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09:56: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延伸服务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妊娠;胰腺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29-01
妊娠期大量进食和高脂肪饮食均可阻碍胰液和胆汁的正常引流,使胰腺细胞受损,出现急性胰腺炎(AP)。妊娠期AP较非妊娠AP病情重、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因而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我科共收治5例妊娠期AP患者,经综合治疗和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例患者年龄25~33岁,妊娠16~35周。初产妇4例,经产妇1例。均有上腹胀痛, 4例伴剑突下压痛,1例伴剧烈恶心、呕吐及腹胀。所有病例做B超检查均发现胰腺增大伴胰周积液,4例并存胆囊结石、胆囊炎,1例CT检查发现胰腺轮廓增大,胰腺密度不均匀。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生育要求选择治疗方式。
2 护理
2.1 加强监护①严密观察宫缩的频率、强度及胎心音的变化,给予吸氧,6~8 L/min,防止患者缺氧造成胎儿神经损害。患者先兆早产,遵医嘱应用硫酸镁治疗,严格控制滴速(<2 g/h),以免出现呼吸抑制。并将10%葡萄糖酸钙10 ml作为解毒剂,置于患者床边以备急救。该例患者未发生镁中毒,胎儿情况稳定,5 d后宫缩停止。②SAP需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腹痛、腹胀程度、性质、特点;遵医嘱补充晶体和胶体液体,维持有效循环容量,积极纠正休克。外周静脉补充营养需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严格记录24 h出入量,监测肾功能,预防低钾、低钠、低钙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患者非常担心胎儿的健康及能否安全渡过分娩关。妊娠晚期增大上抬的子宫压迫胰腺,使胰管内压力增高,致使胰液排出不畅,若精神紧张可导致Oidds括约肌痉挛,从而加重病情[1]。给予个体化心理指导,详细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给予孕妇关怀,加强医患沟通,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2.3 营养支持SAP患者因严重胃肠功能障碍及长期禁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肠道屏障功能损害、菌群移位,造成胰腺、胰周及全身感染。①在肠道功能恢复前以肠外营养(PN)为主,遵医嘱经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途径补充全营养混合液(TNA),全天匀速输注。本组行中心静脉营养1例,外周静脉营养4例。中心静脉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每日消毒后更换无菌敷料贴膜1次,每日更换3 L袋及输液管,妥善固定导管,定时巡视,定期做穿刺点培养,如培养结果阳性,及时拔管,以免引起更严重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②随着胃肠功能逐渐恢复,血淀粉酶正常,开始过渡到肠外营养(PN)加肠内营养(EN)。EN液浓度、速度应循序渐进,温度36~40℃为宜。当患者完全适应EN时,开始行全肠内营养(TEN)。EN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一过性腹泻,每日可多达10余次,可减慢滴速,降低浓度。未出现腹泻,在经EN同时恢复经口进食,并最终过渡到全口饲。饮食顺序由流质饮食逐渐向半流质饮食过渡,如米汤、鱼汤、豆浆、稀饭、面条[2]。进食原则少食多餐,循序渐进。
2.4 术后护理
2.4.1 预防产后抑郁:因术后留置管道多,病情重,而且产后体内激素的变化,患者容易悲观、烦躁、激动。多关心、体贴患者,注重个体化沟通。同时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及心理疏导,避免在患者面前流露不良情绪。本组患者未发生产后抑郁。
2.4.2 产褥期护理:观察伤口渗血及阴道流血量、性状,子宫收缩情况。行口腔护理,2次/d;温水擦浴,2次/d;外阴擦洗,3次/d;定时开窗通风,限制探视,用空气灭菌机行室内空气消毒1 h,2次/d[3]。观察患者有无乳汁淤积、头昏、乏力、嗜睡、厌食、咽喉部异物感、咳嗽、排尿刺痛、伤口红肿、硬结等异常情况。本组3例剖宫产患者术后子宫收缩良好,恶露少,术后乳汁淤积,给予肌内注射乙烯雌酚2 mg,3 d后症状好转,未见其他并发症。
2.4.3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将导管贴上标签后与引流装置正确连接固定。分别观察记录引流物的量、色、性状及是否通畅,防止导管滑脱、扭曲、堵塞、污染、移位。
2.5 康复期护理讲解胰腺炎诱发因素及易复发的特性,指导患者产后节制饮食,勿盲目进补,进低脂肪、营养丰富、易消化软食。指导家属做好新生儿喂养、抚触和沐浴等护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强产妇和新生儿的接触及交流,协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讨论
妊娠期胰腺炎少见,发病率约1/6 790[4],75%发生在妊娠晚期。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妊娠期妇女盲目进补、暴饮暴食;②生活水平提高,部分患者存在高脂血症;③妊娠剧吐所致十二指肠液反流;④部分患者并存胆道疾病。这些因素使胰腺充血、脂肪栓塞或胰腺实质脂肪变性从而导致胰腺炎发生。此外,增大的子宫压迫胰腺管导致内压增高及内分泌的影响,可使胰腺泡分泌增多,导致胰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发生胰腺炎。SAP本身是一个连续进展性的动态过程,病死率高,会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严重腹腔高压、早期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压痛、腹胀明显,而且当妊娠并发SAP更加重患者病情,腹腔高压更为严重[4]。上述一系列病情变化,若不及时中断或逆转其病程演进,异常激活的胰酶造成自身损害的同时也激活了机体内炎症细胞,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5],极大威胁母婴生命。根据妊娠期特点实施护理,对降低由SAP引发病死率有重要意义。如做好重症监护,并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AP,最大限度减轻创伤和防止感染,创造最佳手术时机;加强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解除心理顾虑,预防早产,保护胎儿健康。手术后针对特殊生理期,做好产褥期、腹腔引流管等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理的变化,加强沟通,防止产后抑郁症及SAP术后并发症。行剖宫产者康复阶段,注重饮食调养和新生儿喂养,协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8
[2] 吴莉,丁洪琼.1例先兆早产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5,20(12):75-76
[3] 周昔红,彭清云,施华芳.妊娠并二尖瓣狭窄同期剖宫产和闭式扩张术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8):635-636
