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09:5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合同风险管理效果,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决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是指所有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是全局的、很大的,其变化是很复杂的。所以,建筑工程项目如果出现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 风险管理的涵义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从认识、分析乃至采取防范和处理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风险管理的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并以此为基础,采取主动行动,合理地使用回避、减少、分散或转移等方法和技术对活动或事件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地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合理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预定的目标。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过程,履行的是一种管理的功能。风险管理不是项目管理的附加内容,而是健全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对基本项目计划过程的完善。
二、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建设项目的当事人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求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决策及行动过程。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它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建设项目的当事人。
2、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由建设项目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控制和效果评价等环节构成,其核心是优化组合各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技术。
3、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为此,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决策时要处理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搞好经济决策。
4、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风险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工程风险管理的方案,以获得好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效果。
三、建设项目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1、决策风险。项目决策者在投资决策、总体方案确定、设计施工队伍选择等方面由于指导方针、战略思想错误则会造成项目目标设计错误,将会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给自身造成损失。例如,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施工承包商选择不当,造成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会给建设单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预测风险。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建设单位都会对项目进行经济效益预测,选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将会有不同的指标结果,如动态指标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指标的投资收益率等等,而指标的确定又是通过预测的财务报表确定的。应该说指标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财务报表内各项数据如投资成本、销售能力、经营成本、销售周期等的准确预测,所以预测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3、技术风险。项目设计前期,由于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资料过于简单使得工程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阶段出现技术标准的选择,计算模型的选择,安全系数的确定等方面的偏差而形成风险。也可能由于设计时间紧迫,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就设计任务未进行细致反复沟通,设计人员业务不熟练,致使施工图的设计深度不够,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不但会影响到工程进度同时也将影响工程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4、责任风险。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有项目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基于合同当事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任何一方都需要向对方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建设项目涉及到社会大众的利益,因此,项目的参与方还对社会负有责任。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参与人员的过失、疏忽、侥幸等不当行为也会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风险。
四、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以及风险控制对某个风险进行管理,尽可能减少风险对目标造成损失。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则是指项目管理人员运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方法以及结合专业管理、技术方法与手段对建设工程各个阶段涉及的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促使风险往好的方向转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项目的目标。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图1项目风险管理图
1 、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是指确定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风险,并分析这些风险将会对项目目标造成哪些影响,这一过程可以从项目实施阶段逐步进行,可以采取类比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确定影响项目风险,确定之后必须按风险特征进行记录并归档。在项目管理中,风险识别一般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分析不确定性、编制风险识别报告。
2、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评估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风险对项目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及其程度。风险评估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对项目风险的评估,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主要是对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的评估,是制定管理决策和实施的基础; 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风险评价,按照项目既定的目标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认风险是否需要处理以及处理的程度,分析某一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并与项目目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系统风险等级的过程。因此,风险评估过程是一个先评价( 定性) 、后估值( 定量) 的两个过程。
3、项目风险分析
项目风险分析是通过分析风险量作为评价风险大小的特征量,而项目风险量则是通过风险事件可能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值来确定。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故障树分析法、外推法。通过项目风险分析可以系统地了解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依据,并能进一步量化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减少风险估计的不确定性。
五、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对策
风险对策决策是确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事件最佳对策组合的过程。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对策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四种,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策略结合起来运用。
1、风险回避是以一定的方式中断风险源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例如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他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更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2、损失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损失和减少损失两方面工作。例如签订完善的施工合同。应当综合分析、慎重决策,不能签订不利的、多风险的合同。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风险,必须搞清楚由谁来承担。减少或避免风险是谈判合同的重点。通过合同谈判,对合同条款拾遗补缺、尽量完善,防止或减少合同条款缺陷带来的风险; 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和公平,对不可避免的风险,应有相应的策划和对策。通过使用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从而签订合同是使施工合同趋于完善的有效途径。
3、风险自留就是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是从企业内部财务的角度应对风险。风险自留可分为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和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类型。例如采取设立风险基金的办法,在损失发生后用基金弥补; 在建筑工程固定价格合同中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金,以前通常称为不可预见费,就是对合同中明确的潜在风险的处理基金。风险基金的比例取决于合同风险范围和对风险分析的结果,一旦出现风险,发生经济损失,由风险基金支付。
4、风险转移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形式。非保险转移又称为合同转移。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建设工程风险应由有关各方分担,而风险分配的原则是: 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控制的一方承担。例如推行索赔制度。由于不可预测的某些风险总是存在,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造成经济损失或时间损失的根源,合同双方都期望转嫁风险。所以在合同履行中,推行索赔制度是向对方转移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索赔制度,学会索赔方法,认识并发挥其作用,使转移项目风险合法、合理。又如向第三方转移风险,包括推行担保制度和进行工程保险等。
总之,风险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很重要,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定量分析和评价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对建设工程的计划和预期目标造成的影响,从而结合实际制定出更合理的计划。只有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开展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工作,才能提高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峰. 建筑工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2) .
