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14: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区工作重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人业绩
今年,我行大力发展各项新业务,丰富了我行的产品种类,使客户经理能够交叉营销我行的各项产品,提高客户对我行的粘性。我行今年的零售业务种类无非三大块:个金、个贷、电子银行。今年,我行下大力量推动非货币基金业务,截止10月末,我的基金业务销售额为1293万,超额完成年初下达的任务。此外,财富余额资产、信用卡发卡等业务等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个贷方面,由于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行个贷业务的放款额增长,截止到11月底,我的个贷放款额为11376万元,公积金22笔,也完成了年初下达的任务指标,并且带领个贷团队达成了支行总体指标,历史性的突破了以往的年放款额,达到了24000万元。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直销银行开户和直销银行产品销售,截止10月底,直销银行开户151户、直销银行产品销售额397万,也完成了年初任务。
二、社区管理经验
今年9月,我竞聘了社区支行店长一职并成功上岗。任职期间,我组织了社区露天电影放映活动。通过活动带动了社区支行新客户的增长,完成了分行下达的新客户新增300户的指标,并再接再厉,在总行最新一期排名中,在该指标排名第一。社区业绩的提升离不开社区同事的辛苦付出,由于社区银行的特殊性,他们往往要比其他同事下班晚,与客户的交流更加直接,岗位分工也没有支行网点那样明确,但是他们并没有任何的情绪,还是踏踏实实做事,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柜员要学习营销方面的业务技能,客户经理也要掌握账户方面的知识,更加完善自己,从而更加适合各自的岗位,适合社区网点的特殊定位。在营销时,我将自己的营销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社区同事,坚持全产品营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明年的工作计划
(1)作为财富客户经理,让自己更加强大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加专业。让自己更加专业的途径唯有不断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逐步解决。目前我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种类很多,客户的需求也更加多样,针对我目前的情况,有必要把通过保险从业考试作为短期的目标。在近期股市债市情况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为客户的资产搭配一定比例的保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猜想明年总分行一定会把保险作为后续产品进行重点推广。所以提前着手保险业务是十分明智的。
(2)作为个贷客户经理,除了要下大力量营销重点楼盘与中介,更要对客户资质进行重点审核,严防业务风险。既要完成任务,又要把控风险。此外,对个贷客户进行二次营销是势在必行的。第一、对个贷客户进行财富产品的营销要作为常态化的任务去做,从面签开始就要对客户进行初步灌输,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抓住时机实现销售。第二、重点客户进行阶段性的产品营销要抓住重点,例如,今年推出的个贷客户信用卡大额分期业务,可以为支行创造更客观的中间收入。相信明年亦会有类似的产品出现,届时一定要抓准时机,营销到位,实现突破。
关键词:老年人口 老年服务 社区服务
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o5O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口老龄化都市先于农村出现。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一胎化仍在都市推行。城市人口如果按照平均生育年龄25岁计算,从1980年起实行一胎化政策,到201o_2015年,退休老人的家庭,将普遍是四二一结构(即l对青年夫妇有1个小孩和4个老人)。那时,都市人口的老人化程度将会超过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1都市养老现状
都市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针对该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中国人口学会委员王涤指出,老年人的供养方式必须向“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的方向发展嘲。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等等御。
走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体制尚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社区及其社区服务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只有78%。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l3%由福利机构收养。全国约有l4OO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100万多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此外,社区的养老助老服务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1:3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
二是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如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而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又相当低。
三是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一线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2社区老年工作的重点
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须从国情出发,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的社会,又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都市养老方面,我们应根据国情和社会传统美德来解决都市老龄化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与家庭合作,共同解决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这三个养老的基本方面。
(1)经济赡养:以家庭为主体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不可能靠国家承担庞大的养老支出费用。而民政部门办的养老院、敬老院等福利事业只是社会养老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济贫范围,是为了解决那些没有经济来源、无子女的孤寡老人的生存问题。现今都市的老人大多有就业子女、有住房,甚至有自己的离退金和退休保险金,所以家庭作为赡养老人的经济主体,不仅符合实际国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
(2)生活照料:由家庭过渡到社区未来都市人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讲效率、讲竞争的社会里要为自l己的发展去奋斗.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与子女,很难负担好4个老人的生活照料。因此,老人的日常生活料理将要由依靠儿孙转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比家庭能更好地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譬如:在文化活动方面,可以每季度组织一次生日会,定期开展戏曲欣赏会,可以建立阅览室,组织文化交流、旅游、郊游等活动;在保健方面,设置健身场地,组织健身活动;组织体检,开展保健意识、保健知识宣传教育,进行保健指导、老年疾病预防等。在特殊护理方面,可以为残疾人、重病人或临终老人提供家庭医务护理。此外,如果社区发展足够成熟或是条件允许.还可以向本区老人提供再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丧偶离异老人解决配偶问题,安排老人后事等服务。
