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高中在线教育8篇

时间:2023-05-16 10:16: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高中在线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高中在线教育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初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72-01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那如何才能学好生物呢。

在初中的时候才真正的开始接触到生物这一学科,而这个时候只是学习一些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一些基本概念,简单的实验操作和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研究方法。由于升学的要求,很多学校对生物教学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学生能完成教材的学习即可。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了高中之后,生物学科的学习很不适应,基础薄弱,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都不尽人意,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很难学好高中的生物课程。针对上述现象,我通过近10年的反思总结,主要在于以下原因,初中生物教学和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不同;初中生物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和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的不同;初中和高中生物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同,高中生物的认知比初中要高一些。为了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更加热爱生命科学。有必要做好初、高中生物在知识上、能力上、兴趣上的衔接,为切实解决初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我自己观点:

一、做好知识点的衔接

我们学校实行“六个一”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第一条就是教研组内必须有一个统一导学案,利用导学案,我们就能很好的做好初中生物学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例如:以免疫调节为例,在导学案中课前预习案中设置“在初中教材中,你学习了哪些有关免疫的知识?”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回顾初中的知识,或者翻阅相关资料,这样学生对初中的知识有了了解,也便于后来对新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初中和高中教材中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全部呈现出来。

二、做好教学目标的衔接

初中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份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所以高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情况,以便在不同内容的课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也让学生轻松的学好生物学。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这应该是初高中衔接中的重要环节,初中生物进度慢,坡度缓。而到高中进度快,坡度大。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的限制,采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生理从少年转向青年,学习心理也就由“经验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习主动地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的内容。解决教学方法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自学能力:由于高中课程比较多,学生就没有那么多的可支配的时间,就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学会合理的分配时间,完成不同的学科的学习,这就要求有自学能力,我们学校的导学案中涉及到的课前预习案、课堂教学案、课后练习案就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课程里面很多都是探究性的实验,这就要求学生一起完成,不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锻炼了学生动脑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高中生物探究过程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结论和应用、表达和交流,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选出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设置实验过程,通过试验得出结果,在进行分析,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敢于实验、乐于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达到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中,通过老师的指导,主动地、有兴趣地学习。探究式实验进入学生生活,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篇2

关键词: 听写法 高职高职 日语教学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激增,导致高校日语专业急速膨胀。然而,近几年人才需求又迅速疲软,加之高职高专院校生源趋紧,部分院校已将日语专业从招生专业中剔除,日语教学逐渐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景象。尽管日语考生依然存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考生资源绝难恢复到以往的盛况,纵使有决心坚守日语专业,院校间的竞争也会更趋激烈,最终必然演变成教师的教学能力、毕业生的日语运用能力的竞争。

日语专业教师同样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诸如授课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方式,虽说听说能力培养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在方法论上依然手足无措,未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手段,结果仍是以词汇、语法、阅读能力培养为主流。

自从听力比重高达50%的日语实力检定考试JTEST进入国内后,其影响渐渐扩大,特别是国际日语能力试验JLPT进行了重大改革,加大了听力测试分值比例,日语专业由此似乎找到了教学改革的路径,学生的听力技能培养得到了空前重视。现在,高等教育层次的日语专业,日语精听精解[1]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甚至很多学校在日语专业开设了日语听写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大惯性及教师本身对听写教学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听力教学效果并没有产生质的飞跃,距离摆脱“聋哑日语”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听写法的应用误区

听写法天然遵循了“Audio-lingual法则”,该法则在日本曾被誉为英语教学的至宝[2]。事实上,听写法运用得当也能直接反映学习者的语法、词汇、阅读能力,比较全面地反映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水平。为了达到社会需求对听说能力的较高要求,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一项课程改革的亮点就是不少院校开设了日语听写课,实施后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日语本身具有读写一致的先天优势,学生有一定辨音基础后,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准确地记录音频内容。然而,听写法用于课堂教学时,很多教师将听写法纯粹运用于测试,忽视将运用其于学习。另外,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进行JLPT考试听力训练成为听写课的重要内容,而这种枯燥无味的“听考题、对答案、讲解、听考题”的循环往复,让学生兴趣尽失,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听写课的初衷。

