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8篇

时间:2023-05-22 10:07: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际市场资源战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市场资源战略

篇1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资源;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9002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其全球战略,并视其为兴衰的关键。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新的市场和资源,一直向海外扩张,而且愈加依赖于国际市场。跨国公司通过规模生产提高效率,并从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中寻求比较优势,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往往强调低成本和更高的盈利能力,其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一般分别集中于各自有利的区位,甚至其核心能力都分散在不同区位。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跨国公司通过对资源配置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国际市场上所形成的比其他竞争对手有利的竞争地位就是其竞争优势,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是跨国公司战略的核心。因此,从如何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模式可分为基于资源的模式和基于能力的模式。各个公司的特殊资源和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公司试图开拓自身以寻求经济上的收益时,也能够生成众多不同的战略。跨国公司可以采用基于资源的与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

2 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

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学习、超越和创新。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关联性增长,实现企业市场的扩展,最优的企业成长战略就是实现开发己有资源潜力与发展新资源间的平衡。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元,同时还是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企业是以资源为基础的组合体,不同的企业资源具有不同的用途,企业异质性来自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异质性,强调资源异质性对其绩效的影响作用,形成了企业资源论的基本内涵。

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的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全球利用区位优势、当地物产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往往是人才。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日趋成熟,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采取在子公司建立专门的R&D机构,实现R&D本土化,这一般都离不开对当地人才的引进。像这样以当地人才为依托,才能更好的提升跨国公司的竞争力。IBM、微软、Intel等巨头就纷纷在全球设立了研发机构,这就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战略模式,其优势如下:第一,设在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可以作为跨国公司获取技术信息和全球研发网络的桥梁,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世界各地的研发机构不但能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的技术动态,而且还能更加了解全球竞争对手的技术动态。此外,分布在全球的研发机构还能共享科研资源,推广科研成果。第二,各研发机构能在世界各地网罗人才,满足整个企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只有掌握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企业才能具备真正的竞争优势。第三,各研发机构很好地利用了全球化的分工体系,将研发放在了知识密集型地区,使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并占领当地市场。跨国公司采用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模式通常利用东道国当地的原料、劳动力、智力资源等来降低成本,从而在当地乃至全球取得竞争优势。

3 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

基于能力的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知识系统,在组织中通过学习创造新的知识并把创造的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制度化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动态能力。公司能力是公司所积累的存在于公司成员或职能机构中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能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本质在于公司能力的竞争,因而考察公司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不能仅从公司外部的产业环境入手,而应该关注公司的内部,公司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的能力(特别是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的竞争战略应围绕着公司能力来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一旦偏离公司的核心能力,公司将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公司竞争战略必须具备相当的能力保证,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增强公司的现有能力,并有目标地开发和培育有市场潜力的新能力。因此,公司的能力决定了公司对竞争战略的选择形式,公司运用竞争战略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并推动公司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进而在产业中形成竞争优势。对于成功的跨国公司来说,跨国子公司以低成本管理广阔网络的能力似乎是最关键的,也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Kogut & Zander,1993)。

基于能力的跨国战略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于公司是否能够在持续的基础上保持资产和能力的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在移动电话产品市场上,它是世界头号巨头。最初的诺基亚公司是由一位芬兰工程师于1865年的创立的,当时主要从事纸浆的生产及造纸业务。1967年,诺基亚公司与芬兰橡胶厂以及芬兰电缆厂进行了合并,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诺基亚公司。如今,诺基亚公司开始专注于移动通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截至2006年底,公司在全球9个国家拥有16家工厂,并在11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雇员人数达到了约51000人。诺基亚之所以能够在芬兰这样一个小国家从造纸厂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顶级跨国公司就是因为其对核心能力及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诺基亚首席执行官奥利拉曾说过,我们不可能在许多领域都做到世界一流,所以必须要在各种业务中做出一个选择,在移动通讯方面,我们有这样的能力,而在其他领域许多公司可能比我们更成功,所以我们在移动通讯领域是最棒的。就这样,诺基亚在明确了其核心能力以后就集中90%的力量大力发展移动通讯业务,甚至不惜砍掉庞大的电视生产业务,足以显示发展核心能力对其未来取得成就的重要性。但是仅仅靠芬兰这样一个北欧小国的市场需求很难使诺基亚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公司,于是诺基亚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在全球设立研发机构,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不断地推陈出新,最终战胜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取得了手机市场世界第一的宝座。诺基亚正是凭借其对核心能力的专注以及广阔的全球视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 国际市场中资源与能力的协调运用

从战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核心能力的构建的基础上的。由于跨国经营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而跨国公司需要发展公司的管理结构以降低资源控制的成本。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来降低不确定性,但公司在未来战略的实施方面增加了资产成本与机会成本并降低了灵活性。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是以本土市场经验为基础的,当跨国公司获得国际经验时,就能从与更大环境的接触中获得资源并发展能力。然而资源与能力只有在战略实施产生收益时才能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与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之前战略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往往先以在本国市场上的成功为基础。但是,不同市场的特质与环境是不同的,这也是中国很多企业至今未真正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资源与能力都适合跨国公司,尤其是在新环境中,有些资源与能力根本就不适用。比如东道国政府要求实施许可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就限制了公司运用内部组织资源的资源与能力,在发达国家发展的技术很可能在发展中国家不适用。只有当资源和能力同市场的特质与环境相兼容时才有可能产生核心竞争力,并带来经济利润。

