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审美教育8篇

时间:2023-05-15 16:13: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审美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审美教育

篇1

现在中学生穿戴可谓千奇百怪,裤子窟窿多,头发乱糟糟,夹克往上吊,裤子水桶腰,鞋底几寸高……女孩穿低腰裤,假眉毛、奇形怪状的耳坠以及火红的头发、满口张话……“蛊惑仔”流里流气的装扮,傲慢的神情,目空一切的姿态……种种个性化的“审美出位”,引发思考,这是学生的范儿吗?美吗?

二、合理引导很重要

为何会出现如此审美偏差呢?该如何引导呢,首先对一些学生的服饰审美观念进行具体指导,要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自我形象,告诉中学生自我形象的内涵,诸如一个人的理想情操、品德心理、交际等方面都属于形象的范畴。所以自我形象不仅仅指自己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方面是在于自己的心灵,即内在形象。如,举止彬彬有礼、仪态淳朴大方、谈吐高雅有致,风度并不是虚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的自然延伸。学生应该具有青春、自然、朴素的特点,在学习、工作、生活、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勤奋向上、进取、求实、朴素、大方、乐观、谦和、活泼的精神风貌。其次,鼓励中学生爱学校,穿校服。因为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青春活力的美感。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沟通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自然美、青春美、朴素美,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

三、发挥教育功能,多渠道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课不是简单的绘画,也要学会欣赏,学会美的构图,美的色彩搭配,美的虚实结合。在艺术欣赏课中,把学生带入美好而高尚的艺术境界和精神世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创新潜能。美术教育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生活。

篇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篇3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篇4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教育;艺术创造力

审美教育,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美育”。之所以要重视并实施审美教育,是因为它能够培养并提高初中学生鉴赏美、感知美以及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初中生树立端正的审美观念,使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审美的意识,这样对于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内心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美术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及途径,它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了美术方面的知识以及美术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则是培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其形成一整套审美的观念以及审美的情趣。

一、审美教育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1.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中学教育中,体育、音乐和美术是实现中学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而若要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这些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上述三门课程教学来共同地加以承担。尤其是对于美术而言,则更应该突出其自身的独到之处,积极地配合学校各个方面的教育,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审美教育之中,最终使其形成发现美、发掘美的能力。

2.中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对于中学审美教育而言,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也就是说,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人们感受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并最终形成牢固的审美意识,进而让人们对美、对生活更加地热爱。

二、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形式美感的培养。对于美术自身而言,它主要是作为视觉造型艺术而出现的,时时刻刻均依赖于形式而存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思维快速发展的时刻,他们在小学的时候便开始接触到美术这门课程,但是那个时候由于智力以及思维发展的限定,并不能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色彩、线条、肌理以及质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来进行把握与领悟;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在接触美术时,首先接触的就是美术所反映的各种审美形式,如色彩、线条、肌理以及质感等。学生对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一般而言也仅仅是首先接触到诸如溪水的弯曲流转以及花卉的艳丽等方面的因素,那么学生这时可以通过对上述形式美加以深入地反映与感知,然后便构成了一整套对自然美感知的系统化知觉。要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写生之前的引导或指导。

篇5

论文摘要:中学美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绘画创造力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实践能力。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现状下,《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准绳。但是,如何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却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其次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学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一、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不局限于艺术美,而应当像陆广智在《基础美学》所指出的那样,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看来,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树立、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三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即审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美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创造美的实践,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形式美感的培养入手。形式美感即学生对构成美术的各种基本语言要素的感受力。这些语言因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将美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潜在的对形式美感的认识明晰化,从而加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音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将中外名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便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便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就可以配以《黄河号子》等一些激昂的音乐,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的讲述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从分析名画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美术语言的能力。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接受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而且还获得了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2.发挥自主性,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和欣赏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比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画面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以及课前对艺术品初步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构图方法、以及透视技巧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士明.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篇6

关键词:中学教育;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并且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使用现状下,《大纲》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准绳。但是,如何围绕大纲组织教学活动却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把握审美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其次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学审美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一、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里所说的审美能力不局限于艺术美,而应当像陆广智在《基础美学》所指出的那样,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我国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体看来,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使学生树立、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三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即审美能力;二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美丑的初步分辨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审美理想;三是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美术技能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创造美的实践,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途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感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形式美感的培养入手。形式美感即学生对构成美术的各种基本语言要素的感受力。这些语言因素包括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初次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将美术语言作为审美对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堂的讲解可以将学生潜在的对形式美感的认识明晰化,从而加深对形式美感的理解,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音乐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术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将中外名画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并配上音乐,通过音乐节奏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样便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配合教师的讲解,便会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就可以配以《黄河号子》等一些激昂的音乐,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声情并茂的讲述作品的产生背景,并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一定的赏析。从分析名画中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美术语言的能力。这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接受了一定的审美感受,而且还获得了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

2.发挥自主性,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去自己培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预习任务,让他们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和欣赏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欣赏,比如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画面主要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以及课前对艺术品初步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实践,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绘画技能的培养仍然是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绘画技巧的讲解,其次还应当通过布置一定的绘画任务,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的美术知识,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比例的协调,构图方法、以及透视技巧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象力转化为纸上可视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士明.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学美术教学;欣赏

