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0:07: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创新市场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品牌合作 模式 经济效应
一、企业之间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
企业品牌合作的经济效应是指企业由于合作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品牌合作能带来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有品牌合作的动机。经济效应是导致企业进行品牌合作的根本原因。
1.品牌合作的规模经济效应。品牌合作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企业品牌合作的规模扩大而导致产品销售成本下降、销售量增大、收益上升的现象。从理论上说,规模经济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品牌规模经济效应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1)品牌资源之间的的相互补充性。每个品牌都有其特定的市场、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等。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资源。品牌之间的互动传播,可以很好地利用合作方的通路向对方客户群体渗透本品牌的信息。
(2)消费群体之间的相对一致性。品牌双方是否具备相同的消费群体是决定合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消费群体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产品必须是相关产品。只要存在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两类非相关产品也能进行品牌合作。
(3)消费者利益的合理性。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占据绝对主导的今天。品牌的合作都会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并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各项策略。
2.品牌合作的范围带来的经济效应。企业在追求范围经济效应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最好能经营与本企业核心产品有关联的其他产品。品牌合作伙伴可以为多样化经营企业提供管理上、资源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弥补它在范围经济经营中品牌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品牌合作企业互补的核心竞争力为开拓新市场提供了能力上的支持。企业必须通过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或超越技术创新的跃进曲线,才能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品牌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的巨大不确定性,而且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快地生产出新的产品、进入新的领域。
(2)品牌合作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企业在获取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技术和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单个企业在发展时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依靠品牌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同时品牌合作也可以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门槛。
3.品牌合作的知识经济效应。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但不会随着使用过程消耗掉,相反它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在使用扩散过程中,它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增加和扩展。如今企业竞争致胜的关键不在于它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在于它拥有的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品牌合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品牌知识,知识经济效应已成为企业品牌合作的主要效益源泉。导致知识经济效应的原因如下:
(1)品牌知识含量增加。企业品牌资源的联合,使联盟企业的知识含量增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前景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企业战略决策水平。实施品牌合作,可以有效地聚集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智力资源优势,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被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程度。
(2)品牌能力提升。一个品牌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由于每个企业的能力不同,通过知识联盟的扩展能力和转换能力。企业间相互学习,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从而提升各自的能力和技能。即使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也要建立知识联盟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因为它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
(3)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当代的科学技术已是各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如自动化技术就是由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机械技术相融合产生的,如今许多新兴产业更是不同行业技术的结晶。
二、企业之间的品牌合作模式
在战略生态环境下,品牌联盟或品牌合作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合作营销策略。品牌合作的条件之一就是目标市场一致,但由于合作双方的现有消费群体的关系以及品牌关系上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品牌互动、品牌拖带、品牌强化三种不同的模式。
1.品牌之间互动模式。品牌互动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品牌合作,互相利用对方品牌资源,通过交换消费群体,扩大各自消费群体的一种策略。
2.品牌之间拖带模式。品牌拖带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其中一家为在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另一家为弱势品牌,由于有相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合作,弱势品牌借助强势品牌来提高品牌影响力,强势品牌通过弱势品牌做出的利益让步强化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的一种策略。
3.品牌之间的强化模式。品牌强化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品牌地位相当的企业为了扩大消费群体,提高现有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和品牌美誉度,保持目前各自市场地位的一种品牌合作策略。
三、总结
在现代经济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在选择品牌合作时不能盲目,需注意品牌合作具有两面性。要做到克服它的负面效应,发挥积极效应.最后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慎重的选择合作伙伴,实现利益最大化。
2.消除合作.中的产生的隔阂,创新企业文化,形成核心价值观。
3.提高自身能力,争取独立面对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4.赢得合作企业的信任,实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照翔.营销策略[J]经营天地,2006,(4)
[2]宁昌会.品牌联合的前置因素和溢出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6,(6)
[3]张勇,丁惠.中国质量与品牌[J]经营天地,2006,(8)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关键词] 大公司 风险投资 动机分析
公司风险投资是指有明确的主营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进行的风险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时往往强调的是非财务性的目标,只有约四分之一是纯粹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标的,其他的都是非财务性目标或是多重目标。这与普通风险投资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别,普通风险投资的动机是获取财务收益。
