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9 11:20: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技术创新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书籍形态的更新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设计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充分体现书籍个性内涵,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新形态书籍形式的探索,就概念书籍设计中的形态语义进行探讨研究,阐述概念书籍形态语义的特征及表达,以期对书籍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对概念书籍创新形态语义设计的探索,应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为人们提供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书籍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期的书籍形态即不是现在的书籍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书籍的形态也经历了从原始到古代再到现代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可谓是中国最早最原始的书籍雏形。从早期的龟甲、兽骨,到把文字刻在陶器、青铜器、石碑上,再到把文字写在竹简上,逐渐形成了早期书籍较完整的形态。此后,书籍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木牍、缣帛等都被用作书籍的材料;纸张的发明给书籍带来了飞速的进步,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装订方式,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蝴蝶装、折页装、线装等,该阶段的书籍形态已日渐完善趋向现代书籍设计形式。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依靠不同形态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积累、流传并延续。因此,纵观书籍形态的历史进程,展望书籍发展的未来,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的影响,多元化也将成为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现代的六面体书籍形式的形态,虽然在现代人们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不会有人去疑问?但是,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书籍新的形势和形态一定会替代现代的书籍形态,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浪潮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事物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业完成了由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的飞跃,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信息传送无处不在,地球也终于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通过信息的传播,这些“了不起的信息”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态度、观念、习俗等,像电子书的出现,一本电子书可容纳几万册书籍内容,这对六面体纸张书籍也是一个巨大冲击。因此,六面体纸张书籍一统天下的局面会很快失去,代之于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新的社会诉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书籍设计,对书籍设计的概念、角色、特点、评价标准等要素做新的界定和研究。时代要求我们更新设计观念,使书籍形态体现时代特色,通过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语义设计,找到一条适合未来书籍发展的道路。
那么何为概念书与书籍形态语义的表达呢?形态,即为“造型”与“神态”,形态能够传达书籍的内涵。形态设计即是形态语言的本质、意义,形态语义的结构变化要准确表达书籍的内涵、体现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中的所谓概念设计是围绕设计“概念”而展开的,“概念”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设计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内涵,是对未来设计样式具有开发性的构思。概念设计为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形态并非是单纯的封面设计,也不仅限于图像、文字、色彩的构成形式,它应该是容纳文化的立体构筑物,是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材料,如各类高品质特种纸、木材、金属、泥土等材料和各类特种印刷、手工制作工艺,为我们探索未来书籍的新形态带来很多启示,它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可以启示未来书籍的设计理念,是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概念书籍形态语义设计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它对独特个性和前卫理论的强调。德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貌,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精神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让读者阅读起来方便、易读、有趣,具有艺术性,并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一本好的书籍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其概念书籍在畅销,如: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大型超市里看到的正在销售的一册《大自然》的书籍,每打开一页的文字旁都有立体的实物场景展开,并且伴有音乐的声音同时响起。当有火山爆发或水的流动时,同时火光的闪烁和蓝色水的流动也展现出来,形成一立体的有声有色的能充分体现大自然的景观,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叹为观止。再如:一册《海洋动物世界》的书籍,封面上突鼓着两个滴溜溜转动着的大眼睛,当你翻动每一页时,每一页的动物眼睛都共同使用这一对突鼓的转动着的眼睛,很是有趣、别致、吸引人,把一个呆板的平面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动的可爱的书籍。
其实美国对概念书籍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他们十分关注概念书的拓展,到现在为止超市里已经有许多较为成熟的不同形态的书籍在销售。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也已经走在前列,如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书籍设计师,在书籍设计形态上已抛开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特有的创造性设计语言和视觉信息编辑,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个性特征。当代的书籍设计不再受其传达信息载体的性质的限制,而是把书籍设计视为一种造型艺术,书籍的形态不再受供人阅读的载体的局限,已可以成为使用、欣赏、品味、收藏,具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目前,我国就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概念书来看,有极具趣味性的幼儿立体书、方便小巧的电子书、抽象个性的装饰书等。书籍也开始突破传统书籍形态的束缚,思路开阔,、创意大胆,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努力寻求新的书籍形态设计要素,寻求个性化的、无定向的创新活动,它为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各种选择的可能性。在中国历届书籍设计展览会上也出现了许多新颖有个性的作品。如:设计者把文字“写”在衣服和用具上,这不仅使阅读变得有趣,而且一改人们不愿意读书的惰性。又如:我们熟悉的纸杯,在上面涂上一层蜡,用手触摸后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如果在杯子上都印文字,每一个纸杯便相当于书籍的一页,读者可以边饮水边看“书”,待水喝完,书籍也阅读完,和乐而不为。在教学中,许多艺术院校也把其作为一项研究探讨的课题,教学生去探索创新。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老先生的学生作品《飘》封面,灌进流动的液体和真实的浮萍,通过触摸及翻阅,他都会随着你的节奏而随波逐流,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飘的漂浮不定的存在,此书是记录了一个北漂成员的四年生活;有如学生创新形态书籍作品《童年回忆》,设计了许多孩子喜欢玩的六面体的方木块,在每一个方木块的六面体上,四个面都写有不同的文字,每一面拼起来都是一个故事,在另外两面上有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孩子在玩木块中不知不觉可学到一些知识,很有意义。
