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6: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高中,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采用教师满堂灌地讲授,学生听课,然后通过书面形式的课后练习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应用. 这种方式基本获得了学校、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但根据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以及北京出版社在全国10多个城市进行的教育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实验、用电脑及读课外书籍这三种方式教学是被多数学生所偏爱的.
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多数学生都偏向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而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有利于其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这一系列数学活动的开展. 由此看来,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够通过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进行组织和开展,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来进行推进. 而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从教学模式上进行基本的转变.
二、转变教学模式,组建高效数学课堂
结合以上的分析可知,要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就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兴趣需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运用. 就目前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的模式可供参考与选择:
(一)参与分享模式
参与分享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活动当中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观点,并在交流与分享当中学习他人观点中的长处,形成新的认知,进而使学生实现其自我的提升. 具体来看,参与分享模式的开展主要按以下流程进行:
情境创设情感汹涌头脑风暴小组交流共同研讨小结评论.
以上流程中,头脑风暴主要是指数学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提问来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与智力,使他们可以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小组交流一般适合在小范围内进行;共同研讨则是全班同学互相听取彼此的观点,分享他人的成果,以期通过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新的火花;小结评价则是数学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的总结,并由教师来进行后续教学的安排.
在这种参与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一定的角色转变,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协助者,学生可以在触及自身感情世界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进行亲自体验,引发多种思考. 如此一来,其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将更加稳固.
(二)合作交流模式
教学活动是一项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活动,但课堂教学中,若只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往与传输,没有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将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因此,为了保护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个性发展,教师也可适当采用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间交流集体评价.
以上是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其中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基本前提,因此数学教师在问题的内容设置上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而小组讨论则是交流合作教学的核心环节,小组内部可采用各种方式对课题的内容与主体进行谈论,并将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见进行表达;组间交流则是各个小组的代表在将小组内部成员意见进行汇集之后,进行概述,并在班级内部进行汇报;而集体评价显而易见就是教师对不同小组的结果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引发小组之间的竞争. 以期在一种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和良性竞争的环境中,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并培养起学生的探究心理、荣誉观念和集体观念.
(三)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核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探究模式主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组织与开展: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这种问题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以一种手脑并用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具体来看,当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利用其创造性思维来获取对知识进行切身体验的机会,对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这种问题探究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并掌握基本的探究学习方式和技巧,可谓一举多得.
(四)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体验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出一种情感与认知的有效促进,让学生在相对轻松且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有效地获取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汲取. 一般情况下,情境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数学教师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组建:
假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设计 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习题的设计
由于传播学理论结构具有复杂性,导致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学体制步入改革阶段,传播学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实效性”原则,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导。实效性原则特点:
1.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准则,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传播学理论教学水平提升。任何一项教学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教师应懂得建立科学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把握最佳课堂学习的机会。
2.教师为辅
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下,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调控作用,这也是传播学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调控或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都必须依赖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体会到课堂知识学习的乐趣。传播学理论知识结构复杂,教师必须拟清各项教学方案,按照预定教案采取科学的教学流程。
3.师生互助
课堂教学实效性决定于师生双方,只有两者互相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师生互动也是实效性原则的基本表现。随着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快速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更明显。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教师通过案例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拓宽了学生对课堂实效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传播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对策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实效性”是判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注重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指导教师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建立更加全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根本