一、财务收益动机
公司风险投资首先出现在美国。在普通风险投资的巨大成功吸引下,很多知名大公司进行了投资,如施乐和戴尔等。西方学者Gompers和Lerner对公司风险投资及业绩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公司风险投资可以与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样取得成功,公司风险投资能从当前主营业务互补性行业中获取较好的收益。Place和Park对欧盟、东南亚及北美95个公司风险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发现普通风险投资与大公司风险投资在业绩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从这些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公司风险投资与普通风险投资一样可以取得较好的财务收益。
二、战略导向动机
公司进行风险投资寻求直接的财务收益,间接实现其战略利益。这些战略利益长期内会抵消短期财务收益的损失,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风险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特许经营或收购获取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战略导向视角下公司风险投资动机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
公司风险投资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从内部向外部的转移。Grilichesf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技术创新与最终专利创新,发现内部技术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只起了部分的作用。Dushintsky和Lenox分析了对新创业企业的权益投资,认为公司风险投资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公司也认识到以风险投资的方式作为一种外部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将公司风险投资视为内部研发的延伸和补充。如思科公司,为了维持网络技术的优势,从1993年开始就不断的进行风险投资,至2000年8月,该公司风险投资总规模达130亿美元(投资、市值和现金)。近两年为了和Notel 在光纤行业一争高下,更是连续斥巨资投资或并购相关的风险注资公司。
2.期权构造
(1)购并期权。公司风险投资不仅可以为母公司提供潜在的关键技术、技术许可,甚至可为后期并购做好准备,包括股权准备、技术淮备、管理准备、乃至企业文化的协调,使并购后的协同与整合高效顺利。例如微软在将自己从软件业延伸至网络软件供应和服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目前,全球化导致的初创公司在海外市场对大公司的依赖强化了这种趋势。
(2)进入新市场期权。大公司风险投资也是公司培育新的优质资产,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战略工具。公司风险投资可以促使公司迅速进入高科技领域或实现业务结构多样化。如IBM风险并购了莲花公司,进军软件产业。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借风险投资实现多元化。我国申能集团与申能股份共同出资成立申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希望籍此培育新的优质资产,从而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实现高成长。
(3)长期期权。一些公司将风险投资视为一种长期期权。如摩托罗拉公司的风险投资投放在一些自己公司并不涉及但有潜在重大技术突破和崭新市场前景的初创公司中,这可以让摩托罗拉在没有过多约束的前提下多一种机会和选择。相比之下,生物技术和药品行业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强生更是用心良苦。
3.战略盟友关系
一些公司进行风险投资旨在加强策略联盟,稳固价值链的上下游。通过投资与母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或者第三方企业,利用这些新创企业来促进公司的主营业务的发展。如戴尔投资韩国的三星以确保自身所需元器件供应,旗下的戴尔基金不仅强化公司产品和服务也提升其直销模式。IBM也通过设备租赁计划支持初创公司,希望这些初创公司能成为自己的消费者或者技术伙伴。惠普公司热衷于投资能够购买其新产品或服务的小公司,以建立一个以惠普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心的公司网络。
4.企业家精神
一些公司希望借助风险投资刺激和保持其创新机制和企业家精神。公司风险投资可以改善母公司研发效率,促进母公司的技术创新。在研发机构内部采取创业投资形式来管理研发项目可以保留创新人才,激励创新。如壳牌公司的创业投资机构,使用壳牌公司技术部门预算中的10%选取技术部门中的一部分项目以创业投资形式运作,在2002年实现了32个技术的商业化,极大的改善了公司的研发效率。AT&T则希望能通过创业投资解决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和机制老化问题。
5.资源利用
公司风险投资可以将母公司内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商业化。大公司研究能力很强,很多研究成果与主营业务关系不密切,没有被充分利用。公司风险投资可以通过创业投资将这些研究成果推向市场、最后通过创业投资的退出而获得财务上的收益。如朗讯公司评估了400个项目,建立了35个创业企业,吸引了外部3.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英国电信在2001年评估了330个项目,完成了4个项目,收获了3千万美元。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姜彦福等:大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动因和机制探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l期
关键词:经济竞争;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2-0114-02
一、科技创新的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的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关键也取决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可以说,谁在科技进步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把握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它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而提出,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差、成本高、效益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国民经济目前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使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显著提高,必须切实加速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使产品性能提高、降低制造成本、功能增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简单的说,科技创新就是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拓生产新领域,开发高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新市场,取得新效益。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研究、一种新技术的应用,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都是从最基本研究开始,然后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的途径
那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在思想上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不但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研究和实践,而且还要解放思想,要有敢于冒险、敢于面对失败的决心。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进一步增强创新的勇气,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创新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创新都能够得到尊重、认可和应用。要进一步激励大家拓宽眼界、增强胆识,积极主动地投入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
(二)积极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科技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谁拥有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高水平的发展优势。要做到引进人才有方法,培养人才有政策,使用人才有机制。科技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要不断培养科技人才学习科技及专业知识,这是企业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的需要,要结合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和研究课题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与专业院校、同行业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要加大科研资金和科研设备的投入,从物质上支持科技创新