在概念书籍设计中,要发挥创造性的、积极性的、启发性的思维模式进行书籍设计,为书籍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作为探索的起点。要全面尝试材料、形态,甚至气味、声音,如我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爱上咖啡滋味》,它的封面是咖啡色的,是用深浅不同的各种咖啡色纸张传达了关于咖啡的传奇魅力和它的地域风情。南海出版公司的《香》,精致地选用了带有香味的油墨来印制书籍,打开书籍,散发出一缕缕菊香,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一种实践性的书籍创新,这种创新突破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和阅读习惯,并为概念书籍设计开启了新的思路。其意义就是为知识的接收和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宽阔的渠道,更好、更直接地去表达、挖掘、延伸作者的思想……
定性研究由于耗时大,一般不可能大规模开展。同时定性研究更依赖于设计师的主观分析,其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也十分依赖于设计师的自身素质。但设计师从用户行为的角度去作定性分析,对于启发设计思维,洞悉用户潜在需求,寻找设计机会点非常有帮助。如果定性调研是直接服务于产品设计,那么产品设计者本身参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将定性研究转化为设计力量的方式。设计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更有可能设计出能满足用户需求、超出用户期望、让用户感动的产品。
常用定性研究方法及开展方式
在产品设计的开发期、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各个阶段,定性研究有不同的重点和方法,比如开发期主要运用定性研究去洞察目标用户需求,满足需求的路径等,成长期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去收集用户反馈,进行数据发掘,增加产品新特性,保持用户群的增长。本文主要介绍从产品设计师的角度在产品的开发初期为了获取设计机会点进行创新概念设计常用的两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直接观察用户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操作行为等,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认知、行为规律的方法。在心理学中,观察是一种获得感性认识积极主动的方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一般按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方式和时机;观察内容为被观察对象言行、表情、动作等。观察法直观、生动、更接近真实,不受被观察者的意愿、防备心理和回答能力影响的优点,而且它简便易行、灵活性强、可随时随地进行;缺点是被动地等待,通常只有行为和自然的物理过程被观察到,对于被观察者的动机、态度、想法和情感要做分析和推理,这对设计师的主观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在产品开发前期研究与设计中,无论是为了获得产品属性的相关数据,还是为了获得用户使用产品的实际情况、了解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拜访用户并观察用户怎样进行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之一。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设计人员通过和受访人的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对于产品调查来说,访谈是用于发现用户实际产品使用情况和实际评价产品态度的一种方法。通常是以采访者同用户一对一交谈的形式展开,按方式分为入户访谈、定点预约访谈、电话访谈。其中,面对面访谈一般设置一个主访人员,一个记录人员。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是按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采用问卷或调查表;后者指没有定向的自由交谈。在一个完整的访谈过程中,这两种形式通常交叉进行。
无论哪种访谈形式,一般在进行访谈前都应明确想得到的信息,设计访问逻辑、框架,并且列出所有要访谈的问题清单,即访谈脚本,然后制定相关顺序,并且决定怎样记录用户的回答信息,准备相关的记录设备。访谈一定数量的用户之后,访谈脚本根据访问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和更新,以便得到更加详实的用户观点。
定性研究驱动概念创新的应用
企业在产品开发初级阶段,首先要明确谁是目标用户,产品将满足他们哪方面的需求,最终构思用户的需求如何被满足,规划具体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投入大量的定性研究工作对于开发突破性新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寻找问题、挖掘需求、形成概念的过程是整个产品开发的重要阶段。笔者在TCL研究院参与了针对孕妇这一群体的医疗产品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展初期,主要运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用户需求、挖掘设计概念。首先通过对医生及医疗产品卖场的走访,小组讨论制定了表1的访谈提纲,在访问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用户真实的使用状态、使用过程,通过访谈探索这一群体对医疗产品的态度、期望流露及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
在对2个孕妇访谈结束后,我们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优化,接着对10个孕妇进行再访谈,随后各小组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分析整个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总结机会点,讨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的合作将从具体转为抽象,通过抽象思维确定设计主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运用头脑风暴去发展尽可能多的、具体的产品概念。在与多个孕妇访谈及观察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后,我们发现这一群体对于“辐射”一词非常敏感,她们担心现在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带来过多的辐射,过量电磁辐射会给胎儿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比如畸形、自然流产等后果。甚至有一位孕妇因为担心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卧室里只保留了电灯泡这个“唯一”的电器。面对这个问题,孕妇这一群体基本都有防范措施,被访的12位孕妇都备有防辐射服或防辐射背心,这存在一个矛盾:有防辐射服,同时又惧怕辐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它有没有起到防辐射的作用”。“能起多大作用呢?要是辐射量很大,它能抗得住不”?“洗过几次防辐射服,不知道它还能起到作用不”。
“我觉得最安全的就是别去有辐射的地方”。———(摘自访谈记录)通过这些访谈记录及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孕妇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得出一种合理的解释:辐射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又无处不在;防辐射服的防辐射效果也是无形的,它没有给用户(孕妇)一个清晰的反馈效果,所以导致了用户(孕妇)对于防辐射服的质疑与担心。