当然,教师在尝试各种努力,比如从技术层面尝试各种教学技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解性教学模式;课堂采用互动、直接式教学方法;培养日语思维习惯、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13]等,不断对日语听力教学提出诸多改革方案。也有学校以选择授课材料为突破口,从低年级就采用日本原版媒体文件,并通过互联网络与学生展开互动[4]。然而,这些理论研究停留于罗列听写法的优点,如能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证书与能力脱钩问题,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水平提高等[5],并没有深入方法论的实质性内容。

由于听写方法论缺失,听写成为机械的符号记录,未能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未能理解听写法所传递的教学理念,形成对日语听写法的运用误区。

首先,误区之一是教师认为不能给学生听没教过的内容和听不懂的内容。由于日语主课依然普遍采用语法法、翻译法教学,依然把记单词、背课文、培养阅读能力作为教学主要任务,因此即使把学过的内容以音频表达,如无书面文字帮助学生也会听不懂。日语教师很多也来自传统教育方式,走上教学岗位后依然承袭母校的教学模式,把单词、语法、阅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甚至教师本身就可能听不懂无文字材料支撑的音频。因此,无论改革层面对听力如何重视,教学层面并无实质性改变。

其次,日本外教认为不必拘泥于使用日本原版音频文件,只要有文字素材,教师自己朗读,学生听写即可。教师一般会认为自己就是标准发音,为保持授课的高度灵活性,没有必要特别准备音频文件。然而,这种教师的过度自信,不仅导致学生在辨音和发音上发生误差,还导致学生的课外学习材料依然为书面文字形式。

误区之三,开设泛听课,割裂了精听和泛听。事实上,学生在校课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在听写课堂只有进行精听才能保证足够的“干货”,而泛听的授课效果低劣,应该作为课外作业来完成。

其他还有诸如授课不依托字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轻视日语鼻浊音、有声音、无声音而导致学生频繁出错等误区的存在,有必要在今后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有效运用听写法

将日语专业确立为优先发展听力技能并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后,探索听写法的有效运用方式成为必须。即使是权威的日语考试,JLPT考试面对庞大的考生群,考题设计受到局限,导致基本听不懂日语的考生也能获取日语能力证书。日语能力考试的通过率既然仍是日语专业办学效果的检验标准,听力课堂上进行听力考题训练无可厚非,问题是,听力考试技巧客观存在,掌握技巧后,即使听不懂整个录音的内容也能选取正确答案,但这却违背听写课的初衷。

听写法要求学生对于录音中每个单词、语法、句子成分乃至,标点符号都不能出错。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很多教师认为不能给学生听“听不懂”的内容,甚至出现教师讲解录音的文本内容后再让学生听写的情形[6]。事实上,听写课如果让学生听“听得懂”的音频,恰恰偏离了教学改革“听力优先发展”的初衷,更失去了展示凭借听写法展示学习方法的机会。

通常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5个学期,听写课程按照5个学期设置,即使不开设听写课,也应该从日语课程初始阶段就同步进行听写法的实施。

实施听写法有必要打破常规的日语教学思维,简而言之,不能让学生先看文字再教授读音,而是先教授读音再给出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听写法的教学内容必然是学生“听不懂的”陌生内容。

听写教学法必须以录音为核心,即使教材的音频可以借用,也要回避直接使用教材,其他日语课程的教材也只能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听写法的学习成果不能以使用了多少教材、使用了什么教材为标志,而是以听完了多少音频、听完了怎样的音频为标志。当然,音频选用和编辑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第一学期前期,很多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记忆五十音图,而听写法不允许在五十音图上花费太多精力。目前,新生也基本持有笔记本电脑,如在进入日语正式学习前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罗马字输入法,将给听写法运用带来极大的便利。

听写法摆脱教材的束缚后,必须以权威性的字典为依托。听写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尽早开始使用字典。字典不仅要收录足够的词汇和例句,而且术语规范、全面,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其他日语课程也必须支持听写法的运用,将教学术语统一到这个字典上。

教师理念关系到听写法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施,必须完全认同听写法的教学理念,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精准掌握足够的词汇、语法、句法知识,并亲自实践听写学习法,挑战高难度原版日语音频,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只有教师亲自实践,才能把听写“授课法”升华听写“学习法”,实现授人以渔的质变。

三、听写法的实践与效果

实践听写法的初衷是要改变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把日语教学的中心任务由培养阅读能力转变为培养听力技能,虽然不是为迎合日语能力考试,但听写法的实践效果却能通过能力考试得到验证。

