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9 11:20: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江门 先进制造业 发展
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先进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形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含三个类别,分别是装备制造业、钢铁冶炼及加工、石油及化工行业。众所周知,江门市是广东传统的工业大市,2009年1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赋予了江门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先进制造业在江门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未来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
1.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江门市有先进制造业企业共110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74家的33.87%。其中,装备制造业795家,占72%;石油及化工行业有230家,占21%;钢铁冶炼加工业84家,占7%。近一半企业集中分布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分别为274家和252家。开平市、江海区、台山市、鹤山市分别有152家、134家、130家、122家,恩平市45家。[1]2010年末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
1.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优势行业
有数据显示,江门市有7种工业产品划归先进制造业品种。建筑涂料、民用钢质船舶和金属集装箱等工业产品在全省占有一定地位,其中建筑涂料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民用钢质船舶占五分之一强,金属集装箱占六分之一。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集成电路的比重最大,为0.7%。从出口情况来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企业中有出口业务的有231家,占其总数的20.83%。2010年出货值224.74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占先进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7.48%。
江门市拥有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江门)、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卫浴生产基地、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麦克风行业产业基地等1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5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在《纲要》的推动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兴起。
1.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的短板
近年来,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但从2010年及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我市先进制造业仍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短板。一是虽然这几年我市投资增长迅猛,但制造业投资总规模仍不够大,先进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占全市工业投资三成左右),影响到产业规模的扩张。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制造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9%,低于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0.84%的平均水平。三是高技术总量不高,产业优势不强。2010年,我市有高技术企业256家,仅占全省总数的5.57%。
2010年末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资产697.24亿元,占规模以上总额的31.08%,比上年增长21.63%,增幅高出规模以上企业2.4个百分点,资产规模扩张较快。先进制造业户均资产为0.63亿元,略低于规模以上户均资产0.06亿元,表明我市先进制造业尚处成长阶段。[2]
2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遭遇人才瓶颈
先进制造业是长期以来支撑江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在后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大环境中,江门市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升级与发展困境,这也迫使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寻找发展机遇。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涉及到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而江门市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升级转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打造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需要。
据江门市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在一次江门民营企业人才招聘活动介绍,参加此次民营企业招聘活动的企业一共有147家,提供就业岗位3590个,其中产品设计师、电气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等高技术岗位需求旺盛,虽然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企业与求职者能达成录用意向的却并不多。江门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但这些人才在江门却很难招聘到。
2.2 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式,真正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目前,江门市经济增长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经济增长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粗放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依靠外资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遭遇了产出效益日益下降的问题,各种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谋求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江门市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江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存在“聚”而不“群”现象。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虽然江门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这些集群产业的规模都还不够大,辐射能力不强,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制造业总产值仅在300亿元左右。如果从专业镇的角度来看,江门的大部分企业集群年产值都在10-30亿元左右,规模都很有限。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链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品集中于产业链某个阶段,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配套不完善,如纺织、水暖卫浴、机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2.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低,核心技术太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江门市就难以完成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也难以完成“江门市制造”向“江门市创造”的蜕变。从营销的角度看,名牌就是市场,名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现阶段,我市优势企业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数量偏少。目前,我市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有11个属于优势传统产业,占79%;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 61个省名牌产品,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44个,占72%;有50个省著名商标,属于优势传统产业有38个,占76%。在这些品牌中,如造纸产业中的“维达”纸巾,机电产业的“豪爵”摩托车、“金羚”洗衣机,食品产业的“李锦记”、“味事达”酱油、“嘉士利”饼干,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产品。但是,江门市目前拥有的名牌产品比起珠三角其他兄弟城市来说还有较大差距。
3 江门市先进制造业促进对策
3.1 强化人才引进,推动校企联动,培养先进制造业急需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江门市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人才发展战略,特别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第一,要借鉴国外以及沿海其他省市人才环境建设的一般做法和有益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
第二,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江门市有五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高、中、低相配合的人才培养学校。广大先进制造企业也在部分领域内缺乏高科技人才。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企校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2 加强规划指导,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产业规划要先行。要把江门建设珠三角一体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应该制定一个总体的战略发展规划,要涵盖战略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以及主要战略发展措施等。一是要清楚分析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比如它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二是结合实际,分析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三是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既要有总体的目标,也要有各个产业的目标;四是整个产业布局的优化。其次,要抓重点产业。要重点做大做强石化、船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造纸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如银洲湖纸业基地到2012年,年产能将达到57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65亿元。2020年建成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2206亿元,利税502亿元。最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前提。一般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广度、强度与外向度三个方面来衡量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在广度上,要协助大型企业就近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群,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从强度上看,要积极搭建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在产业集群内共享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培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外向度上看,本地集群要积极融入全球商品链,沿链条扩展移动。[3]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江门市政府应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应重点从财政、投融资、税收三个方面制订政策。
第一,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在整合原有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预算安排或其他渠道筹集,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社会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领头项目等;积极帮助支持重点企业向省申请每年安排10亿元的引导产业高端化的专项资金资助。
第二,在投融资方面,对国家指定的鼓励类项目以及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所规定的优先发展类项目,要优先立项,积极支持;要积极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协调金融机构,在同等资信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贷款;要运用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
第三,在税收方面,凡是符合环保节能项目的经营收入应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政府服务上,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还应该建立积极的激励政策,健全并切实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并制定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评价、考核和奖励制度。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税、高新技术企业税前扣除等国家和省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究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4]
参考文献:
[1]江门市统计局.江门市先进制造业2010年发展报告[R].