可以明确孕妇这个群体对于清晰“防辐射”的期望,得出一个机会点:用户(孕妇)需要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把辐射视觉化,同时能以某种显性的方式提醒孕妇离开辐射过量的环境,当然这个产品不能替代防辐射服,它更多的是帮助准妈妈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减少心理负担,给自己和宝宝营造安全、绿色的生长环境。这次定性研究驱动了一个新的产品概念设计———《保贝》,如图5、6,它是一个环状佩戴装置,由可降解的硅胶材料制作,柔软舒适。辐射探测端主要由面盖A、B,体温温差模块,辐射探测芯片,微型马达,储电纽扣电池五个部分组成。利用辐射探测芯片探测周围环境的辐射量,当辐射威胁到用户的身体健康时(如50CM的距离内有超过16mg的辐射存在),警示LED灯亮起,辐射探测端由绿色变成粉色,同时微型马达振动,从视觉和触觉两个维度去提醒用户离开辐射过量的环境。
如图3,利用情境故事版生动描绘了用户的行为,《保贝》的使用场景。这可以帮助整个开发团队更深入地沉浸到目标用户的世界中去,从中发掘用户的需要,更好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
自始至终,特别是产品开发初期识别产品机遇的模糊阶段,设计开发工作人员坚持运用定性研究的各种方法保持与用户的紧密联系,这是一个反复推敲、不断吸取用户和其他相关人员意见的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楚、由抽象到具体、不断进化的过程。定性研究为产品的概念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也是一种容易被人理解的传达,利于开发团队的共识与合作。《保贝》得到2010光宝创新奖的认可也验证了定性研究对于探索用户潜在需求、开放思维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美术;创新
素质教育要从小开始,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开端,实施质量往往决定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养成。小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低年级的小学美术教育更应注重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美国哈弗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艺术教师的传统功能只限于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画画不走形,照着石膏板、水果或风景的样子正确的画下来。”现代教育则完全不同,“特别在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成了刺激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培养审美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造力培养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研究现状
(一)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即要以兴趣为导向,以生活为背景,以小学生个性特点为切入点,以激发小学生创造力为根本,以审美观的培养为目的开展美术教学和研究,侧重于让小学生从“玩”中获得知识,思考问题,交流情感。技法教学可作为教学的补充,适合少数有美术天赋和条件的小朋友。
(二)新课改下低年级小学生创造力培养
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根据学生年级差异和个性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创造力,基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除了方法上的大胆创新外,日常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学生沟通、作品评价等都需要注意合理引导,创造力除了激发还需要呵护与鼓励。
二、当前低年级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一些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不断更新。新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单单重视书本知识体系的传统结构,从而更加重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往往存在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名义上是开放式教学,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旧没有跑出老师的思路范围,在老师设定的框框中思考和学习,这样就不能做到思路的创新。其次,有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依然受到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学,教师教”的传统教学方法一直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学。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老师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力学生。
(二)一些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美术教师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只是一味单纯的传授知识,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三)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价值的认识是迷茫的,总认为美术是一种娱乐的课程,从而造成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低;其次,学生家长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都认为美术是可学可不学的课程,对孩子的支持力度小,不利于小学生美术积极性的提升;再次,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对美术课程的厌倦,不利于小学美术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新课改下提高低年级小学美术教学创新发展的思路
(一)更新教学观念,灵活教学方法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课程试验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面貌。首先,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变“填鸭式”教学为“发散思维式”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灵活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在自己喜爱的景物或者动物进行绘画,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次,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所要学习的景物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大家都来做》一课中,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用瓶盖、纸盒组合中各种图形。让学生体验材料的美感,体现绘画和创作的乐趣;其次,美术教师要多渠道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老师要为小学生进行各种演示。
(三)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技巧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加强小学美术教学,就必须重视绘画技法教学,让小学生在技法学习中不断创造美。
在现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企业管理现今的模式创新情况,对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实现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推动企业经济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在社会转型模式的大背景条件下,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对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企业的管理创方面的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管理模型
