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8篇

时间:2023-05-16 10:16: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专业业务能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新常态 财务管理 职能转型

一、互联网+新常态的概述

(一)“互联网+”的概述

国内“互联网+”新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传统而言,“互联网+”即为“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非两者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间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短短几年的时间,“互联网+”已经改造并影响了许多行业,当前大众所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均为“互联网+”的杰作。

(二)新常态的概述

新常态,简而言之,即为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新常态一词最早由主席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行程中提及,其发言:“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一词全面、准确地对中国经济现状及特点做出了概括和描述。新常态理念为:顺应经济发展态势,把握新阶段发展特征,剖析所面临的挑战,企业转型创新是必然之路。

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管理面临金融风险增大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外企涌入国内,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世界金融自由将会导致中国税率完全开放,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这必然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与国际经济交接,但同时也将增加国内企业的外部金融风险,使得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如何缓解和解决日渐增大的金融风险是其重要工作,但在互联网+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无法解决该问题。

(二)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企业为求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与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保持同样增长速度。作为财务管理者,在此市场经济环境下,就需要对其做出的决策负责,应预先预见经济市场的各种变化趋势及走向,避免因与市场经济节奏脱轨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去巨大损失。纵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情况,国内企业间及国内企业与外企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互联网+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但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这就给财务管理提出难题,如何适应当前环境和进行转变是其重要任务。

(三)企业整体利润下降,财务管理亟需转变职能

新常态背景下,企业面对产能过程、竞争激烈,低层次产品需求萎缩的现状,企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2014年,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3%,增速同比下降8.9%吗,年度利润增速创下1998年以来新低。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944亿元,比上年下降了21.9%;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7.5亿元,下降2.7%;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981.4亿元,下降1.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726.1亿元,下降1.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221.6亿元,增长3.7%。另外的,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2604.2亿元,比上年下降了58.2%;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5609.2亿元,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5340.6亿元,增长13.5%。总体而言,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略有增长,12个行业则出现下降。在此背景下,企业转向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其生存的唯一选择。而这就决定着,财务管理必须转变自身职能,以适应企业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需要,进而帮助企业提高获利能力。

三、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路径

(一)财务管理向管理会计转变

在互联网+新常态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部门应脱离附属职能部门的约束,转变成企业内部核心职能部门,并将重点工作放在管理会计能力的加强上,简而言之,就是要将财务管理职能向管理会计能力转变。加强管理会计对企业有着重要作用,财务部门只有不断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才能预测企业业务经营状况、预算企业业务计划,并根据预测和预算结果出具企业财务分析报表为业务部门考核提供正确有效的信息与数据支撑,与业务部门成为企业内部强强联手的合作伙伴,而非各行其是、各就其职。

实际上,西方企业早就实现了财务管理职能向管理会计的转变,比如国外开发的平衡计分卡、ABC作业成本法等已进入我国的这些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就是在管理会计工作作用下出现的。这些工具出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战略层面的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更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与西方先进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刚从粗放式告诉发展阶段过滤到精细化管理阶段,还未有西方先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成果,甚至还未有其一半成果,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将重点放在内部管理上,而不是照搬西方先进企业将重点放在战略层面管理上,以我国企业目前的实力而言还难以完全驾驭战略层面管理。

另外,在互联网+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将面临一个快速调整和剧烈变革的时期。在该时期中,国内企业每年或每半年都应结合市场经济变化或进程进行内部各种管理调整,尤其是财务管理结构调整,以改变企业组织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等。为此,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转变不仅具有一定重要性,还是我国国情下的一种必然结果。所谓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是指围绕企业管理模式改变和调整中心一系列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工作内容包含从企业预测到企业计划预算、企业管理会计核算,再到管理会计分析与输出管理会计报告,最终支持业务部门绩效考核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财务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

在互联网+新常态下,任何事物都要求创新。对我国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跟上互联网思维与步伐,创新和调整企业管理模式(以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调整为主)、营销模式、组织架构与产品研发模式等。比如对于制造业而言,近几年来制造业的市场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纺织业的市场更加不景气,然而在讲求新常态理念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制造业最要紧的就是创新自己的思维,走互联网+制造业的道路,尽快完成数字化改造,继而在制造业中实现数字化工厂,用信息数字技术说话,实现制造业的飞腾。

