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6: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农村如何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970年初开始的15年内,韩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1980年以后,韩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城市居民。现在韩国的农民减少到全国人口的6%左右,新村运动也升华为新国家运动。
新村运动开始,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钢筋和300袭水泥,后来政府以惠农贷款、支农资金等方式提供,民间企业也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前15年总体上政府、民间、农民投入比例为57:32:11。进入1990年以后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支持。融资,主要得益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农协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成立农协银行,为农民提供比商业银行低息的贷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叫“官主导”,后来韩国学者们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通过改进,逐步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叫“官民一体”。再后来就变成“民主导”,完全由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和评价,这就是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韩国新村运动在初期存在着中央各部委不参与、不协调、不合作的问题。最终,韩国政府建立了中央各部委统一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监督和评价。此外,还设立了由学者广泛参与的咨询组织和咨询报告制度,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新村研究所。各媒体积极配合,每天重点报道农民和农村变化的真实情况。公务员也通过与农民一同培训,耳闻目睹了农民的困难,扭转了盛行的局面。
韩国新村运动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体的创造与建设运动,激发了全体国民参与。
教育是核心
对于韩国的新村运动,专家一直强调: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当年的农村修路、建房、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早已完成,如今仍在进行农民培训和新村教育。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研修院每天车水马龙。其最具特色的是农民参与讨论的培训,也有专家、学者授课,还有牧师、和尚讲课。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己上台讲述致富事例和亲身感受,并通过双向讨论共同取得进步。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王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李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与困难
记者: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重新提出新农村建设呢?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戎:中央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我认为主要是出于几个原因: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组织的管理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经济的整合和协调发展;二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过剩,需要转移到城镇地区;三是由于收入过低、发展机会太少等原因,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人才持续流失,使中国农村今后几十年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持,没有后劲和可持续性。
王志刚: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影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层面上,我国存在着重工业和城市,轻农业和农民,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农村公共服务长期靠农民自力更生进行建设,公共财政逐步将农村和农民边缘化,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城乡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城乡之间的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与“三农”问题相比,新农村建设在解决农业与农村问题上,有什么重大突破?
王志刚:与之相比,现在我们谈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具体的任务和工作来谈,从适应时展的要求来谈。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有实力有能力支援“三农”发展。因此,此次新农村建设是在国家重点投入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戎: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对农村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逐步改变不利于中国城乡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状,落实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而不仅仅是解决“农村太穷,农民太苦、农业太落后”的问题。
李周:我觉得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在于突破了什么,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要把事情做实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说,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与过去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比,目标更具体了,更便于操作了,更便于度量了。这是最值得肯定的显著变化。
记者: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症结是什么,您认为最核心、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王志刚:农民收入提高不快,粮食生产积极性不高,乡村基本公共设施落后,教育收费现象严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确立,生态环境恶化。核心问题在于农民收入问题。
马戎:建设新农村的困难和症结,从长远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太差、农村教育太落后。只有充分重视农村教育,才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有了人才才可以发掘出当地各种资源和机会,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农村真正的发展。
李周:中央的农村政策具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递进的特征,但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一心想着开创新局面,缺乏继承的心态。这种心态与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新农村建设就有可能成为并村、圈地、拆房的理由,就有可能采取做表面文章、在看得见的地方做文章的做法。为了有效地制止这类现象,应该尽快以自下而上的考核机制替代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
建设新农村的区域阶梯政策
记者:中部、东部、西部在建设新农村政策方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重心分别在哪里?
王志刚:我国中、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东部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向发达国家看齐,尽可能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中部要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村生态条件;西部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投资兴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总之,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重点应向西部和中部地区倾斜,努力缩小这些地区的收入差距。
李周:我觉得中央政策必须一致,只有这样,才有理由加大对西部的扶持。由于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显著地高于欠发达地区,各个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很可能有些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格局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政策的目标并非消除发展差异,而是把差异控制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其实,以较高的紧张程度获得在较发达地区生活的机会和以较低的紧张程度生活在相对差一些的地区,实际上是不同偏好的人群做出不同决策的结果,诸如此类的内容并不是政策调控的对象和任务。
新农村离我们还有多远?