宝洁公司就是在国际市场中成功利用资源与能力的典范之一,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其利用全球人才针对全球各地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改良产品,也就是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公司创新能力并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宝洁分布于全球的18个研发中心共聚集了超过8300名研究人员,他们来自600多所不同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他们通过这个庞大的科研网络分享最新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不断创新,开发优质产品。宝洁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每年申请近20000项专利,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此外,宝洁还在国际市场上大力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以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与能力。在同供应商的合作中,宝洁公司通过吸收原材料供应商的知识和创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5 结论

基于资源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与能力的协调运用。甚至可以说,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是市场不能满足其发展目标时,将资源和能力,尤其是无形资产的资源与能力,跨国进行传送的机制。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开拓出一片新的市场空间,就要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并实施其战略。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中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与能力才是跨国公司取得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利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篇2

从历史上看,民营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广大的就业机会和渠道,另一方面是出口创汇和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活跃市场、推动市场发展的基本力量。在国际化、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民营企业将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有必要也应当成为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现状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跨国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和大中小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都客观地将许多民营企业推向了国际竞争的前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不得不走出国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参与国际分工是有效利用生产力,使得国际化分工更为合理,从而使得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利

用。因此,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二、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SWOT分析

1.民营企业优势分析

(1)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对信息的共享程度高。

(2)信息传递速度快,反应敏捷。

(3)决策层的决策迅速有效,对市场机会把握能力较快。

(4)容易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意识。

(5)经营方式灵活,适应能力强,转变速度快。

2.民营企业劣势分析

(1)获得资金的途径少,一般难以获得像国有大企业那样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

(2)产品一般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研发力量不足,技术改进能力差。

(3)没有规范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水平低。

(4)个人决策较多,难以有效利用资源和避免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3.民营企业的机会分析

(1)通过开拓国际市场避免单一国内市场经营带来的风险。

(2)利用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延长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寻求新的增长点。

(3)有利于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国际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4)有利于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

4.民营企业的挑战分析

(1)国际市场竞争较国内市场更为激烈。

(2)国际化竞争必将给民营企业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

(3)国际市场的跨文化差异和政治、法律因素不确定性加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

(4)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能力、生产能力、领导能力以及人才素质都是巨大的考验。

从以上民营企业的SWOT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民营企业在加入国际市场竞争时必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选择合适的战略和策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必将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民营企业国际营销理论及其启示

1.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启示

(1)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针对国际市场营销企业的对外投资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出的,理论前提是贸易壁垒没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其代表人物是费农。该理论将国际营销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①新产品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首先在发达国家市场出现,创新国企业凭借产品的技术优势,垄断新产品的国际市场。

②成熟产品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增加,产品定型、技术扩散,国内外出现众多生产商,产品进入成熟阶段。

③标准化产品阶段:这一阶段中,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已趋标准化,创新国技术优势已经丧失,生产成本因素开始起主要决定作用。

由此可见,国际产品的竞争优势随着产品从创新阶段经成熟阶段进入标准化阶段,相应地表现了从知识技术密集型优势到资金密集型优势再到劳动力密集型优势的发展过程。

(2)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示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要求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时不仅要以本国市场状况为基础,还要考虑到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可能处于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该理论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与启示:

①进入目标市场区域时,善于利用产品国际市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之间的技术差和时间差。

②加强技术创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③结合产品在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

2.战略营销理论及其启示

(1)战略营销理论

战略营销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研究和归纳提出,他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用的基本战略分为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①成本领先战略:即企业试图变成行业内的低成本生产者。如果一个企业能获得并保持一个整体成本领先地位,并能以行业平均成本水平或低于行业平均成本水平来为其产品定价,那么它将成为行业中高水平的经营者。

②差异化战略:努力在被购买者认为极有价值的某些行业方向上做到高于其它企业,获得并保持这种差异化的企业将会成为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先进经营者。

③集中战略:实施此战略的企业以选择行业内很小的竞争范围为基础,选择行业中的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通过实施此战略来挤走其它竞争者。

(2)战略营销理论启示

战略营销理论要求企业在选择进入目标市场时,应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和目标市场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或组合战略,而切不可简单地选择价格战,而是更多重视和借助于非价格因素。

①对本公司产品应有清晰的地位,并对企业产品进行设计,使其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②民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应从自身资源出发,要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到最有优势的项目上,在局部战场中形成相对优势。

四、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策略

1.市场准入阶段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在开始涉足国际市场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要进入国际市场;(2)进入哪些国际市场;(3)以什么产品进入目标市场;(4)如何进入目标市场