互联网+之下,当前是一个数字化时代,需用数据说话;新常态下,当前则是一个创新和改造的时代,需寻找新的发展创新点。因而,国内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向数字化管理转变是必要的,也是时代变化下的必然结果。

(三)财务管理向财务共享服务转变

在互联网+新常态思维模式下,传统企业后台职能部门,包括人事、财务、IT都应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脱颖而出,转变为共享服务模式。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未来企业都将变成移动化的企业,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向财务共享服务转变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了。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要向财务共享服务转变,需要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第一步,通过引入财务共享,提升企业基础财务工作效率,并做到至少解放60%以上的财务工作人员,给其自由,使其发挥自身潜能帮助企业投入到管理会计与战略支持中;第二部,在第一步骤完成后,企业应帮助被解放的财务工作人员提升管理会计技能,具体的应对其进行专业培训;第三步,企业需要赋予财务部更多权力,让其更自由发展,尤其是发挥财务部重要职能,帮助企业实现兼并、收购、上市、重组等资本运作活动。基于此,有能力的企业,就需要结合企业情况开发适合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尤其是集团公司,更需要开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或直接运用用友网络新开发出的NC6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国内最早实现该转变且取得重要成绩的是海尔公司,海尔财务总监于2008-2012年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引出共享服务,大大提升了海尔公司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仅如此,海尔还解放出66%的财会人员,并结合人单合一,加大数据管理,其管理会计阶段也进行地很好。海尔的先进创新值得其它企业学习与借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是时展必然结果,国内企业只有进行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才能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才能重新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并在激烈市场环境中立足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春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务转型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 2015(5):86-87

[2]郭湘.浅析当前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 2012(7):140

篇2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 技能社团 护理技能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型人才是五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依靠第一课堂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探寻提升技能的新渠道、新载体。我校护理专业围绕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在第二课堂开设了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社团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于校内校外开展“练技能、比技能、赛技能”等多形式社团实践活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在这里得到一定的应用与转化,提高了实践技能,社团成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上争金夺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校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的建设及取得的成绩介绍如下。

一、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组织管理

学校特别重视对护理系专业社团的领导,实行学校领导层宏观指导、护理系直接管理,学校团委协作管理的机制,在护理系党委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护理系专业社团联合会”,制定了“护理系专业社团管理方法”,作为专业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载体;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了“优秀专业社团评比方法”,对表现优秀的专业社团、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社团成员等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在技能社团内部管理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社团章程”,对技能社团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

加强技能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采取招聘、自荐、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法,把思想作风过硬、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选拔担任社团负责人,对社团负责人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交给社团负责人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开展技能社团活动的基本技能,并定期对负责人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表现好的给予奖励,不足的加以教育、批评甚至撤换。并重视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重视技能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

把技能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导,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1]。我校创造性地将专业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避免学生途中流失,调动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动性,对鞭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技能社团作为选修课开设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技能社团活动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决定了技能社团活动的成效。学校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负责技能社团成员的招聘、培训、负责大赛和活动的策划,团委则配合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并外聘医院能工巧匠一起承担指导工作,指导教师与社团成员商讨制订技能社团活动计划,按计划开展社团活动。我校创造性地将专业社团纳入选修课,既采取了承认指导教师工作量的鼓励性政策,又采取了学期末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调动了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给予经费和活动场所的支持。学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给予技能社团以专项资金支持,并和教学医院共同签订技能社团合作指导协议,此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挪出两间实训室专门作为技能社团校内训练场所。

二、护理专业技能社团设置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技能社团持续而有序在第四至第七学期开设。技能社团设置主要围绕着学期专业课程[2],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五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着重阐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实践性技能训练环节,相应设置“基础护理技能社团”;第五、六学期开设《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科课程,该类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科操作技能,相应设置“专科护理技能社团”;学生在学完基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后,第七学期设置“综合护理技能社团”,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典型病例为载体,要求社团成员以护理程序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护理技能对模拟患者实施临床个性化整体护理。技能训练内容从生活护理技能到治疗护理技能再到抢救护理技能,从单项护理技能到综合护理技能,层层推进,使得有志于专业技能提升的学生通过技能社团这一实践平台,在仿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在“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赛技能”的氛围下,借助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医院老师共同指导下,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护理专业技能社团活动开展