(3)精神慰藉:以家庭为主,社区起协调和指导作用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需要与社会和家人进行感情、信息的交流,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他不能离开家庭。也不能离开社会。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落叶归根和尽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的普遍愿望。因为只有通过家人的相互关怀与支持,和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才能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但是居家养老愿望的实现,在现实情况下,要借助于社区助老服务。
论文摘要: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型社会。沿着“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方向建立养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还比较薄弱的实际,应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管理重点应放在与家庭密切配合和分工上,共同处理好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等养老工作的三个基本方面。
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o5O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口老龄化都市先于农村出现。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一胎化仍在都市推行。城市人口如果按照平均生育年龄25岁计算,从1980年起实行一胎化政策,到201o_2015年,退休老人的家庭,将普遍是四二一结构(即l对青年夫妇有1个小孩和4个老人)。那时,都市人口的老人化程度将会超过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1都市养老现状
都市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针对该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中国人口学会委员王涤指出,老年人的供养方式必须向“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的方向发展嘲。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等等御。
走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体制尚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社区及其社区服务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只有78%。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l3%由福利机构收养。全国约有l4OO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100万多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此外,社区的养老助老服务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1:3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
二是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如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而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又相当低。
三是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一线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2社区老年工作的重点
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须从国情出发,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的社会,又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都市养老方面,我们应根据国情和社会传统美德来解决都市老龄化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与家庭合作,共同解决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这三个养老的基本方面。
(1)经济赡养:以家庭为主体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不可能靠国家承担庞大的养老支出费用。而民政部门办的养老院、敬老院等福利事业只是社会养老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济贫范围,是为了解决那些没有经济来源、无子女的孤寡老人的生存问题。现今都市的老人大多有就业子女、有住房,甚至有自己的离退金和退休保险金,所以家庭作为赡养老人的经济主体,不仅符合实际国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
(2)生活照料:由家庭过渡到社区未来都市人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讲效率、讲竞争的社会里要为自l己的发展去奋斗.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与子女,很难负担好4个老人的生活照料。因此,老人的日常生活料理将要由依靠儿孙转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比家庭能更好地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譬如:在文化活动方面,可以每季度组织一次生日会,定期开展戏曲欣赏会,可以建立阅览室,组织文化交流、旅游、郊游等活动;在保健方面,设置健身场地,组织健身活动;组织体检,开展保健意识、保健知识宣传教育,进行保健指导、老年疾病预防等。在特殊护理方面,可以为残疾人、重病人或临终老人提供家庭医务护理。此外,如果社区发展足够成熟或是条件允许.还可以向本区老人提供再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丧偶离异老人解决配偶问题,安排老人后事等服务。
(3)精神慰藉:以家庭为主,社区起协调和指导作用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需要与社会和家人进行感情、信息的交流,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他不能离开家庭。也不能离开社会。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落叶归根和尽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的普遍愿望。因为只有通过家人的相互关怀与支持,和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才能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但是居家养老愿望的实现,在现实情况下,要借助于社区助老服务。
第一,社区要协助子女建立“孝”的新观念。孝顺父母在未来都市里主要不是体现在生活料理上,也不仅仅是买点好吃的、好穿的送去,而是体现在感情的沟通与交流、心灵的慰藉、代差情趣等方面。子女对长辈“尽孝”的“精神慰藉”是其他任何人不能取代的,社区可以起一个外部的推动和协调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1)通过在社区内派发小册子和传单.或举办有奖问答,或播放免费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方式,让社区居民了解在新时代下何为“孝”;2)深入相关的家庭,与子女和老人双方对话,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并作好记录;3)根据调查记录,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孝工作。譬如在子女工作繁忙时,代子女送上吃穿用品;给子女打电话,提醒老人的生日或某些节日即将到来;定期提醒子女老人需要其嘘寒问暖,特别提醒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
