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1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全球外汇投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外汇储备冲销政策储备管理策略
一、引言:外汇储备激增现实及解释
全球外汇储备由1995年1月的1.2万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9月的4万亿美元,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特征:规模急剧增加、国家集中度提高、地区分布特征明显等。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短短4年间全球外汇储备增长了91%(约2万亿美元),其增速是1999-2001年增速的3倍多。2005年前5大外汇储备国或地区占全球储备存量的68%,排前两位的中国和日本占2002-2005年全球储备增加额的50%,全球储备存量的40%。排名前101的储备国或地区中有8个来自亚洲,亚洲货币当局(包括日本)储备增加额占全球储备增加的绝大部分。另外,由于油价的上涨,石油输出国组织获得了大量经常项目盈余,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一(见表1)。
全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讨论热点之一就是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及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度量。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受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于自我保险的需要;二是受目前的市场环境影响,新兴国家为了维持出口部门国际竞争力、避免本币升值而采取外汇干预的结果,三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国内金融体系的特征决定的,包括欠发达的金融体系无法将国内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国内储蓄投资的缺口等;其中一和三侧重讲发展中国家储备的增加与金融全球化有一定关系。四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一些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储备。如果从一国国际收支表组成结构来看(见表2),2000-2005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储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经常项目盈余和净资本流入盈余的“双顺差”所致,而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虽然为资本净输出国,但是由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仍然使这些国家获得了较多的石油美元储备。
外汇储备的增加虽然代表一国的财富规模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但也带来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所以二者利益的权衡就存在一个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衡量一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应结合该国经济结构特征,还要考虑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需要。国外衡量外汇储备水平常用的三个指标是,外汇储备/每月进口额(国际经验是一国外汇储备应足以维持3个月的进口需要,被称为拇指规则)、外汇储备/1年内到期的外债总额(代表一国对外短期偿债能力,合适的指标值为1,被称为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及外汇储备/GDP指标(该指标的横向比较可比性较差)。按照单一的指标衡量或者加权的指标衡量均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指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过量。国内也有不少文献讨论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如武剑(1998)认为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界定模型应为:FR=DF=DF1+DF2+DF3+DF4=a1.Imp+a2Deb+a3.FDI+A,其中Imp表示一国全年贸易进口额,Deb表示一国累计负债余额,FDI表示一国FDI累计净流入,A表示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夏斌(2006)在武剑模型的基础上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最优规模约为7000亿美元,结论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刘海虹、袁鹰(2005)的研究也显示我国外汇储备过量。当然以上定量估计我国最优储备规模使用的都是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且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结构特征,如国际资本流动形式组成(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股权投资、外国债权投资、银行贷款等)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也没有考虑我国的政治、外交因素和动态调整的需要。精确的最优储备规模难以确定,但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经验、外汇储备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外汇储备确实过多。转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经济影响分析
外汇储备激增和外汇储备的过量会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成本,给外汇储备管理和国内货币政策带来挑战。考虑外汇储备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需要理清外汇储备增加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行外汇管制的结果,如我国的强制结算制度,在允许范围外的外汇必须强制出售给央行,如果企业或个人的售汇大干用汇就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增加;另一类是央行按照汇率目标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结果,经常项目的盈余、国际长短期资本的净流入(包括FDI、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入)会相应造成汇率升值的压力,为了避免汇率的升值、维持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央行就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这两种机制导致的储备增加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央行国内外资产负债或权益是怎样进行调整的。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央行的资产由净国内资产和净国外资产(构成外汇储备的内容)组成,负债由国内货币、银行储备、央行自己发行的债券(或票据)等组成,权益由政府注入到央行的资本加上央行自身的收益或损失组成。如果外汇储备的增加,相应的是股权资本的增加(假设股权资本的来源不是来自于政府存款的减少),就不会引起国内货币的扩张;如果储备增加引起国内负债的增加(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非冲销干预),将会引起国内短期利率的下降,银行信贷的扩张,国内通胀压力将会上升。如果储备增加引起的是国内资产的减少,央行的这种干预手段被称为冲销干预。过去的经验表明,一国央行有能力冲销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影响。最近几年,在新兴国家,央行的这种冲销干预手段用的越来越多。考虑到一些新兴国家金融系统的不够发达等情况,在央行实行冲销政策(部分冲销)的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和成本,包括:通胀压力、过度投资、资产泡沫、货币政策管理的复杂性、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潜在的资本损失、冲销成本、债券市场的分割、国内银行借贷的资源配置失效等。
从实践结果来看,从2000年1月到2006年5月,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央行净国内信贷和央行非货币性债务的变动抵消了外汇储备变动的85%,俄罗斯该比例是60%,而我国该比例为70%。这说明在国内低通胀环境下,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新兴国家央行有意放松国内货币政策,采取部分冲销的干预政策。具体各国冲销政策实施及效果(见表3)。
