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6: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亲子沟通家庭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开始阶段,不论是认知方面的发展还是社会性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深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亲子沟通这方面展开论述。
一、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的定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亲子间的沟通是父母对孩子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
亲子沟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它包括父母与孩子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虽然国内对亲子沟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各研究者对其内涵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二、亲子沟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沟通对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利于父母及時发现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开发潜力和创造性;良好的亲子沟通伴随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这也将使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在学习上更有动力,更敢于去探索和认知未知世界。反之,如果亲子沟通常常出现问题,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可能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忽视或者期望过高,这将会影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亲子沟通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社会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它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即儿童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孩子的主要交往渠道,一个是家庭内部交往,主要是亲子关系,一个是家庭外的同伴交往,即同伴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就会在家庭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有重大影响,当孩子们能够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将更有信心和力量与其他同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将进一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总之,积极的、温暖的亲子沟通会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而冷漠的、攻击性的亲子沟通模式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将更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和反社会行为。
(三)亲子沟通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人格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关键的几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中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对儿童以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谐、民主、轻松的亲子沟通模式,将使孩子形成较为平和而乐观的心境,反之,紧张、焦虑的沟通模式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养成多疑、猜忌、敏感的性格。良好的亲子沟通使父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能更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几种常见的亲子沟通模式
只有掌握好的亲子沟通策略,才能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积极轻松的家庭氛围。目前比较常见的亲子沟通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专制型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总要筑起绝对权威,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允许儿女反对或拒绝,也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甚至错了也不允许儿女反驳。如果孩子敢反驳的话,他甚至会责罚孩子。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习得的是蛮横,以强凌弱,固执刻板或软弱,妥协,无原则,自卑,胆怯的人格。
(二)冷漠型的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爱自己胜过爱子女,因此在沟通中反应冷淡,对儿女爱理不理,对儿女的成就或失误也是满不在乎,或不十分注意。这种沟通是最不负责任和消极的亲子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甚至厌恶生活,自暴自弃,严重的会造成人格的扭曲,分裂,甚至走极端。
(三)溺爱型亲子沟通模式
与冷漠型相反,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胜过爱自己,因此在沟通中几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这种过分的溺爱沟通的结果是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过分注重自己的性格,他们会缺乏自理能力,常常高傲,但在遭受挫折之后,却又会很快地变得自卑起来。
(四)民主型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父母非常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交流沟通中非常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像朋友一般玩耍,沟通。但同时也不失作为父母的权威,能用温柔而坚定的沟通技巧来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善于以身作则,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会热爱生活,善于交际,关心和帮助别人,善于创新,为人有个性又不失规矩,有自信又能自省。
四、改善亲子沟通的几种有效策略
我们相信,每对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渴望能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然而很多时候,爱在说出口的那一刻,常常变了味。爱很重要,然而,爱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只有当父母真正掌握了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时,爱才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巨大力量,否则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
(一)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情绪不好,可能也表現不好,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拥有好的情绪,首先要在亲子沟通中接纳和尊重他们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被否定,他们会容易失去勇气,只有当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他们才会受到鼓舞,从而继续努力。有时候,父母们可以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来表示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如“嗯”“哦”“这样啊”“我明白”等,有时候,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如“要是老师不布置抄写作业就好了”等,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此刻的感受。
(二)讲述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让他们积极地看待自己,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仁爱而坚强的人。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帮助我们从精神上给予孩子物质上不能给予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讲述那些孩子们愿意接受的语言,这样的沟通才有效。例如,我们可以描述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们自己的感受,不要去评价孩子的性格能力,不要仅仅只是夸奖孩子“好”或“真棒”等。
(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愤怒
言语有时候就像刀一样锋利,有些话会留下永久的伤疤。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诸多不耐烦的情绪,甚至是愤怒,那么要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怒气而不伤害到孩子的情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手势来指引和提醒,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来提示。但是,假如大人的情绪已经很恶劣了,父母可以直接给孩子选择,给出明确的警告,或者用“当我”句式的宣言,向孩子表达你当时的情绪。当然,当我们真的非常生气时,要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愤怒而又不羞怒孩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
总之,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影响着父母与孩子间亲子关系的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责任尤重,应该多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尊重和交流的良好氛围。亲子沟通的学习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参考文献:
[1]林建.论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J].《黑河学刊》,2010年07期.