只有在准入阶段思索、探讨并通过实地调研认真地分析和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才能稳健地开拓国际市场。

2.市场占有阶段策略

民营企业在经过市场准入阶段之后,已对目标市场的法律、政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已选定了企业进入市场的产品,下一步是通过多种策略占领目标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1)市场填补战略:选择易于被大部分企业忽视,但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小型“缝隙”产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势,拾遗补漏,填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打击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2)市场集中战略:即民营企业集中其有限资源集中到某些或某类产品上,做到“小而精,小而专”,使其在局部市场中占有强势地位,占据市场份额。

(3)协作联营战略:即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上往往由于资金、技术方面的限制受到发展上的制约,可选择协作联营战略,与其它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形成联合优势。

(4)技术创新战略:由于民营企业无法像国际大公司那样投巨资进行技术开发、创新,但可以注重对批量小的专用产品或适用性技术的开发,并采用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在产品上做到差异化技术创新。

3.市场稳定阶段策略

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过市场占有阶段后,已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必将受到其它竞争者的冲击。因此,维护现有市场,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防御战略就十分重要。

(1)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民营企业在市场稳定阶段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应充分利用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降低产品销售价格。

(2)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在稳定阶段的民营企业,已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注重对行业标准的制定,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减少竞争对手的加入。

(3)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该策略应为民营企业稳定市场份额的最为长远的策略。民营企业在稳定阶段,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为此,应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对产品的技术创新,唯此才可提高产品的自身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民营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已迫在局睫,民营企业唯有主动出击,苦练内功,方能在“与狼共舞”中做到游刃有余。

篇3

[关键词] 石油 钻井 国际化

钻井是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约占石油开采成本的50%~80%。我国钻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就应立足国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加快国际市场的开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开放型经济、国际化经营,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石油钻井业的发展步伐,解决我国石油钻井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需要。只有如此,我国钻井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1.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需要

石油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24字发展方针,要求立足国内油气生产,保障市场基本需求,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扩大海外份额油产量和储量,积极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2.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世界石油工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石油资源国普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我国钻井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3.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是我国钻井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石油石化行业的重组改制,钻井等技术服务行业逐渐被推向市场。国内钻井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外综合的钻井承包商的进入,使得国内钻井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石油大多数油田为老油区,加上又没有发现大的石油区块,钻井作业量急剧下降,资产严重闲置,人员过剩,迫切需要我国钻井企业加快国际市场的开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钻井企业要想维持国际化经营的交易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表现在:

1.打造石油钻井国际品牌

目前,国内外市场已经进入名牌战阶段。经济学家断言,在新世纪市场的竞争将表现为名牌的竞争。名牌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质量战略,质量是技术先进名牌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石油钻井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实施精品工程,依靠名牌效应,拓宽钻井市场。

2.改善现有装备,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精良的装备,无疑是提高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也是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张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面对的是规范、有序的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国际知名的大企业,装备先进,实力雄厚。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装备参与国际竞争,就丧失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机,自然也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我们应从设备更新改造着手,根据打入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配备一些新式装备,尽最大努力来提高装备水平,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求。

3.加强人员的培训

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要求队伍“小而精”,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一人多岗,一岗多用,综合能力强。从标书设计、发标议标、谈判、市场运作到项目管理、现场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努力去实现。而我国钻井企业国际化起步晚,加上受长期封闭经营的影响,人员在思维方式、管理经验、商务意识、市场意识上与国际钻井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训和开发利用力度,走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海外)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还要注意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要迅速组建一支具备高素质(即懂得国家的政治经济法规、熟悉并能灵活应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既精通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国际惯例并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队伍,尽早融入国际化竞争的潮流中,积极扩大钻井国际市场份额。

4.实施本土化战略

所谓本土化经营又称本地化经营,是指跨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本地化经营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1)有利于获得市场准入,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在加强区域内投资贸易活动自由度的同时,对区域外的经济体构成了实质上的壁垒。采取本地化战略,往往可以获得同本地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绕过市场阻碍,减少市场进入成本。

(2)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赢利能力。国际市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在人力,物资等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采取本土化战略,因地制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对称成本等隐性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因而国际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石油企业在外闯市场初期,对当地环境不太熟悉,前期投资巨大,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而通过提高本土化程度,融入东道国社会,建立与东道国良好的社会关系,起用东道国的合适人才,熟知有关法律政策,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趋利避害,百战不殆。

(4)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采取本土化战略,在市场开拓、市场运营过程中采取灵活适用的策略。本土化战略,可以实现和业主的有效沟通,树立起为东道国所接受的品牌形象,为扩大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获得文化认同。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表面看仅仅是为了开拓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但同时,也是在进行着一种文化输出,这种文化不仅包含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还包含企业所属国的文化价值体系。要实现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在文化理念的认同和融合方面做出努力,尽可能消除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带给企业的不利影响,通过文化的认同带给企业发展。