【摘要】目的:探讨病房实施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我院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护理模式,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护士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整体服务质量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100%,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从 96.4%上升到 99%。结论:实施人为本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关键词】护理;以人为本;神经内科
以人为本的护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护理人员在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指导下,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极大提高了护理水平。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护理模式,2011年6月到12月期间,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对康复期患者出院前1 d或当天由总务护士或护士长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140份,收回140份,有效率 100%。调查内容包括:护士能否关心您的饮食、睡眠,护士能否经常巡视病房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等十几个条目进行调查。
2 方法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随着神经内科护理范围的扩展,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也越来越多。神经内科护士的角色与功能是由神经内科护士工作的性质、任务以及工作范畴所决定的。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患者。护士首先要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保持患者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具体护理活动包括照顾患者日常生活,执行常规护理操作,如打针、送药、输液等;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是患者的主要倾诉对象。护士需精通沟通技巧,懂得各种患者的特点,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懂得尊重、接纳各种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关怀、信任和尊重患者
这是对患者的态度问题。关怀指护士能真正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经历,即理解患者的躯体痛苦和因病面临的困难和忧虑。在护理过程中要让患者知道护士是理解他们的,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持。病护间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护士对患者的反应、态度和自我了解基础之上的,信任基于言行一致。因此护理人员之间或医疗小组之间对患者要坚持一致的基本态度和方式,否则患者会产生不确定性、疑惑、紧张、担心,从而带来不信任感。此外,护士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使患者建立自信心。
2.3 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
神经内科病房的各种设备和结构必须适合和满足患者的住院需要,方便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护理人员应注意为患者创造优雅、舒适的休养环境。公寓化病房应设有电视、空调、淋浴室等,但要确保使用安全,让患者有如到家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病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床褥要干燥、清洁、平整,被褥的长宽、软硬、冷暖适度,让患者感觉舒适。就寝时,可让患者听轻柔的催眠乐曲,有利于安定情绪。工作人员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保持病室内安静。要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
2 .4 加强健康教育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和健康人群进行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护理人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满足基本需要的能力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对治疗的态度及信心,家属是否关心患者等资料,从而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需求。以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为导向,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种列出护理人员应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并加以认真执行。护理人员作为组织者和决策者,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情况,充分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注重激发患者及其家属的求知欲望,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紧张和烦躁。告诉家属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患者,关心、体贴、照顾患者,从而使患者心情舒畅,防止疾病复发。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如何保证患者的正常睡眠、休息、饮食及活动。
3 .结果