第二,社区要指导家庭保持老人的自决能力。要保证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就不能忽视老人的自决能力。社会损害理论认为,有时老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吼。例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处处替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许多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会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因此在工作中,应与家庭取得共识,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老年人产生自我否定性认识的语言,应让老人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轻易剥夺老年人自我计划、自我决定的权利,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一、牵头领导
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县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二、协商内容
对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发改地区【2020】1499号)以及省、市相关落实意见,通过深入学习和考察调研,总结当前我县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推进我县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案。
三、成员单位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县政协研究室、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局、县“四送一服”办公室、县经济开发区、张江萧县管理服务中心。
四、工作步骤
(一)成立调研组。成立调研组,对协商工作全过程进行统筹安排。
(二)召开座谈会。8月中旬召开成员单位座谈会,征求成员单位意见建议,安排布置相关工作。
(三)开展调研。8月下旬-10月中旬开展调研考察,了解实际情况。
(四)撰写调研报告。10月底前根据调研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制作专题片,并广泛征求意见;
(五)召开专题协商会议。11月上旬召开专题协商会议,邀请县委书记及相关县领导参加协商会。具体会议议程如下:
1.播放县政协关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调研情况专题片;
2.相关单位分子课题进行发言;
3.相关园区及企业发言;
4.与会人员座谈交流;
5.书记总结讲话。
(六)形成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专题协商会议结束后,根据会议协商情况形成《县政协关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建议案》报送县委、县政府(协商会上发征求意见稿)。
五、子课题安排
子课题发言内容:当前我县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存在困难问题、下步对策建议。
1.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2.金融服务方面(县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3.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新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一般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中心学校附近,户型为两室一厅或一室一厅,每套面积40至50平方米左右,有的地方则是利用富余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经过改造,作为教师周转房。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不仅直接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而且为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推进义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不仅改善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无房住、住危房、校外租房的窘况,还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适合不同层次教师需求的住房建设模式。同时,带动了农村教师产权房的建设,促进了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的整体改善。
为全面推进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前,湖北省对今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一要坚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加快周转房建设和建设教师住宅小区等多种途径,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无房住、住危房、校外租房的现状,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条件。
二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市)尽快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分解落实责任,切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的建设。
三要统筹规划周转房的建设,采取新建和改建两种模式,新建,即由当地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减免相关规费。改建,即利用安全可用的闲置校舍,通过改造建成小户型的教师周转房。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县城附近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统一开发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师住宅小区,由教师按成本价购买,以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扎根农村、终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
四要按照《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维修和改造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对地方政府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县(市)给予奖励,并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五要积极筹措资金,各县(市)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广开筹资渠道。
六要确保质量。对周转房的建设一定要按照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进行施工,同时严格控制住房建设造价,努力降低成本,确保真正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民心工程。
关键词:高校 基建档案 管理
高校基建档案是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建设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并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等。它既有项目建设各项活动的直接记录,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又反映了高校建设的大量信息,是高校档案中的宝藏,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基建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学校基本建设和基建档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形势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1、高校基建档案的特点和作用
