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名师课堂8篇

时间:2023-05-17 09:56: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名师课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名师课堂

篇1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改革;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1-02

【作者简介】侯沛成,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党委书记、校长。

一、 思想先行

课程的定义较多,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基地则是一种以建设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主要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体验性教学“新课堂”,是现有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它具有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等特质。

建设课程基地,旨在通过学科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直观理解。通过参与式学习,巩固演绎拓展课堂教学原理;通过展望学科前沿知识,引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专业学科分支,领略学科科学体系,为学生升学服务;通过实践体验,发现学生天赋,感受学科之美,促进学生在自然喜欢中多元发展,为学生兴趣、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人生未来奠基,并将学习作为终身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还大量参考并借鉴了生命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文献,为课程基地的建设做好了思想高度的武装和统一。

二、 成果初现

学校始终坚持“基地要扎根课堂”的建设管理方针,鼓励教师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难题,积极开展研究与探索,以此为基础不断研讨和完善利用课程基地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案,形成问题解决模型和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将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努力将课程基地建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平台,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近3年来,学校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300余项,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多次获得连云港市教育管理目标奖和教育管理质量奖。

目前已经完成了《身边的生物科学探究》《连云港海洋地理》《3S技术在我身边》《我们家乡连云港》《海州乡土文化》《ARCGIS初步教程》等六本校本教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课件和案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内外资源。相关学科组的教师共发表基地建设和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30余篇,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5项。课程基地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和“港城名师工作室”这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主办市333工程青蓝课程5次,开设公开课、讲座30余节(场),举办连云港市优质课、基本功等各类大型教学类比赛5次。学校先后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等10余所兄弟学校结为共建友好学校,充分发挥课程基地对全市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内涵发展

1.彰显特色,构建三级课程基地体系。

自2011年启动课程基地申报工作以来,我校先后成功申报并建成了江苏省基于3S技术地理创新课程基地,连云港市地理、生物和艺术课程基地。依托省、市基地平台,以点促面,学科联动,在校内又先后规划建设了化学、英语、语文等课程基地,最终形成了省、市、校三级课程基地体系。通过构建课程基地体系,创生了凸显学科情境的新课堂。基地以建设学科的物化平台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追求,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等方式,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地理基地将GIS技术引入课堂,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学习方式;生物基地通过改进演示设备、设计探究实验、创设互动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基地体系建设,整合“课内外”、“跨学科”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整合相关学科教学力量,形成教学合力。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参与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与南京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等院校签署共建协议,提升建设层次。三级课程基地体系的构建,开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为学校打造特色学科、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契机。

2.释放潜能,追寻生命课堂教育价值。

教育的起点和重点都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素养上,而生命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

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校以完整生命的发展、独特生命的形成、精神生命的提升为最终目的来重建课堂生活,铸造生命课堂,让教学流动生命的智慧,使每一个生命潜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释放和生长,促进了教学方式与育人模式的新转变。构建了以“生活课堂有效课堂生长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为逻辑主线的实践路径和操作策略,形成了包括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在内的高中生命课堂的系列教学范式和案例。积极创建民族教育、生物探究与人文教育等学科教室,创设对话与开放的课堂,打破课表、教室对教育方式的“束缚”,推进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转型,领跑学习革命。例如:组织数学、语文等教研组与课程专家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细化,结合学生能力基础,确立重难点,通过模型建构、微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生物学科以生命科学馆的实物和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培养兴趣,深入探究;地理学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走进3S实验室,在专业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

篇2

一、高中地理课程及其开设情况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是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跨两个领域的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学习掌握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课程是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

我省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的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2节,选修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3-5节。在国家设置的七个选修模块中,我省统一自行选定其中的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四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两个模块实施教学。

二、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概况

高质量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据统计,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总人数为3754人,其中专业教师为3726人,专职教师为23人,兼职教师人数为8人。根据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省地理教师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结构较为合理。全省地理教师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明显。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目前我省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趋向增长,这说明我省地理教师的基础专业素养较高。

三、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1.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

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该论坛汇聚了全省中学地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市地理教研员和部分骨干地理教师。活动采用主题研讨和课例展示的形式,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将名师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惠及全省广大地理教师。该论坛对发挥地理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地理名师的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

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是地理学科的品牌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主题教研活动更加契合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如2012年4月在徐州丰县举办的“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主题研讨活动,以“课堂观察”为主题,采用课例展示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省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次活动的辐射作用,研讨的实况和研究成果还受邀刊载于《地理教学》杂志中,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中学地理名师课堂活动。