企业要坚持科技兴企方针,舍得投入,敢于投入,加快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针对企业实际运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加大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四)要掌握科学的科技创新方法,走科技创新的捷径,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1.要更注重原始性创新,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重。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单纯的引进技术而不创新,就会使只企业的命脉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陷入“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而单纯的进行自主创新,而不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和新技术,则相当于闭门造车,即使有创新也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各国的技术壁垒和保护,每个企业都要树立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成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同时把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坚持把以“高精尖”工程技术及产品为主,常规技术和产品为辅的并行开发策略进行科技创新,并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准则把企业相关技术及产品做大做精做强。
2.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建立自主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
3.要建立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为基础的创新体系。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拓宽广度和深度,提高水平和档次。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研发中心,借助外力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要创新思路、拓宽渠道,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多样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要制定和建立与创新体系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以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以科技管理措施作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实施科技成果考核奖励制度,以成果定奖励,以贡献论英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把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的利益与科研成果挂钩,做到奖罚并施。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加快企业经济的增长
无论是任何形式的科技创新,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科研成果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转化成生产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步伐,就必须建立科技项目推广组织,以市场为中心,推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要建立健全产品推广服务体系,搞好产品推广的全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发展;要不断更新科技信息系统,通过举行科技成果展示会、产品推介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力宣传科技成果。
三、结语
关键词: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的企业。本文对“创新型”的界定为有新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能力,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等开发、推广和应用能力,有新商业模式创造和实施能力。我国12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国家贡献了超过50%的创新成果,涉及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我国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托举起来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要走出危机的阴影必须立足于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必须立足于经济转型,而经济转型离不开民间投资的启动和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融资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融资结构优化是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尝试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分析。
二、相关理论回顾与评析
按研究方式划分,企业融资理论大体可分为三个体系:以杜兰特为主的早期企业融资理论学派、以MM理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学派和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承接杜兰特等人的观点形成两个主要分支:税差学派(主要研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税之间的税差与企业融资结构的关系)和破产成本学派(主要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问题),这两个分支又归结为以梅耶斯等人为代表的平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各种税收收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问题)。新资本结构理论出现于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非对称信息理论研究的发展,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新优序理论、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
上述融资结构理论尽管分析视角有较大差别,但暗含着共同的假设前提:研究对象为成熟企业。成熟企业未来现金流可预期且相对稳定,有可预期的公司治理结构、信息传导机制、激励机制等,可以作为企业融资决策的依据。融资结构分析的出发点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融资结构分析的路径为寻求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的最优均衡点。一般分析路径为:企业拟订若干方案,分别计算出各方案的投资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率及风险水平,选择收益率大于加权平均成本率的方案,相同加权平均成本率下风险水平最低的方案或相同风险水平下加权平均成本率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根据财务杠杆原理计算各融资方案的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的最优均衡点,以确定企业最优融资结构。
三、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一)融资假设条件
1、严重的信息非均衡与信息不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常较外部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推广前景的内部信息(外部投资者很难清楚了解),对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倾向于内部融资,而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则倾向于外部融资。信息非均衡条件下,作为博弈对象的投资者可预见外部融资项目一般风险较高,因此倾向于不向该项目投资。信息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对项目未来盈利水平并没有相对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优势。