[2]胡雁波.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3]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华鲁士著,郑慧玲译.家庭沟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5]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
1.介入式沟通
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想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小脑袋里有十万个问题等着你来解答。这个时期是孩子最孤独的时期;是情感的盲区。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用两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你觉得他太孤独,找个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往往会看见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的不可开交。
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关注孩子想什么;多问孩子为什么;多用耐心、理智的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和敷衍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卡通片》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快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了解的越多越好,它会在日后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变成你和孩子调解情绪“法宝”。感染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年龄跨越,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不折不扣的成为他的知己。
2.引导式沟通
建立了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慢慢的也会走进你的世界。他会常常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你的不良嗜好,其中包括吸烟、喝酒、说脏话、赌博等等。
所以,孩子不良习惯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引导的结果。要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变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典范;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正确实施“亲子教育”。在你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不觉的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平时看的《卡通片》孩子很厌倦,反而和你一起看《科技频道》《记录频道》的节目。你每天在沙发上读书的时候,他也拿一本小书凑上来和你一起读书。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引导式沟通”就是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要求家长在日常社会中,想让孩子向那个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以自己作示范,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引导式沟通”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达到“亲子教育”目的。
3.立体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种种难题,家长们不要放弃孩子想与你沟通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孩子不想与你沟通的话题。
为什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怪事: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往往是孩子想找家长沟通,家长总是有事情忙,不愿意解答那些无聊的、很粘牙的问题,这就等于家长放弃了与孩子沟通最佳机会。往往家长与孩子无话不谈的家庭,多是从小就打下了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好习惯。不要等孩子思想逐渐成熟了,家长或学校发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与他沟通,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想把自己的思想与家长分享。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同龄人倾诉心声。这就是目前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长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孩子有可能落入歧途,造成不可晚会的结果。
前些日子,我在一所学校给学生家长做“亲子教育”讲座,课后围上来几名家长与我探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名家长,至今还记忆犹新。她是这所学校的保洁员,前几天就听说学校会来老师给家长讲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今天虽然是星期日她特意赶来听一听,对我讲述自己孩子的经历时心情非常激动:我的家庭条件很困难,丈夫几年前忍受不了家庭的困境与自己离婚去了南方,一家人就靠自己作保洁员这点工资糊口。还好孩子学习很好,从不叫心,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我一天到晚忙着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我以为他学习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在前不久,学校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一听电话里老师说孩子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学校要求孩子退学,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挂了电话我还是一头污水。急忙赶回家,孩子居然没在家,等到放学时间孩子才回来。把孩子叫到面前了解学校的情况,起初还撒谎不肯说实话,后来在事实面前他向我亮了底牌。原来背书包上学是个幌子,是到网吧泡了一天,到了放学时间再回家。我好话说尽,可没想到孩子像忽然变了一个人,置疑不读书了。我劝了几天眼看着没什么办法,又不甘心孩子就此错学,就到学校为孩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恨当初应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情况,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今后一定把精力多放在孩子身上,一定要让他回心转意。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流动青少年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形形的亲子课程和培训班越来越受到追捧和欢迎,这也说明了父母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直接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看法和行为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问题,因为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而稳固的亲自关系。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普遍存在[1]。
自从召开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赚钱,他们的子女也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和上学,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些从农村初来到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正处于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状况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雷雳等,2002)[2]。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被试204名。
2.2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由我国学者岳冬梅在参考瑞典学者C.Perris等人在1980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和修订[3],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共58道题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共57道题。
2.2.2亲子沟通量表
由我国学者安伯新等人参照1980年外国学者Barnes和Olson编制的亲自沟通量表修订而成[4]。该量表有两个维度,20道题目,其中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另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问题性。
2.2.3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5],全量表由8个分量表构成: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1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情感温暖(M1)、母亲过分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11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3.1.2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亲子沟通的开放性(O)和问题性(P)2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性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20.8%的变异量,结果见表3。
4.讨论
4.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经常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正面肯定和客观评价,有利于孩子客观地认识和接纳自己,这样的孩子心理和谐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高。父母如果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宠溺或者严厉批评,则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们不能在社交环境中清晰地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是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就是永远听从别人意见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奴仆,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结果显示,亲子沟通的质量越高,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亲子沟通质量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且对孩子的问题和想法给予积极关注,与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拥有平等、和谐、有效的亲子沟通环境的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4.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亲子沟通中的问题越多、沟通不畅,会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良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反之,孩子会将很多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和不满憋在心里,影响到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自沟通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
6.建议
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亲子沟通状况,对流动青少年的家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在生活中要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次,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给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些必要帮助,针对流动儿童心理上的特点,给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与服务,对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正确教养方式的知识。
亲子沟通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应重视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成为朋友,及时发现和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参考文献:
[1]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J].教育研究.2001,6,49-53.