如前所述,尽管听写法遵循循序渐进,但音频必须是学生“听不懂的”陌生内容。编辑第一学期音频素材时,不必在五十音图、听写词例上过多停留,尽早从JLPT或JTEST的初级听力中编辑简单句、简短对话、说明等进入学习程序,第一学期后期可采用一些短小的童话、寓言等。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应该习惯使用字典确认单词、语法项目,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授课开始后,就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外泛听授课音频的习惯,反复接受授课音频的刺激,创造出一个不具难度的日语语言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进入第二学期后,除了使用短小故事外,可以编辑JTEST或JLPT的考题,编辑NHK的新闻节目,将长句中的修饰语去除,只使用其主干部分,并逐渐导入NHK纪录片的编辑录音。经过第二学期的听写法训练,学生应能完全自主查字典,具备自主解决一些语法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期编辑听写音频的自由度大大提高,授课内容可以从NHK剪辑较为完整的短新闻和新闻谈话,同时加大NHK纪录片的分量,导入短篇小说。经过三个学期的听写法训练后,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脱离教师指导,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实践证明,至第三学期结束,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冲击日语能力2级的实力。

第四学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频文件,继续对听写作业进行仔细确认并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课堂内授课内容使用NHK的短小新闻综述,充分加大课外听写分量,特别要督促学生在课外听写一定数量的完整纪录片音频或小说音频。第四学期教学任务中也可穿插部分具有难度的听力考试训练,部分学生具备冲击日语一级的实力。事实上,听写法得到切实贯彻后,就能发掘出在第三学期结束后获得日语能力2级、第四学期结束后获得1级证书的优秀学生。

第五学期的听写音频难度大大上升,课堂上可以编辑NHK最新甚至当天的综合新闻素材,继续加大课外作业的难度和数量,始终紧跟听写法的学生听写错误率大大下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集中在课外作业确认上。实践证明,至第五学期,学生的字典已经破旧不堪,学期结束后,那些踏踏实实认真完成听写任务的学生几乎都能获取日语能力1级证书,在第四学期已经通过日语能力1级的学生可以冲击JTEST的B级和准A级。

不可否认,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能够紧跟听写法、认真完成听写作业者不会占据学生的主流,然而,长期的听写法授课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整体的。即使在校期间没有全力投入学习,部分学生毕业后也会从事日语专业相关工作,他们在环境的逼迫下不得不再次投入日语学习,在学校中深入骨髓的听写法能使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较迅速地掌握处理业务所需的日语技能。

四、切实落实听写法面临的诸多课题

听写法虽然在实践中取得过十分喜人的成绩,但是听写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更要求教师的奉献精神。听写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还面临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诸多的课题。

首先,在培养计划层面,需要合理分配日语技能培养的权重比例。高职高专的日语专业有其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如果高标准强求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听、说、读、写、译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显然不符合实际。因此,如何重新设计和分配听、说、读、写、译能力比例和权重更显必要。

其次,在教学计划层面,如何把听力技能的培养嵌入日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值得今后列入研究课题。权威的日语能力考试JLPT和JTEST不能对会话能力进行考察,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考试的听力项分值依然能客观反映考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改革前的日语能力考试JLPT常被诟病为能力与证书不符,但观察无实际听说能力的获证考生可以发现,其听力项的分值必然处于低层次。听力分值处于高位的考生即使会话能力存在不足,但能凭借良好的听力和理解力,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会话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中,听力应该置于核心位置。

第三,在课程改革层面,需要严格定义课堂精听和课后泛听,把有限的授课时间耗费在泛听上,授课效果将会大大削弱;为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技能,听力课不能蜕变为精读课。

第四,在教学管理层面,必须消除听写法实施的影响因素。能否取得听写课的预期教学效果,需要每一个教师都开展研究研究听写法,并将研究成果踏踏实实渗透至所有的日语课堂,课程之间不能发生内耗。另外,听写法教学耗费教师的大量精力,更需要管理层面认可教师的辛勤劳动,听力课时作为实践课时的劳动价值不能低于精读课,管理盲点无疑会导致听力课教师的积极性下降,

第五,在学生层面,有必要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避免听写法步入死记硬背的俗套,要让学生接受课堂精听、课后泛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和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理清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内在联系,使课堂上的听写教学法转化成课后的听写学习法。

参考文献:

[1]符小军.在高等职业教育日语专业设置日语精听精解课程的必要[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2]寺内正典.Audio-lingual methodの再视とF代化の可能性にvする考察.日本法政大学多摩论集(第29号),2013,3.