记者:您认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村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马戎:中国农村至今还是传统的小农耕作的模式,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民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农业劳动者在受教育水平、观念、技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是短期内可以赶上的,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切实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加强管理,摸索经验,逐步发展,经过5―10年,是应当可以见到成效的。
记者:新农村建设如何才能把要求和措施具化到农村,落实到农村,如何才能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王志刚: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马戎:中国的现代化的基础之一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有一个质的提高,直接投入农业的劳动力规模要减少,为农业服务的其他行业(育种、防治病虫害、运输、灌溉、能源、农产品加工等)要有一个大发展,这些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是新型的中国农民。
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要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改变农村医院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保险体系的资金投入,使基层医院能够正常运行,真正保证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必要和合格的治疗。
李周:新农村建设关注的是农村发展。从理论上讲,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四个方面。发展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提升、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改进,这三个方面是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记者:您认为建设新农村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志刚:提高农民收入、制度化和第三方监督机制。
李周:新农村建设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有了这样的农民,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会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改善和文化进步的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所在。
记者:如何做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实惠和好处?
王志刚:民主决策,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议会制度。
李周:农民是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积极参与。所以,这个问题更好的提法应该是如何有效制止各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政策规定必须非常明确;二是加强宣传,让所有农民都知道新农村建设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制定并实施自下而上的考核制度。
记者:新农村建设应避免进入哪些误区?
首先,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可以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自然延伸,并衔接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也是城镇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农村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农民进入它的门槛也最低。因此,小城镇最容易实现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的渗透和传播,也会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扩散效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同时,小城镇中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也可起到节约土地、减少污染等作用,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小城镇,大作用”的典型模式。
再次,小城镇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一部分会转化为农民的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小城镇,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发展小城镇的主要举措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重点小城镇。要选择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部分小城镇作为重点加以支持,“以点带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应以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的1887个全国重点镇为抓手。这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扶持上,要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第二,适度倾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小城镇
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上要通盘考虑。综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应把投资重点适度转向小城镇。建议设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以改善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环境。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机安全监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新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1.1 能够保证农村区域的农机安全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以及一定的行政规定对农业机械及农机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负责做好该辖区内农业机械牌证的核发和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考核及证件发放工作;组织完成辖区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检验和年度检验、审验工作,做好农业机构及驾驶操作人员转籍、过户、变更、报废、延期检验、审验的报批和年度检审签证工作;组织抓好辖区农机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安全知识竞赛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先进经验,按规定组织机手开展安全月、安全日活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违章行为,依法调查处理农机事故,及时上报重、特大农机事故快速报告,负责向人民政府或政府部门报告重、特大农机事故隐患,按规定统计上报农机事故报表;做好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和农机事故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管理台帐和检审登记台帐; 制定乡、村农机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与乡(镇)签订农机安全监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乡、村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各项工作;对乡、镇监理员的行政执法进行监督,并纠正违规办理业务的行为。确保农村区域的农机安全。具体表现为,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后,立即进行注册登记,并主动参加乡(镇、街道)机站组织的农机安全操作培训,进而正确且熟练掌握农机安全操作技术。