[3]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4]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 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疏远问题值得关注 幼儿园非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90后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研究 大学生亲子关系初步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影响家庭教育的研究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研究 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留守初中生亲子关系优化研究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常熟市3~6岁幼儿家庭亲子游戏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亲子关系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 儿童亲子关系冲突的研究 浅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 浅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研究 家庭教育中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策略研究 离异家庭背景下亲子关系沟通的策略 失去亲子关系将失去家庭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01-07.
[3] 朱俊卿. 农村亲子关系特点的定性研究[J].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5):35-37.
[4]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9-63.
[5] 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上官青木.养育方式与学习能力[N].中国青年报, 2002-12-12(A10).
[7] 廖运生,宋淑娟,陈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J].前沿,2009,(08):155-157.
〔关键词〕亲子心理课堂;亲子互动;小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4-016-03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发展需要学校教师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和在社会中的实践。学校与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两大主要场所,需要教师与家长双方的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笔者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三结合”地带,学生群体与家长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4年学校开展了《家长教育心理与行为方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对各类型家长的教育心理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分析了他们的教育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联系,以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研究发现,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及其二者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2005年9月学校提出了“亲子心理课堂”这一设想,把家长请入学生的心理课堂,也把学生请入家长的心理课堂,通过亲子互动等多种形式把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课堂结合起来。亲子心理教育的独特与创新之处,就是把家长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为一体,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完善了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更满足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需求。
一、“亲子心理课堂”实施情况
(一)实验对象
由于处于初步的研究阶段,暂时选择四~六年级进行研究。
(二)课堂主题的选择
亲子心理课堂,是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结合起来。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既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又要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因此,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设计;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实际与家庭教育特点来确定。
1.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内容确定
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册《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每册有十节课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系统性与连续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个教育序列或某一课内容设计成亲子心理课堂的模式来上。例如,五年级上册有一个教育序列是“教会孩子与父母沟通”,我们据此设计了《爸爸妈妈,让我们彼此理解》这个亲子心理课堂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营造坦诚、和谐、开放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误解,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能够向父母释放自己的心情,善于表达感情。同时也指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2.结合家长与学生实际确定主题
结合实际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主题,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与家长的教育能力特点,或是根据学生或家长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主题。例如,四年级的一个主题《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既结合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也反映了这个年级许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现象。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也引导家长明白劳动能力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家长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再比如,根据高年级学生青春初期的心理表现,以及有些家长不懂得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引导,我们在高年级开展了《女生对妈妈说》和《男生对爸爸说》这两个青春初期亲子心理课堂主题,让家长和孩子了解青春初期各种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及特点,指导孩子进行健康的异往,也指导家长正确帮助孩子解决青春初期的各种困惑。
3.课堂主题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确定亲子心理课堂的教学主题上,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根据自己班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主题。例如,《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个主题是为四年级而设计的,假如五年级某个班也存在相似的班级特点,那么也可以把这一主题内容放到五年级去上。因此,我们在实施中设计了15个亲子心理课堂教学主题,供四~六年级的班级选择使用。具体主题见下表。
(三)课堂关键在于亲子互动引导
在心理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说出心里话,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而在亲子心理课堂中,由于家长与学生在一起,学生或家长有可能会有所顾忌而不能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因此,如何打消学生与家长的顾虑,在课堂上表达真情实感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是提高亲子心理课堂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例如,在高年级《孝顺》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讲讲自己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样,也请家长评价一下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与家长都不太愿意发言。教师这时适当指出积极的交流有助于加深亲子间的了解,改善彼此的关系。随后家长与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课堂效果非常好,部分学生与家长在课堂上就流下了眼泪,甚至是抱头痛哭。这良好的效果少不了教师的巧妙引导。
(四)亲子心理课堂的延伸
在开展亲子心理课堂模式的尝试中,学生和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面对面交流,的确对改善亲子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把家庭教育指导渗透其中,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时候并不适合让家长与学生直接沟通,特别是就孩子的某些问题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不应该让孩子参与。但这种指导又是必须的。考虑到这些,我们为亲子心理课堂延伸了小组指导与专题指导两种形式。
1.小组指导
小组指导是在亲子心理课堂结束后,就少部分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或家庭教育方面的某些问题进行指导,解决家长的困惑。例如,在四年级《该不该让孩子做家务》这节课后,有几个家长提出了一些问题,于是教师在家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邀请了部分家长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小组指导。这些家长中,多数都是平时不让孩子做家务,只是不断地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先让家长讲讲自己的想法,然后引导家长了解儿童时期对人的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家长了解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家长要多让孩子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
2.专题指导
专题指导主要是根据学生或家长中的某个普遍问题或现象,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指导为内容的专题讲座。一般以年级为单位,围绕该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或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一般是在相应的亲子心理课堂之后,一般模式是“家长代表发言――教师(专家)作报告――解答家长提问――实践体验”。