三、总结

进入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加剧,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变化作出积极而迅速地反应。作为我国石油工业“火车头”的钻井行业,应实施全面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在稳固国内钻井服务市场的同时,打入国际市场,为石油企业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本文为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4SWC-132);2014年度江苏省科技厅软课题《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研究――以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BR201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近年来,随着江苏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坚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要素支撑、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推进开展国际合作等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实现了较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成长壮大,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集聚快速发展的姿态。然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周期的初期阶段,并且发展有着很强的特殊性,一方面不仅需要突破技术瓶颈、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产业市场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而目前江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也有一定距离,市场环境建设已成为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在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市场基础性的作用,建立适应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思路

目前,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环境改善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统一、地区分割、地方保护、部门利益冲突的情况,缺乏有序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江苏战略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特性,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创新模式,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营造市场环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考虑对接和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吸纳领先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建设,充分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

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面临着国内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同时面临诸如技术、融资、政策、体制和法制等市场障碍。根据主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环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完善市场需求、财税金融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建设。

(一)优化和完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内市场环境

1、加大财政扶持,完善税收政策,优化财税政策环境

(1)建立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江苏省、市、县三级层次,设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重要环节、重大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同时,利用科技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资金,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和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

(2)完善、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对照国家和省级税收优惠政策标准,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企业或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企业在产品技术开发、融资信贷、更新改造、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扶持。对重点领域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加大抵扣力度。加大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扶持政策,增加部分用于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免征所得税,种子生产企业免征所得税的政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及与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创新投融资环境

(1)拓宽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支持发展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推动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与上市企业联动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推动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掘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其次,发展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第三,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差别化信贷优惠;第四,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加大对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保险业务。引导民间资金逐步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

(2)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多元化的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产业链。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创建创业投资基金或股权投资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开拓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新兴产业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增加非上市公司柜台交易场所,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

3、完善市场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市场环境的建设,同样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建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体系。政府的各种产业规划要着重于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引导性规划,避免出台计划性、指令性规划;其次,要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方、部门利益的市场壁垒,加速建设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商业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体系。同时,政府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制定资源、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让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要素营销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

4、推动政府采购,开拓市场应用环境,培育和创造市场需求

(1)对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条款进行审查,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为主。对引进国外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国有企业和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查,杜绝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尽快研究出台政府采购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快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工作;积极探索在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领域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应用。

(2)组织重大产业创新及示范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部分较为成熟、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工程及示范工程。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入组织实施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示范推广工程。

(3)创造市场应用环境。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通行做法,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知识产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消费。建立以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放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鼓励产业内的价格适度竞争,保证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市场活力。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环境。例如,在电动汽车方面,可采取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优惠、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实行电动汽车优先策略等措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可采取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措施;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可实行节能减排差别价格。

5、建设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环境

(1)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实际服务需求,从政策、资金、环境、人才、技术各方面致力于培植产业服务平台的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大力推动创新信息、共性技术交流、技术交叉对接、专业数据库共享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完善有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形成产业联盟、技术交流、品牌创建以及创新创业集聚的良好市场环境。

(2)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建立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针对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尽快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设。

(3)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二)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环境。根据当前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态势和发展趋势,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明确在国际市场的产业优先发展次序、竞争水平和关键环节。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开拓和利用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适应国际市场能力,拓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市场环境。

1、完善国际市场合作机制,推进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改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必须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首先,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中国高新技术及设备的出口限制,扩大江苏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范围。同时,引导外资投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其次,简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国外资本入境投资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审批程序。加大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同时,加快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海关分类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企业提供相关通关便利措施,也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的海外专家通关便利提供有效支撑。完善相关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

2、畅通国际市场信息渠道,促进产业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对接。目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建立畅通的国际合作信息渠道,建立及时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领先技术的信息平台,组织引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需求对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和扶持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国际展会和产品推广活动,促进中外技术创新型企业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同时,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和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技术、产品分类,引导参与不同的国际市场竞争,避免企业国际化市场的同质竞争;其次,要注重关注国际市场的未来需求,鼓励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促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领先。制定具有领先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贸易投资指南,以支持江苏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应对国际未来市场的先见性。

3、加强国际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强以国际贸易准则咨询、人才培训、企业海外维权、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产业预警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吸纳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海外生产体系、采购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国际创新商业模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发挥积极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附加值环节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协同行业组织帮助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的防范措施,专业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指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咨询机制等方式应对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创造平等竞争的国际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钟云.基于竞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成长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3.