1.校内技能活动开展。在学生申请加入技能社团的基础上,经过操作考核确定技能社团成员。社长由上届省级(或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获奖者担任,社长将社员分成5组,每组设定一名组长,社长统筹安排训练时间轮转表,中午、两节课后及周六、周日实训室向学生开放。每组组长记录下本组社员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反馈给指导老师。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就学生存在的疑惑共同备课达成共识,校内指导老师每周至少一次下实训室,医院指导老师每两周至少一次下实训室,在示教过程中或请社员完成操作点评过程中解答社员的疑惑。在社员训练过程中巡视,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手把手地给予纠正。

2.校内技能比赛。每月进行一次校内技能比赛,由校团委负责组织策划、出海报宣传,要求护理系及其他系的同学来观摩学习,由校内资深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成绩是评比学期末优秀社员的重要依据,比赛结果后集中进行点评,成绩在校内黑板报宣传栏醒目张贴,在校园网上公告。

3.校外技能比赛。每学期接近期末进行校外技能比赛,比赛场地移到与学校签订技能社团合作指导协议的教学医院,比校内技能比赛要求有所提高,给出临床情景具体案例,进一步锻炼社员适应环境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由医院资深护师担任评委老师,按照评分标准当场打分,比赛结果后集中进行点评,再次评出一、二、三等奖,成绩予以公示。

4.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校内技能比赛、校外技能比赛的佼佼者再经过层层比赛,作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的选手,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共同研究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实施方案,针对选手经过技能社团的训练,操作流程已熟练掌握的现状,重点设计情景案例以提高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强化选手语言形体仪态训练,以提高选手技能大赛的整体应对能力,选手技能在“模式考试―点评―训练”中再次螺旋上升。

5.参与行业活动。技能社团指导老师与市红十字会、120救护中心、市护理学会、教学医院等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有序组织学生参与这些单位组织的活动,如听取市红十字会组织的讲座,观摩120救护中心开展的急救培训,参与教学医院组织的“5.12”技能大赛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团活动场所,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护理专业技能社团取得成效

技能竞赛是贯彻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导向[3],也提供了展示院校最高技能水平的舞台。技能大赛的备赛过程常规做法是骨干教师停课单独辅导停课的学生,这种做法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乱调了部分班级课程,被抽调出的学生也耽误了很多常规课程的学生,导致技能竞赛的学生受益面过窄。我校创立的基于提升学生技能的技能社团,通过选修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竞赛与教学相分离的现象,院校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较高水平的训练,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依托校内校外搭建的比赛平台,扭转了以往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竞赛的局面,且经过多次竞赛出现的优胜者成为省市技能大赛的最终选手,选手们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护理技能大赛上取得金银牌。

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提升了技能,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参加技能社团的学生课堂上学习更认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操作回示,操作课上能带领全班同学练习操作,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未参加技能社团的学生,同时,报名参加技能社团的学生人数有较大增加,全校“学技能、比技能、赛技能”的热情高涨,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可见,技能社团丰富了校园文化,创建了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周庆林,王杭贵,胡珍霞.职业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69-71.

[2]张美娟,顾婷.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社团设置的探讨[J].职业通讯,2012(29):9-11.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宠物护理与美容;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54-02

国内外很多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表明,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必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制度是: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各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现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建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最终促进各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一、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多个事实证明,办好职业教育,必须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宠物美容类人才培养水平以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最高,多为社会机构办学,行业参与度高。其中,以韩国CHOICE宠物美容培训学校、日本立志舍专科学校最具代表性,它们均按世界犬业联盟(FCI)资格认证的要求培养相关从业人员。我国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在各高职院校中也取得了空前发展,但总体来看,校企合作方面依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我国宠物类大型企业相对较少,以宠物医院、宠物美容保健店、宠物用品专卖店等小微企业居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够。与国外行业主体办学相比,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宠物行业国家标准匮乏,在宠物行业健康发展中,高校发挥的引领作用较少。