例如,四年级有一节课是《孩子,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内容是探讨现在比较多的一种现象: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冷淡,妈妈病倒在床上没有做饭,孩子却埋怨。我们把整个年级的家长集中起来,旁听其中一个班的亲子心理课。课堂结束后,针对家长与孩子感情疏离这一专题,对家长进行专门指导。指导过程中先请一位家长讲述自己与分开八年的女儿的亲情故事,再由教师作报告,谈谈一些学生与父母感情冷漠的原因,让家长知道加强与孩子的接触,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维系亲子感情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们听得很认真,不少还在做笔记。在解答家长的提问阶段,一个又一个问题充分说明家长对亲情问题非常重视。最后,我们提出要求,让家长根据这次学习,回家注意加强与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感情健康发展,并写体会交回学校。根据后来的了解,那些经常忙于工作而缺少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大都开始注意想方设法与孩子一起玩,尽量抽时间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感情的正常发展。
(五)加强课后效果的跟踪巩固
亲子心理课堂,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家长的学习与家庭教育指导仅靠一节课是不能完成的。心理课堂之后,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否得到改善,家长是否按照教师的指导来做,效果如何,这在课堂上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我们除了做好课堂上的指导,还加强课后的效果跟踪,巩固教育效果。
例如,在《孝顺》这节课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每天至少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对长辈孝顺的事情。作业是布置了,但学生有没有做到?家长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感受如何呢?为做好这个跟踪,教师设计了反馈表,要求学生把每天所做的事情、自己的感想、家长的评价等内容记录下来,两个星期后交回。这样,教师就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施情况,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再作相应的个别指导了。
“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正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家长的教育实际和需要来开展这些活动的。学生家长虽然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念得以改变,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让家长掌握教育方法,就能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具体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一)巩固成效
一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通过亲子心理课堂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了明显的更新,对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关注,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家长大幅度减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家庭教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二是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家长对儿童心理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家庭教育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以前存在粗暴教育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许多家长都能按照教师教的方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是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亲子心理课堂的开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沟通,所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明显改善。以往的心理咨询中,许多个案问题都是亲子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大都是亲子间缺少沟通而造成的误会而已。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减少了很多,说明有效的亲子沟通加强了亲子间的相互理解,减少了许多误会。以前,我们所作的调查显示,每天能保持和孩子说话达半个小时的家长只有30%左右。而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已达到50%以上。
四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得到了正确的引导。通过亲子心理课堂,学生的一些行为在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下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有个别学习优秀的学生本来没有经受过什么大的挫折,挫折承受力比较差,小小的挫折都会有明显的过分情绪或失常行为表现,这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挫折,你经受得起吗》这一课堂,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进行类似的情境挫折教育,有效地让这些学生认识成功中的挫折因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二)把脉实施中的问题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花的时间比较多。单从课堂上的教学来看,并不能体现亲子心理课堂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而这要求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如果还要开展小组指导或专家讲座的话,再进行效果跟踪,教师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难以完成任务。其次,在亲子心理课堂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家长请到课堂上来,只能是一部分。这一部分家长应该请哪些,教师有时难以掌握,因此有时会造成真正需要参与的家长没有被邀请到。再次就是邀请参与的家长难以保证出席率。亲子心理课堂不同于家长会,有时会有部分家长缺席,这就使教育与指导的效果无法按计划达成了。
关键词: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亲子和谐互动关系
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和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1]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小孩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老师。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教育对小孩的阶段性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早期的社会认知、情感取向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都主要是从父母对孩子的单向行为的影响出发,而很少关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本文将从父母与儿童和谐互动的双向角度来研究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从而有利于突破传统研究的片面性。
一、家庭教育中亲子和谐互动的重要意义探究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孩子与父母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孩子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儿童在小的时候,其心理较为敏感,性格的稳定性较弱,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儿童与周围人关系的建立。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如果儿童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喜欢、被关爱、被认可,那么他们将有可能表现出较为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相反的,如果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和谐互动中,儿童总是被排斥、被否定,那么他们就将很有可能进行自我封闭,不愿意信任别人,不愿与身边人(包括同龄小朋友、教师等)建立友好的关系。
2.有助于儿童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一种看法。儿童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概念,其自我认知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是在与他人的社会化交往中慢慢形成的。和谐互动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儿童在社会的交往中获得正面的肯定,促进其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形成。[2]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社会事件的认知。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有助于儿童自信、积极主动性的培养,也有助于其形成正面的社会认知。
3.促进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5~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儿童更容易健康成长。因为在和谐的关系中,儿童容易形成信赖他人、自信等性格,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儿童则会比较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与事物产生抗拒之心,甚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另外,和谐的互动关系也有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可见,儿童时期是一个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二、家庭教育中亲子和谐互动的策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互动,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父母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父母素养的高低是亲子和谐互动形成的重要前提。[3]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成为有用之人,但是每个父母却找不到与孩子沟通的正确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由于文化素养不高,因此,他们就片面地认为,只要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就是为孩子好,却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引发了孩子的叛逆之心。
2.要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可见氛围的重要性。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家庭比较温暖、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和谐的亲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会呈现出比较良好的状态,相反,一个家庭当中,如果父母不和,同时父母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的话,亲子之间的关系一般会呈现出比较紧张的状态,儿童的性格也会比较偏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和谐互动关系的形成对儿童的性格、人格、心理健康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如何促进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邓云辉.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防治[J].大理学院学报,2011(5):76-79.
