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05-16 10:1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课堂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课堂教学

篇1

一、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从地位上看,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延伸,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学习间接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通过专门的学习,可以用最经济、最简捷的方法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继承过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高峰阶段,是大学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知识能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书本理论知识。2.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能力的大小与知识的多少成正比。从本质上讲,知识就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继承,离开知识的能力是原始低下的能力。3.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前人知识成果的继承是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4.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长期作用。基础理论知识是核心知识,它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但作为知识核心的基础理论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长期起作用。5.学好书本知识是搞好社会实践的前提。社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所以,社会实践必须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基础理论涵盖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和基本概念,它为社会实践提供理论先导和智力支持,如不掌握这些理论,就会失去最基本的思考、判断能力,难以指导社会实践。但是,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社会实践这一环,高等教育就会残缺不全。具体地讲,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巩固基础知识。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虽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毕竟过于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才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社会实践的有机配合。社会实践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感,它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所以,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理论知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巩固、验证书本知识,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⑵检验、完善书本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同时,也受到实践的检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由于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在事实上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距离,或超前或滞后,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与社会现实完全吻合,还需经受实践的检验。社会实践正好提供了这一机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获取直接经验,弥补所学理论的不足,完善所学的书本知识,同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加合理。⑶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意义和价值。尽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锻炼。所以,大学生要想成才,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书本知识。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深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

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态势。“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指的是出生于90年代以后的人。这些青少年,正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作为高校教师,我通过在课上课下与“90后”学生进行的交流,感受到他们的个性特点,从而引发在对他们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一是思想早熟。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互联网是学习的工具,网络更多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平台。

二是个性独立。在独立的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大多数考生志愿是自己拿主意的,这反映了这一代思想上的独立。当然他们也很尊重父母的意见,现在父母也会放心地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富于变化,敢闯敢拼。

三是自信张扬。“90后”是最年轻的一代,他们自信,充满激情,能够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他们极少有对未来的失望和迷茫。他们不吝张扬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是责任意识强。“90后”注重实际、实用。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而近年来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对这些学生高考志愿的选取和专业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都考虑到了今年的一些重大事件。现在的“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

总之,“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不仅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而且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他们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期待发展突破,职业发展目标明确。正是由于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使得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维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90后”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

“90后”学生个性独立,大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大学这个新的学习环境。有些学生适应了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习惯依赖老师,缺乏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本身的正确认识,这些都会影响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和谐气氛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利用音乐、图片和影片等来介绍背景,导入课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利用角色互换,情景模仿等进行听说写译等训练。这些做法都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并能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学生的语言技能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的发挥。“90后”学生参与意识强,乐于表现。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出发,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取语言材料,制定教学内容,设计大量参与性的情境和活动,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课前和课后准备,个人努力或集体合作,以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模拟对话、小短剧、作文等形式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进行实践,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这当中,教师注意观察,对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结果进行适当点评、总结和归纳,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机会。

3.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90后”学生不仅具备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积极主动等特点,而且有智力需求和感情需求,这些需求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语言材料,编排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而且应将实践、巩固、提高、检测溶为一体,重视语言知识运用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满足学生诸如学业考试、水平测试等在内的各项需求,为其职业发展目标服务。并且由于大量的语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和配合来完成,这种合作学习法促进了协作精神的培养,增强了沟通能力,为“90后”学生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了必要准备。

“90后”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能催生一些新鲜事物的出现,不乏是件好事情。高校教师应针对“90后”学生的鲜明特点,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因材施教,有鉴别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篇3

