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关爱。面对贫困生多有敏感,自尊心较强的特点,在管理中辅导员要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辅导员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转变贫困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为他们寻找一些有益的社会兼职工作等。
(二)注重心理健康。经济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是心理上的“贫困”却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是要注意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指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还包括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心理上的“贫困”。我们常常将注意力放在贫困生心理“脱贫”的问题上,却忽视了生活富足的学生内心的荒芜。多数人只是看到了他们的衣食无忧,却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一些生活富足的孩子更缺乏交际的能力,朋友圈子也很小。因此,要注意疏导此类学生的感情。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这两类同学都融入集体的怀抱,通过集体活动,让大家产生互动,在增加集体感情的同时,让大家敞开心扉。
(三)解决问题讲究方式方法。辅导员工作中说话讲究方式方法十分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构建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大学生看作孩子或者学生,而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要用平等的口吻,商量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