[2]蔡明奕.江门将全力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基地[N].江门日报,2011,7(27).
[3]伍安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江门先进制造业[N/
OL].(200811-19)..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
论文摘要:近几年,我国游艇制造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国际企业竞争、自主品牌缺失、专业人才短缺和经济实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游艇企业应加强合作交流,坚定自主品牌之路,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战略,创造一切机会吸引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才能在竞争中更好更快发展。
1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游艇制造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几十年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游艇工业阔步发展的局面。最早的游艇制造是50年代至70年代生产供公园、人工湖及海边用的玻璃钢划桨艇、机动小艇和机动游览艇,玻璃钢建造技术的引进是那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发展相对缓慢,还没有真正进入私家游艇领域。进入80年代,沿海和内陆一些游艇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料加工与外商合资合作,以oem(贴牌生产)为主要形式,开始生产各种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游艇,包括豪华型游艇。90年代后期随着休闲经济的升温,大量世界游艇企业选择以独资、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华建立游艇制造企业,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看好游艇产业,进军游艇制造领域,在游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产品类型方面都有了提升。2008年短暂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游艇产业也未能幸免,国内的游艇制造业及时调整战略,转换思路,吸取经验,正向更快更好的方向迈进[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364家左右,按地域主要分布在南方广东与福建、海南岛珠三角地区,湖南、湖北、重庆等中西部的地区,大连、天津、威海、烟台等环渤海湾与北方地区,江浙沪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和常州是游艇制造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广州、深圳地区有知名游艇生产厂近20 家,常州地区有知名企业30 多家。2007年年销售收入1 000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8家,其中广东有12家。目前,广东的珠海、深圳和东莞,江苏的常州、无锡、苏州,福建的厦门,山东的青岛,以及上海等地已初步成为我国游艇工业的重要基地。
从近几年我国游艇产业的销售收入、出货值、出口额等指标来看,60%以上的游艇是直接出口的,由此可见,我国游艇产业同造船业一样也是外向型产业,其市场主要在国外。我国游艇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最主要的是美国、香港地区和澳大利亚,还有英国、挪威、法国、俄罗斯、荷兰、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近几年,中国游艇制造企业的出口以非常的速率在上升,2008年出口216万艘,即使在金融危机还在深度影响着世界经济的2009年仍然有177万艘的出口。出口金额也几乎以同样的比例在增长。
2面临的问题
2.1 国际企业的竞争
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开辟新领域投资建设,如上海红双喜游艇公司,有的是传统的造船企业转制,如厦门翰盛游艇公司、无锡江阴东方公司,更多的是民营企业,如佛山宝达,珠海江龙,青岛蓝波,威海竹内,上海珐伊等,大约占到我国游艇制造企业的一半,当然还有外商投资和合资企业。中国的游艇制造虽然在摸爬滚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世界400亿美金的贸易值,我们仅仅占了1/130,面对国际级的游艇制造企业,如美国水星、意大利法拉帝、英国圣斯克以及一些台湾企业,我们的整个游艇制造产业在竞争中显得还是相对弱小。
2.2自主品牌的欠缺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的游艇制造业发展,很多国内游艇企业在从事为国外知名企业贴牌生产或来料加工的工作,仅有少数企业买断国外游艇品牌在中国的生产销售权而进行自主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游艇生产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结果,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只能“蚕食”少得可怜的贴牌加工费,却要看着外方合作商“鲸吞”设计、科技和品牌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远离游艇消费中心、缺乏自主研发设计等“先天不足”,并不是游艇制造业壮大的真正瓶颈,缺乏品牌才最为致命[2]。没有自主品牌使我们很难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之中立足。虽然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的制造技术完全可以驾轻就熟,但是品牌的建设涉及到整个行业、产品的质量、设计、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
2.3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支撑游艇产业未来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游艇产业需要有掌握前沿技术的技工和熟练工人、有具有国际眼光的游艇外观和内装设计人员、有服务意识的维修维护人才。然而,目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矛盾比较突出。长期招聘的技工数量少,导致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恶性竞争,而针对一些特殊工艺,国内又没有技术精湛的技工,只能到海外借助外援。国外的游艇设计有专业机构,我国的游艇设计专业人才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国内企业只能聘请外籍人士,大部分从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地聘请。由于游艇产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国内有众多船舶、海运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鲜有开设游艇专业和课程,导致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维修维护人才的培养,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
2.4经济实力的不足
国内游艇制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进军国内外游艇市场方面表现出了积极开拓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企业依靠自有资本,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私家游艇此类商品不是公共消费品,市场需求有一定的限度,很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下滑,消费收紧,很多企业销售不畅,订单受挫,资金链断裂,面临亏损和倒闭的风险。由于这种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要吸引风险投资融资也相对困难。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应对各种危机,游艇制造企业很难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3对策建议
3.1加强合作团结作战
游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游艇制造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必须摒弃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自私”思想,借助于游艇发展的行业环境,和诸多游艇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生存”。只有合作交流团结作战,才可能避免恶性竞争。只有整个行业做大做强,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游艇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这样的平台加强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及时了解产业链的配套信息,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游艇展览会,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新的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联合采购谈判中争取主动权。同时,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科研、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税收、法规法律方面的优惠政策,为整个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游艇是海外舶来品,以中国造船的思路制造世界级的豪华游艇,很难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中国游艇制造企业要拥有世界性的眼光,高瞻远瞩,紧跟世界潮流,研究世界市场,在对游艇和产业的认识上做到和世界同步。树立自主品牌,坚定不移地走品牌建设之路。