传媒学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学习传媒学要从各项理论知识开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般来说,传媒学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求课堂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向学生呈现多元化知识平台。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是一切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当前,提高传播学理论教学课堂效率,要科学地分配教材内容。例如,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多元化教材利用方式,帮助课堂教学制定科学性的操作流程,这些都是基本的教材内容。
3.以方法为重心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大纲也提出传媒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用不同方式完成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应用,根据不同教材题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流程。比如,案例教学法、师生讨论法等,都是建立在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新体系,可从多个方面提升传播学理论教学质量水平。
三、结论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8―0095―01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与学的错位问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教学流程,尤其在公开课、展示课中,教师往往只顾及了自我教学流程的展示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教与学出现了错位。
2.形式与效果的断层问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多媒体的使用大大地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而忽略了黑板。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同翻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黑板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板书的和谐设计,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
3.预设与生成的把握问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了自己业已预设的情境,努力地想将学生拽进自己的预设套路,而往往忽略了课堂和学生自己生成的学习契机。
4.忽视文本分析的问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地将本课中所设计的教学重难点逐一完成,而往往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分析与开发。目前,小学英语教材可谓五花八门,但每一种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都有一个设定的情境,忽视文本分析,就容易使教学陷入“照本宣科”的境地。
二、提升教学基本功,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个人基本业务素质和对课堂教学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扎实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最好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作为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除了敬业精神与专业知识功底之外,最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也就是具备四种能力,即处理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表达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1.关注教学目标定位,最大限度地缩小教与学的差距。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即为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详尽地进行定位,以便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关注教学目标的定位,其实就是由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目标越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达到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就更接近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得到了第一步鉴定。
2.关注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板书设计。在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教师更多地注重了多媒体的使用,而往往忽略了作为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板书设计。要切实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在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同时,更要注重板书设计,注重直观引导,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学会学习。如,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优美而清晰的简笔画设计和简单明了的归纳图示,要比多媒体课件来得更为直观清晰。
3.注重课堂生成,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堂成功的英语课,是应该将学生完全暴露在语言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听英语、讲英语、练英语、用英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并在课堂中自主生成。
关键词 文言文 高效课堂 导学案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5-02
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高效课堂,设计好教案是重要的前提。教学论指出:学生是教学的内因,但内因的转化要靠教师课堂教学外因来促成。“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支撑的学教境况是在新课改浪潮中实践所证明了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策略是:
一、拥有理念,固化模式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作引领和导学的固化模式为支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可见,以学促教的导学案课堂情境应成为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1.文言文导学案设计持有的教学理念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要秉承“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倡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对学、群学,主动学、帮助学、引领学、反思学;教师教的方式主要是以学导教,组织学生学、观察学生学、协调学生学、点拨学生学、帮助学生学、引领学生学。通过建立这样学、教的方式来形成课堂教学境况,保证课堂高效。
2.文言文自主导学要固化的课堂模式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质疑、小组学习、展示点拨、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五个课堂板块。
自学质疑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起始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独学情态的课堂环节。学生必须认真按照教师编写的学案,通过五步来完成任务:(1)阅读教材文本,认真感悟批注。(2)查阅相关资源,理解文本知识。(3)阅读相关文字,完成自学练习。(4)整理文本知识,形成掌握重点。(5)梳理知识疑问,提炼解决重点。
小组学习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第二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对学策略的课堂环节。一是需要将学生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资源整合;差异积分,促进合作。二是需提前培训,培训组长会分工,管好纪律,交流时归纳总结;培训组员会吸收、会质疑。三是需合理应用,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当知识点需要人人张嘴、人人过关、人人落实的时候,采用二人小组合作。当认知出现分歧时,收获需要分享时,检测需要评比时,采用四人合作。四是学生须完成四个过程:(1)两人交互检查自学情况,形成监督同桌独学状况;(2)同桌相互传阅自学疑问和练习难题,交流传递两人各自存在的自学问题;(3)两人彼此释疑问题和解答难题,梳理二人共同性的疑难问题;(4)小组共同释疑解决对学难题,组内收集提交共同性的问题。
展示点拨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解决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群学智慧的课堂环节,同时也是教师选择时机引导的过程。这个环节要完成四个程序:(1)每个学习小组将交流问题单呈现给教师展示出来;(2)全班每个同学认真阅读问题单,认真思考问题;(3)搜索思考解决问题,争取回答解决,教师可点拨,本人或其他同学补充;(4)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和问题的正强化。
训练拓展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形成三维目标的必要环节,更是重点知识形成技能和检验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主要过程。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情况,对预设的练习问题进行调整补充。第二,每个学生要积极投入,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训练题。第三,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对练习问题进行定向达成解决。第四,教师在适时补充训练,学生整理拓展问题。
小结反思是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学案设计必须预设总结、提炼规律:(1)认真领会教师总结,反思自己总结得失或收获,(2)根据所学不足,采取弥补措施。
初中文言文课是新授课或复习课,但每种课由于目标不同而具体导学基本模式的每个板块设计侧重也略有差异。
