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0:07: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技和经济的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符合条件的企业多能取得匹配的科技项目经费。但随着国家对企业科技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在实际研发工作中此类经费的管理和会计核算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就科技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科技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靠创新,这对科技型企业尤为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因此针对不同企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国家通过项目贷款贴息、奖励、拨付配套资金、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进行扶持,其中以拨付配套经费方式较为为普遍。科技经费的投入提高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明显增强,在生产领域科技开发的积极性也增强,从而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化,然而企业在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种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企业科技经费财务管理现状
从目前科技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情况看,大部分单位财务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严格,使用开支比较合理,有独立的科技经费收支台账,对科技经费的拨入款项均能做到单独立账,明细分类清晰合理,经费使用审批手续齐全,财务的相关合同协议等资料完整。但也有不少问题出现,主要表现为:
1.重项目立项,轻项目管理
项目申报企业对立项时的工作非常重视,集中本企业力量,甚至寻求外部机构援助,力争获得国家扶持和享受优惠政策。但由于匆匆上马,导致在批复后的项目实施中出现分工不明确,工作计划变动频繁,造成项目启动迟缓,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
2.经费支出分配不够合理
有些企业在收到匹配扶持资金后,认为经费管理就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不再重视,常常出现支出超使用范畴,列支不规范不合理,甚至出现挤占挪用等问题。
(二)企业会计经费会计核算现状
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国家拨入专项资金的账务处理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对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不了解、不熟悉,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例如有的企业在收到经费时列入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补贴收入、其他收入等科目;有的虽入账正确却没有按项目不同分别核算;有的相关支出无明细科目归集,从而无法从会计资料中获悉经费的实际使用方向和支出情况,有的甚至在项目验收结束时经费专户还分文未动。
二、企业加强科技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建议
1.财务管理应加入到立项前的论证,完善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
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编制项目概算,财务人员也参与其中,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以从财务角度结合本企业财务情况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
科技活动具有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的需求也是复杂的,而且不同领域、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其经费预算需求都会不同,因此除明确管理费的提取比例外,其他预算科目不作固定数值或比例的限定,而是根据课题的性质灵活分配。
3.建立经费支出自查监督机制,提高全员管理意识及经费使用透明度
经费的支出与各个部门都密切联系,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应全员参与。既要结合政府项目管理中心的跟踪监督工作建立自查机制,贯彻合理支出、分工明确、控制进度及相关资料要完备的思想意识,又要充分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技经费财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防止挤占挪用等科技失信行为的发生。
三、规范企业科技经费会计核算的建议
根据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入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对于符合《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确认条件的则通过“递延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核算。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总结如下:
(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的核算
(1)购置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购置科研所需无形资产时的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2)其他研发费用核算
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核算。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费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而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情形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结余资金的处理
(1) 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的情形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2)按规定上交部分的核算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专项应付款―××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拨款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借:资本公积―拨款转入―××项目
贷:银行存款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收到政府非货币性资产或货币性资产且符合《准则》中的政府补助的确认原则时,分别按以下情况核算:
1.企业收到科研项目各级财政科技拨款时的核算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2.企业发生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时
(1)购置、摊销科研设备等固定资产或科研所需无形资产的核算
借:固定资产―××项目
无形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借:研发支出―××项目
贷: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
(2)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核算
按合同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核算。
借:研发支出―××项目―××费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针对研发项目是否形成无形资产,分别结转。
未形成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研发支出―××项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年末或项目完成时按照折旧或摊销额转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形成无形资产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资产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
形成无形资产后摊销的会计处理比照固定资产折旧。
3.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终止、撤消或项目未通过验收,收回部分或全部各级财政科技拨款的情形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营业外收入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银行存款
4.项目完成验收后结余资金的处理
(1)经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留单位继续使用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
(2)按规定上交部分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5.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的核算
对于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期间出售、转让用财政科技经费购置的设备、无形资产,应报省科技和财政管理部门批准,处理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
(1)处理所得资金大于资产净值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贷:银行存款
(2)处理所得资金小于资产净值的核算
借:递延收益―××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递延收益―××项目―××市、县配套
贷: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清理(营业外支出)
其他业务支出
6.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项目―省科技厅拨款
营业外收入-××项目―××市、县配套
企业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是国家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经费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中的会计核算,做到专款专用,使扶持资金与本企业配套资金统一口径和标准,可避免科技经费投入的重复统计现象,维护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既能够控制资金投向,又减少了投资风险,从而发挥科技经费的最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引导效应。
参考文献:
[1]张纯.关于加强我国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中国市场.2011年第39期(总第650期).