在国内,要狠抓内功,提升企业自我管理能力,推动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要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面做文章,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一流的产品品质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赖。在国外,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开辟欧洲、美国和亚洲等消费市场,在获得市场关注后,建立起营销网络,对特定的客户群体进行品牌营销,逐步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品牌的建设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期的资金投入或是广告只能风光一时,因此,树立品牌的道路还应该步步为营,持之以恒。
3.3推行内外并蓄的人才政策
国内游艇企业应该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接纳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尽快形成合理的人才机制,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大胆从国际上引进“外才”,涉及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等各方面。通过“借脑”,加快提高国内游艇设计、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同时,企业也应为来自国外的设计、研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积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软实力。
当然,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根本,还在于立足本土“育脑”,构建游艇产业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特别是专业的技能型人员,要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提升本土人才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能一味靠引进海外技术和人才,而应该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培养新人,创造新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外,可以尝试“订单培养”的模式,形成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政、校、企三方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培养一批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尽早解决游艇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3]。
3.4 创造一切机会拓宽融资渠道
头顶中国“游艇第一股”光环的珠海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28日在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在发行市盈率高达96倍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达到17.38%。严格意义上讲,游艇业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并不是始于太阳鸟的上市。在去年年中,以船舶设计为主业的创业板企业上海佳豪宣布成立游艇发展公司[4]。两创业板的收益令其他游艇企业颇感振奋,也为中小型游艇企业的融资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借用资本市场,走资本经营之路,企业才能更快的做大做强。拥有一定高新技术的游艇企业不妨创造条件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寻找机会,也可以在适当的阶段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当然,任何融资渠道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的贷款扶持、上市公司的审批等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游艇制造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艇分会,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09 -2010年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 甘丰录.游艇企业小打小闹难有作为[n].中国船舶报,2007,4,27
关键词:机械制造 技术特点 发展方向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和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随着信息和电子等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世界各国都开始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术研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科学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合理的方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2.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2.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 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贵州省 工业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6]林秀梅, 徐光瑞.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008.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一、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制造业所处环境的改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高质量物质生活正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有70%以上的用品是制成品。制造业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使它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可以说,没有制造业就谈不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没有制造业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所无法取代的。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就业的重要市场和出口主力军。
进入21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信息技术正在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及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活动空间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受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影响,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