高校基建档案除具有一般档案的价值性、原始性、信息性等特点以外, 还兼具有形成涉及面广、构成成套完整、效用现实长效等特点。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审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安装等多个过程, 是许多单位共同完成的。信息量大, 技术含量高, 载体和形式多样。基建档案记载并反映了建设项目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成果, 它们之间既以不同的工作阶段相区别, 又以总和的基建程序和专业内容相衔接, 构成了一个建设项目的成套完整性整体。 基建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等其它文件材料,其它文件材料归档后, 基本上完成了现行功能,多半用作历史考查, 基建档案则不同, 它是在较长时间内仍发挥现行效用。高校基建档案是学校基本建设、工程维护和改建扩建中不可缺少的现行依据, 它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其贯穿基本建设全部活动的始终, 与竣工建成的建筑物永久共存。另外高校基建档案具有参考借鉴的作用为各种建筑物新建、改建和维护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省建设厅、教育厅联合发文普查省内大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情况,有了完整系统的基建档案作为参考, 我校的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走或少走了弯路, 节约了大量物力和财力, 充分提高工作效率, 真正体现了基建档案的实用价值。同时具有法律效用基建档案的项目建议书、上级批复、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都是反映基建项目合法性的文件, 施工合同和各种协议书则是体现建设单位与承包商间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文件。一旦发生纠纷,以事实为依据的基建档案就成为重要的法律依据。
2、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存档材料不齐全。在新校区建设中,由于工期紧、任务重等特点,基建档案整理不够完善,加上基建档案涉及部门多、工作流程复杂、建设周期长,导致基建档案整理工作的不系统成为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缺憾。一些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等应保存的依据性文件经常漏缺不全。在项目招标过程中, 往往出现中标单位外发包事归档不及时等导致资料散失、缺损的情况时有发生。施工单位人员到位意识差,没有专门的资料员,往往是临时指派,对于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隐蔽工程设施图、施工日记等的收集管理疏忽,认为关乎事小,对设备安装文件资料也不够重视。有些仅注重阶段性文件资料的收集, 而往往忽略了建设全过程文件材料的完整归档, 特别是忽略了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和施工后期形成的交工验收文件材料、工程监理等方面的材料, 造成基建档案的成套性、完整性存在缺陷。由于基建档案文件材料的原件收集归档不齐全, 将无法真实反映该工程全貌, 也直接影响了基建档案的整体质量,对以后一系列的维修,改扩建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材料编制质量不高也是薄弱环节,由于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尽相同, 有些施工单位档案意识薄弱, 对于要归档的材料编制不重视, 导致归档材料质量不高。如一些竣工图中相关责任人审核签署经常漏缺,竣工图纸没盖竣工图章, 盖有竣工图章但没有签名, 竣工图编制不规范、标识不统一, 竣工图章不符合规格。有些只送复印件归档,有些在文件或图纸上用不符合档案整理规范的笔墨进行标注, 甚至有的严重破损等, 这些严重影响基建档案编制的质量。
再次,竣工图纸漏缺现象严重。竣工图纸是基建档案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它是记载工程土建、结构以及工艺和管线、设备、水暖、电气、环保设施等建筑安装工程真实情况的技术文件。国家对基建竣工图纸的编制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通常竣工图纸是在基建工程结束后从承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收集而来的, 由于各单位没有专人负责, 有些单位人员更换频繁,对图纸的保管不够重视导致材料流失, 使竣工图纸漏缺不全, 严重影响了以后的利用查询。
最后,查询手段有待更新。建立基建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查有所需,目前高校基建档案的查询手段欠妥, 除了个别电话查询外, 大多数是利用者到档案室进行借阅。一般利用者说明要使用的档案内容, 档案管理人通过检索查找相应的档案原件, 供利用者查阅或登记外借复印。这种利用方法有许多弊端, 一方面原件借出不能保证安全, 遗失后不可补救,此类事件已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频繁使用, 原件易破损,即使是光盘资料也不免因长期使用而损坏。因此, 传统的档案利用手段满足不了现在的需要。
3、完善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措施
基建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是基建工作的基本原则, 也是保证基建项目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应该做到工程动工就与建档工作同步进行; 工程建设过程中, 要与竣工材料的积累、整编、审定工作同步进行;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时,要与提交一整套合格的技术资料及竣工图的验收同步进行,从而使基建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确保档案材料的系统、完整和准确。档案的验收重点是检查工程前期文件, 各种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基础文件,施工技术文件,竣工图,事故处理文件,质量检验评定文件, 监理文件和各项专业验收文件是否齐全、是否为原件、有关责任人签章是否完备、归档材料字迹的耐久性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满足今后缩微和扫描需要。
重视和加强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基建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选拔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人员,并进行业务培训, 使之既懂建设工程专业又懂基建档案业务, 确保基建档案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设备、档案种类及载体的多样化对档案人员的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要熟练掌握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等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缩微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 这样才能使基建档案管理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同时加大硬件投入,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科学管理传统的基建档案材料主要以纸质、实物为载体, 不便于管理和使用且易损坏的档案资料向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将纸质载体档案转化为全文、全图、全声的光盘储存,以便于实现计算机的自动检索和查阅方向发展。因此, 高校要加大基建档案硬件的投入,更新仪器设备,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电子化提供物质基础。随着档案电子化的发展,基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将工程图纸电子化。工作中可要求设计单位提供电子版图纸,把设计变更完整地在图纸上进行反映,对仍有保存价值的图纸,可通过扫描转化为电子档案,如有条件再进一步对文件进行矢量化,以便于直接利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推进就业长效机制,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拓展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促进就业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社区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第一责任。
(二)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并建立台帐,充分发挥居委会和就业援助员的作用。消除现有零就业家庭,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在一个月内实现家庭成员至少一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援助一户、解决一户”。(零就业家庭指:本市户籍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并在法定年龄段内的家庭成员没有一人实现就业的家庭。)