自2012年3月我省名师课堂直播活动开展以来,地理学科共组织了6节初、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展示课,邀请了6名授课教师和12名教科研、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于 蓉)

问题呈现

一、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教学观念中,但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与落实还有待加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正逐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与认同。多数教师认同地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以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渐趋加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课程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应该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关注到教学观念的行动化还未真正显现。例如,尽管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施中,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多样化,但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所减少,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有所增加。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遇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时,采用“讲解直至学生记住为止”的传统方式来教授的教师已很少,大多都能通过举例、画图、动画演示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或探究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新课程中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例如,在很多合作学习中,教师因缺乏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与技巧,而使小组讨论最终变成了学生的“闲谈会”。

三、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趋广泛,但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仍需加强

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日渐增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成为大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能够积极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获得资源的渠道包括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不仅通过网络收集各种教学素材,同时还通过一些互动平台(QQ、微博、BBS等)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资源泛化现象也在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造成了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中而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破碎化,从而使得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校本教研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教研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方式。大多数学校都能定期进行地理校本教研活动,且形式趋于多样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教研组中又成立了备课小组,备课组定期研讨;有些学校地理组采用课堂观察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一些学校的地理组申报省、市级课题,基于课题研究来进行校本教研。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校本教研已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

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内在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尚未意识到校本教研对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目前高中教师的课业负担繁重,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师地理课时明显增多,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校本教研。另外,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针对校本教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教师教研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五、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已初步体现,但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课程评价有了初步的改观。大多教师认识到评价的作用并非仅仅是甄别学生成绩的优劣,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方面获得提升。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能采用鼓励的语言来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此外,教师们也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3

关键词:教后反思;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51-01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做出了一项新规定,老师的每节教案必须有教后反思。对于教了十几年学的我和许多同事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也感到挺麻烦的。课都上完了,再写什么反思,还有必要吗?但是领导要求,照做就是了。刚开始的几节教案总是走出教室后,因为累不情愿写教后反思,但是还是坚持了下来。静下心来细想一下,发现写出每节课的反思真的很有效。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当天的教学实践,写下教学后记:学生收获了没有?自己收获了没有?课程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最好?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在不断的反思中,让自己清醒地回忆教学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纠正错误的艺术。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也可以纠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不当之处。有人说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以成为名师。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思教学观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离不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因此,领悟和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二、反思教学设计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地理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反思教学过程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例如以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为例,在学习3S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环节和应用领域时,我最初的教法是照本宣经,其结果是学生听得很吃力,难理解,更不用说应用了。下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下一节课我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自己列举身边的例子,学生的课堂参与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

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我们班中有一位学生地理成绩较差,平时又特别调皮的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讲。一天下课他拿着作业本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地问:“尤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接过本子,一看,见是涉及到地形区的识记,我就随口说“自己去查地图册。怎么这么懒”。我这么凶的对待他,我想这个学生也许现在还会记得我当时那副凶巴巴的面孔。如果是位成绩好的学生,我想我会心平气和的帮他查地图。静下来想一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偏心了?事实上,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样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想他是用了很大勇气才敢来问我,被我这么一吼,怕是弄巧成拙,本想他能改正不认真听课的缺点,现在可能会使他更不喜欢听地理课了。同时我也轻而易举的把他的上进心给扼杀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

五、反思教学反馈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我们距离名师就越来越近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师;反思;合作;高效课堂

叶澜说:“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加上地理等选修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学校的现状,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并没有减少。如何实现减量不减质,已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地理等选修科目老师面前。我们不少老师以“快步走常回头,以增加训练量”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策略来应对教育变革,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让学生快得益,多得益呢?笔者认为,唯有学习并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建设高效课堂,以效益换时间。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间的反思与合作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翅膀。下面就我的教学经历谈一点想法。