通过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以人为本护理的举措,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营造和谐、温馨的修养氛围,追求人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展示人性关爱的踪迹已成为医院发展的主旋律。科室整体服务质量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 100%,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从 96.4%上升到 99%。总之,我们通过在神经内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护士的素质,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构建起了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在整个住院过程中经历了入院时、入院后和出院前三个关键环节。作为护理人员,在牢固掌握基础护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将这些基本技能充分运用于各个环节。多数患者在入院时,对疾病本身缺乏自知力,常是比较害怕、急躁。因此,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接触方式,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态度亲切和蔼,耐心细致,积极主动,护理周到,努力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病护关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经常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和心理活动,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特点、治疗措施和药物反应等,按照基础护理操作规程,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及时修改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即将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患者的最后诊断及治疗效果,而且要注意观察病情有无变化,了解患者对出院的态度,有哪些顾虑和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以便与医生一起通过心理治疗及护理使出院前患者情绪稳定,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出院。
人性化护理给病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治疗环境 。以人为本护理的实施,符合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对护理工作者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护士本身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春兰. 医院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意义和要求[J]地方病通报, 2005,(03) .
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功能具有一定的紊乱现象,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自伤自杀、伤人、破坏物品等行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结合患者病情给予科学而合理的针对性护理,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有效治疗,并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一定提高,本研究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主要就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疗效及满意度的影响作以下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的资料均选自我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CCMD-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排除以下病例: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严重的肝、肾、心疾病,合并他重大内、外科合并症以及合并恶性肿瘤等其它严重疾病者;③排除有脑部肿瘤、无意识障碍者。其中男48例,女性32例;年龄15-78岁,平均(46±5.1)岁;病程1-12年;平均(7±1.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例,初中24例,高中16例,大学及以上文化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以下为具体措施:
1.2.1学习阶段让护理人员在试点病房深入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以使她们转变服务理念,明确护理目标,并学会使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来为患者提供持续、全程而全面的护理服务。
1.2.2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结合各病区的特点,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在病区门口设置相应的告示栏,以使患者家属前来探望时能够对相关的注意事项有一定了解,此外,还在醒目位置公示主治医生及护理人员的照片、姓名等资料,以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更多的了解,并便于联系,从而使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有效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
1.2.3落实责任制,开展优质护理护理人员分成两个组,每个组设2名责任组长(由高年资护士担任),责任组长每天需负责6-8名患者护理工作的管理,并需对本组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则及时进行有效整改。每名责任护士需负责护理4-7名患者,主要内容包括患者在入院、住院及出院中的各个环节,并使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及康复程度等进行相关护理与观察。
1.2.4安全管理精神疾病患者通常都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护理人员每天早上及晚上都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并做好相应记录,如在节假日、夜间及患者服药、用餐时,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并结合患者的特点安排进餐,对于年老体弱具有噎食风险的患者则由专人看护,以使饮食治疗更加有效,并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此外,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噎食和跌伤风险的患者,还为他们制定详细的护理安全标识,以使患者及护理人员都能对护理要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1.2.5人性化服务在宣传栏中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理念、服务项目等情况进行公示,并把本病区的情况、疾病的相关知识、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意见栏等向患者作大概介绍,为患者提供扑克牌、麻将、象棋、报刊杂志等,每周为患者剃须、理发、剪指甲,每天组织患者做广播体操、拍打操、手指操等,患者出院后,提醒患者所需注意的事项,并让患者认识到定期检查的重要性,以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并从护理人员的服务中感到愉悦。