[2] 贺瑞,庄卫天. 建筑工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J]. 陕西建筑, 2010,(07) .
[3] 温佳,王娟,贾澎波,李文涛. 关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04) .
一、年度工作总结
2018年,风险管理部从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敬业程度等多方面作为抓手,坚决提升部门整体工作能力,积极有效的开展法务工作,力求做好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及总结规范等一系列工作为上海公司发展保驾护航。现将本部门今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做好合同及对外文件的审核工作,控制公司经营风险
对所有上海公司签署的合同、对外出具的具有义务性质的文件进行审核,发现以下问题:
1、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因此业务部门在合同谈判时,应首先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以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法律问题。
2、合同条款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一些合同主要条款不完备,基本的时间、合同履行范围、违约责任、解除条款不具备,使合同签订失去原有意义,大大降低了合同的对双方的约束力及严肃性。
3、事后补办合同时有发生。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合同相对方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若业务履行完毕后再补签合同,很多事情已经木已成舟,无法有效约束。更大的风险是一旦发生纠纷,将很难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二)为项目拓展提供法务支持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上海公司在2018年未能获取新项目,但风险管理部在配合投资拓展工作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既能支持业务部门法务需求,也能及时揭示交易法律风险,供公司领导决策。
在****项目、***项目等交易探讨环节,参与设计交易方案,尽量通过优化交易结构,规避风险,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在江阴项目中,揭示土地出让合同约定逾期开竣工的法律风险,并坚持要求转让方获取责任豁免的文件后才可推荐项目进行,避免后续风险失控。
(三)积极做好纠纷诉讼处理工作,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对尚未进入到诉讼阶段的纠纷,能根据客观情况及文件,给出合理解决思路,逐步化解纠纷。
对已进入诉讼阶段的纠纷,根据案件难易程度、诉讼标的大小来区分,对有把握的案件,风险管理部主动担当,自行承担诉讼处理工作,在**项目逾期交付诉讼中,有力应对客户无理诉求,为公司降低损失约四百余万元。对诉讼标的大的疑难案件,积极配合、引导外部律师按照公司整体经营节奏处理诉讼。在***商铺解约纠纷诉讼中,基本能满足公司经营节奏需要,在协调法院等事项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工作中的不足
结合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发现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界面不清晰
在部分工作中,对于哪些事情属于风险管理部,哪些事情属于其他相关部门没有清晰的界定,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责任不清、无法有效推进工作等情况。
(二)对集团风险管理系统化方案及标准尚缺乏统一认识
目前上海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尚处于被动应对阶段,未能从系统化、标准化的高度开展工作。
(三)部分职能缺失
目前风险管理部主要履行法务管理职能。工程审计及内务管理鉴于人手短缺尚未能有效开展。
(四)缺乏对合同履约的动态管理及后评价机制。
目前风险管理部对合同的管理还仅限于对合同的事前审查,合同履行中的动态跟踪及回顾与评价尚未开展,将可能出现管理漏洞。
三、工作展望
展望2019年,法务部将继续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一如既往的积极开展法务工作,并结合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以下几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的工作:
1、着力强化部门人员的风险及管理能力。通过自身学习及内外部培训,适当招聘充实力量,整体提升风险管理部人员的风险管理综合观念和认识,大力提高部门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
2、从风险管理角度审核梳理城市公司的管理制度流程,提出系统化的修改完善建议。
3、强化诉讼预判、策略管理及外聘律师承办工作管理,从经济效果上有目的有意识地管理诉讼案件,总结诉讼效果;优化诉讼处理内部程序,使跨部门合作更顺畅、富有成效,落实案件实际责任人,对因不当履行合同导致的诉讼案件要实现合同履行与案件责任相挂钩。
4、在增加人手的情况下,加强对城市公司内部管理工作的自我审计与评估,使各类管理动作符合集团各项制度与流程。
5、争取开展合同履约等后续情况跟踪检查,逐步实现重大合同的五步骤(交易方案设计、谈判、审核签署、履行、纠纷处理)全流程管理。
6、开展项目风险管理巡检工作。规范巡查内容、方法、报告格式及整改检查。巡检要从合同审核流程审查逐渐过渡到合同实质内容抽样审查,并检查合同履行的质量,充分保障公司利益。
[关键词] 现代企业 法律风险 风险管理
现代企业在开展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违背国家法律和法规的风险,通常包括应遵守的国家法律政策发生变化、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违反合同项下的义务、侵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对商务合同管理不当、未能正确行使法定权利等。其进行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所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科学估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降低风险。如果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实施得当,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包括合法合规、公司的治理加强、合同和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完善、企业声誉提升、创造更丰厚的效益等。
一般风险管理的程序分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五个部分,同样进行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项目也包括以上这五个部分。由于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我们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项目时首先应对企业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识别。
虽然各行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会有所不同,但有些法律风险是所有企业都可能面对的:第一,劳动争议。目前,企业劳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不按照法律程序解除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密制度不健全等,还有相当多的劳动争议案件是由于用人单位依照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做出了处理,劳动者不服而引发的。对此,应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和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促进劳动合同的履行,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健全支撑劳动合同制度运行的企业内部配套规章制度,强化劳动合同制度运行的日常管理工作,审查和修改现行规章制度,尽量降低法律风险。第二,知识产权问题。一方面企业应注意保护自身知识产权,通过制订内部的规章制度的方式加以完善,比如制定保密制度、与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知识产权协议、采取保密措施等。这些措施可以防范由于人才流动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对相关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掌握,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发生,从而避免相应的法律风险。另外,也要建议企业对来自外部的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向有关行政机关举报非法行为,或向法院提讼,或向公安机关申诉控告等措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三,合同纠纷。合同纠纷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之一,最近几年合同纠纷呈上升趋势。起因大多缘于合同条款制订不严谨,合同对重要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公,合同欺诈等。因此有必要建议企业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合同管理机构和合同管理制度。