一、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及时弥补教学之不足,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些都说明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技能。余文森又说:“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反思习惯的养成,贵在及时和坚持。反思方法和途径有多种,其中教学后的及时反思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审视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寻找课堂教学流程中出现的纰漏,督促自己及时矫正和弥补教学中的问题,也有利于今后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新授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中的地球自转周期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读图完成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和联系,并要求学生记住。学生在我的指挥下“毫无悬念”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结果检测发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却并不理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备课时对教材研究过于肤浅;上课时拿着教案照本宣科,只满足于解决了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原因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没有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氛围和通过活动增强探究能力。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介绍地球自转周期的概念。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假如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如何?(2)假如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如何?(3)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变,而公转方向自东向西如何?(4)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同时改变为自东向西如何?学生通过画图自主探究得出了结论。教学思路的调整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立教于学;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研究。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课堂,研究课堂,才能把更多、更高效的课带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让“问题”转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案例也要反思,寻找成功的原因,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二、真诚协作,借力研磨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塑造成功课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是一个善于揣摩同行和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为己所用的老师。一个睿智的老师,还是一个懂得合作的老师,是一个善于借助团队力量提升的老师。平时的常态课,我们不可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且仅凭一己智慧也很难吃透吃准教材,准确把脉教学重、难点,难以形成课堂的丰满完美。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改变“埋头拉车”和“单打独干”的现状,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借助团队的力量,反复研磨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同一堂试卷讲评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公布答案―学生自主订正―小组合作―学生质疑―整理―检测反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这一堂课老师很轻松。反馈的结果错误率很高。问题出在学生自主和合作时都是围着老师的答案转,至于其他选项为什么错,思考很少甚至不思考,实质属于“伪讨论、假合作”的课堂。另一位老师做法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整堂课学生充当的角色是听众和书记员,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再一位老师则是不公布答案,错误率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订正、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结果各小组讨论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还得条条题目重讲。

在备课时,我们把各人的教法整合,形成统一思路,即错误率低的题目公布答案―学生自主订正;错误率高的题目―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合作解疑―学生整理、反思。而教师在合作解疑环节则侧重于共性问题的出现原因寻找和分析,侧重于解题技巧和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讲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真正解决。

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注重同学科内的通力合作外,我认为还要进行跨学科备课和听课,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加之新课程的实施地理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所以单纯学科间的合作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地理教师要主动与其他学科或其他年级教师合作,探讨借助相关学科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的方法。如,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是一个均值等都可以借助物理的开普勒运动定律;又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昼夜更替周期可以借助数学知识得到解决。因此,合作将成为地理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地理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有待于任课教师反思和合作。

参考文献:

篇5

一、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

一棵大树一个世界。以一棵大树形象建构工作室设想:太阳,意指构建教育理想的高度;深根,寓意扎根教育理念的深度;强大树干,意在主持人强化自身学识和研究;枝繁叶茂,意指工作室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棵大树,志在撑起广大学子成长的一片绿荫。

1.教育理想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教育理想。就象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工作室需要太阳的高度,顶层设计“蓝图”,先行组织形成上位概念。工作室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

科学求真——地理首先是一门学问: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

育人求善——引领学生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与自然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命求美——学习地理,让生活更美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拥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统一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各地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美;灵动的地理课堂、师生教学相长、思维碰撞、生命激荡更是一种美!

2.教育理论

根深才能树大,一棵大树离不开发达根系的深度支撑。工作室需要深入扎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着重深入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瑞士、皮亚杰)、邀请教育(美国威廉姆和贝帝)、学习理论、情感教育(朱小蔓)、生命教育(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依托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和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深入扎根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热土中深厚的教研土壤。

3.教研行动

强大树干才足以拓展枝繁叶茂的广度。立足顺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教书、育人两条腿走路,并且两条腿都要长”,着力改变教育教学中“教多育少,文多化少”的普遍现状。

主持人首先强化自身,主攻方向是进行“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研究。发挥自身教书育人优势,突出德育特色,研究学科育人渗透。

发挥地理新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书育人作用。立足课堂学生主体与地图对话、与自然环境对话、与人文世界对话,深化新课改、变革新课堂,创新“获得型”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获取知识之真、做人之善、生命之美,引领求真、求善、求美的地理教育思想。

深刻渗透改变世界的地理思想(苏珊·汉森):世界的表达(地图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类家园的世界(人地调适、水量平衡气候学、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地方感),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空间组织及相互依赖、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的未来即是现在)。渗透培养人地协调观、空间观、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让地理改变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提升生命。

与此同时,引领工作室骨干教师成员,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强化团队自身的学识修养,加强精神凝聚(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着重发挥各骨干成员的优势,立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立足课堂教学,找准主攻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各自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特色。引领广大的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转型为“专家型教师”,带动培养名师队伍,枝繁叶茂。

为此,工作室突出德育和教书育人,深化提炼教学风格,侧重打造精品案例,强化与省内骨干交流,致力专业发展,成就团队名师。

4.培育硕果

大树底下好乘凉,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累累硕果成就更多大师、栋梁之才。“一棵大树”是工作室形象的选择,是生命课堂感悟的象征,更是教育人生的礼赞。