[2]雷晴霞.浅谈企业科技经费的使用管理现状和会计核算.大众科技.2008年第12期(总第112期).
[3]廖明军.权责发生制下科技经费之会计核算.财会月刊.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景观;校园景观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41-02
生态景观设计营造的是自然、文化、生命三者交融的环境,让园林景观不再是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对自然的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校园景观设计更要合理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实现景观美与绿地生态调节功能的全面融合。
1.景观生态学理论
1.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拥有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景观区,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是景观功能、过程与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性的语言。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形地表区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绿地,连片分布的森林等。
2.校园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景观生态多样化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通过维持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二是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黄河科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强调了“渗透”与“延伸”的概念。首先,对于景观环境,在保证各个斑块完整性,避免斑块破碎化的前提下,通过各个斑块的穿插与延伸使各种环境类型形成多重组合,在各个斑块的交界处增加环境类型的多样性。其次,将中心斑块通过绿色廊道及其水系向周边的组团渗透,增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使人文环境类型多样化。再次,在同类斑块的景观设计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突出重点,混合运用。
3.景观生态学在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斑块
斑块是区域景观体系构成中最常见、形态最多样化的景观,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黄河科技学院景观中的斑块主要由规则和不规则绿地、单独建筑或建筑群、人工硬质地面和水面等组成。如荷花池这个水面的斑块和信息楼之间的不规则的绿地斑块,自然式的规划,充分结合乔灌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群落,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斑块的生态意义在于:可以形成异质种群,并随生境的破碎化促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孤岛化”;斑块化是与各种生命形式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3.2景观廊道
廊道是区域景观整体中具有一定宽度并呈现线性形态特征的景观实体。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或者生境功能;物质传输功能;过滤或阻抑功能;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供给源或汇功能。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中的廊道主要有连通的水系、植被与道路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廊道景观以自然的状态伸展,可以分割空问,又可以联系空问。
3.3景观基质
在区域景观中,景观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生态作用。一般来说,基质由凹形边界将其他景观要素包围起来,在所包围的斑块密集区,基质之间相连的区域很窄。在整体上基质对景观动态具有控制作用。
3.4校园生态景观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主要构成是绿地、建筑物、道路和水体,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距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相邻度与分维数等指标均比较合理。校园绿色生态空间包括校园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和半自然植被及水体,通过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环节 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36-02
一、《经济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1.《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目前,我院的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财经类的学生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能够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财经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性质来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很难像自然科学课程那样通过精确的计算、严密的推导或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等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社会科学的“软科学”属性,既不能通过客观的计算答案或直观的技能标准评判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也很难通过一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因而大大增加了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经济学》的基础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程考核。
2.《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分析。《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对经济问题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寻找研究问题的入门钥匙。因此,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考核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需要运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程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才能相对准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二、《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与改革必要性
1.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过去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的考核制度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具体做法主要有:旷课、迟到、旱退扣若干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师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互相复印笔记和所圈重点题的答案,突击背上一两周就可以过关,有的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借助于考场“赌一把”――舞弊,甚至取得好成绩。而那些平时用功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同学,在考试成绩上与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拉不开距离,甚至在考试时由于突发因素(如生病等)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在评奖、评优、就业时的优势并不明显;不同教师出的期末考卷在题型、题量、考核知识点及其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人情分”,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2.新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要求有新的教学考核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与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大学课堂和教师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优势明显削弱,学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财经类专业统帅课程的《经济学》,依靠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动态,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三、建立“复合式一全程性一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设计
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全程性: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够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1.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40--50分,期末考试成绩60---50分;加分分值包括(学院学报开辟学生专栏,作为学生交流的窗口,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是学风(如旷课、迟到早退、抄袭、剽窃等),除按学校有关学生违纪违规条例规定的处罚外,扣减5~10分。
