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5-15 16:12: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1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量化的管理,对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组织和部署,使得物质和人员之间能够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最好的效果。还应该对人力资源进行质量的管理,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人们科学合理使用事物和人才,做到人事相宜,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角色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出来。

二、地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

1.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地质勘探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普通国家地质勘探企业的员工的能力只有30-40,但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奖惩措施以后,地质勘探企业员工工作能力可提高到80~90。因此,地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2.扩展企业的人力资本。地勘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人力资源,第二个是物质资源,第三是金融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在企业资源列表当中,地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我们可以给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提供人力支持企业的发展。其次,地质勘探企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大大改进工作方法,还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第三,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还可以扩展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人力资本是地勘企业无形的资本,能够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地质勘探企业经营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够企业利润最大化产生积极影响。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完善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地质勘探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地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核心资源,对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拥有高质量、高容量、高水平的工作人员,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

三、加强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地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类型也非常多。因此,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人力资源的高级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变化以及及时地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并且需要及时预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和部署工作。其次,针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部应该有严格的认知,根据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做到心中有数。目前,需要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队伍,这是地质勘探企业的需求的关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该重视人才的招聘和管理工作,为企业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

2.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地质勘探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管理的基础,企业首先应建立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做到科学选人和用人。因此,需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选用,做好人才招聘的工作。此外,企业应制定一个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这是基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在地勘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尊重人、激励人、鼓励人,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选择机制,在合理的位置使用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做好了人才的管理工作,就能够给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基础,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此外,地勘单位需要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机制,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挖掘人才潜力,做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不断提升人才的能力,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推动企业能够快速发展。

篇2

[关键词]企业发展;职业管理;人力资源;企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26-02

1 良好的职业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1)重视人才才能留住人才。目前,人才的流动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调查表明,约有30%~40%的人倾向于在合适时机跳槽。这一现象,在大公司更普遍。如何留住人才,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企业应该为员工创造充足的发展环境,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培养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最高点,从而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我们知道,员工的忠诚与高效使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措施。

(2)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避免企业内部矛盾。建立“尊重优秀,提升良好,改善平庸”的用人机制,甚至是打破原有的工人和干部的界限,来促进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团结一致的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3)卓尔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是良好职业管理的有力保障。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业绩考核中,薪酬的考核标准是按照统计结果而确定的。对一般员工的考核遵循依法、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简单实用,易于操作,从而对员工产生鞭策。

(4)建立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业管理不仅对员工专业产生影响,对企业安全也有影响。具体是平时对员工进行系统性安全教育,并把它制度化,甚至是把安全教育考虑纳入业绩考核。对于建立安全机制,我国企业长期重视不足。可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严重的。数据表明,在安全领域投入一元钱,得到的回报可能是十倍。一个安全而有保障的企业,才有资格谈竞争力。

2 职业管理,让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1)企业和员工存在利益共同体。职业管理,曾经被看做员工个人的事情。但随着人力资源重要性的凸显,人们发现,加强员工的职业管理和提升企业效益是一致的。一个企业,组织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员工只有在企业、组织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微软的发展造就了比尔•盖茨这个首富(一定意义上,盖茨也是微软的员工),苹果让乔布斯名扬天下。我们今天热衷于讨论一个企业创造了多少百万富翁,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企业与员工相互促进这一点。

(2)职业管理促进员工和组织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健康的心态会提升人的工作效率,消极颓废则会让人一蹶不振。企业应该学会用制度激励员工,员工才能以激情回报企业。作为企业组织,应该以人为本,从尊重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制定出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政策、措施,实行理性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职业管理方案。

3 职业管理推动企业培训

(1)企业培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技术工人紧缺的情况,而相关专业的学生却不能直接显示其技术优势。这一问题的产生,一是学校不能培训拥有熟练工作经验的学生,二是大量需要就业的人群却因为年龄学历问题不受就业单位宠爱。这就导致了技术人员的青黄不接。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努力,也需要企业改变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需要企业自己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重视员工的经验,加大对新员工的整体培训。

(2)培训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须在了解员工特质、职业兴趣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同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不断地丰富个人管理经验和对多种技能的培训。没有企业的员工职业管理制度的技术支撑,员工个人是无法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因此,作为系统的职业管理,不是一个企业独自可以完成的,它涉及了二次培训管理,通俗一点说,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自己需要的工人。从社会学上说,企业的职业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员工相互配合,共同完善。这一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社会、员工也有积极影响。