针对宠物企业小微的特点,应重视企业话语权,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宠物类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针对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面向小微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学内容,为小微宠物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小微企业的共性需求,开发针对性强、灵活性高的开放式培训课程,形成对员工全方位培训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和校企点对点的辅导、答疑,提高培训效果。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员工培养培训作为自身解决人才难题的主要途径,完善定时、定期、定质、定量员工培训制度。发挥专业优势,校企共建连锁店、加盟店、冠名店、定向培养班,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及人力支持,在各小微企业间建立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小微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为学生的技能实践提供顶岗、轮岗岗位。

二、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不可否认,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体系多沿用本科教育体系,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存在短板。一是实践教学内容与国际通用宠物行业职业资格要求的结合度不够,真实生产经营性实训资源相对不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国际一流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达不到行业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没有很好的衔接,学历证书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很好的衔接,考核依然存在以学科考试为主、职业资格证书为辅的现象。三是教学内容依然难以摆脱学科教学束缚,课程安排上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理论学时设置较多,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体系不够明显,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可用于职业能力训练,实施工学结合,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技能素质培训,将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确立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体现教学创新的要求,协调多种要素,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障学生有质量的实习实训需求。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推进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拓展社会服务。

三、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院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教师虽已全部获得宠物美容师专业资格证书,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但国让挥杏泄爻栉锢喔高层次的教育,入职教师存在职业再培养问题,且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教学团队的国际视野不够开阔,优质教学资源及成果较少,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不够。

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校企、国内外校际师资互动双向机制,增强教学团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宠物行业职教名师,造就宠物行业领军人物,有效地激励任课教师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展会、赛事、专业技术培训班、校内基地岗位锻炼、校外企业挂职和竞赛比武等,提高双师质量。加强兼职教师遴选与管理,针对性地聘请行业大师、能工巧匠到校授课,指导专业建设,以期引入行业文化、教学资源进校园。

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我国职业教育生源大部分是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学习是枯燥、乏味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追求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体现出“知”与“行”的背离。这就导致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很难寻求自身的长足发展。

长期以来,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做出了多方努力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外在动机驱动力增加的同时,如果能提升学生的内部动机,将会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大的成功。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对就业企业的文化认同,提高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W生的职业能力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同时也是每个学生就业的保障。在政府、行业、学校三方联动的同时,学生自身也要有真才实学,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2]史军杰,徐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9).

[3]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

[4]武秀艳.试论职业院校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对[J].才智,2011,(7).

[5]马明筠,姚恩青,姜汹.高职宠物美容与护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141-143.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Vocational Ability on Vocational Pet Care and Beauty Profession

LIU Zhong-hui,LIU Jun-dong,HAO Zi-yue,DI He-shua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Taizhou,Jiangsu 225300,China)

篇4

关键词: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保障机制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德育工作因其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途径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显著的专业性特征。中等职校的德育工作需要有一支具有专业能力的队伍来完成。这种专业能力就是中等职校德育队伍根据德育工作的变化和要求,在德育活动、德育课程或其它特定的场所中,运用一定的德育技能,将德育知识让中职学生吸收、内化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的高低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中等职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努力构建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提升,促进德育工作实效的增强,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队伍通常指学校里专门从事德育教学与管理的人员,一般包括德育管理干部、班主任、德育课任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团干部、心理咨询师)等。事实上,中等职校在保障这支队伍专业能力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对德育专业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职校都能认识到德育专业能力对中职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育专业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从事德育工作,但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德育工作长期性,且有些德育效果往往是隐性的,在功利化思想面前,学校对发展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没有实质性措施。从教师个体上看,由于职业倦怠主动性不够、德育工作烦杂忙于应付精力不够等原因,一些德育工作者缺少主动探究精神,对德育专业能力认识层次较低,尚未熟知德育专业能力的内涵或标准,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德育专业能力体系。

2.发展德育专业能力途径较单一,保障机制不全

学校提升德育专业能力途径较少,有的则是偶尔组织德育工作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是事务性的德育工作会议,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专业引领和理论深度,不足以吸引教师的兴趣和能力的锤炼提升。对全校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未形成制度,组织、师资管理、考核评价、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3.德育专业能力水平不高,发展动力不足

一些职校缺少完善的激励性保障机制,使得不少德育工作者仅满足于德育任务的完成、忙于应付烦杂的德育活动,对自身德育专业能力的发展意识不够,自我学习与反思、德育科研、德育生涯规划等发展性德育专业能力还不强,还停留在基础性的德育能力上面。