2.考核方法多元化。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1)平时考评方式主要有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与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问答题、调查报告等形式;讨论发言包括课堂讨论时学生之间问答、有组织自由讨论、分组或分班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与提问等形式;测验与考试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2)期末考试题型和组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题型的多元化是指每套试卷至少要设计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计算7种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组卷的多样化是指期末笔试命题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部分:统一命题是指本学期所有开课的班级考试的共同部分,从教研室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必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状况,分值占卷面分值60%~50%;机动命题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相机命题,考题应能考察不同的教学重点内容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及其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的情况,分值一般占卷面的40%~50%。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措施
作者简介:陆秋娥(1975-),女,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讲师,广西高新科技产业投融资研究中心、广西投资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投融资、保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5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39-03
产学研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是指我国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它是以加强学生素质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是指产学研合作的科学研究,它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由此看来,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是尤为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引起了我国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如何推进我国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是我国教学界所致力研究的热点课题。
一、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别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以广西市场为重要的导向,并以各大企业为主体来促进广西的现代化建设。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产学研合作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将产学研合作推进向前,并且将经济发展与科技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保证广西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广西地区的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地区内部的各大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通过对广西地区经济的最新统计可以看出,广西地区各本科院校试验以及研究发展的经费支出明显增多,本科院校所发表的科学技术性质的论文也明显增加,其中有许多经管方面的学术性论文申请并且获得了国家专利。由于产学研合作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广西地区的本科院校对产学研合作逐渐加大了重视程度,并且对产学研合作的环境进行了优化及创新。
二、广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产学研合作的思想不够开阔
在普遍认为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培养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必要性的同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对其客观性及其内涵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致,突出表现为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同于常规的生产实习,只是单纯的把产学研合作限定在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把其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上的突破还没有达成共识。在经济时代,对于地方学校来讲,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求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础、知识面较广、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所以,加强产学研合作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加强。但是有些高校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时,因为思想不够开阔,只是片面的强调专业对口,单纯的重视某一岗位的技能操作,没有真正地把培育学生能力和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忽视了教学计划的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价值观严重的受到限制。
2.产学研教育运行模式缺乏相应的针对性
当前,普遍认为较为典型的发达国家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由企业与学校进行签订协议,双方共同来培养对路的学生;第二是“X+Y”教学模式,前几年在学校组织下进行教学,主要是以完成理论为基础,后几年是在企业进行,以实习为主,参加各种活动,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的课题,并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来完成设计;第三是“学工交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使得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进行交替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在确定产学研教育模式下,因为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忽视本校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去模仿国外的成功模式,使得选择运行模式失去了存活的土壤。
3.缺乏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对本科院校、地方企业、科学研究部门、政府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涉足,每一方都置身于不同的工作系统当中,并且都具备着自身的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不仅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还希望促进各方的产学研合作,但是往往这两个方面会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比如知识产权的问题以及成果所有权的问题等,产学研合作当中对知识流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就是各方的知识产权的矛盾。本科院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根本就在于利益,本科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投入的主要是知识,因此,地方企业和各所本科院校都想控制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当中,对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一般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所签订的合约来安排的,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产学研合作双方关系的和谐。
4.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够健全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不断的致力于推进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但是仍然缺乏健全的协调及领导体系。各所本科院校所颁布的相关政策绝大多数都是根据国家有关科技条例所制定的,没有确切的贯彻落实其中,针对性和具体性的政策太少,而相关性以及概括性的政策过多,并且大部分政策并没有推进产学研合作,仅仅是流于形式,这就导致了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不能有效的发挥指导思想的具体作用。此外,广西地区各本科院校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造成了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方向与经济领域所迫切需要的技术不一致,最终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达不到良好的结合效果。