1.3评价指标①康复效果:使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激惹、抑郁和精神病等进行考察,各条目均以0-4分的5级评分法评分;②满意度: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包括住院环境、技术水平、工作主动性、关爱患者、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分为不满意、尚可、满意、很满意四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
2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激惹、抑郁和精神病等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延伸护理;急性脑梗死;抑郁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脑梗死后的抑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延伸护理"的研究进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神经内科一病区2014年1月~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为接受延伸护理,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住院期间均接受健康教育(疾病的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以及康复锻炼等相关知识。出院时均告知康复锻炼及按时复诊要求。
延伸护理在以上基础上给予4个"一"服务。前2个"一"是指每半个月"一"次电话随访、每个月"一"次入户随访,重点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康复锻炼情况,症状、血压等变化情况,指导患者及时复查相关指标;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心理安稳指导。后2个"一"是指给患者留"一"个联系电话,给患者指定"一"名责任护士,患者有疑问及时来电并找相应责任护士反映病情和咨询。
1.3抑郁的评定 Hamilton编制发表的抑郁量表目前广泛应用于抑郁状态的评定,本研究也利用该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和随访时进行评分。>17分为轻度抑郁,>20分为中度抑郁,>30分为重度抑郁。
1.4患者随访 患者出院后3月,对所有患者进行Hamilton抑郁评分,判定其抑郁情绪。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两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5±11.7)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部CTA检查和头颅MRI检查,并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其中前循环梗死36例,后循环24例,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为(5.3±2.8)分,入院时Hamilton抑郁评分为(10.7±4.2)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基线资料见表1,两组年龄、性别比例、基础NIHSS评分及Hamilton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抑郁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后3月进行随访及Hamilton抑郁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11例(36.7%)评分为有抑郁,其中5例轻度抑郁,6例为中度抑郁。观察组抑郁人数为3例(10%),其中1例为轻度抑郁,2例为中度抑郁。两组抑郁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死后的抑郁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较高,约为40%~50%[1]。脑梗死后积极预防抑郁的发生,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
所谓的延伸护理,实际上服务模式,是把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家庭。目前,延伸护理已被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如金秋月等人的研究显示,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又如吕慧颐等的研究提示了延伸康复护理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长期效应及社会对康复的认知度[3]。我们的研究也把延伸护理应用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管理当中,观察了其对抑郁的影响。对照组(常规护理组)随访中有11例抑郁患者,而观察组(延伸护理组)只有3例,提示延伸护理管理科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
以往的研究显示脑梗死后抑郁更容易发生于女性脑梗死患者。另也有研究认为脑梗死后抑郁与梗死的部位有关,前循环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4]。但是从基线资料可见,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及梗死部位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基本可排除性别及梗死部位对本组研究结果的影响,提示延伸护理应该有效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
那么,延伸护理是如何影响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如下:①提高了患者的遵医率。如白润莉的研究@示延伸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在合理饮食、坚持康复锻炼、自我监测血压、规律生活等方面的遵医率[5]。正因为遵医率的提高,患者功能的恢复更快、卒中的二级预防更有效;②延伸护理深入到家庭,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心里上更加积极面对疾病;③延伸护理能更多的让患者认识脑梗死,更及时地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消除患者的疑虑,从而增强其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④延伸护理深入家庭,更能及时把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使得患者及时得到治疗方案的调整。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提示延伸护理可以减少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玲俐,张志瑁.卒中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J].中国卒中杂志,2007,2(11):2907-2911.
[2]金秋月,张金菊.延伸护理服务对脑卒中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4):146-148.