构建保障机制,为德育专业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1.观念更新保障

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职校德育思想的变革,这是学校行政管理、德育工作部门和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趋向。学校必须要确立自上而下的观念更新机制。

(1)在学校领导部门确立德育专业能力的观念。

领导部门的思想意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起导向作用,德育专业能力观念的确立,领导部门的认同是关键。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全新挑战,领导部门要思考,中职德育工作者要不要德育专业能力?什么是德育专业能力?如何更好地推进德育专业能力建设?通过此类问题的思考,领导部门要达成共识:德育专业能力是德育队伍专业化成长的必备能力,促进德育专业能力发展是职教可持继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为德育队伍更新观念。

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让中职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理解、认同德育专业能力意识,让德育专业能力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当中,让他们认识到发展德育专业能力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存在职业学校点点点滴滴的德育工作中,同时也开阔德育队伍的视野,明确德育改革的趋向,也清楚自身面临的挑战。

2. 约束规范保障

(1)完善德育队伍准入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目前,在中职德育队伍中,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和标准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他德育工作人员,如中职德育管理干部、德育课教师、团干部、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能力标准还不完备,亟待建立相应的工作细则,实现有章可循。其次,在全员化德育的基础上,要提高德育队伍质量标准。全员化德育不等于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从事德育工。职校德育应该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特征的工作,只有那些具备了德育专业能力的人员才允许进入德育岗位。例如,目前有些职校将刚刚毕业的毫无经验的新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又缺少相应的指导,这种现象是不可取的。

(2)完善德育队伍的解聘的依据。

要与评价考核机制相挂钩,将不符合德育专业能力标准的人员清退出德育专门岗位,以保证德育队伍整体质量和德育效果,也对个体形成警示,促使其更加注重德育专业能力的发展。

3.培训培养保障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加强德育队伍专业能力的培训培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实实在在提高德育专业能力的培训和培养,才能迅速促进德育队伍专业化成长。

(1)在组织层面上,应在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德育部门成立专门的德育专业能力培训机构,并作为一种教师专业成长或继续教育的专门培训组织,为德育队伍专业化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在职业学校内部应成立专门的德育科研处室机构或名师工作室,集中全校优秀的德育工作者,组建一支集德育专业能力培训与德育科研于一体的培训队伍或培训讲师团,发挥德育骨干教师的力量和作用。

(2)从培训内容上,应建立以德育校本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模式,培训要服务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遵循德育专业能力“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防止培训“假、大、空”现象的出现。

(3)在培训形式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方法,例如“观摩考察”“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现场展示”等,要积极搭建德育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创造展示机会,让德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在展示中迅速提升。通过各种形式,如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交流共享的德育论坛和学术沙龙;细水长流的德育课题研究;分析诊断的专家会诊;真实生动的案例分析等等,让德育工作者在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在实践中矫正,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4)在培训资金上,应保证培训经费足额落实到位,要设立单列的德育队伍人员培训保障经费,对德育培训、研究团队进行重点建设,满足承担更大规模德育专业能力培训任务和德育活动的需要。

4.评价考核保障

(1)明确评价考核的目的。评价考核作为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宏观上着眼于德育队伍整体的发展,而且在微观上要集中当前德育队伍在专业能力上的最新成果。要结合中职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标准体系,让评价考核有“法”可依,发挥评价考核对德育专业能力培养重要的促进作用。

(2)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改变过去仅有领导、专家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突出教师也是评价主体的地位,使教师充分参与到评价的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去,增进教师对评价有效实施与学校组织共同管理的主体感,在评价中发展。

(3)坚持考核过程客观公正。德育工作是一项良心工程,对德育队伍的专业能力考核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考核制度,坚持考核的客观性,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奖优罚劣,优上劣下,真正形成务实的德育队伍评价体系。

5.激励鼓舞保障

(1)政策激励。学校应制定有利于德育队伍专业能力发展的激励政策,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德育专业能力强、德育成果显著的人员倾斜。

篇5

关键词:职业岗位能力;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对接合肥市中国呼叫之都的五年发展计划,安徽省急需大量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相关岗位的人才。但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呼叫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必须加以改革完善。因此,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市场为导向,学生为本位,技能为核心,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虽然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但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不能及时掌握企业对该岗位毕业生需求的变化情况,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呼叫行业企业的需求。