(3)职业管理制度为企业培训提供技术支撑。职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使企业技术机构成为培训人才工作的主体,它可以提供证书和具体技术培训,又能赋予员工强大的动手能力。它的职能管理包括以下两个特性:一是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进行技术支撑;二是对企业的员工规划进行合理的行业规范。近年来,很多组织和企业纷纷将职业发展管理作为吸引人才或者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大力提倡,但是在实践中真正能将职业发展管理落实到位的组织却少之又少。企业的追求与现实的窘况相对比,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4 职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企业最值得骄傲、最不可复制的,往往就是那种看不见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是看财富的积累,而是看企业文化的高度。要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目标,企业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以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职业管理,是营造尊敬人、培养人、激励人的文化氛围的唯一途径。员工通过自己职业的发展,可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的真正价值,把自己所在的企业视为实现人生目标最理想的组织,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主人,从而强化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使命感。职业设计和职业管理对员工的职业目标进行制度上的保障和提倡,可以给予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重要的是职业管理制度考虑了员工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利于不同类型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更为平等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5 职业管理有利于匹配员工的能力与岗位的特殊要求,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篇3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工会工作的内在关系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服从、服务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把员工思想与行为引导到企业发展的目标上来,这无疑为工会工作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它以人为本、形式灵活,方法多样,重在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引导、激励、鼓舞的功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我认为,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结合点有以下四个:目标一致;原则一致;部分内容相同;方式方法基本一致。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如职工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培育企业精神,展示企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关心职工生活,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做好协调工作,加强感情沟通;办好橱窗图书馆和各种文化阵地等。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群众性正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这种关系说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有不可替代的组织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

第一,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在履行职能中创新工会工作。工会工作的维权、教育、参与、建设等职能,就在于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基础,因此它既是工会工作独特的组织优势,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两者可以达到相互促进。

第二,丰富活动载体,在服务大局中凝聚职工队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能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因此,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能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工会的组织优势,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品位。

第三,弘扬主旋律,在宣传引导中培养共同价值观。抓典型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工作方法,典型抓好了,可以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工会可以通过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

第四,提高职工素质,在和谐发展中营造浓厚氛围。企业文化建设大以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个性和先进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职工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各种活动中灌输企业文化理念,能够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工会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能够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工会的整体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党政组织的安排,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把它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先进经验。职工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会组织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和共同点,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第三,切实抓好民主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力资源,体现人的价值。而民主管理是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形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民主管理,可以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职工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条件,逐步形成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第四,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用好用活工会经费,特别要加大对基层工会组织的投入,经常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活跃生活,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基础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加强。

篇4

关键词:成本控制 管理方式 经营效益 可持续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从现代跨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现状而言,其都拥有一套成熟的成本控制、核算、分析以及考核体系,借助于此从方方面面提升企业实际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本的降低。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越来越多的优秀跨国公司进入,由此导致我国现代企业生存现状越来越堪忧。可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拥有良好的成本控制方案与计划,由此降低企业各类经营、管理成本,进而提升经营利润,从而实现企业良性可持续的发展。由此,本文根据成本控制概念,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方式进行分析,并由此进一步剖析其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与积极意义。

二、成本控制的概念

所谓成本控制,依据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计划与战略规划,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而将生产耗费,更好的压缩企业的生产、营销以及管理成本,由此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借助于现代管理技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销售、售后、设计等等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查和了解,由此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之处,从而依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方案的制定,从而使得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尽可能的将资源支持降到最低,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重要性

合理的成本控制无疑能够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更好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由此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体制下,占有一席之地。结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以及成本控制方式,其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成本管理企业发展的基础

现代企业其经营过程中不仅仅是面临内部管理压力,同时面临外部市场环境、政策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等多元化的影响。而究其影响内容与因素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对于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生产、销售与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合理的成本管理无疑能够首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变无序的资源支出和利用效率的不足,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边际生产价格。由此,为未来企业的发展、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销售量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决策的制定一方面是依据市场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依据产品的实际价格而定。其价格既能够体现产品的实际质量,同时也必须要为企业赢得一定的利润。而合理的成本控制决定了企业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市场潜在风险,在价格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应对措施,更好的实现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从而获得超额利润。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由此不仅能够为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良好的借鉴,更可以借助于不断增加的盈利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企业业绩,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降低了边际成本,实现了企业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成本管理是控制各种劳动耗费的手段