人民币在国际清算银行(简称BIS)最新的外汇成交额报告中跃居第九位,超过了瑞典克朗和新西兰元。
国际清算银行引用4月份以来的调查数据称,过去三年人民币成交额增长了两倍多,2013年日成交额升至1200亿美元。2013年美元日均成交额为4.65万亿美元。
人民币成交额飙升凸显出,中国希望在长期由美元和欧元主导的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全球外汇日流动规模在三年内增长了30%以上。人民币在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的调查中仅位居第17位。名次的提高也彰显出制造业供应链的国际性特点以及美国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报告还显示,伦敦仍是主要的外汇交易中心:41%的日均外汇成交额发生在英国,高于1998年的32.6%。同期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所占比例小幅上升,由15年前的18.3%升至2013年的18.9%。
和人民币一样,墨西哥比索这次也跻身全球十大交投最活跃货币行列,为1998年以来首次上榜,可见新兴市场货币普遍崛起。人民币和墨西哥比索在全球外汇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均提高一倍左右。俄罗斯卢布、土耳其里拉、南非兰特和巴西雷亚尔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地位也都有所提升。而韩元和波兰兹罗提所占的 比例小幅下降。
在发达市场货币中,日元资金流在今年的调查中也大幅增加,成交额较2010年激增63%。国际清算银行称,美元兑日元交易额增长约70%。
中国央行周四的讲话加大了进一步放松跨境投资管制的可能性。中国近些年放宽了经济和银行业准入门槛,外部因素包括美联储削减刺激措施的计划。
外汇交易公司Cambridge Mercantile Group的高级副总裁Anil Sawrup称,随着中国开始放松银行业监管,企业将最终发现人民币可与欧元媲美;既然人民币已成为全球十大货币之一,更多的企业将意识到使用人民币支付的紧迫性。
全球支付服务公司Western Union Business Solutions的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美国公司的人民币支付量较上年同期增长近90%。调查显示,人民币目前在美国对华支付中占到12%,高于去年上半年的8.5%。
中国政府从2009年开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但严格的管制使得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支付仍有难度。2012年初,中国央行宣布所有中国企业可以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并签署了更直接的货币互换协议。
国际支付服务机构AFEX策略管理部门全球负责人GuidoSchulz表示,五年前,由于政府管制的原因,帮助客户向中国供应商支付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目前已经很平常了。
英国木地板生产和分销商AnboInternationalLtd.两年多以前就开始向中国供应商支付人民币进行结算以降低成本。该公司董事总经理GurenZhou说,为了对冲潜在汇率波动风险,中国厂家通常会上调外汇结算交易的商品价格,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使得公司可以在进口自中国的厨房台面及硬木地板上获得3%~4%的折扣。
他估计在转向人民币支付后,Anbo已经节省了大约100万美元,这可以使该公司向英国家装产品零售商出售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他竞争对手。
Zhou说,如果从事的是进口生意,对中国客户支付人民币进行结算将能够使企业获得定价上的灵活性,并增强同其他没有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对手的竞争力。
外汇交易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币的崛起正是全球银行和金融中心纷纷跃跃欲试,希望从离岸人民币交易这块“大蛋糕”中分一杯羹的原因。
自从2009年香港成为首个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以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全球以及地区性金融中心围绕人民币交易中心的争夺就异常激烈。新加坡和伦敦已经成为领先的候选地,东京、悉尼、卢森堡和吉隆坡也虎视眈眈。
汇丰驻伦敦外汇电子交易全球主管RichardAnthony称,过去一年人民币交易的增长吸引了众多关注,交易量的增长不仅来自企业客户的贸易结算,也来自投资。
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撰文称,当前经济稳定,银行系统稳健,人民币汇率逐渐趋于均衡,中国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的时机逐步成熟。
盛松成说,美国退出定量宽松政策箭在弦上,这可能引起全球资金流向的再次变化。但是中国不应该因此改变自己的计划。
国内媒体此前报道,作为实现人民币可兑换计划的一步,中国将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展开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进一步放开跨境人民币流动限制。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外汇储备;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一、新兴市场是驱动全球外汇储备激增的决定性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这段时期,全球外汇储备的需求量出现了爆炸性的激增,这一增长以美元为主,并且大多数是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IMF公布的COFER数据显示,从1999--2014年第2季度,全球外汇储备的总量从1.6万亿美元跃升到12万亿美元。在2014年第2季度达到历史峰值后20年内首次出现下滑,截止2015年第4季度,这一数值约为11亿美元。而与之相对应的,1999年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总量为6100多亿美元,仅占当时全球总量的38%。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第2季度达到了8.06万亿的历史峰值,增长了12倍,占全球总量的67%。随后受出口市场疲软、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及美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从2014年第3季度开始,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减少。但是考虑到外汇储备自亚洲金融危机后20年来的巨大增长,2014年的减少相对并不显著。目前新兴市场储备仍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由比可见,无论是从总量角度来讲,还是从变动趋势来看,新兴市场都是驱动全球外汇储备激增的决定性因素。从外汇储备币种构成来看,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构成。IMF2015年COFER数据显示,全球以及新兴市场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均超过60%。可见,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扮演着超级货币的角色。
二、害怕“浮动”的预防性需求是新兴市场大量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
相关数据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是为了在半钉住汇率制下防范资本外逃。新兴市场国家对浮动汇率制度有着“天然”的恐慌,并且目前或者至少是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都不会放弃钉住或半钉住的固定汇率制度。当一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该国的央行或货币当局不得不在市场上抛售本币来维持固定的汇率水平,不可避免的会使外汇储备量增加。同样地,若央行或货币当局预期本币有贬值压力,则会提前增加外汇储备以防备未来可能面临的投机性货币攻击。无论是哪种情况,固定汇率制都将导致外汇储备量的增加。如何从根本上解释新兴市场对浮动汇率制的厌恶?实证研究表明,新兴市场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管理水平低、对产权的维护力度不够、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等不良机制,解决这些问题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本流入突然中断或者资本外逃背后的风险。换言之,如果投资者认为投资环境或制度有利且可信度较高,新兴市场国家也许能够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依赖。这一过渡阶段,本质上是一个从新兴市场向发达国家升级的长期缓慢的过程。这种转型升级要求新兴市场逐步实现经济自由化,给投资者提供更有效地机构设施以及更安全的保障。但是,在这一过渡阶段完成之前,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应对资本项目的突发事件提供缓冲。如果不改革,新兴市场国家会因害怕资本流动的不稳定而继续持有大量储备,但即使是改革,这一进程也是缓慢的。比如OECD的成员国韩国和智利,由于其有效的经济改革,已逐渐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即便如此,它们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据某些学者预测,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开放度即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率仍有上升空间,这意味着货币当局或金融机构要持有外汇储备保持流动性。此外,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口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未来某些发展中国家将可能逐步升级为新兴市场国家,从而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增加,从长远来看外汇储备仍将增长。