2、风险水平高。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普遍高于传统企业,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完善,未来盈利能力的高度不确定导致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外部投资者都难以有效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二个层面的风险主要源于严重的信息非均衡。不对称的风险收益关系更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3、对企业控制权有强烈的偏好。创新具有连贯性,依赖于有效的内部控制保障实施。研发管理团队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决策和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企业与外部投资人对未来风险、收益的预期不一致时,分散企业控制权将导致内部协调成本大幅度提高,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效率,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二)融资特征。与传统企业相比,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以下特征:
1、重视现金和现金流。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的开发、推广,新商业模式的创造和实施通常以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为先导,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较传统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更高。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外部投资者更加注重项目建成后的净现金流和项目本身的资产能否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更加关注项目及企业的未来收益而非目前的资信状况。
2、对融资时机和时间敏感度高。创新型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市场垄断地位,对市场变化敏感度高,融资需求时效性强,最佳融资时机变化快,关键资金需求时间短,资金需求量往往呈现震荡性变动。
3、注重创造长期最大价值。创新型中小企业通常将财务目标设定为创造长期战略价值,并以牺牲短期收入为代价。
(三)融资结构优化分析的逻辑起点。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给定投资机会时,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确定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它以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组合比例作为融资结构优化的核心问题,认为该比例直接决定企业的财务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控制权结构,并成为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控制手段。
然而,独特的融资特征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分析范式不同于传统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开发过程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尚未启动,投资收益率、平均成本率、风险水平难以测算,企业市场价值无法有效评估。传统的融资结构成本收益分析法因缺乏有效的计量工具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结论。
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一旦开发成功,其投资利润率将远远高于一般项目,并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能力及速度、新产品的技术独特性、新商业模式的市场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因此,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各种融资工具的成本收益,而应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化成功的速度,是企业能够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快速整合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分析应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化成功的概率为研究的出发点。
(四)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分析。企业能力理论定义融资结构优化为企业通过成功融入非同质资本经初始产权重组完成资源优化整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融资结构优化实质上是对上述过程的管理调控,其核心要素为:资本的非同质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分析的路径可表述为:资本市场融入非同质资本初始产权优化重组构建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权结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持续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战略目标。
1、从资本市场融入具有互补性、先进性、相容性的非同质资本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化成功的前提。资本所有权代表着非同质的企业资源要素。创新型中小企业原有股权代表的资源要素为无形资产(技术与创新能力),资本市场的风险资本股权代表的资源要素为资金和风险管理经验,两者具有突出的非同质性。为促进资源有效整合,非同质资本还需具备“互补性”、“先进性”和“相容性”。“互补性”是指风险资本的附加价值(如风险管理经验、市场咨询等)与企业技术优势及原有治理结构形成互补。“先进性”是指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各自代表的资源要素在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容性”是指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的经营战略、价值观及文化的相容或能有效沟通(如都拥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背叛、专家至上及敢于冒险的价值取向)。融入资本的相容性是构建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权结构的基础。
2、产权清晰和未来利益分享主体确定是融资结构优化的保障。风险资本有效融入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本保障是产权清晰。如果创新型中小企业或风险资本的产权不清晰,引入风险资本后,产权重组和资源优化整合的难度和进度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过高的内部调控成本将直接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产生的高风险也要求企业未来利益分享主体相对确定。因此,严格界定企业未来利益分享主体,有利于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内部控制权结构,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3、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是融资结构优化的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为顾客提供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特殊价值、附加价值的能力。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的核心不仅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于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必须依赖一个有效的过程管理体系创造出来。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融资引入资金及科学管理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经整合形成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权结构和高效的过程管理体系,按照过程管理程序实施企业动态控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持续竞争力,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4、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是融资结构优化的目标。这里衡量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未采用传统财务管理中比较分析融资方案的平均成本率和收益率等基本分析工具,而是考察创新型中小企业与风险资本能否发挥各自资源功能优势、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保持密切合作与有效共同控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