二、近期工作: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

为实现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目标,发挥广东省教师工作室“名师作用,培养中青骨干,服务学科教学”的宗旨,以教师工作室为核心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本工作室围绕“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部署,在高校导师组的指导下,拟定本工作室《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方案》。

1.任务内容

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含开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

2.日程安排

为期20天共三周。第一周:开班仪式、听课评课(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上4~6节课)、座谈分享(主持人和学员成长心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员之间交流)、挂牌仪式暨课题开题(参加人有嘉宾、导师、跟岗学员、工作室成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校青年教师)、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二周: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学员上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结合开发精品课例)、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三周:参观学习、专家报告、课例开发(精品课例形成课件、教案、教学录象并刻录光盘,学员跟岗汇报课、同课异构(到外校开展交流活动、开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问题提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报告)、跟岗总结。

3.跟岗要求

严格执行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相关精神,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专业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践行师德规范,展示省级骨干教师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跟岗期间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6节,开发优秀课例一节并录像;撰写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2篇;每天建设博客、撰写日志。关注主持人博客http://.cn/u/2968191503。工作室助理结合学校教研拟出每周详细安排表,做好跟岗宣传和档案建设并跟进学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接待指引。工作室根据学员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跟岗考核。

三、长远目标:工作室三年建设方案

1.工作思路

工作室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为教育理想,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地理学科优秀教师的工作。

2.工作目标

带一支团队:力求三年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做示范,课堂教学上有精品,课题研究上有成果,管理岗位上抓经验,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抓一个项目: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做一次展示: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工作室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和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建一个博客:及时传递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以互动形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出一批成果: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风格篇专集等。

3.骨干培养

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带领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工作室成员由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成员成长规划: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结合个人特色形成各自教学风格。第三年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4.课题研究

工作室确定科研课题:“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以个人特色专长为基础,以全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学生学习,强化学科渗透国情国策、低碳环保、自然灾害、生态协调,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篇6

教师作为全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掌控者,组内研讨的参与者,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组建学习小组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之前,我把全班学生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全班学生地理成绩排名、兴趣爱好、性别比例、学生间关系等情况合理分配,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7-8人,把学生桌子拼成长方形围坐,学生围坐利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有组织能力的且成绩较好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心思细腻的、为人正直为分数统计员,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都得到锻炼,我会定期轮换分工角色,每个人都有发言、计分、评论等的机会,另外,在主要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果回答不对或者不完整,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二、组织基于学案辅助下的课堂合作学习

课堂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但合作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需要较长时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简单的、复杂的问题都抛给学生,应该据教材的重点、学生学习难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置出几个(一般不超过3个)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例如,我在上《气压带和风带》一节课时,把简单的概念、规律放在预习案里。如《气压带和风带》这节我这样设计预习案:①阅读教材第33页第一自然段,说出大气环流与热力环流的区别。②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力,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在图上表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和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这两个预习问题让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堂上学生交流后若还有个别学生不会,则教师组织让其他组学生帮忙解决或者教师简单点拨。我把本节的重点、难点问题:“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设置为课堂探究案:①读教材第34~35页1、2、3自然段,结合图2.10,尝试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学案图B、C(南、北半球上)绘制出来。②观察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变化,尝试完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以北半球为例)为什么? 并在学案中辅以文字、图表帮助学生探究学习。对课堂探究案的运用,课堂上,我则先让学生独立思考3分钟左右,然后组内成员交流5-8分钟,达成一致,其间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探讨后请几个小组到前面展示,其他组点评并赋分,然后教师着重点拨方法、规律,教师在此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点拨,能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得以升华,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规律、原理。尽管课堂上全员参与,进行了激烈的交流、讨论,但是,仍然有些重点知识,学生掌握不太好,我则设置了几道问题放在巩固案里,学生课后根据自身状况,或进行练习或进行自我检测。

三、进行及时的课后反思

记得哪位名师曾说过:教一辈子书可能成不了名师,但是,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足以道出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对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理念下,我觉得教学反思可以从学案的设计、使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等三方面来进行,如课堂探究案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也是在上过一次课后,感觉不太妥当,经过组内老师集体备课交流,最后确定重新更正为:学生在南北不同半球上绘制大气运动状况,看似问题不同,实质大气运动是一致的,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全班同学讨论的内容在形式上不一样了,能够培养学生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方面,我发现30°N(S)附近大气的运动情况即使在我讲解之后,仍有学生搞不懂,现在想想若能制造一个0°~30°N大气运动的立体教具,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如:第*小某组学生讨论不积极,时间过去了,却没有得到结论。这个时候,课后我会及时跟组长沟通了解情况,必要时,组内人员分工需要再次调整。总之,及时的、有效的课后反思能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也使地理课堂实效性逐步提高。

