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理工类核心论文8篇

时间:2023-05-15 16:13: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理工类核心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工类核心论文

篇1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篇2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流程;理工类

高等院校的发展有很多衡量因素,教师梯队层次、学生质量以及学术课题研究等很多指标,但归根结底高等院校是育人基地,所以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核心。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是否重视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理工类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估是用大学本科4年来总衡量,而本科毕业设计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检验4年知识累计量的一个综合体。所以,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科的教学环节中都是至少安排一个学期来完成本科毕业设计[1]。重视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就是重视教学质量,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展示大学,4年本科毕业设计的综合评价,不论高校还是就业单位对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展示学生修养和能力方面都越来越重视。高校把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学生4年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用人单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就等于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学生更希望用一份完美的毕业设计体现其大学4年的学习成果。因此,研究并探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流程是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对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探讨。

1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理工类毕业设计一般遵循的流程是定题、开题、设计、论文和答辩5个环节。这5个环节看上去非常紧凑,但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1)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传统。传统的毕业设计管理采用发通知、收论文等固定思维上,忽略了或者根本无法实施对毕业设计流程的监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量大且繁琐,数据共享不够通畅,尤其缺少有效数据分析,这都阻碍着管理部门的高效和有效监督。2)指导教师无法实现有效监督。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设计流程中,其重要性与毕业设计学生相当。而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大小在传统的流程中却无法体现,对毕业学生的进程也无法有效监控。指导教师无法及时跟踪指导的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就无法行使指导职能,最后几乎等同于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3)本科毕业设计学生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实现信息共享。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忙于毕业设计,希望能够定期得到指导教师的帮助与指点。实际上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无法对执行的进度、完成的信息等及时与指导教师共享,这样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热情会因此降低,也会因为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而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挫伤其积极性。

2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的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流程存在的弊端,在充分的数据调研基础上对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探讨尝试。提出了过程管理一致性、数字化流程跟踪、全面检测学生能力,监测学生进度反馈等方面的探索,以更好地实现本科毕业设计流程的优化,并从指导教师课题申请、课题汇总审核、导师学生双选、指导毕业设计跟踪、实现数据共享、数据自动汇总以及答辩评委评定等方面做了探讨。1)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课题申请环节根据学生水平和自身研究细化,申报合适的研究课题供专家组审核。指导教师申报的研究课题题目要准确,难度要适中,需求要明确,从而保证选择课题的学生对课题有个全面的了解。2)研究课题的审核。研究课题申报后,及时进行数据汇总,由教研室组织权威专家组进行统一审核,对不严谨的课题给出审核意见并限期修订,对不合适的课题及时取消,对指导教师进行课题跟踪。3)指导教师与学生双选。一名优秀的指导教师,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会有多名学生选择,同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会有好几个指导教师感兴趣。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课题和优秀的团队是验证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最好平台。指导教师与学生双选,能够保证有能力有兴趣的研究课题被合适的学生选择,同样优秀的学生也会被指导教师选中,尤其会形成影响,影响后续几届学生。4)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尽管毕业设计题目是可行的,学生的能力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是否代表学生有思路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完成毕业设计呢?对此采取开题答辩的方式,通过统一的开题答辩,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规划其设计方案、掌握其研究进度、评价其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多方面给毕业学生掌舵。5)指导毕业设计数据跟踪。一旦研究课题和指导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进度给学生布置研究工作,并进行数据跟踪。可以根据相关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至少每个星期跟指导教师汇报研究进度和研究成果,形成文字资料,指导教师和本科学生可以一个星期与学生见一次面,对学生设计进度、设计内容进行指导,并保留相关数据资料。有效,及时的沟通和数据处理跟踪,最后形成的相关数据资料,才是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真正工作量。数据采集和共享,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毕业学生的本科毕业质量。6)毕业设计答辩。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阶段[2-3]。对此需要认真研究对待,具体实施方案:①答辩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研究课题分类进行分组,如信息类课题可以根据工业设计还是应用研究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分类。②答辩评委要选择认真负责且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做评委,并就评委指导的学生实行回避原则,这样才能考核出优秀人才,真正做到公平公正。③考核成绩多样化。对考试成绩要实行跟踪和动态处理,尤其实现指标多样化。如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流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评委)以及现场答辩给予不同权重指标。例如信息类学生可以设定:开题报告占10%;毕业流程跟踪占10%;指导教师的论文评定占20%;第三方评阅教师论文评定10%;答辩评委本科毕业论文评定占20%;现场答辩占30%。在以上方案中,除第三方评阅教师论文评定分值外,其他任意项不能低于60%,否则学生延期毕业。同样为保证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和原创性,对学生毕业论文实现学术不端检测。为了给后续毕业学生了解整个流程,在答辩阶段允许非毕业学生观摩,形成传承。