篇5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不仅受外部市场因素和行业特点影响,也受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影响。企业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发挥着重要作用,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中,企业家往往集创业者和管理者于一身,对企业拥有直接和绝对的控制,做出的决策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和维持。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直接反映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企业家能力也必须转变为企业的能力,转化为企业的国际化能力,才能使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成长和发展。

我们在中小企业出动比较活跃的广州、东莞、佛山和中山等地,对220家企业做问卷调查研究。这些企业来自不同产业,包括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家具、塑料、钢铁制造等;人数都不超过500人,都从事生产加工或制造业;在外贸、外资或外经的某一方面都已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在过去三年平均产品出口销售额占企业平均全年总营业额的百分比不低于20%。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试图发现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所需要的企业家能力与国际化能力。

企业家的国际化能力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承担着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重任。结合对珠江三角洲企业的访谈,借鉴学界研究成果,我们将企业家能力定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风险承担能力等,是企业家根据市场等外界因素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对企业做出战略调整或变革的一种应变能力。

企业家观察环境,选择良机并且制定合适战略以把握和利用这些机会,被认为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角色的需要,企业家需要具有识别和有效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企业家能力的核心。作为潜在机会价值的发现者,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以及发现机会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能力,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企业家能力与产品策略

正因为如此,企业家能力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根源,它影响着产品策略取向,而正确的决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成功至关重要。天生国际企业之所以能成功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出口方式取得收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行业知识和经验、以及风险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选择合适的战略,才能实现较好的国际绩效。产品策略是企业家能力转化为国际化绩效的主要手段之一。

产品策略,是指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生产、销售产品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有学者把企业的产品策略分为初级产品策略、创新产品策略、价值产品策略。初级产品策略是指企业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经济效应建立起竞争优势,以与竞争对手同样的质量和较低的价格向国际市场简单地出售商品。创新产品策略指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力而获得竞争优势。价值产品策略是指企业通过模仿跨国企业并结合本国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优势来获得竞优势。

从初级产品策略转向创新产品策略

高层管理者对企业能否获得预期的战略成果,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做出的决策将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优势的能力。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的战略选择,会强烈地受到企业家特质的影响。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根源,它影响着产品策略取向。

我们通过样本数据分析,结论如下:

产品策略在企业家能力与国际化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企业家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影响是通过影响产品策略来实现的。

企业家能力对产品策略有显著影响,但企业家能力的各个维度对产品策略各个维度的作用不同。

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对国际化绩效无显著影响。同时,创新产品策略对国际化绩效也无显著影响。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社会舆论等一整套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访谈,我们发现珠三角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要素驱动阶段,而不注重创新。

产品策略的各个维度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影响是有差异的。产品策略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影响主要是由价值产品策略和初级产品策略引起的。这与珠三角中小企业的现状非常吻合。珠三角中小企业主要以OEM、低价格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选择“低成本、低收益”的国际化道路。

珠江三角洲的中小企业最初是由生产要素驱动发展的,即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大量投入,这种增长方式削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能源资源成本的上升,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受到巨大挑战。2007年以来沿海一带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正说明这一点,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避免企业遭受淘汰、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今后,中小企业应该注重通过引进人才、合作研发等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代工模式向自主生产模式转变,从依赖资源禀赋优势向技术创新转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以此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绩效。

企业的国际化动机与国际化能力

国际化动机影响国际化能力

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不是简单地受个别因素支配的,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海外经营方式却是受企业的国际投资动机支配的。企业国际化动机分类有很多种。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动机分为:

资源导向型,即基于企业本身的资源状况,如高管团队的海外经验、内部资源的充裕或不足,致力于获得海外市场信息和引进外资、技术等的动机;

市场导向型,即积极关注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开展国际业务,谋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动机;

效率导向型,是指由于内需不足、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快速国际化,绕开贸易壁垒,分散经营风险而进行国际化投资的动机;

机会导向型,是指利用地方政府提供的支持、优惠政策及国外的信息网络平台以期进行国际化的动机,如广交会等贸易平台。

以往研究认为,国际化动机会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从而影响它们国际化能力的形成。资源导向型国际化,会使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易于形成价格优势,而且充裕的资源也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会促使企业经常与国外客户保持联系,企业的经理和高管经常需要做大量的海外市场调研工作,有助力于企业掌握海外市场需求以及竞争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以效率为导向的国际化过程,有利于企业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分散经营风险,绕开贸易壁垒,顺利地开展国际营销;以机会为导向的企业,利用当地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国际化商品交易平台,能更快速地推进国际化进程。

资源基础观认为,若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独特的、有价值的、稀缺的和难以模仿的,企业就可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有学者认为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要专注于产品、研发和营销,而这相应地体现为企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国际营销能力。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抓住其中某一方面,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优势而获得成功的,例如一定的规模经济、相对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对国际市场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能力。

研究表明,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运用自身拥有的独特内部能力,通过跨国界的资源整合,包括标准化产品、合理化生产、协调关键资源等,能够得到更大的利润。企业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资源和能力优势,那么在国际市场获利时,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张,企业的绩效也将随之提升,从而形成资源积累、跨国使用和企业绩效提升的良性循环。

总之,国际化动机会影响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当一家企业基于某一动机成功地规划并实施一项创造价值的战略,而这项战略是其它企业无法模仿它或因成本太高不能模仿,这家企业就获得竞争优势。战略管理过程是企业获得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的一整套约定、决策和行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的优势,几乎决定了现代中国企业今后发展的命脉。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国际化动机、国际化能力各个维度和国际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发现很多有益于企业家进行战略选择的观点。