5.本科院校与企业资源不协调
广西地区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过程当中,本科院校和企业资源缺乏协调。本科院校的资源主要有教学资源、教师资源以及科学研究条件等,资源优势就是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人才的培训;企业的优势资源主要是具有精湛技术的工人、先进的技术以及先进的工作设施,以及应对市场变动、技术人才需求、经济发展的能力。本科院校的资源与企业的资源是互相补充的,但是严重的缺乏协调。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资金和设备,而且缺乏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导致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偏低,不能有效的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完成企业所分配的生产任务以及工作任务。
6.企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就必须要以企业为重要的依托,促进企业参与到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计划的实施以及学生就业分配的整个过程当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但是在实际当中,许多企业并没有积极的参与到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与企业结合的管理部门也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而且由于产学研合作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提出的,并非企业本身所决定的,这就导致企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措施
1.转变思想,坚持“全人教育”观念
当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的及其人才的培养标准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将合作教育限制在应用技术学科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全人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转变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充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开展各种技术、知识、人才、信息、资产、管理的合作教育模式。需要确定“全人教育”的思想,培养能够积极面对各种复杂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学生各种机会和环境,多个领域和部门,而不仅仅是完成理论指导,或者最多只给予一个方面的实践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宣传合作教育在发展学生爱好、兴趣、能力、专长和人格方面的价值,及其在学习期间人的工作经历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逐步建立起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竞争力。
2.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调节以及组织
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广西政府部门的调节和组织作用,加强对产学研合作基础设施的改造,创建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条件,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本科院校以及科学研究部门积极投入到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介的大力宣传的作用,积极营造广西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氛围。还有就是要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并将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转规范化,将产学研合作的交流沟通的平台不断的拓宽并且不断的完善。加强企业生产力来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中介服务的建设发展;将广西政府部门的一些社会服务作用与中介服务相统一,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方法来促进广西地区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3.创建本科院校内部组织管理机构
广西地区本科院校应该切实把产学研合作放在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当中,必须在本科院校的内部创建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加强学校与外界企业的联系。组织管理机构应积极的为本科院校寻找能够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并参与到产学研合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确保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本科院校还应该建立能够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体系,并制定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全面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4.多方面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保证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本科院校及企业应该借鉴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经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多方面、多渠道的筹集资金。政府部门对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主导性,政府部门不仅是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规划的决策方,而且也是产学研合作规章制度的制定方,在产学研合作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迅速发展,广西地区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企业与高校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主动的开始寻找与本科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并为本科院校提供先进的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协助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本科院校也为所合作的企业单位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专业人才,企业与本科院校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在筹集的资金当中,社会团体为高等院校所提供的资金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资金在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本科院校应提高自身的实力
本科院校本着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理念,将产学研合作策略切实的贯彻实施,只有在实质上为企业服务,才能加强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若想打响专业的名号,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实力,利用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机会,锻炼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自信心。此外,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出企业所缺乏的专业人才,而且推进了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本科院校拥有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找到了强大的后盾。
四、结束语
广西地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该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产学研合作中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从根本上去发挥学生的潜力,为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并且为国家各个工作领域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邵传芳.面向市场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05).
[2] 刘须群、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3] 秦旭、陈士俊.产学合作的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05).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摘要:85-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摘要:89-91.