1.2 有利于农机的可持续发展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协调农村区域的发展,不出现类型偏差和数量偏差,能够充分保证农机拥有者的收益,并且有利于实现新型农机在农村生产中的快速推广,有利于实现农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将积极做好汇报、协调工作,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取得有关部门和各级的支持配合,努力营造良好的外围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各乡(镇、街道)农机站的力量和资源,实行大分工、小合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没有纳入参公管理和农机监理机构编制少、人员不足。当地政府又将农机安全责任落在行业主管部门头上,使监管人员左右为难。按照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的要求,县乡一级的监管更加为难,机构调整后农机站合并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安全员形同虚设,并多数为兼职,履行的主要工作任务不在安全上,基于多种原因,安全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实际工作中各县执行起来又千差万别。对于基层很多农机监理战线的同志来讲,心里都很茫然,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目前农机、公安交警两部门管理还存有尚未理顺的问题,小论文多数机手购买农兼运的拖拉机,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作业,农闲时上路跑运输,他们中间大多愿意去农机部门办理相关牌证手续,而农机部门却无能为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机部门不该管而不得不管,交警部门由于警力不足,该管而管不过来的被动局面。
2.2 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财政困难,县级农机安全监理经费争取了多年想列入财政预算,多次被政府拒绝,县财政连保人头工资都困难,根本没有钱来增添交通、通讯、事故处理设备,技术检测设备几乎是空白,由于工作经费紧缺,严重影响农机监理工作正常开展。
2.3 农机执法手段薄弱
拖拉机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安全隐患很多。难以形成对拖拉机的全面监管,致使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逾期未年检、达到报废年限继续使用现象大量存在,加之安全意识较差,不愿意积极配合,逃避管理,“黑车非驾”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农机管理难、执法难。
3 农机安全监理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重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安全是责任,领导是关键,落实是保证。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筑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网,强化各层级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落实,推动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严格做到农机安全监理责任到人,农机安全监理任务明确,农机安全监理职责权限清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一是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落实任务目标,做到目标到岗,责任到人;二是进一步完善措施,有效杜绝了事故迟报、漏报和瞒报的现象;三是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督查、检查及工作考核;四是实行了农机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切实把农机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优化监理手段,积极引进先进的农机检测方法,保证农机安全检验的科学性,切实为农机安全提供保障。
3.2 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装备水平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在创建活动中,要在着力打造一流软环境的同时,切实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升硬件装备水平,使之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基本实现设备的标准化、现代化。拥有满足监理工作需要的理论考试和驾驶技能科目考试设施,监理行。
3.3 健全服务管理体系
一是乡镇农机站要完善人员配置;二是要构建一个完善、适合农村地区发展、操作性强的农机安全管理体系,并且为了保证农机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应将其纳入法律监管渠道进行监管,保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农机安全监理机制的健全还需要当地政府出台与之相对应的配套政策,一来便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农村区域的开展;二来法律政策的出台对农民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且更具信服力。
3.4 加强创新能力和示范基地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实际状况,在确定农机安全监理的多项重点工作,并且在保证质量完成农村监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思路,强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新措施;其次,并进一步加强农机维修、培训、合作社及安全监理等方面的示范基地建设,在每项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及业务工作中,都要培植1~2个在全市乃至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机化示范基地。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碍,但是经过城镇化建设和国家机构改制,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已经日趋完善,因而各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机安全监理的开展探究,发现新时期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优化农机化事业的健康运转也一直是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部门长久以来思考的重点难题。但无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怎样开展只有秉承着“以人为本、为农服务”的工作原则,才能真正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落实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才能解决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当然,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运转,必须完善农机安全监理体制以及制定一系列的农机安全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毅芬.论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1):9.
[2] 王美云.简述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3(5):55-56.