(作者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工业经济;结合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社会需求、社会制度、人才环境,是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外部环境
社会需求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是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一方面,社会需求促进科技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但如果社会制度、文化环境不利于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能积极吸纳新技术,科技与经济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政策、法制、税收、财政、金融等多种途径进行必要的干预。
人才环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保障力量。不同技术时代对人才的标准要求不同。工业时代,技术人员是技能型的机器操作者;信息时代,技术人员要求具有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我国科技人才大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主要瓶颈。
二、优化科技开发系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环节
1.科研人员要有市场意识,课题项目的选择、开发以社会的有效需求为基点。我国科技人员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淡薄,再加上长期实行科研与经济彼此分离的单一计划体制,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脱节,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这种短期行为在高校比较明显,高校偏重的是申请项目—获得上级拨款—鉴定—出成果,很少关心成果转化是否有市场,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动力。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机构要增强市场意识,树立全要素(包括金融、证券、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商品市场观念。
2.科研单位内部的管理机制要促进科技面向经济,加大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系,改革科研单位内部的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技术产品。目前有科研—开发—生产一体化模式、技工贸结合模式、企业自主开发模式、产学研模式、科技攻关模式等。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研评价以或出版专著为主,与社会经济体系相脱节,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应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考虑科技成果对社会的经济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3.信息时代要求科研单位具有有机的网络状的组织管理模式,解决当前科研机构过多过滥低水平重复、与生产脱节等问题,降低重复科研成本,提高科技成果水平。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科研机构,力求建立一支适应中国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研队伍。
三、政府对于促进科技与工业经济紧密结合的引导意义
1.自觉主动选择科技重点,能对经济发展方向起引领和促进作用。德国目前在低碳技术和传统产业低碳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很长时间,德政府和民间都将相关技术领域选做其科技重点。
2.政府在技术交易平台、创新市场框架建设,在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在创新联盟组建等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要搭建市场平台,激活市场机制,以促进技术成果迅速、高效产业化;创新技术和产业集群培育,要通过资格管理和资金扶助,形成示范效应;创新联盟组建,则应瞄准需要动员全国产业界、科研界和政府共同参与的重点、难点科研领域,恰当组建精英联盟,以政府资金带动产业界投入,形成全国家的研究开发合力,力争在这些高难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3.应重视帮扶创新企业启动和中小企业创新。应从信息、法律、资金、政策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创新企业启动和中小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工业经济紧密结合
1.必须不断改革科技和经济体制,一方面科技体制改革要有利于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科技进步,使二者相匹配。第一,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对科技需求的内动力。第二,企业要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形式,提高企业人员的科技素质;还要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联系,加快人才的双向流动,以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网络成为获得技术信息的一种工具,在企业内部建立网络状的有机的企业组织形式,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科技网是实现科技成果对接的关键。但目前能够充分利用科技网的企业并不多。企业必须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外部信息资源,才能提升自身的科技素质。
3.科技成果作为知识性的商品,需要技术供给方有中试环节、技术市场、中介技术评估体系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技术评估主要是对技术成果应用市场前景、信息价值、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的评价。中试环节使科技成果成熟、稳定,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中试环节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投入结构比例失调。发达国家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用于实验、中试放大和工业化三阶段的资金比例大致为1:10:100,我国平均水平为1:0.7:100,用于中试阶段的资金明显不足,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4.由于科技成果的高风险性,只有加大风险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规避风险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科技与经济相连接的中间系统有效调控科技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才能使开发机构的技术引力和企业的需求拉力不断地实现更高层次的动态均衡,才能有力地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潘忠颖.把握发展新机遇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12-1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但近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其中主要的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多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和门槛,促进它们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融资途径不畅通从内源融资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不尽人意。一是中小企业分配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二是自有资金来源有限,资金难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外源融资来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资本市场公开融资和私募融资等三种渠道。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方面并不畅通,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
(二)融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1)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内部资金比率”普遍偏高,而且在外源性融资中,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2)在以银行借款为主渠道的融资方面,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担保贷款为主;3)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高成本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差,经营状况不佳,导致金融机构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风险,通常会增加许多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提高融资成本。