[3]吕慧颐,杨萍,乔婕.延伸护理对脑卒中病人ADL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5期下旬版):1882-1883.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Extending Nursing Service in Pediatric Care in the Hospital/LIU Qi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3):75-76
【Abstract】 Objective: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s and approaches for clinical effective overall quality of pediatric car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prognosis.Method:88 pediatr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from Decem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chosen.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and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ake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was taken 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usual care intervention.The clinical experiences were compared.Result:(1)The health knowledge excellent level of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字2=4.7679,P=0.0290).(2)The total satisfaction level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level of the total satisfaction level of the extended care servi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intervention group,the differences was significant(字2=6.0647,P=0.0138).Conclusion:In the practice of pediatric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care,the use of extended care servic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grasp the situation and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care of clinical knowledge for the families of children,to help children recover soon.
【Key words】 Pediatrics; Discharge care; Extended care services
First-author’s address: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Luzhou 6460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3.035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旺盛,对于健康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激增[1]。相关患儿以及患儿家属所关注的重点从仅注重医院治疗和护理,已经发展成为同时希望在家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健康指导。尤其是针对儿科患儿来说,如何能够在出院后给予患儿更加全面的护理已经成为患儿家属的关注焦点问题之一。
既往文献[2-3]报道中显示,护理延伸服务在儿科出院保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有效提升儿科护理工作整体质量,改善患儿临床预后的可靠干预措施和方法,以便为儿科出院保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儿科出院保健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了尝试,提出了采用护理延伸服务的干预措施和方法。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科治疗的儿科患儿88例,对其临床相关经验资料进行了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病例均为2013年12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科临床收治的儿科患儿。入选本次研究的病例对象共计88例,男58例,女30例;平均年龄(7.34±2.41)岁,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住院时间(10.23±4.32)d,最长15 d,最短5 d。88例儿科患儿被随机分成了常规护理干预组和护理延伸服务组,均44例。常规护理干预组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7.77±2.67)岁,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住院时间(10.76±4.76)d,最长15 d,最短5 d。护理延伸服务组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1±2.11)岁,最大13岁,最小2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0.11±4.11)d,最长15 d,最短5 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护理干预组 本组患儿在出院以后均第一时间建立回访制度,统一采用回访登记本,在其中详细记录个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具体的回访情况。通常情况下,回访资料中都包括:回访人姓名、联系方式、疾病类型、出院具体时间以及药物治疗等信息。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出院前均对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给予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并要求其仔细填写回访登记,并定期查看[4-5]。
1.2.2 护理延伸服务组 本组患儿在给予上述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护理延伸服务,一般每7天就采用电话的方式对家长以及进行一次集中沟通交流,这对患儿的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患儿个体的状态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积极解答患儿家属的相关疑虑,确保患儿早日康复。
对于护理延伸服务的相关工作者,一般而言均从业务骨干中选择,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从事护理延伸服务的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为专业的知识功底,在沟通与表达能力上表现优秀[6-7]。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属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护理延伸服务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84.09%;常规护理干预组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63.64%。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水平组间比较,护理延伸服务组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679,P=0.0290),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护理延伸服务组总满意度为97.73%,常规护理干预组总满意度为97.73%,总满意度组间比较,护理延伸服务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647,P=0.0138),见表2。
3 讨论
在护理工作和相关观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于出院护理保健的健康需求也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儿科患儿家长对患儿出院后的保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关注。对于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需求不断增强。因此,相关的护理工作者不断改善护理工作模式和方法,护理延伸服务的观念和方法逐渐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被提出和发展起来[8]。