内容摘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演化成债务危机,已经撼动了以标榜金融自由化的雄厚的西方资本基础,失去政府有效监管的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使当今的世界经济经历着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可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新审视经济增长路径和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可动摇的基石。本文从系统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着眼,指出全面把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层关系是解决系统性结构矛盾的核心和关键;进而阐释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系统演化和谐之间的相互统一,这揭示了经济系统自适应与自组织的动态演化,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协调方面的认识飞跃;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认知结构的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结构 功能 可持续发展 动态优化 演化和谐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保护,而在此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有超过30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倒闭,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了空前的危机。此后,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截至2008年9月8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股价暴跌:与2007年年底相比,房利美的市值已从389亿锐减至76亿美元,房地美的市值则从220亿美元降至33亿美元,“两房”拥有或担保着近半数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债务。成立于1850年、市值曾经位列美国第四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因投资次级抵押住房贷款产品不当蒙受巨大损失于2008年9月14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股价由2007年的最高水平跌了近100%。这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和重创了世界各国经济,而且影响还在继续深化。2009年底,希腊、爱尔兰、迪拜、墨西哥相继爆发债务危机,更给主流经济体的国家信用敲响了警钟。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演化成债务危机,已经撼动了以标榜金融自由化的雄厚的西方资本基础,银行大批破产,金融性资产大幅缩水,进而给实体经济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可见,失去政府有效监管的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使当今的世界经济经历着几乎毁灭性的“灾难”。可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重新审视经济增长路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石。
全面把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深层关系
结构和功能是系统普遍存在的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属性。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任何系统总是具有一定的结构的,无结构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系统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系统的结构是静止的、僵死不变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一种平衡结构,恰恰相反,这种稳定性是在系统各个要素的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稳定性、是变化发展之中体现出来的不变性。现实的系统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变化发展具有绝对性,所谓的稳定性只是变化发展之中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现实的系统都是非均衡的开放系统,总是处于演化之中,可以发生系统的自组织。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对应的范畴。没有内部的联系就不会形成系统的结构,而没有外部的联系就谈不上系统的功能。一般地,与系统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而言,系统的功能则是灵活易变的。一个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功能,一定环境下一个系统可以表现出多种功能,同一个系统因环境不同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功能(魏宏森、曾国屏,1995)。
系统结构性矛盾是从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和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某一事物不仅有内部肯定和否定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的内在矛盾,而且一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系统的结构性矛盾。系统是诸多要素(不少于两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是表征事物各要素间一定的比例、秩序和组合方式或结合方式,是在系统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事物的结构之间以及内部都充满着矛盾,结构就是矛盾,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有机结合。系统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是通过调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系统之间的关系方式,优化矛盾结构,扩大结构容量,使矛盾诸方趋向合理化;或者克服由差异发展起来的冲突和正常运转协调性,使其相互适应、相互协同,保持一种虽有差异但无重大冲突的系统性矛盾整合;或者通过诸方的相互脱离或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其获得最终解决。
解决系统结构性矛盾的最佳时机要求我们认识和全面把握系统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使得系统内外各因素能够有机结合而发挥自适应、自组织的优化演进机能。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系统的结构,促进系统结构的改变,改变了的结构可以具有更佳的功能,使得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而且,耗散结构理论又将涨落引入系统分析之中,揭示出随机涨落总是可以引起局部功能的改变:当涨落突破了系统内部调节机制的作用范围,涨落得到整体系统的响应即得以放大时,就会引起整体结构的改变,所形成的新的结构又规定了新的涨落范围,建立起新的对于结构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系统演化和谐的相互统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和前苏联推行的“休克疗法”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其以为只要实现市场稳定,经济就会增长并自动实现资源分配的最优,结果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陈平,2000)。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并还在吞噬着西方庞大的资本,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也亟需重建。可见,稳定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助于解释经济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化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其关键在于有效处理合作、冲突和协调之间的关系。一般的观点认为,协调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其实,二者的演进是不断交错进行的,简单地用孰先孰后作出优劣判断显得较为武断,这是因为合作之中有协调、协调之中有合作,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看待,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把握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有时候,不同的利益方在多重协调下达成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总是基于某种相互妥协的制度安排作为约束,一旦其中任何一方单方面不遵守既定约束条件之下的相互合作,那么意味着原来的合作将面临着新的利益冲突而无法在原有的框架内加以弥合,于是原来的合作瓦解了;如果外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新的有利的因素或信息不断渗透给不同的利益方,那么新的相互协调又具备了基础,这种新的多重利益协调最终导致新的合作的产生。可以看出,如此循环往复,合作和协调相互交错变化,使得经济系统不断从一种较为低级的均衡状态向着更为高级的均衡状态演进,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生态和谐。
系统论认为,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而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现实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如果要存在和发展,那么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然系统就会趋于瓦解,因此,开放是系统维持自身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科学的一系列成果有力地说明,正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中,系统通过引进“负熵”(Negentropy)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否则系统的结构就不能维持和发展,并不可避免地要导致结构的解体和混乱无序。