一、课堂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师生互动产生积极的效果,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创造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以讲授为主的师生互动。虽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但与学生的参与并不矛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笔者在讲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国际商务谈判》中关于价格谈判内容时,经常设置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让同学参与模拟,以体会价格谈判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学生的模拟实况,得出的结论学生会牢牢记住。这种方式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要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各种提问方法的应用关键在于问题提得好坏、提出的时机合不合适,这些均关系到互动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课前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师在问题提出后,有的需要当时解决,有的需要留给学生课下去解决,或者是为以后教学的需要而设。对于需要当堂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的可以请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可参与讨论并进行恰当的点评。而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在讲授《财政学》课程时,笔者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大作业,要求学生关注财税领域的热点问题并在以后课程中进行适当的讨论。当时正值“两会”期间,笔者便假定每一位学生现在就是与会代表,那么就本课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设计并提出相关议案。该作业的布置,学生不仅要随着教师的讲解去学习课本知识,更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以往单纯的讲解都有很大不同,做题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学生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不再刻板地就书言书,放开了学生手脚,与传统作业相比应该更有难度,但学生的热情却非常高,积极准备相关资料,大都选择该课程紧密相关的财政政策效果进行较为宏观的研究。随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加强,并逐步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笔者再根据学生提供的研究内容将他们具体分组,由单个材料准备进入集体讨论分析阶段,并形成个人的分析报告和小组分析总报告。之后抽专门时间展示各小组研究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因为准备充分,加上自身的兴趣,使得每一场讨论都精彩纷呈。随着更多同学加入讨论,问题也被逐渐展开,由此及彼,由现象及本质逐层剥开。最后主持讨论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就同学们的发言做总结性点评,既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厘清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而需要教授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2、以研究探讨为主的师生互动形式。这主要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在专题性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已相当完善,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非常急迫。该方式除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积极引发师生互动以外,还可以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创造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探究式、开放式及创造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设计的问题一般是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的,要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在课下经过制定工作计划、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思考组织讨论、相互合作等过程,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来完成。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总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具体的阶段性任务,并有计划、分阶段的完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必要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正确快速检索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是一种典型的将理论研究应用在实际问题当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一个抽象的问题变为简单,同时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提交书面报告上,只有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在课堂上,并展开讨论,才能进一步体现探讨式教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担当的是“教师”的角色。学生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自己讲授出来,学生讲授方法和讲授手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期间需要开展的讨论、交流也由学生自己来组织,教师只能是过程中的参与者或给予一定的指导。笔者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地理》授课中,便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其中,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内容是实务性、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课,为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表达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置案例情景,让学生亲自模拟商务谈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述的严谨性、逻辑性,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此外,面临跨入社会的学生,一定要培养与人交流和合作的品格,通过这种途径考核学生,他们必须在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课堂的成功,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合作共赢带来的快乐。只要学生认真参与,努力探索,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用多媒体方式将成果全部展示出来,在给出的相关选题中形成若干个研究方向,学生也随之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从讨论到成果展示每个组员完成的工作量均有记录,这样可防止个别组员坐享其成,小组内部成员分工由自身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和组员各自的特长,也就可以激发参与的兴趣。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很多课程有自身特点,从书本内容看,似乎学生自己就能看懂,不需要教师逐章逐节讲解,所以有些同学拿到课本后,自然会产生随便看看的心理,这给授课教师会产生压力。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有课本知识,同时注重开拓同学的视野也非常重要。一般现有的课本都是以前的知识总结,相对比较成熟系统,但随着技术不断快速进步,尤其是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时刻给学生补充新知识。由于大学教育仍然没有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有些学生还是用分数来作为评价,这同样会给教学改革带来阻力。

为了解决以上常见问题,一是要求教师在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二是要以基本的、困难的、前瞻性强的知识点为主,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是基本内容要明确主线,易于掌握,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四是对于前瞻性的内容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本内容不应该完全一样,更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将相关文献上的内容融合、归纳并加以提炼。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在课本内容的设置上,还要考虑到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避免过多地讲授已经过时的东西,而要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趋势。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发展、新应用以及新趋势,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篇4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

篇5

关键词:传热学;民族大学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39-02“传热学”是研究由温差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1]是热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和纽带。传热学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能源动力、化工、材料、机械、电气、建筑、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存在大量的热量传递问题。传热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及改进,已成为现代科技中充满活力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在民族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使民族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近几年在“传热学”教研中的经验,谈谈在“传热学”在民族大学生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习的主体——民族大学生入手考虑问题,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大学生基础薄弱

根据新疆大学新生入学成绩统计,2009级到2011级入学的热动民族大学生高考平均分为450分左右。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起来难度就很大,也就没有信心,要在热动行业有所作为就要多努力。