企业通过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同时,特别要对企业的经营人员和法定代表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合同意识,掌握合同法律制度,并自觉地运用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从而使企业从被动地应付和处理合同纠纷转到主动地预防合同纠纷上来。第四,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能不分。一个企业只有好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治理的依据,管理才能科学规范,而好的规章制度靠的是分工明确的具体部门来实施的,如果分工不明,职能不清,不仅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而且也无法实现企业对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最终结果仍然会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监控不力。第五,企业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由于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因此,防范措施也要从企业自身做起。即企业应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包括风险管理预警体系、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并建立相关执行和监督部门,时刻关注国家有关监管措施和法律政策的变化,同时组织、督促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进行,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自我监督和约束。
当然,除了以上企业所共同面临的法律风险以外,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企业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法律风险,这就要求各企业在对管理状况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本企业所存在的典型和主要的法律风险。以某中外合资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项目为例,针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特点,该企业法律部有针对性地总结出11类、40种具体的法律风险,内容涉及融资方式、机构设置、股权结构、上市并购、合同管理、涉外业务、内部规章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劳动争议、不正当竞争、政府监管等。
在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后,应确定法律风险的数据来源和方式,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可以采取调查问卷、实地考察、查阅文件资料、询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和业务流程等方式。上案中为了对中外合资企业风险预测得更科学,公司法律部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现存的法律风险进行了识别,调查对象为企业市场营销部、客户服务部、信息部、策略规划部、财务部、人事部等部门。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收回问卷140份,并基于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比较各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绘制了风险图表,从而确定各项风险的重要性及紧迫程度,以确认哪些是企业的核心法律风险。风险图表的绘制采取了坐标图的方式,在坐标图中以横坐标和纵坐标为轴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即高风险且高损害的法律风险区域、低风险但高损害的法律风险区域、高风险但低损害的法律风险区域和低风险低损害的法律风险区域。
当然,风险图表的绘制还可以根据所描述的对象采取饼状图和柱状图等不同形式。然后围绕着上述区域,对各区域进行整体描述,再逐一对各项法律风险加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经验提出预防措施和管理办法。
最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现企业现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构建科学的法律风险管理模式,并建立科学的法律风险保障体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在企业内部风险承担中起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等公司领导层、内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监督管理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公司的所有员工。法律风险控制的客体是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其采取的手段不是通过一些单独的、狭义的管理制度就能达到,而是一个涵盖公司经营各环节的有特定目标的制度、组织、方法、程序的制度体系。因此,其采取的手段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公司法律风险控制制度设计要遵循合法、有效、系统、预防、制衡的原则。法律风险控制制度应该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执行、监督和支持保障等系统,每一个系统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现代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制度体系一般应包括风险领导和风险实施两个层面。风险领导层面主要集中在企业法律部,由法律部根据企业经营方针和战略目标制定法律风险管理计划,建立全面持续的风险结构来确定、管理和监控风险,同时监督其他法律风险管理部门。法律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确定企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如何处理每项法律风险、企业如何监控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效果等。风险实施层面体现在由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和外聘的律师事务所或法律顾问共同协助实施各项具体措施,确定各部门必须承担的管理法律风险的责任,从而以辐射方式辅助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及履行广泛监督。该模式有助于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的核心活动,在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每个层次建立风险结构或风险框架,使管理层不但对现有法律风险实施有效管理,而且能够随时发现新风险,提前进行预防。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具有揭示风险的能力,保证企业的控制系统适当、合理,并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时应注意不同时期、不同部门面临的法律风险会有所不同,应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各部门实行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另外还应当结合企业整体管理目标,定期对现行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检查、修正,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减少因法律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以保障企业谨慎、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明著:《风险与保险》[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页
[2]何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事务》[M].法律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88页
[关键词] 企业 合同 风险 管理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经营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合同的建立和履行来体现的。合同既是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联系纽带,也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因此,合同管理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的合同管理包括了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违约处理、争议解决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具有管理时间长、参与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多、管理手段多样等特征,合同管理的全过程都存在着风险。企业的合同风险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客观风险是指如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导致的风险,主观风险是指如因合同订立有缺陷等主观原因导致的风险。客观风险通常是无法回避和控制的,但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风险分担,主观风险则一般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风险事故的发生,合同的风险管理就是针对主观风险的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建立并完善合同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因合同风险而给企业造成损失,是企业合同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