特别是在儿童出院保健领域中,相关护理实践过程中的要求和难度更大,护理工作不仅要以“患儿为中心”有序组织开展,同时还要顾及相关家长的需求。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探索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护理延伸服务模式。通过临床病例的验证,综合干预效果显著[9-10]。
[关键词] 脑卒中;生存质量;延伸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c)-0146-03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机体脑循环障碍所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综合征或急性脑血管性临件[1]。它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高的流行病学特点[2]。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后遗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无法自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目前医疗资源的限制,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的治疗和护理的时间有限,因此,为出院后脑卒中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延伸性护理服务对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提供延伸康复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126例。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观察组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38~70岁,平均(54.2±6.4)岁;脑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33例,缺血性脑卒中30例;文化程度:文盲7例,小学24例,初中及高中23例,大专以上9例。对照组男43例,女20例;年龄39~73岁,平均(57.15±5.2)岁;脑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36例,缺血性脑卒中27例;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24例,初中及高中19例,大专以上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所有入选患者均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3]。②均经过头颅CT或磁共振(MR)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③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智力障碍,能够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均为首次发病,首次进行康复治疗。⑤无心、肺及肾等重要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病史。
1.3 排除标准
①病情处于急性期或昏迷状态,生命体征不稳定,不能耐受康复治疗者。②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干梗死,反复出现新的脑梗死或出血灶,以及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③患有认知障碍、情感及精神障碍,无法配合康复治疗者。④外地随访者。
1.4 护理方法
1.4.1 住院健康宣教及出院护理指导
两组患者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外,所接受的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并发症的预防、服药及饮食指导以及功能康复训练知识等基本一致。组织专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编写《脑卒中患者康复手册》,内容包括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指导、功能康复训练基本护理要点、专科医生介绍及坐诊时间、病区联系电话等等。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发放并详细讲解手册的内容。
1.4.2 出院后护理服务
对照组63例患者出院后半个月内由责任护士电话回访1次,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门诊随访及复诊时间,有疑问可以通过病区联系电话向护士和医生进行咨询。针对观察组脑卒中患开展系统的延伸性护理服务,内容包括建立护理档案、电话回访、家庭访视及患者联谊会等,并对每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1.4.2.1 组建延伸护理服务小组,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从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中筛选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护师及主管护师等人员组建成专科护理服务小组,医院邀请一些康复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的规范化专业指导和培训。同时,对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出院时所存在的功能障碍评估情况以及出院后各时间阶段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估情况,以上内容信息搜集时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每份健康档案由专人记录和保管。
1.4.2.2 延伸护理服务计划的制订 在每位患者出院时均由延伸护理小组成员对其目前自我护理能力及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详细评估,由小组集体讨论后与患者、家属和主要照顾者共同制订全面、动态、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护理计划[4],主要包括卧床功能锻炼、坐姿及平衡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要遵循早期、规范、系统的护理原则。
1.4.2.3 电话回访及家庭访视 电话回访作为一种便捷、及时、经济并且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随访形式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欢迎。我们遵循由密到疏的原则,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都进行1次回访,以后根据患者自护能力情况酌情增减回访次数,一般每半个月回访1次,持续6个月;回访人员主要由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和较强语言沟通能力的高年资医护人员担任。主要了解患者健康状况、药物服用、饮食起居及康复训练等情况,指导患者自我监测和护理技巧,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并予以疏导。回访护士尽量使用简洁、柔和、有亲和力、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感到放松,有信任感[5]。将回访情况及时记录在案,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答复和解决。家庭访视是延伸性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出院后半年内每个月组织1次上门护理指导,跟患者面对面交流,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日常自我护理和功能锻炼情况,及时解决电话回访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技巧进行再培训及强化;根据对前阶段康复情况的评估结论,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调整下阶段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计划,以便患者得到更加及时、合理的治疗和护理。
1.4.2.4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以及语言能力的障碍,严重影响其自理及社交能力,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易怒、兴趣丧失、主动性缺乏等各种心理问题,并且出院后缺乏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关怀,容易导致出院后各项康复训练不能顺利有效进行[6]。张小燕等[7]研究表明86.27%脑卒中患者需要心理护理,82.35%脑卒中患者认为家属应当学习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脑卒中的病因、并发症的预防、疾病的预后等知识,并让他们认识到脑卒中导致的运动及语言障碍是暂时的,只要积极配合,通过系统康复训练一定能够得到改善或恢复,使患者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治疗和生活的信心,从而促进患者功能早日康复。同时,积极调动家属、社区、医院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给予患者关心、体贴和照顾,给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1.5 参考指标与评价方法