二、把握流程,操作载体
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操作流程是:顶层设计“导学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教师个人备个案 “导学案”教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文言文导学案设计的操作要坚持多层备课。首先,在上级研部门一个年级有一本完整的教案基础上,学校讨论形成共案。接着,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统一形成的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案,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这样,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需要抓的教学训练点,重点的体现、难点的突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整合基本导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基本流程。
打造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这样说这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密切联系的,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意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更能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倡教师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和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下,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如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有效教学。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这样无疑会大大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蛋糕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蛋糕了。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甲三块。 教师问:猴甲分得的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 投影出示), 猴乙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 6 块。 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 12 块。 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 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 这样的导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搭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平台
新课改下对于师生角色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实际上就更加强调我们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那就是本着学生的认知、收获和进步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教师教完教学就结束了这样传统的教学流程;同时,结合新颁布的小学课程的标准要求,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根据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仔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地使学生能够投入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 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样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进而解决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课下准备自制的长方体图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自制长方体学具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此时提出尝试性问题,面对新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吸收了。 再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 12 个棱长 2 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四人小组摆后反馈。 生 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 24 厘米,宽 2 厘米,高 2 厘米,还有长是 12厘米,宽 4 厘米,高 2 厘米,还有长是 8 厘米,宽 6 厘米,高 2 厘米。生 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 6 厘米,宽 4 厘米,高 4 厘米。 教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 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
【关键词】分层会诊教学 课堂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8-01
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的分层会诊教学,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乐学乐教”,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因自然生成而具有生命力。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现将分层会诊教学之新授课课堂教学流程总结如下。
一、高中学段新授课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高中学段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七个教学环节。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二)目标展示,衔接高考;
(三)预习反馈,引领课堂;
(四)自主探究,合作提升;
(五)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六)反馈检测,总结提升;
(七)教学反思,检查落实。
二、高效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七个教学环节
(一)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此环节是在课前完成。
1.学生的任务及要求。
以导学案为载体自主学习,发挥导学案“导学、导思、导练”的作用,自主学习,用黑色笔或者蓝色笔勾画、标注重要知识点,用红色笔勾画、标识疑惑之处。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教师集智备课,编制导学案。备课组教师全员参与集智备课,轮流主备、集体讨论,主备者整理出导学案修订稿。备课组教师二次集智备课,确定导学案终稿,明确不同班级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2)提前发放、规定时间回收和批改导学案,修正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拓展度。充分发挥班级小组评价考核机制的作用,强化学生高质量完成导学案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科班长、小组长的作用,全批全改导学案,明确导学案完成情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掌握学情。教师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以学定教,确定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拓展度,修改课件、教学设计。(3)教师培训学科班长、小组长,把控课堂。明确本节课预期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及注意事项;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具体到某一单元某一课某一框题,甚至具体到某一页某一自然段;明确课堂自主探究、合作提升、展示点评、质疑拓展、反馈检测、总结提升等环节的预期目标及要求;明确学科班长、小组长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的职责和作用。
(二)目标展示,衔接高考;
(三)预习反馈,引领课堂;
(四)自主探究,合作提升;
这三个教学环节在课中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基本要求。遵照“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乐学乐教”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1)教师展示、诠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以课内探究案为载体,教师组织、引领学生根据探究点展开小组内合作探究。(2)教师展示本节课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包括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点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展示特优生和优秀生名单;教师给出导学案预习案的参考答案,明确易错点和重难点。(3)教师全面掌控合作探究环节,参与各个小组间讨论探究,与学生讨论探究形成互动,适时点拨。
3.学生的任务及要求。(1)学生根据导学案探究点以及预习中的疑惑点,学习小组成员间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初步形成探究成果。(2)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小组内AA、BB、CC层内、分层、组内讨论探究,明确讨论探究任务、预期目标、过程控制,把合作探究后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小组长做到组织和控制,做好小组分工,确保组内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并达成相对应目标。如:C1展示导学案探究成果,B2准备点评,A1准备质疑、拓展,A2教B1,B2教C1、C2等。
(五)展示点评,质疑拓展