三、外汇储备供需不对称是现行国际货币体
系背后的危机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主要需求者,新兴市场所需的外汇储备来自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元占新兴市场外汇储备总量的60%以上。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兴市场带来了剧烈的波动和冲击。在见证了金融不稳定导致的急剧经济缩水、IMF的干预失效以及印尼的后,日益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韩国、中国等,都将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对抗危机的资本以预防历史的重演。无论这些没有用于投资的储备其社会成本有多高,对于政府及其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储备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预防危机发生等方面带来的好处是不容小觑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后,新兴市场国家很快走出阴影,在2009-2012年间经济快速复苏。持有大量外汇储备虽然给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保障资金,但是却使发达国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大量发达国家的货币,一方面助长了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另一方面也使其转而投资于风险更大的资产。高消费使得发达国家的偿债能力日益恶化,而持有高风险的资产更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当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财政紧缩和经济增长迟缓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将自食其果。不仅如此,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相比,这一后果将更严重。新兴市场外汇总资产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历史水平。由于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及负债通过全球银行体系连结在一起,而银行体系的杠杆率呈现出史无前例的新高,使得风险程度更高。不仅如此,全球各国国际收支的关联性越强,新兴市场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脆弱性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增加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各国国际收支的关联程度,形成新一轮的交互作用。回顾危机前较长时期内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增长的轨迹,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特里芬两难”仍然存在。经济日益增长的新兴市场无法依赖经济不景气的发达国家来充分满足其无限增大的持有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对称最终将会引起美元恐慌。
四、构建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途径
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团结起来共建一个更加多样化的全球流动性供给体系。如果新兴市场国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能够提供储备货币,那么这一群体才有可能减少购买发达国家的外汇。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来自于新兴市场的储备货币供给国。那么,一种货币要成为储备货币,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首先,从维持一篮子商品的实际价值这一角度来讲,这种货币要稳定且可信度高。因此,该国必须具有良好可信的财政状况,这样其货币被作为储备币种后的风险较小。另外,这种货币要能够自由兑换,同时货币发行应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要让投资者相信市场没有障碍,资金的流出能够像流入一样容易。这两个条件都必须依赖于更深化的制度性基础,而这一点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没有或者说不完善。例如政府、职责、透明度、法律体系、教育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改革,这些对于维持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从经济规模和国际影响力角度考虑,中国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占全球总产出的十分之一,占金砖经济体总量的一半,同金砖经济体最初的三个成员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相比,中国的储备总量巨大。2015年11月30日,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所占权重为10.92%。随后,在2016年1月27日IMF宣布将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的份额将从3.996%升至6.394%,这意味着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IMF的第三大股东。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3个新兴经济体也跻身IMF股东行列前十名。IMF的这些举措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其在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时提高了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度和倾斜度。人民币如能成为储备货币将会给我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就是储备货币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的“特权”。如果在商业和金融交易时使用本国货币,则会极大地降低外汇风险,节约成本。其次,在经济陷入困境时,如果一国的货币是储备币种,那么其在危机期间会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储备货币发行国通常是政治、经济自由化的国家,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产权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性的合格属性。美国花了10年时间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超级货币,但在此之前却花了近100年的时间准备和积累。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只有30多年,这对于建立一种货币的可信度来说太短。让储备管理者相信能够安全和自由地持有和使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中国需要实行更多的金融自由化的举措,至少是要实现人民币境外可自由结算。如果中国能够在政治、经济机制上做出改变来满足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条件,这将显著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任康钰、张永栋:对近期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变动的观察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6(2).