开放系统必然是作为动态过程而展开的,当众多要素构成一个系统后,系统便开始了自己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系统从低级无序状态向高级有序状态变化。系统过程的中断,就是系统过程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当新要素不再分化,系统就达到成熟;而当系统的要素停止再生长的时候,系统就趋于灭亡,并转入新的系统。因此,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开放系统在趋向有序性和有组织性的同时,还伴随着逐渐机械化这一事实:原始的系统往往具有全能性和无限的可能性,随着过程的展开,这些特征逐渐丧失,代之而起的是功能的精确化和固定化,无限的可能性被有限的现实性所替代,最终结果是失去了整个系统中由于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可能性,系统因之解体。所以,进化与退化是同步进行的,进化在某方面的过分展开,同时也意味着退化的加剧。
显而易见,经济系统的发展演化是自组织过程和外界控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经济系统发展临近分叉点时,系统演化方向将存在多种可能性,或可持续发展的、或循环发展的、或停滞的、或倒退的。而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是统一在周期内的演化递增和周期间的永续突变之中的,实现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系统突破阀值限制来获得更高层次的阶段跃升,而突破系统发展的阀值限制则需要借助系统 “外力”,即系统调控手段来实现。
基于演化视角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系统中的动态认识
第一,经济系统自适应与自组织的动态演化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机协调的认识飞跃。
经济系统是自适应系统,自适应系统最为重要的属性是系统的各部分具有选择和改变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在经济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社会系统的改变(即使输入的物质和能量不变,只要有信息的输入)、经济系统自身发展状况的变化、结构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刘国平,2008)。适应性学习是自适应系统的演化特征。学习的个体在其学会以可导致满意结果的方式行事的意义上典型地改善了自身的行为,这种认知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把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行为与达到或者满意或者不满意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逐步得到强化(Jack J.Vromen著,李振明等译,2003)。因此,经济系统在演化进程中不仅产生了新的组织、结构、层次,而且也产生了与这种复杂的系统相对应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信息方式。经济系统会主动地寻找、收集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处理、筛选和分析,并且根据信息通过适应性学习来指导行为和调整组织运行。
同时,经济系统还是自组织系统。自组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结构的过程。自组织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它表现在自组织前后系统状态的变化,表现为系统从一个均匀、简单、平衡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有序、复杂、非平衡的稳定状态。
自组织包含三类演化过程:一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二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层次跃升的过程演化;三是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由比利时著名的科学家Prigogine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从而在远离平衡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在系统能量容量的范围内,一个系统内的有序化是能量的挤压,需要输入能量来完成,而无序是能量扩散形成的;有序化是在能量的扩散与挤压的更替过程中完成的,系统为了降低系统能压、吸收和储备更多的能量,会采用“自组织”手段,对物质结构进行重新排列或组合,最终结果是一个能量不断增加的凝结过程。可见,自组织过程反映了系统的构建及演化现象,系统能够依靠自己内部能压,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将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变化也将产生自我的改变。
第二,经济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认知结构的深化和拓展。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自1980年在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文件《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它的研究已从最初的生态环境领域扩展到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由于地球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就使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使人口的过度增长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构成了威胁,造成限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可再生资源失去再生能力,从而形成对环境系统的破坏,使其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生产消费规模的扩大,又会使人类所产生的废物量不断增加,当其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环境质量。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经济的发展不能逾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实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89)指出,“一方面,人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有许多生活享受人们暂时可以得到,但它们的结果却给人们带来匮乏,这是与他们以前曾有的享受完全不相称的。另一方面,只有在人们首先培养了自己对最高级和最纯粹的享受的理解能力时,这些享受才能为其所理解。如果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想获得似乎对他们暂时是最大的享受而不顾其后果,他们自以为最充分地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的,其实却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了获得某种真正的享受量,不仅必须看到暂时享受的量,而且必须从所有这些享受中进行节俭,其结果便给人们在整个未来时期带来真正的享受”。
可以看出,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始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与人对自然界的改造相联系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然界采取何种态度、以何种方式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目标理性化的选择,体现着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发展趋向。这就要求人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发展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存、发展权利,主张人类生存发展权力要与自然界的生存发展权力相统一。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了经济系统与生存环境的协同发展演化,体现了经济系统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统一。
循环经济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 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达到整个经济系统的动态优化和和谐可持续发展。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在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形成作用对象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催化与被催化、控制与反馈等复杂的多维关系,推进系统由混乱无序演变为动态有序状态。
复杂的自组织现象就是多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整体现象和整体效应。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制约、耦合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既增强了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而且也使得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独立性消失、线性叠加失效并进而产生了自组织结构及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而造成的因区域可持续发展到达某一临界点而出现失稳状态时,在开放条件下系统自身内部会及时与外界发生资源环境的交流与交换,也就是说系统发生分支与分叉演化,并按一个分支以上即多分支演化为新的系统,最终形成新的动态稳定结构。