一、企业合同风险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合同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主体风险。我国法律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主体资格要求是不一样的,对大部分行业的企业来说除了要求取得营业执照外,并无特殊规定。但对如药品、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等行业的企业来说,则要求在取得营业执照前须取得相应批准证书或资质证书,并这些企业只能在其批准证书或资质证书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合同主体合格是企业签订合同的前提条件,否则会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企业势必会因此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2.合同程序风险。我国法律对某些类型的合同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审批程序,未经批准或办理审批手续的合同,同样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中外合资企业合同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方能生效;建筑工程合同必须办理了规划审批并取得规划许可证等。如果没有办理批准或审批手续,将会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企业需要补办相应手续才能使合同生效,有些合同还会因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而额外发生一些费用。
3.合同内容风险。合同内容一般由合同条款和附属文件两部分构成,合同条款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附属文件主要包括双方约定的各种文字、图、表等资料。合同内容首先应做到完备,如果不完备,会出现某些条款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导致双方发生分歧而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其次应做到合同条款之间彼此一致,如果合同中各个条款相互之间的存在矛盾和逻辑错误,会导致双方对合同条款的认识发生争议,影响合同的顺利履行。
4.合同履行风险。合同生效后,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但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有时也需要对合同进行修改或变更。修改或变更合同必须经过合同双方协商一致,擅自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或变更,将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二、企业合同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对合同风险的认识不足,合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我国合同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至90年代末合同制度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备和健全。企业通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磨炼,虽然对合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得到提高,但企业普遍存在重视合同文本、轻视合同管理的现象,对合同风险的认识仍然不足,缺乏合同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使合同难以有效发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2.合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相互之间因在经营范围、实力、发展理念、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合同管理的水平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较高而规模较小的企业相对较低。从企业内部来看,管理人员多数集中在工程技术等领域,专业合同管理人员所占的比重较低,这些合同管理人员缺乏合同、管理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相应的实践经验,难以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3.合同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环节多、参与的机构和人员广,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完善、严谨的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缺少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难以有效进行合同风险管理。
4.合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各个职能部门信息交流不够,合同风险管理机制运转不通畅,风险管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到位。在风险管理环节上往往侧重于合同履行前和履行后的管理,缺乏对合同履行中的风险管理,管理手段上大多是静态管理,缺少根据合同履行进展实时进行动态管理。
三、加强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举措
合同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按照合同内容的约定,实时检测合同完成的情况和纠正合同执行中的偏差,最终实现合同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企业除了要建立与完善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设置合同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外,还应根据合同履行的进展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三个环节,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合同风险进行管理。
1.事前管理。是指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对合同进行策划和对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选择。(1)合同策划。合同策划是企业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列出合同的重要条款和事项,并对这些重要条款和事项的可选方案进行分析,从中选出最适合、最安全的方案,从而确保能够签订一个完备有利的合同。合同策划需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合同形式选择、合同中一些重要条件的确定、合同相关条款之间的协调等。(2)各相关合同之间的协调。企业有时需要签订数个彼此之间存在联系的合同,企业应对各个合同内容之间的相容性和一致性进行协调,防止各个合同在实际履行中出现失误,确保各个合同的履行能够有序、稳定、协调进行。(3)合同担保方式的采用。合同担保是指合同一方为确保合同的全面、完整履行,而要求合同对方提供的一种保证措施,我国《担保法》规定了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等五种担保方式。合同担保有助于规范各方的合同行为,形成良好的合同履行机制,是避免合同风险的有效方式,企业在订立合同时应根据合同性质选择采用相应的担保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合同风险。
2.事中风险管理。(1)设立合同管理专门人员,对合同履行进行跟踪管理。企业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的履行进行跟踪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事先分析并掌握合同风险重点;发现合同履行中的漏洞、失误并及时向上级反馈;制作合同履行中的信函、会谈纪要等书面资料;及时地提供合同履行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意见;做好与合同有关各方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2)建立合同管理的工作程序。企业应制定合同管理相应工作程序,使合同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这些工作程序包括:文件的审批、签字程序;合同变更程序;付款的审查批准程序;合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程序等。(3)充分运用合同所赋予的权力。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合同赋予的权力,对合同一方的履约行为进行监督,如检查权、知情权、批准权等。通过行使上述权利,企业可以控制合同履行的期限、成本和质量,有效防范合同履行中的风险。(4)积极行使合同权利,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合同在实际履行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合同的实际履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企业应依照合同有关约定按期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同时设法留存有关书面资料,为日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做好准备。