[2]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3]杨艺、陈华:国际储备、经济基本面脆弱性与危机发生可能性———基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12).
[4]侯海英: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间国际储备模式变动分析[J].金融研究,2010(36).
近日,汇丰银行了一项面向全球72家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的调查报告,报告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的占比有望上升至12.5%,届时人民币将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此外,汇丰银行对全球1600家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企业高管希望能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人民币跨境业务对支持企业走出去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走出去又反过来推动人民币迈向世界各地。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发挥好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与贸易结算一同形成双轮驱动,以直接投资为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欢迎。近两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人民币清算行,方便了国内外企业使用人民币。
据中银国际估算,目前至少有10余个国家的央行外汇储备中包含人民币资产。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10月曾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快速发展的另类投资工具使得离岸市场投资者对冲人民币风险敞口的能力得以提高。事实上,过去几年境内外人民币利差显著收窄,也表明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在岸市场的参与度和投资兴趣均显著增长。
SDR又称“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记账单位和辅助国际储备资产,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份额加以分配,并只能在成员国和特定持有者之间进行交易。纳入SDR的货币需满足出口和自由使用两个条件。一方面货币发行国或联盟的货物及服务出口需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货币需在国际交易支付和主要外汇市场上广泛使用,但与货币是否自由浮动或是否可完全兑换无必然联系。成功“入篮”标志着人民币已跨过“自由使用”的门槛。
人民币“入篮”SDR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对其影响必须给予客观评价。
提高SDR信用。此前4种货币发行国或联盟的GDP占全球50%左右,人民币纳入SDR将增强其多样性和代表性,更好反映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地位的变化;SDR价格或得以稳定、交易量增加,而强化其补充储备资产的作用和信用。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的政策推动,纳入SDR篮子将使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得到权威国际组织认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其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的疑虑。在跨境贸易、投资和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将更为便捷,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成本。
推动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资本账户40个子类中,我国仅完全开放12.5%,基本或部分开放62.5%,尚有25%完全未开放。资本账户的开放并非纳入SDR的先决条件,但一篮子货币的地位并不能完全说服市场,还需加紧金融市场改革、提高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性,在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中承担更多责任。
近日,汇丰银行了一项面向全球72家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的调查报告,报告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的占比有望上升至12.5%,届时人民币将取代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此外,汇丰银行对全球1600家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企业高管希望能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人民币跨境业务对支持企业走出去起到了关键作用,企业走出去又反过来推动人民币迈向世界各地。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发挥好对外投资的推动作用,与贸易结算一同形成双轮驱动,以直接投资为主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欢迎。近两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的人民币清算行,方便了国内外企业使用人民币。
据中银国际估算,目前至少有10余个国家的央行外汇储备中包含人民币资产。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10月曾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快速发展的另类投资工具使得离岸市场投资者对冲人民币风险敞口的能力得以提高。事实上,过去几年境内外人民币利差显著收窄,也表明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在岸市场的参与度和投资兴趣均显著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国人民银行12月1日凌晨发表声明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
人民币“登场”SDR对国家和百姓有何好处?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多元化的“大戏”该怎么唱?
