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6: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一、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至上的情况,所以在中学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的单一,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在很多学校,学校领导看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好不好,就看这个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单如何:成绩好,就认识班主任工作做的好;成绩不好,领导就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败。
这种判断的单一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唯成绩为上,学生只看成绩,班主任成功与否也只看学生成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中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中,班主任没有扮演好学生们心理健康导师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其实是过于注重了学习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成为全面的人才。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让班主任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就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采用具体个体具体对待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统一对待方法。比如,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和家境差的学生,其实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家境好的孩子自卑的心理没有家境差的孩子严重,可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用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待他们,工作成效就会不大;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在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同样地有了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但是这一时期的男生和女生所思所想大有迥异,针对不同的性别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些班主任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又如何能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总之,家境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学生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当前很多班主任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工作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方案研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所偏废。其实,这两者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要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短时间内会产生骄傲情绪,针对这些学生,可以用开打他们视野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笔者是这样做的,如我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我会告诉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班级成绩好不能骄傲,还要看到更大的更远的目标。”我会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这个成绩放在全校、全市,其实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告诉这些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之后,能够有效果的遏制他们的骄傲情绪;相反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会反复的激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稳扎稳打的提高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同学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同学,能让优秀的同学更优秀,让落后的同学不放弃提高自己。
(二)具体心理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似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其实成果效果往往不好。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将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谈一下笔者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
针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方法。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于是家长和学校就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他们,越是这样越造成他们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们这种逆反的心理,笔者采用“以柔克刚”的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先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被倾听的诉求,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得到他们的理解。放下自己班主任老师的架子,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叛逆期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他们往往也能虚心地接受并和教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早恋的一些措施。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早熟的现象很普遍。大多的男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了遗精的生理现象,女生也出现了月经的生理现象。男生平均在14.5岁,女生平均在15.2岁出现了首次性冲动。有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甚至有的大胆的男生女生在这一时期有了所谓的“早恋”。面对孩子的早熟,笔者从来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异性产生了感情,这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学生们的这种情愫,不但不能压抑住,反倒会让早恋走向白热化。笔者会私下里找早恋的男生和女生单独聊天,听听他们的一些心声。在聊天开始,笔者会答应自己的学生会为他们的小秘密保密,不会告诉家长和学校,这样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比如,一个男生就曾告诉笔者,他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因为她很会画画,而自己也很喜欢画画。笔者肯定了这个男生这种美好的情愫,让这个男生可以大胆地和这个女生正常交往,切磋画画的技巧。后来,这名男同学和这名女同学多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艺术院校。其实,在初中生中所谓的早恋,很多的时候和真正的恋爱无关,他们只是对异性的某一个特质产生了爱慕,如学习成绩好、会打球、唱歌好听等特质,都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美好的情愫,针对这些情愫,如果能认真倾听并正确引导,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小结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有两条经验:一是把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可一刀切。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认知;需求;西宁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7]李美华.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8-134.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农村中学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MHT量表上的总分及各因子的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健康,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2.7%(健康总分≥65为心理障碍),在各因子的检出率(因子分≥8为心理障碍)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焦虑的检出率高达28.1%,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6%,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7.3%,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6.3%,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5.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4.4%,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9.9%,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6.3%。
2.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对农村中学不同性别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维度上的项目均分的差异比较,采用的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中学男生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根据统计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中学的男生和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差异情况,以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其各个因子上的项目均分和标准差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农村高中生与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高中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0.9%,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恐怖倾向的检出率最高为19.2%,其次是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6.7%,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15.5%,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5.1%,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3.4%,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11.7%,学习焦虑的检出率为11.3%,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8.4%。农村高中生的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6.3%,在各因子的检出率中,按照检出率高低排序,学习倾向的检出率高达49.2%,其次是过敏倾向的检出率为23.3%,身体症状的检出率为20.5%,对人焦虑的检出率为17.8%,自责倾向的检出率为17.1%,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9.7%,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5.8%,孤独倾向的检出率为5.4%。
从总分上来看,农村高中生和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二、调查结果反思
1.总体上来看,农村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6.3%-28.1%之间,尽管与中国科学院王极盛教授采用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不同,但根据这一数据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与王教授的基本相同。他于2001年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具体看来,农村高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5.4%-49.2%之间,高中生主要问题为学习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农村初中生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在8.4%-19.2%之间,主要问题为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这一结果与郭文武的研究结论存在异同点(2005),他的调查结论是高中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为冲动倾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初中生主要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农村高中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明显低于农村初中生(p
2.从心理健康总分来看,农村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中学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如王东宇(2005),对福建农村中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女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心理问题较男中学生突出。而王希永(1999)对北京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男生。农村中学的女生除了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低于男生(p
尽管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相比较其他省市做得更好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仍然比较薄弱。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承受着更大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咨询辅导条件也相对较差。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的农村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山.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17).