四、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7

关键词:地理;有效教学;研究

课堂上教学效果好,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效率高,知识掌握透彻,能力提高快就算是有效教学。所以说,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观念,更需要我们把它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那么,有效教学应该怎样实施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就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学相长。教师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1.认真了解学生情况

初教一个班级教师可能还不是很熟悉学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理解力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设计好课堂中的讲解和探究题,为学生的思考和练习留够充足的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钻研教材

与上课相关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等等,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占有资料。总之,教材内容的讲解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素质发展作为主线,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为前提,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3.认真设计教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各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法设计活跃,而又充分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二、掌控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我们一直提倡课堂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掌控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适度的、深刻地交流讨论,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1.注重学生地理的兴趣培养

地理在学生眼中是“副课”,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善用地图,引发兴趣。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会看地图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地图,地图填充图册,培养学生用图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2)联系实际,提高能力。地理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而学生经历过的、身边的地理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可以分析学生家乡所在地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是否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分析家乡所在地太阳能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分析所在城镇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当地风向的关系及是否对居民造成污染;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交通运输建设是否做到趋利避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引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这样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

2.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不要去整理、归纳、总结地理问题,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1)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如,关于如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可以从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流动的影响、标本兼治的措施诸方面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2)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根据地理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初中地理知识分为感性地理知识和理性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又包含在地球、地图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中。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些知识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在地理的学习中教给学生地理图表、知识记忆等方法。所以说,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巩固练习,保证有效教学的效果

做练习是为了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但练习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确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作业要有针对性,难易程度适合不同等级的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继续提高。

四、注重课后反思,保证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也就是说课后反思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教师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事探讨、交流教学中的问题。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等等情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得到提高。

篇8

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认识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所以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角度,以及从教材中解读出来的意义和内容,就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名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首先要达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要求,如,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本质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内容和难点重点,融会贯通地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但是,对名师而言,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还要达到更高的要求:独到见解。独到者,独具慧眼也。名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共性为个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名师教学主张的教材化过程,教学主张作为名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这是给教材注入、渗透主张、思想、智慧的过程,使教材个性化、生命化;与此同时,不断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

从研究的角度说,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要达到以下三点:第一是显性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隐形存在变成显性存在。名师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一定是教材(学科)所内有的或内含的,但一般不是教材自身的主线和明线,通常是暗含的,名师钻研和分析教材就是要将其显性化,变成教学内容的明线。第二是结构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它要求名师要把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课文里所蕴含的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按照某个思路和线索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和系统。第三是张显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微弱存在变成强大存在。名师具有特殊的眼力,能够发现教材中关于自己教学主张的细微的东西,并将其放大,使其成为亮点。

二、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使教学主张看得见、摸得着

教学主张不仅要进入教材,还要进入教学。所有的好教师都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名师也不例外,课上得好是名师的基本功,擅长教学是名师的必备前提。但是,名师的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就是个性和风格;从内在的要素来看,就是主张和思想。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名师的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名师一定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而风格正是作为艺术家的名师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风格是一种境界(不是一个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教师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能匹的境界。这也是名师的神奇和魅力所在。值得强调的是,名师的个性、风格一定要和自己的主张和思想相融合,一脉相承。否则,个性和风格可能会变成没有内核和精神的空壳,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从教学主张的内容来看,有的主张直接指向教学活动本身,如“自主语文”“学语文”,这样的主张本身就是从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当然它很容易转化为特定的教学方式、程式,形成一种基于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这样的名师和主张可学性很强,别人比较容易学,推广价值大。有的主张却不是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而是指向学生和学科的,这些主张是从学生和学科角度立意的,如“童趣数学”“文化数学”“儿童品德”“生活品德”;还有一些主张则指向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从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立意,如“易语文”“善语文”“美语文”。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就不那么容易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因为它们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较远,也可以说这些主张的价值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和可操作性的,也可以说我们很难从这样的主张中抽象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没有落地的主张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所以,教学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就在于要把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要素、表现、特征,让别人从你的课堂依然可以看出你背后的主张。

三、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教学主张名师化、精神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