3.事后风险管理。合同履行完毕后,企业的合同风险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索赔权的行使。索赔权有时在合同履行中就已经开始行使,此前没有行使索赔权的要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及时行使,避免因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时限而导致更大的损失。已经行使索赔权的,则要时刻关注索赔进展,积极进行交涉,必要时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2)合同资料的整理和保管。合同履行完毕后,企业应及时对合同及其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管。合同资料在法律上不仅是重要的证据,而且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技术资料,如日后一旦出现法律或技术上的纠纷,将有助于企业避免损失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3)合同的总结评价。合同履行后,企业应对合同进行评价,总结合同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将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总结出来,提出分析报告,作为以后合同风险管理的借鉴。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并培养出高水平的合同风险管理者。
参考文献:
[1]邹杰华:我国合同管理的对策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03,4:40~41.
[2]苏 欣: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探究.大众科技,2005.1:85~86
关键词: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任何行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因工程本身的技术复杂、难度大等特点使得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这样就决定了其是一项多风险的工程项目。所以,在工程管理中,对于风险管理就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其内容主要包括:
1.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
2.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家庭、组织(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3.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等。
4.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5.风险管理成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并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
二、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多样性,在一个项目中,有许多风险同时存在。只有在了解工程项目风险分类的前提下,才能对风险进行辨识、分析、评估,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项目风险控制目标,有效的控制项目风险。下面的表格为一个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类别原因: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依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其总体目标,通过程序化的决策,全面识别和衡量工程项目潜在的损失,从而制定一个与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相一致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体系,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的最佳对策。
1、把握投资决策,加强投资风险管理
1)把握投资决策,预防投资风险。这就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建立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投资管理队伍。二是树立风险意识。三是健全风险预警系统。防范风险的关键是预先行动,即主动控制。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时间越长,控制风险的成本就越高。四是贯彻执行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投资者要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奖罚措施。
2)把握投资风险因素分析,控制投资风险。因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风险因素多,而且各种风险经常相互重叠交叉,这就要求投资者应通过研究项目风险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来预测、评估,控制项目风险。层次分析模型可根据控制目标的性质和要求将控制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分目标,并按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及隶属关系将目标按不同的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综合得出需要的控制结果。如下为风险评估的流程:
2、明晰合同细则,加强合同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合理控制合同风险的发生。在签约阶段,项目管理者应针对工程项目成立专门的谈判小组,对合同标的、工程承包方式、工程技术要求、工艺选择、工程质量、变更条款、付违约责任条款、结算方式、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必须明确,细化说明切,忌含糊不清。同时结合市场形势,强化项目管理者合同管理意识,不断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3、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
“工程量清单”作为投标企业作价的统一依据,由各企业自行制定每个分项的综合单价,反映了工程的消耗和有关费用,易于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计价,更能反映工程的个别成本和实际造价;实行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又能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合同纠纷与索赔,有利于施工合同的履行和管理。与“工程总价报价”的做法相比,更具有科学性、公正合理性,既可减少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又解决了采用定额加费用招标时定额缺项、特殊工艺计价无据可依,标底价与各投标单位报价很难统一,招投标工作难度大的问题。
4、改变项目目标,回避项目风险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例如,企业目前正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它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5、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在我国,许多制度尚在探索阶段,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WTO有关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我们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尽快建立参照国际惯例并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保险的收费标准及费用收取办法。
6、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因为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提高对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工程项目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工程的项目的风险规律,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能够从容准确地应用风险分析技术去面对工程项目风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结语
总体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始终贯穿着风险管理,针对对工程项目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深入研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提高企业项目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管理;风险控制
1建筑施工企业常见风险类型