1.5.1 巴氏指数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8]对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沐浴、大小便、修饰、穿衣、移动、行走、上下楼梯及洗澡等10项,评定总分为100分,评分标准:≤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他人;21~49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明显依赖他人;50~74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他人协助;75~94分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上能基本自理;≥95分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6个月进行测评。
1.5.2 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
该问卷主要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6个月从躯体功能状态、生理功能状态、社会功能状态等方面进行测评,其中包括50个问题,共有4个因子,3个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该功能状态越好,生存质量越高[9]。
1.5.3 评价方法
针对脑卒中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评价以及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分别选择患者出院时、出院后3、6个月这3个时间点进行测试,测试地点可选择患者门诊复诊,对于不方便患者可选择家庭访视时测试。在问卷调查前组织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应使用统一指导语言向患者进行解释调查目的和要求,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文化程度低或文盲的患者可口头叙述,由测试者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归档。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后3、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在出院后3、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在出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3、6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所增高,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7/10万,发病患者数逾150万,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由于脑卒中造成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患者出院后导致无法继续接受医护人员专业的护理指导而出现“护理断层”。据有关研究显示,大约98%的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希望在出院后能够得到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照顾[10]。因此,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提供早期、规范、系统的延伸护理服务对树立患者信心、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伸护理服务是基于人文关怀理论和整体护理理论之上,为满足出院患者的持续性护理需求而延伸出来的,它使优质护理服务不再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而是延伸到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中[11]。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进行延伸康复护理能够加快正常脑细胞或未受损脑组织功能代偿和重建,加强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有研究表明[12-15],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内是进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功能恢复最显著,6个月功能恢复程度逐步减缓,并且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是患者及家属康复护理指导的关键时期。因此,康复护理程序介入越早越好,早期、连续开展康复护理训练能够持续、尽早调动功能潜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对6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出院时进行健康宣教并发放《脑卒中患者康复手册》,以便于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对康复知识自学和巩固。挑选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组建延伸护理服务小组,在出院后1周内即通过电话进行回访,了解患者治疗和自护情况,并且配合家庭访视等多种个性化延伸护理服务模式进行上门康复护理指导。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和有重要负面影响的心理障碍,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也是延伸护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三个不同时间节点即出院时、出院后3、6个月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分别对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行评测后发现其Barthel指数评分及生存质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从而证明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开展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佼佼,张喜锐.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2,19(2B):15-17.
[2] 黄慧嫦,蓝艳杏.脑卒中的护理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2):291-29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与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黄天雯,张小燕,成守珍,等.试论适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出院后照护模式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51-53.
[5] 高建洪.对86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电话回访[J].中国现代医生,2011, 49(6):125-126.
[6] 王玉中,王秀霞.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康复疗效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957-960.
[7] 张小燕,许继晗,苏永静,等.初发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294-296.
[8] Leung SO,Chan CC,Shah S. 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J]. Clin Rehabil,2007, 21(10):912-922.
[9] 赵艳霞,彭丽彬,陈劲.健康俱乐部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528-1530.
[10] Bixby M,Naylor M. The transitional care model(TCM):hospital discharge screening criteria for high risk older adults [J]. Medsurg Nurs,2010,19(1):62-63.
[11] 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6.
[12] 徐燕,吴丽娥,闫春华.心理康复联合路优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2,7(2):151-153.
[13] 郑霄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J].医药杂志,2012,24(12):10-11.
[14] 闫敏,张锦丽,李玲.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效果观察[J].医药杂志,2013,25(3):72-74.