2.民族大学生学习习惯

民族大学生语言能力很强,有一名维族女学生会八种语言。但是,一名合格的工科大学生不仅仅要会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懂工程技术。然而,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比如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笔记、课下很少看书、不认真做作业、实验课上不专心、考前背课本、很少做题等。作为工科学生,不做题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就导致基础课尤其是数学课、流体力学也包括传热学不及格率很高。老师时刻提醒他们如何听课、如何学习,以改变不良的习惯及作风,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民族大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大学生爱歌舞,但是,一提到学习就无精打采,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没有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多去鼓励他们,给他们自信心,让民族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对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之后,如何让民族大学生在薄弱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那么就需要结合“传热学”提出具体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探讨民族大学生“传热学”的教学方法。

二、“传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传热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以及传热过程和换热。该课程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表现为基本概念繁多、公式紊乱、重点分散等,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那么,如何学好“传热学”,其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中国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因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以知识传授为载体,[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民族大学生全面掌握传热学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传热过程和换热器以及传质学等知识体系,并关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努力培养民族大学生应用传热学理论,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想使民族大学生学好传热学,首先应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区别于汉族同学,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到学生,[4]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做好教学的“互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不要急于讲知识,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目前,国内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这些教学方法应该说都从某些方面体现教学“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的思想。

三、“传热学”教学方法

“传热学”是热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术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动手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鸭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填鸭式”教学如果灌输得好,学生受益,但是大部分时候,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课程和适应老师。这种以大纲、教材、教参为主线的传统教学观念及做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是把学生、教师、教材、教育为四大要素加以合理地结合,对旧的教育体系重新调整,将“填鸭”转变为“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强调师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下面笔者将结合新疆大学热动专业的民族大学生谈谈传热学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

1.做好笔记,加强学习效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好学习笔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重点、学习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等认真做好记录,以加强学习效果,便于检查复习,并且要硬性要求,与最后成绩考评直接挂钩。实践表明做一些硬性要求是必要的,有助于民族大学生的教学。

篇6

[关键词]认可度 大学生 课堂教学行为 评教

[作者简介]林宜玉(1965-),男,贵州黄平人,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贵州 凯里 556000)李浩泉(1968-),男,四川广元人,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湖北武汉 430079)

[课题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十一五”规划课题2009年度一般项目“大学生不同认可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比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0910)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76-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各种形式的大学生评教。“学生评教就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活动。”尽管学生评教在教育界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有的学者认为“学生评教是和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制度、同行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等构成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学生评教的科学性本身受到置疑”,但目前学生评教已在诸多国内大学盛行并被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手段则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对大学生评教不同认可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自然观察,并通过量化分析,试图为学生评教的合理性寻求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某地区的三所高校。这三所高校近三年(2006~2007、2007~2008与2008~2009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参与评教的教师分别为:A校,524名、562名、621名;B校,425名、432名、445名;C校,345名、356名、367名。分别剔除各校新调入或调出(包括外出学习)人员,各校三次评教均参与的教师数量分别为504名、416名及338名。然后利用各校近三年“WEB网上教务办公管理系统”中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资料,通过分别计算各校近三年各教师所得评价分数的标准分的平均分(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以班级为单位,故不宜将其各自的得分直接相加,于是就通过计算标准分的方式使各位教师在不同班级所得的标准分可以相加;又因每位教师所任教的课程门数不一样,故通过计算各自的平均分,从而使各位教师在各校范围内可以排序),然后在各校范围内排序(在排名中发现,可能是由于公共体育课程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任教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认可度普遍较低,为了保证观察对象的代表性,特剔除这部分教师,故三所学校参与排名的教师人数分别为472名、392名和320名),前30%为认可度高的教师,后30%为认可度低的教师,三所学校分别得到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为142名、119名和96名。这样三所学校共计得到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为357人。最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抽取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各10%,得到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各36名,共72名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教师40名,女教师32名;1~5年教龄的30人,6~10年教龄的24人,10年以上教龄的18人。这些教师任教的课程涵盖人文、社会、自然诸学科,任教年级覆盖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在职称、学历、职务等分布方面也不存在差别。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制《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表》,该观察表根据柳夕浪教授《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一书中对课堂管理行为分类的相关内容编制而成,旨在考察大学生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在目标导向、激励与强化、组织构造、课堂秩序、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五个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它共有16个题目构成,均为选择题,并都采用五级记分法。