成本能够综合反映出某一时期企业投入产出比,反应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状况,由此直接体现出企业现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利用以及耗费状况,显示了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与资源利用效率。而加强成本控制无疑能够起到控制各种劳动消耗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各种劳动耗费以及资源应用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立,对其中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予以调整。在现代竞争体制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更加偏向于物廉价美,而这就直接要求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也同样要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所以,企业要向真正实现产品的物廉价美,就必须要严格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对其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与应用,从而真正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结语

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必须要重视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项管理费用支出,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思想,依据外部市场发展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的自身管理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成本控制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霄,丽萍,成文.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 2011(06)

[2]陈明坤.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及其应用思路[J].企业经济. 2011(01)

[7]陈明坤.我国可持续发展成本的问题分析及管理思路[J].企业经济.2009(10)

篇5

结合企业核心产品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争夺客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客户质量服务还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当中,这给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由此可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型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客户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反应各大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制造业开始有向服务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从而来取得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服务质量的涵义

1.1服务质量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传统的认为服务质量指的是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具有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特点。

1.2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性。服务质量好会产生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后可能对服务产生忠诚。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之一,顾客满意度会受到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一些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有着正向的因素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以及行为。

2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走服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中国服务质量发展现状报告显示,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发展空间也迅速扩大,在我国服务行业当中,如何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同时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服务行业的客户服务创新水平最高。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行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也开始向服务化的模式转变,开始追求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竞争的标准。相比而言,制造型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客户服务工作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急需改善。

3制造业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导致制造型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客户服务这一重要模块。

3.2重产品质量,轻服务质量。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抓产品质量,而忽略对产品销售出去之后的服务管理工作,甚至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不应该由制造企业本身来承担,而应由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来统一管理。于是就造成了客户对企业的不满,这极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4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4.1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制造型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促销、折扣等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商业进入壁垒。然而,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一定量的客户群,并且这些客户对企业产品都有相对较高的忠诚度,就可以促进客户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因此,制造企业通过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客户放心的购买企业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营销方针。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充分掌握客户资料,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使对手不易模仿,提高对手挖走客户的时间和成本,进而建立起商业壁垒,从而占领市场。

4.2有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制造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制造型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有助于满足顾客的要求,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产品质量、价格等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服务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容易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扩大客户群体,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结语

篇6

关键词:企业 知识管理 创新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54-02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跨入新世纪,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维和趋势。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体系的运做过程。知识管理不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造;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及相关活动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结合企业业务活动和其它管理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进行的管理。其次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对组织和业务的支撑,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对决策活动和操作工作进行支撑,大大的缩短决策和操作过程时间、也极大提高决策和操作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将改善知识生命周期,加快知识创新。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体力、资源、技术、信息已经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的主要竟争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转向知识的竞争。技术会落后,人才会流失。但拥有完整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人才的素质。所以说,知识管理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二、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持续增长、业绩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1.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

2.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首先要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次是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再次,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

3.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三、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怎样进行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目标,把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知识管理顺利实施。

1.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忽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不然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只有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才有利于知识管理创立和实施。

2.营造有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工作环境。知识管理的一个首要环节,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要建立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产生于交流的过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产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要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必须使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地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必须使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使企业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更新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3.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由于知识资产的特殊属性,要做好其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和调整组织结构,组织的落实是知识管理的必要保证,新建专门机制或赋予原有的管理机构以新的功能修改和制定新的制度,提出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的知识资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建立内部信息网络和知识管理体系。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管理理念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企业管理者有了更深刻和更直观的认识,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今天看来,无论何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都将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储节旺等.知识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曹永海.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5

3.王众托.知识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7

企业是社会上最活跃的单元,遍布各行各业,结构灵活、组织严密。企业志愿服务团队是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地域、组织等多方面的优势,对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新时期企业志愿服务团队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在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企业志愿服务;行业优势;主流价值观

企业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中的组成部分,具有专业、地域、组织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体现志愿服务精神、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实现个体成员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概述

我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对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国际援助。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自己的志愿活动和志愿者,最早的志愿者产生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200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05年3月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多元发展时期,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日趋高涨。党的十以来,政府致力于构建“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1]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14年2月,中央文明委发出《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要求推进志愿活动制度化建设,中国志愿服务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2]