[3]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
关键词:心理调查 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并未缓解,同时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目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念认识错误。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干预时,更多地是针对一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而对全体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存在缺失。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才会主动干预。这就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见性与防范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大概是每400人有一个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学校,尤其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专职教师也相对较少。有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也较为落后,许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借鉴的外国的理论或者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严重不足。因此,在较为陈旧的理论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与目前中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脱轨的情况。
而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并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让中学心理课程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鉴于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师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方面,知识的难度与密度都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并且一些原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能到了一中这样一个环境,发现周围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比自己优异,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那么学生的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次,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住校的经历,到了高中以后,就要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可能处理不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习惯学校有规律的作息生活。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学生自己又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的心理落差在较短地时间内获得较好地调整。同时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与适应全新的环境,要针对新环境及时作出适当地调整,用一个积极地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天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在当下社会,有些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在无意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了课堂,无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观点或者情绪都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突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个大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也是性格迥异的。教师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认识,并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既要教书,传递知识,同时也要育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一些调皮生事的学生,但是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毕竟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更高的高度,给学生满满地爱,对学生多关心,多从正面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才会越来越少,最终学校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的明显。
3.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生理心理引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点不成熟。尤其是心理成熟的相对缓慢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并不是均衡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习上困难以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最终就走向了歧途。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 品质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体育课程从可有可无到备受重视,这是一个巨大变化。以前在人们思想意识中,体育课程不过是为了国家选拔运动员而准备的,对于没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似乎意义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尤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提出,更是让初中体育与学生健康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体育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为此,结合学生实际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必要。
一、提升认识,和谐关系,激发兴趣
体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适应、心理变化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承受力,并积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舒心。
首先,教师要补充心理学知识,研究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专业知识过硬,展示自身魅力,让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
其次,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跟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不要采取传统的“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教育方式。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合作、和谐的关系。如一般在体育课开始的热身运动中,我一直都是先列队训练,开始讲授知识和技能,一次一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们能否换个方式热身呢?”对于这个“突袭”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一想要让学生放松,希望尊重学生,自己就不能变么?为此我让同学们提出好的建议,结果大家学会了一套热身运动操,我为这个改变欣喜。
二、强化理论,融入心理,开展教育
初中体育学习很多都是在室外,在运动场上,教师可以花大把时间在篮球传球上,可以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在跑步时均匀地呼吸,可以教学生如何练好一个手势,但一碰到理论课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我见过老师,下雨天实在无法开展室外运动就只好讲理论了,教学过程就是“自学”。初中体育普遍存在强练习,软理论的问题。教师应该强化理论学习,将心理教育健康的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教学“体育与身体形态”相关知识时,人的站、立、坐等姿势不仅对人的身体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发育也有影响。一个人的站姿能显示人的自信,让人以正直、阳光的感受,为此,在教学这一理论时,我融入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增长体育知识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
学习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合不一定非得在室内,可以说每个体育课堂都可以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地方,并且我们不是生搬硬套地说教,而是要润物无声地渗透。
三、因材施教,突出主体,发展个性
教育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在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篮球”这一内容时,因为男女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篮球的兴趣不同,很多男生对基本的球技早已熟悉,我就将这部分学生分开,教授更深一些的球技,女生和兴趣不高的男生,我反而采取趣味性更强的球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关注了学生心理的需求,让学生更能愉悦地投入学习。
四、优化教法,突出心理,培养人格
当前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品质发展不均衡、情绪及情感不易掌控、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大多都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韧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如在课堂上教师穿插教授学生一些拳法或者防身技巧,并在过程中播放有力量的歌曲,激励学生,学生更加能长久坚持,并完成一些日常无法完成的运动,长期坚持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更强化了意志,培养了气质,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体育活动有很多是竞技性的,并且需要团队协同完成,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面对成功、失败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在一次班级篮球赛中,我所任教的班级与另一位老师任教的班级比赛,本来我们班级实力比较强,学生抱着很大的赢的希望,但结果是我们输了。学生当时很不冷静,找各种理由说比赛不公平。我当时很生气,但想想学生想赢的心理没错,为何不借此机会开展心理教育呢?这样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直面失败,团结向上”的体育心理课。此后学生更加团结、乐观。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认识,强化学习、优化教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在心理问题认知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中学生认知高于城市中学生(P<0.01),男女之间、初中与高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P<0.01);对于心理问题向何人求助问题,(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农村高于城市(P<0.01);在何地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P<0.01),初高中无差异,而对于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男女、初高中、城乡无差别(P>0.05)。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提出,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2010年达到60%[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市中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3.4%,达到了《规划》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学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特别是部分中、小学心理卫生辅导课的开展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起到促进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方面,中学生知晓率农村高于城市;对于“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男生知晓率高于女生,高中高于初中,农村高于城市中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向何人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初中高于高中,农村高于城市;在“向何地求助”知晓率女生高于男生,城市高于农村,初高中无差异,而对于“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城市与农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何时需心理帮助问题”、“向何、人何地求助”知晓率普遍较低(8%~28%);“心理咨询态度”接受率拒绝率接近20%,反映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知识面局限和自身心理保健意识不强,对精神卫生问题认识存在偏见,有羞耻感,同时也反映了我市由于心理咨询服务人员与机构少,心理咨询服务宣传普及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