2.^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有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实践环节设置不太合理,且缺乏专业指导,大部分实训内容主要以理论体系为依据来确立,而不是从呼叫中心相关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设置,实践环节的设置本质上与呼叫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严格按照呼叫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 “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职业能力,即计算机录入能力、电话沟通能力、电话销售能力、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第二,专业学习能力,即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专业社会能力,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管理个人情绪的能力及较好的心理素质。

2.课程体系的构建

(1)总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对呼叫中心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聘请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分析呼叫中心服务,管理专业未来就业的岗位群,提炼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并且归纳整理每一个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

①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

岗位群:呼入业务类岗位群

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a.呼叫系统操作技能;b.普通话沟通技能;c.计算机录入技能;d.解答并记录客户提出的咨询问题的能力;e.客户异议投诉处理技能。

②核心职业能力

岗位群:呼出业务类岗位群

岗位群的核心职业能力:a.呼叫系统操作技能;b.应用普通话与目标客户电话沟通的技能;c.计算机录入技能;d.寻找目标客户的能力e.电话销售技能;f.客户资料建立及管理技能;g.从事简单市场调查的能力。

依照岗位―任务―能力―知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本着“实用、够用”兼顾发展需要的原则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能力要求,开设必需的公共课、够用的基础课、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根据岗位群技能要求,按照中心组团模式确立专业培养核心课程(核心层)、专业必修课程(支撑层)、专业选修模块(应用层)。

(2)实践教学体系

呼叫中心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是实操性很强。因此在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重设计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建立完整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定期进行实战工作,按企业标准进行考核。这一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时直接具备上岗的技能和心理成熟度。

目前实践教学已经实现工学交替,形成良好互动。在实践过程之前,专任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课程的实习作业,主要包括收集案例、撰写总结等形式。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现场管理,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中;企业教师负责学生的排班管理、现场管理等工作,并且由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考核。

篇6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篇7

【关键词】实习护士 临床带教 体会

1 完成护士角色转变

1.1明确义务 做为一名实习护士,要知悉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选择了护理这一职业,就要以护士这一特殊的身分来严格要求自己。护理工作之所以特殊,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必须在临床工作中自觉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护士素质,成为热爱护理专业,忠诚于病人利益的合格护士。

1.2适应环境 实习护士初到科室,对环境比较陌生,带教老师要主动、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学生,根据本科工作特点,向她们介绍科室工作人员,环境设备,各种物品摆放,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常规等,使学生熟悉工作情况。

1.3消除压力实习护士紧张、恐惧心理与对白衣天使的美好憧憬形成强烈的反差。带教老师要因势力导,打消她们的顾虑。关心、理解学生,态度和蔼,不冷嘲热讽,象爱护自己的姐妹一样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以自身的优良言行去带动和影响她们,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做护士的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2 固定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一般由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师或主管护师级人员担任。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高、精、尖仪器的操作技能,她们一般参加工作时间长,对本专业业务精通,有一定的专科护理经验,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

3 加强带教老师的教育

采用不同形式的护理继续教育,不断加强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培养,这是提高带教质量的重要一步。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实习护士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真正社会价值,牢固树立爱护护理专业,为护理事业献身的思想,做一名合格的、称职的白衣天使。

4 重视素质培养

4.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护士虽然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基础,但专科实践知识相对接触的少,对有些内容只知其然。临床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感到学非所用,或出现动手不动脑的现象,即使那些在校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1],这就要求教师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忌空洞教学,要一边实践,一边复习,不断加深对整体护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2],既巩固了已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工作水平,加深护生的印象。 转贴于

4.2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做到“三勤”一是勤思考。实习护士刚入科室,要把科室的性质、特点和基本操作与在校学习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善于提问和总结,不断适应科室的工作环境、工作节奏。二是勤观察。观察带教老师的操作技巧以及处理疑难、突发病例的经验等。三是勤动手。护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强调动手能力,眼观手不动是不会学习好的。实习护士必须反复熟练操作,才能做到技术过硬,以提高自身水平。

4.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护士在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不仅要在业务上指导她们,而且要在思想上关注她们,必须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守学习纪律,正确处理与医、护、患等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从坐、立、行及言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树立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服务的优秀护士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体会