此环节在课中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学生的任务及要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合作探究初步成果通过板书或口头等形式展示于全体学生,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点评、质疑,在教师的引领下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总结、提升。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明确规范展示要求:明确规范展示要求,如:书写认真规范、思路清晰、语言流利、解题过程要符合学科解题规范要求等;明确展示后总结、拓展、总结归纳以及要注意的问题;明确脱稿展示的注意事项和讲解技巧。
(2)明确点评流程:点评思路和方法,梳理解题过程,针对点评问题进行拓展,针对点评内容做出知识性评价以及整体考核评价。
(3)明确质疑拓展环节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展示、点评、拓展同学的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拓展、总结和提升,通过质疑拓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4)提升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做到教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声音宏亮、课堂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流利、得体,热情诚恳,富有感染力,吸引、带动全体学生激情投入。
(六)反馈检测,总结提升
此环节是在课中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如下:
1.学生的任务及要求。
(1)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反馈检测案,清理过关,达标检测。
(2)自主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知识框架、知识体系,画出知识框架图。
(3)学生静心总结归纳,总结学科、知识点考查方式的最一般规律,反刍消化。
2.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组织教学反馈、检测,做好课堂激励评价。
(2)引领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提升,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课堂教学效果。
(3)根据学情,分层次布置课外作业。
(七)教学反思,检查落实
此教学环节是在课后完成,教学要求如下:
1.教师的任务及要求
(1)二次集智备课
备课组教师坚持课前、课后两碰头,课后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反思组织教学过程,对处理课堂疑难问题、解答新生成性问题、解决课堂突发事件等问题谈心得体会。
(2)坚持写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哪些环节处理较好、哪些环节或知识点处理不到位、成功的经验在哪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怎样扬长避短,再上这节课我会怎么做等。
(3)培训学科班长、小组长
课后培训学科班长、小组长,表扬、肯定课堂教学中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学环节,总结、提升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环节。
(4)检查落实
课外检查落实是保障,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瞬时记忆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正向强化,终归是“只开花不结果”,只能是“热热闹闹”的课堂,终究不能达到“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随着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习力、由重在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必须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和训练课等几类主要课型。各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以体现《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规定的要求。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包含对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而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物理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试图在一堂课内全部完成对某一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需要通过后续的教学,逐渐加深理解或达到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此,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以及熟悉的实际背景为基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认识规律、了解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实验课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学目标应包含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节省了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时间,为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提供了条件,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倡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训练课是针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或较难的内容专门设计的,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训练课的目标要求一般略比新授课和实验课高一些,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又要体现层次性和个性化要求,以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实验、选用教学资料;要把握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还要合理规定作业的内容和控制作业的总量等,从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必须联系实际并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加深理解,把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合理安排训练作业,其中一部分可放在课内完成,另一部分放在课外完成。课外作业包括训练题、课题研究和课外小实验等,应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和难度,防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正确处理好接受与探究、统一与选择、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认知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以及不同课型的特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教学的逻辑结构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再合理安排执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处理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最后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在各环节中,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等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虽然确定了教学流程,但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虽然设计了教学环节,但不能呆板地死扣环节,一切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四、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求学生关注所观察到的现象,还要求理解现象所表明的物理实质,了解某些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实验中,无论是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能正确选择、使用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信息,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还要克服困难,学会排除简单的故障;高中学生还要能分析某些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于探索性实验,则更应注重假设、猜想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同时,在实验时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操作,又要重视与他人的合作,有些实验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共同配合完成。
五、努力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要实现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发挥计算机网络提供资源和交流信息的优势,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除了用传统的实验手段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信息,自动处理数据,迅速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校园网,展示一般常规实验无法看清的物理过程。为了使信息技术真正溶入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驾驭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设计、营造信息环境以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具有个人风格、整合信息技术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六、正确评价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