(二)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抓大放小”的政策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
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中小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加大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在融资时还要做到积极还债、适度负债、按需负债。
二是中小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
1、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或联盟。协会或联盟内的中小企业加强互助合作,这样,某些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则可以在协会或联盟内得到解决。
2、加大兼并与联营、合资的力度。中小企业应积极进行联营或合资,通过与实力雄厚的企业联营可以解决其自身的资金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外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应继续拓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鼓励银行丰富贷款品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二是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评级制度,以信用等级作为判断贷款信用可信度的标准。同时必须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新市场,适当降低新市场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门槛。
四是建立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对非公有企业一视同仁,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投入力度。
(三)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实行减税、贴息、补贴等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针对中小型企业量大面广,布局分散的特点,政府实行分类指导,鼓励优胜劣汰,采取适者生存的竞争性措施。对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优先扶持。
(四)针对中小企业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制定不同的融资策略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融资策略,防止企业因融资不慎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1)创业期。可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
(2)成长期。企业可着手在资本市场上寻求资金的支持。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很高,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降低借贷的门槛。
(3)成熟期。要思考战略投资的问题。由于原有的业务已经发展成熟,而新业务还没有为企业贡献利润,此时企业的赢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阶段的企业获取发展资源时,尽量使用自有资金。
(4)扩张期或衰退期。通过制度创新,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改革形式及新的管理方法。
合理地进行投资,并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就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 要 装备制造企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设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其整体能力和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装备制造 竞争 技术
一、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搬迁改造、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制上市的十年发展,成为重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紧抓机遇,大力实施“三改一加强”,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营规模、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机制体制以及综合实力和地位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实现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重大转变。
但是从根本上看,大连华锐重工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不够强,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产业转型和国际化发展,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内涵式增长不足,与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主要核心技术还依赖国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滞后;重大装备国产化不强;制约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问题,必须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
(一)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不仅能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这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坚持技术创新,是企业解决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使命
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通过自主创新,锻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内外部优势资源向东北地区增值流动,建立起一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构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平台,带动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的快速繁荣。华锐重工作为我国重机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获得了国家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性机遇,更肩负着站在中国装备制造发展的角度和站在民族工业振兴的角度,解决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历史性使命。企业必须要以重大装备国产化为己任,用战略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低层次的生产要素累加向高附加值发展,从传统机械产品向与新技术与机械产品结合发展,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内涵和主要做法
大连华锐重工始终把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构建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牵引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式”的升级和战略性新产业的拓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设计技术、核心零部件批量化制造能力和工程成套能力;依托风力发电设备、TBM/盾构机、大型船用曲轴等新拓展项目,本着“引进一个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开发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原则,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型人才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引智工作;依托产品开发,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锐意实施自主创新,填补国内空白;加强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构筑产品设计“三化”、研发数字化、试验科学化、工艺规范化等“四大”技术平台并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三室、三所”(机械传动实验室、电气自动化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焊接技术研究所、热工技术研究所、硬面技术研究所)。
