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8篇

时间:2023-05-16 10:16: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

篇1

目前,许多高校都通过采用校园宣传栏、开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防火、防电等基本知识,安全防范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是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1.重管理轻教育

当前,安全事件频发,高校各部门都把安全问题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也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即把安全教育当作管理问题,注重安全控制,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此框架内活动,约束学生的行为。不可否认,这种通过规则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取得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不能被大学生认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但是只是作为辅助教育,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认为只要学校太平无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就可有可无。只有当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才会抓一抓,管一管,当风波过去之后,又把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种重管理轻教育、通过突击的方式来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2.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首先,安全教育手段落后。与专业课“点、线、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相比,安全教育更多地强调“面”的教育,局限于开展一般性讲座,局限于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当前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采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和辅导员说教等形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过于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侧重安全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安全防范技能的实践,使安全教育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微信、新浪微博、QQ等新型媒体平台进行安全教育,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依然停留在防火、防电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内容枯燥和重复,严重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常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将此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提及新型的犯罪方式和犯罪行为,更忽略了安全防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所以网络安全教育应该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制度,同时警惕各种网络陷阱,尤其是网络交友陷阱。但是目前学校在安全手册和安全须知等方面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相反,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占据了很大篇幅。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展,安全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少进行道理的说教,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安全演练和实践操作的学习,使得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贴切,这样才能使学生警觉和重视。

3.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首先,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未能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一,大学生手中没有专门讲解安全教育的课本,大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安全知识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只能从网络上学习安全教育的零星知识,以至于在遇到危险时不知所措。第二,高校普遍把专业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许多高校仅仅把安全教育停留在宣传阶段,没有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没有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没有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层次。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许多高校没有安全教育课的专任教师,安全教育课主要是由辅导员、学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讲解,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我们知道,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深,是目前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琐碎,整天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从辅导员自身看,他们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深,而其他任课老师对安全教育只停留在了解层次,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知识,不能将安全教育穿插其中。负责安全教育实践层次的专任教师更是缺乏,好多大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安全教育实践演练。因此,高校应该配备具有扎实的安全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安全演练经验的师资担任安全课教师,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实行“六课并举”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安全技能得到锻炼,从而为平安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础。

1.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安全知识又具有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学识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当前坏人的骗术和伎俩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与这些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到公安消防部门观看专业的安全演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二,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授课课时。同时,教务部门要对这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第三,在努力增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走访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

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使大学生从迈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对安全教育有全面认识,以增强防范意识。要改进教学形式,不要采用以往的把全体新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讲座的方式,而应该以专业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班化专业授课。作为入学的第一堂课,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形式,让新生了解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防诈骗传销等新型的安全知识。大一新生安全教育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长短,也将对以后的大学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

以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为例。火灾发生后,4名女大学生相继从六楼跳下,均不幸身亡,其后几分钟消防官兵就破门而入。试想如果这4名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多争取几分钟,结果或许是另外一种情形。另外,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紧邻震中心汶川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发生后像平常演练一样秩序井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操场,最后无一人身亡。通过两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联系当地的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演练,进行火灾现场演示,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知道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逃生技巧,等等。其次,应该与公安部门密切合作,组织武警官兵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防护技能,尤其是教会女大学生基本的保护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练。再次,应以学院为单位,根据情况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在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和方法,丰富逃生的本领,以便在遇到危机时增加生存的可能性。

4.开设案例分析课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治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也包括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等,可以选取每个方面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以案例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在案例课的内容设计上,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制作不同的课件,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发挥PPT的多种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的环节上,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互动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选取网络平台进行警示教育。目前,QQ、微信和微博等新型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一部分,高校可以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定期在校园网上社会近期的违法犯罪案例,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把网络建成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5.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其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省高教保卫学会承办的全省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举办这样的活动,大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减少和避免一些安全事故。高校的宣传、学工、团委和保卫等部门可以以各学院为单位,举行校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做到全员参与,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熟记于心,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人人学习安全知识、人人重视安全”的文化氛围。

6.开好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课

篇2

>>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家教正面临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的探究 我国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趋势及存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7]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篇3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使其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防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侵权和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体系。