现在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型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技术是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的重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对我国与国际世贸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意义,企业只有顺应知识信息时代背景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才能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向上。所以说,根据社会转型模式下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及时的掌握主导权,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
一、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概况
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之间找寻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从封闭模式到国际开放模式的经济转型,使企业紧随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脚步,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固有的单一模式,跟随国际发展战略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在创新发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企业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的匮乏。从我国各企业现今的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要全面的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生产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保持对生产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视,把创新理念放在发展的第一位,顺利的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其次,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从精神面貌上体现企业的整体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运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水平的主要体现,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业在社会转型模式下的管理创新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抓住管理理念创新这一关键阶段,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新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满足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企业的模式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也包括了多种创新模式转变的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全面发挥才能彻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型。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将企业的创新力与新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从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的本源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我们要从企业的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出发做到企业文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从理念创新发展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计划,综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构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与国际的企业管理标准决定的,由管理项目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条件创新与管理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过传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现今的世界背景的传统理性是其主要原则,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逻辑的升华延续,我们需要将其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以实用性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理性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合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时需要判定其实用理性,通过企业实践进行实用验证,从而剖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与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两者不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改进或重建,直到一致为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实现综合性的水平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42
关键词:中国科技创新 内涵 发展
在我国,“创新”一词古已有之,“创新”亦作“剏新”。《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元典章·兵部三·铺马》:“有今后剏新归附的百姓有呵,有铺马里上来者,他每的拜见马匹沿路上依在先体例,与草料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代表的创新始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国内外学者对“关于后发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进获取自主技术”的研究概括为“技术学习(technological learning)”。技术学习是指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期望通过成套技术的引进或通过市场换取技术的方式,在干中学过程中学到一流的核心技术,来达到技术创新或模拟创新的目的,促进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1)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尤其是成套技术引进。(2)深化技术引进:市场换技术和模拟创新。(3)对成熟技术的引进,投入成本低,研究力量小与学习成本高,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回报快,难于掌握核心技术。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在技术力量及R&D资金不足,资源有限条件下,在较短的期限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为积累技术能力、提高R&D水平,形成后发优势[1]。我国开始了技术引进和模仿(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个封闭了几十年的经济体,依靠开放部分市场换来了发达国家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但在一定意义上,换来了税收和就业,还换来了GDP。《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提出“为了换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的开放部分国内市场”,由此开始了“市场换技术”,边学习边模仿。十年间,外商确实带来了许多我们没有的设备和一些我们没有的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在国外来说都已经过时了。一旦设计关键技术,便无一例外地保守秘密。要用只能付出昂贵的知识产权费,或购买国外的现成半成品或制成品,致使我国技术创新发展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始终处在产业链下游。