关键词:新农村 防雷减灾 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体现出了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下山移民、新农居点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起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笔者也曾接到不少电话咨询有关气象灾害对房屋建造影响方面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更加突显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陈旧,未采取任何防雷措施,导致近年来农村雷击伤亡事故频发。如何把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是我们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的雷电灾害情况
雷电是一种大气自然现象,雷电是带电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声响的天气现象,雷电不仅发生频率高,且年年都有灾害发生。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中国气象局近 10 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4000人,财产损失约100亿元,人员伤亡92%在农村。我县是我省雷电灾害高发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简陋,居民住宅、野外生产无雷电防护设施,防雷基础设施投入少,村民普遍防雷意识淡薄,致使雷害事故频繁发生。近年来我县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频发,2008年6月23日傍晚,在我县文昌镇丰茂村附近杨梅岛码头,一艘收购杨梅的挂机船在快靠近码头处突然遭受雷击。当时船上共有7人,其中驾驶舱内3人被雷击死亡,船舱内3人重伤,1人轻伤。2010年3月1日里商乡架子岭村一青年在山坡上采茶叶时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2011年8月9日17点左右,汾口镇简门村武强溪拦水坝上走路村民郑某遭受雷击当场死亡。一桩桩雷害事故,触目惊心...... 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加强,农村成为雷击事件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尤其是农民建房、通讯、家电等迅速普及而大都没有采取防雷措施,成为农村防雷新的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淳安年均雷电灾害次数为10.4次,年雷击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我县雷暴分布特征可由雷暴日数年(月)变化、地闪次数、地闪强度等来衡量。
图1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1。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2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1966至2010年淳安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如图2。我县1966年至201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0.6天,年雷暴日数随时间推移总体呈现振荡减少态势,年减幅为0.5天,最多为76天(1975年),最少为36天(1988年)。
图3雷暴日数月际分布
淳安县雷暴日数月际分布如图3。雷暴日数极大值出现在8月,7月次之,3月、4月、5月、6月和9月也有较多雷暴天气出现;极小值则出现在12月,在冬季有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图4地闪次数月际分布
由浙江省2008年至2010年的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提取出2008年至2010年淳安县地闪次数月际分布,如图4。从月际分布来看,我县雷暴集中出现在6月至8月,其余各月较少出现。表明夏季对流性天气发展旺盛,雷暴天气较多。
图5地闪次数时段分布
淳安县地闪次数时段分布如图5。2008年至2010年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13时至21时,而15时地闪次数最多,在2时至12时地闪次数最少。午后闪电活动比较强烈,晚间闪电活动一般是下午雷暴的继续,有的甚至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二、我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
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
1.农村防雷意识淡薄,迷信思想严重。虽然现在社会越来越进步,但农民朋友缺乏科学的防雷避险常识,大多数农民不关心,不了解,更不懂得在雷电天气条件下自我防范,很多农民不知道雷雨来了应该怎么办,他们在雷电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本能反应是快速奔跑、躲在大树下或简陋的凉亭里等易遭雷击场所,招来雷击之祸。同时,许多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相当普遍,认为雷电灾害是不可防御的天灾,甚至出现雷灾以后也不愿意声张,更不愿意向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造成雷灾收集难度加大,给雷灾统计和雷灾技术分析带来困难。
2.野外缺少躲避雷雨的场所。所谓“夏收”、“夏种”,雷雨季节也正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在野外劳作的时候遇到雷雨天气,不仅没有避雷的场所,还经常看见农民拿着雨具或铁制的农具在田野中行走,有的跑到临时搭建的草棚或大树下避雨,更有的还在河边洗衣服、钓鱼、玩耍,这样非常容易遭受到雷击,造成人员伤亡。
3.农村建房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没有纳入政府对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防雷装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是农村公共场所(如凉亭、候车站)、老民宅几乎都没有防雷装置;(2)是农民联建房以及个体小规模企业防雷设施不完善;(3)是农民新建自建房屋普遍无设计施工图纸,而是凭砖工师傅经念来造,为了省钱省事,农户也不可能考虑防雷装置。
4.农村电器渐趋普及却疏于防护,雷灾增多,损失加剧。现在农民都富裕了,电视、电话、电脑、空调等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但农村的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以架空入户为主,且布线很不规范,随意挂拉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村因没有条件安装闭路电视,将简易天线捆扎在竹竿并架设在屋顶上,成为雷击隐患,导致引发火灾、电器设备遭雷击毁坏。另外,不少农户在屋顶随意架设装饰性铁塔、太阳能热水器、铁水箱等等。由于没有安装有效的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成为名符其实的“引雷装置”导致雷害事故频繁发生。
5.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我县农村地广人稀,难以集中宣传,受众对象相对较少,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有限,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技术服务支撑欠缺,从而成了农村防雷普及的薄弱环节。
三、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新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新农村建设要重视雷击风险,科学规划论证,按照防雷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心村镇联建房、乡镇企业以及新农居点,要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批,各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从房屋的设计、审批开始直到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质量关。
2.进一步完善新农村两个体系建设。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加强雷电监测网络和雷电业务平台建设,开展雷雨天气、雷电灾害害等级预报等业务,向广大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雷电预警能力和水平,但距完善的防雷减灾系统建设仍有很大差距,需要抓紧建设全省性和区域性的雷电监测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农村雷电监测、预警接收和再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村要建立雷电预警接收传播网格体系,制订农村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雷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并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切实增强农村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3. 积极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气象部门应与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将农民自建房通用防雷设计施工纳入农村住宅建设推广图集,引导农民自建房向符合防雷规范标准的结构转变。普及防雷减灾技术,积极倡导和开展防雷减灾示范村、示范户建设,提高农村和户外作业人员的预防、避险、救助能力。