二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工艺制造水平。出资引进具有国际当代先进水平技术,并新增大型减速机试验台、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建设了风电增速机、偏航系统、轮毂、主框架、控制系统五大部件和总装调试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线,建成了国家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研制基地;在泉水基地填海6万平方米,新建厂房1.6万平方米,购置曲轴精加工车床、数控龙门铣床、数控曲拐立式车床等设备45台套,形成曲轴批量化生产能力;对泉水基地实施改造,新增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新增了数控滚齿机、数控插齿机、数控磨齿机、弧齿锥齿轮刮齿机、试验台、焊接机、运输设备等近50台关键设备;在大连开发区“双D”港新建了偏航偏桨批量化研制基地,新增了数控磨床、磨齿机、滚齿机、数控滚齿机生产线等共近60台先进设备;通过华锐铸钢上市融资渠道,投资建设大型水电铸件设备制造基地,将为公司快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三是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提高企业组织经济能力。重点是将产品铸锻件、一般零部件等技术含量低的部件采取社会化协作,改进和淘汰一般性技术和低水平铆焊、粗加工工序,而企业自身从事大型结构件生产、关键件机械加工、产品装备和整机发运。
(二)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
大连华锐重工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中,始终围绕产品结构和新产品开发,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企业成功的走上了发展型良性运行轨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企业运行效率明显提高,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市场瞬息万变,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刷新,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及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迟早会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公司高层的目光时刻停留在市场变化、竞争对手的身上,解放思想,超前思维,随势而动,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提高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打造热加工能力,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重组搬迁后,大连华锐重工的热加工能力,通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规模和能力上并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与企业的整体发展不相匹配。因此,从2006年开始,企业从整体发展角度提出大力发展热加工能力,对下属子公司铸钢公司进行扩容,调整产品结构,由内配套和小型铸钢件,重点发展大型铸钢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市场由传统的重机市场向电站市场方向转变,经过几年发展,公司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的大型铸件等铸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已通过自主努力完全掌握,在国内水轮机和蒸汽的汽缸铸造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2.发展有市场前景、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差异化、专业化、快回报”的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品,发展有市场前景、大型、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产品从单一的传统重机市场、起重市场向电力等拓展性市场、替代进口市场进行重大调整转变。重点在传统优势产品上进行升级换代,集中发展“港口机械、冶金机械及起重机、散料装卸机械”等传统主导拳头产品,加速发展以电控减速机为代表的控制和传动核心零部件产业。通过对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保证了企业在传统产品领域、在更新、更高的市场竞争平台上取得竞争优势。
一是从单机向成套方向发展。重机行业的传统生产模式是单件小批的生产组织,而从国外的同行企业发展阶段以及国内重机行业的企业不断扩大的能力来看,工程成套、机电液一体的项目成套将是发展方向。公司在重组时就提出产品要由单机生产向工程成套、项目成套总包方向转变,并因此在泉水基地设置了三大事业部,定位为成套产品的生产、总装和发运基地。公司承包了大连粮食储运码头“北良港”项目,马迹山港30万吨矿石码头、秦皇岛港煤四期和煤五期工程、山东莱钢1500热轧机电液系统集成、内蒙古亿利电石炉项目等重大工程成套总承包项目,企业的工程总包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是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发展高精零部件市场。冶金机械的整机产品一直是大连华锐重工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但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企业在巩固整机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冶金机械的高精零部件市场,发展轧辊、特焊辊、高效连铸结晶器、扇形段等冶金用特殊零部件专业化、规模化的制造能力,向全球配套方向发展。
三是发展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大连华锐重工在不断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和结构升级的同时,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国家的振兴装备制造业意见》中提出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以积极拓展“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大连华锐重工重点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泉水某地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港口机械产业、隧道掘进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风力发电、船用曲轴等高新产业,在满足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由传统的重机企业向装备制造“大通用”的制造中心方向转变。
(三)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从课题选择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体系没建立包括技术及人才的引进、合作、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科级创新能力体系。大连华锐重工多年一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传统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速度。
三、装备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效果
大连华锐重工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以技术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强力支撑,发挥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综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依靠高端技术、高端制造和高端管理,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发展新路。
(一)技术工艺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三轮技术改造,形成了五大标志性能力:一是以占地面积2.28平方公里的“五大基地”为标志的持续扩充发展能力;二是以2座5000吨级码头、260吨门座起重机和28.4万平方米露天装配场地为标志的临海临港超大型产品总装发运能力;三是以5.5米数控龙门铣床等100余台大型数控加工设备为标志的大型产品机加工能力;四是以60吨电弧炉、100吨VOD炉、100吨LF炉和11米×13米热处理炉为标志的大型铸造和热处理能力;五是以磨齿机等几十台大型数控齿轮加工设备为标志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加工能力。这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传统主导产品实现升级换代
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采取“移花接木”等多种方式,研发出国内首套7.63米焦炉机械、世界最大的20000吨桥式起重机、国内最大的6000吨/小时装船机、12500吨/小时取料机、新型四车翻车机和莱钢1500毫米宽带热连轧机组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传统主导产品向大型成套、安全可靠、自动高效、环保低耗方向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