90年代末,为了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学者借用国际成熟的集成创新概念开展了集成创新的研究。我国的集成创新侧重从管理、企业角度考虑,是几个要素的整合,是一种类的集成。国内学者许庆瑞和陈劲将集成创新看作是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六要素有机整体。然而尽管我国学者注意到了集成创新要素的协同性和复杂性,但只是强调将创新活动变成一个有机整体,而没有明确给出如何实现这种协同性的集成创新。如宋刚等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尽管我国的集成创新和发达国家的集成创新还有差距,但是毕竟也跟着国际先进理念在进行创新理念的学习和追赶。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2006年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理论。“自主创新”理论是以技术引进、技术学习和模仿、集成创新理论延伸和发展,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过程。其内涵包括:自主是前提、创新是要害、知识产权是关键和创新能力是核心[2]。
对于自主创新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3]。一是定位于科技方面,与自主知识产权相联系,认为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提高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种创新活动。二是从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内生性出发,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3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率先开拓。三是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理解自主创新,创造是科技行为,而创新是经济行为,涉及到技术发明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内部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一系列的过程,所以自主创新不等同于技术创新,它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周光召认为,“自主创新虽然主要指科技,但也不仅仅是科技,包括管理、制度、品牌等方面。”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阶段,其特征既包含又超越以往的创新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强调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所属性。自主创新的主要特征:(1)涵盖面广,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强调自主知识产权;(3)创新的整体性,包括科技、经济、管理、制度等方面。
通过以上的表述,将我国创新历程的演变总结概括为表1。
结语
尽管“创新”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还是诞生在改革开放年代,始于技术学习和模仿。创新的概念在不同阶段内涵逐渐演变。在发展中国家,创新内涵的发展经历了“学习-模仿-自主创新”的三个阶段。以中国为例,创新的发展路线经历了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集成创新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这个发展过程是随着对知识产权制度认识的深入而开展的。知识产权应用领域从同行业发展到跨行业,后又随着地域的变化扩展到了国家之间,更有甚者,伴随着技术革命的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层域高层化、集约化。在技术引进-学习-模拟阶段一味认为通过开放部分市场可以换来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市场换技术”策略实施十年间发现涉及到国外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由于这些技术背后是其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命脉。基于此开始了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先后开展了集成创新(尽管这个词仍是学习国外概念)和自主创新,后来证明我国的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国内集成创新概念的提出,第一是出于学习的目的,第二是为了促进技术创新,第三是为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而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则是是我国在技术引进、市场化技术、集成创新基础上的一大进步,是我国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韩为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经典TRIZ认为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就是解决技术系统中存在的矛盾。但这一理论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引入一个新概念或增添一个全新子系统解决矛盾的方案,是否是创新解决方案呢?二是如果某个方案可以在数量上同时改善技术矛盾中两个相互冲突的工程参数,但技术并未发生实际变化,那么这样的方案是否属于创新型解决方案呢?
通过大量试验和实证分析,上述两种情况都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因此,他们给出了创新性方案的充分条件:质变条件,即问题解决方案必须保证使技术矛盾中互相冲突的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生逆转,或者不再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彻底消除二者之间的冲突,而不仅仅是同时改善两个参数量值;封闭世界条件,即问题解决方案依托技术系统中现有的子系统资源,或者临近系统资源以及存在于外部环境中的免费超系统资源实现,而不是简单地引入新概念或增添新系统。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便是真正的创新性方案。
基于这一研究,Horowitz等人开发了一种名为“结构性创新思维(SIT)”的技术创新方法,最终经过多次整合形成较为完善的USIT方法。
为解决OAF((对象-属性-功能))框架提炼出的问题,USIT开发了5种方案生成方法:对象复数化法,对系统中的每个对象进行复数化,将对象的数目转变成除1之外的任意数;属性多维化法,在空间和时间中通过激活或者抑制对象的某些属性而使其特征发生变化;功能配置法,为了改进系统的主要的有用的功能,分解、重新排列现有的已经修改的、引进的新系统中的不同功能;方案组合法,从空间、时间、系统层次等角度,将所获得的多个方案进行组合,从而得到新方案;方案通用化法,用一般日常用语代替解决方案中的特殊技术术语。
与OTSM和USIT相比,TRIZ存在多个分析框架,但无法系统地描述问题全貌,解题工具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相反OTSM和USIT分别具有统一的ENV和OAF问题分析框架,其分析过程始终与具体问题的特征保持密切联系,因而较之TRIZ,其使用效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 .M);施瓦茨 (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 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 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 Smith,1 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
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10]徐 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