4.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的科普宣传。因为雷电灾害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小尺度性,所以提高农民个人的防雷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防雷科普宣传与实用防雷技术推广工作,把农村防雷安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体系。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以及重大雷灾事件,广泛宣传普及防雷安全法律法规、雷电防护技术和避险常识。气象部门要会同安监、建设、劳动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干部、安全员、农村电工等的防雷知识培训;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摆放雷灾事故小册子,向村民发送防雷明白卡,在村宣传栏内张贴防雷宣传画,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雷意识。另外,提高防雷意识还须从娃娃抓起,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防雷安全知识培训,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气象科普体验。通过多种渠道,让人们了解防雷知识,消除迷信思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不仅需要各级气象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还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取决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联动程度,取决于防雷法规、科技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群众防雷的自觉程度。只要各级政府充分重视,政府各部门的相互联动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不断增强雷电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护技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防雷科普宣传,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责任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农村防雷的现状也一定能得到有效改善。
――加大农信社信贷窗口服务指导。一是进一步用活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手段,更好地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信贷管理办法,促使辖区内的信用社创新服务手段,优化信贷结构和投向,确保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城镇化建设、重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资金需求;积极培育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成为区域农业支柱产业;扶持新兴的科技农业和新型经济组织,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县级联社应适当下放贷款管理权限、扩大基层信用社的信贷管理自,进一步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着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一是组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对信用环境好的农村区域和诚实守信的农户实行信贷融资及金融服务倾斜,营造良好的农村诚信氛围。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完善制度,加大对乡村两级组织拖欠贷款、乡镇机关干部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彻底清理相关部门对贷款评估、抵押登记等的收费项目,适当降低收费标准,改善信贷支农环境。
――创新农信社服务产品。农村信用社要按照新农村建设需求,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适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金融产品。一是依托现代支付系统,改进结算方式,完善服务功能,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完善的结算方式。二是针对新农村建设特点,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以及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色种植和特种养殖等的保险业务。
[关键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必要性 艰巨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3-01
一、当前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一代的农民,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基本的要求。现在,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也就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使得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丰富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人的文化,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现在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其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农民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受益者,同样也是参与者,在这种形式下,农民之间在自娱自乐中会不知不觉的熏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能提高新一代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让乡风更文明、更和谐。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些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首先,农民的文化态度的转变。随着中国工业支持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和不断扩展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农民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市场多元化,社会教育也变的更加广泛。逐渐富裕的农民也开始转变观念,不断的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华西村是一个经典的模型。
第二,在农村文化活动的范围正在扩大。近年来,基层党委和政府主要通过各级党校、农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大量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优质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多数的农民的赞同。我们国家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位置,传播知识的“大学校”,信息汇总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站”,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它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文化载体。
第三,农村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和教育功能突出。文化是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倡议下,在传统的农村项目中注入时代气息,自我指导,不断突出文化特色。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文化知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农业广播学校,通过“阳光工程”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如培训等多种形式,改变农民的心态,提高综合素质,成功培养新一代的农民的专业技术,从而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
二、当前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艰巨性
首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农民固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落后思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使得农民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单干思想严重,这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问题是复杂和多样化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和其他负面的影响在社会上比较严重,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无法避免。在这些消极的想法的影响下,一部分农民道德观念丢失,对错善恶不能很好的区分,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在农村也有重现的可能性。由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涉及房屋拆迁、土地调整、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等,薄弱的法治意识使得农民经常使用围攻基层组织、聚众哄闹等暴力手段来解决冲突。这也成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新的挑战。
最后,随着退耕还林,控制放牧,使广大农民多数外出务工,分散居住,导致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和落后的村庄人口稀少,年龄老化。存在广泛的“低教育、贫困、年长、新人缺乏”现象。