一、引 言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精神产品中美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实现美化人的体态、语言、行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教育能够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理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培育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理想。因而,审美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学课程教学中,美术课程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理应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视觉造型的形式美,把充满美感的视觉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二、中学美术教学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来改变人们的知、情、意的教育形式。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形式,而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应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美学知识和技能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第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中从来不缺美的事物,但是人们总缺乏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只有通过系统的审美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美丑的能力。特别是在低俗文化泛滥的社会环境中,中学生很容易受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学会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在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多数教育者已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仍以升学率为中心,忽视审美教育。因而,应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审美教育是以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欣赏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在中学美术审美教育时,应将精力放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思想上来”,诱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如清澈、秀美的河水;高大、雄伟的山川;大气磅礴的宫殿;繁华、热闹的都市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2]

第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应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美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形式,学生接触美术时首先感受到线条、色彩、造型、质感等,如山势的雄伟、花卉的艳丽、溪水的清澈、小鸟的灵巧等,当学生整体感知景物的形式美之后,才会产生更深刻的审美感知。因而,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美术作品陈列展、名作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3]例如,在学习《绚丽的阳光》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以及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干草车》,让学生对比不同画家的绘画风格差异。再如,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感受北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

第三,将美育与技法训练结合起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绘画技能训练,还包括审美思想、审美情感培养等。在美术教学中,笔墨、线条、色彩、造型等绘画技法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因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素描、速写、水粉等美术技法训练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如在学习中国画笔墨语言时,应引导学生了解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刚柔、轻重等,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形式美。在学习色彩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风格不同的电影海报、色彩绚丽的霓虹灯、时尚的广告牌等,引导学生体会不同形式的色彩美,感受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学习《多彩的风景》时,可以将身边的美丽风景制作成多媒体图片,让学生分析自然界的色彩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自然色彩创造的视觉印象,提高学生对自然色彩美的感悟能力。

第四,提高学生创造美的审美想象力。审美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最重要的一事……也可以用想象使之有形”。例如,对家乡风光的写生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家乡美的景物,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习八年级美术中《触摸美丽》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形式美,让学生列举自己所见到的各种美的事物,并让学生说明理由。[4]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此,应将审美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之中,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祖文婷.对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04)

[2]舒启学.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13(05)

[3]关云,王俊刚,关红梅.浅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思想的传达途径[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03)

篇8

一、当代中学生审美教育现状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段时期内的学生缺乏辨别身边事物美丑善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第一,缺乏主动审美能力。大部分学生对“断臂的维纳斯”评价是一点都不美;敦煌壁画只是一些颜色陈旧的古老画作;印象派的作品更是不知所云。第二,审美浮躁。在评价艺术品时,仅仅依靠视觉感受做表面文章,极少数学生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画面背后的深长意味。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因此,审美教育才会被视作国家文化教育的标志而发展至今。人与人之间由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不同固然会存在审美上的差异,但是在辨别美丑、优劣等审美判断上,则需要学校教育与引导。中学美术教学本质上是一项建立在美术教育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巧、提高鉴赏能力来达到理解现实生活中艺术之美的境界。

二、审美教育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美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学生美术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职责,还需要为学生展示美术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表现方法,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特殊的美术符号,在继承与汲取人类文明现有成果基础之上感受世界。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地区并不重视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美术技能,而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提升审美能力的内在动力。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

三、当代中学美术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方法

1、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

“尊师重道”作为我国数千年的传统,影响极为深远。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学生绝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工具,而是具有独立意识、有思想、有目标的人。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冲动、逆反心理强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如果一味坚持“灌输”的教学方针,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恶甚至是抵制情绪,审美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以自身为中心的理念,实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保证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就如同阿恩海姆所解释的那样:“艺术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不是将自己所知所能倾囊相授,而是凭借园丁般的智慧在旁细细观察每一朵花的成长状况,在它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当代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运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提炼出大量的审美元素,引导学生自发去感悟美和体验美,最终达到创造美的境界。

1)审美态度

审美情感与态度是个人对外界现象主观意愿的反映,学生要学会感悟美,必须有积极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作为前提。美术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美术课程的特殊魅力,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审美情感与态度。中学美术教学可以采用写生、采风或考察等形式,使学生进入大自然、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场所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亲身体验自然的雄壮、文物的沧桑,丰富自身见闻。

2)审美形式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必须依赖某些形式而存在。艺术审美形式就是艺术品构成形式,它包括了艺术品的色彩、线条、笔墨、造型、质感等等。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特定的审美形式与美术技巧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获取对审美形式的认识与解读。比如在中国传统国画中,笔墨作为其绘画语言,它的轻重缓急、粗细浓淡、刚柔疏密,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国画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如果单从理论上来解释笔墨,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学生必须从临摹中国国画开始,通过自己的手来感受笔墨中的变化。

3)作品欣赏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教师在教导学生欣赏艺术品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对艺术品风格种类、艺术流派、作者生平等与作品相关知识进行直接传授。有利于学生积累艺术相关知识,拓展视野,理解不同人生观之下的作者对于人性的解读和对美的追求。

3、加强美术教师自身审美文化修养

基础教育理论正处于不断改革与发展阶段,美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当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区别,并在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综合审美文化教育替代传统单纯绘画教育。美术教师更应该利用渠道条件,努力开拓自身视野,提高美术理论与美学素养,在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传达。

四、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