[3]崔美玉.基于日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4]杨卫娥.听写方法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2.

篇3

在诗歌这个单元,除了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应从单一的朗读教学上升为读写结合教学。比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对诗歌的内容可以不做详细的讲解,而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和音乐美。当然,这个引导过程需要分析诗歌的内容,但更应注重学生个体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对诗歌画面的联想和想象。当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诗歌时,可要求学生以“写”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做既增加了课堂的构成元素,方便学生交流,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读写结合中的“写”,可以是仿写。如诗歌《再别康桥》结构清晰,诗句中音节的韵律和节奏较为明显,尤其是“悄悄”“轻轻”等叠词的运用凸显了诗歌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学生通过仿写能进一步加深印象和感受。“写”还可以是扩写。做法是让学生挑选全诗中的一节诗歌,把诗歌中所体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展开,在合理的范围内丰富文本的内容。

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因为高中文言文篇目增多,篇幅增长,大部分篇目故事性较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开展教学;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增繁增难,尤其是文言文翻译,初中没有严格的直译要求,而高中对文言文翻译有着严格的直译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

比如,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首先安排半节课让学生预习,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方案,在预习环节提醒学生注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阅读时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在文意串讲时,对语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做法是:提问学生口译句子,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讲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翻译写下来,教师把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翻译范例拿出来作点评,全班同学边听边对照自己的翻译,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最后,分析讲解完文章后,要求学生整体翻译文本。翻译的文本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重点段落,即语言点相对集中的段落。这样一来,课堂内外都注重了读写结合的训练,尤其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高一阶段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若本阶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中都会有所裨益,而读写结合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示范性高中;现代远程教育;优质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21-02

一、资源共建共享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网络化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信息与物质、能量的最大不同是信息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共享。图书馆里的一本书让一个人借走了,别人就无法同时再借阅,但网站上的网页几乎可同时被成千上万人阅读和下载。不但像书本一样的静态信息可以共享,动态执行的程序也可以共享,连在网上的其它资源也可以分时共享。资源共享是人类的理想,也是降低信息化成本的根本出路。教育资源共享是对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调整,是对教育信息服务工作的优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现代意义的教育资源共享有着更多的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共建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在网络化和数字化资源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是适应信息社会,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整合共享不足、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深入发展,实施课程与教学等网络资源建设,探索优质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与共享服务水平,对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型,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笔者认为,示范性高中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从事或熟练运用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还能够主持学生的在线讨论,利用网络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与指导。有些工作决不是单靠一位教师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一个课程教师小组来完成。目前,尽管示范性高中的师资力量整体水平较高,但能够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经验不足、技术欠缺,这类教师储备不足。

(二)远程教育资源及网络设施未充分利用

各学校虽已不同程度地建成了校园网或卫星接收设施,并实现了与Internet互联,大部分学校建成了网络多媒体教室,有些学校教师公寓和部分学生宿舍也接入了互联网。但是,这些设施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教学软件或没有人负责维护、整理资源而无法真正发挥其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有些学校花巨资购进商业资源库,使用率低,造成很大浪费。有些学校自己制作整理资源库,但不符合网络教育标准规范,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财力。

(三)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重复建设

同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样,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也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加上分散孤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点、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各自为阵的多媒体资源等,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信息孤岛”,远程教育资源难以共享。一方面,虽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大大增加,但网络课程缺乏交互性,缺乏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忽视虚拟学习情景的建设,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另一方面,各校各自开发教学资源,宁可重复投资,也不愿与人共享资源,造成人力与财力的严重浪费,远程教学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四)学生缺乏网上学习技能

目前,通过网络浏览或学习知识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通过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网上学习却需要学生具有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而且,学校信息技术课重知识轻能力应用、学科教师重演示轻整合的培养方式,导致高中学生只熟悉游戏娱乐而缺乏网上学习能力,影响学生上网学习的质量。

(五)网络教育的费用较高

目前,远程基础教育(网校)的就读费用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学生来说,还有点高,要想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接受名校的教育之梦,较高的学费成了拦路虎。此外,网络宽带也限制了大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参加学习。例如,使用电话拨号上网网速慢,观看视频缓冲太多,但接入费用较高、接入范围有限。