首个发展中国家篮子货币
“人民币成为首个入篮的发展中国家货币,这是对中国经济地位和人民币国际化已有成果的一种认可,更是对人民币未来真正融入全球货币体系的一种激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这样评价。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SDR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的权利。它是IMF创设的一种补充性储备资产,与黄金、外汇等其他储备资产一起构成国际储备。此前单位SDR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组成的篮子定值。
根据IMF执董会决定,SDR货币篮子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五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高于日元和英镑,低于美元和欧元。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意味着IMF188个成员国中,拥有超过70%投票权的国家认可人民币作为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顺理成章在央行储备中把人民币加进去。
目前,全球共有37个国家(地区)的央行类机构公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总规模超过78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9%左右。
国际储备货币的“大门”打开,会对人民币形成多大需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估算,如果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升至3%,会带来对人民币超过1000亿美元的需求。
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的预测更乐观。“未来5年到10年,世界对人民币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增长,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有望达到10%,需求总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
获得国际“背书”
当今货币早已与黄金脱钩,演变为信用货币,国际市场的信心对人民币国际化至关重要。
IMF发表声明说,执董会决定自2016年10月1日起,将人民币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有了IMF背书,相当于给人民币盖上了‘可自由使用’的权威章,有利于增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王军说,国家和百姓都将从中获益。
按照IMF条件,货币纳入SDR关键标准有两个,一是所属国的出口份额,二是能否自由使用。5年前评估时,人民币遇挫就是因为后者被认为未达标。
近年来,从推动外贸人民币计价交易,到推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试点,再到启动“沪港通”、向境外央行类机构开放债券市场,人民币国际化大提速,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大大提高。
弹指一挥间。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今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交易量已接近10万亿元,而2009年只有36亿元。
人民币加入SDR水到渠成,但仍具有标志性意义。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告诉记者,SDR真正产生的实际交易并不多,但获得国际“背书”后,将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加速资本层面“走出去”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利好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朱楹表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无论是融资还是并购,多依赖于境外金融机构。随着人民币地位特别是资本项目下地位提升,中资银行优势将进一步体现,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更具有贴近性的“红利”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下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未来中国百姓终能够“揣着人民币走遍天下”,避免汇兑的成本和风险。
汇改目标是清洁浮动
汇率方面,IMF评估报告未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出改变,未来人民币汇改的最终目标是清洁浮动,而从管理浮动向清洁浮动过渡的过程需要平稳;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会按照既定的方向,为便利加入SDR货币篮子所需要的操作和改革,与央行既定的举措是完全一致的。
人民币已确定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央行副行长易纲在人民银行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尽管中间有一些波折,以及作了一些技术和操作层面的改革,但总的来说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易纲强调,加入SDR后金融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
此前有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央行如不频繁干预,资金就会外流,人民币将加速贬值。对此,易纲表示:“关于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汇率是不是会贬值,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中国的经济还在中高速增长,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目前我国的货物贸易还有较大的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都是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非常充裕。这些因素决定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
目前,中国官方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表述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易纲强调:“汇率形成机制也一样,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稳步地实现人民币汇率的清洁浮动。也就是说,从目前有管理的浮动,向比较干净的浮动过渡。这当中过渡的过程是渐进和稳健的,换句话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清洁浮动”即自由浮动,指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采取任何干预活动,汇率完全由市场力量自发地决定。相应地,在管理浮动的制度下,央行为了控制或减缓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外汇市场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活动。
相较欧元、日元和英镑对美元的波动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率比较小。易纲指出,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会尊重市场供求的决定性作用,但如果这种波动超出一定幅度,或者发生国际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异动,央行还是会果断地进行适当的干预。
“从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到未来清洁浮动,这个过程一定要把握得比较平稳。”易纲指出,“这种平稳,对中国有好处,对周边的国家有好处,实际上对全世界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稳定都会有好处。”
加入SDR不影响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易纲透露,IMF关于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评估报告认为,“入篮”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影响有限。
目前,央行已经放开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在从数量型工具为主转向价格型工具为主。而为了稳定预期,央行也正在着力打造利率走廊,并已明确探索SLF利率为利率走廊的上限。