3结语

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如何优化,如何激发学生动力、指导教师的激情,并能够更好的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展示出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方案。但是沟通是必要的提前,互动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透明度将是必要的指标,对本科毕业流程进行细致调研,提出并优化其方案,从而更好的推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向前发展。最终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设计方案到底如何,需要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中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军,沈西挺,宋洁,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学术会议,2003.

[2]曾显峰.基于B/S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1-3.

篇4

通过对CSCD和CSI两个数据库的发文量、被引用量、篇均被引用值等几个重要指标的分析,从科技论文的角度了解高校理工科的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的校内排名,以及高校学术影响力在全国、在本省的排名。通过与国内顶尖大学、科研力量接近的大学的比较,了解高校的科研状况以及优势与差距。

[关键词]CSCD;CSI;深圳大学;高校;科研产出;科研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4-0080-05

文献计量学是国际通行的科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客观的定量评价方式。文献计量学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数量关系、分布情况、变化规律与定量管理,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特征与规律[1]。 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I(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是国内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科研评价的两个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机构或学者的科技论文发文量、被引用量及篇均被引值,客观地评价学术机构或学者个人的科研产出和科研影响力,并根据科学数据对机构和学者进行排序。

CSCD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建于1989年。由于其对来源期刊的质量挑选严格,因此评价功能较高,权威性强。[2] 

CSI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于引文评价的数据库,由维普资讯创建,评价时间始于2001年,针对期刊论文对学者、机构、地区、期刊及国内科学发展动态和趋势做定量化的指标分析[3] 。

CSCD和CSI的共同点是以理工学科为主,引文数据可用于个人或机构科研学术成就及学术水平的评价。不同点在于:1)收录期刊的范围:CSCD收录的期刊“精”(仅千余种,大多为权威性的核心期刊),CSI收录的期刊则“广”(4 000多种),由此两者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2)学科收录与划分不完全相同,在数据的比较方面也显示出差别。3)CSCD与SCI的性质相似,提供引文检索、数据分析、原文获取;CSI则以数据检索为主,重在指标分析[3—4]。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数据库的指标分析,从科技论文的角度了解深圳大学的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及其学术影响力在全国、本省的排位。通过与国内顶尖大学、科研机构的比较,与省内科研力量接近的大学的比较,了解深圳大学的科研状况以及科研的优势与差距。

1 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11年发文量与被引用量的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个指标用于深圳大学理工科科研产出与科研影响力的研究:发文量、被引用量和篇均被引值。论文的发文量能够直接反映机构、学者的学术产出数量,但无法反映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量(被其他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总次数)则通常反映学术产出的质量,是衡量机构或学者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机构或学者发文量不同,仅采用被引量评价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还不够科学合理,这样就有了篇均被引值。篇均被引值是一定时期内篇数与被引用次数之比,类似于影响因子。一般说来, 机构或个人的篇均被引值越高,则所的整体质量就越高,科研影响力就越大。