1.1工程环境风险①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业自身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建筑施工与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温度温差、光照节气等自然条件的关联紧密,作为建设施工生产的建筑产品更容易受火灾、雷击、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产损失或者施工生产过程的中断。②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市场上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用工人员等生产要素价格带来的风险影响。③社会环境风险。建筑生产牵涉与水电、环保、劳动等社会管理部门以及供应与运输等专业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如果出现沟通协调不畅,则将出现公共关系风险,影响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建筑施工过程大多处于露天环境内,施工现场内的设备、材料难以避免遭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偷盗等,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1.2工程管理风险①投标管理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的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②合同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合同实施两个环节。在合同签订环节,建筑施工企业需与劳务提供方以及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签订分包合同,分包方的资质不合格和合同细则不明等将给施工带来风险。在合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签订方不履约、政府管理等意外行为将为施工企业带来风险。③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作用很大,如果项目管理经理的成本、质量、工期、应收账款回收率、业绩等项目管理能力较差,将直接造成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资金流转等一系列风险的产生,影响施工的进度和总体质量。④人员管理风险。建筑施工行业的高风险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身风险较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深基础、模板工程、吊装工程等搞危险性工程环节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增大人员管理的风险。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重要人员的变动等情况,也会给施工带来相应的影响,形成风险。⑤现场管理风险。在施工现场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误调度、误操作、误变更、误计量、误用料、误检修、误检验等造成的事故,将很可能引发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造成二次返工,给施工企业带来风险。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2.1建立企业风险文化①树立牢固的风险预防思想。通过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学习和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风险预防意识,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程风险环境。②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分析施工过程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经济政治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通过签订风险管理责任状的方式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管理部分和普通员工,明确企业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2.2提高风险防范能力①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可能引发风险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等因素,通过信息编程的方式,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将各方收集到的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应用信息预测警报系统进行处理,对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通过识别、评估、预警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提高企业风险的预警能力。②建立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建筑施工存在工程项目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的情况,因此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现在科技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对施工全过程风险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分析,实现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达到预防风险的效果和作用。
2.3全面加强风险管理①设立风险管理组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通过设立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组织,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负责人,并相应设置中层和底层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企业人员的风险管理和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②重视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投标管理上,企业应建立内部定额防止盲目报价,在投标中应坚持投入大额履约保证金的不承接,业主诚信低、合同条款过于苛刻的不承接的投标原则。在施工项目合同管理上,签订合同前,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国家相关法律研读合同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避免并修改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条款,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③选用优秀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人才,企业要通过开放选拔,严格考核,选用得力的项目经理管理项目实施,以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的风险管理目标。④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企业的《风险控制手册》,围绕建筑施工业务循环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合理配置人力、机械、原材料等施工资源,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进行风险节点控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以达到防范风险产生的管理目的。
3结论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世纪,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参考文献:
[1]刘俊颖,刘瑞平,葛若.组织学习型模式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桑广成.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35).
[3]何华,周智勇.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4(1).
[4]张玲霞.课改新形式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减负问题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5(1).
[5]李波.论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与索赔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03(282).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many construction companies begin to go abroad to contract international projects.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s may have a higher income, while the facing risk factors will be also more and larger. Therefore, the role of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projects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ach company that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isk management,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isk management, and strive to obtain higher benefits with smaller risks.