政府政策导向不利于企业形成国际化能力

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对国际化力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影响。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赢利,是因为它们拥有企业特有的稀缺资源,可以生产出成本很低或质量非常高的产品;这种资源依附于企业的内在组织中,具有无形性和知识性,难以模仿,为企业专有。同时,这种内生的优势存在路径依赖。

本研究中,资源导向对国际化能力的关系得到验证,获取充裕的资金、技术,便有利于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取得足够的信息、拥有良好的营销队伍和具备丰富的海外营销经验明显有利于中小企业国际营销能力的提高。这一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已有的研究结论。

若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必须关注市场上各种信息,深入洞察市场,注重跟客户的联系,探讨他们需求的改变,引导那些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并积极应对国际变化和各种风险。这对企业国际化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市场导向对国际化能力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效率导向对中小企业制造能力、国际营销能力有显著作用,而对研发能力的作用不显著。这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在中国以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注重在海外投资设厂,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以价格优势迅速打入国外市场。这种导向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包括语言的障碍、国际法律法规的障碍、贸易政策的障碍以及当地消费习惯和商业文化的障碍等等。但是这些企业却往往忽视自身的研发能力。

机会导向只对国际营销能力影响显著,而其对制造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影响都得不到支持。这与以往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机会导向型的发展完全受机会的驱动,不是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行业现状和前景、自身核心能力和条件来决定是否进入某一行业或拓展某项业务,这种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概率极高。

无论是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亚洲的企业到全世界的企业,靠政府支持的许多企业集团都相继倒闭。从危机中,我们看到了依赖政府政策支持成长起来的企业的脆弱性和巨大的隐患。各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优惠,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反而会使企业放松对自身能力、竞争优势的构建。

我们认为,机会导向的企业在借助政府给予的帮助及时切入国际市场后,不应一劳永逸地依附外部条件,而应努力寻求下一个绩效增长点,注重系统的战略规划,注重提高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

研发能力与营销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显著

在本研究中,制造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关,也可能与企业现阶段单纯地依靠传统的OEM模式有关。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虽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但随着原材料的涨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过去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要想继续在国际风浪中前行,中国中小企业得转变已经落伍的生产方式,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奋起,去追求更高回报率的研发和营销能力。企业要重视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建设,国际市场的把握,不断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的产品,真正提升具有现代意义的制造能力。

研发能力对国际化绩效的作用显著。研发能力就是吸收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本公司的可以制造优势产品的能力。这里面可以是自主创新,也可以是消化吸收。企业拥有这种能力以后,产品的先进性、实用性都会大大提高,企业产品才可深受消费者欢迎,也才会大有市场,创造出好的国际绩效。

营销能力对国际化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表明,营销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价值上的体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保证手段。

向市场导向过渡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生产经营;竞争

一、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优势

1.经营机制优势。我国的近95%中小企业都是为民营企业,公司管理成本相对低廉,市场经营具有灵活多样、调整及时等多方面的优势。民营企业通常来说产权制约相对明晰,刺激经营比较到位,资金投入的决策更是非常谨慎。此外,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决策机构比较简化,信息反馈和沟通十分迅速,所以,企业市场反应灵敏度是比较高的,经营方式也是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变幻多样的市场需求,迅速抓住市场机遇。

2.成本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是十分充裕的。民营企业是消化丰富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企业,超过全国80%以上的就业人口是由民营企业来安置的,每年约74%的新增就业人口在民营企业中得到就业。此外,民营企业在厂房、机器、存货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资本相比较来说也是很少的,从而降低了资金筹集、分配的困难与风险。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自主品牌稀少,创新力度不强。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进行贴牌生产,自主创新品牌相当稀少,这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的经营利润少。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从事国际生产、经营的各类企事业公司中,拥有自品牌商标的企业还达不到35%,导致近80%的利润都落在了专利所有者的手里。我们要努力打破既定规则,同时做制造领域和终端消费领域的巨人。民营企业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花大力气进行品牌创新和品牌经营,提高自主品牌的品质效益,提升自主品牌的赞誉度和认可度,真正的实现“中国创造”。

2.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正确认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相对弱小,资金吸纳力弱,产品档次低廉,形式单一化,没有形成自己的自主品牌优势,致使大多数民营企业长久以来无法打入国际市场,因而在国际化过程中不熟悉国外市场的社会大环境,对相关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灵敏度低,所以,不能够及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民营企业投资的不能够从长远发展考虑的行为,使得其不能及时抓住机遇,错过发展的好时机。这导致民营企业在国际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诸多突发因素和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不能够正确找准目标市场,定好自己的位置,难以准确选择投资方向,最终导致其自身国际化进程十分缓慢。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在我国的国家制度中,还是存在着相当多的制约民营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因素,比如审批中的区里集中、程序繁琐、进程缓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对机遇的及时把握。此外,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银行贷款、营业范围等方面遭受的国家的不公平对待进一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我国的民营企业集群总体来说是自发产生的,但是在形成之初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产业集群的布局不合理,集群技术水平低、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进一步弱化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视野。