[2]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4-136.
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我校申报成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并成立了德阳市级课题《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重点研究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又在于家长与孩子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课题组侧重对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进行培训,主要形式是开展“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三期30次培训,参训家长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及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分享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为了进一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参训父母偕同孩子一起参加以“心心相映,携手共进”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蒙眼认亲”、“ 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时光倒流”、“暴风骤雨我抵挡”等一系列需由家长与孩子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互相支持、努力配合,达到最高的默契,从而理解对方所思所为,增进双方深层了解。家长与孩子普遍反映亲子沟通方式得以改善,心的距离得以拉近,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我们除了对家长和孩子通过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亲子沟通指导,还对个别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个案指导。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想请老师劝导孩子或给父母支招改变孩子。有时候主动前来求助的孩子也以为问题只是自己的,但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源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问题的由来,或请家长前来参与咨询,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问题。
如有一个女生,因为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不佳等问题成绩下滑很快,还经常因纠结于与同学的矛盾而情绪烦乱、睡眠困难。女生向老师求助,老师了解到其母亲对孩子期望较高,认为孩子纠结于同学矛盾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可理喻,多次训导却无效。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与孩子有沟通和交流,母亲期望父亲能够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但父亲总说:“孩子有你管就行了。”对此,老师先劝导其母亲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然后指导其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而少评判和教导,并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建议他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孩子的父母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据孩子的反馈,现在母亲能常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父亲也常与孩子电话联系,倾听孩子诉说烦恼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孩子觉得从父亲那里得到很多启发,现在能够比较平和地看待与同学的矛盾,情绪和睡眠都好了很多,成绩也逐步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作用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1.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对学龄前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属于国家教育机构,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与任务,由幼儿园教师实施的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幼儿教育在幼儿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为幼儿制订连贯、有序的教育内容以及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儿园教育是发展幼儿个性特点的教育。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贯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记忆深刻。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因为幼儿的情况各不相同,需要适应的情况也不同。而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教育是由家庭环境所决定的,父母始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教育过程连续,不会中断,与父母的关系始终较稳定,并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这种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更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形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和家庭教育之间
1.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非常的随意、封闭和片面,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制约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幼儿教育则相反,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它更系统、更科学。由于父母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面对个性很强的幼儿常常束手无策。虽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很重要,但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也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合理。
2.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
幼儿园教育要想获得较高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想要幼儿园教育顺利开展,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家庭教育就必须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好好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教育质量大大下降,影响幼儿的进步与发展。
3.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受幼儿教育的制约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目标的确立依据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国当时的国情,并且在一些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家庭教育更具有随时随地性、灵活性和较强的目的性等特点,但是父母必须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制订幼儿的发展目标,两者不能相冲突,否则对幼儿的成长非常不利。
三、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的策略
1.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能够很有效地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亲子活动能使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校的真实情况,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与家中接受的教育保持一致。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为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家长可与幼儿园方面进行意见交换,这样就能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加入的位置,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问题。同时幼儿园也能给家长带来更多正确、科学的教育幼儿的知识,使家长能够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从而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该经常进行沟通
家长参与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双方合作的成功与否。保证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共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家长的理解、支持、参与和信任。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教育需要做到相互支持、沟通和理解,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家长与教师应该定期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幼儿在这期间的情况和动向、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总之,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幼儿在其成长阶段的最初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