二、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如何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是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把制造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集成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形成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制造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更加明显。危机环境更能检验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强弱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信息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是企业优化生产模式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在制造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劣时,我们的制造业更应该加强内功的修炼,加速信息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由高能低效的粗放型向集约化的效益型转化,提升制造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以便经济复苏时能快速抓住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信息化应该被广大制造企业重视起来,提上日程。
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建设不均衡
不同行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与国际同行基本接近。而纺织、轻工等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不同规模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西北落后地区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二)已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企业对信息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媒体对信息化的宣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是信息化系统的问题,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和缺乏人才和资金,企业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还相当普遍。而国外企业研究的是如何深化信息化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化实施相对而言被动的成分多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多的依赖于政府和软件厂商两个方面的推动。国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要主动一些。
第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与供应商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软件厂商很难真正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帮助企业获取准确的信息化需求。
第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还不健全,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选型也得不到真正为企业考虑的指导和帮助。软硬件产品缺乏规范管理与指导,市场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现象。很难保证信息化工程能够达到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冷静思考信息化的角色和作用
泡沫化的信息化,并不能为工业化带来后发优势,“IT黑洞”的客观存在,让我们不能一味夸大IT的作用。信息仅仅是工具,不是目的。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二)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从最突出的瓶颈问题入手,量力而行,务求实效,逐步推进。其次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企业领导既要懂经营管理又要懂信息技术。再次要组织参观考察,既要学习先进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降低风险。又要避免盲从,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建设方案。
(三)加强后续的培训与管理
关键词:造纸行业;现状;绿色发展
引言
在我们国家造纸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盲目扩张,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能源消耗还有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们国家造纸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们国家造纸行业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1纸及纸板生产和消费情况
据我们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国家截止2017年造纸企业共有2754家,总收入超2000万美元,相较于2016年而言,减少了3家企业。造纸行业同比增长3.90%,资产的负债比率有所下降。在我们国家当中,有很多的中小型造纸企业。从2017年至今,我们国家中小型造纸企业的造纸产量大约占到总造纸产量的一半左右。因为造纸行业的供应紧张且纸制品价格的提升,对于中小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并慢慢的退出来造纸市场。在最近几年,造纸行业的经济规模正在不断的增长,行业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2纸浆生产和消费情况
作为重要的造纸原料,纸浆其产量以及质量对整个造纸行业的发展都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由于废纸纸浆其成本较低且环保,所以就成为了我们国家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尤其在近几年当中,对于废纸浆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到2017年,我们国家的纸浆消费总量就已经达到了10051吨,而在其中废纸浆就占到了6329吨,占比为62.7%。但是,因为废纸回收行业没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且环保的意识不高,所以在我们国家当中对于废纸的分类并不明确,虽然对于废纸有着较高的利用率,但是回收率并不高。还有,因为在我们国家当中,纸浆主要有草浆、废纸浆、竹浆还有一些木纤维,而这些原料受到条件的制约对我们国家造纸行业的影响也较大。对于废纸浆的利用率虽然在逐年上升,但是在造纸行业当中对于木浆的使用并无较大变化。而受到国内木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造纸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限制作用。森林资源总量相对较少,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较低,可用用材林面积仅占13%。森林资源的短缺导致了木材资源的供求矛盾。我们国家所生产的纸浆远远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在2017年,我们国家消费的纸浆总量为10051万吨,在其中废纸浆、木浆还有非木浆分别占6302、3152、597万吨。通过对纸浆其来源进行分析发现,我们国家的木浆为1040万吨,进口的木浆为2112万段,国内废纸浆4239万吨,进口废纸浆2063万吨。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在纸浆的生产能力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造纸行业就必须要以进口的方式来获取到造纸原料。自2010年至今,我们国家木浆每年的增长率为5.62%,而进口木浆每年增长率为9.06%,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木浆进口国。而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带来很多的风险,比如贸易开放、政治因素以及汇率等方面的影响。总而言之,我们多家造纸行业必须要减少对纸浆进口的依赖,减少潜在风险,保障造纸行业的稳定发展。
3能源消费和资源利用情况
就当前而言,虽然我们国家造纸行业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在造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我们国家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虽然从2006年到2015年之间,我们国家的造纸行业也是加强了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标准煤耗从0.58t下降到0.38t,但是环境问题依旧较为严峻。造纸行业的发展和水资源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造纸生产每年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在2015年,造纸行业的总用水量达到了11831亿吨,淡水占28.98亿吨,回收利用水占89.37亿吨。废水的排放量较2010年减少了15.7亿吨,cod排放减少了61.7万吨。在有些大型企业当中,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水平已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国家造纸行业整体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