易纲强调,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以人民币市场为例,有在岸市场,也有离岸市场。货币政策就要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更加紧密地与国际接轨。
具体来说,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会继续使用,但利率、汇率这些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同时,要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为便利加入SDR货币篮子所需要的操作和改革,与央行既定的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举措,是完全一致的。
易纲还特别提到了利率走廊。他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要使利率政策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要形成一个利率走廊,有一个上下限,这样整个市场的预期就稳定了。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此前,国内曾有投行预测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大约为14%到15%。
易纲透露,计算权重时的公式是:“出口占一半权重(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另一半是金融变量(其中外汇储备、外汇交易和国际金融业务各占三分之一)。我们也参与了公式制定的讨论,对于这个公式算出来的权重,我表示认可和尊重。”
人民币未来任重道远
国际储备货币的大门已向人民币敞开,然而要从“符合条件”到“广受欢迎”仍有很长的路。而且,新的身份也得肩负新的责任。
“如果你在法兰克福的咖啡馆,既可以用欧元结账,也可以用人民币结账,人民币国际化就算是真正完成了,这可能得用很长时间。”中德金融和经济中心联合总裁吕迪格・冯・罗森的说法,有助于大家保持清醒的认识。
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始阶段。从使用领域看,当前人民币在国际跨境收支中的比例只有2.8%左右,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只有1.9%左右,在世界金融市场交易的使用少之又少;从使用方看,使用人民币的多是与中国有关联的机构,第三方使用的较少。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赖于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指出,只有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才有可能在中长期打造“强势”人民币。
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要靠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产品的丰富。王军指出,要在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前提下,让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有更多渠道有序投资境内金融市场,并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撰文称,“十三五”将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预计“十三五”末,人民币将成为国际性货币。
“大戏”刚刚开场,人民币角色日渐“吃重”。有多大的权利,就有多大的责任。迈向国际性货币的人民币,将会承受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更多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的货币和汇率政策、资本流向产生新的影响,要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地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1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8-041-05
一、美元国际地位依然稳固,中短期内无法取代
(一)美元依然是国际经济中最主要的储备和结算货币
1999年欧元问世后至此,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统计,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美元所占比重的确有所下降,已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8年的64%,而同期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欧元比例则从17.9%上升到2008年的26.5%。不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多少改变。事实上,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和20年前的差别并不大,和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甚至还有所上升。
从交易货币来看,从1989年算起,全球外汇交易市场上美元比重仅微跌了2个百分点,从45%下降到43%。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比重变化也不大(见表1)。这说明,即使欧元作为一种竞争性货币出现后,世界外汇市场上以美元作为交易货币的习惯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二)全球危机下美元的“在位”优势凸显
汇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美国经济的走势,更需要关注其他国际货币发行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从宏观经济数据看,美国2008年三、四季度GDP环比增长为-0.3%和-6.3%。2008年大约有300万人失去工作,创1945年来新高。2009年1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59.8万个,失业率飙升至7.6%,创16年来新高。不过,遭遇经济衰退打击的并非只有美国。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欧盟,2008年二、三、四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为-0.3%、-0.3%和-1.6%。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欧元区2009年1月的失业率已达到8.5%。英国、日本也同样没有幸免,纷纷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和失业率上升的衰退局面(见图1)。
从股市表现看,自2008年6月起,世界各国股市开始出现下滑,到2008年10月,美国MSCI指数已经跌去30%(2008年1月=100)。不过,同一时期欧洲和日本股市的跌幅更大,欧元区MSCI指数和英国MSCI指数分别下跌了45%和40%,日本MSCI指数也出现了42%的跌幅。到2009年3月末,美国和日本MSCI指数分别下跌40%,欧元区和英国MSCI指数分别下跌53%和46%(见图2)。
从各国利率水平看,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的利率均已接近零,分别为0.25%、0.1%和0.5%,欧洲央行也将利率再次调低25个基点至1%。由于美联储近期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也被迫替代私人金融部门承担一部分金融中介职能,采取降息措施,因此利率平价至少不支持美元贬值(见图3)。
以上的分析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深化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与之隔离,实现脱钩和逆势发展。由于美元实际处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具有“在位”优势。回顾国际货币的发展史,尽管一战以后,美国的综合实力就已经开始超过英国,但直到二战,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而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遭遇重创以后,美元才取代了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这说明,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心位置的货币具有天然优势,国际资本对美元及其标价资产仍有所偏好,美元的规模递增效应目前还无法被取代。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统计,在2008年,资本净流入的月份达到9个月,只有3月、5月和7月出现了资本净流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海外资金流入美国的规模突然变大,2008年9月-12月间,资本净流入总额达到5850亿美元,占全年资本净流入总额的88%,其中9月和10月资本净流入规模最大,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2730亿美元。