[论文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各种招聘活动和形式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参差不齐,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弱点,屡侵大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毕业季里,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职位,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铤而走险,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种行为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不但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不能诚信就业,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所致。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率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场化经济下,在机遇与挑战并有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顺利地、正确地、满意地就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当顺应时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依法就业和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成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相比应属弱势群体,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权。然而,大学生就业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如果处理不好或是不及时,也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具有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节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就业,几乎将所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教学生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生能就业,但不能安全就业,因为他们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四)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当在校大学生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得到高校或母校的帮助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当其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应该去找谁帮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这时,作为大学毕业生坚强后盾的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帮助。在我国各高校中均未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就业即可,没有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没有能意识到只有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作为高校毕业生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突出维权教育,使大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怎样的救济途径,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由于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高校还应在就业法律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大学生对就业协议重要性的认识,慎重选择,认真履约,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四,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业法律知识。(1)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教育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的丰富,高校不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咨询、个别辅导、法律援助、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不拘一格,达到实效。(2)丰富宣传形式,如发放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便于学生自学;设立专门的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等宣传媒介传播就业法律知识。(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开展案例分析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寓学于乐,更加容易的接受就业法律知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

篇4

0 引言

近年来,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率提升,成为了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但同时也面临着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这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前,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培训课程,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做好大学生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辅导工作,从而使大学生尽快与社会接轨,做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社会的稳定。

1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形势下,虽然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但是由于就业指导模式落后、形式单一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以往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在下面安静地记笔记,这样的指导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每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内容陈旧,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对就业信息进行了,造成了大学生的盲目就业心理。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求职技能,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丰富培训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率。

1.2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办”,但是,这些机构都设置在学生处,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另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不足,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讲授方面还缺乏专业性,即使进行了就业知识的讲解也只是皮毛,对大学生的就业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场地和经费不足,使很多就业指导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率。

1.3 高校就业指导经费不足,服务职能不健全

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因素除了形式单一、内容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指导经费不足,影响了高校服务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高校的领导干部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放在战略高度上来,即使对大学生就业经费给予了一定的拨付,但是由于经费有效,就业指导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也只是草草了事,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将就业指导经费挪为他用,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高校在就业指导书籍方面的引进力度不够,很多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对就业形势进行了解,获取就业信息的资源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就业指导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市场调查和预测,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工作,积极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走向,量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高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将普通专业和热门专业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此外,高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专业的长远发展性,一方面要加快热门专业的发展,也要重视普通专业的建设,保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服务水平。

2.2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高校的辅导员担任的,他们平时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事物管理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即使进行了就业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建立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为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之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既懂得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还要精通就业方针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另外还要对工作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要能够根据市场形式的变化不断作出评估,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引导,实现高校大学生就业效率的提升。

2.3 完善就业指导评估机制,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必须要完善就业指导评估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高校要建立多元化、全程式的就业指导评估和绩效管理机制,把握就业指导的内容和质量,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配套的就业指导评估体制,完善对就业指导部门的监管和评估,对于一些不合格的就业课程要给予相应的指导,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另外,高校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评估机制,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2.4 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率必须要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同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安全教育、技能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等结合起来,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要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在就业指导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实地参观法、讨论法、专题讲座法、焦点问题辩论法、模拟面试法、优秀校友访谈法、焦点问题辩论法、视频资料播放法等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技能,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感;就业压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52-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力资源需求的改变,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已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选择就业。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问题及影响越加突出、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容易产生就业失落与焦虑感,就业心情迫切加上不合理预期与过高期望,易产生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的缺化,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社会能力与地位的体现,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丧失了自身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安全感缺失问题由此突显。

二、研究现状

(一)概念研究

l。安全感的定义。人从危险环境中得以解脱或者得到外部施与的保护时体验到的内心感受可称为安全感,它是维护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以及个人社会价值体现中不可缺失的条件。安全感是对即将发生的对个人或心理中的各种危机体验的预期感受,以及个人在应对危险处理过程中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体现在对危机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Ⅲ。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安全感体验,安全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表述,它使人表现出从恐惧和焦虑情境下解脱出来的自信、安令和自由的感觉,尤其针对大学生当前或将来就业需要满足的感觉,充分的安全感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首要因素。

2.就业压力的定义。大学生就业压力特指在就业过程及环境中与各种内外因素和个体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况。由于人的内外部压力源交互影响而引起了个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渐变式反应的过程。大学生面对就业严峻的外部环境。来自内外部压力源的作用从而引起个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反应及过程变化就形成了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下,外部环境因素中的危险情境超出了本人能够处理的能力时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变化。压力理论把压力确定为任何内外部环境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性的心理变化,继而特指个体面临的困难与不利的情境。挣扎勒斯交互作用理论指压力是当某个事件及其承担所需的责任超过了个体能够付出的能力时引发的一种焦虑与紧张状态。