结论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聚了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的绝大部分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分布地域不均、社会不平等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说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那么很多具有相似历史文化环境的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而且有些几十年前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如今却有极大的差距。最新的研究表明,系统内生的不确定性是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重要源泉,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内生的不确定性:首先,即使具有相同技术和偏好的不同国家也可能因初始条件不同而收敛到不同的平衡增长路径;其次,在同一条平衡路径上,从非均衡收敛到均衡的路径是不确定的。因此,在错综复杂的经济演化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探寻不同特征或不同初始条件的经济主体所具有相对不同的运行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经济实践。
世界是由精神(包括文化)和物质、自然环境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历史演化过程,在某个阶段上,环境对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在另一个阶段上,人类的创造性(科学和宗教意识)反过来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旦产生就成为不可逆过程,留下历史烙印,进入社会的文化遗传密码,使现在的世界较前人更丰富和多样化。生态环境、技术和文化、制度之间相互作用更多地通过群体而非个体来产生影响。演化是一个双向过程,既可能由简单到复杂(进化),也可能由复杂到简单(退化)。简单系统对抗灾害的生存能力强,而复杂系统学习新的事物快,复杂性与稳定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补偿关系(陈平,2000)。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一定程度的稳定;要追求稳定,就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能性。因此,科学发展观能够在战略高度厘清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经济系统的动态演进过程,循序渐进,不能够盲目躁进而脱离经济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陈平.文明分岔 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刘国平.论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08(8)
4.Jack J.Vromen著,李振明等译.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著,陈秀山译.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科学性
Abstract: The people's love of water as if born to. With the city level, and people are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he 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become more and more natural, more stri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ints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 city river; landscape design; scientific
中图分类号: TU986
1 前言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城市的河道整治不仅是简单的行洪排涝,而是通过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管理,充分地发挥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等功能,使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都得到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和河岸的整治与美化,例如: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模式。笔者参照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生态整治的经验和方法,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方面对城市河道治理的进展作一概述。
2景观设计构成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对河道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做到提高城市水系防洪和供水标准与城市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水工建筑物的改建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河道整治与保护沿河文物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设计的思路是,城市河、湖的治理要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尽量使城市河道景观接近自然景观[1]。
2.1河道平面设计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认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但事实上,从流域范围看,对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从而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使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2]。
2.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设计的新思路,就是要把河道水系作为一个系统看待,一是全面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以合理的投入形成良性的生态河道体系。二是综合考虑水系流域
范围内的河、湖、洼、淀,绿地、岸坡、堤路等系统,构筑一个全面的防洪、滞洪和行洪的生态系统,由河道承担防洪任务,为水系流域全面承担防洪任务。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应对不同水位、水景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河道横断面既要满足防洪、防冻、防渗、供水的要求,也要兼顾通航的要求。
1) 矩形断面。平原河网水位一般变幅不大,可采用矩形断面。设计河道断面时,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矩形干砌石断面,正常水位以上采用毛石堆砌成斜坡,以增加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削减航行波等对河道的冲刷,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若河岸绿化带充足,可采用缓于1∶4的边坡,以确保人类活动的安全。矩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城镇乡村人居密集地周边的河道。对于水流湍急处的河道,为保证河道断面的抗冲刷能力,可在河道两侧设置重力式干砌块石挡墙。
2) 梯形断面。梯形断面相对占地面积较少,是人口密集的城镇河道中常采用的断面形式。规则的梯形断面结构简单实用,有助于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利于污水的排放。梯形断面河道常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既可增强景观效果,又可保护水生态环境。护坡上设置亲水平台,平台上布置草坪,间以树木、灌木、花草种植,创造层次感,提高美感。梯形断面在绿化河岸与设置道路时,若能合理布置,可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的功能,营造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上海新江湾城的生态河道断面主要采用了梯形断面[3],并在河岸设置了亲水平台和步道,实现了河道防洪排涝与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复式断面。复式断面占地面积较大,适用于河滩开阔的山溪性河道。枯水期时,河道流量小,河水在主河槽中流过,洪水期时,河道流量大,此时允许洪水漫滩。因为复式断面的过水断面面积大,洪水水位低,故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由于复式断面能够常年保证河道对应不同的水位、水景,故被广泛应用。北京市昆玉段、长河的横断面设计采用的是双复式断面,此类断面在发生校核洪水时,能保证河道两岸人民的安全,不发生校核洪水时,能保证河道内有相当规模的绿化河坡。深圳市大沙河三期整治工程、济南市小清河的河道断面均采用了下部矩形、上部梯形、中间退台的复式断面形状,河道开敞,河道水面、河岸绿化、河岸景观浑为一体。
双层断面。双层断面通常适用于城镇区域内河,其上面一层为明河,控制20cm左右的较浅水位,水质较好,具有安全、休闲、观赏、亲水等功能,河内放养各种鱼类,河旁建造戏水池、喷水池、戏水凉亭等休闲配套设施;下面一层为暗河,具有防洪排涝功能,可以过流水质不良的流水。双层断面将排放污水和生态景观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较好的生态景观型河道断面。日本北海道旭川市内河道整治就采用了双层河道断面,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
2.3河道堤防设计
河道堤防是满足河道防洪功能的重要保证,在不降低城市防洪标准的同时,可将堤防分为2部分:内堤(小堤)和外堤(大堤) ,中间建设或恢复滩地。内堤可以是子槽上的女儿墙,为保护滩地而设,内堤的安全超高标准可适当降低,从而使滨河景观建设成为可能。外堤为保护城镇而设,其高度应根据设计或校核洪水水位来定,但坡度可以放缓。堤岸位置必须富于变化,2堤间不需要等距,材料也不需要划一,但材料要考究,做法要仔细。可以优先采用级堤,超级堤的堤宽一般不小于堤高的30倍,因而只可能发生漫溢,而不可能发生溃堤。
2.4滩地景观设计
采用复式断面后,河道中的滩地既可扩大行洪断面,又可为鸟类、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生存空间,为人类的休闲、游憩提供条件。在河滩地种植草皮、树木等植被,既可以使河滩免水流冲刷,又可以美化河道,另一方面,将休闲地、绿地设置于河滩地上,还可增强休闲时的亲水性,扩大视觉空间;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三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满足3~5年一遇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滩地高程,以加大行洪断面,增强亲水性。滩地布置应以平地或缓坡为主,便于游人散步、放风筝等游憩活动。在滩地宽度足够时,可以设置露天球场等活动场所。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河滩地应设计成草坪、草地等开敞空间,适当布置树丛和灌木,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台阶,不宜布置假山、雕塑、亭台等阻水的园林建筑。国内外多个河道的滩地建设成为休闲平台、社区舞厅、健身场、停车场等不同场地,均达到了景观与使用的有机结合。