3.研究步骤。第一阶段为设计《课堂教学行为观察表》。目的是寻求最能代表一般教师的又易于观察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对各种准备观察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阶段为实施观察。首先确定观察对象和实施观察的具体要求。首先是统一培训观察员,观察人员主要选取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便于在自然的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观察。通过统一每一位观察员对课堂教学行为中所准备观察行为概念的认识,使每一位观察员所记录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尽量做到同质,并告知必要的观察方法、技巧等。其次是确定具体准备观察的课堂。要求所观察的课堂教育活动类型都必须是新授课,而不是复习课、实验课、练习课等其他类型。同时要求同一位观察员对每一位观察对象观察3次,然后对每位老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记分取平均值。第三阶段是回收观察表,并分析资料。第四阶段为个别访谈。通过对某些观察对象的个别访谈,寻求相关现象的深度理解。

三、研究结果

1.差异系数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评教认可度低与高的差异系数(CV值)均在0.05~0.35之间,表明该样本的离散程度较理想。大学生评教认可度低组的CV值在组织构造与课堂秩序两个维度超出0.05~0.35之间,表明该样本的组织构造与课堂秩序两个方面的离散程度较大。

2.显著性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评教不同认可度高与低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目标导向、组织构造、课堂秩序和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四个维度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激励与强化这个维度则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不显著。在此仅作简要分析,详细分析见下文。

四、分析与讨论

1.目标导向问题。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确立教学目标,分析课堂教学任务,并恰当地陈述教学目标,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与反馈矫正,实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向与调控,这是课堂组织管理的首要环节。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知识的特点,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呈现给学生明晰的目标,使学生知道该掌握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否则,一节课后学生不明白教师教学的旨意何在。表2目标与导向的研究维度之所以出现显著差异,就是大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明晰的教师,大学生认可度就高;反之大学生认可度就低。

2.激励与强化问题。如表2所示,大学生评教认可度高、低两组教师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没有差异。我国有句名言:“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没有显著差异只能说明大学生评教认可度高、低两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在0.05的显著水

平上无多大区别。大学生是有情感、理智和充满需要的。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需要激励与强化。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一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一90%,以至更多。”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探求激励与强化机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进行自主学习、课外自学和创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因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善于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急需的重要素质。

3.大学课堂的组织构造问题。大学课堂的组织构造对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决定作用。课堂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课堂的内部张力,课堂是否有一定的凝聚力与活力,是否围绕目标展开的关键在于师生对于课堂的组织构造。当今大学课堂普遍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高校扩招规模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班额普遍较大。按照统一标准、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科教学,具有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的特点。在课堂上,一个班额的教学集体,真正专心听讲的就是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由于班额大,不利于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压抑个性的缺陷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有必要对高校班级组织进行改良,重新构造,包括改革单一的集体授课、同步学习方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分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基本组织形式交替运用,扬长避短,动态管理。

4.大学的课堂秩序问题。课堂秩序是指“学生在可接受的限度内遵循的,对于特定课堂事件取得成功所必要的行为”,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保持和维护的课堂纪律。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秩序井然”。教学中的“序”,有时间序、空间序,更有社会秩序。有序,才有效率。课堂秩序的管理有个适度的问题,需讲究一定的管理艺术。一节课50分钟,如何导人,如何展开,又是怎样结束的,这里存在着各个环节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的问题,还关涉时间分配是否经济。它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成绩密切相关,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秩序是在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适宜的课堂规则,就无良好的课堂秩序,可见,课堂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课堂规则的分析不仅要着眼于它的条文内容是否合理,而且要考察它是如何生成、如何执行的。课堂违纪行为是指那些不遵守课堂规则,如上课看小说、睡觉、迟到、早退、逃课等。不能正常与教师、同学交往或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它在大学课堂上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各种违纪行为的出现将不同程度地干扰教学的进程,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教师要有效地加以制止,以促成学生参与正常的课堂学习。要求班干在上课前首先检查出勤情况并向任课教师汇报,严格课堂教学日志的填写,认真记录没有出勤的学生姓名。学生请假应及时向任课教师说明,教师要认真确认后方能签名。