(三)美元具有政治制度优势
相对于美元背后的美国联邦政府而言,尽管欧元区也存在着统一的中央银行,但并不存在支撑欧元的政体。由于欧元区内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展程度和利益诉求有所不同,因此欧元区在应对危机时具有先天的时滞性,迅速采取统一政策的难度较高。美国在2008年9月份先后出台拯救两房和AIG集团计划的时候,欧盟却仍在为是否需要救助银行业而争执不休。这期间,爱尔兰等个别国家出于本国利益开始为银行业担保,从而掀起了欧盟各国各自为战,以求自保的混乱局面。在美国采取降低利率刺激经济的政策之时,欧洲央行甚至还在为严防通货膨胀而上调利率,直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才不得不降息。欧元区政经分离的现状无疑让其在政策制定上不如美国灵活。尽管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被认为是最有效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但对于欧盟来讲,由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其成员国财政赤字水平不得超过GDP的3%,债务水平不得超过GDP的60%。因此,在危机情形下被认为是最有效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欧盟的框架内被严重束缚住了。加上欧盟以“辅助原则”(subsidiarity)为基本运作方针(欧盟尽量不介入成员国的施政),并没有建立可以酌情运用于区内的“共同财政资源”,因此向各国提供援助的能力有限。尽管欧元区的政策规定长期看有利于欧元稳定,但这些政策显然缺乏应急机制。相比较而言,美国更是一个可以利用经济政策支撑货币强势的经济体。尽管美国的救援计划动用了纳税人的钱,但却增添了美元的魅力。在解决围绕信贷危机的多重问题方面,美国仍是唯一足够庞大且协同能力足够强大的国家。
综合以上分析,美元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保持其主导性国际货币的地位,不会被取代。
二、约束美元的对策建议
尽管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目前还不能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不能进行。我们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并不是什么“取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对美元如何加以“制约”,把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对美元的软约束转化为“准硬约束”,迫使美元放弃过于“专制和霸权”的地位和做法,走上“民主合作”的道路。
(一)构建和推进汇率制度安排,约束关键货币间汇率的肆意波动
由于世界各国都希望汇率稳定以避免经济动荡,还希望自主决定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发展,同时希望资本自由流动,方便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和其它国际商业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几个可取目标,即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流动这个“不可调和三角”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稳定、政治上可接受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上加难。
尽管浮动汇率制通过允许货币间自由的升值与贬值可以缓解各国贸易失衡的矛盾,同时让各国拥有了更大的经济决策自,但在科技进步、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等“金融革命”带动下,浮动汇率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不断膨胀和汇率大幅波动的内生机制,它不仅不能再有效调节贸易失衡,而且给实体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全球GDP的年均增速是3.23%,全球贸易年均增速是6.48%,全球资本市场年均增速是13.67%。也就是说,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物流、贸易流的增长速度是生产流增长速度的一倍,资金流增长速度是贸易流增长速度的两倍、是生产流增长速度的四倍,全球金融一体化速度远远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日平均外汇交易额1979年仅为750亿美元,1984年扩大到1500亿美元,1990年接近9000亿美元,而2008年已达3.5万亿美元。其中,参与外汇市场交易的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所涉及的外汇日均交易数量已近1.3万亿美元,占到了外汇交易总量的38%。由于这些交易是在没有任何贸易和生产背景下发生的,交易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融通资金、盈利和风险规避,因此这样的交易数量越大,汇率波动就会越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越高。同时,任何实体经济的不利变化都可能使资金交易方式、方向以及规模发生大幅逆转,并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传递到其他的经济实体。因此,尽管没有新的规则出台,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避免受到规模越来越庞大的外汇资金冲击,都相继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度来稳定经济,一些国家甚至彻底实行了美元化。从表2可以看出,1999年至今,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的国家稳中有降,在所有报告汇率制度安排的国家中的占比由24%下降到21%,而实行完全固定汇率制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曾上升趋势,占比由76%上升到79%(见表2)。
不过,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稳定汇率,都需要该国拥有大量的国际货币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而由于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位置,美元就成了各国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资产。因此,纵然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各国所累积的美元资产却几乎直线攀升,不断创新记录。2002年―2007年间,在美元贬值25%的情况下,全球外汇储备总额却由2.4万亿美元增加到7万亿美元,增长1.9倍。其中,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最为明显,由1.5万亿美元增加到近5万亿美元,增长2.3倍(见图4)。
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到,正是浮动汇率打开了世界对美元需求的渠道,并强化了这一机制,即汇率越动荡,全球对美元的需求越多;积累的美元越多,越担心本国货币汇率升值;越担心本国货币升值,就越需要购买美元来阻止本币升值,从而积累的美元越多。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实际上已经搭建起来了1。
有鉴于此,各国特别是货币大国之间改变汇率制度完全自由浮动的现状,将其置于一定协议管理之下,显然是限制美元霸权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汇率协议安排,主要国家间定期就汇率关系进行对话,达成汇率意向,按照固定的、预先宣布的定量指标允许(而不强迫)各国在外汇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干预。由于对各国的货币政策施加了外部限制,一旦美元过度发行,美元贬值触及下限,美国央行就会抛出外汇回购美元,而世界其它国家央行则会进行抛售美元回购本币的逆向操作,从而使主要国家货币汇率重新回到平衡水平。汇率协议安排重新为汇率制定了制度性规则,维护了汇率相对稳定,同时又避免了固定汇率所带来的价格扭曲,因此就降低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以及国际流动资本过度投机所带来的汇率大幅震荡。