关键词: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
Key words: international;engineering;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00-02
0 引言
在当前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已经走出了国门,到国外承揽国际工程项目。与国内工程项目比较,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种类更多、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风险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简要辨识与分析,揭示出国际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供借鉴参考。
1 风险与风险管理
1.1 风险 风险是指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和概率,是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确定事件的机会对项目目标所产生的累积不利影响结果。简而言之,工程项目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损失,且损失也不确定。
1.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与评价,预先选择和制订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并加以实施,以尽可能做到有计划地回避或降低风险,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系列管理行为。
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
2.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①风险因素众多,控制难度大;②不可控因素多,需企业外部多方协助;③风险后果严重,除了经济损失与延期损失外,还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停滞甚至终止。
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注意事项 ①重视事先控制,认真做好风险的辨识、分析及评价,尤其对于发生概率大、影响力大的风险因素必须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评价;②根据风险分析与评价结果,在投标前应做出风险回避或降低的措施;③风险控制要多方法、多渠道;④强化全员风险意识,认真执行各项风险预防措施;⑤注重风险监控,及时改进与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3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辨识、分析与评价
3.1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辨识的主要内容是:识别风险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大小等。风险辨识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访谈法、财务报表法、初始风险清单法、流程图法、风险调查法等。风险识别的方法不是单一使用,尽可能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这里,尤其要注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上风险调查的方法。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两个不同的项目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识别过程中,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风险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项目风险识别的重要方法。
3.1.1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是前期决策缔约阶段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就要通过各种资料及现场勘察,认真仔细地进行项目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根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结论,企业要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程度大于企业自身承受能力的,要坚决回避;对于企业可以承受的项目,要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制订不同的投标策略。
招投标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有:①对工程项目所在国情况不熟悉,所参考或借鉴的相关资料较少;②工程项目资料不全,无法准确编制标书;③投标策略出现偏差;④标书质量不高,报价缺乏竞争力。
3.1.2 合同缔约阶段 合同缔约阶段是指投标方收到中标通知书后到合同正式签署这一阶段。在此时期,发、承包双方进入了合同细节谈判,虽然大的实质性的内容如价格、主要施工方案等已在投标书中确定不能改变,但仍会有许多细节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协商。这些问题一般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有时有的细节很重要,可能因为双方在招投标阶段疏忽,到合同谈判时才发现,而会对合同签署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此阶段,通过注重细节来规避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合同缔约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合同范围界定有模糊之处;②合同条款遗漏;③合同条款措辞不清,表达有误;④合同类型选择不当;⑤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当;⑥合同索赔、合同争议及纠纷解决条款未明确;⑦缺乏法律专业顾问审核,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3.1.3 合同履约阶段 合同履约阶段是指发承包双方签署合同并正式生效后直至合同终止这一阶段。在合同进入履约阶段后,承包商开始真正面临各种风险因素的实际考验,在此阶段风险因素主要有承包商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
承包商自身风险因素主要有:①现场组织机构组建缓慢;②人力资源不足;③准备工作不充分;④资金不足,垫付困难;⑤临建设施规划不合理;⑥在现场工作的国内人员情绪波动大,影响工作;⑦自身管理水平落后,组织管理不力,进度及质量不能满足甲方要求;⑧服务意识淡薄,质保期内维修不力,对企业信誉产生负面影响;⑨因施工质量造成维修,增加成本;⑩质保金不能全额回收。
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①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②国内外分包资源缺乏或价格偏高;③不可抗力;④工程所在国社会政治动荡;⑤汇率损失;⑥通货膨胀;⑦当地分包商索赔或雇用人员难于管理;⑧当地分包商索赔或雇用人员工作能力不强;⑨当地分包商索赔;⑩工程量出现较大变更;{11}当地税法等税收法律或者政策变化导致费用增加;{12}设备材料图纸或建筑工程滞后导致工期拖延,成本增加。
3.2 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分析与评价是指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定性分析,以找出影响项目的主要的风险因素,从而为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提供依据。①招投标阶段。②合同缔约阶段。合同条款的疏漏与歧义以及不公平的合同条款这些情况发生机率大,给承包商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大,故是合同缔约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③合同履约阶段。工程所在国的社会政治稳定与否是首要的风险因素,其实包括汇率变化、通货膨胀、工程量较大变更、工程延误或停滞等发生概率较大,影响较大,故应确定为重要风险因素。
4 后期风险管理
后期风险管理是指在合同履约完毕并且已经终止后的风险管理活动,属于事后管理与控制范畴。在后期风险管理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改过措施,以对以后的工程起到借鉴的作用。因此,此阶段工作是收关之处,虽然对已完工程作用不大,但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工程风险管理意识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十分重视。由于人们往往加以忽视,故在此特意着重提出。
4.1 风险因素辨识 后期风险管理中主要会存在如下情况:①思想不重视;②分析与评价走形式,不认真、不仔细;③未形成规范的文字材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2 风险分析与评价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合同履约完毕后的工程项目分析与评价是对工程的整体分析与总结,发挥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是对过去的工程总结,又是未来工程的借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不能被省略或忽视,应充分重视。
5 风险管理措施
在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析与评价后,企业应根据分析与评价的结果制订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以回避或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总的来说,风险管理措施可分为风险回避与风险降低两类。
5.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即企业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于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范围的项目选择放弃或退出。
在招投标阶段如果企业还未投标,风险回避即企业不进行项目投标。此时经济损失较小,一般只为购买标书费加些投标前准备费用。在企业已经投标及合同缔约阶段,选择放弃项目来进行风险回避时的损失相对大些,一般情况下可能会被没收投标保证金。在合同履约阶段,由于企业已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入,加上一般情况下都要出具履约函,此时企业如由于自身原因放弃,经济损失及信誉损失就会很大了。由上可以看出,风险回避主要在项目决策前期应用,对企业损失及信誉各方面损失较小。而在合同进入正式履约阶段,企业应主要采取风险降低的方法来控制风险带来的影响。当然,也不能排除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避免更巨大的损失,企业在合同履约阶段终止合同。