5.教师的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问题。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是指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常常分为民主型、专断型和放任自流型三种形式。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喜欢学习,喜欢与任课老师配合,课堂互动性强;在专断型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会感到挫折、沉闷,并对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反感;放任自流型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不稳定,纪律松弛,没有合作,推卸责任,呈现高校课堂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特点。在高校课堂管理过程中,部分教师习惯于决定一切学习计划、目标,并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不时地显示或证实自己的权威性,因此习惯一言堂、满堂灌,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教师过于严肃。目前全国高校逃课现象都很严重,与教师的课堂领导方式不能说没有关系。有关研究表明:“大学课堂基础课的逃课率25%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20%;哲学、历史等公开课的逃课率达到了50%。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是82%,经常逃课的占11%。”高校教师应该养成民主作风,倾向于与学生一起共同设立学习目标,拟订学习计划,师生间经常讨论,共同维持课堂秩序,使课堂气氛活跃。加强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才能使课堂教学既促进大学生成长,又促使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做到教学相长。萧伯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只有营造交往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大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让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课堂心理气氛的不同,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的发展、社会化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五、研究建议

第一,评价教师应采用标准分,以使评价趋于合理。第二,对学生评教认可度低的教师,有关部门应该关心他们的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的发展,使之向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第三,学生认可度低的教师应该主动自查、自省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第四,评教要关注公共体育学科的特殊性。第五,高校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具有复杂性,学界应重视对它的研究,以提高育人质量。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07.

②李文霞.试论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改进[J].教育与职业,2009(33):155.

③蔡连玉.“学生评教”一种过度阐释的制度[J].江苏高教,2009(1):78.

④⑧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192.

⑤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48-02

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各高校已经陆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在授课方式上多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学生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学内容多为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实用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甚至部分学生反映上心理健康课效果不大,体验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本该有的乐趣与时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多资深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现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这种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分配,其中,“教2”指的是教师教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20%,在“理论教学”部分完成;“学3”指的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的时间占课堂总时间30%,在“互动游戏”、“小组讨论”部分完成;“训练5”指的是体验心理训练,占课堂总时间的50%,在“实践训练”、“课堂总结”部分完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节课堂将分为:互动游戏(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理论教学(20分钟),实践训练(40分钟),课堂总结(10分钟)五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调动起来,进而最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程序+实践=能力的有效课程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

本部分以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人际交往心理专题进行案例分析。根据“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教学模式,本专题的单元教学模式设计如图1,课堂时间为100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互动游戏(15分钟)

首先,让大家进行热身活动“双手传真情”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将自己的双手放在前一位同学的双肩上,在这个圆圈中,每一位同学根据教师的指导语“搂搂你的头啊,学习不用愁啊;提提你的肩啊,工作会挺先啊;拍拍你的背啊,生活不会累啊;捶捶你的腰啊,学习步步高啊”给自己前面的那位同学进行按摩,放松双肩、背部,对其进行赞美,结束后,再让大家原地向后转,组成一个逆向圈,重复上面的过程。完毕后,让大家思考:“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有哪些?”从中可以总结出: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人际交往的表达形式=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

(二)小组讨论

首先,让学生阅读《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上帝说:上帝,我从来没有看过天堂与地狱,你能带我去看看吗?

起先,上帝领着这个人到地狱,发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制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吃饭的人只顾自己吃,可勺子实在是太长了,每个人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口中,一个个饿得大喊大叫,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

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笑逐颜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是把粥盛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了,互相感恩,因为有了你才有了我的粥。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天堂。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我们该如何和别人进行交往呢?

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天堂地狱是人自己创造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他人进行交往,反之互相抱怨将会产生人际困扰。

(三)理论教学

在前两部分铺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着重阐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二是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三是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本部分内容中通过“人际关系原子图”,阐述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有: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懂交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一是非言语沟通技巧: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二是言语沟通技巧:语气、语调、用词。具体来说要学会对别人的认同、赞美、感激,同时还要学会微笑、倾听、幽默等等。在本部分内容中知识点比较多,可以用一两个故事阐述沟通技巧,让大家在思考中学习知识点。

(四)实践训练

为了让学生体验如何有效和别人沟通,本部分通过两个活动进行。

1.“优点大轰炸”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8-10人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在团体中央,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处事……)。然后被称赞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知道的,哪些优点是不知道的。规则是必须说优点,态度要诚恳,努力去发现他的长处,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每个成员必须都坐到中央去,接受“轰炸”。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学会优化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会赞美,通过真诚的赞美,让别人意识到:原来我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很重要的,从而促进彼此的肯定与接纳,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8