(二)设置投资替代帐户,加强外汇储备多元化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以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为中心,全球外汇储备空前增大了,目前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7万亿美元。由于全球外汇储备的65%左右为美元储备,由此推算,世界各国政府大约储备了4.5万亿美元。正如前文所述,如此大量的美元游离于各国国民经济之外,有力推进了各国政府对美国国债的投资,确保了美元向美国的大量回流。由于美元大量回流美国,美国既可以籍此支付对外贸易逆差或经常收支逆差,又能够在减税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从而既确保了对外支付又减少了美元印钞的数量,对维护美元地位的稳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假设各国外汇储备投资能够实现多样化,使储备资产积累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相分离,那么就会迫使美国在美元回流减少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提高债券利率或增发美元为贸易赤字进行融资。由于这些措施都会对美国经济和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利于约束美元超发。不过,外汇资产若大量远离美元,投资于其他国际货币之中,尽管可以起到约束美元的作用,但是欧元、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却会因需求增加而大幅升值,从而产生新的不平衡,冲击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减速。
既能够起到约束美元,又不致于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平衡的办法,是通过IMF设立一种外汇资产的投资替代帐户2。本质上说,投资替代账户是IMF管理下的单一账户,发行SDR或者以SDR为主的债务凭证。使用替代账户的会员国可以自由用美元或者其他国际货币购买替代账户的债务凭证获得相应债权,IMF则利用替代账户获得的美元等国际货币进行再投资,所获收益用于支付会员国的债权利息。相比外汇资产投资,投资替代帐户有如下优点:第一,由于各国货币当局通过替代账户与IMF进行直接操作而不必通过外汇市场交易,因此外汇储备资产在转化过程中不会对外汇市场产生重大冲击。第二,通过集聚外汇储备持有国的外汇资产,替代账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外汇储备资产池,实际上就是以外汇资产作为抵押向全球输送流动性,这样就限制了少数大国增发货币的垄断权。第三,由于替代账户中的美元比例远小于国际贸易、世界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占比,因此账户中美元被抛售、贬值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承担起国际收支失衡的责任,从而使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趋向均等。
由于替代帐户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减少了美元回流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又避免了主要货币间汇率的大幅波动,因此对约束美元超发,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高美国家庭储蓄是约束美元的内在机制
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经济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困境。这是因为,美元的大量回流使美国经济获得了巨额的廉价美元信贷,导致美国经济的主要参与者――美国政府和家庭的借款限制越来越宽松,诱使他们产生了无需进行大规模储蓄的感觉。新世纪以来,美国净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平均只有2%。较低的储蓄率不仅使美国政府和家庭长期处于赤字经济中,而且也造成了美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规模不断削弱,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1947年,美国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为25.6%,到2008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11.5%(见图5)。被削弱的制造业和较低的储蓄率不仅使美国需要进口大量商品弥补国内产出不足,而且也需要从国外融资弥补国内信贷不足。由于缺乏对美元的实质性约束,美国可以无限制的从国际上借到以自己货币定值的贷款,因此国际收支失衡和国内制造业收缩就被不断地扩大和强化。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资本越来越决定着美国经济的兴衰。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租赁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由1947年的10.4%上升到了2008年的20%(见图5)。
然而,缺乏产业基础的金融虚拟经济不仅是虚弱的,而且如前文所述,它也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在支持美国过度消费的财富效应这个支柱倒塌之后,美国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受到了冲击。2008年,个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只有0.16%,不及2007年的十分之一,而制造业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削弱,因此很难在消费萎靡的情况下承担起复苏经济的重任。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统计,自2008年4月以来,美国制造业指数已经连续15个月处于萎缩状态,特别是2008年8月后,制造业指数大幅下滑(见图6)。
因此,美国经济重新走向复苏,就需要使国内经济逐步恢复平衡,需要重新重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减少对虚拟经济的过度依赖。由于美国经济已身陷困境,采取反周期的大幅增税或削减政府支出政策暂无法实施,但在虚拟的财富效应消失后,美国家庭储蓄的增加是切实有望的。提高储蓄率不仅能重振美国实体经济,而且也能降低美国对外经济的不平衡,减少美国对外国借款的依赖,起到约束美元信用无节制膨胀的作用。因此,提高储蓄率是约束美元的内在机制。
三、结语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成美元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后,除了美国自身的道德约束外,没有任何货币机制可以对其进行制衡。这一弊端随着美元信用的肆意扩张而被不断放大,造成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有鉴于此,在美国不会自动放弃金融霸权以及美元仍然处于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来说,就亟需在现有金融框架下积极探索如何约束和限制美元的对策,引入制衡美元的新机制,为“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金融体系”注入新的内涵。打破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元“软约束”,实现把对美国的软约束转化为“准硬约束”,对国际货币体系加以控制,使其符合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正是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目标。
注:
1.德国经济学家Dooley等人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新的布雷顿体系(a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就货币区而言,世界上存在着中心国和国。中心国是美国,其他国家构成广义的国家,其中欧盟是候补中心国,日本、中国和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是核心国。
2.1970年代后期,当美元不断贬值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建议创设一种新的机制,即替代帐户,但并未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 [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3月
2.陈元.国际货币市场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3.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欧元、美元和国际货币体系[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5. Robert Mundell.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 Currency Collaboration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4).
6.Michael P. 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Garber,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J].NBER Working Paper 9971,省略/papers/w9971,Sep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