(三)“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100%。拓展“双困”人员就业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双困”人员,确保社区内“双困”人员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双困人员指:本区户籍,在劳动年龄段内具有劳动能力,家庭生活困难,就业愿望迫切,难以通过市场就业的人员。)
(四)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失业人数登记控制在政府下达的指标内。
(五)社区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劳动者就业率达96%以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确保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
(六)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功能齐全。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畅通就业信息和援助渠道,掌握社区劳动力资源,使所有求职人员和需要就业援助的人员得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市民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率达95%以上。
(七)开发青年见习基地。社区内30岁以下失业、农富人员见习推荐率达到30%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是实施《就业促进法》,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镇建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协调小组,组长由分管镇长担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在镇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分工协作,协调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
(二)广泛宣传、全面参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是贯彻落实精神的体现,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镇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工作职责优势,广泛宣传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及相关政策。要走进社区、深入企业,提高促进就业政策的知晓率,扩大创建工作的参与面。
(三)强化服务、取得实效。镇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建立起一座便捷的桥梁,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队伍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为就业者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创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公众满意度。
四、工作制度
(一)社区有就业愿望人员月报制度
居委会于每月5日前将有就业愿望人员名单上报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协调小组办公室认定其为零就业家庭或“双困”人员。
(二)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动态管理制度
居委会加强与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双困”人员的沟通联系,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愿望,提升安置的成功率。确保社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做好对“双困”人员在要求时间内择业的思想工作。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通报制度
为了提高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居委会要定期向居民代表和党员通报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政策,宣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提高促进就业政策知晓率。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调查排摸
1、时间:年1-3月。
2、工作重点:调查排摸,疏理全镇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信息。
3、配套活动:(1)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政策培训。
(2)镇再就业大型现场招聘会。(3月15日)
4、责任部门: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办、就业援助服务社。
(二)第二阶段:岗位开发、虚位以待
1、时间:年4月。
2、工作重点:安置基地建设。
3、配套活动: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双困”人员就业观念教育培训。
4、责任部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三)第三阶段:广泛宣传、全面发动
1、时间:年5月、10月。
2、工作重点:促进就业政策宣传。
3、配套活动:在地铁北广场、世纪联华广场设摊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的相关政策。
4、责任部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办。
(四)第四阶段:突破难点、全力推进
1、时间:年7-10月。
2、工作重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安置。
3、配套活动:举办两场就业困难人员专题招聘会。
4、责任部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办。
(五)第五阶段:总结评估
1、时间:年11-12月。
2、工作重点:汇总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资料和台帐,撰写书面总结。
2018年5月至8月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指导和周密安排下,各居民区顺利地完成了党总支与居委会的换届改选工作,使各居民区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也有不少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加入到社区工作中来,为社区工作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
为了使各居民区更有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社区群众的满意度,加深新入职人员对社区工作认知度,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各居民区社区工作人员,于9月10日至12日在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临汾路街道居委会干部入职培训”。
培训课程主要以当前社区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以及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需求较大的事务进行了非常专业地、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解析,同时也对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工作重点作了详细说明。
培训课程安排中邀请了来自于政府部门、群众事务和物业指导等各个岗位的杰出工作者为大家授课并分享经验。老师们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典的案例分析和感人的奉献精神,为大家在今后的社区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的解决思路,更重要的是为大家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