关键词:教学质量;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9-03

教育质量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始终被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时期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但为了保证为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保证质量。保证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质量的保证,高校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保证教育质量的含义

保证教育质量是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担保做到教育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求。这是国家对受教育者最低的要求。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教育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定。

保证教育质量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保障所培养的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即教育质量必须有统一的保底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其学达到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育质量的具体要求,即教育规格,它是教育目的的综合反映。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和个人素质等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在保证教育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统一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保证教育质量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发展。但是在目前,大学生教学质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水平。

二、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中,既要关注教师的素质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中,进行教学质量改革,重心往往都是落在教师素质的提高方面,这样的确从源头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教”与“学”同样重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双管齐下。教学质量的提高责任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老师,更在于教学对象的配合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本人也曾进行过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讲授法、课堂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学生的“等”主要表现在,上课老师提问时,他们消极应对、不思考、等老师给答案;学生的“靠”主要表现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依赖学校、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同学,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学生的“要”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在高校学习期末考试前向老师要重点内容,考完试向老师要分数。在这些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这些方法需要花费的课时都相对比较多,如果大量使用,对课程进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大部分学生在这些练习中都能认真对待,但是也存在小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聊天或者做其他无关的事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些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知识面较窄,信息量较少,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和创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这些问题都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缺乏弹性,不能真正的反映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本校学生课程考核方式为:1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70%期末成绩=总评成绩。这个公式从表面上看是全面合理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能进行很好的考虑,从而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践中,就会发现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总评成绩中90%的成绩来源于两次考试,而平时成绩只占10%,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关注考试结果,而忽略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其实还是一种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其实违背了当初设计考核的初衷,将培养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变成了应试教学的产物。我们下面来做一个假设,例如,有甲、乙两名学生,假设甲学生平时经常旷课,当然还没达到学校取消考试资格的底线,平时作业也很少做,假设他的平时成绩为60分;他参加了期中考试,一般期中考试多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期中成绩一般都能在70分以上;期末考试在考60分,那么最终他的总评成绩就能达到62分。乙同学如果是个好学生,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都能得95分,但是期末考试却因为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考砸了,只考了40分,那么最终他的成绩就是56.5分。那么从最终成绩上看,甲同学成绩及格,从每种意义上讲就是达到了课程要求的标准,但是乙同学成绩不及格,意味着课程没有通过,没有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还需要后续补考。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上看,乙同学有可能比甲同学收获更多。这种考核机制最大的弊端不仅不能很好的呈现出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会造成学生到课率的下降,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这种考核方式本来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希望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关注结果(成绩),更关注学习的过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在现实中又回到起点,大部分学生还是将焦点放在成绩上,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培养。这种现象在通识选修课中尤为突出,上通识选修课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人数一般都有130人以上,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周周点名。普遍来说,这些课程学生缺课率比较高,学习效果根本无法达到,对于平时用心学习和上课的学生来说,这也造成了间接的不公平。

三、解决思路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思路:笔者建议以后能多开展“双学”活动,即教师向学生学习,学生也要多向教师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学质量,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今后的教学质量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促进和提高。在学校中对“教学名师”以及优秀的教师要让他们走进学生的身边,通过这些优秀教师的工作演讲或者宣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教师的魅力,也能将这些典型真正的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给学生也树立一种学习的榜样。另外,通过对优秀教师的宣传,也能让学生知道学校中存在大量优秀的教师,并且这些教师不比名校教师的素质差。同样,对于优秀的学生也要进行大量的宣传,也可以采取向教师或者全校学生演讲的方式来影响大家,让老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学生也是最优秀的,这对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爱岗敬业也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让学校中的奖励能够真正的发挥它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在这种互促互敬中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笔者建议今后在学生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思想,注重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弱化以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现有的考核机制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造成学生出勤率较低的影响,因此实行一种新的考核制度变得至关重要。建议在今后的考核中增大平时成绩的比率,减少期末成绩的比率。平时考核多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分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必须向课外活动延伸,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实践计划,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只要条件具备,就要积极探索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继续坚持近几年开展的与课堂教学有着互补关系的大学生时事政策教育、法律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增加很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实践经验,这才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兴海.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几个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1996(2).

[2]陈晓玲,瘳益.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与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5):203-205.

[3]卢德鑫.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4]贡福海,等.改进公选课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J].中国大学教育.2007,(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