2.5滨水设施建设
人性化的设施是滨水区景观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设施的选择应注重地方文脉的延续、场所精神的提炼与延展,独具地方特色的符号往往赋予景观更多的内涵。另外,人类渴望与水亲近的感情,也要求滨水风光带上建设更多的亲水设施,以满足人们赏水、嬉水的双重需要。滨水景观设施包括水上舞台、卵石步道、临水长廊、嬉水乐园、灯光喷泉、亲水台阶等。为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品质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近些年,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滨水设施的建设。澳大利亚荷伯特市政府,大力改进了滨水区的城市空间品质以及建设了必要的公用设施,其中包括庭院公园、停车场、交通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通过这些空间环境载体来容纳本地区的社会文化商业活动和继承城市文脉。
我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武南河建造了流线型的木挑台,形成富有韵律感的休闲平台,在滨河绿带内布置花坛、座凳和景观矮墙、情景雕塑等景观小品,还建有各类休息设施和各类卫生设施及景观灯具等,如儿童活动设施、老年活动设施以及其他健身设施、垃圾箱、景观灯具,形成了秀美宜人的滨河风光
3结语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小型河道不仅在行洪、排涝水土保持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景观和生态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河道治理中,要充分认识当前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道过水要求以及城市功能要求进行断面设计,对河道护坡进行生态治理,重视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对河道内水质进行相应的净化,实现河道治理的生态化,为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4参考文献
[1] [日]河川治理中心. 护岸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孙大勇,黄时锋. 浅谈生态景观型河道横断面形式. 水利科技,2005(1) :31233
关键词:科学化 精细化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这也使得在事业单位中对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事业单位中,传统的粗放式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导致单位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越来越突出。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其达到科学化、精细化已亟不可待。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基本概念
科学化是指在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及模式,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精细化是指精益求精、精确定位、明确职责、求真务实,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必须通过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建立,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总的来说,财务管理精细化是科学化实现的手段,财务管理科学化是精细化的目的。
财务管理有三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精细化所需要的,只有专业了,才能够减小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的阻力,才能够随机应变,让单位的利益尽量不受损;二是系统化,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众多内容并且环环相扣,任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是整个管理工作出现偏颇,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将整个的工作分为一个个小的环节,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信息化,它是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将大量的数据管理量化,才能保证其科学性,避免经验主义。要想实现实现管理的的高效化、实时化和条理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因为它可以将海量的数据管理量化,提高管理要求,实现纸质管理向信息化的转变。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意识
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做法,因此要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其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洗脑,消除他们政府大树下好乘凉的依赖心理,加强对他们灌输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想法,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和经验式的管理观念,让财务管理真正的发挥作用。领导要在财务管理中以身作则并对员工灌输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观念。对于那些没有把这些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甚至破坏阻碍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员工,要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对于那些促进了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员工给予奖励。同时,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向他们灌输主人翁意识,自发的维护单位利益,做好监督工作,真正的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在事业单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对进行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有巨大的帮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改善财务行为,使得每笔帐都清清楚楚。而且要让专门的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分析,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实行业务流程精细化,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对于资金使用,更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管理,从而让各个环节相互协作 ,提高精细化管理。
(三)完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精细化
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是财务管理精细化非常重要的一环。事业单位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让了解市场动态、调研市场、勘测施工场地等这样的变化因素都能在掌握之中,不打无准备之战。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预算并让专门的单位对预算结果进行审核,以确保得到一个精细、准确、科学的预算结果。
尽量让全员根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结合业务的工作开展情况参与并共同讨论预算的编制,让预算深入基层,使预算体系能真正的反映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日常公用费用按人员测算人均定额,确保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执行预算过程,让预算真正的发挥作用。还要制定相关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并让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使预算能真正的贯彻落实。
(四)让信息技术来提高财务管理现代化程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的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如果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后记录,更能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想办法让单位的财务状况全程处于一种监督状态下,可以更高效合理的让单位财务运行。同时提高财务人员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让他们及时的掌握经济方面的信息,使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制度越来越为完善的形势下,让财务管理达到科学化、精细化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走的轨道。只有科学化、精细化了,事业单位的资金才能被高效的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云.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J].国际商务财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