本文对两个数据库的统计年份均设为2001—2011年。鉴于2011年的数据尚不完整,故分析数据趋势时主要考虑2001—2010这十年。

1.1 深圳大学理工科科研产出及影响力的发展趋势

根据CSCD的统计,深圳大学2001—2011年共发表理工类的论文2 902篇,被引频次3 126次,篇均被引值1.08。各年的篇数和被引用量、篇均被引用值见图1和图2①。

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呈现了同样的发展曲线,即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07年量呈上升趋势, 2008—2010年微降或持平。尽管如此,深圳大学理工科2008—2010年年均发文量仍高于2001—2007年年均发文量26%,说明2008年以后深圳大学理工科发文的增长率虽然放缓,但发文数量的绝对值是增长的,增长量也相当可观。CSI数据还显示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11年发文量在全国2 776个机构③中排名229位,即位于前8%左右的范围。

在论文质量方面,质量较高的论文(以核心期刊为主的数据库CSCD所收录的论文[5])2006—2010年发文量比2001—2005年增长35%;而质量参差不齐的论文(广泛收录期刊的数据库CSI所收录的论文,包括优秀论文和质量一般或较差的论文)2006—2010年发文量比2001—2005年增长45%,增长率高于高质量论文。

从2001—2010年论文的被引量看,质量较高的论文(CSCD所收录的论文)被引量直线上升(见图2),2006—2010年被引量为2001—2005年的5倍;而质量参差不齐的论文(CSI所收录的论文)的被引量2004—2005呈高位,之后逐年降低(见图3),2006—2010年被引量仅为2001—2005年的56%。篇均被引值2003年之后逐年下降(见图3),2006—2010年篇均被引值仅为2001—2005年的39%。

以上数据至少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1)深圳大学理工科2001—2010年的数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全国的排名处于较前的位置;

(2)其中高质量论文的发文量逐年增长,伴随着被引用量的快速增长,学术影响力的增长大大高过科研产出的增长;

[JP2](3)质量一般或较差的论文发文量同样逐年增长,增长速度高过高质量的论文。但这类论文的被引用量和篇均被引值几年来大幅下降,值得高度重视。[JP]

篇5

英文名称: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交通运输部

主办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大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7736

国内刊号:21-1360/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术型研究生;理工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00-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能力已逐渐演变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作为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因此,研究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为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对实现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并无精准的定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一,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工作成果的能力[1]。其二,着重于创新能力的内涵,认为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其三,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着手,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思考总结,提出了创新的公式:创新=科学规律+想象力+实践检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实事求是)[3]。尽管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创新能力的研究起到引导性作用。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灵活运用已有信息,勇于打破陈规,积极探索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或者学术成果的能力,其核心构成要素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4]但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

二、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观因素

1.创新意识缺乏。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没有创新意识,就无意进行创新探索,遇到问题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对新问题的统筹思考和科学规划,问题意识淡薄,创新意识较弱。

2.知识结构欠妥。首先,知识的广度不够。从知识的横向结构来看,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知识涉猎面大多局限于所学专业,对专业外的知识了解不够,容易造成知识面太过单一、视野不够开阔和缺乏知识的综合应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考虑问题不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从知识的纵向结构来看,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对知识的深度钻研不足。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但对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在学习中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的缔造者,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成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者而非创造者。

3.创新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创造性构思。首先,对教材、权威理论等的盲目服从。书本中的知识必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只是揭示出我们这个世界某一时期的一部分现象或事物的运行规律,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盲目地唯书本是从,唯权威是从,创新思维就会受到局限。其次,经验固化,过分依赖经验。一般情况下,经验可以使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快捷便当,但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会接触前沿领域的新问题,毫无经验可谈。因此,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但过分依赖经验常常会妨碍创新思考,成为创新的枷锁。

4.创新实践能动性不强。研究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熟练创新技能,以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绝大多数研究生往往只是作为项目辅助人员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实施方案完全按照导师的指导进行操作,缺乏自主思考和原创力[5]。