(二)关系研究

1.从就业安全的角度。从大学生就业环境及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人手,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各种影响就业安伞的具体表现,研究如何促进就业安全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从高校、社会与家庭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就业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主要论述了大学生就业安全意识以及家庭和学校就业安全教育缺失,及主要对策与保障措施。从大学生就业情境中的安全问题出发,研究分析了就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并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个责任主体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2.从与安全感相关性的角度。(1)安全感与校园环境。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对高校校同安全产生的影响着手,提出保卫部门应该如何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来保证校园的安会和稳定。还要将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作为提高校同安全保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高校内部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2)安全感与家庭环境。通过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安全感影响因素中的家庭环境作用,其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与安全感显著性差异体现在个人所处的家庭类型、经济收入、成员亲密度上。(3)安全感与人际交往。大学生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有所降低,存在性别、年级和城乡之间的差异,且人际关系改善受到自身安全感体验以及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方面的研究多为定量研究,使用的问卷量表包括马斯洛的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安全感量表(丛中、安莉娟,2002)和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1.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含75项三个维度,其中25分以下属于正常范围;25~30分属于不安全感倾向范围;31-38分属于不安全感范围;39分以上属于严重不安全感范围,即受到不良心理障碍影响。S-I量表因其时效性与适用性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在国内未得到广泛应用。

2.安全感量表由丛中、安莉娟根据S-I量表编制而成,共包含16个项目,5个维度及2个因子,其中安全因子(因子I)主要研究安全感体验,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个体表现为主要参考。控制因子(因子II)主要分析个体的预知力以及对于外部环境的控制与防范。通过检验得出安全感量表在人际关系、个体信任、自我评判等方面与S-I量表的相关系数以及各项因子和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有较好的效度;使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及重测信度验证得出安全感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3.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具有合理的维度模式以及较好的信度,且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通过检验与测量,表明问卷以及其各项维度的信度均能达到标准要求以上,符合研究与测量规范且稳定性较高,分析得出问卷各项维度的相关系数证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就业压力问卷及其各项维度内容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能够达到预期的程度和水平,尤其对大学生安全感有良好的检测与研究作用。三、研究评述

(一)概念研究评述

安全感定义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定向研究欠缺。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充分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自身安全感缺失的源头,从根源上减轻大学生对社会压力源的恐惧与失落。对于安全感内容研究需要划分不同维度及受体的差异特征,探讨大学生安全感不仅要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还需对其人际交往环境有所涉及。

就业压力的概念界定离不开实践领域研究,对于就业压力的研究除了对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分析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政策导向、人文关怀等主观条件的构建。就业问题的解决及其压力的缓解更多的是依靠政府与社会扶持,保证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的发挥。对于就业压力问题的研究更应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自由合理流动的引导与规范,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的结合,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政府和社会对于就业压力问题的政策制定与支持。

(二)关系研究评述

当前国内研究多从就业安全的角度出发,阐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就业安全意识和教育的缺失并分析其原因,从大学生安全感角度出发的研究甚少。国内目前针对与安全感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有大学生安全感与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在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这方面仍然寥寥无几。就业安全研究中涉及到的诸多举措对于大学生安全感的改善只是在外部层面之上,无助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安全感问题,从就业压力角度分析研究大学生安全感问题出现的诱因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安全感的需要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认可,满足不了安全感需要就会使大学生在需要层次的底端徘徊。大学生作为处于校园安全感环境中的特殊群体,主要任务是社会化准备并强化自身,而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从一个“学术人”转化为“社会人”,其知识技能应承担校园环境的安全感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身份地位的承接与转换应该是一个连续过程,在不同环境中顺利过渡有利于减缓大学生心理波动。而现实状况中,由于大学生个体素质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等影响,使其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失范,导致其身份地位不能得到顺利确认而使安全感缺失。大学生安全感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加显现,针对性研究亟待加强。

(三)研究方法评述

篇6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概况

 

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其家庭所能募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据调查和统计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社会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山区困难家庭;二是来自家庭人口众多且失业人数多或低层劳动力多的困难家庭;三是来自家长年迈而劳动力弱、家庭上学子女多且子女上学费用负担重的困难家庭;四是来自家庭有病人或残疾人的困难家庭;五是来自因家庭成员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变故的困难家庭。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齒

 