出院随访是护士和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是医院走向社会积极有效地延伸服务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近年来,患者及其家庭对自我调理、病情观察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需求逐渐增加。但医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保健服务现状及社会需求的调查,探索医院对出院患者的服务向家庭延伸的有效途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将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32例,女93例,年龄16~70岁,平均(43±8)岁,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务组:男136例,女8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7)岁,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接诊,进行床边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讲课,出院时行出院指导;延伸服务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导外,出院后1周内电话或上门随访,以后每2周一次,1个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随访档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状况、是否执行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是否遇到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征询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血糖检测。血糖控制标准及疗效判断: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间为控制佳,8.0mmol/L以上为控制不佳。医院从保健服务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中选定资深护师6人组成保健服务小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职,她们临床经验丰富,态度和蔼,富有爱心,沟通能力强,具有人文关怀理念,随访工作,由病区责任护士具体执行,护士长全面监督,建立专册登记随访方式、次数、和基本情况。
2结果
对照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务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例,血糖控制率88.00%。两组比较,χ2=3.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除遗传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已是公认的事实,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缺乏依从性……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务,是医院临床整体护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3.1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务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医护服务。实施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其职责、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家庭对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3.2对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务可提高健康指导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瞩、指导的服从或遵守[2],表现在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的基础。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现象和保健重点,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会逐步淡忘,依从性降低。延伸服务能监督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维持其依从性,继续认真遵守医嘱。有报道约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教育[4]。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联系,不仅增加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也给患者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平时电话随访中可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的干预,及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为。
3.3延伸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患者满意延伸服务的这种形式和内容,说明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将服务延伸到院外,避免了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5],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且不断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护理工作,它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9.
2刘琳,岳淑英,李金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30~332.
出院随访是护士和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是医院走向社会积极有效地延伸服务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近年来,患者及其家庭对自我调理、病情观察及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需求逐渐增加。但医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保健服务现状及社会需求的调查,探索医院对出院患者的服务向家庭延伸的有效途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选择本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0例,将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32例,女93例,年龄16~70岁,平均(43± 8)岁,1型糖尿病64例,2型161例;延伸服务组:男136例,女8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7) 岁,1型糖尿病患者66例,2型1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分型、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接诊,进行床边健康教育,定期集中讲课,出院时行出院指导;延伸服务组患者除接受上述指导外,出院后1周内电话或上门随访,以后每2周一次,1个月后每月一次,并建立随访档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复状况、是否执行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是否遇到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征询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血糖检测。血糖控制标准及疗效判断:空腹血糖在4.4~6.1mmol/L之间、餐后2h血糖在4.4~8.0mmol/L之间为控制佳,8.0mmol/L以上为控制不佳。医院从保健服务中心和病区责任护士中选定资深护师6人组成保健服务小组,其中管理者2人固定,其余4人兼职,她们临床经验丰富,态度和蔼,富有爱心,沟通能力强,具有人文关怀理念,随访工作,由病区责任护士具体执行,护士长全面监督,建立专册登记随访方式、次数、和基本情况。
2 结果
对照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44例,不佳81 例,血糖控制率64.00%;延伸服务组225例,血糖控制佳198例,不佳27 例,血糖控制率88.00%。两组比较,χ2=3.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除遗传因素外,糖尿病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已是公认的事实,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缺乏依从性……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务,是医院临床整体护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转贴于
3.1 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延伸服务的必要性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肿瘤、艾滋病之后的易致人死亡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因此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医护服务。实施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其职责、作用有限,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家庭对健康保健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3.2 对糖尿病患者延伸服务可提高健康指导的依从性
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瞩、指导的服从或遵守[2],表现在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的基础。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现象和保健重点,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出院后的糖尿病患者对医生护士的嘱咐会逐步淡忘,依从性降低。延伸服务能监督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维持其依从性,继续认真遵守医嘱。有报道约84%的患者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教育[4]。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联系,不仅增加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也给患者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平时电话随访中可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的干预,及时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行为。
3.3 延伸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患者满意延伸服务的这种形式和内容,说明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将服务延伸到院外,避免了从医院过渡到家庭出现的脱节,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不足的问题[5],拉近了护患间的距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且不断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护理工作,它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出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9.
2 刘琳,岳淑英,李金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30~332.
3 刘贤臣.论患者的依从性.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5(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