三、我国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的战略

1.实施国际市场战略。民营企业要怎么样寻找正确的的国际市场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不可避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温州的康奈,在世界范围内设立自己的营销网点,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是一种正确的发展选择。当然,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希望能够在国际生产经营的产业应链中占据自己的位置,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路径。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来打入国际市场,民营企业都是要深入分析国际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好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定位,实行区域、资源等各类因素相结合的符合多式市场发展策略。这样才能做到有计划的开拓国际市场,切实的保证自主品牌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和提高抗风险能力。

2.实施国际资源战略。随着生产资源的日益匮乏,制约着我们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我们不得不主动思考:我国民营企业长久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需要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现在的真实状况是我国缺少哪种资源,需求哪种资源,国际市场上相应的资源就涨价。如何最大限度的打破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资源匮乏的局面,是需要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化民营企业制定详细、可行的全球化资源战略并最大化的贯彻实施,站在国际公司的角度来考虑资源的源头问题,在世界范围寻找资源供给基地和建立细致、完善的资源开发供应保障体系。要学习和借鉴国际顶尖企业的资源策略,到国外特别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建立分企业,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开发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固定的资源补给和供给渠道,避免在突发状况上处处受制于人。

参考文献:

[1]阿瑟.汤姆森・斯迪克兰德.战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常婕.中小企业发展思路分析[J].经济论坛,2006(06).

篇7

关键词:服务贸易 服务质量 战略

服务贸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贸易领域,且发展速度迅速。1980—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7上升到近1/5。另据世界银行预测,至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将可为发展中成员创造60000万亿美元的市场,这一市场将是全球货物贸易自由化所能创造的市场价值的4倍。服务贸易已占整个国际贸易的1/4。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只要二三十年时间,服务贸易就会与货物贸易并驾齐驱。服务贸易广阔的发展前景预示着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方向,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鼓励本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所占比重始终在70%以上,而且从竞争力看,也均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6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了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50%左右。

我国当前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3%左右,并且处于逆差地位。就连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服务业发展相对领先的上海,也未能实现服务贸易的顺差。这与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1/3的比重相距甚远。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失调,一旦货物贸易顺差缩小或产生逆差,而服务业出口又落后的话,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加入WTO以后,服务贸易的逆差可能还要加剧,因为大量国外公司正在进入我国。实际上,在WTO规则下,不仅外国公司有进入我国市场的权利,而且我国的服务业也可以进入国外的市场。目前,国内大多数服务行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最关键的是服务质量水平较低。由于服务质量是服务业成功的关键,本文将就服务国际化的质量战略进行初步探讨。

国际化服务与服务质量的关系

随着服务公司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成功的关键。国际化服务公司的早期研究没有涉及国际市场的服务质量以及国外市场的进入方式和服务质量之间的联系。自从Parasuraman等学者提出SERVQUAL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服务的最终接受者来评估国内市场的服务质量,但对商业或商业市场的服务质量研究很少。

服务质量产生于提供者与顾客的关系中。买卖双方都是活跃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他们对服务的要求和标准有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者和顾客通过商业关系得到对方的要求和服务感受。从而提供者可以根据对方反馈的信息改进服务和提供新的服务。

服务的特征如无形性和排他性影响了买卖双方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甚至在消费以后服务的质量仍然难以判断。因此,从某种角度讲,稳定的关系减少了服务购买过程的信息交换需求,也为交换机密信息提供了条件。这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必须同顾客接触以形成服务质量。

一般而言,公司通过几种方式交换资源、资金、信息、知识、产品和服务。接近商业关系提供的这些资源为发展服务质量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购买者传递关于他们要求和需求的知识给提供者,提供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决定服务的传递、时效性和渠道。在国际市场上,这些信息还应该包括政府管制和购买者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公司的投资和对环境的适应,这种投资和适应在国际市场上是重要的,因为地理位置的距离、管理的环境、文化价值、规则和管制,可能使服务和感受到的服务差距很大。同有形产品相比,让服务产品适应国际市场更加困难。在国际市场上,因为文化、语言和商业传统的不同使传统面对面的交流对建立商业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转贴于

Mattsson(1985)认为在交换中存在两种关系: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垂直关系代表销售者和顾客之间的交流,可以定义为顾客关系;水平关系指一个公司和同行业的其它公司的交流,可以定义为“工业关系”。为保持和海外顾客的联系,公司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同这些顾客接触。通过接触公司可以知道国外的文化和特殊的观念和价值。Inkpen and Beamish(1997)研究表明,公司的国外业务模式同其表现正相关。海外市场的存在使公司有机会了解海外顾客的需求并且配置资源以满足这种需求。Carman and Langeard(1980)认为和制造业相比,为适应国外传统和文化,服务业需要做更多的改变和适应。供应服务需要对外国人的口味、购买习惯、消费偏好等做更深的理解和适应。在国外市场的存在使得公司更容易了解分销渠道的适用性。公司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存在有以下形式:海外子公司(独资,控股或参股)和海外合作协议(战略联盟)。