1.思想方面。大部分贫困大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政治态度端正,但思想觉悟及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一是虽然大学生总体关注时事政治,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把国家、社会和自身结合起来,缺乏社会责任心。二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天真、简单,品性淳朴、直率,但由于长期地处边远地区或农村,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他们社会见识少、阅历浅、社会信息存储量匮乏等特点。三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学习好便能就业好”的思想,虽然他们在校学习刻苦勤奋,但却忽视了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少积极参与各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表现极其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心理方面。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自卑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常为生活犯愁,与衣食无忧甚至花钱阔绰的学生相比,在经济消费上形成巨大反差。久而久之,其情绪易低落。二是孤僻、自我封闭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容易使其心灵封闭,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善沟通和人际交往,从而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三是焦虑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想通过学业来改变命运,在校十分注重学习成绩,无形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面对全新环境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或面对严峻的就业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容易诱发焦虑情绪。四是妒忌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及定位自己,经常容易受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影响而产生妒忌心理,并成为学习、生活及就业过程中最大心理障碍。五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还存有虚荣、功利、空虚无助、偏执等其他不健康心理问题。

 

三、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缘由

 

1.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放缓,创业就业机会短缺,人才竞争激烈,形势严峻。这既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校园安保等工作提出新要求,又给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求学、就业、创业带来新压力。

 

2.政府监管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国内正处发展模式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加上诚信缺失,公正失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诸多社会问题对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加上科技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但政府监管又失力,社会诈骗手段多样,部分高校大学生因经不起诱惑而上当受骗或走上歧途。

 

校园周边地区治安复杂,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压力。少部分学生因恋爱、创业或追求自由等缘故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节约开支而租用简陋、安全系数低下的出租屋居住,容易发生学生伤害事件和物品失窃案件。

 

4.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影响。一是学校安保工作边缘化状况仍未改变,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相当匮乏。二是学院安全宣传教育形式传统、单一,宣教成效不明显,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三是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及体制滞后,未能有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育管理丁.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安保T.作需要,学生经常不服管、不服教,特别是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系统性、个性化教育管理成效甚微。四是校园自身安保工作体制不顺畅。受执法权限的限制,对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类案件,高校不能及时查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五是受安保专项经费短缺限制,从事安保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安保管理服务理念落后。六是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进,部分高校安保工作由物业公司承包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重管理轻宣教、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屡见不鲜。

 

5.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本领薄弱问题突出,给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农村或偏远地区,因地方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方式传统、受教知识面单一等因素影响,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局势认识不足,社会发展形势认识不清,国防意识、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十分薄弱。二是学生社会见识少,阅历浅,上大学后便对城市里的新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但自身抗诱能力却十分薄弱,容易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三是学生为缓解学习生活经济压力,更好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在校迫切要求参加校外兼职以获得兼职薪酬,但有时因盲目过度追求高薪而忽视安全风险,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误导从事违法犯罪工作,走上歧途。五是学生心理受挫能力差,一旦上当受骗或遭遇重大挫折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且无法自行疏导解压,严重时便会滋生厌世心态和轻生观念。

 

四、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几点工作建议

 

1.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一项十分重大教学教育任务。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国内新常态,面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新要求,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各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校园内广泛深人开展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有所侧重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并切实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融人其中并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更有价值意义。充分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好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国情社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人生。

 

2.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人学时,各高校应及时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档案数据库,各心理健康咨询和宣教单位或机构应及时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在活动中,应秉承“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理念,切实加强“生命无价”“生命至上”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安全宣教工作,既要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又要帮助他们掌握卫生保健方法和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特别应加强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教会他们在遇到重大挫折或困境时懂得求救和自救方法,消除自暴自弃和轻生念头。

 

3.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模式。高校贫困大学生人学后,各高校应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有效核实和分类资助,在加大资助力度和广度的同时,应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原则,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励志感恩公益活动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帮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防止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就业创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4.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或就业时,一般会面临几大问题。一是就业心理不成熟不健全;二是能力素质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三是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难以排解;四是就业途径单一且择业范围狭窄;五是就业费用过高且开支负担过重;六是社会关系资源约束且相当匮乏。面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必要时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切实帮助他们学习法律和安全知识,使他们知法、守法和学会用法,增强就业创业安全防护和维权能力,实现平安就业和合法创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就业能力 职业道德 就业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4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向现代的就业指导转变,这一变化意味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对大学生掌握系统的就业知识,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择业思想和就业技巧的教育。开设本课程旨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和国家、各省市有关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引导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按照社会需求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取向,了解大学生就业程序,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以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开设,能加强培养学生独立创业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进行独立创业,为国家排忧解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指导和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和顺利完成学业,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上告知学生要全面发展,逐步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