通过对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笔者体会到首先要加强对带教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临床带教中,应让实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尽快适应角色,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她们顺利走向临床第一线,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 社会评价 护士生培养 护理教育

为了更好地总结高等护理教育的规律,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台州学院医学院护理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2002~2008届的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历时三个月,陆续走访了浙江省的上百家医疗卫生单位,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工作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公民,除有些在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保健工作,在学校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外,目前重点是在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预防保健等。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的素质较高,工作态度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娴熟、适应能力较强。毕业生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护理临床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部分毕业生在各方面表现均很突出,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或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同时,用人单位也指出部分毕业生需要加强的方面,例如,人文素养、人际沟通、开拓创新能力等。他们认为,一些毕业生的自主意识过强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易满足,缺乏实干精神,在职业道德,吃苦精神方面都有所欠缺,在触及个人利益事情上表现比较偏激,有时表现为职业心理的不稳定。通过本次调查,医学院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对护士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现代护理人才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护理事业的发展有四大趋势:护理人员将成为医生的平等合作者;护理人员将成为社区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护理人员将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转型期社会里,社会各方面(包括护士生、家庭、用人单位、社会大众)对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有很高的期望。针对本次调查所显示出的毕业生的不足,护理教育应更加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将护士生的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培养计划。护士生由于专业特点,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课程压力大。可以一方面适当增加他们选修科目的比例,另一方面,整合课程之间的共同点,以增加素质课教育比例,减少专业课负担。此外,加快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开设选修课程,建议开展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系统的培养护士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2.重视对护士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也包括病人的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护士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主要表现在:工作中高度责任感、果断而坚韧的意志、准确而持久的记忆、热情而稳定的情绪及敏锐的观察力等,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各种氛围,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社团,参加各种实践和志愿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护士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及基层医疗机构,使他们了解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培养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举办素质教育讲座,使护士生能够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

4.加强职业荣誉感的教育。目前,大多数护士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为人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譬如他们好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怕脏怕累,自己又不肯吃亏,挫折能力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再加上社会上普遍认为护士只是从事打针发药等简单工作的初级劳动者,使得他们觉得护士这个职业社会认同感不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以南丁格尔精神为指引,加强职业荣誉感教育,提倡奉献精神。

5.在校内管理方面,应加强学生“三自”工作力度,“三自”指得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广大护士生从校内各种行为的自治中增强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建立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医学院的护理教育大多仍是以专业知识为基本导向的教育模式。护理专业多数课程的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仍依附于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强调疾病和治疗的多,讲病人与家庭社会、护理和预防的少。在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内容的安排偏重,课程内容和护理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偏离,学科间衔接有待进一步调整。近年来,护理教育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已被多数人所认同。目前,护理专业教育已经普遍关注了学生专业技术,也就是实践技能培育的重要性,以专业技术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逐渐进入实施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模式和护理概念已发生了变化,护理工作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功能制护理转变为整体护理。执业能力的核心内容专业能力已成为当今护理专业培养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修正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执业导向的护理素质教育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借鉴世界各国护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以执业为导向的护理素质教育结构理论模型,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执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建立以执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跟踪体系。

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社会人群存在对护理价值认识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学习的热情及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学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从大一开始,就要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教育等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护理专业职业发展和职业素质要求,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就业指导的内容还包括就业思想、心理、就业信息、应试技巧、求职礼仪指导和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目标是城市里的大医院,而各地招收毕业生的时段相近,因此部分毕业生首次择业失败后就会面临就业“困难”。对此,医学院校应当积极鼓励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们意识到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工作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也有更多的机遇。鼓励先就业,后立业,再创业。同时,医学院校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瞄准目标、摆正位置,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脚踏实地做事,避免好高骛远。

四、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在毕业生中进行跟踪调查,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和提高的手段之一。此次调研工作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能够了解到社会对护理教育改革的观点和看法。调研工作加强了学校与其他单位的联系,使我们有机会学习和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地考察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情况,可以向即将毕业的学生更全面地介绍用人单位,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发挥毕业指导中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加深他们对母校的感情,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新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使他们更有归属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征求他们对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不断完善护理教育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我校的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培养人才。尤其是实地调查,能够得到更真实、更深入的调查结果,能够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相互借鉴一些有特色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共同为护理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袁芳,徐云.面向21世纪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