从组织结构学看,建立子公司是控制的最高模式,而合作协议是最低形式。考察制造业的全球化可以知道,因为公司控制的资源较少,早期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一般是出口或战略合作。逐渐的公司控制了较多的资源,开始采取高风险,高控制的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如控股或全资子公司。Carman and Langeard(1980)认为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全球化存在更高的风险。甚至有学者认为服务的出口经常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因为服务产品和消费是不可分的,为了解国外的经营环境,公司必须完全进入海外市场,避免的方法之一是同其它的服务公司建立合作。研究表明,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子公司或合作协议对公司积累服务经验有正面影响。

服务贸易国际化战略分析

虽然我国当前服务贸易面临种种挑战,仍有一些企业正在积极的进入国际市场和国际同类服务企业竞争。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857.7亿美元(不含政府服务),其中进口457.3亿美元,出口400.4亿美元。但由于中国服务贸易起步晚、起点低,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在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偏低;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体,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并呈现扩大趋势;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占主导地位。为提高国际服务贸易质量,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建议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产品进入目标市场前研究该国家或者地区的传统与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适应国外消费者的传统和文化,不仅仅是无形的服务需要做改变和适应,具体的服务商品也需要为适应消费者而有所改变。玩具、服装贸易的实例说明了这种变化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成败。

篇8

国际化初期阶段:在国际化初期,石油企业以资源为导向,积极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合作项目,以在海外占有石油资源、建立完善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为目标。同时,由于我国加入WTO 贸易组织,国内石油市场的开放使得国外石油企业也大量涌入,我国石油企业需要对国内下游市场加强销售力度,保证有一个很好的国内市场环境来支持企业的国际化。

国际化成长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积累,我国石油企业在上游油气资源占有、勘探技术方面已具有一定基础,逐步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并开始向石油产业中游的炼化和工程技术服务发展,同时积极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积累客户,为第三阶段做完全的准备。

全球化经营阶段:在该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和国际竞争经验,此时石油企业应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利用石油的资本性和市场性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化经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竞争,希望能成为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对石油价格体系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国际石油巨头。

2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

针对石油企业国际化三个阶段的特点,我国石油企业可以分别采取以下对策推进企业国际化道路。

2.1 国际化初级阶段战略措施

在该阶段石油企业初涉国际市场,国际化经验呈空白状态,因此在该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应对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风险。

(1)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时间较短,经验不足,仅依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建立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利于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提升竞争能力。

(2)加大市场研究力度。国际化初期,面对繁多的石油市场,我国石油企业不免眼花缭乱,无从选择。通过市场调研,细分国际市场,确定进入各个市场的方式和时间尤为重要。目标市场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决定了我国油企对外投资的成本和风险。环境恶劣的地区,大大增加开发难度,提高作业成本;而基础设施建设好的国家势必会降低开发成本。因此,我国在国际化初期阶段应选择地理环境相对较好,与我国有良好外交关系的的周边国家进行开发。

2.2 国际化成长阶段战略措施

(1)实施企业重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际化成长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外油气田运营系统。我国石油产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重组,但是由于改革并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企业制度依旧不完善。因此,我国石油企业需要进一步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在重组中保持发展活力。

(2)提升石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油企长期垄断经营,管理者缺乏创新的积极性,炼油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油品质量与进口成品油相比技术质量标准低。再加上我国石油企业研发机构少,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常年处于模仿与跟随国际石油巨头的状态。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石油大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 进一步完善石油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球化经营阶段打下基础。

(3)占据国外石油行业下游油品销售市场。国外石油巨头在融入我国石油市场时,通过与国有石油石化公司合作,布局国内成品油零售网络;收购民营加油站,建设油品独资公司;进入成品油批发领域,获得成品油批发资格三种方式渗透到我国石油产业下游市场。我国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加入国外石油下游市场,但要注意做好市场细分策略、产品策略及推广策略。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解决人员臃肿的问题,还可以吸引和开发人才,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2.3 全球化经营阶段战略措施

(1)石油产业一体化战略。在这一阶段,我国石油企业就是要通过一体化战略实现资源的全球整合。一体化战略包括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即指国际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通过产权买卖、招投标、拍卖等形式将本国的资源勘探开发权或者本国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权出卖。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我国石油企业资本得以实现国际营运整合,实现企业国际多元化。纵向一体化又分为前向和后向一体化。采取纵向一体化经营的石油公司,能更好的平衡和处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能更好的缓冲石油产业不景气时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实施一体化经营,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国内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也是石油企业全球化经营阶段的目标和途径。

(2)建立国内国际战略联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伙伴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石油企业单独与发达国家石油巨头进行竞争,失败风险较大。但我国石油三大企业所有制结构相似,都怀揣为祖国献上石油的赤子之心,完全可以建立国内战略联盟。建立三大石油企业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避免自相残杀,另一方面还很好的进行优势互补,利于三大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避免因力量不足而错失良机。这一国内联盟的建立,使得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统一,但是这一联盟的成败还需要国家做好协调管理的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