三、影响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因素

1.培养制度不完善。完善的培养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保障性作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主要问题有:(1)培养目标不清晰。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初期,沿袭苏联的学位体制,只有硕士学位,没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定得很高,主要负责创新型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自博士学位建立以来,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混淆,部分高校博士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硕士阶段的重复,只是增加了科研实践的参与度。经过多年的学位体制改革,不断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区别和界定,培养目标逐渐清晰,但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理工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仍没有给予详细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通用现象。(2)招生制度不完善。在研究生的选拔过程中,入学考试往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统一命题的弊端尤为突出;复试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对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质的考查,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试;在调剂制度上,学生因跨专业调剂而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没有相关的知识积淀和对该专业所用科研方法的学习,因而产出成果不多且成果质量较低。这种研究生招生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视,却在很大程度上压抑部分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潜能发挥,抹杀学生的创新力。(3)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于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有相关的保障机制,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鼓励机制不足,对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科研创新实践训练以及申请科研立项等活动,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对创新成果的奖励程度有待提高。其次,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传统的单纯依靠课程学习成绩以及论文的发表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创新潜质的培养。再次,筛选机制不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筛选机制,容易造成研究生学习期间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危机意识和能动性,从而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导师指导不够。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导师是研究生的直接负责人,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能够及时指导学生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我国当前的导师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1)责任心不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因素,但有的导师由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或者是担任行政职务而导致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状况和论文指导不够;有的导师由于对学术前沿关注很少,疏于对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讨论,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教学内容没有更新,没有及时地传达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一直沿用旧教材照本宣科似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强的导师责任意识。(2)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部分导师缺乏高尚的道德修养,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其次,部分导师缺乏精湛的业务素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领路人,他们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6]再次,部分导师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观的冲击,有些导师滋生急于求成、追逐名利等不良风气,缺失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的科研热情。最后,部分导师缺乏学术交流,沿用旧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束缚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导师指导模式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导师对研究生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指导过程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仍然以一对多的指导模式为主,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大。由于导师不仅要从事教学,还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时间精力有限,导致对每一位研究生的指导力度相对较低,指导频度相对较少[7]。导师组指导制度虚化,一方面各位导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给予过多的指导,另一方面是各个高校的师资队伍也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导师组的模式形同虚设。

3.科研实践训练不足。(1)经费不足。我国高校的研究投入水平与国外著名大学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将会大大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科研经费的缺乏导致研究生在进行科研过程中的实践条件差、实验时间不够和实践氛围欠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不高,自由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8]。(2)缺乏交流和合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费条件的制约,我国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内部学术交流氛围不浓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少。缺乏学术交流与合作,一味地闭门造车,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不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进而鲜有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3)考核机制不够全面。在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参与实践训练的考核中,主要是针对其学位论文,即聘请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评审与答辩。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充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并不能全面、系统地考核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详尽情况,单凭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无法反映出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4.科研与教学失衡。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失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层面。为尽快实现“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政府不断改革科研投入机制,变国家投入机制为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三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引导并鼓励高校开展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研究,最终导致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发生明显的变化,科学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为响应政策号召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积极投身科研而忽视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没有坚实的基础,很难做出具有创新型的科研成果。(2)高校层面。首先,一些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自身定位不准将无法准确地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而无法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高校引导措施和激励机制不足。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事科研和产出科研创新成果的主要人力资源,所以高校制定的引导措施和激励机制大多更倾向教师,而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和激励。再次,高校没有形成完善而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明显倾向科研成果,忽略对日常教学质量的考核,不重视将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不合理的评价制度直接导致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师层面。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指导者,但是教师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喜好和提升福利待遇的现实需求,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导致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教师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偏好而忽略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科研工作中则可以把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结合,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其次,科研工作在改善教师生活质量上的效果更加直接和明显。科研工作能够给教师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比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容易受到同事的尊敬以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正因如此,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作为第一选择,忽视对学生的指导。

5.缺乏创新氛围。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与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盛行,高校校风受到干扰,师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的意愿大幅度降低,创新动力缺失。其次,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出现,对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再次,有些高校或学科,能够与国际知名大学接轨,进行高水平及高频率的学术交流活动,但这样的高校或学科毕竟占少数,多数高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师生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这不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更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总之,目前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培养制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训练、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和创新氛围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提高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6):106-107.