二、推进企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挥行业专业优势,丰富社会志愿服务的内容。

企业志愿服务的专业优势尤其明显,特别是在医疗救护、法律援助、金融咨询、语言翻译、汽车维修、长途运输等专业领域,无论是企业自发还是响应社会团体的号召开展志愿活动,都深受群众欢迎,比签名、倡议等形式上的公益活动更具有实质意义。

2、有利于人财物的集中调配,保证大型志愿活动的参与。

企业雄厚的资金支持,充足的产品供应和有组织纪律的团队,是国家大型志愿活动不可缺少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当面临抗震救灾、紧急救援、文体盛事等大型活动,爱心企业能够响应号召、快速反应、集中调配、无私奉献,形成社会正能量,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3、有利于志愿者的组织协调,提高青年员工参与积极性。

青年志愿者一直都是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力量,企业中的青年员工是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绩效考核手段,提高青年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如给予志愿者精神和物质奖励,录用时参考志愿服务参与情况,以及优先考虑其评优、入党以及晋升资格等。

4、有利于全方位的安全保障,解除志愿者参与的后顾之忧。

目前,中国还未颁布志愿服务的专项保障法律,志愿者在参与活动时没有相应的法规保护,而企业组织的志愿活动因为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必要的安全防护、规范的出行路线,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志愿者安全的开展志愿活动,一旦发生意外,还有企业和劳动保护的双重保障,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三、促进企业志愿活动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如何看待付出和获得是不是成正比,主要有几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二是组织的有效激励和管理,三是志愿者个人或组织的价值标准。

1、普及志愿服务观念,培育积极向上社会主流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奏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崇德尚礼,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和谐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我们应充分发挥地区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大众传媒的作用,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形式,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强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2、适度引导有效激励,加快网络平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一是要尊重企业追求盈利的根本属性,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调动企业的志愿服务积极性,鼓励企业投身志愿服务,除了引导企业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还要给予企业政策的支持,协助做好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宣传,促进企业完成市场营销,实现志愿服务的多方共赢。

二是要降低准入门槛,加快网络平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当前的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政府主导组织阶段,要达到全民参与,首先应降低志愿者准入门槛,只要有心有能力的公民都可以吸纳到志愿服务团队中,这就要求网络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有个all for food 网站,该网站云集来自各个慈善机构的全美范围的志愿服务信息,志愿者只要输入感兴趣的工作类型和地点,网站就会筛选服务条件的职员岗位信息,这为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简化了流程,拓宽了渠道,具有参考价值。

3、注重个体价值观的培养,奠定全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基础。

个体价值观直接影响个人和组织志愿服务参与程度,个体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还与个体的生长环境、受教育水平、情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个体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后,就开始追求满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3]。对于个人而言,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锻炼才能、扩大交往、充实生活,获得快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如果这种价值观能普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

4、加快企业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规范志愿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认证、管理、培训、调配和表彰等工作;其次要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形成政府引导、行业联动、全民参与的格局;最后要建立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安全管理,加快专项立法和权益保障建设。

二是加大志愿服务培训力度。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心理疏导、紧急救护、应急避险等,还应将日常培训与项目集训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同时要重视对志愿服务团队领导者和骨干力量的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三是规范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当前,志愿服务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性,应注重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加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引导活动有序开展、规范组织、不断创新,增强志愿服务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总之,发展企业志愿服务事业,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推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志愿服务新形式,拓展志愿服务新领域,形成志愿服务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对整体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建光:《回眸青年志愿服务30年:进入“全民参与”阶段》,《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7日.

[2]公益电子月刊《中国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企业执行力,状况,发展

 

一、执行力的内涵

(一)执行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执行力是企业培养或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论文参考网。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是对执行力重要性最好的诠释。执行力是企业一年365天最基本的常态。没有执行力,再多的资源也是浪费;执行力差,再好的战略决策也是一张白纸。

(二)执行力是企业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要靠出色的执行力做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能否实现,最终还要取决于各级、各部门执行得坚决不坚决、落实得到位不到位。

(三)执行力是把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一流企业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具有卓越的执行能力。战略的错误必定导致企业的失败,但战略的正确却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成功,关键是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战略执行力。

二、执行力的意义

(一)执行力是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执行力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执行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是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实现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