2.指导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高校教育是专业化教育,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就业,发挥自己的专长,干出一番事业,达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3.指导学生正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和熟悉大学生就业政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就业的行动准则,它将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各地区、各部门也根据国家当年颁布的有关政策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指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是择业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4.指导毕业生掌握求职对策,促进顺利就业。求职是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实现就业的第一步,由于毕业生刚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生活,社会经验的不足,在面临求职抉择时,他们经常无所适从。而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是给毕业生提供了掌握求职对策和应聘技巧的途径和办法,为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5.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以积极的心态走向成功。目前,终身性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充实自己已成为人们的追求,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时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完成就业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将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帮助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开设就业指导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把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选择职业,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说明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规定。但是怎样将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提高,通过几年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经验总结,结合学生学习、求职、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育。

1.就业思想教育。择业标准、择业方向是受人支配的。就业思想的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简单来说是人们对职业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选择和对待职业,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倡导“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就业政策,使学生明白基层也是成才地,在平凡的职业中也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就业政策指导。政策指导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学生传授系统的就业制度、政策、方针以及个人在择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的学习,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以走出择业的误区。

3.就业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是就业指导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攀比、盲目求高、自卑、自负、依靠等就业心理问题。就业指导课通过对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求职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以及自我调节方法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自身素质和个性特征,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择业的自信心。

4.就业技巧指导。就业技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具备的技能与艺术。择业技巧的掌握对大学生求职成功与否影响较大。通过讲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应聘、就业的程序,把握机遇,顺利就业。通过对写求职信、参加供需见面会、口试的技巧、择业准备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把握自荐方式和口试的有关礼节,正确运用与人交谈时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避免由于方法不当而带来的求职择业障碍,使其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地位。

5.就业信息指导。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进行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获取信息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的成功与否。通过就业指导,一方面,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和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大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掌握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把握信息渠道,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6.就业安全教育。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毕业生,缺少对社会的熟悉和了解,面对形形的招聘会,他们会或多或少产生茫然、盲从,其中也有少数同学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损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教育广大毕业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各种招聘会的分辨能力,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创新思考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认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这门课程,要上好就业指导课并从中受益,就要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学习、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积极发挥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教材为基本依托,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从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从形势的分析到行为取舍,帮助学生奠定科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主动收集与筛选信息,切实增强对职业的评价能力、选择能力,自主选择职业方向,迎接挑战。

2.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作用。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运用充分的案例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口试,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模拟面试会,加强学生的求职能力。组织参加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感受求职的氛围和实践求职的技巧。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发挥课堂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作用。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是面向多数学生进行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但由于学生群体在思想水平、知识水平、择业期望以及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差异,传统的课堂授课有其局限性,坚持个别指导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更为有效,也可以弥补课堂授课的不足。

4.增强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作用。就业与创业是紧密联系的。在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只是被动的求职者,更应该是主动的职业岗位创造者。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教授时,必须将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逐步实现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

5.积极发挥专职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兼职教师的作用。在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要积极吸取企业与毕业生校友的意见,并明确设定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积极引入兼职教师,包括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与知名学者等;强化就业课程设置,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记录个人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总之,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改进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训练和实践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协调好各种关系,积极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作用,就能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职业道德、就业期望,能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专家所探析的“企业招人难、大学生找工作难”、“左手找右手,他们总也握不上手”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本军,谢云.构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2.张和仕,张文.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J].宜春学院学报,2005(3)

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4.杨明,高静.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

篇8

>> 高中政治教学“知、情、信、意、行”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儿童的知、情、意、行 知、情、意、行促养成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知、情、意、信、行”的定位研究 老马的知、情、意 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知、情、意、行” 思想品德课的“知\情\意\行”四要素 论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有效融合 在“知、情、意、行”统一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知、信、行 吟诵 知意 悟情 知与情与意 爱·知·情·行 学校安全教育应从知、情、意、行逐步深入 宪法文化中的知、情、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知、情、意 初中物理“情―意―行”课堂的构建 知意入境,悟情明理 从“知”、“情”、“意”角度谈大学生信仰教育 着力解决党员“信、知、行”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3-09.

[5]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 年中国大学

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吴晶.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是0.3% 美国约为20%[EB/OL].

2006-04-26.

[8]“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

生创业计划竞赛[EB/OL].http:///

focus.

[9]刘莲香.对高校创业文化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

业化,2010,(10).

[10]郝其宏.我国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

201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