(六)环境建设滞后,应用水平较低,教学模式改革不够深入,辐射作用发挥不好

有些示范性高中在信息化和远程教育建设过程中,不遵循科学规范,不按照标准施工,要么跟着厂商的思路走,要么盲目超前或落后规划,要么以参观摆设为主,不为教育教学应用着想。结果造成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轰轰烈烈,信息化环境应用冷冷清清。在教学模式上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个体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多数还是采用远程课堂、学生自学加很少的面授形式,学生不能自由选课,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示范性高中信息化建设的示范作用和信息化应用的示范、辐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七)探索中的网络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沿袭“网校”和高校“精品课”,示范性高中在远程网络课程方面有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络课程还仅仅是采用网页设计的方式实现文本教材或教案的上网;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集中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网络课件尽管也能做到图文声并茂,但缺乏互动性,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些课件只能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却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认知工具;非智能化的网络课件不能体现教与学的个性,更不可能实现因材施教;网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从网络课程的现有成果看,还谈不上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对它们进行智能化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八)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数字差异”拉大

一直以来,我国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两大不平衡,一是在地域上存在较大不平衡:不管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数量还是教育的质量,中西部地区均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这些地区又是经济欠发达、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二是城乡间的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了倾斜,但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即使是同一层次的示范性高中内部,其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两大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人才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这种“数字差异”的拉大,是引起代表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示范性高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以此促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其次,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强化素质教育在远程教育中的渗透,优化校本资源,示范性高中应与其它高中一道,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领远程基础教育继续稳步发展。第三,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以某一类课程为突破,加快资源共建共享步伐,突出特色,满足个性化学习。第四,示范性高中要提供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其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作用。第五,应架构示范性高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示范性高中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起到示范性作用和资源共享,架构一个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必须建设一批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质量较高的、能够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精品课程,必须在示范性高中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资源库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共同促进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带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建设网上精品课程和优秀学科教学资源库,衡量的标准主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技术,探究的教学模式,规范的教学管理。资源共享体系的架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实现全体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波.重庆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师大,2002.5.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作用

人类科技的进步在带给人们社会的、生活的全新变化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逐渐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那么,如果我们进一步的追问: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其目的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其目的就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呢?

一、创设情境

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但在数学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涉及到的有声语言(包括字幕文字和声音文字)、图像与音乐等,这是一种形象的知觉场,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辅助背景。这种辅助背景在课堂上就表现为特定的教学情境,情景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2]而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导入这个环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的内容。例如,在讲《子集》这课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共同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投影)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ø,B={0}.

这种形式由于是以投影的形式一下子呈现出来的,这样就会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呈现内容时又可以伴有声音,这样也会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演示工具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光靠教师的讲解不能把课堂推向,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这种先进的技术发挥其演示的作用。为了有力地说明数学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从电影、电视、录像、因特网上收集来的素材做成图片,在恰当的时候演示给学生。如在讲立体几何时,就可以很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空间演示作用。

三、为突出重点、难点创造氛围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形象的东西,从而有力的突出重点与难点[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出重点与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改变以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各种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判断、分析、计算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轻松地学习数学。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知识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电教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就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五、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往往不会始终如一,高度集中。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就可以使外部刺激由单一变为多元,多媒体使用色彩鲜明,图像清晰生动的画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上来[4]。此外,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习题形式多样化,可以节约时间,增强课堂语言的广度与密度。有助于学生有时间用于探索和发现,有时间将以前的知识与当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其最大的优点是变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的效率。

六、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数学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首先,互联网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提取有用信息。此外,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可存储大量音频、视频信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性资源。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的有机组合,通过把这些有利因素与数学知识、习题等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组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色彩、声音、视频动画等的富于启发性与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中。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多样,形象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的局面,以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全身反应,在直观性、趣味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与难点,有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现代教育技术[5]环境下的教学,反馈迅速,强化及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电脑能读学生的反应进行人工智能分析,随时反馈,准确评价,及时修正、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万能的,只有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才能使其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中小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3、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4、吴琛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08