(二)牢固树立全新的执行理念。要牢固树立刚性化的执行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卓越;要牢固树立效能化的执行理念,形成只争朝夕求进步、埋头苦干抓落实、力争上游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牢固树立严细实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紧盯细节、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危机化的执行理念,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要牢固树立人本化的执行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三、执行力的目的

(一)用执行力推进整体工作。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党建工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用全新的执行理念和机制,对整体工作进行细化,抓深入、抓具体、抓落实。抓深入,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延伸工作内容和要求,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使工作更富有成效;抓具体,是要抓具体事,抓具体人,细化目标,量化任务,明确时限;抓落实,是要强化责任,注重效果,拒绝借口。通过抓深入、抓具体、抓落实,努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各项目标的新跨越。

(二)用执行力推进重点工作。要突出在建设“平安企业、小康企业、和谐企业”上加大执行力度。对因决策失误或政策落实不力,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异常上访的;对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经营成果不实、弄虚作假、工作绩效不突出的;对滥用权力、方法粗暴、激化矛盾的要坚决查处。要突出在党风政风建设上加大执行力度,对顶风违纪和在重点工作中查实的典型案件,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论文参考网。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具体岗位职责相结合,从每一个干部职工做起,从每一件具体工作做起,向执行力要发展,向执行力要环境,向执行力要稳定,向执行力要正气,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三)用执行力推进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执行力的重要体现。要按照严、细、实的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对上级和公司交给的任务,要主动接受,自觉行动,雷厉风行;对分管工作和份内事务,要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进度,件件抓好落实;对急、难、险、重任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必须深入一线,克难攻坚,杜绝遥控指挥;要落实领导干部值班、带班制度和下井任务,现场解决安全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怀着深厚的感情,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职工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了解职工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切实做好与职工关系最直接的好事、实事。

四、目前企业执行力状况分析

纵观企业发展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执行力,企业就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然而,冷静地审视我们的工作就不难发现,执行力建设较为薄弱,执行力不强的现象在企业还比较突出,还有很多环节、细节需要努力加以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够”上:

(一)全员执行力意识宣传教育不够。

(二)管理者的执行主动性不够。

(三)经营管理细节严谨程度不够。

(四)执行力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五)执行过程中的紧迫感不够。

(六)科学监督考核机制完善不够。

五、提高执行力的途径

(一)坚持人员、战略、运营“三位一体”,是构筑执行力的核心

所谓人员就是用正确的人;战略就是做正确的事;运营就是把事做正确。实现这“三位一体”的流程有机结合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集成优势,这是构筑执行力的核心。

1、用正确的人,为提高执行力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证。

2、做正确的事,为提高执行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执行是对战略的执行,执行的方向是否正确,取决于战略决策的正确于否。对于正确的决策,执行力越强,绩效越明显。正确的决策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条件。

3、把事做正确,为提高执行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股份公司要做大做强,只能通过制度来约束,制度是一个组织执行力的保障。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不断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搭建好组织结构。

(二)坚持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三心共振”,是落实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1、增强责任心。打造团结协作的员工队伍。全体员工的责任心、管理者的上进心和领导的事业心的合力共振,是落实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2、增强上进心,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上进心是团队意志的历练,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3、增强事业心,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事业心,是领导能力的体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领悟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领导力的体现,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执行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坚持执行动力、应变能力、保障能力“三力激活”,是促进执行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

1、建立完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提升执行力的动力。激励就是执行的动力,有了好的激励制度,员工就会由螺丝钉改为发动机,马不扬鞭自奋蹄,自发地提高执行力,自觉提升工作意愿。论文参考网。

2、坚持“求新、求快、求变”,切实提升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就是企业适应时代、市场、客观形势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对企业来说生死攸关,对于个人来讲也是如此。

3、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确保执行具有保障力。建立公正的执行评价制度,才能使执行具有保障力。

总之,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战斗力、生产力、生命力。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执行力,就意味着搭建起了走向成功的平台。为了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企业需要大力强化执行力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卓越领导力的管理者和具有责任心、认同感的员工,使每一级管理者都能用企业管理标准判断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位员工都无限忠诚企业并把执行工作任务当作使命。只要在执行每项工作中都注意发挥团队整体优势,都去营造有效的管理执行力,企业的战略才会得到贯彻和实现。

推荐期刊