三、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培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指导农民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到中央的精神,这是他们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促进民主法治,指导农民更新观念,增强自立、竞争、效率、风险和创新意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内容,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基本任务。并且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教育。
开展诚信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推出致富典范和道德模范,倡导社会主义义利观。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进农民增收致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常识,帮助农民摆脱迷信和愚昧,自觉抵制“”等歪理邪说。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有针对性的、务实有效的、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帮助农民切实获得发展致富的本领,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发展群众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对农民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等活动,结合地域和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新农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培养农村文艺骨干,鼓励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
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解决乱倒垃圾、乱堆粪便、乱建房屋、乱设摊点等问题,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制止乱砍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信用社;主力军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体地位
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成立农村信用社的主要目标之一,服务三农也是农村信用社的一贯宗旨。宗总之,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成立农村信用社,发挥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1.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占比高。我国目前主要有三大资金投入来支持我国农业的发展,首先是依靠我国农民本身的经济实力来发展农业;其次是国家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包括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或者是发放一些支持农业发展的补贴等等;最后就是依靠信贷资金,这一渠道需要成立相应的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其中,信贷资金在某些地区占据六成以上的比例,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农村信用社肩负支农重任。我国从1998年以来就在逐渐减少农村的商业银行比例,其减少额度达到了五成。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农村缺乏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肩负起支持农村发展的重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明确的产权,虽然在表面看起来较为明确,但由于设于的入股使得其在运行时并没有体现出非常明确的产权[2]。这种不明确的产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所有权不清晰、人格化的代表非常欠缺以及缺乏实际的财产经营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没有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放贷标准过高。对于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存在很多的障碍因素,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农村的大部分个体户或者是小型企业由于一些因素无法进入信用企业的行列,进而也不能享受相关政策,较难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不能用于抵押来获得相应的发展资金。这些限制条件都使得其在贷款时会面临较多的困难,需要我国在农村信用社管理方面加以改善。
3.服务功能滞后。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缺乏健全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其还沿袭着较为落后的结算方式,使得信用社的运行效率非常低下,这些情况会导致流失大量优质客户,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发展。此外,存贷款业务以及汇兑业务仍然是其主要业务,缺乏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这与目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符,无法真正推动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目前我国在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不清晰使得其无法真正发挥出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3]。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很多不利因素,包括失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使得的由于我国统一的产权制度模式在我国根本无法得到真正实施。为了满足我国新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要寻求多样化的产权模式,在推定新模式困难的情况下改善管理,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步伐。当然,这些产权制度的改革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主要在运行机制、股权分配以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进行改善,从而实现真正为农民服务,真正以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为目标,并实现双方发展的共赢目标。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资金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我国目前在资金投入方面缺乏强有力的保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我国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第一,要合理分配我国的财政收入,政府需要逐步增加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使得财政资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比如 “示范效应”、“乘数效应”,通过这些效应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第二,在农村信贷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其的宏观调控力度,要颁布相应的政策来对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发挥出其真正的金融杠杆的作用,并加大对其的监管,确保支农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3.提高服务质量。除了要逐年增加在新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使其不再仅仅是为以前的耕作养殖户服务,而可以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济,包括各种农产品的加工和输运等业务,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金来发展新农村的经济;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农村信用社需要根据这一特点确定合理的期限,能够确保满足农业发展在时间方面的需要;在信贷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农村信贷的门槛,提高支持农业发展的额度,尤其是在具有地区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确保其发展的资金需要,同时要丰富其金融服务功能,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总而言之,要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从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的健全与完善方面入手,真正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农村信用社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准确对自身进行定位,对信用社现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及时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此来提高自身实力,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双赢”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