[2]樊兰.浅谈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8):26-27.

[3]郑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2,(10).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

[5]刘小丹.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6]张华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篇7

英文名称:现代交通学报(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2429

国内刊号:51-1407/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8

用层次分析

构建判断表进行比较为适当降低区分难度,将常用的Saaty九级评分表修改成了七级,即两两指标比较时相对重要程度的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1。参与高校科研产出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的理工类专家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七个学科的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回收有效问卷16份,专家的专业背景包括了化学、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矿业工程、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的学术带头人、教授。回收有效问卷15份,专家的专业背景包括了经济学、历史学、马列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新闻、中文、英语和心理学等。层次单排序结果及一致性检验对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几何加权平均后得到各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相对于评价目标而言,各一级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的矩阵)及各指标的相应权重。由于受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性的情况。因此,还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来检验[11]。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四个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级指标间的判断矩阵的计算方法与一级指标类似,也均通过了单层一致性检验。限于篇幅,计算结果文中不再赘述。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专家们对二级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参见表3和表4。为避免专家们综合评价出现不一致,同样也要对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方法是计算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指标,同样判定条件是当时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反之则表明层次总排序的结果没有通过检验,还需要修改层次结构模型或者再一次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本研究计算结果为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的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表明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专家们对两类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致,各级指标权重评价结果合理。

评价结果讨论

理工农医类权重结果讨论对理工农医类科研产出效益的评价中,权重最高的一级指标是知识产权转化。这表明专家们认为研究成果能否转化成生产力是高校科研产出效益最重要的方面,而这也恰恰符合了中国目前高校发展政策的导向——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该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转化作为最重要的产出效益指标可以促使高校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论文影响力的权重仅次于知识产权转化,专家们普遍重视论文对其学术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其国际影响力。一级指标中权重最低的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对各位参与问卷调查的专家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专家普遍认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二级指标中除了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能够反映研究者具有较高国际水平外,其他指标特别是国际会议提交论文数、合作派出人次等很难反映出该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另外,成果获奖的权重相对较低,在咨询专家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专家认为目前奖项的评定并不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另外有些专家则认为特别是国家级奖项少有高校能够获得,每年设立的国家级奖项数太少,在评价中不应该过分看重成果是否获奖。在对二级指标权重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与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赋予的权重基本一致,但国际交流与合作下属的四个指标权重评价得分差异较大。权重最高的是特邀报告篇数,专家们普遍认为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通常能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者,表明其具有较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已经做出诸多原创性成果。而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也是传播与交流科研成果的佳径之一。SCI论文被引频次的权重是CSCD论文被引频次权重的4倍,可见专家学者们如今更看重论文的国际影响力,重视高水平论文对学科领域做出的贡献。人文社科类权重结果讨论人文社科类各一级指标权重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论文影响力、社会服务、成果获奖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文社科领域对论文影响力最为看重,在该领域专家们认为论文的国内外被引频次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论文的质量,而其他指标如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很难判断其水平和质量,比如难以衡量一个咨询报告对政府决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权重仍然最低,这可能与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学者参与机会也增多,使得该类会议的学术水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所下降有关。与理工类SCI、CSCD论文被引频次指标权重不同的是,人文社科类SSCI论文被引频次的权重仅是CSSCI论文被引频次的2倍。许多人文类专家表示,在一些学科领域如政治、中文、历史等,他们更关注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因为这些文章更多是解决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体现科研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而且其受众面更广。因此,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内能够被国内期刊引用次数较高的论文就是高质量和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另一值得关注的二级指标权重是部级奖项的权重是省级奖项权重的3.15倍,反映专家们更看重部级奖项,省级奖项由于更易获得而使其分量相对较轻。

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