5.2 降低风险的措施 对承包商来说,处理风险的方法包括风险转移与风险自留两种。风险转移是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转移,是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另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转移的措施主要有保险、索赔、通过分包合同转移风险等。
5.2.1 保险 保险是国际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承包商一般投保的险种有工程一切险、货物运输险、第三责任险等,具体投保范围及投保金额可以根据工程具体所在地的情况、承包商自身情况、合同中业主的保险要求等来确定。
5.2.2 索赔 索赔是承包商降低与转移风险的另一有效手段。在合同履约阶段,引起索赔的因素很多,包括:变更、不可抗力、业主原因造成的延误或损失、异常的气候等等。索赔的范围及处理程序等一般都会在合同条款中进行规定,现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一般会采取以FIDIC合同文本为底稿的合同条款,如无特意的更改,索赔条款对承包商来说是相对公平的。因此,承包商应利用好这些条款,在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按合同规定进行索赔,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保证自身合理的经济利益。
5.2.3 通过分包合同进行风险转移 承包商还可以通过工程分包将部分工程分包出去,而通过分包合同来将部分风险进行转移与分散。
6 结束语
如上所述,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自前期策划到后期评价的全过程,尤其是前期决策阶段应更加重视风险评估。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市场错综复杂,参与其中的每个企业都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控制风险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障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圆满实现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管理;风险控制
1 建筑施工企业常见风险类型
1.1 工程环境风险 ①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业自身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建筑施工与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温度温差、光照节气等自然条件的关联紧密,作为建设施工生产的建筑产品更容易受火灾、雷击、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产损失或者施工生产过程的中断。②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市场上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用工人员等生产要素价格带来的风险影响。③社会环境风险。建筑生产牵涉与水电、环保、劳动等社会管理部门以及供应与运输等专业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如果出现沟通协调不畅,则将出现公共关系风险,影响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建筑施工过程大多处于露天环境内,施工现场内的设备、材料难以避免遭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偷盗等,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1.2 工程管理风险 ①投标管理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的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②合同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合同实施两个环节。在合同签订环节,建筑施工企业需与劳务提供方以及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签订分包合同,分包方的资质不合格和合同细则不明等将给施工带来风险。在合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签订方不履约、政府管理等意外行为将为施工企业带来风险。③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作用很大,如果项目管理经理的成本、质量、工期、应收账款回收率、业绩等项目管理能力较差,将直接造成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资金流转等一系列风险的产生,影响施工的进度和总体质量。④人员管理风险。建筑施工行业的高风险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身风险较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深基础、模板工程、吊装工程等搞危险性工程环节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增大人员管理的风险。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重要人员的变动等情况,也会给施工带来相应的影响,形成风险。⑤现场管理风险。在施工现场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误调度、误操作、误变更、误计量、误用料、误检修、误检验等造成的事故,将很可能引发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造成二次返工,给施工企业带来风险。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2.1 建立企业风险文化 ①树立牢固的风险预防思想。通过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学习和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风险预防意识,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程风险环境。②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分析施工过程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经济政治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通过签订风险管理责任状的方式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管理部分和普通员工,明确企业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2.2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①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可能引发风险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等因素,通过信息编程的方式,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将各方收集到的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应用信息预测警报系统进行处理,对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通过识别、评估、预警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提高企业风险的预警能力。②建立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建筑施工存在工程项目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的情况,因此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现在科技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对施工全过程风险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分析,实现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达到预防风险的效果和作用。
2.3 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①设立风险管理组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通过设立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组织,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负责人,并相应设置中层和底层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企业人员的风险管理和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②重视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投标管理上,企业应建立内部定额防止盲目报价,在投标中应坚持投入大额履约保证金的不承接,业主诚信低、合同条款过于苛刻的不承接的投标原则。在施工项目合同管理上,签订合同前,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国家相关法律研读合同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避免并修改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条款,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③选用优秀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人才,企业要通过开放选拔,严格考核,选用得力的项目经理管理项目实施,以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的风险管理目标。④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企业的《风险控制手册》,围绕建筑施工业务循环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合理配置人力、机械、原材料等施工资源,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进行风险节点控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以达到防范风险产生的管理目的。
3 结论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世纪,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参考文献:
[1]刘俊颖,刘瑞平,葛若.组织学习型模式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桑广成.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35).
[3]何华,周智勇.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