5、顾纯刚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堂整合初探 中小学电教 2006,07

--------------------------------------------------------------------------------

[1] 阎光亮等 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12月版 第55页

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 问题 思考建议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可见一斑,但就目前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看,问题还是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高考”杠杆直接定性为副科),其次表现在师资缺乏、素质缺乏,导致城乡、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观念错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音乐课基本能正常开课,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被挤占为每周一节,到了初、高中阶段,很多学校将音乐课从课表上直接抹去。而大学阶段大学生尽管喜爱音乐,却普遍存在着知识贫乏、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讲,一方面认为在学校里只要上好语数外就行,至于音乐根本不用去理睬,因为这对于考大学没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为独奏家,两种极端,没有一种是理性的,在根本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虑。除此外,学校音乐课不被重视,可上,可不上,学校里不需要专业音乐教师,即使有,课很轻易被主课强占,只能兼职做其他事情,其结果就是导致音乐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因为中小学不需要,所以,很多毕业生被迫转行,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更别提农村了,这就是观念上的错位,导致了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培养目标的错位,最后影响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及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现状与设定的目标之间却存在着偏差。

(一) 教师定位不准确,对基础音乐教育深入调查与研究不够

作为音乐教师,对专业的不断追求没有错误,但不能忽视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因为高师教师比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教师还要多一个职责,那就是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的技能技巧,还要“蹲下来”与学生研究怎样把这些技能技法,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方式传授给刚入门的小孩子,让他们也成为音乐的兴趣爱好者。因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大多要面对的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是懵懂的孩子。所以高师的教师要两手抓,两手都不能软。

(二)根据需要设置课程

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的是能在一线授课或排演一些节目的教师,所以,高师必须首先给所教的学生准确定位,不能还是老一套,而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钢琴、声乐、舞蹈、视唱练耳等作为专业基础课,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材分析、乐理和声等作为理论基础课,注重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学习。并且能熟悉、了解或参与排演一些小型的节目,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转变观念,从招生的源头抓起,为基础音乐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哪抓,从源头抓,高师就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摇篮,所以这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要负责起师资问题,不能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考核。因为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如:过于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现在的高校里,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缺乏广度和深度,更别提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了。可是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能站稳课堂,能上音乐课,能编排合唱、小型乐队、舞蹈等节目的一线教师,根本不需要歌唱家、演奏家,而站稳课堂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组织能力和教师基本功了。所以转变观念,从源头抓起,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四、加强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篇7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高职学生;英语写作

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中都存在“中国式英语”的问题。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写出来的作文也不能让人满意, 作文里面充满了“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往往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迷茫,难以理解。

一、“中国式英语”的定义

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即Chinglish), 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之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者写出的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的。 例如“Your figure is very beautiful.(你的身材真好呀)”,“My stomach is a little hungry.(我的肚子有点饿)”他们觉得这样表达是正确的,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地道、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二、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原因

(一)受汉语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王还教授曾说:“任何人学英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母语习惯套在外语上。”因而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长期使用母语思维,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这样就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例如:“My hometown has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in the past ten years”,“我的家乡”在英语中应作地点状语而不是主语。又如big wind,应该是strong wind,

(二)受到语言负迁移的影响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学习者为学习一门新语言而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迁移策略(strategy of transfer)。在学习新习惯的过程中,旧知识必然会对新知识(目标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为“迁移”(transfer)。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阻碍新知识的学习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比较汉英两种语言,前者属于汉藏语系,而后者属于印欧语系,因此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因自幼学习汉语,了解并且习惯于汉语的语音词法句法系统,在英语学习过程和应用过程中会自动应用汉语语法及语用规则,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产生。

(三)不能准确的使用英语语法规则

错误的使用英语的语法规则,把汉语的句式硬搬到英语的句式中来,这也是产生中国式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I wish I can fly in the sky.这个句子学生想表达“我希望我能在天空中飞翔”。英语中wish后的宾词从句,表示难以实现的主观愿望,这类宾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应用虚拟语气,即从句中动词要用过去式,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wish I could fly in the sky.

三、如何消除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中国式英语”

(一)阅读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的书籍和报刊杂志

阅读是英语学习者获得目的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阅读以英语为母语的作者写的文章。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语。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你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掌握和积累英语中单词的选用、常用搭配和习语的用法,还可以了解西方人的写作特点和思维方式,积累写作素材。

(二)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分析、对比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通过大量训练,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的用英语授课,引导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报纸杂志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语,使他们在语言环境中培养英语思维。

(三)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

语法知识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是很重要的。语法概念模糊不清,或知道但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下笔就出差错。所以教师要把基础的语法知识,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的练习,在头脑里得到消化,最终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平时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归类,反复训练,加深理解。

(四)注意收集记录地道用语

学习笔记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 这些表达与汉语的表达习惯相去甚远, 不是可以按语法规则就能从汉语转换过来的, 因此我们需要记录下来并不断复习。例如:I’m behind you./ I’m on your side.我支持你。(而不是I support you, support指经济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A voice vote口头表决(而不是an oral vote);There is nothing good on TV.没什么好电视看。(但如果把“没什么好说的”说成“I have nothing good to said”就成Chinglish了)

总之,对高职学生来说,在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不可能完全摆脱,这对英语学习形成了很大的干扰,但并非是不能克服的。我们相信,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生的勤学苦练和日积月累,一定能克服“中国式英语”,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刘文红.从词汇层面看中国式英语[J].邵阳学院学报,2005,(10)

[2]薛勤.母语迁移・中国式英语・英语教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2)

[3]刘媛媛.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中国式英语浅析[J].科教文汇,2006,(9)

篇8

《基础会计学》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点抽象,逻辑连贯性强,学习迁移效应明显等特点。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效果决定学习效果。

高校的教育原则包括了: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教师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与大学教育原则相违背的现象为:注重传授知识,忽略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讲授,忽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注重全体,忽略个体: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思想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忽略学生的情绪。

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习应用能力为前提,以思想教育为保障,以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组合为手段,使不同学习对象均能积极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中构建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一、讲授法、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习题精练法的结合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讲授环节的设计,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变化,突出重难点。讲授过程以会计核算流程为支点,扩散到具体的知识点为重点,保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逐个突破。讲授过程中做到语言简明扼要、板书或多媒体简明精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难点,理顺学习思路,做到举一反三,实施有效迁移。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应用要点为:

1.鉴于《基础会计学》抽象枯燥的教学,创造轻松有效的学习氛围,既不要过于严肃,也不要过于放松,通过大量的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重视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总结问题并探索其突破方法:

以《基础会计学》会计等式的教学为例,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共有4中变化形式,如下表列示,不同的经济业务所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但是变化过程并不影响等式的恒等性。教学中结合4种变化分类,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9种变化类型,并根据之前所学经济业务举例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时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归纳。

(三)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

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逻辑连贯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合理设置练习内容,实现对知识点的逐个突破,有效连接,以有序巩固知识、练习技能。以会计基础定义系列为例,选取30道左右经济业务随着知识点扩展逐步深入。布置习题可以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形式,作业的批阅方式可以采取同学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阅、小组评阅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实现激励效能的最大化。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媒介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多媒体的精细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课件的设计要简明、清爽,突出重点,动画与链接和合理使用有序展示教学内容:

2.控制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课件与板书的配合:

3.实现教师讲授与课件播放一体化,防止出现教师讲授与课件播放两个中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双篮子结转教学法

“双篮子”结转教学法是指把经济业务处理中涉及结转的会计账户设定为A,B两个篮子,结转的过程就是把归集的相关内容从被转移方A篮子(账户)转移到接收方B篮子(账户)的过程,转移减少的过程则需要在被转移方账户相反的方向记录,即从A账户借方转到B账户借方,借B贷A:从A账户贷方转到B账户贷方,贷B借A。图示如下:

以“材料采购”和“原材料”两个账户为例,材料采购账户为A篮子,原材料账户为B篮子,两个账户均借记增加,即为结转模型一,从A(材料采购)借方到B(原材料)借方,借B(材料采购)贷A(材料采购)。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三、纠错教学法

纠错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性的为学习者提供错误的教学内容信息,让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更正的教学方法。纠错教学方法的应用,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进程。举例如下:

答案公布后做适当停留以备部分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其分析业务得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分析会计分录得出归属的经济业务。

四、游戏教学法

OM(odvssey of the Mind),原意为头脑漫游,它最早由美国教育博士米克卢斯和格雷在创造学课程中应用。它主要以竞赛和抢答的教学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游戏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强化学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用中应事先策划好整个游戏过程,并制定完整可行的游戏教学法评估体系,内容包括不同竞赛方式所获分值以及在期末考评中的权重。

五、图解教学法

图解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体系形象化,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简单易懂,直观形象。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为例,见图2。

六、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可结合学习对象的生活实际举例,以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为例:图2―“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关系详解图

七、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学并结合教师的重点指导来实现对教材内容把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课堂针对较难或较易的知识点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对较易知识点的自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通过较难的知识点的自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其忍耐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通过收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会计实务教学相结合,满足对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使用要点为:

(一)学习道具选取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簿,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体验会计实务的操作,清楚书本和现实之间的断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